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

2024-05-11

医药行业(精选十篇)

医药行业 篇1

对于“医药城”的下一步发展规划来看, 笔者认为如果“医药城”想继续壮大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 在市场上“安下营扎大寨”, 则必须要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实力。就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的现状、特点来说, 注重集群效应和资本运作, 已走上良性轨道, 有优秀的管理者及政府的扶持是不会出现重大失误的。这两点在“医药城”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是成熟的两条腿, 可以迈的很稳。可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现状, 我们追求的是企业在市场上更有力的、更快速的跨越, 所以我们必须看重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新药的实力与能力, 这就必须依靠高水平的专业医药人才。

医药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成熟, 我们医药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是两大块, 一类是营销人才, 另一类是研发人才。但现在来看, 营销人才在数量不缺乏。在社会上愿意从事并正在从事营销的人员很多, 但真正符合医药企业需求的营销人才较少。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例, 现有医药营销人员3.2万余人, 这些人员极少数毕业于医学、药学专业, 大多数毕业于管理、贸易以及其他与医学无关的专业, 其中大学毕业生占8%, 专科生占32%, 其他占60% (未受过专业教育的占37.5%) 。其他省市地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表明, 目前现有医药营销人员专业水准、做市场的能力和营销观念等不能符合市场实际需求, 现有营销人才实质上是一种质量上的短缺。

对于研发人才而言, 在国内医药类人才培养学校当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重医轻药的问题,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滞后的问题、人才创新思维及动手实验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的企业所需要的研发人才一定要具备扎实的药理学、药物学等基础知识, 要有过硬的实验能力, 要有个性思维、创新精神, 这样才可以使企业的“发动机”良性运作, 推动企业健康向前发展。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 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状况很难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短时间内解决, 必须加强医药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 构建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要加快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市场营销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树立创新理念。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善于发现;其次要变革培养模式, 注重多元化、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同时, 吸收医药传统师承培养模式的精髓, 实行导师制, 通过传帮带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医药理论功底, 又能在工作实践中对医药理论进行拓展的创新型人才。

2、打牢理论基础, 注重实践锻炼。没有专业雄厚的专业医药理论知识, 则无法将医药行业庞大精深的内涵运用于研发、应用中。尤其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还必须不断拓宽学术视野, 获取最新知识, 将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医药学研究领域, 使医药行业得到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临床实践, 可采取课堂与实践结合的“两段式”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机会。

3、医药类学校必须为学生建立生产实训基地, 并突出职业技术应用性的特点, 使学生可以在实训或实习时检验自身的知识技能, 同时也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修正。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高等医药院校多数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学校与医院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两者的工作人员互为聘用, 较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仅靠附属医院解决不了也容纳不了全部学生的实习、实训, 所以高校的医药人才培养还必须走校企联合的路子, 让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得到锻炼, 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能力又有强烈职业感的合格人才。

人才对于企业来讲, 是不可获缺的血液。不仅通化市“医药城”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我们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向, 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医药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心力。

摘要:吉林省通化市致力于发展医药产业, 现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医药城”。通化市“医药城”的建设具有鲜明的集群特点、自主创新特点和民间资本运作良性运转的特点。在医药企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及“医药城”进一步形成规模、壮大的过程中, 对于所需医药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培养方向, 笔者提出了几点初浅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药城,集群效应,自主创新,人才兴企,营销人才,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玉花:《从我国医药行业现状看药企人才需求》, 2008年7月。

医药行业范文 篇2

4.7.1.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历程

医药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性非常突出,中国的制药行业起步于20世纪,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平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家之一。4.7.1.2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

现如今,我国国内启动了新医改,国际市场产业转移带来机会,中国本土制企业也已经发展到上万家,政府逐步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使其更加规范化。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逐渐显现,具有巨大的潜力,化学药物、天然中药和生物制药品将三分天下,成为新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我国未来医药行业的重要特点。总之,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良好。4.7.1.3我国医药行业的未来走势

医药板块的崛起,使其成为机构投资者追逐的热点,近期医药板块强势表现的原因有多方面,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使得我国医药支出加速增长,医保覆盖人群的扩大将支持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环境、饮食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各种疾病等等,因此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人均医疗支出也将明显的增加,医药板块也将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持,未来三年农村的政府医疗合作补助还将要提高一倍,这些都将为未来中国医疗行业的业绩提升埋下好的伏笔。4.7.1.4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供需状况

中国医药市场是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目前尚有1亿城镇职工和居民没有享有医疗保险,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结余率高达50%,全国8.78亿农民虽然开始享有每年100元的医疗保险,但是真正的消费尚未启动,较低的医疗保险基数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医疗商业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13亿人口,健康消费是最大的内需市场,这也是政府启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医药市场前景广阔。4.7.1.5推动中国未来医药市场的因素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推动我国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医药市场的需求规模。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药的使用。

(3)人口老龄化促使我国老年人用药将有较大增长。(4)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医药市场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5)医疗改革——医药行业的最大机遇,自1985年我国推行医疗改革以来已近经历了5个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及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及完善了医疗保障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医药投入体系、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科技与人才保障机制、信息系统、法律制度等,全面提升人民的医疗水平。

(6)突发事件也为医疗行业提供了一个机遇,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有可能会对医药产品产生井喷式的需求,在灾区救援工作和和灾后防止疫情的工作中,大量的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也形成了小股的医疗需求热。

4.7.2 中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和国民收入的逐年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也同步提高,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医药市场总体需求将呈现上升态势。同时,人口的增长及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的提高等长期有利因素将继续对医药经济的发展起支撑作用。

从医药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医药市场的需求是人均收入的一个函数。人均收入的增长会带动医药产品消费的增加。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将以7%-8%的速度向前发展,按此速度计算,未来十几年,我国医药市场的需求将是目前的三倍。

我国每年净增加1700万人口,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医药市场消费团体,并且老龄化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医药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据有关部门计算,城市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比农村高出四倍,而药品消费的比例更高,所以这种人口结构上的变化也有利于医药市场需求的增长。另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不断降低,非食品消费比例将趋于增长。现在,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逐年提高,预计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医药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我国正处在经历医疗体制、药品流通制度、药品定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理顺医疗管理、流通和保障体制,促进医药市场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因此有利于推动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上会促进医药产业的消费,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4.7.3 中国医药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4.7.3.1中国医药行业的经济环境分析

21世纪的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增长势头仍将长期保持。作为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典型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以下特点对医药行业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1)国内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城乡消费较快增长带动医药市场消费规模 201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在医药需求刚性化、社会人口高龄化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获得极大的提升,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2)CPI涨幅继续放缓,PPI涨幅出现回落

2010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9月份,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西药价格上涨1.3%,中成药价格上涨4.5%,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0.1%。居民消费价格增速的放缓导致医药行业价格涨幅有限。

2010年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6.9%(9月份上涨5.3%),涨幅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3%(9月份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

(3)城镇新增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带来医药行业成长空间。

2010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宏观环境下,居民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拉动了医药行业内生性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在国内医疗需求未充分释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由支付能力提升带来的需求扩容也将继续推动医药行业保持确定性增长。4.7.3.2 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分析

中国医药业在近几年来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医药分家、药品降价、药价放开、处方药、连锁经营、医疗保险制度、新的《药品管理法》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而所有改革的落脚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增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1)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渐入正轨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医药卫生改革的重点,也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更是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关键。2010年一季度,《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陆续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由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一个目标、三个领域、九项任务”的总体设计,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完整政策框架,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并将对医药行业产生多方面影响。(2)新医改方案将对行业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扩大产业投资、激发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2010年4 月6 日和4 月7 日,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年)》相继公布。前者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后者是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制定的近期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7.3.3医药行业的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要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在战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科研开发能力弱,资金不足,创制新药的条件差。

