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2024-05-10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精选六篇)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篇1

关键词:幼儿,解决,冲突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幼儿年龄的特点、幼儿个性差异等客观因素, 形成了每个孩子不同的社会性特点, 因此幼儿间的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要理性的处理幼儿间冲突, 变痹为利。首先对于幼儿间的冲突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幼儿间的冲突是我们成人可以预料和帮助他们去避免的, 应在冲突发生之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对于部分冲突要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在冲突发生时或冷静观察, 或适时介入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幼儿的道德意识和交往技巧, 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1 幼儿发生冲突的预防措施

1.1 建立良好的常规习惯可以避免幼儿间不必要冲突

幼儿间的冲突有时是因为争抢一种主动权而发生冲突。如:在建构游戏结束后大多数幼儿都想送玩具筐,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制定轮流的规则, 使游戏的常规完善, 不但避免了幼儿间不必要的冲突,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学会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方法。

1.2 合理的环境和材料数量的提供可以避免幼儿间不必要冲突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常常会有一种扎堆的现象, 就是哪里人多他就觉得哪里好, 这时我们在区角创设中设立了进区标识卡, 限定了进区的人数, 使幼儿数量与材料数量供需平衡, 避免了因玩具数量不够而发生争抢。

1.3 在日常教育中传授幼儿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 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教师要通过身边实例、故事等教育活动传授幼儿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如: (1) 他人在玩时, 如果你想加入游戏, 应当与人商量, 争得他人的同意。 (2) 与小伙伴一起玩时, 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 应按理论处, 或轮流, 或猜拳后妥协; (3) 与小伙伴一起做事时, 如果自己的意见受到大家的一致反对, 则应为集体着想, 以免使活动中断。 (4) 游戏过程中, 如果与小伙伴发生矛盾, 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不能使用武力。

2 幼儿冲突产生时解决幼儿冲突的有效策略

2.1 如果幼儿自己不能解决冲突而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时, 教师应稍加干预,

参与解决矛盾, 教师可以适当示范如何协商和谦让[1]。常用的方法有:

2.1.1. 认同和理解孩子们的感受

在孩子们的冲突中, 常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从每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 他的感受和看法都有自己的道理;要想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 首先要理解他们的感受, 安抚他们的情绪。

2.1.2. 让孩子学会倾诉与倾听

比较小的孩子常常不能清楚地表达, 也不太会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时成人要帮助幼儿梳理思路, 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感受, 重复事情发生的过程, 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对方、辨别是非, 提高幼儿道德意识。

2.1.3. 角色互换法

让幼儿互换角色想一想, “如果你是××,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从中引导幼儿理解双方, 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 要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1]慢慢悟出道理, 逐渐学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2.1.4. 一举两得:让更多的幼儿民主参与

教师有时可以将幼儿间的一些小冲突讲给更多的幼儿听, 让大家都开动脑筋,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当孩子们想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的时候, 成人不妨给一些提示, 引导孩子们思考的方向。当孩子们各自提出建议、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的时候, 成人要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建议是否公平, 别人是否能够接受, 这样即解决了幼儿间的冲突也使更多的幼儿学习了解决冲突的策略。

2.1.5. 帮助孩子们恢复友谊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可以让他做一些补偿的事情, 可以减轻他的内疚。如:建议一方向受伤害的另一方说“对不起”, 再问问受害方是否原谅了他?这样, 受伤害的孩子心中还能保持着对对方的良好印象, 能保持他们之间友谊关系的良好状态。

2.2 在适当的时候做个旁观者, 给孩子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

当幼儿有一些解决冲突的已有经验时, 教师应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 不要急于介入, 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 观察幼儿的言行和解决的方法, 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幼儿自主解决了, 成人要在事后对他们做得对的予以肯定和表扬, 同时积极引导其他幼儿遵从交往的规则, 鼓励其他幼儿自己解决冲突, 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如果幼儿间的冲突即将恶化, 教师也可以在旁边及时指导幼儿怎样解决, 让幼儿学会怎样用语言去解决问题[2]。

相信在积极的学习与实践之间相互不断的作用下, 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让我们一起点亮每一个教育的契机, 为幼儿的社会性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伟达, 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07-08)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篇2

大班幼儿在幼儿园里生活了3到5年的时间,他们对幼儿园生活比较熟悉,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社会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他们在对待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态度及采取什么策略来解决与同伴发生的冲突,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因此,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明确大班幼儿冲突的类型并剖析影响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主要因素很有必要,对那些习惯以暴力或其他消极行为解决同伴冲突的幼儿,应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多方努力、正确引导,否则将会对幼儿的健全性格形成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

