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

2024-05-02

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精选十篇)

初中古诗词中的美育 篇1

关键词:古诗,声韵,意境

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远优美的意境,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荟萃, 是美育学生的重要土壤。因此, 本人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节律诵读, 体味声韵美

古诗平仄和谐、声韵动人, 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 通过诵读可让学生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 进而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体味声韵美。

指导学生诵读, 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作者通过描写敬亭山景象, 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描写的是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道白云, 却也不肯停留, 慢慢地越飘越远,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 将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其次, 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是体现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 更应诵读恰当。“诗以言志, 歌以咏情”, 古人在赋诗作词时摇头晃脑, 一咏三叹, 就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品味古诗的音韵美。

二品析词句, 感受语言美

古诗文是一种语句凝练、富有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感情的文学体裁。它所塑造的形象具有间接性, 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必须先对诗句文字意义进行领会、理解, 才能知其意、感其情。

如教学《鹅》, 我首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 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 指导学生抑扬顿挫的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使学生与诗人形成感情共鸣, 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奠定感性认识的基础。然后是“析”, 紧扣诗文中传神的词, 如“曲、白、绿、红、拨”等词语展开想象, 感受鹅的形象之美, 也就感受到了语言之美。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 好在哪里?这就要求学生去“品”、去“析”, 去想象春天的到来, 万物复苏, 大地一片生机的景象, 这个“绿”字使大自然活了, 使古诗更有灵性了, 体现出了古诗文的语言美。

三激发想象, 感受意境美

选入教材中的古诗, 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在诗中借景物抒情言志, 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意境美。

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必须凭借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得以实现。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 形象地经过大脑加工改造, 形成“图像”再现于大脑屏幕上, 这样文字材料变成了“图象”材料, 便于学生感受和领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 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 这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一环, 也是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的关键所在。如杜牧的《山行》中写了五种景物, 教学时先让学生对各种景物的色彩展开想象, 再组织学生讨论, 使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一幅远近映衬、错落有致、色彩绚丽的秋色图, 从而进一步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悟理性, 领略哲理美

选入教材的古诗, 不仅诗中有情, 而且诗中有理。如“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林西壁》) 等。这些佳句, 议论十分凝炼, 蕴含丰富哲理, 饱含着诗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如珠妙语, 领略哲理美。如宋代诗人苏轼采用艺术的整体观察法, 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题林西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又何止是看山, 对任何事物的观察要达到清晰、完整, 既要置身于内, “入虎穴”, 又要置身于外, 做“旁观者”;如不做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客观分析, 也不免为局部现象所迷惑而认识不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一、二句, 想一想为什么身在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悟出真谛, 领略诗的哲理美。

五认识境界, 鉴赏心灵美

有些古诗, 或叙事直抒胸臆, 或借物寄托情怀, 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如《示儿》是陆游临终时的诗作。一般地说, 一个人与世长辞时, 其遗嘱不外乎是遗产的分配、后代的前途、个人的功名, 但陆游却不是这样,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洲同”。诗人临死, 只牵挂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亡。他唯一要嘱咐子女的后事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短短四句诗,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古代诗人的爱国激情, 饱含着祖国一定会统一的坚定信念, 还表现出爱国诗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精神。教学时, 要从形象入手, 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 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 使学生认识诗的思想境界, 鉴赏诗人的心灵美。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篇2

白马镇中心小学 陈媛媛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3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关键词】美育;古诗教学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非凡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4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美育呢?

一、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

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四、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而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使学生有了一个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桥梁,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并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七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很多都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

画的形式外观表现出来。从它所体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加强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教《山行》时,可先指导学生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山林秋景图。学生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深深地体味诗中流露出来的意境。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五、指导改写,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如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看到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趁势打铁,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改写成书信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抒发诗人特定情况下真情的流露,以此直接唤起学生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各种情绪体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期刊,山西教育报刊社。

【2】《山西教育》,期刊,山西教育期刊社。

【3】《心理学概论》,樊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黄涛,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5】《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向晓红,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给历史的发展添上华丽的一笔,构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文化长廊。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激发少年奋发图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践里将最美的韵律铭记在心,体会古诗的广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积累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美育教学作为培育学生树立,发展正确审美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生人格塑造,培育情趣,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能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以特定阶级,时代作为审美标准,以感情为核心,形象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育,通过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格,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而美育的实质正是情感的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情感教育融在道德和知识中间,有着比智育和德育更为复杂的规律。总的来说,德育,美育和智育三者共同影响,互相渗透,智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美育则是动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情感,语言,内容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因素,是初中生美育的绝佳素材。

