口腔面部组织

2024-05-12

口腔面部组织(精选十篇)

口腔面部组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4月收治入院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需进行组织缺损修复的患者48例, 均选用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进行修复。排除伴有皮肤疾病或血液性疾病患者, 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患者, 既往语言障碍或发音障碍史患者等[2]。根据其所组织瓣供区分为A组 (前臂皮瓣) 与B组 (股前外侧皮瓣) 。A组患者28例中男15例、女13例, 平均年龄为 (52.74±8.53) 岁;B组患者20例中男11例、女9例, 平均年龄为 (53.49±9.17) 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 对其生命体征及机体状况进行监护, 如机体条件允许则可制备皮瓣准备移植。A组进行皮瓣制备时, 设计皮瓣远端在第一腕横纹以内, 皮瓣的宽度不超过前臂周径的3/4, 桡动脉皮支在远端1/3段以内;从尺侧缘切开皮瓣直达皮下深筋膜层, 并剥离至桡动脉沟, 分离后向近心端结扎, 显露并保护头静脉与皮瓣连接处, 沿其走向近心端分离, 将桡动静脉分离出需要的长度后切断结扎。B组皮瓣制备时, 先将旋股外侧动脉体表投影予以确定, 而后按术前所绘制皮瓣区域的外缘做切口, 直至深筋膜层, 而后寻找穿支动脉, 找出后沿该血管将肌肉、深筋膜分离获得足够长度血管蒂后将其离断。两组患者在制备皮瓣后均对其进行精修, 并于显微镜下吻合动脉, 实施标准皮瓣移植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皮瓣受区与供区的修复、恢复情况, 对两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其中皮瓣受区情况包括皮瓣的存活、发音与吞咽功能的恢复等;供区情况包括色素沉着、疤痕增生、瘙痒、供区坏死以及暂时性/永久性功能障碍等[3]。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 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可信区间95%, 检验水准为α=0.05,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皮瓣存活率略高于B组,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术后受区发音与吞咽功能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P>0.05) ;供区恢复中A组色素沉着、瘢痕增生与暂时性/永久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2。

注:P>0.05, 两样本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表明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常会因发育畸形、肿瘤手术等导致缺损, 该区域组织结构与解剖形态较为特殊, 涉及到咀嚼、呼吸、发音等多项重要且复杂的生理功能, 而且通常该区域完全暴露于颜面部, 直接对患者整体面貌美观形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修复后组织外形及功能状况恢复的要求明显较高。临床上对该处修复可选用多种方法, 如带蒂组织瓣、游离组织瓣等;对于供区的选择亦较多, 如前臂皮瓣、胸大肌皮瓣、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等[4]。

随着显微外科的快速发展及在临床上的普及, 使用血管吻合组织瓣对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进行移植修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技术与规范化的手术方案。其中前臂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游离皮瓣, 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获得广泛应用[5]。

前臂皮瓣色泽、质地较好, 具有良好血供、容易存活, 相对较薄, 容易适应口腔内的各种组织结构修复需要, 且血管管径较粗方便形成吻合。而股前外侧皮瓣则可提供较大面积, 适宜大面积组织缺损, 且供皮区隐蔽、患者容易接受, 其血供有充足保障, 并能够携带神经移植, 具有多方面的优势[6]。但这种皮瓣进行吻合的血管较为细小, 医师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 不利于吻合, 容易造成血管痉挛。这两种皮瓣均能够良好的修复颌面部复杂的软组织结构或对相关器官进行再造, 临床上如何进行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组织缺损情况、供区情况、意愿以及医师的操作能力和手术难度进行具体的判断[7]。本研究结果可知, A组患者皮瓣存活率略高于B组,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术后受区发音与吞咽功能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P>0.05) ;供区恢复中A组色素沉着与暂时性/永久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 应用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 无论由前臂区供皮还是由股前外侧区供皮, 均具有皮瓣容易存活、受区功能影响小的特点;但使用股前外侧皮瓣相比前臂皮瓣供区恢复更好, 不易形成瘢痕、出现色素沉着或功能障碍, 且具有隐蔽性, 患者更容易接受。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使用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对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4月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需进行组织缺损修复患者48例, 均选用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进行修复, 根据其组织瓣供区分为A组 (前臂皮瓣) 与B组 (股前外侧皮瓣) ,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修复效果以及供区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皮瓣存活率略高于B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术后受区发音与吞咽功能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P>0.05) ;供区恢复中A组色素沉着、瘢痕增生与暂时性/永久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 具有皮瓣容易存活、受区功能影响小的特点, 但使用股前外侧皮瓣相比前臂皮瓣供区恢复更好, 不易形成瘢痕、出现色素沉着或功能障碍, 且具有隐蔽性, 患者更容易接受。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吻合血管组织瓣,移植修复

参考文献

[1]郝建清.游离皮瓣移植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46) :93-94.

[2]李远辉, 张光明, 杨运发, 等.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及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4) :8323-8326.

[3]程燕波, 霍秀英, 李瑞平, 等.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Ⅰ期修复与重建的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 2013, 25 (11) :1618-1620.

[4]陈旭兵.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与前臂皮瓣修复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J].安徽医学, 2013, 34 (9) :1358-1359.

[5]羊书勇, 郑维银, 李浩, 等.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106例临床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6) :798-800.

[6]龙富强, 谭小珍, 刘斌, 等.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20) :41-42.

十七口腔颌面部肿瘤病案分析4学时 篇2

[目的和要求] 从具体的病案分析,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步骤] 前两学时由同学到病房,对指定之病例独立询问病史和书写病历,后两学时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同学个个发言,由教师引导,逐步深入,正确地进行综合与分析,通过讨论明确诊断与治疗。

肿瘤病案一

病员:张××,性别:男,年龄:41岁,职业:农民 主诉:左面部肿胀流脓4月 现病史:4月前,左上大牙因疼痛而拔除,拔牙2小时后,右面部不慎被锄头柄碰伤,微痛,皮肤未溃破,也未流血。第二天右面部开始肿胀、热痛。10天以后在当地“乡社医

院”作切开引流,放出少许脓液,肿胀并未减轻,反而加剧。又用中药外敷,肿胀开始消退,但未完全消失。1月后口内右上牙龈处开始流脓,并有豆渣样物,右面部也出现了3个瘘孔向外排脓,入院20天前,右上唇开始麻木,感觉迟钝,患病以来全身情况好,食欲正常,既往体健。无特殊。

家族史,既往史,略。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 T37℃ P62次/分 R18次/分 BP118/76mmHg 胸部、腹部、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正常 颌面外科情况:

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该处有深达5cm探及软组织未达骨面,鼻尖、上唇偏向左侧,右上唇感觉迟钝,张口度正常,口腔卫生欠佳,765|缺失,8|叩痛,松动,4-1|叩痛氏位及上颌骨正侧位咬合片)。

+++

+

+-++

2+,松动

+-++,右上颌骨X线片检查(华

2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右侧上颌窦边缘不清浑浊,右侧鼻腔较左侧狭窄。

[思考题]:

请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并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意见。

肿瘤病案二

病员:余×× 性别:男 年龄:90岁 职业:干部 病历号码:38141 主诉:右面部有一渐进性长大无痛包块3月余

现病史:3个月前,患者右下后牙疼痛,当地医院行开髓治疗后仍痛,并且松动;给予拔除,然后感疼痛,给予治疗,同时发现右面后下处有一小包块,经抗炎治疗,包块呈无痛性增大现象,当地医院一个月前活检为“慢性炎症”。余正常。

