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卫生

2024-05-16

手部卫生(精选十篇)

手部卫生 篇1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

1 客观原因分析

1.1 医院设施设备不全

绝大多数基层医院, 普通病房都没有安装洗手池。医生查房时, 做不到每检查完一个患者后都洗手{或者说没有做到接触两个患者之间都洗手};治疗室和办公室虽然安装了洗手池, 却是手动的水龙头, 有再次污染的可能。甚至有的医院传染科安装的都是手动的水龙头。另外, 一般医院都没有干手设备, 医务人员洗手后没有科学合理的干手措施。

1.2 手消毒不方便

有的医院虽然配备了“快速手消毒液”却不方便使用:“快速手消毒液”大多是500毫升装, 不方便携带, 而医务人员每时每刻都可能接触患者, 每时每刻都需要洗手或者消毒手。医院应该购买一些小瓶装的, 可以随身携带的“快速手消毒剂”。

2 主观原因分析

2.1 洗手不认真

虽然每个医院的手部卫生制度里面都有“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来规范医务人员洗手, 但是, 除手术室的医务人员认真洗手外, 绝大多数医生护士都是随意洗手。这其中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在实际工作中, 一名护士在一次治疗时间内可能要对很多患者进行治疗操作, 大量的护理工作, 要做到每次操作前都洗手难度较大。这样就有洗手不认真或者不洗手的可能。另外, 洗手次数不够和擦手毛巾不合格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部分医护人员都是操作后才洗手且洗手后在工作服上擦干。

2.2 对使用手消毒剂的抵抗

现在使用的手消毒剂不是含氯就是含酒精, 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 再加上大瓶的手消毒剂携带不方便, 因此限制了医护人员使用手消毒剂的积极性。

2.3 消毒隔离观念偏颇

2.3.1 医院的“隔离”, 应该是双向隔离。

即按照“标准预防”的要求: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向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向患者。但很多医务工作者, 在手卫生上往往只注意后者的预防, 而忽视了前者的预防。

2.3.2 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 但又觉得频繁更换手套太浪费和麻烦, 所以时常戴一双手套为很多患者操作。

为两个患者操作时, 中间更换手套或手消毒的较少, 特别是在注射、抽血、体检等常规操作时更是如此。有的医务人员一双手套用到下班才脱下, 这样带手套只是适当保护了操作者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

2.3.3 医护人员对手是医院内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认识不足。

多数人认为, 没有污染医疗物品就是无菌操作, 就不会造成患者的感染。而事实上经医务人员的手直接传播的感染占相当比例。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科室, 如新生儿科、血液科、烧伤科等, 医院内感染很大一部分是由手污染引起的。

2.3.4 对自身操作中手部带菌情况了解不够。

多数人认为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 手就是清洁的。而我们的检测恰恰显示操作前及操作后的手, 虽未被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但存在大量的致病菌。另外, 医护人员每天在大量医疗护理操作中, 接触致病菌的机率较高, 手部细菌污染严重。据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 工作繁忙时手部细菌量成倍增加, 与正常情况下的手部带菌情况进行比较, 平均细菌量高出1倍, 从而使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 一般医务工作者平时无明确传染病流行时是不重视预防隔离的。

2.4 未把手的卫生与职业道德联系起来

临床工作中, 很多医务人员都是自己需要时才进行手部清洁或消毒, 特别是在无创操作时更是如此。未考虑可能会因自己的疏忽和随意给患者造成感染的后果;未将手部卫生与医德良心联系起来。执行和保持手卫生单靠纸上的规章制度或偶尔的督查是很难真正落实和坚持的, 必须依赖医务人员的自觉行为和医德约束。

3 对策

3.1 加强医院领导对手卫生的重视

3.1.1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消除影响医务人

员洗手或手消毒的客观因素, 如洗手设施不完善、距离远、人员缺编等。安装足够的洗手池、提供擦手毛巾或其他干手设备, 尽量方便医务人员洗手, 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遵从率;提供可随身携带的酒精类擦手剂和病床边可压取式酒精盒等, 以提升手部卫生的达标率, 从而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3.1.2 进行全员手部卫生知识培训和宣传, 让医务人员认识到手卫生