(1)基础结构

基础结构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生活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东道国基础结构的完善程度对跨国公司经营影响很大,完善、发达的基础结构能够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中国的基础结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属于滞后型国家。目前中国政府已对基础结构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正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的建设,如投巨资兴建一系列的“药谷”,北京已投资13亿元、上海张江投资总额25亿元、浙江杭州投资100亿。

(2)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著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投资项目数量少,且多集中于低水平的制剂如普通片剂和胶囊的生产等,这一时期西方大跨国医药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战略意图是迅速占领低水平用药的中国医药市场。90年代以后,中国的技术水平包括总体技术水平、引进吸收技术的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产业也逐步高级化,专利药品、生物技术、医疗器械、新型制剂等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发展。4.7.4 我国医药物流总体发展概况(1)营运手段较为始

目前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采用的是普通仓库、车辆和人员的堆积方式,沿袭传统的运营模式,管理效率不高,流通方式落后。据行业统计,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2)物流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采用的分销模式为多级分销形式。即处于区域核心城市的一级大型医药物流批发商凭借其强大的储运能力向所覆盖区域的地、市、县二、三级医药批发商销售,地、市、县医药批发商凭借其具备配送能力和掌握的区域客户资源在当地向医院、诊所和药店等终端零售商进行销售。在此基础上还存在面对城区的中小型区域仓储配送形式、面对医院的区域性纯销形式、面对单一产品的招商代理形式等其他类型。

可以看出,多级分销模式的效率不高。从一级批发商到最后的门店,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不可能很快把药品迅速、准确、及时、低成本的送到对应的门店或终端客户;其次,多级分销模式因中间环节过多,使一级批发商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及时了解终端市场的真实需求,无法给采购提供准备的决策数据,可能导致无法及时提供门店或终端客户需求的药品和相关增值服务;另外,各级分销商因技术和相关资源有限,在对门店或终端客户进行配送作业时,主要依赖人工处理,使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提高。(3)管理方式较为简单和粗放

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大部分仍沿袭传统的运营模式,大都以具体业务操作为主要方式,管理环节较为薄弱,管理人才较为缺乏,管理制度不甚健全,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初步建立局部支持功能的物流信息管理及业务支持系统,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及物流管理系统有待今后逐步导入和使用。4.7.5 我国医药物流建设的现实意义

市场集中度低已经成为药品流通领域的痼疾和心病,提高市场集中度追在眉睫,经过这几年的医药物流建设和发展,市场集中度已逐年提高。

药品流通渠道包括三个环节,生产商、零售商和中间物流企业。医药物流企业处于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之间,将松散的制药企业和零售商联系在一起,完成从生产商到零售商的物流控制以及从零售商到生产商的信息流控制,使产、供、销三个环节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其核心应该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其强大的采购、储存、调拨、辐射功能满足上、下游客户的需求,并可以调节两者之间的供需矛盾。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承担着搬运工的角色,尤其在品牌药厂面前,更是没有发言权,沦为品牌药厂的打工者,卖什么产品、价格多少,甚至卖往哪里也要由厂家决定。物流公司除了承担仓储、运输费用外,还要垫付大量的货款,年终才可以拿到2—3个点的返利。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在于物流公司由于销售额小而缺乏议价能力,而品牌药厂可以从众多的各型商业公司中选择合作对象,被选中的药品物流公司甚至会引以为荣,认为是实力的象征。经过10多年医药物流规划建设,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某些大型物流公司有了同品牌药厂平等对话的资本。4.7.6 医药物流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4.7.6.1加强宏观调控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地的药品消费市场大小,参考目前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根据物流公司的分销或配送半径把全国分成几个区,各区设立几个物流中心以此严格控制总的医药物流公司数量。根据行业利润率、投资回报率、资产负债率等金融指标,现在公司销售额、应收账款、市场占有率等销售指标,药品管理、储存等行业标准,严格各物流公司的项目审批,不达标的企业不允许上马开工建设,以此提高准入标准。

国家也可以鼓励现有物流公司问的兼并和重组,发展二级物流,即中小型的物流公司成为大型物流公司的配送中心,鼓励分销渠道的扁平化发展。

完善外资进入中国的配套政策,鼓励其平稳进入,既充分利用外资所带来的资金和经验,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又不会冲击我国现在还不完善的产业结构。

4.7.6.2医药物流企业不可迷信“大投入、大产出”

中国医药物流的发展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即缺少医药物流管理,缺少医药物流的增值服务,规模效益并不是完全出于大投资、大建设,而是出于成熟管理、熟练操作所产生的大的销售额和相对较低的成本。

所以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大可不必急于大规模进行“硬件建设”,而是应该仔细论证,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地项目。相反,应该增加“软件”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设速度,提高自身实力。

抓住医改的“新农合”和国家对社区医疗加大投资的历史机遇,发展其二级配送中心,发展快速配送网络建设,重视广大农村市场和社区的配送业务,发展“快网业务”,抢在外资前面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7.7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医药物流行业有两个显著的趋势:一是物流整合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二是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1)物流整合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

现代医药物流运作方式将从传统的批发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制造商及其他供应商(上游企业)和药品零售商及其他分销商(下游企业)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应系统,提高药品分销效率,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网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物流管理在很多企业中已经从作业管理的层面上升到了企业战略管理高度,被当作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医药行业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物流网络是保障企业业务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形成规模优势的根本;第二是医药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后,通过强化物流管理实现减本增效,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成本优势。(2)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

医药行业 消费拉动 篇3

受产能过剩、价格下滑以及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扬的影响,2004年化学原料药制造的盈利能力将低于2003年。从一季度统计数据分析,化学原料药制造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而同期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幅度为18.16%,带动制药行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是卫生材料、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制造业,与原料药制造相比,化学制剂制造业利润增长情况也要好一些,一季度同比增长14.98%。可见,2004年医药行业的增长动力来自于消费。

药品消费增长将快于2003年

药品的消费有别于其他消费品,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相关都比较低,即使收入增长缓慢,居民对于药品的消费也不会随之下降。

我们分析了1997~2003年六年间城市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者陋远高出收入增长许多,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2.04和4.21,在六年间,对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63%和10.83%,与GDP增长相比,医药行业增长以及城镇、农村居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相关性都很低,分别为0.29、0.39和0.14。

拉动中国药品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健全、疾病谱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及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视。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宏观经济的消费类产业,周期性不明显,但对政策的敏感性比较强,尤其是医疗保险体系、药价政策等非常敏感。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也会极大地影响药品的消费。

从2003年统计数据看,到2003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89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495万人,农村合作医疗组织正在积极组建,这将稳步推动对药品的消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0%,预计将占整个药品消费的50%,成为推动药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国疾病谱明显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因此,药品的消费也存在多元的特点,一方面抗生素的用量依然非常大,但另一方面,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糖尿病药物等增长迅速。两种特点并存,促进药品的消费增长加快。此外,由于本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持续的扶持政策,将会逐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使农村药品消费出现快速增长。从一季度统计数据看,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3.19%,比去年同期提高5.14个百分点,按照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计算,可以使农村药品消费增长提高8个百分点。

因此,药品消费的动因要明显强于2003年。从不利因素看,2003年受SARS影响,医院在第二、三季度基本上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因此影响了药品的消费和制药企业销售款的及时回笼,从而使许多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现下降。2004年这一不利因素将消除,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宏观调控使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凸显

为了使国内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地增长,自3月开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因此,消费类行业的投资前景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重视。而无论与前期热点行业还是其他消费品行业相比较,医药制造业无疑更具备比较优势。

