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校园建设探索研究

2024-05-11

智能校园建设探索研究(精选八篇)

智能校园建设探索研究 篇1

1 “智能消防”的概念

“智能消防”是指持续贯彻“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着力解放警力资源、降低警务成本,创新警务模式、优化警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效,以达到满足消防工作火灾防控“自动化”、灭火救援指挥“智能化”、日常执法工作“系统化”、部队管理“精细化”的实际需求,这既是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消防工作实现跨越发展的破题之举。

2 “智能消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智能消防”认识不足

许多工作人员对消防科技发展,包括部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有偏差,认为其可有可无、可为可不为,认为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消除火灾隐患、规范消防安全秩序、保证重大政治活动消防安全才是首要任务。一些单位消防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得不到重视,建设资金保障落实不到位,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同时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忽视软件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因而显得十分被动。

2.2 缺乏信息化建设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防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建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当前,许多单位都根据部局编制需求成立通信部门,但是,参与信息化建设的通信人员始终得不到保障和落实,大多数人员都倾向其他岗位,且在岗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一问题已严重制约和影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与国家信息化大趋势、公安信息化发展总要求及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繁重任务不适应。

2.3 信息化建设缓慢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有严格要求, 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信息化建设始终停留在基础水平,直接影响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硬件建设,还是在软件开发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消防业务职能的拓展。而且,当前消防部队内部之间,及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不通畅,往往是“每家只管自家那一摊”,无心考虑全局建设,导致工作无法持续开展。

2.4 消防经费投入不足

推进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支撑,只有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可持续进程,才能从整体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公安消防部队各项建设经费或专项建设经费均由地方财政分级解决,很多地方消防经费投入不足,且地方城市建设欠账较多,信息化建设经费就更难得到保障。

3 “智能消防”建设的初步研究与探索

近年来,全国消防部队大力推进消防科技信息化建设,并将之作为实施科技强警、改革警务勤务机制、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46号令”)中明确要求:要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消防工作信息化水平。为推进“智能消防”建设工作开展,现从消防科技基础信息化建设、消防云计算和消防“物联网”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3.1 全面加强消防科技基础信息化建设

“智能消防”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非一个部门或科室就能完成的,需要得到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并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技术和协调沟通。要从全局高度抓建设和综合应用,切实提高资源和信息共享水平,有针对性地分析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应用现状和需求,实事求是地把握建设应用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真正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到最急需、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

3.2 “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延伸和应用

消防物联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物联网技术发展还存在的技术突破、标准化、成本和安全等问题。国内很多消防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和研发物联网技术,但是,缺少通盘和系统考虑,现从消防行业角度展望消防物联网的应用方向。

一是火灾防控预警“自动化”。1消防水源的远程监控。借助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消火栓、消防水池、天然湖泊等重要位置安装无线或有线通信设备,利用水流触发传感器,定期将水源信息发送至中心服务器,通过安装SIM卡的手机、无线或有线电脑、PDA等终端设备,实时查询消防水源的状态、压力等情况,实现对消防水源的实时联网监控。借助GPS,GIS等通信设备的定位信息,及时掌握各类消防水源的位置。2建筑消防设施的远程管理。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消防设备的全动态智能监控,可对建筑物内的消防喷淋、消防泵、烟感、温感、安全疏散标志、防火门等消防设施进行动态、智能化监控。

二是灭火救援指挥“智能化”。1建筑物身份系统。建筑物身份系统是在建筑物外设置电子标签,标签存有建筑的基本结构信息、使用信息、消防设施信息和建筑周围基本情况等对灭火有利的基本信息。消防第一力量到达火灾现场时便可通过相应终端设备读取信息,快速了解建筑基本情况。建筑物设置的温度传感器,能实时地将温度信息传送到手持终端,使灭火指挥员在报警人报警信息不详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起火点的大概位置,为火灾的及时扑救赢得时间,并提供有力保障。2参战力量的智能调度。借助物联网技术,建立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现有网络传输灭火救援现场图像, 实现远程监控、视频录像、现场抓拍、资料存储等功能。借助该视频监控系统、现场指挥部及后方指挥中心,可及时了解车辆出动情况,车辆停靠位置的分布等,方便灭火救援指挥调度。

3.3 推进消防云计算建设

消防云计算建设紧紧依托市局公安云平台,充分利用公安现有信息资源,设计接入和管理。整合现有25个子系统资源,构建消防云数据资源新结构,建立大数据资源池。同时,开展综合应用创新, 扩展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实现消防云计算系统和外网系统双轨运行,数据资源实时通过边界接入平台转换共享,消防资源数据作为公安云数据的一部分供全局共享;消防通过云平台,使用公安云的各种数据资源,使消防更具广度、深度应用相关数据,使消防信息化建设应用能更好地为防火灭火服务,提高防控救援效能。消防云计算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消防云计算主体建设。1云基础设施。完成硬件平台建设,通过虚拟化、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云计算技术,建立虚拟桌面系统、建设计算池、存储池、网络池、容灾池、安全池,根据应用情况随需拓展,实现动态拓展、按需分配,资源共享。2云平台服务。建设松耦合消防云计算应用服务支撑平台。主要建设开放式数据中间件、处理中间件、服务中间件、开发工具包等服务模型,为云应用开发提供标准统一、开放共享的消防云计算服务平台。

二是云数据资源池建设。云数据服务。建立高安全、高可用、高扩展的数据架构和数据资源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分析及服务。

三是云应用建设。包括灭火救援指挥系统、消防监督管理系统、部队管理系统、消防公众服务平台、综合统计分析信息系统等云应用。集成相关综合应用平台和有关业务系统,协调承建商根据云计算技术标准完成系统整合、数据迁移、接口开发,形成更具广度、深度的合成应用。

通过消防云计算平台建设和应用,更好地促进部队正规化管理,使各级各类人员根据需要,在自己的桌面上浏览、控制、使用各种文字、图表、图像、语音等数据资源,使监督管理、灭火救援、队伍管理、社会资源等不再互相孤立,以达到满足消防工作火灾防控“自动化”、灭火救援指挥“智能化”、日常执法工作“系统化”、部队管理“精细化”的共同目标。

4 “智能消防”建设的远瞻

消防科技发展是实现消防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增强消防事业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虽然当前存在人员、技术和资源等诸多问题,但是,“智能消防”建设的探索和推行,必将高速推进消防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度,最大限度发挥消防科技信息化的强大威力,最终实现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目标。

摘要:“智能消防系统”建立,有助于改变传统、落后和被动的报警、接警、处警方式,实现报警自动化、接警智能化、处警预案化、管理网络化、服务专业化、科技现代化,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处警速度。但是,目前,“智能消防”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为推进“智能消防”建设工作开展,可以从消防科技基础信息化建设、消防云计算和消防“物联网”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智能消防,物联网,消防云计算

参考文献

[1]韩丹,吴大洪.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消防管理研究,2012(3).