美育具有娱乐性,自由性,形象和普遍性四个特点。娱乐性是美育中重要的特点,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提倡通过欣赏艺术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并从艺术中得到知识和启迪。美育的自由性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自愿自觉的方式进行,而不像德育和智育多少需要使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形象性是美育教育中显著的特点,美育正是从观察,欣赏美的形象开始,美固然有其内在涵养,但脱离了形象就难以感受了,学生正是通过对美形象的领悟来感受其内在涵养,不管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离不开形象。美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与美育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美育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教育和生活教育,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必要性

1.初中古诗词问题呼唤美育

随着可改变的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语文课本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珍贵的美育资材,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教师容易将古诗文教学和文言文混为一谈,喜欢拆字逐一分解,到最后势必要将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接着再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方式较之过去虽有下降,但一些年长固执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后,还是习惯简单传授而不思考,没有与时俱进的觉悟,就形成了重复,简单的模式,把美妙的诗词拆分的支离破碎,美感顿失,意境全无,学生除了反复背诵,理解大意外对诗词的精华和意境没有丝毫感悟。此外,很多初中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的分析,重视挖掘诗歌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做法较为普遍。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重要性,但操作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知难而退。比如在讲解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经典名句时,常会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往往讲不出其中的奥妙,也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那种寂寞,孤独,萧瑟的意境。这就需要美育教育的介入,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2.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下降

现在初中生是伴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喜欢上网冲浪,各种实事,娱乐新闻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拼读一首诗歌。很多学生都觉得古诗词已经落后,不值得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比埋头沉吟古诗更为重要。手机的普及让他们再难体会鸿雁传书的情谊,高速的交通工具也让他们难以体会山长水阔的距离,相思的红豆,话别的长亭,清冷的残月已经逐渐掩埋于科技信息的浪潮里。为了寻回学生那种单纯,美好的情怀,体会古诗中的点点滴滴,不正需要美育的介入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策略

1.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在古代不仅是文字的记述,还可以浅吟低唱,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只有重视诗词的节奏才能在朗朗上口中体会诗歌音律美。古诗文一般按表音节来划分多,表意节奏划分少,七言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的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五言有二一二和二二一的节奏,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韵脚需响亮稍长,读出韵味来。此外,在古诗词朗诵中还要注意诗歌情感基调的变化,如缠绵悱恻的《无题》,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忧国忧民的《春望》等。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育中的重要内容,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体验,想象在经过加工,提炼后和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境界。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诗人有意或无意的营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5]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要做到两点。①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己的动情来影响,激發学生的动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进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感伤或欢快的情感。在讲解中教师应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充满感情,而不是板着脸,自说自话。②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来安排情感。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情感基调,也要注意诗词中特定词句的情感表达。如在《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全局体会诗人如何借江雪,咏垂钓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和清高,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也要把握对灭,绝,独钓,孤舟等词的细细体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用词和情感的精妙。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由景引情,由声体会真情,由美导情的综合运用,不能顾此失彼。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大的比重,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美育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只有将二者巧妙的连接起来,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童心乃初心,只有学生喜欢上诗歌,古诗词才能焕发生命,而美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翠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M].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 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 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 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教育.2010(4)

[4] 周庆元,胡旭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5] 和丽英.语文教学与美育[J].文学教育.2008(9)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索 篇4