的重要性, 增强医务人员预防医院内感染的意识, 同时提高医务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常识。通过讲座或培训, 使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规范要求。切实做到在工作中保持手卫生, 避免用污染的手进行操作, 杜绝医务人员的手成为疾病传播的载体。

3.2 制定合理的洗手方法及手消毒措施。

可根据接触对象不同, 采用不同的洗手或手消毒方法。如进行常规操作, 使用一般皂液洗手或用含乙醇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为感染患者或疑似感染者操作时, 要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皂液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目前皂液流动水洗手仍然是保持手清洁的一个方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另外, 增加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手消毒次数, 是保持手卫生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 脱去手套后, 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必须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手部卫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篇2

手卫生是指用流水和皂液(或固体肥皂/香皂)彻底清洗双手,或是规范使用无水/含醇手消毒凝胶消毒双手的一个名词。

手卫生的相关概念

1、手卫生(hand hygiene):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handwashing):指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hand antisepsis):指用含抗菌剂肥皂/液清洗或消毒剂擦洗手,在一般性洗手或刷手的基础上对残余手部上的微生物的进一步清除,除去或杀灭皮肤上的致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指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并能降低手术过程中由于手套的刺破或破损而导致细菌侵入手术区域的风险的过程。

5、暂居菌(transient flora):也称污染菌或过客菌丛,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很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接触病人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如果没有通过肥皂和水的冲洗和机械磨擦或者使用消毒手刷将其破坏,它可随时通过手传播。

婴幼儿手部护理 篇3

宝宝护手的重要性

从宝宝出生开始,双手就是他/她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的运动发育是由粗到细的,从新生儿四肢对称的运动,到用手接触到自己的脸以及其他身体部位,到接触到周围的人和物体,……到完成各种复杂的精细动作,所以手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因为手的灵活性,它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据报道一只手上就拥有着40多万个细菌,因此手部护理的重点就是清洁。虽然手部皮肤不像面部皮肤那么娇嫩,但适当的保湿、滋润也是必不可少的。

宝宝如何洗手

首先我们来谈谈手的清洁问题,不同月龄的孩子洗手的方法略有不同,原则都是要保证彻底的清洁卫生。

v

1-2岁的宝宝

① 使用清洁流动水洗手;

② 妈妈先洗净自己的双手;

③ 协助宝宝湿润手腕、手掌、手背等处;

④ 使用婴幼儿洗手液/香皂均匀涂抹,使泡沫充满指缝间,充分揉搓至少30秒钟;

⑤ 指尖向下,让清水自上而下将泡沫冲洗干净;

⑥ 用清洁干净的毛巾将手擦干或用自动干手器自然风干。

2-3岁的宝宝,应教会宝宝正确的“六步洗手法”

① 使用清洁流动水湿润手腕、手掌、手背等处

② 使用洗手液/香皂均匀涂抹,

③ 六步洗手法:宝宝两手掌对揉、指缝交叉搓揉,手心揉搓手背并交替、揉搓指甲缝并交替、拇指旋转并交替、旋转手腕并交替;整个过程不少于30秒;

④ 指尖向下,用清水自上而下直到把所有的肥皂或洗手液残留物都彻底冲洗干净;

⑤ 手捧清水将龙头冲洗干净后关闭;

⑥ 用清洁干净的毛巾将手擦干或用自动干手器自然风干。

①每次吃饭前,或接触食物以前;

②上卫生间前后;

③与动物嬉戏后;

④户外活动后或外出回家后;

⑤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

⑥双手有明显的污渍时;

⑦与病人接触后。

家长应多给宝宝讲解洗手的重要性,利用儿歌、音乐、视频材料进行兴趣培养,让宝宝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洗手。家长做好榜样,自己注意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洗手的护理

经常洗手有助于预防疾病,但也容易造成手部皮肤干燥、粗糙。所以,要在督促孩子洗手的同时,注意保护好他的手部皮肤:

·用温度适合的水,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选用刺激性小、PH值适中、性质温和的肥皂或洗手液;

·用柔软的纸巾或毛巾吸干双手,而不是用力擦;

·干手后涂上一些性质温和的润肤产品,除手背、手指外,手腕部位也不能忽略,否则,时间长了妈妈就会发现宝宝的手腕部位出现一圈皴裂的红印;