[2]张岗.物联网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3).

[3]张巍.企业虚拟化实战——VMware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智能校园建设探索研究 篇2

学校改变原各类课程以其自身系统性存在的独立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核心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课程理念进行重构,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综合化、实践化和多元化;开发并利用智能化多维免疫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教材,突破地域和时域限制,实现向导式、情景式、个性化学习,营造创造探索性和因材施教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建设课程群的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机器人学的过程中,就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形成整合式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中讲到的基本原理如何体现在智能控制技术,如何反映到机器人的控制上,并通过智能系统综合实训环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达到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能综合运用知识的人才培养目标值得思考。中南大学自1986年以来逐一开设了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决策系统、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运筹学、智能系统原理与应用、专家系统、大学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在内的各类不同层次的智能科学相关课程。上述课程以智能科学课程群为中心,涵盖其先修课程、后继课程以及特色课程和深化课程。

2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既是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不光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同时要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激发、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遵循大纲内容要求,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内容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与灵活性,即教学预设与生成并重。特别要注重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围绕课程群建设,形成做中学、趣导思的学生培养教学模式。应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教师课堂重点讲授基础知识和难点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各种方式的互动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创新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所学课程知识。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创新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完善智能科学课程群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注重课程群课程之间的知识点关联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设计好从课堂实验到课程设计、再到工程实训的层次递进的实验体系,设计好演示性、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

(2)将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典型实践案例应用到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达到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3)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和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各种创新项目及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动手,以研促教、以研促学,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做”的过程中主动感觉到“学”的重要性。

(4)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形成教师与学生,学长与学弟、学妹间的良性互动;在学生中建立科研梯队,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和比赛。

3闭环控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DIACES

教学质量是课程教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一直都是笔者的努力方向。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光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重视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对教学过程的严格控制才是科学的育人模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获得学生、同行、专家等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调整。为此,应将控制论中的闭环控制信息反馈和故障诊断理念引入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建立教学质量的诊断、分析与校正评价系统DIACES (DIagnosis,Analysis and Correction Evaluation System),见图2。

学校应建立闭环控制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DIACES,监控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促进任课教师成长,保证课程群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来监督和评价教学过程,分析问题并进行改进,将这个过程常态化,形成闭环控制,以促进教师授课技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學质量管理上建立的机制建议包括:

(1)建立一套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综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对每门课程进行打分,其分数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秀程度。

(2)建立一套教师网上评教系统,从学生的到课率、主动性、作业情况等多方面对教师自己上的每门课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3)建立教师循环听课制度,定期进行轮流听课,并反馈听课评价表。

(4)建立专家听课制度,委派督导专家进行听课,并参与教学质量评优。

(5)建立试讲制度,对新课、新教师实行试讲,要求至少7位教师参与评分,同时反馈听课意见。

(6)建立师生座谈制度,定期召集学生代表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平等对话,听取意见。

(7)建立“系”“所”并重制度,“系”的主要功能是教学,“所”的主要功能是科研;强调“系”里每位教师都必须加入“所”,以求在科研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

(8)建立定期交流讨论制度,教研室每位教师都必须参加,交流讨论上述过程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实行闭环控制。

参考文献:

[1]蔡自兴. 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 计算机教育, (19): 2-6.

[2]蔡自兴, 刘丽珏, 陈白帆, 等. 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建设与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 (9): 43-44.

[3]于洪, 王国胤, 夏英.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 (18): 44-48.

[4]刘丽珍, 王函石, 王旭仁. 智能信息处理精品课程群建设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2(18): 49-52.

城市智能电网建设探索 篇3

关键词:智能电网,分布式电源,高级配电自动化,高级计量体系

0 引言

城市电网作为负荷中心,基本为受端电网,因此其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配网智能化、分布式电源、智能电表等相关内容。欧美等国城市电网主网架相对稳定,负荷需求也较固定;中国城市电网负荷需求增长迅速,网络拓扑简单,电力市场化起步较晚,因此应区别于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电网智能化建设,走一条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城市电网智能化建设道路。本文通过对北京电网模型进行分析,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的思路和设想。

1 智能电网概念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D于1998年推出了复杂交互式网络/系统(CIN/SID,到目前为止被视为最早提出智能电网概念的单位。2年后,EPRI正式提出“IntelliGrid”概念。欧洲在2005年成立智能电网欧洲技术论坛,采用广泛认可的“Smart Grid”概念,并于1年后推出“欧洲智能电网技术平台:欧洲未来电网的远景和策略”的研究报告。

到目前为止,智能电网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广泛认可的概念是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供电网络,其中的每一个用户和节点都得到了实时监控,并保证了从发电厂到用户端电器之间的每一点上的电流和信息的双向流动;通过广泛应用的分布式智能和宽带通讯及自动控制系统的集成,保证市场交易的实时进行和电网上各成员之间的无缝连接及实时互动。国家电网公司推出的智能电网是指: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智能电网是必由之路。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相对比,具有众多优点,如表1所示。

2 国外城市智能电网建设

欧洲智能电网主要关注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并希望以此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研究重点在于配电网侧。

西班牙电力公司ENDESA牵头,与当地政府合作在西班牙南部城市Puerto Real开展了智能城市项目试点,主要包含智能发电(分布式发电)、智能化电力交易、智能化电网、智能化计量、智能化家庭。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欧洲第一个推出智能电网的城市。该城市计划包括:可再生能源使用、下一代节能设备、消减CO2的排放量等内容。

美国智能电网建设主要是开发智能电网架构,建立全面开放技术体系,研究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利用高科技的IT技术实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控制,建设更加安全稳定的可靠性电网,目前偏重于配电网和用户侧。美国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是波尔德市(Boulder),智能化实现顺序:创建一个(通过电力线宽带)为整个配电网提供实时高速双向通信的通信网络;将变电站转换成能够远程监控、实时数据采集和通信,以及优化性能的“智能”变电站;应客户邀请,安装可编程居家控制装置和全面自动化居家能源使用所必需的系统;整合基础设施,以支持易于调度的分布式发电技术。