过去史:30年前患肺结核治愈,2年前左脚外伤。家族史:略

检查: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神清合作 T36.8℃ P84次/分 R20次/分 BP22/13KPa 体重62kg 胸部、腹部、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正常 颌面外科情况:

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侧面部明显肿大,左下颌升支及下颌角处有一约8×7×10cm包块,质硬,不活动,与皮肤不粘连,面部上达颧弓下缘,下致下颌缘下约1.0cm,前至咬肌前缘,后至下颌支后缘,右颌下有一约核桃肿大淋巴结,左颌下有两个约花生米大小淋巴结,与周围组织不粘连,口腔内检查可见缺失,右颊部区有质硬外侧起自咬肌前份,后达咽腭弓后缘包块,87|牙槽突向两侧肿胀,咽右侧有约3×3cm包块,质硬,后达咽腭弓后缘,张口度30mm,开口型正常。

辅助检查:血Rt WBC 6.6×10RBC 4.19×101HGB 14.0g 分类计数:中性分叶 0.62 中性多核 0.101 淋巴细胞 0.3 嗜酸细胞 0.3 下颌X片示患者右下颌骨体后伤及升支可见广泛性骨质溶解破坏,病变累及整个升支,喙突乙状切迹,髁突及升支后缘,前界与正常骨分界不清,病变向颊侧膨隆,可见软组织包块。

[思考题]:

请提出诊断及依据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意见。1.分析病历及问诊时注意事项

(1)病人主诉:肿胀、包块、疼痛、流血、牙关紧闭、语言、吞咽及外貌等功能障碍。所在部位(颜面、口腔、颌骨、涎腺)与发病时间。

(2)肿瘤生长的时间及发展的过程,确切的部位,生长的速度是快是慢,肿瘤发生与年龄的关系。询问有无与发病相关的疾患或因素,如炎症外伤、家族史。注意患者的年龄、职业和生活习惯。有无特殊嗜好,如烟、酒、辣、热食物等,发病以后患者全身或局部的自觉症状如何?如疼痛、食欲减退、消瘦、恶病质,流血、外貌畸形、牙齿松动脱落。咬合错乱,牙关紧闭,吞咽及语言障碍以及五官的功能障碍,如鼻阻塞、眼突出、移位、动度及视力的变化,耳鸣、听力减退等,以及这些症状所在的部位、程度与性质,曾经接受过何种治疗,如药物、手术或化疗。

2.检查病人时注意事项 详细检查病员的全身及口腔颌面部的情况。不应忽略任何一个体征,一般通过望诊、触诊进行检查。

(1)局部检查:根据已学过的检查病人的方法在局部检查中,应该按照颜面、口腔、颌骨、涎腺等主要内容进行检查。首先确定肿瘤所在部位及范围。通过望诊了解肿瘤形态、大小、色泽、生长部位,表面是否溃疡或出血及有无功能障碍,如开口大小、舌及眼球活动度等。触诊时应注意肿瘤的边界是否清楚,硬度如何,有无弹性,是否分叶,有无波动感,肿瘤与皮肤周围软组织及颌骨是否粘连、固定、有无活动性。肿瘤是否有搏动、震颤,挤压时体积是否缩小,听诊时有无杂音。对淋巴结的触诊检查尤为重要,以便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另外应注意肿瘤所引起组织器官的畸形与功能障碍,如眼球的视力、动度、功能。鼻腔有无阻塞,外耳及听力如何,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度如何,牙齿的动度,咬合关系。舌的功能如何。在颊部、口底、舌部等深部肿瘤应进行双手触诊。

(2)全身检查:应包括病员的精神、营养状态、发育情况,有无消瘦,有无远位转移,恶病质及其它器质性疾病。

(3)X线摄影检查:X线摄片可了解骨组织肿瘤的性质及其侵犯范围,是原发还是继发灶,是良性还是恶性,读片时应注意肿瘤所在的部位、范围、边界、透光度、实质或囊性(单

23囊或多囊)是否含有牙齿、与鼻副窦、眼底之间的关系。涎腺肿瘤的采用造影X线检查,可以辨别肿瘤与腺实质、导管的关系。

近年来,计算机体层扫描片(简称CT)、核磁共振(MRI)将更有利于颌面部肿瘤的诊断。

对临床检查难以肯定肿瘤的性质或疑为恶性肿瘤时,可以采用穿刺活检或活体组织检查法。

(4)化验及特殊检查:对囊性肿物可以采用穿刺抽液检查,确定囊液的色泽、粘稠度、是脓、血、粘液或皮脂、毛发等糊状物,以及囊液中有无胆固醇晶体。在考虑为恶性肿瘤时,应作胸部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有无转移。

放射性同位素,超声波也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根据血液、尿常规检查及血清免疫学的检查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全身状态,进行鉴别及拟定治疗措施。

3.诊断 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检查所获得的资料,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诊断,应该重视这些资料的分析,而不应该单纯强调特殊的检查方法,在进行分析时,首先作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然后再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组织特点、生物学特点等进一步分析,如颜面肿瘤、口腔肿瘤、颌骨肿瘤、涎腺肿瘤,再推断肿瘤的组织来源,结合其临床特点,可以判断是上皮组织肿瘤,结缔组织肿瘤,管状组织肿瘤等。

在各种相同性质的肿瘤,良性肿瘤(如囊肿、牙源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如癌及肉瘤)中,必须熟悉临床特征,X线摄片特征等,甚至于组织病理的变化,才能确定最后的诊断。

4.治疗 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考虑治疗时应根据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患者的年龄,病变的程度(如恶性肿瘤的分期),患者全身健康状态等。

在拟定外科手术治疗时,应该考虑手术前的准备及必要的检查化验,麻醉方法,手术的种类,手术的切口位置(口内或口外),是否需要颌骨切除。颌骨切除后的固定及整复问题,有无转移灶,是否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等。术前、术后,是否需要配合其它的治疗,如放射治疗、化疗等。手术后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思考题]:

1.怎样才能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 2.颌骨囊肿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口腔面部组织 篇3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修复重建; 鼻唇沟区; 组织瓣;

【中图分类号】R782 . 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64-01

由各种原因造成的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 不仅使患者面部畸形, 影响美观, 而且也影响患者的饮食及发音等功能。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形态不规则,功能复杂,修复重建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术后临床效果。随着修复重建外科的反展,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方法也越来了越多,但各有优缺点。我科自2000年以来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36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6 例。男性25例, 女性11例; 最大年龄63 岁, 最小40 岁,平均年龄55岁。缺损部位: 上唇缺损8例,其中浅表性缺损5例,全层缺损3例;下唇缺损5例,其中浅表缺损2例,全层缺损3例;口底7例,其中4例为浅表缺损,3例缺损较深;舌体缺损8例,均为舌体侧缘的中等程度缺损;颊部8例,其中5例为前颊的浅表缺损,3例为后颊较深的中度缺损。所用组织瓣类型有任意型皮瓣7例,岛状皮瓣9例,岛状肌皮瓣14例,全厚组织瓣6例。