剪指甲

勤剪指甲是保持手部清洁的重要工作

儿童指甲长得较快,不及时剪掉,有可能抓伤自己;年龄稍大的孩子,相互接触多了,还可能误伤其他小朋友。因此,最好每周给宝宝修剪一次指甲,若发现指甲有劈裂,要随时修剪。动作要轻快,一次不要剪得太多,以免产生疼痛。此外脚趾甲较硬较厚,可在洗澡或洗脚后修剪。

帮小宝宝修剪指甲的工具

尽量用婴儿专用指甲钳或专用婴儿指甲剪

帮小宝宝修剪指甲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0-2岁宝宝尽量白天熟睡时剪指甲,2岁以上的可在宝宝安静时进行,一旦宝宝出现抵触或反感情绪应停止修剪。

修剪时尽量按妈妈顺手的方向逐一修剪,每个指甲可以先剪中间再修两边,这样比较容易掌握修剪的长度,避免把边角剪得过深。过深可造成“嵌甲”。嵌甲会损伤指甲周围的皮肤,引起疼痛,严重的可发生化脓性感染,引发甲沟炎或其他炎症。

修剪后妈妈可用自己的手指沿宝宝的小指甲边摸一圈,发现棱角务必将其打磨圆滑,避免成为抓伤宝宝的“凶器”。

对于一些藏在指甲缝里的污垢,可在修剪后按照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洗,不宜使用坚硬物来挑。

倒刺处理

倒刺在医学上称为逆剥。正常情况下,指甲周围与皮肤紧密相连,没有空隙,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但有时指甲周围近根部的皮肤会裂开,形成翘起的三角形肉刺,这就是“倒刺”。倒刺本身只是一种浅表的皮肤损伤,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用手撕扯倒刺很可能引起疼痛出血,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有的甚至造成甲沟炎。

宝宝皮肤那么娇嫩,很多家长想了解倒刺在哪种情况下就会出现:

1冬季气候干燥易造成皮肤干裂,小朋友不注意涂抹陪护油,使得指甲下的皮肤得不到油脂滋润,很容易出现倒刺;

2小朋友尤其是2岁以上的孩子户外活动多,经常手抓玩具,使得娇嫩的皮肤变得粗糙,发生倒刺。

3喜欢挑食偏食导致营养素缺乏,尤其是不爱吃蔬菜的宝宝,维生素的缺乏也会引起皮肤干燥,产生倒刺。

家长只要认真呵护宝宝的小手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倒刺产生:

·勤剪指甲勤洗手,洗手后及时涂抹护手霜;

·避免宝宝啃咬指甲;

·营养均衡:培养宝宝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如果经常反复出现倒刺,建议家长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

·正确处理倒刺:如果宝宝长了倒刺,可以先用温水浸泡有倒刺的手,等指甲及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后,用指甲钳将其齐根剪掉,然后在指甲四周及指关节涂上护肤霜。

冲压作业手部伤害预防 篇4

事故原因分析

冲压作业极易造成手部伤害, 常见的事故原因有以下4种:

1.设备原因

相当一部分冲压设备采用的是刚性离合器。这是利用凸轮机构使离合器接合或脱开, 一旦接合运行, 就一定要完成一个全环, 才会停止, 假如在此循环中手不能及时从模具中抽出, 就必然会发生伤手事故。

模具担负着使工件加工成型的主要功能, 是整个系统能量的集中释放部位。由于模具设计不合理, 或有缺陷, 没有考虑到作业人员在使用时的安全, 在操作时手就要直接或经常性地伸进模具才能完成作业, 就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有缺陷的模具则可能因磨损、变形或损坏等原因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发生意外而导致事故。

此外, 设备在运行中还会受到经常性的强烈冲击和震动, 使一些零部件变形、磨损以至碎裂, 引起设备动作失控而发生危险的连冲或事故。设备的开关控制系统也常常由于人为或外界因素引起误动作, 造成设备转动、传动部位的机械性伤害事故。