第一, 以美陶情, 以美启真。作为情感教育方式之一的审美教育, 其显著特点是以美感动人, 以情打动人, 让情感得以解放, 去除种种变态的心理和本能冲动情感的压抑, 进而扩大视野, 获得神奇的美感体验。美与真, 是一种和谐、协调并愉悦的感觉。审美教育过程中, 形象思维实质强调的就是一种感性思维, 一种审美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将积淀或蕴藏在美的形象中的理性、法则显现出来。从尼采、海德格尔, 以至伽达默尔, 都把真置于美的视角之中。由此看来, 审美教育完全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孩子们的真知可以在审美联想及美感中得以开启。同时, 美的因素也蕴含于形象之中, 语文教师应巧妙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情景美。古诗的主题多样, 或叙事, 或抒情, 或咏物, 或写景, 或怀古;以景传情, 以形传神, 形象鲜明, 意境深远, 充满诗情画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 篇幅短小, 诗人描绘的外在景物与内在情感相融合, 营造出独特的诗性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适度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诗人描绘的诗意, 将欣赏的主体置于诗情画意之中, 从而达到“由形入神”, 走进情景交汇、思与境和谐的艺术高潮,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认识到美, 理解美, 进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第二, 愉悦身心, 丰富情感。古诗中优美的文字, 充沛的情感, 可以使学生感悟到诗的美妙心境, 体验古诗中的艺术美。古诗韵律和谐, 平仄交错, 起伏跌宕, 节奏鲜明, 既有内容结构的秩序美, 也有韵律节奏的潜在美。情感和想象是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 但在诗歌中需要依靠强烈的情感推动着想象的“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要按照诗人情感的内在逻辑特性开拓意境的塑造, 要采用独具匠心的想象方式, 让诗作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想象。因而, 比兴、夸张、拟人、用典等, 常常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所以诗, 是诗人内心的袒露, 诗中有生活的经验, 有情感的积淀, 有智慧的精髓, 还有美学的闪光、独特的发现。小学课文中的诗作生动鲜明, 既顺口又易记诵, 字字入人肺腑。由于是众美毕集, 带给诵读者极强的感染体验。自然与人文景物出现在古诗中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与社会, 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生活感受的巧妙结合, 是人格化的主观反映。教师在教学中, 做到学生细品词义, 慢嚼语句, 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高语文素养, 而且还从情感、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

第三, 美化心灵, 培养品德。美是“对内在心灵的体悟, 对生存意义的追问, 充满了生命智慧的灵气, 具有使人‘不惑于歧途’的人生体验的导向价值”。每个人从事的审美活动, 在本质上就是对生命本体的领悟、肯定与热爱。若要从根本意义上来考虑, 美育又是对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一种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两种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中国是诗的王国, 诗教的传统源远流长, 而诗歌的价值就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 并升华为人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因此, 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和精神素养的有效途径。文学课文的阅读鉴赏, 如果忽视了启迪学生从情感的逻辑去理解对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审美过程的复杂性仍旧是不完全的, 应该引导学生从情感共鸣进入对社会、人生、宇宙的更深层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 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古诗审美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去陶冶情操, 而应该把学生的个性自由、人格的全面发展看作是美育的根本目的。更进一步说, 古诗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美化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的品德,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的关键应是塑造美的灵魂, 培养高尚的情趣, 形成优良的品质。投入诗境、体会诗情仅仅是审美的初级阶段, 要激发学生更深沉的情感就不能没有理性认识, 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悟理。对诗的深刻意蕴加以领悟品味、消化。总之, 小学语文教师应身体力行,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创建教学审美氛围, 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 随其喜而喜, 从学生审美过程中, 让诗人的精神品质渗融于儿童的思想与生命中。

摘要:审美教育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突破口, 美本身就是诗的特性和本质, 较之其他文学艺术形式, 诗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有美的特质。要充分领略诗歌所创造的文学世界的美妙, 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这点。

关键词:审美,小学生,诗歌

参考文献

[1]方春婷.谈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6) .

[2]王贤才.把审美教育融入小学古诗教学之中[J].甘肃教育, 2012 (14) .

[3]金燕萍.古诗教学因创设音乐情景而更美丽[J].文教资料, 2010 (32) .

[4]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 2010 (07) .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探究 篇5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探究

作者:刘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08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博得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高中古诗文又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而可靠的文本资源,它是语文课堂进行美育的好媒介。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内涵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内涵应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能力。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辨别能力和品评能力。语文教师如能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学生们的审美鉴赏水平就会“水涨船高”。“审美创造力”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运用及二度创造所能达到的水准。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标明审美实践活动的三个不同层次。审美创造是审美实践活动的最高境界。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要有意识地吸纳古代文化思想精髓,借鉴运用经典古诗文的艺术手法,力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创作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方式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寓教于乐