1.2 皮瓣的设计及手术方法 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 在鼻唇沟区设计皮瓣, 用美兰标计。皮瓣范围上可达内眦下方0. 5cm , 下可作到下颌下缘, 内侧切口在鼻唇沟皱褶处, 外侧切口视修复区宽度而定, 一般可达3~ 4cm。组织瓣的蒂部一般可以设计在上或下部。依缺损程度不同所用组织瓣类型如下,5例上唇和2例下唇浅表行皮肤缺损的患者均选用随意性的鼻唇沟皮瓣,通过旋转、推进修复缺损区。4例口底、5例颊部浅表缺损的患者均采用蒂在下的岛状鼻唇沟皮瓣 ,皮瓣设计后沿切口线在面肌浅面翻起皮瓣,皮瓣蒂部距口角外1cm ,并与口角平面高低一致,视皮瓣距缺损区远近,向下后沿动、静脉走行潜行解剖面动脉和面前静脉1~4cm ,形成以面动脉和面前静脉为血管蒂的岛状皮瓣, 经颊部切口作隧道, 钝性分离, 穿破颊粘膜, 将皮瓣转入口内缺损区。皮瓣供区充分游离创缘后直接拉拢缝合。3例口底、3例后颊部中度缺损及8例舌体侧面缺损的患者均用岛状鼻唇沟肌皮瓣修复,皮瓣设计后,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表情肌,结扎切断的面动脉主要分支及鼻外侧动脉,掀起皮瓣时应注意识别和保护面动脉和面前静脉,经颊部隧道将皮瓣转入口内缺损区。皮瓣供区充分游离创缘后直接拉拢缝合。3例上唇和3例下唇全层缺损的患者均采用全厚鼻的唇沟瓣,组织瓣设计后全层切开皮肤、肌层和粘膜,旋转组织瓣至唇部缺损区,分层缝合,通过粘膜的延展性,使其外翻形成唇红缘。

1.3 结果 术后组织瓣全部成活,患者进食、吞咽、语言等功能接近正常,效果满意。

2 讨论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印度的Susruta首创鼻唇沟皮瓣[1]修复缺损, 1918年Esser[2]用鼻唇沟皮瓣修复腭部穿孔,从此开始了鼻唇沟瓣在口腔缺损修复中的应用。鼻唇沟瓣成活率高,因鼻唇沟区的动脉系统主要来自颌外动脉及其分支,但眶下动脉、面横动脉、眼动脉也有丰富的分支参与血供,这些动脉通过交通支有广泛吻合,Gewitz[3]等認为此区域具有双向的血供,即可分别有来自于颌外动脉和眼动脉的分支,Rojananin等[4]对10个病人进行颈部解剖,测量结扎面动脉近心端前后和阻断对侧面动脉前后面动脉末梢内压,结果表明结扎面动脉近心端和阻断对侧动脉前、后,面动脉平均内压没有显著改变

鼻唇沟瓣按其厚度和血供可分为不同类型:①任意型皮瓣,血供来源于真皮下血管网;②轴型皮瓣,血管蒂为面动脉末段、内眦动脉、眶下动脉、面横动脉;③面动脉肌皮瓣,以面动脉供血,皮瓣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下肌肉;④任意型粘膜瓣,无知名动脉供血;⑤颊肌粘膜瓣,包括粘膜、粘膜下层、颊肌及面动静脉甚至包括口轮匝肌深层;⑥鼻唇沟全厚皮瓣,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及粘膜且有知名动脉供血。其中以面动脉为血管蒂的轴型皮瓣、肌皮瓣、颊肌粘膜瓣、鼻唇沟全厚皮瓣可形成岛状组织瓣,这类组织瓣蒂部可少带其它组织或仅为血管,不带其它组织,可使皮瓣的活动度更大,避免了蒂部的臃肿,更适合于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

依据缺损区的部位和范围可选用不同类型的鼻唇沟组织瓣修复它所能达到的邻近组织器官的不同缺损,本研究中通过选用不同类型的鼻唇沟组织瓣修复36例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的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认为唇部的浅表性缺损应选用较薄的任意型鼻唇沟皮瓣,可预防臃肿。口底及颊部的浅表缺损可用岛状鼻唇沟皮瓣,既可防止组织臃肿,又可保持舌的灵活性及颊部的柔软性,尤其适用于口底缺损波及舌体者和颊部缺损接近口角者。口底、颊、舌部中等程度的缺损用鼻唇沟岛状肌皮瓣,可提供足够的组织量,较好地恢复缺损器官的外形。唇部全层缺损选用全厚鼻唇沟皮瓣,可同时修复缺损唇的皮肤、粘膜和唇红。

鼻唇沟瓣的供区组织丰富,尤其是老年患者,面颊部组织松弛,一般可通过直接拉拢缝合关闭创口,且术后瘢痕位于鼻唇沟隐蔽区,有益于美观。

应用鼻唇沟瓣的并发症较少,主要并发症是组织瓣的坏死。本研究中36例鼻唇沟瓣均成活,未出现一例坏死。Varghese[6]等对224例用鼻唇沟瓣行口内缺损重建的患者进行了系列评价。皮瓣全部坏死15例,部分坏死13例。面动脉结扎对皮瓣的成活有明显影响,在12例面动脉结扎的患者中,皮瓣全部坏死者2例,部分坏死者7例。糖尿病也是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在15例糖尿病患者中,皮瓣部分坏死者8例,全部坏死者3例。因此,对于面动脉结扎的患者或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应慎重。

总之,鼻唇沟瓣邻近口腔,二者在组织结构上相近,同时鼻唇沟瓣以其术后供区畸形不明显,血运丰富,是适合于口腔颌面部组织器官中、小型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但在组织瓣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在预防组织瓣坏死的同时,对于不同的缺损要选用合适的鼻唇沟组织瓣,以免术后臃肿或组织量不足。

参考文献

[1] 雷明辉 王俊 郅克谦。鼻唇沟瓣修复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8(20):1230-1231

[2]Esser J. Deckung von Gaumendefecten mittels gestielten Naso-Labial-Hautlappen[J]. Dtsch Zeitschr Chir 1918;147(1):128-135.

[3]卢新华 刘海涛 徐拥军等。 面动脉为蒂的鼻唇沟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17例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4(5)345-348

[4]Rojananin S,Igarashi T,Ratanavichitrasin A,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facial artery:relevance to its reverse flow competence and cutaneous blood supply of the neck for clinical use as a new flap.Head Neck,1996,18(1):17

[5]关志江。鼻唇沟皮瓣治疗鼻翼基底细胞癌切除后遗留创面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0;3 2(5):29-30

口腔面部组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抽取78例口腔科颌面部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 女18例;患者年龄32~74 (48.9±1.4) 岁;患肿瘤疾病时间6个月~5年, 平均2.2±0.7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7例;患者年龄33~72 (48.7±1.3) 岁;患肿瘤疾病时间8个月~6年, 平均2.4±0.6年。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均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实施治疗, 按照[2]中所述步骤进行操作。

1.2.2 治疗组

采用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实施治疗, 并按照[2]中所述步骤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颌面部肿瘤病情治疗效果、颌面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疗效评价[3]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治疗后彻底或基本消失, 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彻底去除, 颌面部外观和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治疗后明显好转, 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肿瘤被切除体积超过50%, 颌面部外观和生理功能基本正常;无效:症状表现治疗后无好转, 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大50%以上残留, 颌面部外观和生理功能无任何改善。

1.5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 以±s表示计量资料,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颌面部肿瘤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颌面部手术治疗后有11例患者颌面部肿瘤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16例患者治疗有效, 12例患者治疗无效, 颌面部肿瘤治疗有效率69.2%;治疗组经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治疗后有15例患者颌面部肿瘤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21例患者治疗有效, 3例患者治疗无效, 颌面部肿瘤治疗有效率92.3%。两组患者颌面部肿瘤病情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颌面部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颌面部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8.71±2.85min和51.68±3.23min,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分别为9.32±1.64d和6.48±1.17d, 两组术后接受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颌面部游离组织瓣在临床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 即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腓骨肌皮瓣。上述三种组织瓣的共同特点为血管相对恒定, 口径较大, 与位于颈外的动脉及各分支的适应性强, 吻合处理更加容易, 血管蒂长度较长。前臂皮瓣主要适用于对舌、颊、软腭等较薄的组织缺损现象进行修复处理;背阔肌皮瓣的体积相对较大较厚, 主要适合对上颌、口底等处的组织缺损现象进行修复处理;腓骨肌皮瓣主要适合对上下颌骨及相应皮肤年黏膜的缺损现象进行修复处理[4]。

参考文献

[1]赵怡芳.牙源性囊肿生长和增加[M].樊明文口腔医学新进展.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113-114.