与2003年的热点行业以及市场所关注的其他行业相比,医药制造业在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几个指标上都表现不俗。虽然部分指标略落后汽车、钢铁、电力等,但医药制造业的指标稳定性非常好,综合评价,仅有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因此,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无疑是非常优良的。在钢铁、汽车增长预期下降的环境中(表中显示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开始下降),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再次显现出来。

上市公司利润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截止到4月30日,在已经上市的93家医药上市公司2003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48.10亿元,同比增长25.8%,增幅高出2002年1.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利润315.11亿元,同比增长18.97%,增幅低于2002年1.0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7.45亿元,摆脱了多年在40亿元以内波动的局面,同比增长26.66%。

从数据分析看,医药上市公司已实现了全行业38.1%的销售收入和18.52%的净利润。同时也说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依然不是很高,许多业绩优良的企业并没有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主要是外资和合资企业)。

排名前十位的10家公司共实现了458.08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9.49亿元的利润,分别占整个医药上市公司的44.85%和42.96%,这表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但从数据分析看,占上市公司数量20%的前18家公司实现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61.33%,表明医药行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投资策略:差异化投资

从以上分析,2004年医药板块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作为一个防守性板块,投资者的最佳投资策略就是进行差异化选择投资,除抗生素相关企业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外,其余的风险都不大,而有产品优势和良好销售通路的制剂型企业将是市场的赢家。

医药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4

一、医药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61.30亿元,同比增长25.8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2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582.05亿元,同比增长12.6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78个百分点;企业数为594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4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140.4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88万人。

(二)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7136.58亿元,同比增长25.9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7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6781.2亿元,同比增长26.8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94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5.02%,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60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527.70亿元,同比增长18.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81个百分点。2008年12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49,比上年同期降低1.93点,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2.63点。

(三)盈利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45.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5.52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05亿元,同比增长7.3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5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医药制造业亏损面为20.93%,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12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5.7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9个百分点。

二、医药品进出口情况

(一)出口情况

2008年1~12月,我国医药品累计出口量为60.28万吨,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8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额为81.04亿美元,同比增长35.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个百分点;出口单价为13442.79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154.27美元/吨。

(二)进口情况

2008年1~12月,我国医药品累计进口量为66753吨,同比增长4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6.0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额为55.17亿美元,同比增长41.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个百分点;进口单价为8264.53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4.60美元/吨。

(三)贸易平衡情况

2008年1~12月,我国医药实现贸易顺差25.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贸易顺差21.17亿美元,增加了4.70亿美元。

三、医药行业市场竞争状况

(一)产品销售收入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61.30亿元,同比增长25.8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8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1.69亿元,同比增长25.6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50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1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65%,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20.76亿元,同比增长18.3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7.5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5.3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88.85亿元,同比增长33.2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7.40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0.98%,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49个百分点。

(二)利润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45.30亿元,同比增长29.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9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66.83亿元,同比增长38.0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4.88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8.93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25.85%,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74.40亿元,同比增长17.7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87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1.42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42.5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4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04.08亿元,同比增长39.9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1.2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85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31.6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三)亏损企业亏损额

2008年1~11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0484.80万元,同比增长7.34%,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58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8734.00万元,同比增长-67.7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4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75.1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2.36%, 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2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17719.00万元,同比增长18.6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83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1.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31.77%,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2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44031.80万元,同比增长11.4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2.6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65.8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17个百分点。

四、2008年医药行业重大事件回顾

(一)新医改公开征求意见

酝酿了3年之久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在去年10月14日“呱呱坠地”。这份名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公益性质、政府主导的改革思路,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而大力发展基础医疗、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强化医疗卫生监管等之前, 被大家关注的改革方向也都有重点提及。

(二)“全民医保”渐行渐近

国务院决定,全国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新增229个扩大试点城市,其中,江苏、浙江、安徽等15个省(区)纳入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国50%以上城市,到年底,新进入试点的城市居民参保率达到50%左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容和新农合全覆盖,使得我国新医改的进程得以大大推进。

(三)原料药市场大起大落

在2008年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中,国内维生素C巨头东北制药和华北制药在十大业绩跃升股中占据两席,其净利润增幅分别为629.8%和715.7%。在两家医药公司业绩飙升的背后,显现的是从2007年底开始中国原料药走出的一波景气行情,在经历3年行业低谷后迎来春天,以维生素、青霉素工业盐等为代表的传统大宗原料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普涨局面,也让主营相关产品的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四)拜耳12亿吞下“白加黑”

经历漫长的协商与交割,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终于在去年7月初宣布已通过了完成收购东盛集团下属“白加黑”等三大OTC(非处方药)品牌所必需的监管审批。拜耳以10.72亿元的价格收购上述企业止咳及抗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和相关资产,如果交割期间业绩达到约定标准,拜耳将再额外支付1.929亿元。国内最大医药并购案终于收官。此次收购,对拜耳在OTC市场的渠道、品牌布局有很大促进。目前,拜耳在中国OTC市场的排名为20位,通过收购后将提升到第十位,长期目标则是前三位。

(五)联想左右手倒石药

联想控股在石药集团入手仅16个月后,去年10月29日以比买入价格缩水27.4%的6.315亿元价格挂牌转让石药集团,一时间在业界沸沸扬扬,猜测不断。随着去年11月29日股权挂牌期结束,联想控股旗下海外公司卓择有限公司浮出水面,成为惟一一家提交受让方案者。联想的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受让是为了石药集团未来在海外的资本运作做准备。而联想方面指出,此次以转让方式对石药股权结构的调整为技术性调整,是石药集团走向国际的第一步和必要准备。联想控股将拥有的100%石药股权转让给自己的境外公司,解决了石药集团的体制问题,从而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以便未来进行境外收购兼并与合作。

(六)制药业水污染新标实施

从2008年8月1日,全新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新《标准》提高了现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新建制药企业必须按照新标准设计和生产,老企业则在3年过渡期内完成整改。业界认为,该标准将成为医药企业新的准入门槛,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将面临停产、关闭。

(七)基本药物制度引争议

2008年11月,全国33家医药行业协会联署上书,建议大修医改方案。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引起最广泛争议。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设想,国家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然而,关于基本药物“定点生产”、“直接配送”、“零差率”等一系列新规定,在医药行业协会联署建议书中被批评为带有严重的行政干预色彩,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质疑为回归到“统购统销”时代。

(八)刺五加污染致人命

去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经过系列调查后,国家药监局对相关企业进行查处的同时,针对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问题,国家药监局表示,下一步也会采取一些措施:集中关停质量无保证生产企业,加强中药注射剂的标准制定工作。

(九)医药电子商务在摸索中前行

2008年国家药监局在其网站上相继公布了4批用网络违法销售药品的网址,被陆续曝光的违法销售网址高达115个。被曝光的网站,仅仅是冰山一角,通过搜索发现数以万计违法售药的网站。然而根据药监部门所公布的数据,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11家网站获准通过互联网向个人售药,而且所售的药品只能是非处方药。针对非法网上药店存在的种种隐患,国家药监局强调将逐步加大对在互联网上提供药品信息和购销药物的监管。

(十)医疗贿赂受关注

美国司法部去年12月初公布的一份法庭文件显示,西门子医疗部门有在华行贿行为。法庭文件显示,西门子医疗部门用1440万美元的贿赂款,向5家中国国有医院行贿,从而获得2.95亿美元的医疗设备订单。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以定罪处罚。