目前,电网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日本东京。东京电网主要通过配电自动化来实现智能化技术。依靠建立起来的光纤通信网络,将配电网络拓扑为环网,并且逐步实现了实时量测与自动控制,通过开关把馈线分成很多区间,区间之间安装联络开关,当某一区间发生故障时,通过远端遥控开关闭合来转移负荷,实现故障隔离,大大提高了系统故障时供电恢复的速度。

此外,意大利、英国、瑞典、法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部分城市也都开展了城市电网智能化的相关工作。国外智能城市技术如表2所示。

3 北京智能电网建设

北京电网在经过“9550”、“9950”、“0811”等工程建设之后,已经形成了500 kV单环网的主网架并建成8个对外联络通道、220 kV的双环网,并将城市电网分成5个供电区域,分区互为备用、互相支撑,深入到城市中心地区,大大提高了市区供电容量及供电可靠性。10 kV电缆网主要采用双射网供电,双回线路同时运行,互为备用,每回电缆正常运行时各带50%负荷。二环内城市核心区实现了多分段多连接供电方式,五环内城市中心区基本实现了三分段三连接供电网络,供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北京电网虽经大规模的发展,但外受电比例较高(约73%左右)、短路容量偏大、无功补偿不平衡、重载问题依然存在。外送电比重较高的受端电网特性,使区内电力供应过度依赖于外部资源状况,供应的主动性、安全性受到一定的挑战,并且区内电源多为火力电厂,不满足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要求。

北京城区配网自动化系统采用集中型全自动FA方式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通过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与FTU之间的集中故障处理逻辑实现故障隔离与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城区调度运行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快速获取故障信息,系统在第一时间内对故障快速定位,并对故障快速进行恢复。

北京网架结构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标准化上存在差距;局部电网设备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一次装备的智能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网架结构不完全具备电网自愈能力的要求,对故障设备的隔离或使其恢复正常运行仍需大量人为干预;网架结构不完全具备抵御外力攻击能力的要求,目前无论是一次系统还是二次系统遭到外部攻击,都能造成对电力系统本身的攻击伤害以及对其他领域形成的伤害;设备巡视检测、评估诊断与辅助决策的技术手段和模型未建立起来;对设备运行状态、气象与环境监测面不够。

从北京电网基础上看全国,我国城市电网主网架基本已建成环网,但馈线网大部分为射型/星型连接,可靠性较低。因此城市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在于网络拓扑结构、智能电表和智能电器、智能家居等技术的应用、实时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建设、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与城市微网建设、电动汽车技术等。

4 城市智能电网技术

4.1 网络拓扑

灵活可重构的网络拓扑技术是未来城市智能电网的强大基础,当故障发生时,自动控制装置能够立即隔离故障,减小故障范围,并进行网络重构,通过开关投切迅速恢复供电。东京电网拓扑结构值得借鉴,通过馈线网分区,互为备用,紧急故障时,自动遥控开关隔离故障、迅速恢复供电。城市配网自动化功能主要以实用化为主,开闭站、配电室、电缆分界室、架空分段、联络开关应能实现“三遥”功能,对于用户分界负荷开关应能实现“两遥”功能。因此,线路倒闸操作的远方遥控功能和故障自动处理功能值得重视。

4.2 智能电表及智能电器

作为电力系统的终端设备,智能电表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当前的市场信息、电能质量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性信息等。智能电表负责采集数据、双向通信、停电监测、窃电监测、控制用户设备、远程维护升级等。智能电表类似于电网的传感器,可以随时提供给客户想要查询的一般数据,例如用电量、用电功率、实时价格、电费等用电信息。

智能电器可以根据智能电表提供的各种信息,结合用户设定的规则进行工作。智能电器建设包括局域网络实施和智能电器安装2项工作。

用多种通信设备连接智能电表,按设定好的方式进行测量、收集并分析用户用电数据,能够构建高级量测体系。用户能够根据电价变化自主选择用电时间,或者利用用户自身的分布式电源装置参与电网负荷削峰填谷,真正使用户从消费者变成电网参与者。

4.3 智能家居技术

智能家居技术是指通过室内网技术连接用户的家用电器,进而达到有效控制家用电器的技术。用户能够根据需要,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或电力市场。未来的智能电网将引导用户节约用电,减低成本。

智能家居技术在智能表计和双向用电信息管理方面对电力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将为电力公司多元化发展带来机遇。

4.4 配电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是电力供应链的末端,是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客户的重要能源载体之一,因此它也是坚强智能电网中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配网自动化是实施智能化配电网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配电网调度、生产和运行的管理水平,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以让广大电力客户直接感受到智能电网所带来的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

配电网为了实现自愈功能,需要具备自愈的软件系统、动态拓扑模型接口、实时监视和故障隔离能力。紧急情况时,配电系统应能自行成为安全岛,通过自身的分布式能源满足供电需求。配电自动化主要集成了电力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分布式计算与仿真技术等,具有识别早期故障征兆的能力,并能迅速做出应对的措施。

4.5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技术

随着家用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等越来越多地接入配电网,将对配电网运行产生复杂的影响,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进行分布式电源等设备的接入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分布式能源包括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发电技术包括:微型燃气轮机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等。分布式储能装置包括蓄电池储能、超导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微电网与传统电网很相似,主要区别为规模小很多。微电网通过一个主隔离开关和主电网相联。正常状态下,微电网与主电网并网运行,向微电网负荷提供电能。当主电网故障时,微电网自动切断联络开关独立运行,通过内部负荷调整实现供电;当主电网故障解除后,微电网平滑过渡到与主电网并网运行状态。微电网接入控制方式采用恒功率注入/输出控制模式,保证微电网接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微电网内负荷变化时主电网与微电网之间的传输功率为恒定值。

对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微电网的运行情况、运行数据的动态监视主要通过检测系统、通信系统、调度与控制系统共同完成。

4.6 电动汽车技术

机动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利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电动汽车以其低排放、相对成熟的运行技术优势,成为了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首选。

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驱动力传动等机械系统、完成既定任务的工作装置等。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内燃机汽车的最大不同点。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由驱动电动机、电源和电动机的调速控制装置等组成。电动汽车的接入对配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电压下降、谐波污染、三相不平衡。