[2]余海, 黄谢山, 钟伟.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颌骨囊肿31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13) :118-119.

[3]张志愿.口腔颌面肿瘤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10.532-533.

口腔面部组织 篇5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化疗方案:

药敏药物选择:长春新碱、顺铂、平阳霉素、吡柔比星、阿霉素、表阿霉素、卫猛、长春新碱、抗黑瘤素、5一氟尿嘧啶、氨甲蝶呤、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基苄肼、紫杉醇、羟基脲、柔红霉素、卡氮芥、阿糖胞苷、培普利欧。

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和腺癌

PVP方案

适应证:鳞状细胞癌

顺铂(cisplatin,CDDP)8O-120mg/m2 静滴d1,水化

长春新碱(VCR)1-1.6mg/m2 iv push d3

平阳霉素8mg im or iv d3-d12

21天为一周期,2—3周期为一疗程

用药方案:

D1 AM: 5%GNS 1OO0ml+10%KCL 1Oml/iv.gtt 4-6hr

PM: 2O%甘露醇 5Oml iv.push

5%GNS 500ml+CDDP 8O-12Omg/m2/iv.gtt 2hr

5%GNS 5OOml+10%KCL 1Oml/iv.gtt

在上述补液过程中每小时给

20%甘露醇 5Oml/iv.push qh×6

林格氏液 1000ml/iv.gtt,慢速维持至第二天,如呕吐严重,加KCL 1g

D2 继续补液2OO0ml,如呕吐严重再追加 KCL1-2g

PYM 3mg+NS 2Oml/iv.push

D3 AM: VCR 1-1.6mg/m2+NS 4Oml/iv.push

PM: PYM 8mg+50%GS 500ml/iv.gtt,6hr

D4-12 PYM 8mg+5%GS 5Ooml/iv.gtt,6hr

病员停止补液后应鼓励多饮水。

PVF方案(1)

适应症:鳞状细胞癌

长春新碱(VCR)1-1.6mg/m2 iv push d1,d5

顺铂8O-12Omg/m2 静滴d1(水化)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5-Fu)8OOmg/m2 静滴d2-d5

用药方案:

D1 AM:1.VCR 1-1.6mg/m2+NS 4Oml/push iv.2.5%GNS 1000ml+10%KCL 1Oml/iv.gtt 4-6hr

PM:2O%甘露醇5Oml/iv.push.5%GNS 5Ooml+CDDP 1OOmg/m2/iv.gtt 2hr内

2O%甘露醇 5Oml/iv.push.qh×6

5%GNS 150Oml+5-Fu 8OOmg/m2/iv.gtt.D2-5 5%GNS 2500ml+5-Fu 800mg/m2/iv.gtt

(24h连续,如呕吐严重,可加KCL 1.0g)

D5 AM:VCR 1-1.6mg/m2+NS 40ml/iv.push

三周为一疗程,可重复三个疗程。

PVF方案(2)

适应症:腺癌、恶性混合瘤、乳头状囊腺癌、腺样囊性癌

顺铂SO-120mg/m2,静滴d1,水化

长春新碱1-1.6mg/m2 iv d2,d8,d15

5-Fu 750mg/m2 静滴d3,d9,d16

用药方案:

W1,D1 AM:5%GNS 1000ml+1O%KCL 1Oml/iv.gtt.4-6hr

PM:20%甘露醇50ml/ivpush

5%GNS SOOml+CDDP 80-120mg/m2/iv.gtt,2hr

5%GNS 1000ml+1O%KCL 10ml/iv.gtt

20%甘露醇 50ml/iv.push qh×6

林格氏液 1000ml iv.gtt,维持

D2 VCR 1-1.6mg/m2+NS 40ml/iv.push

5%GS 2000ml/iv.gtt

D3 5%GNS 5Ooml+5-Fu 750mg/m2/iv.gtt

5%GS 2O00ml/iv.gtt

W2,D1 VCR 1-1.6mg/m2+NS 40ml/iv.push

D2 5%GNS 500ml+5-Fu 75Omg/m2/iv.gtt

W3,重复W2方案,三周为一疗程。

VM方案

适应症:鳞癌、腺癌

长春新碱(VCR)1-1.6mg/m2 iv push d1

氨甲蝶呤(methotrexate MTX)8O-1O0mg/m2 静滴d1,d8重复d1用药(大于1OOmg CF解毒)。

用药方案:

D1 VCR 1-1.6mg/m2+NS 40ml/iv.push

5%GS 500ml/iv.gtt维持 6hr

MTX 80-1O0mg/m2+NS 40ml/iv.push

5%GS 5O0ml/iv.gtt

D8重复D1用药(MTX大于100mg,CF解毒)

14天为一周期,2—4周期为一疗程。

HDMTX-CFR方案(大剂量MTX,CF解救方案)

适应症:骨肉瘤、未分化癌

碱化d1-4

MTX 1-3g/m2 静滴 d2

CF解毒 d2-4

用药方案:

D1 5%GS 1O00ml,5%GNS 1000ml+

10%KCL 10-2Oml,5%SB 25Oml/iv.gtt SB 1g qid.P.o D2 5%GNS 5OOml+5%SB 250ml/iv.gtt 5%GS 5O0ml+MTX 1-3g/iv.gtt 4hr 5%GNS 1000ml,5%GS 1000ml+10%KCL 2Omg/iv.gtt MTX滴完后,2-4hr开始给CF 6-12mg im.q6h×4 SB 1g,qid p.o D3-4 补液及碱化同D1,CF用药问D2

每四周为一个疗程。

恶性淋巴瘤(Lymphoma)

1.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COP方案

长春新碱(VCR)1-1.6mg/m2 iv d1,d8

环磷酸胺(cyclophosPhamide,CTX)6O0-8OOmg/m2 iv gtt d1,d8

强的松(prednisone)100mg/d p.o d1-d5(or d1-d14 40mg/m2)

用药方案:

D1 VCR 1-1.6mg/m2+NS 40ml iv push

5%GNS 50Oml维持 6hr

CTX 600-80Omg/m2+5%GS 50Oml iv gtt

D1-14 强的松片 40mg/m2/天(或 1O0mg/d,d1-5)