五、我国医药外贸市场2009年展望

2008年是我国医药行业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医药经济在深层次的调整中逆市前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上升态势,成为全行业当中的风景线。进入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减速,我国医药外贸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新医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有望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将成为新一年我国医药外贸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世界经济的减速,我国医药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愈发严峻,2009年有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一)大宗化学原料药优势持续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09年全球医药经济增速将放缓约两个百分点。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有望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就产品而言,预计我国在传统大宗化学原料药上的优势将得以保持,特别是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产品,将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占有相当份额。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部分大宗原料药生产方面,我国既有技术和成本优势明显,在国际市场上短时间内不会遭遇过多的强有力竞争对手;二是大部分原料药产品作为下游食品、药品工业的基础原料,相较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其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据此,原料药产品即使出现价格下行,保持现有出口水平似不存在过多悬念。此外,医用诊疗设备和西成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预计会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我国企业在保持现有中小型医疗器械比较优势的同时,正凭借更多质优价廉的高附加值医疗设备产品和技术加大对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力度,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二)医药产品进出口趋衡

我国医改新政的实施,将直接带动内需放大,大量关键医疗设备与技术以及质优价平的西成药、生化药等的进口量势必上升。此外,近年来,我国部分三甲医院进入设备更新阶段,对国外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将保持一定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进口增幅将达到两位数。此外,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国际能源以及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许多国外企业很可能通过低价方式向我国输出更多的产品与技术,以尽快实现资金回笼,确保企业的基本运转。而我国企业有望借助这一机遇,努力扩大医药产品进口,用于产品和设备的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自主研发水平,为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医药行业简历 篇5

姓 名:

性 别:女

年 龄:23

婚姻状况:未婚

身 高:160CM

体 重:42KG

籍 贯:武汉

现所在地:武汉

求职意向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意向岗位: 医疗/卫生/护理/保健类其他;化工/制药/环境/生物技术类其他;外贸/贸易经理/主管

求职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2500元

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期望工作地点:武汉

自我评价

热心,对待工作认真,仔细,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很快融入团队中。

教育经历

20XX年9月~20XX年7月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药剂学 本科

获得证书: 计算机二级 英语四级 英语六级 药物分析工

课程描述: 药剂学主要了解药物不同剂型和制法,及实验课。药理学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掌握药物的药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

工作经验

20XX年1月 ~20XX年3月 ××××医药公司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行业类别: 医疗、美容保健、卫生服务

担任职位: 销售助理/业务员

工作描述: 主要协助业务员开展业务工作。

20XX年7月 ~20XX年9月 ××超市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批发零售(百货、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

担任职位: 收银员

工作描述: 收银

20XX年7月 ~20XX年9月 ××餐饮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餐饮、娱乐

担任职位: 经营/生产管理类其他

工作描述: 服务

语言能力

英语: 良好

普通话: 熟练

计算机水平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职业技能/专长

药物分析工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XXX.com

1.简历模板(三)标准简历(简历模板)

2.简历模板(三)标准简历(简历模板)

3.业务助理简历模板

4.安全主任简历模板

5.物业助理简历模板

6.人事文员简历模板

7.小升初简历模板

8.小升初完整简历模板

9.市场经理简历模板

医药行业物流外包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医药行业;物流外包;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医药行业物流外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保证了医药产品的质量,运送地点的正确,运送时间的准确就是为企业赢得了核心竞争力。但是实行物流外包后,医药企业只能在医药产品的生产上保证其核心竞争力,而物流方面竞争力的保证则完全取决于第三方面物流的工作状况。然而现实中,物流外包后第三方面物流公司在物流运输上难免会出现些许的差错,一部分是由于物流公司本身的服务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那些问题本身是无可避免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医药公司来说,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部分医药企业在与行业中其他企业进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影响物流运输的速度。在没有进行物流外包之时,医药企业的物流运输工作都是由医药企业自行承担的,因此在进行物流运输时,往往是物流跟着企业的需求走的。但是实行物流外包之后,医药企业需要和第三方面的物流公司达成物流运输上的协议,也就意味着医药企业的物流工作交给了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物流工作由第三方面物流公司来进行安排,无形中也就意味着医药公司的物流运输速度会下降,很为第三方面物流公司在进行物流的调度上方并不会十分及时或者提前完成物流的运输工作,因为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的物流任务重,所以医药行业的物流外包必然会影响物流的运输速度。

(三)对其的业务管理造成危害。当医药企业将医药物流工作交给第三方面物流公司后,第三方面物流公司将会完全的介入到医药行业内与物流方面有关的管理环节,从医药产品成品制造完成后,其他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第三方面物流公司涉足。在这个环节中,医药公司的业务管理无形中就会受到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的影响,一旦第三方面物流公司对医药企业的物流方面的管理控制较多时,医药企业方面将会逐渐的丧失物流企业方面的管理能力,当医药企业再对医药进行突发情况的调度时,第三方面物流公司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后的物流方案往往会对医药企业的运输及时性造成影响,进而对医药企业的业务管理造成危害。

(四)引发管理成本的增加。医药企业在将物流工作转交给第三方面的物流公司后,为了使物流公司的运输速度及质量能够让买方和医药企业满意,一般情况下,医药公司都会考虑到加强第三方面物流公司运输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此举在某种程度上的却是使物流运输的速度及质量有了保障,但是另一方面,在医药企业将物流运输方面的工作移交给第三方面物流公司之后也就意味着将此方面的管理资金大部分转移到了第三方面物流公司了,但是对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仍然存在使得该部分的管理成本依旧存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医药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我国医药行业物流外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就医药行业物流外包的整体状况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医药行业的行业特殊性。医药行业也属于制造业,主要是进行医药的研发、制造、生产,但与别的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在物流运输方面的基础条件本身就缺乏,并且在物流外包方面缺乏相关的经验,因此在进行物流外包时会出现系列问题;二是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医药行业的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药业生产管理和药业营销管理,在物流外包方面的管理体制存在缺乏,因此在进行物流外包时不能保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市场发展对医药行业进行物流外包的压力。

三、我国医药行业物流外包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物流外包管理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物流外包之

后,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以会下降其重要原因还是在第三方面物流公司上,因此医药企业务必要加强对物流外包的管理,以增强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物流外包方面管理的加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行:一是与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签订相应的协议。物流外包方面影响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非是物流的运输速度和质量,医药企业在与第三方面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时,可以针对该方面签订相应的合同,以保障物流的运输速度和质量;二是加强物流外包方面工作的监督。物流外包之后医药公司需要及时的推进相应的监督工作,以使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的工作达到医药公司的要求。

(二)对物流外包进行合适的调整或加强监督保证运输的

速度。对于物流运输速度下降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所在还是医药公司对物流工作的完全转交造成的。从对物流外包进行调整上来讲,医药公司可以将其物流工作分配至两家或者多家物流公司来进行,以形成物流公司间的竞争关系,从而促进物流公司在对待医药企业的物流运输工作时能够做到及时、迅速、准确。除此之外医药公司还可以将部分重要的物流工作进行保留,有医药公司自身来完成,避免物流公司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满足医药企业的要求而出现工作失误;从加强监督上来讲,医药公司在转交物流工作之后不能完全的抛开物流工作的管理,应该时刻监督物流运输公司,保证医药公司的物流运输质量。

(三)加强业务管理的独立性。医药公司在转移物流运输工作之后,要加强医药公司的业务管理的独立性。在第三方面物流公司介入医药公司的相应管理工作之后,医药公司应该要包吃住自己的立场,对于工作的管理上要按照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商议结果来执行,不能允许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窃取医药公司的管理权利。要做到使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的物流工作与医药公司的管理工作脱离,两者实现独立,使第三方面物流公司不至于对医药企业的业务管理造成伤害。