1.1 由物品争夺引发冲突。 在大班幼儿冲突中,常常由于幼儿对物品的占有、争夺引发同伴之间的冲突,有时是在玩玩具时、有时是在书本和所用的文具时、有时是吃食物时等等,使用物品的先后顺序和如何使用物品,还有就是自己物品权的争夺问题。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认识水稻”活动中,丽丽和铭铭合看一本书。图上画着水稻,米饭,粽子,年糕等图,丽丽说:“我最喜欢吃大米饭了,大米饭最好吃。”然后把书拿到嘴边,做出了吃图上大米饭的动作,铭铭说:“我爱吃粽子,粽子比大米饭好吃多了。”接着把书从丽丽手里拿过来放在自己嘴边,做出了吃粽子的动作。两人又开始抢着用手按住书上画的年糕,都争着说自己爱吃年糕,谁也不让谁。

1.2 由意见分歧引发冲突。 由意见分歧引发的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对事物或概念的认知与同伴不同而产生的冲突。通过和同伴的争论,幼儿开始接纳适应,或更新自己的认识架构。大班手工时间,一组小朋友们在制作风筝。小静说用皱纹纸做,遭到小米的反对:“皱纹纸不结实,风一吹不就破了吗?”小涛说用硬纸盒做,小轩说:“硬纸盒也太重了吧,风筝怎么飞起来啊?”这时小君提议:“要不咱们用前两天做灯笼的那种电光纸做吧,电光纸挺结实的,不会被风吹破。”大家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并开始动手做起风筝来。类似这种涉及到多名幼儿的小组合作会由于幼儿的自身经验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产生意见冲突。当然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还不止以上两点,还有其他类型,笔者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赘述。

2 影响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因素

2.1 家庭因素。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幼儿最初生活的环境,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首先开始的地方。家长对幼儿的抚养和教育使幼儿逐步获得了知识和技能,逐渐掌握了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从一个依靠本能生存的婴儿逐步发展成了符合社会规范的身心健全的社会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甚至会决定幼儿的一生。而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使得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学习典范,所以,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从而建立和谐、温暖的家庭,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教师因素

2.2.1 教师的冲突观。 即教师对冲突本身认识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冲突发生之际马上进行干预,中断冲突。在这些教师眼中,冲突就是打架,是消极的,一旦发生应马上干预,甚至事先预防它们的发生,通过奖励不打架幼儿和惩罚打架幼儿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同伴冲突问题;有的教师则对于幼儿间冲突先观察,如果幼儿能够自己解决就尽量不去干涉,一旦冲突升级,则先进行干预,然后耐心的对幼儿进行指导,告诉幼儿哪里做的不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在这些教师的眼中,冲突是有价值的,是幼儿成长所必须的。而这两种做法高下立现,也反映了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

2.2.2 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 有的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充当仲裁者,冲突最终不是由幼儿双方想办法解决,而是由教师作出权威性的“判决”由于幼儿认识水平有限,他会认为教师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幼儿就会不假思索地以教师所采用的方式作出反应,而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而另一些教师则对幼儿的冲突不过多发表意见,而是在事后让幼儿自我评价,大班幼儿有比较成熟的自我评价能力,就算是事发时意气用事,但是在冲突过后冷静下来,他们也基本能够分析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这样以来,幼儿能够真正在同伴冲突中成长,能够学会与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3 媒体因素。 在幼兒成长的过程中,媒体对幼儿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正面的角度来说,大众媒体,尤其是幼儿的专门媒体如少儿频道和动画频道等,提供了幼儿成长所需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能帮助幼儿认识外部世界。健康的媒体作品,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还有利于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小的关系,分辨能力差,很多低俗、色情和暴力等消极内容也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暴力画面和消极内容会使幼儿的是非观发生错乱,幼儿不仅从这些暴力内容中学到具体的攻击性行为,而且还会将暴力看成解决冲突的唯一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3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

3.1 教师暗示幼儿自主解决。 大班幼儿同伴冲突有各种不同的起因,但是解决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方式,要么自主解决,要么由教师介入解决。在实际观察中,可以看到,只要同伴冲突不是非常激烈,幼儿都能够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解决,而有时候冲突激化,双方没法化解,其他幼儿这时会出来充当裁判的角色,协助解决冲突。因为他们也知道矛盾搞的过于激烈,教师介入的话会受到批评,这是幼儿都不希望的。而教师介入的冲突则多集中于上课期间、午饭期间、午休期间,这些时间是对纪律要求比较严格的时间,如果有幼儿在这个时间发生冲突势必会造成秩序被打乱,教师要维护正常的秩序,就必须对出现的冲突实施严格的管理和介入。