古罗马诗人和美学家贺拉斯在论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寓教育于娱乐之中,是古今中外的教师们心向往之的快乐教学方式,甚或可以说是一种层次极高的教育境界。笔者认为,语文中的“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一种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方式。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与空洞说教是水火不相容的,它必须通过古诗文中的形象与情感因素来浸染学生。优美典雅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思,曲折离奇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均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之产生快乐的学习情绪,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与美育的熏陶。

2.潜移默化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不是依靠对古诗文文本的抽象分析实现的,而是通过情感渗透与美感传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感悟与启迪来实现的。

高中古诗文所选篇目均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传世之作,这就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源。学生在语文老师有意识的“审美视角”引领下,在诵读和研习古诗文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悟和领略古诗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等等。例如,读白居易的诗,可以欣赏其自然流畅的语言美;读李商隐的诗,可以欣赏其凄迷朦胧的形象美;读张若虚的诗,可以欣赏其幽美深邃的意境美;读李清照的词,可以欣赏其缠绵悱恻的情感美;读辛弃疾的词,可以欣赏其气壮山河的思想美……

3.创设情境

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时需要根据古诗文的特定内容,创设某种特定情境。“创设情境”在语文美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它能使学生在研习和鉴赏古诗文时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之感,全身心沉醉在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审美教育。

在古诗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音频渲染情境,或以视频显示情境,或以现场表演再现情境,或以文学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例如,我们在教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首先可以用一曲古雅悠扬的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将学生带入一种寥廓、宁静的情境中,接着播放朗诵名家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诵,条件允许时还可以播放与《春江花月夜》内容相关的视频。老师在引导学生领略此诗的诗情画意时,务必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用抑扬顿挫之声和含蓄隽永之语展现诗中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构建而成的幽美深邃之境。如是,学生定能从审美的视角去解读此诗的主题意蕴:诗人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颂自然美景,讴歌男女真情,探究宇宙人生……在一种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中,让学生接受一次深入其心的美育熏陶。

三.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路径

1.寓美育于诵读中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几乎篇篇具备反复诵读与吟咏的价值。在反复诵读中,细致品味古诗文的优美意境和真挚情感,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学生在诵读与吟咏古诗文时,应声情并茂,既要充分体现出古诗文所蕴含的节奏美与韵律美,也要将自身相合的人生感悟与情思融入其中,这样能在更深层面上获得音乐美与情韵美的真切体验。

例如,学生在诵读李白的《将进酒》时,在充分把握其句式长短相间、韵脚疏密转换的基础上,要深入领会诗人内在的感情基调是“愤激”:由最初的慷慨悲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到中途的愤世嫉俗——“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再到最后的旷达开怀——“与尔同销万古愁”。我发现,学生们在诵读与吟咏此诗时,感情的激流随诗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真可谓“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古诗文诵读的灵魂是对其音乐美与情韵美的把握与传递。其终极目标是借助审美视角解读诗意文情,进而获得美的浸染与熏陶。《诗经》的复沓回还,《离骚》的华美蕴藉,李白的豪迈飘逸,柳永的婉约缠绵……为我们在诵读时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寓美育于意境领略中

在高中古诗文中,诸多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一系列经典意象,营造出一个个优美意境。在解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再现出作品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使之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充分感受和领略蕴含于其中的诗情画意之美,继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和高雅的审美享受。

例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出动静结合、幽雅空灵的山水田园风光。学习此诗后,笔者曾布置一次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到郊区或农村“游山玩水”一次,切身体验类似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然后写一篇游记。不少同学在游记中将郊区或农村的自然风光与王维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进行比较,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认同。

3.寓美育于情思感受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对读者进行情感熏陶与思想启迪。高中古诗文中那些韵律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的经典名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表达对祖母至孝之情的千古名篇。笔者在讲授此文时,曾让一名女生谈谈自己对文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理解。她先讲了父母对她的千般疼爱,又谈到自己“将身难报父母恩”的深沉感慨。坐下去不一会儿,她又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看过„伯俞泣杖‟的故事。故事讲述伯俞犯错,母亲用手杖打他,他哭了。母亲说:„我以前也曾用手杖打你,你从未哭过,今天你却哭了,这是为什么?‟伯俞回答说:„以往儿子犯错,挨打时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我,我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年老体力不支了,我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这位女生说完后竟失声哭泣,其他同学也被她的情绪感染,一个个情至深处,泪眼朦胧。笔者立即抓住眼前这绝好的情感美育契机,真诚地说:“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对长辈,尤其是对父母,要多有一份体谅,多尽一份孝心,少留一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学生们在这深入心灵的情感审美教育中,涤荡和升华了情感。