(四)对物流外包的管理进行调整以降低管理成本。物流外包之后,为了保证医药公司的物流工作的质量,势必要加强对于该方面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也就是说此方面的管理成本是必然会存在的。因此,医药公司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量的降低管理成本。对外包装管理的调整其实并不是仅仅局限在对于外部的单方面调整,其中还包括对外包装的设计包装以及材质结构等多方面的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进行成本的降低,还可以利用最简单、精简的方式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具体来说,一是对该方面的管理进行精简,具体的精简工作可以从人员和体系两个方面来进行,尽量选取可用之才在保证监管体系能够管理、监督好物流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精简;二是通过利益手段实现第三方面物流公司的自身强化管理,此策略要求医药公司与第三方面物流公司达成协议,物流方面的费用按照物流工作的质量来进行支付。

结语:物流外包现象在医药行业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利大于弊是事实。想要使医药行业物流外包工作能进行得十分顺利,为医药行业带来更大的福利,就必须对医药行业物流外包策略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使物流外包真正造福医药行业。虽然这个过程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但只要积极的去寻找,去寻求方法,就一定在医药行业物流外包装方面取得最大的效益。给整个医药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杨国军.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 统计与决策. 2014(02)

医药行业的谐波治理问题 篇7

在电力系统所采用的电子装置在变换电路形态的时候, 可以灵活方便的使用, 从而提高使用电能手段的效率, 然而, 在我们的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 电网所带来的谐波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 它不仅影响了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 同时, 还能够导致电磁受到干扰、功率因数的降低。随着电力系统的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为电力系统带了谐波, 谐波是影响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主要因素, 同时, 谐波也可以造成电网不能够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技术中, 对于如何消除高压大电容谐波的办法, 如今主要是通过安装使用无源电力滤波器的方式。然而, 在医院建筑中存在的电子检测以及变频通风等设备能够产生大量的高次谐波, 从而也造成医院电力系统的主要污染。如此同时, 还对供电以及用电设备造成危害, 缩短设备使用的寿命, 并且还能干扰重要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 关于医院中高次谐波的治理的问题, 本文根据谐波源在医疗行业的不同的应用特征进行阐述。

2 谐波的起源

能够引起谐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在电力系统中, 由于非线性的负载而引起的, 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 每当电流经过负载的时候, 便能够使得电压不能够呈现出线性的关系, 也就是非正弦电流, 也就是因为如此, 也就产生了谐波的污染问题。

3 医院中谐波的来源

医院中的低压电力系统可存在大量的谐波源负荷, 会造成许多的谐波污染, 同时还严重影响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供电以及用电设备造成危害, 缩短设备使用的寿命, 并且还能干扰重要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

3.1 电子医疗精密设备

在大型医院院内中的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一般主要为开关电源提供电力, 然而其中开关电源设备会相应产生3、5、7次等的谐波注入电网。

3.2 通风设备

通风设备为医院必备的建设设备之一,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大部分的医院为了节约能源而采用了变频的风机以及空调等, 其中变频器就是非常重要的谐波源, 其中其总的谐波电流畸变率能达到33%以上, 对医院可以产生5、7次等的谐波污染, 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3 照明设备

荧光灯具是能够引起严重谐波电流的重要威胁之一, 然而在医院中, 由于医疗过程中的需要, 大部分的医院的内部都是使用大量的荧光灯具, 其中3次等谐波为最高的谐波电流。

3.4 计算机系统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如今大部分的医院都采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方式进行对医疗过程中的病例记录以及数据存储等, 然而在大量的计算机以及服务器等数据处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必定配备有UPS等备用电源, 在个人计算机的开关电源以及UPS均是谐波的来源, 对电力系统为造成3、5、7次等谐波的影响。

4 谐波的主要危害

大量的谐波可以造成电压波动, 从而影响医院中精密医疗设备的运行, 使其在受到谐波信号的干扰后而影向仪器的性能, 为了能够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因此, 可以采用对医院中进行严格控制电能质量的方式来实现, 特别是对于部分进口的仪器设备。由于很多仪器并不能完全保证在谐波的环境下镜像正常的检查, 为此必须通过使用专门的设备仪器进行对医院中的谐波进行治理, 比如通过安装无源电力滤波器的方式。为了能够增加医院中所使用的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提高功率因数以及垫底无功损耗, 节约电费开支, 为此对于低压电力系统中的谐波污染是不可忽视的。

4.1 谐波对线路的影响

电力系统的电路在供电的过程当中, 由于发生集肤和邻近效应, 电力系统的电线也随着频率的增加而使其电阻增加, 在此过程当中, 就很容易造成电能的浪费, 然而, 大量的谐波在这个过程很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 从而导致电线的绝缘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严重的时候还可以造成由于电线的短路而引起的火灾发生。

4.2 对电力系统的电容器以及变压器的破坏

谐波电流可以叠加到基波的电流当中, 由于从电容器流过的电流增大, 从而也能够使得电容器的温度升高, 在严重的时候, 可以造成电容器由于的温度过高而引起爆发的发生, 同时由于电流的增加, 也可以使得电压器的磁滞、涡流以及铜线发生损耗。

4.3 对机电以及电子装置的破坏

对于遭受谐波污染的电器, 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机械的震动, 甚至还可以造成电子机器内部的元件发生损害, 从而导致电子机器无法运行。

5 谐波治理方法以及设备的选择

5.1 谐波治理方法

5.1.1在医院中, 对于大型的医疗设备可以配备专用的隔离变压器, 虽然它并不能够抑制高次谐波, 然而它却可以抑制3、5次等的谐波。

5.1.2由于医院中的电力系统中其频率范围宽, 而医疗设备以及电子检查设备的功率因数较高, 为此无源滤波装置并不能够进行全面的谐波治理。

5.1.3对于并联的有源滤波器的检查、分析系统电流中的谐波分量, 可以自动补偿, 从而使其不受到频谱的范围的制约, 从而可以单独进行谐波的治理工作, 同时不提高功率的因数。

5.1.4对于谐波的来源比较分散, 同时单个设备所产生的谐波量比较小的电子检查仪器以及医疗设备, 可以采用集中滤波的方式来进行其主母线上以及其电力干线上的谐波治理工作。

5.1.5对于大型的医疗设备, 可以进行就地的方式进行谐波治理的工作, 从而可以避免在设备的运行的过程当中所导致的谐波电网注入, 也使得谐波的来源对供电系统以及设备的影响有所降低。

5.2 关于谐波治理工作中的设备选择

根据医院中所使用的电力系统宽谐波频率以及设备自然功率因数高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有源滤波仪器。

5.2.1就地补偿的方式:其选择的原理“设备工作的电流×谐波畸变率”的方法, 从而得出谐波电流的有效值, 从而选择出与之相适应的滤波设备。

5.2.2集中补偿:其原理是根据主母线以及电力系统干线上包括照明、动力以及空调设备的负载, 从而从而选择出与之相适应的滤波设备。

6 结论

以医院建筑的设计中, 对于谐波量的计算以及谐波来源和治理方法都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 由于不少的医院都是在医院已经开始运营了之后才发现关于谐波污染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谐波污染的严重性, 为此, 建议医院建筑的设计中, 就应当充分考虑到谐波量的计算以及谐波来源和治理方法的问题。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设备和电子装置为基础的电力系统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发展, 电力系统中的用电负荷结构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其中尤其是关于电器生产的谐波污染的日益严重问题, 这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本文根据谐波源在医疗行业的不同的应用特征进行阐述, 从而了解医疗行业中的谐波治理的相关问题。