2.作业环境的危险

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设备布局不合理, 一般冲压车间的设备布局应按产品的工艺流程布置, 但实际上有些冲压车间是将设备按类型排列的, 这样就使工件和原材料在车间重复周转, 造成生产场地拥挤, 安全通道和设备间隔被占, 作业空间缩小, 作业者操作受到妨碍;二是工位器具和材料摆放无序, 造成此种情况可能是场地拥挤、混乱所致, 也可能作业者人为的原因。在此情况下, 作业人员的操作动作无规则, 更难以达到标准化要求, 由此可能手脚配合失调而出现操作失误和其他意外;三是机台附近物品堆放过多、过乱, 由于工件和材料不能及时转送, 废料不及时清理, 可能使物品堆放过多而倒塌, 以致碰触开关而使冲床误动作;四是座位不稳, 高度不当, 这会使作业人员操作时动作勉强, 重心不稳, 从而易于疲劳或身体失衡发生意外。

此外, 车间里的震动和噪声、作业信号及其他工种的作业干扰等, 对冲压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都有明显的影响, 都具有引发冲压事故的危险。

3.作业行为的危险

作业人员在操作时的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操作准备不充分、操作方法不当、作业位置不安全、操作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工具和防护用品使用不当等。

此外, 很多企业普遍采用的对员工包吃包住的形式, 员工伙食差、营养不良, 工人基本工资低, 只能靠加班增加收入, 而且加班费都很低。工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 因而疲惫不堪甚至出现晕厥, 导致工伤事故接连不断。

4.培训不足

对于各工种需要进行哪些培训, 国家有明确规定, 但很多企业不予执行, 工人上午进厂下午就上岗了。有的断指工人就是在进厂后未经培训直接上岗, 不久就受伤的。

应对控制措施及建议

冲压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范围很广, 它包括改进冲压作业方式, 改革冲模结构,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设置模具和设备的防护装置等。实践证明, 采用复合模、多工位连续模代替单工序的危险模, 或者在模具上设置机械进出料机构,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等都能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方便操作、保证安全的目的, 这是冲压技术的发展方向, 也是实现冲压安全保护的根本途径。

为了改善冲压作业的操作条件, 企业通常在一些中小型且形状简单的模具上增设简单的进出料装置。设置模具防护罩 (板) 。冲压设备的防护装置形式较多, 按结构分为机械式、按钮式、光电式、感应式等。在不影响模具强度和制件质量的情况下, 可将原有的各种手工送料的单工序模具加以改进, 以提高安全性。

实现冲压机械化和自动化能大幅度提高冲压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保证人身安全, 但是, 冲压作业的动作频率高, 又多数是薄板加工, 所以保证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可靠性在技术上的难度较大。因此, 在确定应用冲压机械化和自动化时, 应结合企业现有条件, 考虑产量大小等因素, 以使冲压机械化和自动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目的是指导、组织、管理生产。因此, 应深入调查研究, 掌握生产情况, 按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合理制定一系列有关数量和期限的作业计划, 防止生产脱节和停机过多, 使冲压制件有节奏地生产。生产过程中还需加强生产调度工作, 这种正常的计划调度十分有利于安全, 如果生产作业计划和调度不当, 就必然会造成无节奏、不均衡, 出现前松后紧、突击加班等无计划状态, 这不仅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而且会降低产品质量, 造成大量浪费, 给企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手部护理诀窍 篇5

保持手部的清洁,双手也要做去死皮工作,每个月做一次。选择含有蛋白质的磨砂膏混合手部护理乳液,涂抹在手部皮肤上,进行按摩,不仅能去除死皮,还能促进手部细胞新陈代谢。

技巧2:戴手套

在做家务和其他劳动的时候戴上外层橡胶、内层棉质的手套,以保护双手不受外界的磨损,还能保证双手的温暖,不至于受冻。冬季出门之前,应该戴上一副保暖手套,既能帮助手部预防冻疮,还能防止寒风的侵蚀,减少干裂现象。先涂上一层护手霜,再戴上手套,就可以出门了。

技巧3:尽量少沾水

在秋冬时不要让手经常去碰水,特别是过热或过冷的水,避免频繁的洗手,洗完之后也要立即涂抹上护手霜,不然就会容易出现干裂的现象。尽量不要使用碱性大的洗衣粉和肥皂等洗护用品。

技巧4 :按摩

经常做手部健美操,能消除手部过多的脂肪,加速血液循环,预防冻疮的産生。最好在涂护手霜的同时做按摩,还可以帮助皮肤对营养的吸收。按摩时自指尖开始螺旋下行,按摩到手指底部,动作要柔和。每次按摩数分钟,每日坚持数次。