建设电动汽车充放电站,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发展的能源供应需求和电力储能单元的移动需求,实现能量的双向交流,大幅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全面提升电网经营效益和综合服务水平,促进社会资源优化整合。

5 结语

智能电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美好愿景,城市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在于网络拓扑结构、智能电表和智能电器、智能家居等技术的应用、实时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建设、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与城市微网建设、电动汽车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谢开,刘永奇,朱治中,等.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2008(6)

[2]钟金,郑睿敏,杨卫红,等.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J].电网技术,2009(13)

[3]张钦,王锡凡,付敏,等.需求响应视角下的智能电网[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

[4]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等.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13)

[5]余贻鑫.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实现顺序[J].南方电网技术,2009(2)

[6]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8)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校园”建设探索 篇4

1 校园物联网应用现状

从2001年教育部倡导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 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投资建设, 很多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形式, 硬件、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应用软件都已经具备, 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校园物联网是在传统校园信息化的基础上, 以信息网络为依托, 利用数字化手段借助物联网技术对校园环境 (包括设备、教室等) 、资源 (如图书、讲义、课件等) 、活动 (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 等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综合管理, 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实现学校办学宗旨的目的。目前, 国内外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先后开展了物联网的研究, 这些都为物联网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在基础技术层面已经获得了重大突破, 而基于物联网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哪些独特的服务, 是最终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目前众多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方向之一就是与校园管理活动的融合, 用于促进智能校园建设工作的推进。南京邮电大学等一批高校已率先在校园内搭建了微型“物联网”, 走在了应用的前列。

2 物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它是传感网与英特网、移动通信网高效融合的产物, 是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高效融合的产物, 能够实现世界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对话与交互。按照网络内数据流向及处理方式, 物联网可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 实现对“物”或环境的识别, 其作用相当于人的五官和皮肤等神经末梢, 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 并且将信息传递出去;网络层即通过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 作用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 (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 的接口, 它与行业需求结合, 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 物联网具有三个鲜明的技术特征:一是全面感知, 即利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二是可靠传递, 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的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 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 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3“智能校园”体系构架设计

当前手机已成为高校师生必备的日常用品, 手机中具有可集成师生个人信息的SIM卡, 这为物联网时代新一代智能数字校园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数字校园是以师生用户手机中的SIM卡和标签识别器为主要终端设备, 以物联网为网络环境, 将师生的相关信息集成在其手机的SIM卡中, 从而使手机可用于实现师生身份识别、图书借阅管理、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管理、校内消费管理等多种功能, 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

根据物联网时代智能数字校园对师生身份自动识别、应用数据管理集成与共享的实现需求,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数字校园采用如图所示的三层体系结构, 主要包括应用数据服务层、网络通信层和终端用户层。其中, 应用数据层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和用户信息管理服务器以及图书借阅管理、校内消费管理等各类应用服务器及其相应的应用数据库、数据备份服务器, 主要用于智能数字校园系统中用户基本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师生学习和工作中相关信息的管理及其处理、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用户个人账户信息、图书借阅信息、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使用信息、校内消费信息等数据的备份;网络通信层包括互联网、校内无线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 主要用于智能数字校园相关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实时通信、短信收发等;终端用户层包括具有SIM卡的普通手机、3G手机、智能手机和PDA、标签识别器, 主要用于实时采集存储在手机SIM卡中的用户信息。这样, 通过师生手机SIM卡提供的统一用户身份识别机制, 可方便地实现数字校园系统内各类数据信息的高效管理与校内共享以及现有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办公系统的集成。

4“智能校园”的建设内容

智能校园的建设可根据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4.1 建设校园IDC数据中心

IDC (Internet Data Center) -Internet数据中心, 它是传统的数据中心与Internet的结合, 它除了具有传统的数据中心所具有的特点外, 还应具有访问方式的变化、要做到全天候服务、反应速度快等。IDC是一个提供资源外包服务的基地, 它应具有非常好的机房环境、安全保证、网络带宽、主机的数量和主机的性能、大的存储数据空间、软件环境以及优秀的服务性能。校园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以整个系统的数据信息传输为基础架构, 包括信息中心的内部网络建设和整体系统的核心网络连接, 即传输控制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核心网络交换和数据存储平台。传输控制层为信息交换提供平台和接口, 进行用户管理和综合安全管理, 提供对整个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持, 是整个系统运行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综合安全管理、数据交换中心、网络安全设备等模块。传输控制层体现在数据中心表现为:核心骨干网络、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数据存储系统。软件系统包括: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及各类综合数据库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和技术展现, 通过应用软件才能将通过物联网收集、传输的数据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和挖掘后通过应用程序为用户服务。

4.2 建设智能教学管理体系

利用现有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技术的支持, 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从而对教学的质量建立保障和监控体系。通过RFID标签和校园智能卡系统的结合, 教师可利用物联网系统,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动的统计。例如:在分组实验教学中, 可以对学生的出席和对应的实验器材建立联系, 通过RFID系统建立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院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也可利用RFID技术, 对学生学习情况、到课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有利于学生工作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在校园的行踪进行监控, 设立校园安全控制区域, 减少不必要的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弹性修学模式, 利用物联网信息完整和可追述的特征, 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特长, 随时修改或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 随时选择某一心仪教师的教学, 在需要考试时, 随时连接到试题库系统并完成考试过程, 从而真正实现学分制;建立双向的教学评价和考核系统, 有利于实现学生和教师同行对每一次教学的实时评价, 根据此评价, 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可以调整教学进度, 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3 建设智能化教科研环境

利用传感网络, 实现教学环境的实时信息反馈。目前, 多数学校已经实施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课堂, 利用物联网, 可对课堂教学设备实现智能控制。例如:系统根据教室光线强弱自动调节光源和投影机的流明度, 在学生离开教室后自动关闭光源;也可根据教室环境温湿度, 通过红外感应设备自动控制教室空气的更换率;更可利用物联网识别技术, 建立教师和对应授课教室的关联授权, 智能控制教学仪器的使用等。利用物联网信息完整与可靠传输特性, 可实现教学环境的真正交互。例如: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 随时可以控制远在实验室中的教学仪器, 通过网络视频设备, 将实验过程与结果实时的显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也可实时控制远程设备, 自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改变现行多媒体教学中, 实验过程模拟化, 实验效果非直观的弊病。此外, 利用嵌入了传感芯片的教学设施, 不但能够像多媒体设施一样, 对教学中的结构化信息进行处理, 也可对常规多媒体设施所不能处理的非结构化信息, 诸如学生的思维、体会、情感、意志等进行整合,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境的智能和交互。