医药行业涉税风险浅谈 篇8

一、医药行业经营中存在的涉税风险

(一) 收入确认的风险

1. 根据发票的开具确认收入, 预估退货风险

当今的药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 市场的供应量大于消费者的需求。医药流通环节, 主要是医药销售公司和医院掌握着供应商的生死脉搏。医药制造企业通常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 丧失了话语权。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不少医药制造企业都采取铺货销售的方式, 主要是代销 (赊销) 的形式, 也就是说药品经销商从医药制造企业拿到货后, 并不直接付款, 等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付款。有的医药制造企业还通过延长信用期的方法吸引医药公司进货。为数众多的医药制造企业都存在着大量的应收货款, 同时制药企业货款难以回笼的问题越来越普遍。因此, 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是根据所开具的发票确认销售收入的方式, 违背了税收关于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2. 无偿赠送和展示样品, 未按视同销售进行核算

通常销售药品是不能采取买药品赠药品的形式进行销售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搭售、买药品赠药品、买商品赠药品等方式, 向公众赠送处方药或者甲类非处方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以展示会、博览会、交易会、订货会、产品宣传方式现货销售药品, 乙类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则不在限制之列。

3. 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收入不按规定并入收入

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一些扶持重点行业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 惠及了部分医药制造企业。如: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 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专项资金, 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很多省、市及地方政府也都陆续出台了包括对医药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拨付专项资金在内的扶持政策, 以促进该行业加快发展。对于取得的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 以及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各种税收, 企业是否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着重加强监管。

(二) 成本费用扣除的风险

1. 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中药材等, 虚增材料采购成本

医药制造企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 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因此大部分都是从正规的渠道购入, 以购货发票作为凭证入账。而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所需的粮食等原料、中药生产厂家所需的中药材等有可能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原料的环节, 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收购单位即用票单位自行填开, 没有购销双方的约束机制, 因此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农产品收购业务数量多, 而且大部分为现金交易, 收购的货物很难准确核实其真实数量, 因而税务机关对收购凭证开具的真实性难以掌握。若纳税人虚开收购发票或多开收购金额, 不仅多抵扣增值税, 而且给企业下一步多列生产成本,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埋下伏笔, 形成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风险。

2. 未按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业企业, 特别是多工序生产、具备一定规模的, 大多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模式。会计上通常的处理程序是:首先, 企业应先制定各种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 规定原材料的分类、各种原材料的名称、规格、编号、计量单位和计划单位成本;其次, 平时收到材料时, 应按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内, 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作为“材料成本差异”分类登记;最后, 平时领用、发出的材料, 都按计划成本计算, 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 随同本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 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 (月) 分摊, 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制造业企业容易利用成本核算复杂的、专业性强的特点, 不按规定结转成本, 人为调节利润, 达到延迟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不按规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更是常用的手段, 在征管中要格外加以注意。

3.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符合条件的, 超过规定比例扣除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广告宣传, 而药品作为特殊商品, 其广告宣传除了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约束, 还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药品广告宣传的有关规定。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 不得发布。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药品广告不得有涉及药品的宣传。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行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72号) 规定, 医药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 不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30%的部分, 准予扣除;超过部分, 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 资产税务处理的风险

1. 资产损失未按规定进行处理, 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医药制造企业是资产损失的多发行业, 一方面由于严格的法律法规所致, 药品有着较其他行业更为严格质量规定, 那些经检验不合格或超过保质期的原料、产成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生产工艺特点所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也很大, 加之不合格品返工、销售过效期退货等等因素, 每年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大约在0.3%—0.5%。再有就是, 当前医药市场竞争激烈, 医药制造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常常会遭遇到坏账、死账等问题。

2. 达到无形资产标准的管理系统软件, 在营业费用中一次性列支

近年来, 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加快了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一方面是由于国家针对医药行业颁布的GSP (Good Supplying Practices) 和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规范, 要求医药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 必须遵循质量管理规范, 严格审核进货来源、规范地管理存放药品、准确地追踪流向。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并详细记录过程中发生的关键数据。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达到并执行GSP和GMP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我国制药业从传统工艺向现代技术的转型, 医药生产流通领域也正面临全面的改革冲击, 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为医药企业发展助力, 已成大势所趋。与此同时, 一大批如“用友”、“金蝶”、“安易”、“佳软”等著名软件开发商也推出了一批适用于医药制造企业管理软件, 有的还可以为企业“度身定做”管理软件。

二、医药企业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涉税风险

(一) 税收政策不易把握的风险

1. 政策变化风险

政策变化风险来源于政策的时效性。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指引和支持。近年来, 我国的税收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更新较快, 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 不断废止旧政策, 适时推出新规章。对于企业来说, 经常会面临无法确认经营活动适用哪个税收政策的问题, 一旦采用了已失效或废止的文件, 就会产生涉税风险。

2. 无法及时获得地方税收法规的风险

对于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税收政策法规, 纳税人可以通过经常查阅相关网站的形式获得。但对于一些省、市范围内的地方性税收政策, 由于发布和传播渠道较少, 如果税务机关不及时通知或提示, 纳税人很可能无法及时获取这些税收政策法规, 从而产生无法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 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 对一般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目前, 医药行业整合加速, 规模化的企业集团相继涌现, 但是医药行业税务从业人员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 很容易出现对税收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情况, 从而导致对税收政策的执行出现错误, 出现风险。

2. 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出现偏差的风险

(1) 购置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设备抵免所得税条件与政策不符。《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2) 高新技术企业条件发生变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 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3) 企业自行加计扣除的研发费不符合政策规定。药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 据权威预测, 今后几年药业行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年平均递增幅度将达到12%以上。这种趋势将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国家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但国家对研究开发费的扣除范围及标准有明确规定, 所以企业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以下涉税风险。

第一, 政策把握不准, 有意无意中扩大了研究开发费项目的扣除范围, 减少了应税所得。

第二, 接受委托的研究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参与税前加计扣除

浅析医药行业供应链融资 篇9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日

我国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医药行业规模正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发展前景良好。伴随着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日益紧密, 作为对传统金融产品的革新, 供应链金融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 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使得所有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问题, 为我国医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融资保障, 并可以通过对医药行业服务带动供应链融资业务整体快速发展。

但是, 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还没有广泛开展。本文仅对供应链金融在医药行业的理论和可能采取的模式进行探讨。相信, 随着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的不断积累, 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又称“价值链”、“供需链”, 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Porter的著作《Competitive Strategy》。供应链集成了企业现金流、订单信息流、仓储配送流, 其实质在于价值和信息的传递。所谓供应链融资, 是指对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衔接、稳固和顺畅, 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 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 (劳务) 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 供应链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找寻一个核心企业, 并以此为基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 增强其商业信用, 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 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理念是银行在信贷市场上通过寻找多个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 通过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共担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银行通过借助与中小企业有产业合作关系的核心企业的信用, 或者以两者之间的业务合同为担保, 同时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参与来共同分担贷款风险, 改变了以往银行仅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 并据此做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 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 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因此, 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能够取得在其他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的现实意义

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医药行业改革, 医药企业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来迎接挑战是其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基于供应链金融创新视角研究医药企业尤其是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医药企业融资创新能够实现银行与企业双赢。

首先, 供应链金融能使医药企业迅速筹措短期资金, 保证营运的持续性以及整个供应链的畅通, 帮助其消除资金融通的劣势, 提升其信用等级, 从而获得更多、更便利的信贷支持, 有效改善医药行业流通环节的融资困境;其次, 医药企业的贡献度逐步上升, 正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医药企业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最具有活力的目标市场之一。

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分散集中的优势, 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调整。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为医药行业流通环节提供融资, 将对商业银行和医药企业形成一种双赢局面, 对于两者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医药企业贷款融资利好政策。

长期以来,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就存在着“多、小、散、乱”的格局, 竞争力严重不足。商务部发出《关于做好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明确要制定出台《2010-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加强对地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 修改完善药品流通管理法规, 加快制定行业经营、服务等标准体系。本次《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药连锁经营, 提高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在培育大企业的同时, 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通知》明确了医药行业的利好形势, 银行须把握时机, 迅速与处于流通环节的中小型企业开展融资合作。