D8 VCR 1-1.6mg/m2+NS 4Oml iv push

CTX 600-8OOmg/m2+5%GS 500ml iv gtt

21d为一周期,6-8周期为一疗程

CHOP方案

环磷酸胺(CTX)600-8OOmg/m2 iv d1,d8

表阿霉素(epidoxorubicin)25mg/m2 iv d2,d9

长春新碱 1-1.6mg/m2 iv d1,d8

强的松 100mg/d po d1-d5(40mg/m2 p.o d1-d14)

用药方案:

D1 VCR 1-1.6mg/m2+NS 4Oml iv push

5%GNS 50Oml iv gtt

5%GNS 5OOml+CTX 600-8OOmg/m2 iv gtt

D1-5 强的松1OOmg/天 p.o

D2 表阿霉素 25mg/m2+5%GNS 5OOml iv gtt

D8 VCR 1-1.6mg/m2+NS 20ml iv push

5%GS 5OOml iv gtt

5%GNS 5OOml+CTX 600-800mg/m2 iv.gtt

D9 表阿霉素 25mg/m2+5%GS 5OOml iv gtt

21天为一周期,8周期为一疗程 2. Hodgkin’s Desease(HD)

COPP 方案

CTX 600-800mg/m2 iv d1,d8

长春新碱(VCR)1-1.6mg/m2 iv d1,d8

甲基苄肼(procarbazine)100mg/m2 p.o d1-d14

强的松(prednisone)40mg/m2 p.o d1-d14

28天为一周期,4周期为一疗程

ABVD方案

阿霉素(Adriamycin)25mg/m2 i.v d1,d14

平阳霉素(PYM)10mg/m2 iv d1,d15

长春花碱 6mg/m2 iv d1,d15

氮烯咪胺(Dacarbazine)375mg/m2 iv d1 d15

28天为一周期,6—8周期为一疗程或CR后2周期

CHVP方案

VM-26 100mg/d d13

吡柔比星 6Omg/d d

1CTX 400mg/d d4-7

PDN 8Omg/d d1-7

21天为一周期,6—8周期为一疗程

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CVAD方案

CTX 5OOmg/m2 iv gtt d1

ADM 5Omg/m2 iv gtt d1

VCR 1mg/m2 iv gtt d1,d5

DTIC 2O0mg/m2 iv gtt d1-5

14天为一周期,2—3周期为一疗程

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

原发灶冷冻,化疗,手术,体细胞治疗,免疫治疗(BCG划痕),二年

内重复化疗一次(干扰素、DTIC)

DTIC方案

氮烯咪胺(Dacarbazine)25Omg/m2 iv d1-5

21天为一周期 DTIC+α-干扰素方案

DTIC 25Omg/m2 iv d1-d5 q21-42d α-Interferon 9-12×106/m2 iH每周 3次,每疗程10—12周 化疗前辅助用药

Vit B6 2Omg tid p.o 利血生 2Omg tid p.o 鲨肝醇 10Omg tid p.o 消炎痛 25mg tid p.o 化疗前注意事项:

A 化疗前检查: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肝、肾功能、空腹血糖 3 心电图 4 心、肺功能检查(60岁以上病人或有心、肺疾患病人)胸片肿瘤照像肝、脾B超、腹膜后B超(恶性淋巴瘤病人)肿瘤CT扫描肝、脾及腹膜后淋巴结CT扫描(恶性淋巴瘤病人)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

B 化疗期间检查:

化疗后第3天复查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

化疗期间每3—4天复查血常规;每7天复查肝、肾功能;

C 化疗结束后再重复化疗前检查

D 注意事项及处理原则:化疗期间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呕吐者可给予灭吐灵、冬眠灵;呕吐严重者胃复安20mg im白细胞下降者(<4.0×109/L)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

细胞<2.0×109/L输注白细胞或全血

E 化疗禁忌症:阻塞性肾病史又心功能III级以上,肺功能严重障碍Cre>1.5mg,BuN>2Omg/d1者白细胞<3.0×109/L,血小板低于5万

肿瘤化疗疗效判断标准(WHO)

CR 肿瘤完全消失,持续4周以上

PR 肿瘤缩小50%以上,持续4周以上,无新的病变出现 NC 肿瘤缩小50%以下或增大在25%以内,持续4周以上,无新的病变出现

PD 肿瘤增大25%以上,有新的病变出现

注:1 肿瘤的大小以两个最大互相垂直的直径的乘积表示同一器官的多个瘤变以所有肿块的两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的和表示MR(minor response微小反应)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50例进行镇痛、抗感染、切开引流、清除病灶、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脓肿切开引流40例,切口愈合良好。结论: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使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口腔黏膜受损症状缓解或消失。患者情绪稳定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故又称为颌面部蜂窝织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亦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全身支持疗法、对症治疗、脓肿形成后即应切开引流。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50例,均经颌面部CT证实。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7~72岁,平均38岁,病程7~30 d,平均12d。牙源性感染35例,腺源性感染10例,损伤性感染2例,血源性感染1例。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均显著升高,12.5~20×109/L,中性粒细胞占74~93%。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厌氧菌等引起腐败坏死性感染。全部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找到敏感抗生素。

1.2 方法 局部注意保持清洁、制动,避免不良刺激,以防感染扩散。切开排脓、清除病灶。脓肿切开引流术应做到低位引流、美观和不造成脓肿扩散。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脓肿切开引流40例,切口愈合良好。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颌面部感染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换药治疗的疾病,其治疗时间长、见效慢,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常常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感染突然发生,患者没有心理准备,易产生焦虑及烦躁,另外患者对于反复检查和治疗,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长期的治疗造成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患者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产生种种担忧;反复地换药、疗效不明显,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等。而心理护理对感染术后患者尤为重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2]。因此,心理护理在临床上愈来愈受到重视。向患者解释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以及该疾病治疗的时间。教会患者增强自身抵抗力战胜疾病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2 基础护理 感染较轻者应适当休息,严重感染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静养,尽量少说话,减少局部活动,避免不良刺激。病人因高热,脱水进食困难及唾液分泌减少均可引起口腔炎或腮腺炎,故应保持口腔清洁,按病情需要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3次。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半流食或全流食,补充必要的营养、水分、电解质和各种维生素,保证电解质的平衡,张口受限者,采取吸管进食。高热者按高热护理,休克者按休克常规护理,如出现呼吸困难,或有窒息症状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再行局部切开引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以预防继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术前常规准备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询问患者病史:有无药物或其他过敏史、患者有无全身疾病等。必要时术前进行麻醉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过敏皮试试验。协助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拍片、血常规检查、血糖等。对于舌下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下颌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术前应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和负压引流装置。局部麻醉手术者,按局部麻醉手术术前准备[3]。护士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体位。检查患者口腔黏膜及口腔情况、有无假牙等,并协助患者用漱口液漱口,消毒术区,并准备麻醉药物。整好灯管保证光源集中在手术视野。

2.4 术后护理

2.4.1 全麻术后护理 了解麻醉和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切口和引流情况,患者神志意识观察,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床挡保护防坠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4.2 体位护理 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全麻清醒后半坐卧位,术后第1天后可以下床活动。活动能力应当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循序渐进,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应当根据本人情况进行活动。

2.4.3 呼吸道管理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有效抽吸呼吸道内分泌物,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者口底、舌体肿胀程度以及舌体动度,必要时舌体上缝一针,用线将舌头拉出来,以防患者呼吸困难或窒息。

2.4.4 伤口观察及护理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肿胀度等。

2.4.5 管道观察及護理 输液管保持通畅,留置针妥善固定,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观察创口引流条或引流管是否松落;每日更换引流条或引流管,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引流条或引流管拔出时间:根据伤口分泌物的颜色、形状和量决定。

3 健康宣教

向患者介绍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特点及重要性,使其认识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危害性。全麻清醒后6小时后,即可用代金管进流质饮食。介绍颌面部间隙感染脓肿切开术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3个月复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口腔卫生、进食方式、局部创口的自我保护、预防感染的措施等。感染控制后,嘱患者及时处理病灶牙,对不能保留的患牙应尽早拔除。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5-146.