3.2 教师培养幼儿自我约束。 和幼儿一起制定生活、学习的规则,给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每一段时间内幼儿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应注意什么,决定之后幼儿就依从决定,并让他们检验决定的结果。教师利用各种鼓励方式进行强化与内化,如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能自觉遵守纪律、区角活动秩序井然的时候,我总是非常及时地对他们说:“你们真不错!”“我为你们感到高兴!”孩子们的情绪会更高,会更快乐,这样愉快的情景,能让孩子继续自律,强化了他们的自我约束。

3.3 同伴团体协商解决矛盾。 大班的幼儿对小团体的意识已经形成,每个孩子都有几个自己的好朋友,在好朋友内部发生冲突时,发生冲突的孩子会尽量克制自己,另外的伙伴也会及时的制止。与其他同伴发生冲突时,几个伙伴在一起商量对策,尽量采取协商解决矛盾的办法,即使有时有较激烈的肢体冲突,其他小朋友也会出来进行劝解和裁决,使冲突尽快解决。

当然,影响大班幼儿同伴冲突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社会氛围、社会价值观取向、幼儿园园风、幼儿本身的性格等等诸多方面,需要幼儿教师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把握主要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决大班幼儿同班冲突的策略,引导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 范玲.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7.

教师解决师生冲突的策略探索 篇3

一、师生冲突的预防

1. 教师要提升形象, 提高素养

( 1)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学生接受教师的首要标准, 教师只有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 才会被学生尊重和认可。

( 2) 培养良好个性, 塑造人格魅力。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还有教师自身的人格号召力。有些时候, 不同的教师因为同一件事情与同一个学生发生了矛盾冲突并且采用相同的处理手段, 因为学生对其认可程度的不同, 所以结果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形象的高低、素养的优劣, 决定了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 也影响了师生冲突发生的频率高低。

2. 教师要转换角色, 重塑权威

( 1) 转换角色。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 树立和谐的师生观和新型的教学观, 以民主平等的理念与学生交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深入到他的兴趣中, 与他同欢乐、共忧伤, 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 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的心灵。”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 成为他们的朋友, 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爱戴。

( 2) 重塑权威。教师运用权威得当, 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还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 使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尊重差异

( 1) 了解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雏形塑造时期。初中生有较强的好胜心、表现欲和叛逆心理, 心理问题很多也很复杂, 如果没有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处理冲突, 不仅不会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冲突升级加剧。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 2) 尊重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点, 都是独立的个体, 教师只有尊重这种差异,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成就感。

4.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育机智, 以幽默化解冲突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敏锐地发现即将发生的情况, 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的、合理的处理手段, 把问题转移、淡化或解决, 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而教育机智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幽默。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还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有时原本紧张的气氛也会因为简单的幽默烟消云散, 使处于叛逆期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而与教师更加的亲近, 减少冲突的发生。

二、师生冲突的解决

( 1) 教师要克制负面情绪, 冷静面对冲突, 防止冲突加剧升级, 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不要当众批评或处置学生, 也不要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 更不能打骂学生, 这样不仅不会解决问题, 还会造成学生逆反, 使问题扩大化以致难以收拾, 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威信。

( 2) 教师处理冲突时要掌握分寸, 坚持原则。有些冲突由于本身的内隐性, 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有些冲突由于问题较大, 教师可以利用权威“终止”冲突, 在事后解决, 以防冲突的扩大化; 有些冲突教师要坚持原则, 不能给让学生产生“错觉”, 认为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 认为教师软弱可欺; 有些冲突教师要放下“面子”, 给彼此一个台阶, 不战而屈人之兵。总之, 对师生冲突的处理没有特定的方法, 既不能违背原则, 又要把握分寸, 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 3) 教师要进行自我反省,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找到冲突发生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就事论事, 不能在事后对学生批评打击。同时, 也要做好善后工作, 不要因为冲突造成师生间的隔阂, 尽力修复心中的印痕, 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 重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要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又要得到学生的信服和理解。

浅谈幼儿同伴冲突及其应对策略 篇4

关键词:幼儿;同伴冲突;策略幼儿之间的关系除了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即同伴冲突,冲突是“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在幼儿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如何才能很好地处理同伴冲突成为笔者想要讨论的话题。

一、同伴冲突产生的种类

在幼儿的生活中,导致同伴冲突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笔者将同伴冲突的原因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争夺玩具引发的同伴冲突

发生在幼儿间的同伴冲突大多数是由于物品的争夺引发的,如游戏玩具、操作材料等。发生资源争夺时,大部分的幼儿会采取直接争抢或身体攻击的策略。导致玩具争夺的主要原因是数量不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另一种情况,有些幼儿看到别的幼儿拿哪一种玩具,他也一定要拿和别人一样的,甚至还要拿得比别人多。他们看似是在抢夺玩具,但实际上是在向别人表明自己的物品占有权。