(三) 深化医药企业运用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紧贴供应链的结构及交易特点, 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 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弱化银行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 有利于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 从而刺激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 国内就医药行业流通环节如何实现供应链金融制度创新, 特别是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探讨。

三、医药行业产业链及融资需求分析

(一) 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的构成形式。

目前, 我国医药行业产业链构成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1、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医院—消费者;2、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药店—消费者;3、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医院—消费者;4、药品原料供应商—核心企业—批发商—药店—消费者。

上述医药行业产业链中, 核心企业即药品生产厂家。而批发商这一角色包含了多种含义和环节, 包括代理商、一级药批、二级药批等。这四种形式中, 因为受到医药不分家的传统体制影响, 医院依然是主要的药品经销商, 但近几年由于连锁药店的出现, 药店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二) 医药行业供应链及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医药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种植业、化工、电子元器件、金属元器件等。下游主要包括医药流通环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采购体系中, 上游供应商多数情况下为中小型企业, 在与生产企业的交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多以赊销方式销售并形成应收账款, 账期一般为60~120天, 因此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销售环节, 医药流通企业 (包括药品经销商以及“医药公司”) 扮演着重要角色, 药品及医疗器械主要是通过医药流通企业销售, 医药流通企业再销售给医疗机构 (医院) 及最终消费者 (病人) , 或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在医药流通体系中, 具备国资背景的大型医药公司及医药生产企业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在医药流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区域性的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中小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将随着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而面临着被淘汰或兼并的风险。医疗流通企业为贸易型企业, 因资金实力有限往往需要通过向银行融资解决其采购资金需求, 同时又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而无法取得有效的银行资金支持, 而供应链金融业务 (保兑仓、厂商银等) 可有效满足此类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医药行业融资模式

目前, 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 但对大多数的医药企业而言, 其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较为有限, 但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 如权利单证 (包括仓单、应付和应收款项单据凭证等) 和存货还占有一定份额。供应链金融服务正是针对这些医药企业的特点, 在创新银行传统的抵押、质押和票据业务的基础上, 基于医药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实际融资需求而推出的金融服务模式。银行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交易关系, 借助对大型企业支付能力和强势信用支持等方面的评估, 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应付与应收账款、存货等进行质押融资, 面向供应链上的单个或多个医药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 从而有力地解决了供应链企业的资金缺口和信用失衡等问题。

本文已经针对整个医药行业产业链融资需求做出了分析,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结合医药企业营运管理特点, 笔者分别针对上游采购环节和下游销售环节探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一) 医药行业上游采购环节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需求。

根据医药行业产业链条中采购环节特点, 对于采购环节的金融产品我们推荐国内保理和应收账款质押业务。

1、国内保理业务

(1) 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 (医药生产企业) 赊销并形成应收账款, 本行受让该应收账款, 并在此基础上向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账户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催收和承担应收账款买方信用风险等的一系列综合性金融服务。

(2) 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 (生产或贸易企业) 有一定资金实力, 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 风险点及控制措施:为保护银行在应收账款项下的权益, 应在业务下柜前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上进行查询并登记, 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2、国内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

(1) 业务释义:指上游供应商向核心企业 (医药生产企业) 赊销形成应收账款, 并将相关应收账款质押给本行而获得的本行授信额度及其项下具体融资业务。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以应收账款回款作为主要还款来源, 本行对授信申请人 (即上游供应商) 保留融资追索权。

(2) 适用情况: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 (生产或贸易企业) 有一定资金实力, 可以自有资金生产或采购并向核心企业赊销。

(3) 风控措施:业务下柜前应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进行查询和登记, 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取得优先顺位求偿权。

(二) 医药行业下游销售环节相关产品需求

1、保兑仓业务

(1) 业务背景介绍:保兑仓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药品生产企业的下游客户 (这些下游客户主要是除医院以外的药品经销商、代理商等, 以下统称医药公司) , 因为其在向核心企业采购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 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 业务释义: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 (医药生产企业) 、医药公司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 允许医药公司以现金和银行承兑汇票或国内信用证等提货, 核心企业受托保管药品。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付款后, 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 核心企业按照本行指令发货。

(3) 适用情况: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协助本行控货, 并承担差额 (未发货部分) 退款责任。

(4) 操作要点:应在三方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核心企业向本行承担差额退款责任或连带保证责任;本行融资款项定向支付核心企业, 银行承兑汇票应由本行直接交付给核心企业。

(5) 业务流程: (1) 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 (2) 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 (3) 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 ; (4) 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 (5) 医药公司向本行付款申请提货; (6) 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发货; (7) 核心企业向医药公司发货 (注:如此循环操作, 直至发货完毕) , 在银行承兑汇票或三方协议到期前, 医药公司应向本行存足保证金, 使融资敞口同时填平; (8) 如医药公司违约 (未在约定时间内付款提货) , 本行通知核心企业向本行退回未提货部分对应的款项。

2、厂商银业务

(1) 业务背景介绍:与保兑仓业务相似。

(2) 业务释义:厂商银业务操作与保兑仓业务相似, 指本行通过与核心企业 (医药生产企业) 、医药公司 (医药流通企业等) 签订三方业务合作协议, 给予医药公司融资用于满足其向核心企业订购药品、医药器械的资金需求, 并由核心企业为医药公司向本行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其与保兑仓业务的区别在于厂商银业务不可同保兑仓业务一样循环操作。

(3) 适用情况:医药公司与核心企业关系密切, 例如医药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各地设立的销售分子公司等;医药公司应被核心企业认可并向本行推荐;核心企业愿意向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4) 风控要点:核心企业须与本行签署担保合同, 并明确由其对于医药公司在本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5) 业务流程: (1) 本行与核心企业签署供应链金融服务网络业务总对总合作协议和担保合同; (2) 本行、核心企业、医药公司签署三方业务合作协议; (3) 医药公司向本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或流贷、国内信用证等等) ; (4) 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 (5) 核心企业根据生产及销售进度计划, 自行向医药公司发货; (6) 如医药公司违约, 本行通知核心企业承担连带责任保证, 并向本行支付相关款项。

3、订单融资

(1) 业务背景:对于资质较好, 有稳定的供销渠道, 或者与作为核心企业关联公司的医药公司, 若其下游企业是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 医院在向医药公司批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时不愿向银行申请融资服务, 且不愿确认对医药公司确认应收账款时, 本行可对医药公司提供融资。

(2) 业务释义:指企业凭信用良好的买方产品订单, 在技术成熟、生产能力有保障并能提供有效担保的条件下, 由银行提供专项贷款, 供企业购买材料组织生产, 企业在收到货款后立即偿还贷款的业务。

(3) 业务流程: (1) 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 约定其收款账户为监管账户; (2) 当医院对医药公司签署采购协议后, 医药公司凭协议原件向本行申请融资, 本行审核采购协议; (3) 本行向核心企业定向付款, 根据医药公司向核心企业的采购合同给予流贷或者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4) 核心企业收到货款后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 (5) 医院收到药品或医药器械后按采购合同上的收款账号将货款打入本行监管账户。

(4) 风险点控制:由医药公司与医院签订采购协议时约定锁定回款账号在本行;要求医药公司向本行出具承诺函:该公司所有销售回款均回笼本行账号, 本行对该收款账号进行监管;本行与医药公司共同签署知会函, 告知医院该医药公司已向本行申请融资, 医院须按照订单和采购协议约定将货款打入本行账户;药品生产厂在发货时必须通过本行指定物流公司发货, 本行全程监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运输过程。

4、国内商业发票贴现

(1) 业务背景:商业发票贴现业务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 因为其下游客户较为强势 (如医院等) , 多采用赊销的方式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 医药公司在从向下游客户销售药品到收到销售款时, 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