[2] 张士灵.4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上海口腔医学,2000,9(1):55.

[3] 向亚会,吕菊红,王瑞萍.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03,9(4):313.

口腔面部组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0例, 男179例, 女151例, 年龄19~73岁, 平均58岁。颊黏膜缺损25例、颊部洞穿性缺损3例、舌部分缺损20例、下颌骨缺损45例, 口底组织缺损21例、口咽区组织缺损14例、软腭缺损15例、面部皮肤缺损90例、腮腺区组织缺损15例、唇缺损83例、鼻 (翼) 缺损4例、眼窝再造5例。

1.2 组织瓣的选择。

所选用的组织瓣:额部皮瓣4例、胸大肌肌皮瓣26例、胸锁乳突肌肌皮瓣15例、颈阔肌肌皮瓣14例、耳后皮瓣9例、唇颊组织瓣53例、游离前臂皮瓣8例、游离腓骨肌皮瓣5例、鼻唇沟皮瓣56例、颏下岛状瓣11例、硬腭黏骨膜瓣5例、髂骨、肋骨移植34例、其他组织瓣 (移位皮瓣、滑行皮瓣、旋转皮瓣等邻位皮瓣) 90例。

2 结果

本组术后游离组织瓣13例中1例游离前臂皮瓣术后5 h发现皮瓣颜色变暗, 局部软组织高度肿胀, 皮纹消失, 紧急进行手术探查, 发现皮瓣下血肿, 有大块血块, 经抢救未成功, 发生坏死, 游离组织瓣成活率92.3% (12/13) 。带蒂组织瓣283例, 术后出现组织瓣部分坏死7例 (硬腭黏骨膜瓣1例、胸大肌肌皮瓣2例、耳后皮瓣1例、其他组织瓣3例) , 修剪后创面很快有肉芽组织生长, 上皮爬行覆盖;带蒂组织瓣成完全活率97.5% (176/183) 。骨移植34例中髂骨部分坏死1例, 成活率97.1% (33/34) 。发生的其他并发症包括感染、血肿、涎瘘、积液等, 经及时抢救处理, 未发生皮瓣坏死。术后语言、进食功能基本正常。无颈部供区伤口裂开或延期愈合。

3 讨论

3.1 带蒂肌皮瓣的应用:

自1979年Ariyan[1]首次报道使用胸大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获得成功后, 各种自体带蒂肌皮瓣在临床应用不断增多。我科近10年来主要应用胸大肌肌皮瓣、颈阔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皮瓣、颏下岛状瓣4种带蒂肌皮瓣来修复大面积的颌面部软组织缺损。4种皮瓣的共同优点:蒂部血供丰富, 能灵活转移, 蒂长一般不受限制, 修复缺损时能恢复功能和形态两方面的效果。有文献[2]报道运用胸大肌肌皮瓣时可以结合超声扫描术, 以缩短手术时间。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同期行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及远期面部凹陷畸形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3]。本组中胸大肌肌皮瓣修复面颊部大面积及洞穿性缺损、口底、口咽的缺损等共26例, 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2例, 修剪后创面很快有肉芽组织生长, 上皮爬行覆盖。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面部及腮腺组织缺损15例,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颊部大面积缺损14例。颏下岛状瓣修复口底、咽侧部位缺损共11例, 外形良好, 吞咽功能满意。

3.2 游离组织瓣的应用:

自20世纪7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以来, 各种游离组织瓣移植为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最常用的是血管化前臂皮瓣。可用于修复缺损面积和体积较小而且功能性较强的器官, 例如舌、软腭、唇、颊等[4]。游离腓骨肌皮瓣成活率高, 能提供足够的骨量, 可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 完成义齿修复[5]。游离的血管化腓骨肌皮瓣的吸收率和失败率最低, 特别适于那些颌骨前部或多处骨缺损需要多部位截骨者[6]。而竺涵光[7]等研究表明腓骨肌皮瓣亦有其缺点, 最主要的是腓骨宽度较小, 高度不足。本组8例游离前臂皮瓣行颊部成形、舌再造中对于切除范围在半舌以内的患者, 应用前臂游离皮瓣较好地恢复患者舌的语音功能及形态, 并发症少, 对供区及全身的影响小, 效果较好;5例游离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成形, 效果满意, 颌骨高度稍显不足。

3.3 黏膜组织瓣移植:

硬腭黏骨膜瓣在保留一侧腭大神经的血管束的前提下则可在旋转角度达180°情况下用于软腭的缺损修复。本组应用黏膜组织瓣修复唇黏膜、软腭缺损, 均为小面积缺损, 其中硬腭黏骨膜瓣部分坏死1例;其余均获得良好修复。对于失败病例原因考虑为:口内卫生较差, 间接导致组织瓣感染, 或缺损组织较大使转移瓣张力过大而坏死。

3.4 邻位皮瓣:

鼻唇沟皮瓣已被证明在修复口腔中小缺损并使伤口能够无张力缝合并保持口腔功能方面是一个有用和可靠的组织瓣[8]。额部扩张皮瓣应作为修复鼻及上唇缺损首选[9]。本组应用的各种邻位瓣中有3例在术后发生部分坏死, 经反复换药处理, 肉芽爬行, 纤维组织修复, 获得理想修复效果。保证此类皮瓣的关键是瓣的长宽比例, 术中的仔细操作, 尽量保证皮瓣的血管供应良好。

3.5 骨移植:

为了重建下颌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恢复下颌骨的功能及纠正颌面部畸形, 常采用手术中同期植骨的方法, 常用的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主要有:游离自体肋骨、髂骨移植, 吻合血管的自体髂骨、腓骨移植。我们临床实践中在适应证选择及皮瓣选择中得到一些体会, 从中也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要做到肿瘤根治与修复重建二者完美结合, 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组织瓣的选择上应注意就简不就繁, 也不可千篇一律, 应根据缺损的组织量、缺损部位、缺损的范围来选用最适的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以取得最佳临床修复效果。建议首先考虑缺损组织的大小, 包括长宽厚等, 应尽可能采用制作相对简单的邻近带蒂皮瓣。胸大肌肌皮瓣、颈阔肌肌皮瓣、胸锁乳突肌肌皮瓣用于大面积及远距离缺损的修复, 而颏下岛状瓣用于小面积及近距离的缺损修复。非血管化髂骨适用于修复重建长度≤5 cm的下颌骨部分缺损, 应用时需要严格选择病例, 受区健康、软组织床充足是保证修复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对局部组织有瘢痕、局部放疗或有软组织缺损、全身情况差、术前有慢性感染、营养不良的病例要慎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常用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证。方法 对33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 运用常用的13类组织瓣进行修复。结果 游离组织瓣移植13例中1例前臂皮瓣坏死, 带蒂皮瓣283例中部分坏死7例, 肋骨、髂骨移植共34例, 髂骨部分坏死1例;其余各类组织瓣 (共321例) 全部成活。结论 区别应用不同组织瓣进行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 可较好恢复患者口腔颌面部功能及形态, 能够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颌面部组织缺损,组织瓣,修复

参考文献

[1]Ariyan S.The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meous f lap:A versatile f lap for reconstruction in the head[J].Plast Rrconstr Surg, 1979, 63 (1) :72-81.