总之,美育有着“春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与魅力,值得语文教师们不懈探究与实践,在高中古诗文教材中充分挖掘美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建美,最终达到让学生濡养心性、提高学养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浅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篇6

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语文课程学习中也要不断的融入审美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本文从古诗文的学习角度阐述了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审美教育相互结合,为美育教学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古诗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93-01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和体现美的能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在生活中。对小学生施以美育,有益于其道德的完善,情操的陶冶,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独特优势,把美变为孩子心灵的财富,是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史名家名作,不仅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对古诗阅读欣赏,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学习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一、发现古诗的节奏美

古诗讲究字数,句数的限额,平仄的搭配,对仗十分严谨、工整,诵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特征。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不仅把感情读出来,而且把节奏和韵脚读出来。通过眼、耳、口等感官的活动,整体感知诗意,引起审美感受,感受到均匀有力的节奏感。

二、体会古诗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每一首古诗,不仅通过词语描绘意境的美感,而且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写景诗占的比例比较多,而且大部分是描写自然景物之佳作。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着重体验自然景物的颜色美,声音美,形态美。例如,《枫桥夜泊》这首诗。做着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江南水乡秋夜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情。作者把景物色彩,聲音的描述与作者夜泊枫桥的心绪交织融汇,显得其清韵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全诗烘托出一个“愁”字,教学时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去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中体会诗的意境美。又如《山行》,作者用“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描绘出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壮美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枫林秋色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对所描绘景色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古诗中的人格美

人格美是人的理想的道德表现与升华,它比道德理想有更为充实的内容,也比道德理想有更高的要求。古诗大多是文情并茂的艺术品,不仅是其韵律、语言和形象悦人耳目,更以高雅的意趣,高洁的人格憾人心灵,因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作者通过对深秋时节,日落月升之时江上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其中也凝结了诗人对大自然深情的爱,包含了诗人健康、美好的生活的情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用绚丽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的表现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充分流露出李白对好友的一片深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人通过“忽传”、“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的欢快欲狂,这是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是诗人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学习古诗的人格美,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受美,在困难中,挫折中,不忘生活之美,不忘热爱人生。从而逐步使自己成为心胸宽广,志趣健康,情操高尚的人。

四、感受古诗的色彩集

画家用颜色来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往往可使“画中有诗”。诗人则用词语来绘色绘行,美妙的诗笔,使“诗中有画”,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此类之作。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黄昏时,夕阳斜照江面,江水半红半绿。夜晚,如弓的新月高挂天空,在新月下,露似珍珠,闪闪发光。红、绿色彩交融画面之中。杜普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诗中描绘了两个黄鹂鸣叫于翠绿,一行白鹭飞上青天之景。黄、绿、白、青对比色彩鲜明。此外,还有骆宾王的《鹅》,杨万里的《宿新市俆公店》等作品,均是“诗中有画“,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熟读这些诗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给诗配画,用画来表现诗。

五、背诵名言佳句,欣赏艺术美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古诗中不少诗句被历代人们传颂,成为名言佳句。如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均为全诗的绝妙佳句。对于棋类句子,教学中可要求学生熟记成诵,背诵古诗欣赏佳句,就是体验古诗的意境美,领悟古诗的哲理美,即鉴赏名言佳句的艺术美。

总之,古诗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审美教育园地。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7

一、美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1. 语文教材是实施美育的媒介

初中语文教材的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既简洁生动又富于诗意, 朗朗上口, 为美育提供了必要条件。语文中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理想的描述来塑造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 从而产生愉悦的审美倾向。

2.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为美育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竭的源泉, 大自然中的多种景象, 巍巍青山, 滔滔江水, 日出日落, 潮涨潮落等, 无不激起学生美德情感体验, 内心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赞美之情, 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生活:如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后, 心中产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之情;参加完集体劳动后, 产生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感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