(2) 业务释义:国内商业发票贴现指银行与卖方之间存在一种契约, 根据该契约, 卖方将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 (债务人) 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 由银行为卖方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该业务也是一种国内保理业务的一种, 建立在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的基础上。

卖方凭带有债权转让声明的拟贴现商业发票、增值税发票正本及复印件等相关商业文件及单据即可向银行申请融资。

(3) 业务适用客户及业务:与本行有一定合作年限、经营稳定, 需尽快实现销售回款、要求资金快速周转的中小型企业;广泛应用于赊销、托收等交易方式。

(4) 业务流程: (1) 医药公司和银行签订《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协议》; (2) 医药公司向下游企业销售了医疗用品或提供了服务; (3) 下游企业通知医药公司开立商业性专用发票; (4) 银行对卖方的商业发票按贴现协议的规定进行贴现, 同时医药公司将《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传达至买方; (5) 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日之前采取合适的方式向买方催收; (6) 若在已贴现商业发票到期日未收到买方的付款, 本行有权自相关商业发票到期日三十天后向医药公司追偿贴现款项并合理计息。买方到期付款, 本行用以归还贴现本息, 将余额转给卖方。

(5) 风险控制:本行在对医药公司给予发票贴现前, 需严格审查其经营情况及未来现金流;选择资质较好的下游客户;由本行在应收账款到期前需向买方催收货款;一旦发现下游客户无力支付或者有拒付倾向的, 需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本行信贷资金能按时收回。

5、应收账款质押

(1) 业务背景:本行针对药品供应链中医药公司或者药品生产商在向下游企业销售货款时, 存在回款账期而缺乏短期流动资金所提供的融资方案。

(2) 业务释义及操作流程:同核心企业采购阶段原材料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融资办法一致。

五、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提示

发展医药供应链金融虽然能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 但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却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 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金融机构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主要的风险可以归纳如下几种类型:内部管理风险、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以上风险因素是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所普遍存在的, 目前已有一些针对上述风险的对策研究。而医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因其医药产品的特殊属性———药品的食用安全性、时效性以及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

(一) 仓储监管风险。

医药行业产品品种繁多, 药品形态多样, 对药品存放的要求也不近相同。例如, 绝大多数的液体药剂不易储藏保管, 有些药剂则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恒温状态, 一些则需要避免见光, 在药品存储过程中, 对仓储监管方要求较高。因此, 医药行业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就存在比较严重的质押货物风险。

针对上述情况, 建议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尽量直接由药品生产方的仓库进行监管, 尤其是一些对药品存储条件相对苛刻的液态制剂、生物制剂等产品, 需严格规定仓储地点, 避免在药品的仓储监管中发生药品变质或其他药品食用安全风险。

(二) 药品属性风险。

医药制品因其属性的特殊性, 存在着价值难以确定、不同厂家的同一种类型的药品就存在巨大的价差, 市场价格相对来说不透明, 某些特种药品市场需求量极小 (比如治疗癌症、SARS类型病症的药物) , 某些药品市场需求小决定了其流动性差、不易变现等特点, 且很多药品制备出来之后需要尽快进入临床使用, 否则会产生诸如药效降低、甚至失效的可能。因此, 药品的特殊属性也会为医药行业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较为严重的风险。

我国医药行业营销渠道浅析 篇10

1 医药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特点

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统销、医药零售市场开放的阶段、医药市场全面开放的阶段。

1.1 第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药品营销渠道由全国统一规划, 药品完全按计划调拨, 经济由国家统一核算。药批发企业、医院、药店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控制的, 药品唯一的两个渠道终端是公立医院和国营药店。

1.2 第二阶段:

自1984年开始, 国家取消统购包销、按级调拨等项规定, 倡导实行“多渠道、少环节”。此阶段批发环节呈现出多样性, 涌现出大量连锁药店和个体药店。药品批发公司由于掌握着大部分终端资源, 其地位虽然不如医院, 但高于制药企业。1998年开始, 成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1.3 第三阶段:

2000年我国的药品批发市场全面开放, 大部分企业开始由密集型分销向选择性分销转变。由于在医药批发环节减少了政府管制, 销售渠道也变得更加灵活。

2 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现存问题分析

2.1 多级分销造成渠道效率低下。

分销渠道分为传统渠道和网络分销渠道, 传统分销是指按照线下多级经销商、代理商等方式开展商品的扩散。而网络分销大致相同, 区别在于网络分销可以实现生产者直接到达消费者而无需借助中间商, 同时利用网络的便捷, 可以实现分销网络的快速搭建, 受地域限制较小。一些企业片大打人海战术, 成本增加, 导致许多企业销量增加, 但企业利润反而下降的局面。如修正药业在全国有营销人员10000余人, 企业负担沉重。医药制造企业应该从产品、市场及企业自身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选择合适的渠道。如果渠道模式不对会增加渠道成本并很难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2.2 营销渠道中间费用高昂。

我国传统的药品营销渠道整体呈现为金字塔式, 整个流通环节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费用。营销渠道主要由制药企业、总经销商、区域分销商、经销商、终端用户组成。整个流通环节链条较长, 产生的费用较高, 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严重制约着我国制药企业的长足发展。

2.3 医药产品名称管理混乱。

目前, 我国药厂生产的大多数“新产品”是“老药换新装、换汤不换药”, 厂家为了提高产品声誉均各自起个非常动听的商品药名[10,11,12]。药多名现象严重, 助长了药品价格虚高。

2.4 医药招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的医药药品普遍采用招标采购制, 以低价位作为评标标准, 强化了医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这种竞相压价的前置条件, 不仅有失公理, 更加剧医药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医药企业为求生存, 保住有限市场份额, 不得不忍痛割利, 医药制造企业相互压价, 导致不少药品批发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 即使只有微利、无利甚至亏损也争着投标。医疗机构作为买方的垄断地位, 导致招标过程中出现诸多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行为。推行招标制后, 消费者并没有真正感觉到实惠, 药品的差价收益仍大部分被医院所吸取[13,14,15]。

2.5 医药销售终端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零售终端多, 但我国现阶段医药营销渠道的终端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目前, 医药营销企业销售给零售药店份额较少, 仅占百分之二十。由于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体制, 使得药价长期高居不下。医药产品进入零售药店的环节太多, 药品价格很高。中国零售店大多置于城镇, 忽略了农村的医药产品消费。

2.6 营销行为不规范。

经销商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往往违背双方的责任及权利的协议, 给医药制造企业带来损失。生产企业只顾短期利益不惜以大幅降价的方式来刺激经销商, 从而影响到了医药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 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3.1 医药分开趋势。

现在我国医疗机构的现状仍然是以药养医, 而国际通行的医药管理体制是医药分开。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 医药完全分开是必然的趋势, 零售药店终将取代医院而成为新的药品销售主渠道。

3.2 渠道扁平化趋势。

我国的药品营销渠道属于长渠道, 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不断减少中间环节, 渠道结构越来越扁平化。

3.3 渠道成员规模化集中化趋势。

随着新医改各项配套文件的陆续颁布, 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等的改革政策在试点位逐步展开, 都直接影响医药产品的中间商和零售药店的发展。不论是医药制造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3.4 渠道关系由交易关系转变为战略伙伴关系。

制药企业不断维护和巩固与中间商的关系, 有利于增强厂商之间的信任。制药企业与中间商的关系交易关系转向战略伙伴关系。

摘要:简要介绍了医药企业发展的历史及特点, 分析了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现存的问题并讨论了我国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本针对我国医药行业营销渠道进行浅析。

上一篇:厂区植物景观生态设计下一篇:GA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