[2]Chen XH, Zhao HX.Use of preoperative ultrasound in designing the true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island flap[J].Chin Med J, 2012, 125 (4) :667-670.

[3]曹春雷, 张红闯.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 2013, 33 (1) :27-29.

[4]胡永杰, 曲行舟.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25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 5 (5) :335-339.

[5]翟沁凯, 王绪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J].口腔医学, 2011, 31 (3) :162-165.

[6]Rana M, Warraich R, Kokemüller H, et al.Re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clinical retrospective research over a 10-year period[J].Head Neck Oncol, 2011, 3 (1) :23.

[7]竺涵光, 张陈平.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的方法和经验[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 13 (2) :158-161.

[8]Eckardt AM, Kokemüller H, Tavassol F, et al.Reconstruction of oral mucosal defects using the nasolabial flap: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22 patients[J].Head Neck Oncol, 2011, 3 (1) :28.

口腔面部组织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 06~2010- 06应用游离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106 例, 患者中男性67 例,女性39 例,年龄24~77 岁,平均51.3 岁;3 例为外伤导致的软组织缺损,其余103 例均为肿瘤术后缺损;103 例肿瘤中舌癌44 例,口底癌17 例,牙龈癌11 例,颊癌13 例,成釉细胞瘤9 例,上颌鳞癌4 例,腮腺腺样囊性癌3 例,基底细胞癌2 例。

1.2 修复方法

患者入院时即设计原发灶扩大切除方案,估计切除后造成的组织缺损种类和大小,依此来确定所采用的皮瓣类型。检查瓣所在部位有无外伤、瘢痕、感染,检查血运情况,前壁皮瓣需做前臂Allen试验。确定皮瓣可用后,即对该区域进行保护,防止采血、输液、化疗造成该瓣血管损害。

术中常规切取足够大小的组织瓣、足够长度的血管蒂后,待原发灶切除、受区血管准备完毕后再进行瓣的断蒂。采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血管吻合,充分止血后放置负压引流关闭创面。

术后患者头部偏向患侧制动48 h,保持室温不低于24 ℃。术后24 h内每半小时观察皮瓣血运情况一次,观察内容为皮瓣的颜色、质地、皮纹、肿胀程度、温度等,术后常规给予扩血管药物。

1.3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6 个月~2 年,检查项目包括皮瓣成活情况、肿瘤有无复发,局部瘢痕及张口度等功能情况。

2 结 果

106 例组织瓣成活103 例,修复成功率为97.2%。受区缺损得到很好修复,外形功能较好,瘢痕及张口受限程度轻。

4 例血管危象发生时间在术后14~31 h,均为静脉危象。其中2 例经抢救后成活,另2 例因已形成微循环栓塞,反复冲洗动静脉之间仍无血流通过,予以去除。另有1例失败病例为创面大而皮瓣偏小,伤口缝合后有明显的张力,导致愈合差,最终伤口裂开感染,皮瓣大部分坏死,经反复换药伤口瘢痕愈合。

术后随访6 月至2 年,9 例患者肿瘤复发,所有病例皮瓣均血运良好,无坏死情况,面部外形、张口度较好(图 1~3)。

3 讨 论

游离皮瓣技术使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笔者所在单位通过一定病例积累,认为进行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皮瓣的选择

颌面部的组织缺损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根据缺损的具体情况和皮瓣的特点进行选择。

前臂皮瓣解剖简单,血管恒定,适合初学者采用;皮瓣薄,适合修复黏膜、额部等较表浅的缺损;皮瓣易折叠,可用于修复颊部洞穿缺损;不适合修复大型组织缺损,取瓣区域需植皮,位于暴露位置,不适合年轻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采用[3,4]。

腹直肌肌皮瓣伤口较隐蔽,供区不需植皮,组织量充足,适合修复深度较深的缺损,如上颌骨切除后的缺损,但其血管蒂长度有限,不适合缺损离受区血管较远的情况[5]。

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点是可取面积大,笔者所在单位最大制备过16 cm×8 cm大小的股前外侧皮瓣,同时其血管蒂较长,吻合方便,可制备一蒂多岛或皮肤肌肉复合瓣。但宽度超过7 cm的过大皮瓣,伤口关闭需要创面植皮处理[6]。

3.2 吻合血管的选择

颌面部血运丰富,知名动脉多,选择余地宽。因位置表浅易受温度、压迫等因素影响,所以笔者不建议采用颈外静脉作为吻合的回流静脉,颈内静脉则较为合适,一般可采用面总静脉或其分支进行吻合。笔者建议吻合2 根静脉,回流更可靠。如无合适的静脉可供吻合,可将皮瓣静脉与颈内静脉进行端侧吻合。

3.3 术中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切取皮瓣的大小应比缺损面积大1~2 cm,使伤口关闭无张力;②血管蒂也应比缺损长度长1~2cm,以便于吻合操作,吻合后血管蒂无张力;③保留少许脂肪组织包裹血管蒂,可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④将负压引流管与血管蒂平行放置。

3.4 术后治疗和护理

充足的营养和支持治疗,定期复查血象和电解质,术后第2天开始鼻饲饮食;伤口每日换药保持清洁;头偏向患侧制动48 h,保持皮瓣温度,尤其是皮瓣位于暴露位置时;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术后观察负压引流量,3~5 d后拔除负压引流,10 d左右拆线。

总之,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领面部缺损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外形恢复、功能重建均较优越,效果满意,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7]。

参考文献

[1]Thorwarth M,Eulzer C,Bader R,et al.Free flap transferin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A review of the current data[J].Oral Maxillofac Surg,2008,12(2):113-124.

[2]杨建平,刘美绸.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术在下领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27(1):92-94.

[3]杨果凡,陈宝驹,高玉智,等.前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J].中华医学杂志,1981,61(2):139-142.

[4]张从纪,史文进,杨军,等.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领面部缺损的疗效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17(4):339-342.

[5]孙坚.游离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评述)[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5(5):350-351.

[6]刘育凤,归来,张智勇.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及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83-286.

口腔面部组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72例患者, 男38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为 (45.4±10.7) 岁。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皮瓣全部成活。其中采用前臂桡侧皮瓣修复34例, 胸大肌肌皮瓣修复23例, 腓骨肌皮瓣修复10例, 髂骨肌皮瓣修复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个体的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以及饮食情况, 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和照顾, 为其提供营养饮食食谱以及进食方法如鼻饲饮食等。 (2)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向患者说明病情以及治疗的必要性和方法、意图、疗效, 告知患者治疗手段的先进性、成熟性、安全性, 稳定患者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并讲明保持心情愉快的重要性。 (3) 术前教育:向患者介绍手术原因及原理, 明确术后颜面、卧位、气道、进食方式、交流方式的改变。以及术后言语不能、卧床以及卫生情况的注意事项。 (4) 术前准备:术前用3%双氧水及含有茶多酚的津岛漱口液漱口, 每日3次, 行3~4 d, 预防感染;术前1 d洁牙, 以清除牙垢及牙菌斑, 保持口腔清洁。

1.2.2 术后护理[2]