2.肢体触碰引发的同伴冲突

(1)无意识行为引发的同伴冲突。幼儿有时会在玩游戏或者做别的事情时,因为动作幅度过大而触碰到同伴的身体。此时,如果幼儿没有及时发现并向同伴道歉,很有可能会引起同伴冲突的发生。如有的幼儿只要被别人打到了,不管别人是不是故意的就直接打回去。

(2)故意碰撞引发的同伴冲突。笔者观察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幼儿喜欢故意碰撞同伴,有时候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当他发现通过其他方式无法做到时,就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有时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接近别人,故意去“挑衅”。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因为幼儿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手段而采取的不良行为。

3.幼儿违反规则引发的同伴冲突

当有幼儿违反大家都认同的规则和纪律,并且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正常活动时,就容易导致同伴对他产生不满,最终引发同伴冲突。如每次早上做完早操之后都会有体育游戏,我为他们选择了跳绳,要求他们跳绳跑回来。但有的幼儿总是会跳着来回,导致整队速度变慢,队伍里的女生就会跑出来责怪他。

三、同伴冲突的应对策略

1.教师针对同伴冲突的应对策略

(1)情景表演法。游戏是幼儿很喜欢的,利用这种方法是为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感知角色并理解角色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冲突为主题的情景表演游戏,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情绪,并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冲突场景,让幼儿在发现通过与小伙伴协商无法满足愿望时,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满足自身愿望,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2)规则教育。针对个别幼儿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和纪律才引起同伴冲突,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时可以将规则教育渗透在活动和游戏中,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既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还能避免同伴冲突的发生。比如在游戏过程中要求幼儿听清楚游戏规则,如游戏中有的幼儿没有听清楚教师的要求,第二轮的时候就不让他参与,让他知道不遵守规则是会受到惩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2.幼儿针对同伴冲突的应对策略

除了通过教师和第三者的介入来帮助幼儿解决冲突以外,幼儿自己采取手段来解决冲突也是重要途径之一,是指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战胜同伴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或方式。在一次户外活动时,班里的两位幼儿为了抢着要先荡秋千争执了起来,两个人拽着秋千的绳子谁也不肯放手,就这么僵持了一会儿。后来其中的一位幼儿说:“我让你先玩,每人荡10下,好不好?”另一位幼儿同意了他提出的方案,于是两个人就开始轮流玩起了荡秋千。幼儿在冲突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实际上反映了其社会技能的高低。他想到了通過友好合作的方式来达到他想玩玩具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避免了同伴冲突。

笔者认为,幼儿的同伴冲突作为幼儿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促进幼儿的发展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何避免及正确处理同伴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不同原因引发的同伴冲突提出了情景表演法和规则教育这两种针对幼儿同伴冲突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职场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 篇5

(一) 研究背景

可以说冲突是一个毫不陌生的词, 在今天生活的各大领域, 处处可见, 大到种族斗争, 小到个人纠纷。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冲突也成为组织中的一部分。论起原因, 个体的性格迥异、 意识差异会引发冲突, 制度结构或组织环境也会导致冲突, 冲突无时无刻伴随着组织成长。尤其在今天市场经济开放的背景中, 跨文化、跨区域等新时代的特征, 更是把冲突变成了一个的新的热点。 对于管理者而言, 这已经是一种令人不悦的现象。美国冲突管理者协会就曾指出当今的管理者至少有20%以上的时间是在处理冲突相关的事项。

但是放眼我国, 关于冲突管理的关注程度一直不高, 有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职场冲突的认知较为浅显, 这也和国内冲突理论研究较为匮乏紧密关联。如冲突解决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只是零散存在于一些文章中, 很少有学者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如不同职位在组织中对选择偏好的对比分析, 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偏好性和不同策略之间表现的倾向性会显著不同。基于这些, 本文试图从中国文化背景出发, 探讨职场中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在丰富冲突领域的同时, 也为管理者提供诊断冲突管理的参考。

(二) 创新之处

关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大都零散存在于一些文章中, 没有学者从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同时, 大都没有界定在国内的职场范围内, 如有的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有些是研究4到6岁儿童的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 还有的是针对国外个体的具体情况。这些对于国内职场而言, 研究结果不一定符合目前现状, 同时对中国管理者而言也不能起到有针对性的参考。本文通过深入研究, 充分说明冲突解决策略处于不同情况下是有显著差异的, 从而有利于管理者良好地梳理人们关于冲突解决策略偏好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 冲突理论概述