4.4 建设完善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涉及面广, 任务量大, 直接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各种保障服务, 利用物联网技术, 可大大改善后勤服务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例如:通过车辆管理系统, 可实现校区内车位利用率及车位使用状态的动态管理, 对进出学校的所有车辆信息进行综合调度管理;通过建筑节能监管平台,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对学校建筑节能情况进行监测、管理, 系统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自动分析得出结论,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校园指挥系统, 利用智能图像分析技术, 结合现代视频技术、安防报警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流媒体传输技术, 为平安校园建设提供便捷、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消费管理系统, 利用SIM卡进行自动身份识别, 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校内购物和就餐, 大大减少使用现金支付的麻烦。同时, 师生可通过手机的个人账户管理功能随时查看自己的账户余额、消费记录、从银行账户向校内SIM卡账户转账等情况, 每次成功的消费或充值过后, 系统都会将其消费的具体项目及其所花费的数额、或充值数据及其账户余额通过手机短信即时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实现对账户的实时监视和管理, 消费支付的安全性能得到极大的保障。

5 结束语

智能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需要遵循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的原则, 它的建成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数字校园建设中所遇到的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自动身份识别、图书借阅管理、校内安全消费、校内各类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等难题,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虽然智能校园在公共设施管理与使用、用户自动身份识别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由于物联网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设备的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标准尚不够完整, 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备, 在个性化应用方面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优势提高数字校园的智能化程度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摘要:物联网是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高效融合的产物, 未来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文章在基于对物联网的定义、内涵、特征把握的基础上, 分析了校园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校园”体系结构, 对“智能校园”的建设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校园,RFID

参考文献

[1]胡铮.物联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古丽萍.备受青睐的物联网及其应用与发展[J].中国无线电, 2010 (3) .

[3]李琳.SIM卡在物联网环境下应用的新思考[J].电信技术, 2010 (1) .

[4]何可.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J].射频世界, 2010 (1) .

智能工厂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 篇5

作为传统能源行业中的巨头——中国石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除了不断改进工艺、产品升级、挖潜增效,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将发挥巨大作用。为此中国石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多年来一直不断投入和应用,建成了以ERP、MES为核心的一大批信息系统,也培养了大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为中国石化整体效益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

2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信息系统应用现状(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投产的大型炼油化工企业,原油通过沿江铺设的原油管道进厂,成品油通过管道和铁路等方式发运出厂。目前原油综合加工能力是500万吨/年,2013年销售收入328亿元,上缴税费57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对于九江地区几乎就是中国石化之于全国的缩影。

对于这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其生产装置、生产辅料众多,各种生产设备型号复杂,人员组织分工明细,如何有效地管理起来确实难度很大。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九江分公司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企业管理,挖潜增效已成为提升企业软实力,建设九江石化特色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支撑[1]。

2.1 信息化工作建设理念

九江分公司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千万吨级国际一流炼化企业的发展目标,整体规划为“打基础、上台阶、争一流”的三步走路线图,明确了“绿色低碳”和“智能工厂”两大核心战略,启动了以“卓越文化”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一体化、科学化、精细化”为主要内容的九江石化特色管理模式塑造工作。明确了智能工厂建设为两大核心战略之一,可以看出九江分公司对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发展目标重要性的认识。

2.2 现有信息系统概况

目前九江分公司建成投用的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办公类系统,包括门户、OA、E文件系统,业务公开等;二是经营管理层面的信息系统,包括ERP、合同管理、统计信息、内控管理等;三是生产管理层面的信息系统,包括MES[2]、LIMS、实时数据库系统、计量管理系统等;四是其他小型应用系统,如水电管理、网上订餐、员工卡等,总计52个。这些信息系统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设计和技术理念,基本满足了各级用户的应用需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缺少横向联系,数据交流共享不足。二是对于大量信息进行提炼并用于综合展示的功能不强,有时用户需要登录多个不同系统来获得所需信息。

3 智能工厂建设(Intelligent plant construction)

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是一个进化的过程,首先要有用户的需求,其次有为了满足需求而产生的系统建设,系统建成投用后,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接着用户又有了更高的需求:希望数据交换共享、形象展示。系统又继续改进提高以适应新的需求。一个信息系统的成败与否决定于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用户需要一个系统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才会认真的使用系统,一个系统才会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的智能工厂建设正是在这一目标下开始实施建设的。

如何使九江分公司智能工厂建设发挥的作用最大化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前期的综合科学设计;二是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即加强系统使用者对系统的深化应用以及加强系统运维人员对系统的深度拓展。

3.1 科学设计

九江分公司的智能工厂建设采用了比较先进的设计理念[3]。

首先是需求调研,了解最终用户的需求。只有充分了解掌握用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好的、满足应用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建设才会有的放矢。在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建设周期中也要及时和用户沟通,将开发好的系统功能演示给用户看,看看设计者做出来的东西符不符合用户的要求,使用习惯是否贴近于实际工作场景,及时更正设计者与使用者对于需求理解的偏差,在以后的系统建设中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这样经过反复沟通,反复修正的系统将会拥有用户要求的全部功能及应用,用户就会使用它,那么这个信息系统的成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其次是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现有的信息系统,补充没有或者比较薄弱的环节,将所有的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以发挥最大的效果。

最后,是根据角色的不同而展现相应的数据。以生产层面为例,生产管理人员从生产指挥、生产管控与优化、能源管理与优化、HSE、设备管理与运维、先进控制与优化等几个方面综合应用集成,将生产过程及其所有相关信息完整的予以展现、综合分析、预判、指示,真正实现工厂的智能化生产。