技巧5:选对适合的护手霜

怎样识别手部湿疹和手癣 篇6

手部湿疹和手癣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这两种疾病的症状较为相似,因此经常被人们弄混。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就经常遇到因将这两种疾病弄混而发生误治的患者。这两种疾病的患者一旦出现误治,就会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会引起败血症、菌血症等全身感染性疾病。笔者曾遇到一位手癣患者,他因被误诊为患有手部湿疹而误治了10年,直至合并了菌血症后才得到确诊。那么,手部湿疹和手癣有什么区别,如何治疗这两种疾病呢?

要想了解手部湿疹和手癣的区别,就首先要了解这两种疾病的病因和症状。手部湿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多是由于患者长期接触消毒液、洗涤剂或化工用品等致敏物质引起的。此病患者多为过敏性体质者和家庭主妇。手部湿疹常对称性地出现在双手上,发病部位多为手心和手背,可表现为暗红的多形性斑块,可伴有剧烈的瘙痒。手部湿疹患者如果是在冬季发病,其湿疹还可伴有粗糙、皲裂和角化的症状,并可引起疼痛。手部湿疹患者在发病后若继续接触致敏物质,其湿疹可转化为皮丘疹,并会出现糜烂和有渗出液的症状。此外,病程较长的手部湿疹患者往往合并有“灰指甲”的症状,其指甲的甲板可表现为污黄、肥厚、变脆、表面有不规则的凹坑等,其指甲周围的皮肤可出现红肿。手癣是由于感染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此病多为单手发病,发病部位多为患者手指(以拇指最为多见)的侧面、指间和手掌。手癣的发病特点是在春夏季节加重,在秋冬季节缓解。手癣可表现为片状的红斑,并可合并有角质层弥漫性变厚、皮肤粗糙、脱屑等症状。在夏季,手癣患者的皮疹可加重成为水疱。这种水疱的疱壁发亮,内容物清澈,不易破裂,少部分患者的水疱可融合成片,在干燥后会形成环状的带有鳞屑的斑块。手癣患者的病情若长期不愈,还容易合并足癣或甲癣。

由此可见,手部湿疹和手癣有以下几点区别:①手部湿疹呈双手对称性发病。而手癣只是单手发病。②手部湿疹的发病部位多为手心或手背。而手癣的发病部位多为手指的侧面、指间和手掌。③手部湿疹常表现为多形性的红斑,并伴有剧烈的瘙痒,严重时可发生糜烂,并有液体渗出。而手癣的形状比较单一,瘙痒的症状也不明显,严重时可合并有水疱。④手部湿疹的病情在春夏季节变轻,在秋冬季节加重。而手癣的病情是在春夏季节加重,秋冬季节变轻。⑤手部湿疹患者常合并有“灰指甲”。而手癣患者常合并有足癣或甲癣。此外,进行实验室真菌检查可以发现,湿疹里不存在真菌,而手癣里存在真菌。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1+1方案”来治疗手癣。所谓“1+1方案”,是指手癣患者在内服1种抗真菌药的基础上再使用1种外用抗真菌药进行治疗。可供手癣患者选用的内服抗真菌药主要有伊曲康唑胶囊(每日服1次,每次服100毫克)和特比萘芬片(每日服1次,每次服250毫克)等,可供手癣患者选用的外用抗真菌药主要有布替萘芬、联苯苄唑、咪康唑、酮康唑软膏等(这些外用抗真菌药的用法均为每日涂抹1次)。使用“1+1方案”治疗的疗程为1~2周。需要注意的是,手癣患者绝对不能使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成分的外用药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对手部湿疹的治疗首先要让患者远离致敏物质,同时,手部湿疹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苯海拉明(每日服2~3次,每次服25毫克)、扑尔敏(每日服3次,每次服4毫克)或阿司咪唑(每日服1次,每次服10毫克)等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此外,病情较重、皮疹渗出液较多的手部湿疹患者,可使用3%的硼酸溶液、0.1%的利凡诺溶液、洁尔阴洗液或三黄洗剂来擦洗患处,每日擦洗1次,但不可在患处涂抹软膏类药物,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手部湿疹较轻的患者可使用锌硼糊剂或复方松馏油糊剂来外涂患处,每日用药1次。皮疹呈肥厚、苔藓样改变的手部湿疹患者可使用复方地塞米松霜或布地奈德乳膏等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的膏剂涂抹患处,每日用药1次。皮疹处发生皲裂的手部湿疹患者可使用复方乳酸软膏或尿素软膏涂抹患处,每日用药1次。