1. 加强朗读训练, 挖掘文学语言之美初中语文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

无论是记叙、议论、抒情, 从美学角度来看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美的语言。如杨朔的《荔枝蜜》在叙述了自己对蜜蜂感情变化过程后, 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不禁一颤, 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 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 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 蜜蜂却有多么高尚啊!”这些语言既有诗的韵味, 又有哲理的闪光, 是那样的美, 不是靠华丽的词藻而是靠蕴含的哲理, 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 “渺小”和“高尚”的对立统一, 不正可以启示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吗?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朗读训练, 使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之美, 如《皇帝的新装》等童话作品可采用角色分配来朗读, 使学生懂得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春》等优美的散文, 可以通过配乐朗读, 通过精读赏读, 反复推敲, 仔细玩味, 以体会文学语言之美;古诗文的教学, 更需要学生反复诵读, 在读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2. 利用现代媒体挖掘艺术形象之美, 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

现代媒体的使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它可以增强学生感知的形象性、直观性, 同时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应产生强烈的审美倾向。如教学《祥林嫂》就可以运用幻灯片或电脑将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特征用镜头组合的方式进行展示, 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 去分析比较, 从而深刻体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迫害。

3. 创设审美情境, 促发学生的想象, 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它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想象, 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教育。如我在讲授《七根火柴》时, 介绍背景时我选用故事片《万水千山》中过雪山草地的画面, 同时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的背景音乐及诗歌朗诵, 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仿佛把学生带入了那白雪皑皑的雪山和那遍地泥泞的草地, 使学生想象无名战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情景, 从而使无名战士的形象熠熠生辉, 更好地升华了文章主题, 使学生受到美德教育。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情境, 促进学生想象,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4. 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美育,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初中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一、创设有效的散文情境

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应打破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应灵活应用有效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的导入方式对整堂课有着重要的影响, 决定着整节课的学习气氛,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开始受到强烈的感染,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讲解这篇散文时可以在上课开始前播放一段春天里鸟语花香并伴有鸟鸣的视频,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春天的氛围, 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的讲解中, 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通过朗读体会散文

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全面地体会文章, 并能够有效地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进行莫怀戚的《散步》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亲情, 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 体会到世间尊老爱幼的美德, 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美育。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去朗读文章中所描写的“望父买橘”和文章中的“我”四次流泪的句子, 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充分体会到文章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依恋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 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精神内涵。

优美的旋律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 尤其是散文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来进行朗诵, 选择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来充分呈示散文诗的美感, 营造优美的审美氛围, 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文章学习的氛围, 促进学生对散文中蕴含的情感的深入理解。教师也可以选择让学生根据散文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 在选择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事先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并明白文章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 不同的学生选择的音乐也存在差异, 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选择的音乐进行文章的朗诵, 让学生感受文章所散发出的不同韵味,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散文中发散的美感。

三、开展活动体会文章意境美

学生通过感知具体的事物来进行直观的体会和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散文的文字描写中感受到描写的形象, 并进行整体的感悟, 对描绘的形象进行体会, 然后领略其中蕴含的韵味, 受到文字的熏陶。很多散文都营造丰富的意境, 如《春》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句子中的“偷偷”和“钻”这两个关键词使得春草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句子中“闹”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充分体现出春天活泼的意境。散文中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很好地营造了文章的意境, 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我国一些诗词中的描写, 充分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文中的形象美, 如《枫桥夜泊》中所描写的落月、渔火、江枫、不眠人等形象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孤寂清冷的审美意境。学生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把握, 通过自己的联想将文章描述的文字化为鲜明的意境, 充分地丰富了学生审美情感。很多散文中作者都是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写作, 其中塑造了很多优美的意境, 如果课堂中教师逐字分析则会削弱散文中营造的氛围。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文章意境的品味, 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散文的内涵,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散文的意义。教师应带领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意境, 让学生进行全面感受。如学习鲁迅的《雪》时则可以组织学生出去看雪,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雪的姿态, 让学生能够更好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 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冬天,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 营造出冬天的意境,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描述美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画面美的体会

很多散文中的语言都充分地体现了一种画面美, 并且学生能通过体会文字的描述, 体会到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及意蕴。如《紫藤萝瀑布》中所描绘的景象:“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 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文字将紫藤萝整个描绘出来,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画面, 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种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文字来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丰富读者的审美和见闻。优美的散文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教师在进行散文的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 体会艺术之美。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 借助多媒体将与诗歌对应的图画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产生广泛的联想, 进一步理解散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加深学生对文中意境的体味。初中语文中有很多画面感很强的作品,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荷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画面感,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五、充分体会文中的情感美