3.2 人的因素

信息系统建成后,人的因素即使用者的应用水平也非常重要。再好的系统如果不会使用、不认真使用那也仅仅是个摆设。一个信息系统应用的好坏涉及两类人:一是应用者,也可以叫关键用户;二是信息系统运维人员。他们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信息系统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1)关键用户吃透系统功能,深化系统应用。关键用户直接面对信息系统,其日常工作几乎就是信息系统的完整应用过程,一个信息系统的效率与否、友好程度,他们最有发言权,如果用起来得心顺手,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可以说这个信息系统建设是成功的。而通过系统的应用能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更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2)运维人员的拓展应用。信息系统运维人员担负着维护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责任,没有系统的正常运转就谈不上应用,可以说是信息系统的基础。如果一个系统失灵了没有数据了,应用者(关键用户)就成了瞎子、聋子了,指导生产就成了一句空话。一方面信息系统运维人员不仅要做到维持系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还要利用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信息系统本身的功能,和应用者加强沟通,开发出更好更便捷的信息应用来提高工作水平。

4 应用案例分析(Application of case analysis)

4.1 案例一

以九江分公司智能工厂建设中的子系统——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为例,具体说明信息系统之间如何加强横向联系、强化综合展示以满足企业生产工作需要。

在没有信息化手段与技术支撑的传统生产调度指挥模式是一种简单的结果管理。生产管理人员坐在中心调度室里既无法掌握实时生产动态数据并找到生产异常的原因,也无法预测将来的生产情况,生产数据传递到生产管理人员手中主要依靠各个下级生产车间的定时电话汇报实现,造成对于生产的管理掌控比较被动,发生问题时也只能是事后进行处理应对,不符合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要求。而智能工厂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变传统的结果管理为全过程管理。

首先在系统总体设计上,充分调研生产管理人员需求,将其关心的所有生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最后集成到调度指挥系统当中,其数据来源包括MES数据库、HSE数据库、LIMS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及其他生产相关专业系统的数据库,这些数据的提取均由系统自动完成,中间不受人为影响,这样可以如实反映生产活动的真实情况。正是通过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横向联系贯通,才产生了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应用的庞大数据基础,使得对于生产的全过程监控管理成为可能。建成后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在生产指挥方面,集成了进厂、生产、出厂各生产环节数据,同时还获取了工艺、质量、设备、安全环保、公用系统等各专业领域信息,实现了对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分析,不但可以直接提前发现生产异常,还可以通过数据建模预测未来的生产趋势。

其次构建了多系统联动应用,集成消防通讯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提高生产调度人员对生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通过配套大屏幕硬件设施,实现了生产调度指挥的可视化。系统大量采用直方图、趋势图、饼图等多种方式直观展示生产运行情况并投射到大屏幕之上,使生产管理人员一目了然,对于过去传统的按班次手写的纸质调度日志和调度台账也实现了电子化操作,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为错误的发生。

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基于前期科学的设计,充分综合了生产相关的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使得生产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感知企业生产运营的各种信息和变化,提前预判生产的未来趋势走向,实现了生产计划调度的智能化,提高了生产管理人员对于生产过程的全局掌控能力。

4.2 案例二

以实时数据库系统深层应用于计量中心和安环处为例:九江分公司的实时数据库系统基本采集了全公司所有装置、罐区的生产相关数据,并存储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生产历史数据,通过在局域网上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现给生产经营部和各个车间作业部相关人员使用。在实时数据库建设投用过程中,计量中心并没有提出使用的需求,当系统建成以后,信息人员发现实时数据库中的某些数据能满足计量中心监控相关计量仪表的需要,经过和计量中心用户沟通后,信息人员利用实时数据库软件绘制发布了相应的数据展示web页面,计量中心用户只要通过局域网就能监控相关计量仪表的实时数据,改变了以前需要打电话,下现场了解数据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人员的劳动负担。针对安环处需要监控外排环境数据的要求,信息人员从实时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应用编程软件建设了一个环境数据监测网站,集成了更多的功能,并将发生的数据报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自动推送到相关责任人手机上,实现监控的及时性,较之以往的监控手段有了长足的提高。

实时数据库系统最初是为了满足生产调度人员监控生产情况的需要而建成投用,投用以后,由于其海量丰富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数据存储仓库,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实现更多更高层次的应用成为可能,当需要的应用部门提出需求,再经过信息系统运维人员的主动出击,在了解需求基础上订制开发,实现了实时数据的信息共享拓展,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扩大了系统的应用范围,一个系统衍生出了多个的深层应用及扩展功能,实现了信息系统投资回报的效益最大化。

5 结论(Conclusion)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炼化企业日常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科学设计,强化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发挥使用者、运维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人与系统充分互动、完美结合必使得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对炼化企业的生产全过程有效发挥作用。

摘要:以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来提高炼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改进管理运营模式已经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支撑。中国石化为此提出了信息化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即:“集中集成、创新提升、共享服务、协同智能”。以此为指导,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开展了智能工厂的建设工作,本文结合智能工厂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着重从智能工厂的科学设计以及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这两个方面,并插入事实案例来介绍如何有效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达到增加企业效益、改进企业管理的目标。

现代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的探索 篇6

1 现代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的发展

1.1 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 随后电子数据处理技术开始广泛运用, 五六十年代处于应用的高潮阶段, 但仅仅针对企业管理中某个单项事物, 减轻了工作人员处理原始数据过程中的负担。但缺乏模型分析, 对较高的管理缺乏价值。在电子数据处理的基础上, 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它运用系统结构的设计和分析, 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事物全面集成管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决策支持系统于70年代被倡导, 它是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相互渗透发展的产物。它有助于管理人员解决相关决策的问题, 并可以分析和预测数据。而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现代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形成了多种竞争态势。现代企业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优化沟通渠道和简化管理层次, 来提高信息的交流质量。最后是知识管理阶段, 知识经济在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 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新的管理方式, 当前企业的发展逐渐朝着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知识管理迎合了目前企业的发展态势, 适用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的管理模式要求。

1.2 现代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社会, 谁能在信息产业革命的行进过程当中领先, 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绝对优势, 占有重要先机。管理是在生产过程中集合各要素在运行关系、比例和方向等协同运作, 并通过协调操控, 有计划有组织的指挥方式, 从而将独立分割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并完成生产的系统。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 其管理的核心是经营, 只有做出正确的决策, 把握好机遇, 才有实际意义下的生产经营过程。随着现代企业占有越来越多的信息, 更加需要多种方案之间的比较和研究, 也需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通过信息系统的处理来做出最优决策。完善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 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2 现代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探索