手部深度烧伤康复护理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70例 (80只手) 手部烧伤患者, 均为深Ⅱ°烧伤。其中男33例38只手, 女37例42只手, 年龄4-56岁, 平均年龄 (32.8±4.7) 岁。烧伤手背34例, 手掌13例, 全手23例, 70例患者均进行植皮手术, 术后均于7-10天打开手术区,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2 方法

将70例 (80只手) 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5例 (40只手) , 治疗组给予康复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随访至术后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手部皮肤颜色、疤痕程度及手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 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后皮肤颜色评分比较

两组1个月后皮肤颜色开始显效, 逐渐变淡, 两组颜色评分比较差异性不明显 (P>0.05) ;治疗组3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 第2、3、4个月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疤痕形成程度比较

两组1个月时疤痕程度以中度增生为主, 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6个月时治疗组以轻度增生为主, 未见继续增生, 对照组形成重度疤痕7例, 两组瘢痕程度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手部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康复护理

3.1 采取合适的体位

受伤早期患者怕痛, 手易处于非功能位, 针对此情况可在不活动时采用牵引、固定等方法, 较好的维持患肢的功能位。手背烧伤时, 掌指关节屈曲80-90°, 伸展20-30°, 使侧副韧带维持于最长的位置;指间关节烧伤, 指间关节伸直或屈曲5-10°[2], 如需要每个手指单独分开, 指间用纱布分开, 掌心可填充较多敷料, 使拇指外展。

3.2 压迫疗法

根据手的大小制作弹力手套进行压力治疗, 使局部组织缺氧, 瘢痕组织中增生的毛细血管栓塞, 数量减少, 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速度下降, 必须24h连续加压[3], 在不影响远端血液循环及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弹力手套越紧越好, 注意用清洁敷料保护创面, 可以在手套中应用软化疤痕的药物, 并有明显的止痛止痒作用, 药物涂抹之后可轻揉皮肤促进药物渗透到疤痕组织中, 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弹力手套坚持压迫半年以上, 弹力手套及绷带失去弹性后, 及时更换以保证压力。

3.3 物理疗法

术后第14天开始进行温水疗法, 将36-38℃的温开水5000mL倒入盆内, 患者将手置于水中约10min左右, 待肌肉松弛、瘢痕松软后, 指导病人在水中进行静力运动、关节屈伸练习、腕关节旋转或屈伸练习, 20min/次, 2次/d[4]。

3.4 功能锻炼

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目的及意义, 必须按照科学的持之以恒的方法进行锻炼, 根据全身和局部因素考虑, 术后坚持白天功能锻炼, 晚上固定抗痉挛[5]。一旦肌肉有一点收缩力, 能带动关节轻微运动时, 即开始日常活动训练,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先行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自行活动及器械疗法。

4 小结

烧伤治疗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封闭创面, 挽救生命, 患者伤后的生活质量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取得患者家属及社会支持, 让患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活动量从小到多、从轻微到逐渐耐受较大, 反复多次, 由主动活动到被动活动,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手部深度烧伤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减少瘢痕形成, 提高手部功能, 降低致残率,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手部深度烧伤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纳入70例 (80只手) 手部深度烧伤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5例 (40只手) , 治疗组给予康复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随访至术后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手部皮肤颜色、疤痕程度及手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部皮肤颜色优于对照组, 疤痕形成程度低于对照组, 手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部深度烧伤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可以减少疤痕增生, 手部功能恢复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手部深度烧伤,护理,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赵继东.早期手术与功能康复治疗手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24) :57-58.

[2]方艳.手深度烧伤术后功能康复中的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09, 7:41-42.

[3]樊爱华, 马雯, 李秀丽.手深度烧伤综合康复护理[J].河北医药, 2011, 33 (6) :938-939.

[4]孙丹, 袁琴芳, 王芳.温水疗法在手烧伤康复期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9) :1738-1739.