1.职场冲突的界定。冲突无处不在, 冲突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但是什么是冲突呢?Boulding认为, 因为不相容、有争议的目标, 以及一些不容易协调的愿望会导致双方发生冲突。Thomas认为, 冲突产生的过程是由于某一方感受到另一方已经或者可能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特纳也指出其实冲突就是某一方一直阻止另一方的行为, 这些行为直接产生于公开的互动过程。雷文提出的是冲突主体可能不仅存在于两个或者多个冲突者之间, 冲突原因是由于实际或期望的反应的互不兼容导致的。本文所界定的职场冲突泛指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冲突, 包括上下级之间的冲突、同级之间的冲突、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冲突, 不具体涉及冲突的各个层次。 基于此, 采用陈晶提出的冲突定义, 不是因为私人事情, 而是在工作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 由于工作价值观、工作目标、工作方式等所感受到的差异, 产生的一种对立、矛盾的不兼容状态。

2.冲突解决策略。著名行为科学家Thomas和他的同事克尔曼提出当冲突发生后, 人们根据自己内心人际交往的意识通常会选择要关心他人还是要关心自己。顾名思义, 关心他人就是在乎别人感受的程度, 关心自己就是在乎自身利益的程度, 并以此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定义了冲突解决策略的二维模式。于是就出现了五种不同的冲突解决的策略:屈服 (yielding) 、回避 (avoiding) 、妥协 (compromising) 、强制 (forcing) 和问题解决 (problem-solving) 。其中问题解决型策略就是既满足自己也照顾到他人, 寻求到一种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妥协型策略就大家各退一步, 寻找到一种自己虽然不是最满意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都接受的方案;强制型策略就是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管别人的想法, 做出的决定都是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屈服型策略就是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 不顾自己所处的情况做出的方案;回避型策略就是既不关心自己也不关心他人, 不做任何方案的处理。

(二) 个人特征对职场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性别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结构特征, 男性常常被赋予力量、主导、勇敢、逻辑思维强的性格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男女平等的呼吁, 某种程度上也开始消弱以男性为主导权的基调。但是在很多传统社会中, 男性处于强势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的思维模式依然根深蒂固。这样,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出于对资源的占有以及强势的控制权等因素, 男性更多的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 其行为主要表现在支配他人和体验权威等方式。发生冲突时自然的男性更多的会采取强势型策略。对比之下, 女性作为男性的支配已经悄然形成一种社会默认的现象。面对冲突, Terhune回顾了一些关于美国男女大学生冲突解决方式的文献, 证明女性确实不喜欢竞争的环境, 发生冲突时只会更多地采取屈服型的解决策略。

2.年龄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年龄较小的员工由于工作经验、生活阅历等都会更年轻气盛, 处人处事不会十分圆滑, 更容易爆发冲突。年龄大的员工因为经验丰富, 面对冲突时往往更加游刃有余。国外的研究支持年龄影响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体使用非对抗性策略的频率更少, 采取控制策略更多, 井润田也提出随着管理者年龄的增长, 所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也越来越强硬;但是Laursen研究发现, 在面对不同的争议时, 年纪轻的学生不仅会更容易发生冲突, 而且更倾向于采取强势型的策略, 如肢体方式等;年纪较大的学生则不易更多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更多的也是使用妥协型策略, 如口头协调等。 有研究同样支持, 面对师生冲突时, 年龄大的教师比年龄小的教师更喜欢采取沟通等问题解决型策略, 那些25岁以下的教师更倾向采取胁迫等强势型策略。

3.职位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职位是标示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一个主要指标, 不同职位的人所拥有的资源和责任也是不一样的, 那些处于中高层的管理者在拥有权力的同时, 面临冲突所表现的态度也不一样。他们往往都会顺理成章地认为高层管理者在面对冲突时会更加强势, 而基层员工也自然会更多地采取屈服和回避策略。国外研究证明, 随着员工被雇佣时间的增加以及职位的升高, 个体也更倾向于采用控制策略。Rahim认为, 上级与下级发生冲突时, 更倾向于采取强势型策略, 下级只会更多地采取被支配等回避型策略。

(三) 组织特征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组织生命周期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组织生命周期是指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轨迹, 通常一般认为有成长、成熟、衰退、转型 (并购、重组) 四个阶段。所以不同的组织生命周期, 组织整个呈现的状态和的文化氛围也不一样, 不同组织周期的个体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偏好也不同。据相关研究显示, 衰退期时组织员工采取回避型策略、妥协型策略和屈服型策略的频率更高, 成长期的组织更喜欢选择妥协型策略, 成熟期的强势策略偏好更明显。刘炜也指出组织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 员工采取的冲突解决策略的偏好性也是有差异的。那些处于衰退期组织的员工比其他生命周期的员工会更倾向于采取妥协型策略。他指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与组织的经济情况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组织处于成熟期时市场份额大, 经济情况较好, 在这种氛围下个体也倾向采取强势型等冲突解决方式, 这也是成长期与衰退期组织选择冲突解决策略时十分相似。