2.1 切实加强对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企业运行的核心是企业的领导, 只有建立有效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管理。由此制定完成智能化管理的相关决策及相关的管理要求及目标, 落实和强化网络建设工作的职责及任务, 将企业全体部门和员工实行统一的智能化信息管理。管理层领导应及时深入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 掌握工作进展情况, 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状况及问题。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及运转, 总结出一些企业在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工作成功的技术经验, 积极推广并广泛运用, 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

2.2 加强企业网络智能化管理需实施科学化管理

现代企业施行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需依靠科学的管理手段, 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可以成立智能化管理中心来监督并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管理, 企业网络智能化管理中心作为执行此管理的核心部门应肩负起日常的一些工作, 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即使管理并监督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其他企业部门的工作配合程度, 以及制定的各项决策是否适用于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 及时完善并更新。将网络智能化工作渗透到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当中, 建立合理的网络体系和网络维护修复体系, 并开展培训和组织工作, 将信息化管理软件渗透到每个管理者的工作方式中。企业在这种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中不仅可以发挥其原有的部门职能和工作效益, 更能优化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 提高效率, 提升工作质量, 与贯通的企业管理体系相得益彰。

2.3 建立种类健全功能完善的先进技术系统

企业实行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必须有其相匹配的物质技术系统, 它包含了一定的设备和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 还要有缜密的工作程序和相关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这些既是一个企业实现网络智能化管理的硬件条件, 同时也是企业实行智能化管理的基础。它体现了企业内部全体贯通的信息交流系统, 拥有完善的技术系统不仅促进企业面向广大社会群体提供信息服务, 还加强了企业自身的技术管理。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其管理实施效果。科学设计工作方法及流程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制定的同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 满足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工作需要。

2.4 充分建立好信息网络的开发与利用

企业实行网络智能化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信息网络的充分运用, 运用对象为企业内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的越充分, 智能化管理越能行之有效, 想要实行企业智能化管理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传授。要相应的培养一些电子应用的专项技术人才, 要求他们将电子信息技术和本企业的相关各项管理业务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针对企业需要, 研究出新的工作流程及管理方案, 开发新的电子信息化管理软件, 将企业的管理水平引领到更高水平。

3 结论

现代企业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模式的建立相对于企业的运转而言是一项庞大的技术系统工程, 它包含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工作流程。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分步骤分阶段的逐步构建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契机, 获得竞争优势。

摘要:现今世界,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在现代化企业建设过程中, 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的生产模式需要迎合当前的信息时代,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 把企业打造成网络智能化运营企业, 形成良好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网络建设,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浩.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概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1) .

[2]武彦峰, 杨斌, 朱仲英.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 2002 (07) .

智能化配电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分析 篇7

1.1调整配网结构

我佛山供电局在进行配网的结构调整的时候, 通过对10k V配电网络线路的结构进行分区、改造, 如对配网的主干线路进行优化升级, 改善环网结构不合理现象, 使之更加符合智能配电网络。

1.2配电终端设备全覆盖建设

我佛山供电局在全面建设升级配网智能化的过程中, 加大投资力度, 在智能配网线路的终端上加装终端监控设备, 同时, 针对不同地域有进行详细的划分, 避免出现主次不分, 重点不明确的投资建设方式, 如在城市中心区, 这一区域是整个城市供用电的重点地区, 这里集中了总多的工业企业和商业中心, 对于这一重点区域, 我们的故障监控、隔离、处理必须是迅速、高效的。因此, 在城区中心这块, 我们重点采用的是光纤通讯方式的监控管理终端进行配网的智能化升级。而在非城市中心区, 则采用成本较低的故障定位技术, 并采用分布式的智能故障隔离技术, 进而实现“二遥——故障定位——馈线自动化”的智能配网系统。

1.3配网SCADA系统升级改造

我佛山供电局原有的SCADA系统在未进行升级改造之前, 很多智能化的高效管、理措施无法实现, 如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图像处理等, 使得我佛山供电局的配网智能化程度一直不高, 无法发挥智能配电网络的优越性能, 在这次的系统升级中, 新的配网SCADA系统不仅满足了其基本的功能外, 还能够实现实时的采集、、分析、生成、传输、打印数据, 还可对图像进行处理, 使得整个的配网故障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对于运行中的设备, 是处于磨合期还是老化期、维护期都有一个详细的跟踪、分析, 这就使得我们的整个配网始终处于一个高效的运行周期当中。同时还减少了供电过程中的电力损失, 避免了人为的偷盗电源现象。

在这次的系统升级改造中, 重点做了以下几点升级:变电站模型、图形导入;负控系统模型导入;无线公网数据传输。在进行变电站模型、图形导入的升级时, 由于主网与配网之间的图、模接口具有着相同的输出输入口令, 因此, 在进行升级的时候, 主网只需要在导出变电站图、模后, 将数据传送到配网SCADA中, 就可以在配网的SCADA中实现变电站模型与本地模型的拼接;而在进行负控系统模型的导入的时候, 由于配网SCADA系统与计量自动化系统是处于不同的安全分区内的, 因此, 配网SCADA系统在接收来自计量自动化系统发来的数据时, 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系统耦合不完全的情况, 因此, 为了保证数据的快速交换处理, 在这个地方, 我们的设计是将数据的接收口转变为耦合传输方式, 也就是一方将只接收数据、清理数据, 另外一方也就是数据输出方则只负责定时的提供数据。

2实现配网高级分析和管理分析

2.1配网模型动态变化管理机制, 在实行了红黑图机制后, 实现了将整个的配网模型动态化变化的简化, 而将整个的配网模型动态化管理机制进行流程化的管理运作之后, 设备运行实现了从投入使用——到使用期间——再到即将老化退役整个过程的全程监督、维护、管理, 极大地增强了设备的使用生命周期。

2.2网络建模和拓扑分析, 我局在配网自动化建设中采用网络建模工具, 而该工具的使用则实现了我局在网络建模和拓扑分析时的极大地便利, 由于该工具能够自动的将变电站接线图、配网电线图及数据自动的生产静态的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而该模型及其自动的拓扑分析功能, 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配网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通管系, 并进行时时的分析。