手部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 篇8

静脉给药是临床给药的一个主要方法, 1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它不仅保证了治疗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 还减少了患者痛苦。临床上静脉穿刺最常用的部位是手部静脉, 如何使手部静脉穿刺成功,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1方法

1.1 传统方法

先扎好止血带而后嘱患者握拳以使静脉暴露明显, 右手持头皮针从血管一侧先刺入皮肤, 再挑起皮肤向前刺入血管。

1.2 改进方法

让患者的手自然放置, 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 右手食指与拇指前后平行, 持头皮针针柄使针头与皮肤成10°~25°角 (静脉浅深度与进针角度呈正相关) , 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 见回血后, 针尾再向下压, 使角度<15°再向前送针。

2方法比较

临床上穿刺最常用的是手部皮下浅静脉, 当握拳时, 指骨与掌骨处于近垂直状态, 掌指关节突出, 皮肤紧张, 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间皮下深处, 不易摸清和看清;而采取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 患者皮肤松弛, 血管充盈, 显露于皮肤表面, 易于穿刺。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穿刺时, 由于解剖关系的原因握拳时, 手背低于掌指关节。因此, 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 且护士左手不易握住被患者手部, 血管不易固定, 这样既影响1次成功率, 又增加患者痛苦;而采用不握拳时, 护士将患者手部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 这样血管易固定, 护士左手易握住患者手部, 患者痛苦减少, 成功率高。握拳可影响手指的动脉流入及静脉回流。由于皮肤紧张压扁静脉, 影响血管充盈度。有报道显示, 握拳时皮肤处于紧张状态, 头皮针针尖斜面锐利, 快速进针时, 常将皮肉切碎堵塞针尖, 针尖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 退针时出现皮下青紫, 致穿刺失败;而不握拳时易使流入的动脉血回流, 皮肤松弛, 使止血带下端静脉非常充盈, 易于穿刺。

3体会

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 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 需将针头上挑, 增加患者痛苦, 其也不适用于小儿患者, 对于经常使用手背及手背两侧静脉长期输液的患者危害更大;而采用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进行穿刺, 操作者可随时调节选择穿刺点与皮肤的角度, 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 易于穿刺, 使患者痛苦减轻, 甚至有许多患者在未有感觉的情况下已穿刺成功, 所用时间短。

手部湿疹需与手癣鉴别 篇9

手癣是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由于癣菌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生长活跃, 故春夏加重, 秋冬明显缓解。皮疹见于手指屈面, 常先发生在拇指, 也见于指间及手掌侧, 主要表现为片状红斑, 伴角化过度和脱屑、粗糙, 容易皲裂, 自觉症状不明显。这些部位夏季可出现深在性水疱, 疱壁发亮, 疱液清澈, 不易破裂, 水疱亦可融合成片, 干燥后形成环状鳞屑, 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瘙痒, 加重时可向手背蔓延, 形成类圆形损害, 边缘有丘疹、水疱, 边界清楚。皮疹多先发生在一只手, 不对称, 常伴有严重的足癣或甲癣。

手部湿疹与手癣的鉴别要点: (1) 症状。湿疹皮疹表现多形性, 渗出相对明显, 双手对称发生, 瘙痒剧烈, 接触致敏原后易引起渗出、糜烂。而手癣皮疹表现相对单一, 一般单侧发生, 皮疹边界清楚, 瘙痒除初发水疱时加剧, 常不明显, 严重时皮疹可延及手背, 常合并足癣。病程长的病人合并甲癣, 俗称“灰指甲”, 春夏季重, 秋冬季明显好转。 (2) 实验室检查。手癣的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 而手部湿疹为阴性。

治疗手部湿疹要尽可能确认刺激物和致敏物, 限制接触水和避免热水烫洗, 恢复皮肤的屏障功能,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首选强效局部糖皮质激素制剂, 如尿素乳膏2次/d和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2次/d交替使用, 有皲裂者使用华佗膏2次/d涂擦。对病情顽固的病人, 可连续使用2~3周。严重的口服抗组胺药, 如氯苯那敏4mg, 3次/d, 合并感染者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手癣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与治疗的成功与否关系很大。仅有红斑鳞屑或丘疹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霜剂或凝胶, 角化增生型用魏氏膏等角质剥脱剂或上述霜剂加以封包, 有细菌感染者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对慢性迁延型的病人予以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疗程2~4周, 如盐酸特比萘芬片0.1 2 5 g, 1次/d, 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 2次/d。