2.组织类型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关于几大组织的相关研究, 在很多领域一直都是热点议题, 冲突解决策略领域方面不免也涉及很多。如王琦、杜永怡、席酉民提出我国国有企业的员工采取冲突解决策略的是截然不同的。学者张勇提出国有企业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回避策略, 民营企业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竞争策略, 外 (合) 资企业的个体则在选择竞争与合作方面均有较高倾向。这侧面也反映出外 (合) 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中过分强调竞争, 以邻为壑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冲突时强势型的偏好一览无遗。同时也反映出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求稳求准, 冒险精神不足。

3.行业类型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服务型行业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 对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求很高, 而目前的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则遵循效率、创新等工作方式, 这与欧美的尊重员工个创造极为相似。个性上的束缚差异, 其面对冲突时所选择的冲突解决策略也大相径庭。有研究指出处于高新行业背景下员工都会更倾向于采取强势型策略, 这与传统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有显著差异。井润田也曾描述不同行业采取强制性策略的比例, 指出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行业, 采取强制型策略的比例低于均值, 相反, 处于制造、加工等传统行业采取强势策略的比例高于均值。

三、研究设计

本文根据前面章节对文献讨论, 提出如下假设。

H1: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强制性策略;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屈服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

H2:随着年龄的增加, 在面对职场冲突时, 企业成员倾向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和妥协策略。

H3:职位越高越倾向采取强势策略;职位越低越倾向采取回避和妥协策略。

H4:组织在成熟期、转型期更倾向采取强势型策略, 在成长期更倾向采取问题和衰退期更倾向采取妥协型策略。

H5:国有企业、公共部门更倾向采取回避策略, 民营企业更倾向采取竞争策略, 合资企业更倾向采取竞争和合作策略。

H6:高新技术行业更倾向采取竞争策略, 传统行业更倾向采取回避和合作策略, 服务型行业更倾向采取合作策略。

四、结论与建议

本节主要对前面的章节和统计的结果进行梳理, 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进行说明,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实际建议, 同时总结本文的局限和不足, 探讨未来可发展的研究方向。

(一) 主要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 以假设检验的结果来描述所得到的统计结果, 有如下结论。

H1:个体在选择冲突解决策略时都更倾向于选择合作型策略。

H2:男性更不倾向选择屈服策略, 女性更不倾向选择强势策略。

H3:职位越高越倾向采取强势策略;职位越低越倾向采取屈服和妥协策略。

H4:企业在成熟期更倾向采取强势型和回避型策略, 在转型期更倾向采取妥协策略。

(二) 本论文研究后的建议

个体在选择冲突解决策略时都更倾向于选择合作型策略;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咎于本文是从中国文化背景出发, 由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影响, 使得在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时都更加倾向选择合作型策略。

男性更不倾向选择屈服策略, 女性更不倾向选择强势策略;研究结论和性别的性格差异比较吻合, 所以面对职场冲突时, 管理者对男性群体较多的组织尽量避免少用强势型策略, 否则不屈服偏好性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恶化。

职位越高越倾向采取强势策略;职位越低越倾向采取屈服和妥协策略;这在实务中处理冲突时, 管理团队可以比如给基层人员更多的沟通渠道, 因为他们在面对冲突时更多表面的屈服和妥协未必是问题真正的解决。

企业在成熟期更倾向采取强势型和回避型策略, 在转型期更倾向采取妥协策略;所以针对转型性的组织, 管理者可以多加关注, 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妥协策略对企业的建设性冲突未必是件好事。

(三)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第一, 本文所研究的职场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 专注于个人特征、组织特征两方面深入探讨, 但是关于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应该还有很多方面, 相信这也是对于后续研究一个很好的展望, 未来也会不断扩充冲突解决策略的相关理论。第二, 本文说的冲突泛指职场上遇到的工作冲突, 没有具体指组织内部的冲突还是外部的冲突, 以及个体对个体, 还是个体对群体的冲突, 面对不同类型的冲突, 可能样本其选择冲突解决策略也会不一样。未来可以把研究细化, 按照不同类型的冲突, 比对不同环境下的样本所选择的冲突解决策略。