2.3解合环操作分析。以往的解合环操作分析主要是依靠经验来进行是否操作的判断, 在对整个的配网进行智能化的升级之后, 配网实现了完整的配电网模型和图形, 调度员在进行解合环操作的时候, 直接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之后, 再由计算的结果来进行解合环操作, 这样就避免了经验型的判断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2.4智能操作票。在升级后的配网SCADA系统和完整的配网模型和图形, 加上网络拓扑安全管理监督, 使得整个的操作票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智能化的操作, 将整个的操作票流程以及监督管理都纳入了智能化的时时管理状态中, 形成了人机联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2.5建立短信平台。随着智能配网建设的不断加深和扩大, 终端设备的投入增多, 配网智能化的程度和范围也将不断地加大。这就使得我们的工作也将由原来的发生故障到解决故障的时间和效率得到极大的改善。在这次的升级改造中, 我局将短信工作站与省公司的信息平台进行对接, 保证了配网在运行中, 一旦出现故障, 能够及时、快速的将故障信息按照责任分区的不同将信息发送到各个责任部门, 极大地缩短了故障发生后的处理效率。

3实现全局性跨平台数据共享与交互, 全面提升配网管理水平

由于我局进行了配网SCADA系统的升级改造以及全面的配网模型的实现, 网络拓扑分析、数据采集管理, 包括数据的传送等功能的实现, 真正的实现了我局的配网智能化管理的升级。如实时用电调度管理, 就实现了面向用户的调度管理和面向供电经济价值的调度管理以及面向供电损耗的调度管理。

另外, 在用电信息及故障抢修管理上, 由于升级后的配网能够实时的对故障进行快速的发布和故障区的隔离, 并对受影响的客户进行快速的计算统计并进行告知, 实现了电力故障后的停电管理, 将被动的服务转变为了主动的告知, 实现了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有效管理机制。

而配网调度平台的建立, 则进一步的将配网的智能化信息的发布实现了一个总台对各个分平台的高效管理, 而该平台的建立, 依托高效的移动设备和快速的网络传输, 替代了传统的一对一的人工传达指令的方式, 实现了平台内一对多的数据发布管理、调度, 将整个的配网调度制度管理提升到了更高的台阶。

结语

我局在进行配网升级、改造、建设的这些年里, 不断的积累建设的经验, 并成功的实现了多项的工程技术的突破, 在配网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上, 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局将保障人民的用电服务质量提高作为自己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保障人民用电质量上, 不断地推陈出新, 力求不断地实现配网的建设实现小投入大产出的目标。将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 减轻工作强度, 保证工作安全作为我局这些年建设配网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不断地进行推进。

摘要:配网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供用电的质量、可靠性, 而供用电的可靠性又是客户对于供电评价的最直接关系着, 供用电的稳定性是客户满意与否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而提高配网智能化, 不仅能够保证供用电的安全, 还能够及时的对故障进行处理。同时, 配网智能化的程度越高, 也就使得供电企业的管理更加的科学高效, 极大地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关键词:配网,建设,智能化,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若嵛.综合布线系统的智能化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3) .

智能校园建设探索研究 篇8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建设

0 引言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是一门新的、交叉性的、多学科属性的综合专业学科, 它是近年来建筑产业和自动化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综合性产物, 是为服务地方经济,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一个新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楼宇智能化工程领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特色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技术着重讲解构建智能楼宇的各种技术知识, 通过本专业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内在关系和设计原理, 熟悉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意识。专业特色鲜明,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社会服务特色

专业紧扣学校“服务区域经济, 为区域经发展做贡献”的办学特色。为本地区培养有创新思想和工程意识的楼宇智能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 06级、07级和08级的学生参于了楼宇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和后期维护。09级和10级的学生参于了学校校园安保监控系统的建设和日常的维护。

1.2 教学特色

教学应该是教与做的相互结合,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在课堂上真正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达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采取了视频多媒体教学、施工案例分析教学、行业规范标准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模拟施工现场、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手段。

1.3 考核评价

考核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指标。课程教学团队针对以往考核中出现的弊病进行探索与改革。首先, 建立了一套实用、灵活的考核标准, 例如允许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电工证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考核。其次, 在考核过程中加大实践操作的的比例。与此同时, 将学生平时考勤、课堂表现以及环境维护等情况综合纳入考核过程, 以确保考核的全面和客观, 这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2 专业的建设

2.1 教材建设

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及其教材共同经历了“形成—完善—成熟”的三个阶段, 经过几届教材的编写, 教学团队对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材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也不断完善。楼宇智能化技术教材编制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 引入行业专家和去企业中调研企业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参与企业项目。而且往往紧跟行业发展的前沿, 有很多新技术不断涌现。比如物联网等新知识, 都将以一定形式呈现在教材中。

2.2 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注重的是产学研结合, 楼宇专业教学团队也致力于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讲教师都参与或主持过楼宇智能建筑相关的工程项目, 教师在完成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工程中的难点可作为新的研究课题, 从而吸引优秀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同时, 实际的工程项目可以作为实际案例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学生在参与智能建筑相关项目后有了实际的工作经验, 往往能较容易地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3 实验室建设

实践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而实验室建设是课程实践的环境基础。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有较好的实验条件, 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室如电工实验室、数模电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等, 有独立的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实训室配备了门禁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网络监监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智能消防系统等具体工程实验对象, 学生可以针对这些对象, 进行自主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楼宇智能化技术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在建筑物这个载体上的技术集成, 因此, 不能将楼宇智能化技术实验室看成是一个孤立的实验室。学生需要学习和实践的技能在多个课程实验室中都能得到体现。

2.4 开放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现有的网络开发资源存在两个较普遍的问题:一是网站资源访问困难;二是资源更新滞后。针对这两个问题, 可采取如下的解决措施。在资源的访问问题上, 采取开设博客, 微博的的办法。制定多渠道访问方式其中博客可以每星期更新教学资源, 微博可以两到三天更新一次。

2.5 新教师的培养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 本教学团队采用了一对一老教师带培制度、新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以教科研促教学制度、听课观摩制度以及鼓励支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制度等措施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使青年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专业教学团队中去。

3 结语

专业建设是一个是需要长期建设、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如教学理念运用和完善, 课程建设与网络资源建设的配套等。在建设过程中, 应把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的标准。在以后的工作中, 教学团队将在在教材建设、教学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继续完善, 为学生、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章云, 许锦标.楼宇智能化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0.

[2]严金云“.任务驱动型”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9 (1) :61-80.

[3]钟景毛, 沈国良, 赵旭升.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多功能实训中心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智能建筑, 2006 (3) :21-23.

[4]许坦, 石长征.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5) :53-56.

上一篇:纪实摄影下一篇:身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