微创修复手部屈肌腱损伤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10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98例手部屈肌腱损伤的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手部屈肌腱损伤, 手术时间在受伤后8h以内, 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8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33.5±4.5) 岁;试验组男30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34.1±3.2) 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入院后先进行详细的检查, 后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 若合并有血管损伤, 先使用显微器械行血管吻合术。采用臂丛麻醉, 术前上止血带。于屈肌腱断端将其暴露1.5cm, 于远端鞘管将一侧指骨切开, 对肌腱的腱外膜进行修整并找出断端, 修理整齐后用8号涤纶线作改良kessler法缝合, 再用5号涤纶线将外膜内翻缝合。若缺损<2mm, 可使用7号无创涤纶线作外翻缝合;当缺损过大时, 可取一段自体静脉, 剖开后将血管腔面朝向肌腱行外翻缝合。松开止血带, 彻底止血后, 关闭创口, 行石膏托外固定。对照组:术前准备均与术后外固定均与试验组相同, 术中与试验组不同的是仅缝合指伸屈肌腱。

1.3 评价标准

术后1个月, 根据手部肌腱修复后总主动活动度 (TAM) 系统评价疗效[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检验标准为0.05, 当P<0.05时, 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照组术后优秀12例, 良好13例, 中等17例, 较差7例;试验组优秀20例, 良好16例, 中等10例, 较差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35, P<0.05) 。详见附表。对照组平均术后 (10.7±2.4) d开始早期功能锻炼, 试验组平均术后 (5.5±1.2) d开始早期功能锻炼, 两组患者间的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 (t=-13.565, P<0.05) 。

2.2 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术后7例患者发生了粘连, 试验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了粘连, 两组患者间的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4.900, P<0.05)

3 讨论

手部屈肌腱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 但具备着一定的自愈功能, 所以以往传统的术式于术后较容易发生粘连, 若供给屈肌腱血供的血管及支配其运动的神经也发生损伤, 对患者术后手指的功能恢复造成了极大地影响[3]。

传统的手术方式使原本受损的肌腱供血系统受到了进一步的损伤, 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此外, 术中将一部分的腱鞘切除, 使得肌腱缺少了原本腱鞘分泌的液体对其产生的营养, 腱鞘的存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及过度纤维化引起的粘连, 其产生的液体在肌腱的滑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4]。微创修复术操作精细, 能够将腱鞘与肌腱的断端清晰地暴露于手术视野, 避免了盲目的寻找断端以致于过度暴露肌腱的粗糙面。改良的Kessler缝合法能良好地对合断裂的肌腱, 且很少影响肌腱背面的血液循环, 增加了肌腱表面的光滑度。肌腱的断端边缘通过间断内翻缝合, 不仅吻合口较整齐, 其光滑度进一步增高, 且抗张力的强度大, 这样就有利于肌腱的内源性愈合, 尽早地适应早期功能锻炼。今年来, 研究表明早期的功能锻炼能够加强肌腱的张力, 有利于损伤部位长期的功能恢复[5]。早期的功能锻炼能够限制肌腱的外源性愈合, 避免肌腱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即使存在轻微的可逆性粘连, 其生物学特性也会随着早期的功能锻炼发生改变, 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功能锻炼同时又能促进腱外膜细胞的大量生长, 使纤维细胞与新生的血管沿肌腱的纵轴生长, 并减缓组织修复区域的炎症反应, 避免瘢痕组织过度增生, 促进了内源性的愈合。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的手术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术后发生粘连的例数也比对照组少, 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 微创修复手部屈肌腱, 创伤小, 并发症少, 且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 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传贤, 齐世伟.微创与传统手术治疗手指屈肌腱鞘炎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0, 50 (29) :102-103.

[2]潘达德, 顾玉东, 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0, 16 (3) :130-135.

[3]樊东升, 温树正, 王润生等.微创手术修复手部肌腱损伤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2) :190-191.

[4]施海峰, 芮永军, 陈光等.外伤性Ⅱc区屈肌腱粘连手术策略与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7) :650-651.

上一篇:医院统计报表下一篇:影视制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