摘要:在当今的日常工作中, 职场冲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甚至日益加重。它不仅影响个人发展, 也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而在冲突管理的研究方面, 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一直备受关注。基于此,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试图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职场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都更倾向于问题解决型策略;男性更不倾向选择屈服策略, 女性更不倾向选择强势策略;职位越高越会采取强势策略;职位越低越会采取屈服和妥协策略;同时企业在成熟期时员工会更倾向采取强势型和回避型策略, 在转型期更多采取妥协策略;公共部门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更会采取强势策略。本研究的意义是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关于冲突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为企业处理冲突的方式进行诊断, 同时丰富冲突管理的研究领域。

一种新的策略冲突解决方法的研究 篇6

在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资源控制平台研究方面,3GPP从移动接入角度出发,从R7版开始,把R6版中的策略控制功能和基于流的计费功能合并,提出了PCC[1]架构;TISPAN则从固网接入角度出发,提出了RACS[2]来解决NGN承载网的QoS问题。

策略控制是PCC与RACS实现的主要功能,从而策略的冲突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PCC中,对于策略的冲突,提出了对动态策略和预定义策略进行简单的优先权分级方法;在RACS中,SPDF(Service Policy Decision Function)和A-RACF(Access-Resource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是实现授权策略的实体,但是对策略的冲突没有做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从策略入手,对消除策略冲突提供一般性方法,以解决在资源控制平台或其他策略系统中的策略冲突问题。

二、策略以及策略冲突的概念及其分类

2.1策略的分类

策略三要素,即主体、客体以及动作。策略相当于策略主体与策略客体的一种关系或是策略主体对策略客体的一种行为。基于策略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可以将策略分为强制策略和授权策略[3]。强制策略基于策略主体,从管理的角度规定了必须做和不能做的操作。授权策略基于策略客体,强调了允许还是不允许策略主体对策略客体进行的操作。两种策略的作用方式如下图所示。

2.2策略冲突分类

策略冲突指的是具有相同主体和客体的策略执行互斥的行为。可以将策略冲突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模态冲突和应用相关冲突。

模态冲突指的是策略描述上的不一致。这类冲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4]:

(1)授权冲突:为重叠的主体、客体和动作定义了肯定和否定的授权策略。

(2)强制冲突:一条策略强迫主体执行一个给定的动作,同时另一条策略禁止该主体执行同一动作。

(3)未授权的强制冲突:强迫主体执行一个并未被授权的动作。

应用相关冲突指的是策略的内容与外部约束中明确规定不允许出现的情况发生了冲突。这类冲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责任冲突:主体在同一客体上执行两个被应用定义为相互冲突的操作。

(2)多管理者冲突:当两条策略的客体重叠时,同一客体的多个管理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冲突。例如:一台服务器的维护策略是要求其停止服务,但调度策略又要求服务器提供服务。

(3)资源优先权冲突:资源有限,需求间存在着冲突。

(4)自管理冲突:当一条授权策略的主体与另一条授权策略的客体重叠时,会产生自管理的可能,即管理者管理自身的情况。

(5)利益冲突:同一主体在两组不同的目标上执行管理任务可能会产生的冲突。

三、策略冲突检测简介

针对上文的策略冲突分类,下面给出对这两种策略冲突的检测方法简介。

3.1模态冲突检测

模态冲突的特点是在策略的主体客体相同的情况下,策略的行为相悖。所以模态冲突的检测可以通过先检测主体客体是否同时存在重叠,在存在重叠的情况下,然后检验行为是否相悖来检测。以授权策略为例,如图2-1,两条策略P1和P2,S1、T1、A1分别是P1的主体、客体以及动作,S2、T2、A2分别是P2的主体、客体以及动作。SC、TC、AC是两条策略的主体、客体以及动作重叠的部分。P1为正向授权策略,即客体允许主体进行某种操作,而P2为反向授权策略,即客体拒绝主体进行某种操作,当二者的主体、客体和行为存在重叠部分,即图2-1中的SC、TC和AC时,发生了主客体相同,而行为相悖的情况,即授权策略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在强制策略冲突中,需要考虑事件的重叠。在事件有重叠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策略的冲突。

3.2应用相关冲突检测

应用相关冲突的发生实际上是由实际的物理设备资源、时间资源以及各种应用等外部约束引起的。不同的约束千变万化,很难用统一的方法来检测冲突。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附加属性标签的方法。Ponder[6]语言中提出元策略的检测方法。还有一种用事件运算的方法来检测应用相关冲突。

附加属性标签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发生冲突的策略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关联对象。这样根据冲突的种类,在相应的关联对象上附加属性标签的方法就可以检测冲突。例如,QoS计费策略要求对于不同业务类型的资源制定不同的单位价格。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可以利用属性标签的方法,将业务类型与计费规则一一对应。SvcID表示业务类型,ChaID表示计费规则,对于两两对应的业务类型和规则,给两个属性赋相同的值。考虑两条冲突的计费策略,P1:对用户请求的Vo IP业务,执行计费规则A;P2:对用户请求的Vo IP业务,执行计费规则B。这样的冲突可能发生于系统添加新策略P2,而并没有及时将旧策略P1删除的情况。此情况下,VoIP的SvcID对应着两个计费规则属性ChaID,因此冲突能够被检测。