很多散文都是借景抒情、以情言志, 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 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掌握,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进行余光中的《乡愁》的教学, 学生应充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家乡的热爱及绵长的思国思乡的愁绪, 让学会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丰富学生的情感, 加深学生对情感美的体验。并且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充分体会到更多美的形象, 认识美的本质, 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如《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源风景, 教师可以配以图片、音乐等, 让学生能够深入到文章所描写的景象中, 体会作者的情感, 升华思想, 让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 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让学生能够领略文中的情感美。

浅析初中语文课中的美育渗透 篇9

一、初中语文课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文学、美术、音乐、历史、自然、地理、文化、旅游、经济等方方面面,从每一方面都能挖掘出美感。在初中语文课中渗透美育,抓住每章节内容中的美的结合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自然、艺术、文学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在初中语文课中贯彻美育,用优美直观的艺术形象去启发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和感受真善美,潜移默化地推动德、智、体等教育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语文课本中的各种感人人物或事迹,还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操、感恩情怀,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理解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强化情感教育。总之,在初中语文课中渗透美育,对于学生的身心、人格、情感等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序推进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课中美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1. 咬文嚼字,发现美

语文之美,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包含了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彰显着不同的美感。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语言艺术风格多姿多彩、缤纷斑斓,比如有简明扼要的精炼美、辞藻丰富的华丽美、平铺直叙的自然美、含蓄委婉的婉转美、活泼跳跃的节奏美、千变万化的修辞美等。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仔细品味经典字词的含义,深入挖掘字词中的美感,时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这课,就可以通过“咬文嚼字”、品味字词来挖掘和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用“黑”“深青”来描写父亲的穿着,表现父亲的质朴;用“再三嘱咐”“踌躇”“嘱托”等词来描述父亲对作者的不放心和关心,表现父亲对作者平凡且深沉的爱;用“蹒跚”“攀”“探”“缩”“倾”等动作词汇来描写父亲年纪大了,步履缓慢、动作生硬的情景。通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通俗简练,却十分形象、贴切、隽永,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平凡又伟大的父亲形象。学生们细细品味这些字词,可以披文入情地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发现其中的亲情美。

2. 入情入境,感悟美

意境是将文字与情感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文学艺术境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具有一定意境的,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描绘生活图景,尤其在诗词歌赋及小说、散文中最为突出。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景美、意境美,感悟其中的文学艺术美。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他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大片嫩绿的小草、花团锦簇的桃花杏花梨花、成群飞舞的蝶蜂、氤氲的草香花香、嘹亮的牧童笛声……一幅声、光、色、影、味俱全的灵动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活灵活现的春景图,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春景写活、写透的,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验文字背后的美感。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类似的课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能激起学生对美的遐想。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济南冬天的迷人之美;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通过描写乡村秋天的夕照景象,寄托游子浪迹漂泊的凄楚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通过描写“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来抒发怡然惬意的“意”,表达秀丽多姿的“境”,写出了情境交融、意境相生的效果。这些课文都饱含了丰富的情境之美,教学时要将美育充分融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驰骋在优美的文字海洋中,去感悟美、理解美。

3. 解篇析段,欣赏美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蕴含在文章的思路与结构之中,随着情节的推进而不断加深、凸显。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剖析课文结构,解读文段思路,分析故事情节,从而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鉴赏其中蕴含的文学形象,欣赏艺术之美。

例如教学宗璞的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解析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的思路,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赏花一花开满壁、生机勃勃;忆花一稀稀落落、孤芳伶仃;悟花一枯木逢春、生机再现。作者睹物思情,睹物思人,紫藤萝的花开花谢给了她深刻的鼓舞和启迪,她的情感随之不断变化、递进和深入,深刻领悟到人生际遇与花一样,会遭遇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人应该怀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解析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以结构为主线,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深入讨论和理解,进而学会鉴赏文章蕴含的情感美、人物的精神美以及作者领悟的思想美。