(1) 体位管理:5~7 d两侧沙袋固定头部, 头颈部正中位制动。绝对卧床, 翻身呈头、颈、躯干同轴位。 (2)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行气管切开术者, 注意气管套管常规护理, 并预防压迫血管蒂影响组织瓣血供, 造成组织瓣坏死。 (3) 皮瓣维护:定时观察记录移植皮瓣的颜色与供区皮肤的颜色是否一致, 预防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 并可及时处理。 (4) 口腔护理:给予3%双氧水擦拭口腔, 再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 (5) 负压引流的观察和护理: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采用一次性空针自制的简易负压引流器进行引流。术后应常规应行供区和受区负压引流, 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有效。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 准确记录。 (6) 供区护理:观察其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 供皮肢体下用枕头垫高并制动, 根据部位的不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7) 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营养食谱以及为患者自制食糜, 并补充维生素、纤维素等。 (8) 功能锻炼:咀嚼及吞咽功能的锻炼;语言功能的锻炼;张口功能的锻炼;肢体功能的锻炼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不同制定差异性计划并实施。 (9)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对其进行教育, 明确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如组织瓣的颜色有无异常, 保持皮瓣的清洁等, 如发生变化应立即来院就诊。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患者重返社会角色。

2 结果

经过术前、术后的全面护理, 患者恢复较好, 其中69例患者在口腔如进食、呼吸及语言功能的恢复良好, 未出现明显后遗症以及再次手术情况。另外3例患者中, 其中1例发生皮瓣坏死, 再次术后成功, 但遗留有咀嚼功能欠佳;2例患者遗留有语言功能欠佳, 表现为言语不清。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以癌为常见, 故对数患者需要术后治疗,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 对于其术后的护理干预, 有着重要的意义。李静言等[3]通过对应用前臂皮瓣、股前外侧皮瓣、带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外伤及放射性骨髓炎所致的组织缺损12例患者实施了护理干预, 结果收效满意, 肯定了护理干预对术后患者恢复的促进意义。曹玲等通过对17例颌面部皮瓣整形修复患者的术后护理, 认为护理干预对术后感染、血管痉挛及血栓形成均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患者的口腔功能, 进食、呼吸及语言功能均起到了促进恢复的作用,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临床72例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术前、术后的全面护理, 患者恢复较好, 其中69例患者在口腔如进食、呼吸及语言功能的恢复良好, 未出现明显后遗症以及再次手术情况。另外3例患者中, 其中1例发生皮瓣坏死, 再次术后成功, 但遗留有咀嚼功能欠佳;2例患者遗留有语言功能欠佳, 表现为言语不清。结论 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口腔功能, 进食、呼吸及语言功能均起到了促进恢复的作用,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口腔领面部肿瘤术后,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玲.头颈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王玉梅.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 2010, 18 (4) :211-212.

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分析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1日—2012年6月1日我院收治的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者60例,均符合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2~62岁,平均(56.2±2.21)岁;病程最短3d,最长36d;多由1个间隙感染后扩散引起,颌下间隙30例,咽旁间隙20例,眶下间隙6例,咬肌间隙4例;临床表现为感染部位软组织广泛肿胀,明显疼痛,部分可扪及发音;患者体温均高于正常,39℃以上者45例,最高温度达40.3℃;白细胞计数值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均高于正常参考值;感染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与腺源性感染,分别为40例与10例,其次是损伤性感染6例,血源性感染1例,医源性感染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都采用广谱抗生素与甲硝唑联合静滴,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全身加强支持疗法;炎症早期局部外敷中药,一旦形成脓肿要及时切开引流。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处方:金银花30g,连翘20g,蒲公英30g,天花粉15g,陈皮15g,当归15g,玄参10g,黄芩10g,川芎10g,赤芍15g。1剂/d,水煎分3次服,100mL/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治愈:口腔面部肿胀范围缩小,开口受限无明显改变[4]。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治愈与并发症对比采用轶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30例全部治愈,对照组治愈25例,两组治愈率对比差异明显(100.0%、83.3%,P<0.05)。治疗组有2例(6.7%)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并发酸中毒,1例并发边缘性骨髓炎;对照组出现3例并发症(10.0%),1例口腔颌面部疼痛,1例并发酸中毒,1例并发边缘性骨髓炎。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病例分析

王某,男,40岁,2011年2月因左舌下肿痛1周入院。口服抗生素无明显缓解,逐渐加重。入院后查体见左舌下口底黏膜处明显红肿,左颌下区红肿,心、肺、腹(-)。诊断:左舌下、颌下多间隙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次日晨,患者左口底颌下区肿痛伴有轻度呼吸困难,行口内脓肿切开引流术,钝性分离脓腔,流出约10mL黄色血性脓液,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内置橡皮引流条。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然后口服自拟中药汤。术后1日症状明显缓解,1周后治愈出院。

4讨论

口腔、颌骨周围、颜面及颈上部肌肉,筋膜、皮下组织中的弥散性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间隙感染,此也称为蜂窝织炎,如感染局限称为脓肿。其中有眶下、颊、咬肌、翼颌、咽旁、颞下、颞、颌下、口底等间隙感染[5]。在发病机制上,口腔颌面部组织疏松,有利于致病菌的清除,但同时也容易使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液循环[6,7]。造成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细菌种类繁多,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厌氧链球菌、败血梭形孢杆菌以及溶解梭形芽孢杆菌等。不同的细菌类别,可出现不同的反应,如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的局部皮肤弥漫性水肿,有明显凹陷性水肿。口腔面部多间隙位置深在、隐蔽,故感染发生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仔细检查可发现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有深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但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时常存在相邻间隙的感染,因此可伴有颞部、腮腺咬肌区、颊部和口内上颌结节区的肿胀,以及出现该合并间隙感染的相应症状。临床表现有同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眼睑水肿、头痛和恶心等症状时,应警惕海绵窦静脉炎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成年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主要采用综合治疗原则。应积极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若症状缓解不明显,经口内(上颌结节外侧)或口外(颧弓与乙状切迹之间)途径穿刺有脓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途径可由口内或口外进行。口内在上颌结节外侧口前庭黏膜转折处切开,以血管钳沿下颌升支喙突内侧向后上分离至脓腔。口外切开多用沿下颌 角下作弧形切口,切断颈阔肌后,通过下颌升支后缘与翼内肌之间进入脓腔。若伴有相邻间隙感染,原则上应与相应间隙贯通,一并引流。避免不良刺激局部制动,进软食,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在抗生素药物使用中,要积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药物[8]。恢复期间向患者说明该病发病原因及尽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到正规医院进行牙科治疗护理,平时加强锻炼,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保持口腔清洁。术后给予流质食物或静脉输液,或插入鼻饲管以维持营养。若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可酌情做气管切开术。如伤口内有出血或唾液中带血,小儿有频繁吞咽动作等,应及早发现出血倾向,避免大出血致死。当前,抗生素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细菌常会产生耐药性,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我们用中药治疗,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抗疟、活血利尿作用。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总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颌面部比较严重的感染之一,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桂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56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2168-2169.

[2]张春旭,梁新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1):55-57.

[3]孙卫红,王涛,战金辉,等.老年人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300例临床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1(3):321.

[4]李峰.老年重症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0):102.

[5]吴国荣.88例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5(9):147-148.

[6]陈旭兵.成年人口腔面部多间隙感染35例治疗体会[J].实用成年医学,2007,2(6):22-24.

[7]周龙女,蔡佩佩.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4(3):198.

上一篇:提高初中生体育兴趣下一篇:参考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