4. 活学活用,创造美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万象紧密联系的课程,语言文学的创作本身就源自于精彩纷呈的生活。为此,在初中语文美育教学过程中,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运用所学去欣赏美、创造美。当我们将语文教学引入生活中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轻松逼真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活美感的氛围,引领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从而激发出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意愿。此时,教师便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技能充分运用起来,通过遣词造句、朗读复述、讨论交流、写作练笔等方式来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创造出独具美感和个性特色的“文学作品”。

例如学习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夜游情景。学生们很快进入状态,纷纷介绍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说自己夜游珠江,欣赏到广州月色朗朗、华灯璀璨、江水涟漪、光影十足的气派景象;有的学生说最难忘夜游西湖的情景,在凉风习习的夏夜,划着小船,欣赏波光粼粼的湖景,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水塔,还有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雷峰塔,画面十分优美。通过课堂即兴讨论表达,巧妙地将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挖掘美、创造美的审美活动结合起来,一举多得。

总之,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美学艺术,它的美潜藏在语言文字之间,语文教学应该与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意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将语文知识传授融入审美教育,让二者相互促进和渗透。教学要从咬文嚼字着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解篇析段、活学活用,启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凤珠《挖掘初中语文的美育素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年第4期。

[2].卫春耕《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新课程:教研》2010年第5期。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讨 篇10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即使充分的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作用,也试图在自己的课堂上渗透美育,可是他们往往会觉得缺乏题材,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来入手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课本便是最好的素材,走进它便是走进了一处精神的栖息地,每一篇文章都寄予着编者对于学生的一种期望,它是灵魂的港湾,作为一种语言教育,说,便是其主要的学习方式,教材本身所选的学习内容就有着一种美,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的把握住这种美感,在自己朗读和学生朗读的时候都要注意到这种抑扬顿挫的美感,那么在字里行间,我们便会产生对于英语语言本身的一种热爱,在音调升降的动人旋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异国文化的熏陶,打开他们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去肯德基的时候他们会说“May I have…?”在别人有困难时他们会说“Can I help you?”这些高尚的情操的养成都离不开英语这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英语教材中便有许多可以在精神品质上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的内容,例如八年级下册的Unit2中的I’ll help to clean up thecity parks中,学生体会到了一个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成就感,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还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种关于环境保护的深刻教育,也让他们的公德意识得到了提高,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净化。而在unit3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中学生,他们不仅体会了自己做事情的辛苦,而且懂得了感恩父母的高尚情怀,对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八年级下册的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的教学中,在学习之前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What do Mario andMary volunteer to do?(2)Why do Mario and Mary volunteer to helpothers?(3)What do they say about volunteering?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体会帮助别人的积极情感,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美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了,初中生的生活已经基本融入到网络化的社会,他们能够熟练的操纵电脑和利用现代化通讯设备进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话,学生便会失去对于英语的学习情感,更不用说要利用英语来进行美育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中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很强的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在视觉、听觉中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八年级下的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the mountains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安排一个巧妙的课堂导入语,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放映愚公移山的精彩画面,学生在立体的展示中获得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教育,除此之外,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于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将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着英语的语言美。例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0 section A新课时,用百度Mp3的英文歌曲Postman作为导入,听完歌曲后问学生:Do you want to be apostman? What are you going tobe whenyou grow up?从而很自然地展开有关fu-ture vocations的讨论。Postman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歌词浅显易懂,学生便可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音乐享受中收获知识层次上的提高。如在八年级下学期的期中复习中,巧妙地在课件中插入If you happy and you know it,clap your hands,这首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首歌生词很少,旋律生动活泼,学生听一两遍就能大声的开口跟唱。

三、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生鉴赏美

教学语言对于英语这个语言学科而言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基本途径。它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息息相关。单调的语言表达注定让学生失去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初中生面临新的学习压力的时候我们教师就要从课堂语言上来唤醒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热情,很多事实证明抑扬顿挫的语言在英语课堂上更具魅力,能吸引学生,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充满对异国文化的追求和探究,尤其是教学语言充满着音律性,幽默感的话更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还能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是一种不竭之源,只有英语教师自身拥有正确的审美观,深刻的意识到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设美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现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课堂上使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英语的美,不断的渗透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达到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的绝佳效果,让中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让他们将英语学习演化成一种主观上的行动,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美育至关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美育教育,把握好美育的特点,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英语语言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对英语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高职学校语文教学原则下一篇: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