四、现有策略冲突解决方法分析

4.1现有冲突解决方法介绍

策略冲突的解决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7],即重写冲突策略、删除冲突策略和为发生冲突的策略建立优先权。重写冲突策略在一个小的系统当中有一定的效用,但是对于一个策略众多的大型开放式系统来说,重写冲突策略则意味着潜在更多策略冲突,因为重写的策略会影响已制定策略的作用空间,从而很可能与系统中其他策略发生冲突。删除冲突策略过于局限,这种方法目的只在于单纯得解决冲突,弊端很明显,冲突的策略被删除,策略的制定失去意义,系统功能不完善。

相比修改以及删除冲突策略,为发生冲突的策略建立优先权,也即确定在冲突状态下哪个策略的优先权高,是一个更为实际和有效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一般来说,只需给发生实际冲突的策略或有潜在冲突的策略定义优先权,当冲突发生后,根据策略的优先权来抑此策略扬彼策略。

目前已经存在的优先权设定办法有以下几种[8],但是这些方案都有特定的适用区域,下面本文将详述这些优先权设定方案以及存在的问题。

1)否定策略优先

否定策略优先明确了被拒绝执行的动作永远不会得到执行,这就保证了系统不会进行误操作。

2)本地策略优先

本地策略指的是更为具体的策略,比如指定给子域的、包含更少对象的策略。

策略P1:IP地址为59.64.198.*的用户不可以请求更改最高优先级;策略P2:IP地址为59.64.198.96的用户可以请求更改最高优先级。则依据本地策略优先,判定策略P2的优先权高于策略P1,即保证特定用户可以更改QoS参数。

3)属主级别优先

属主,也即策略的编辑者。每条策略都有自己唯一的属主,属主级别优先的方案即给策略的属主赋予固定的优先权,当策略冲突出现的时候,通过比较该值来决定执行哪条策略,不执行哪条策略。

这种方案的实质是在系统管理员(比如,网络运营商的管理者角色)中间划分了等级,前提是每个管理员保证自己编辑的策略之间没有冲突存在。

4)新加载策略优先

分布式系统的管理策略是随系统需求而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必然不是在系统启动的时候一次性完全载入,也就是说每条策略都有一个加载时间的属性。在制定策略优先权的时候可以将该属性作为参考对象,规定新加载的策略具有更高的优先权,当策略出现冲突的时候,选择其中最新加载的策略加以执行,因为新加载的策略是系统此时更应该执行的策略,是管理员更想要的结果。

5)指定优先权

通过给每条策略赋予严格意义的优先权值来定义它们执行的优先顺序,该方案从理论来说是最完备的,因为只要指定合适的优先权值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冲突。但是赋值的工作相当难做,在分布式系统中很容易发生优先权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在多个管理员异步操作的时候。

4.2解决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以上几种优先权设定的办法,可以看到除指定优先权和新加策略优先之外,其他三种优先权设定方法都不是完备的,也即是说这三种方法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够解决所有的策略冲突问题。

对于否定策略优先来说,如果发生冲突的策略同为肯定策略或同为否定策略,那么系统将不能解决冲突。对于另外两种方法也是一样,都可能存在优先权相同的情况。当两条本地策略或是两条属主相同的策略发生冲突的时候,系统是不能根据本地策略优先以及属主级别优先来消除冲突的。

至于新加策略优先和指定优先权方法,对于前者,可以通过细化策略的系统时间以趋近完备,但是考虑范围太局限,能解决冲突,但是不周全。而指定优先权的方法如上所述,虽然是理论上最为完备的方案,但是实现的工作难度太大,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对于新加策略来讲,为其指定优先权会很容易与系统已有策略的优先权状况发生冲突。也就是说,指定优先权的方法并不适合于动态策略系统,并且分布式系统的多管理员操作会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基于以上分析,既要能够有效消除策略冲突,又使系统不发生新的问题,需要同时使用到以上的冲突解决办法。本文接下来会探讨结合以上优先权设定的方法的可行性及产生的问题,然后再给出一种基于综合以上优先权设定方案的合理的解决方法。

五、一种改进的策略冲突解决方法的研究

5.1综合现有解决方法存在的问题

综合使用多种优先权设定原则带来的直接问题[9]是优先权的混乱。如果用一种方法设定策略P1的优先权高于策略P2的优先权,那么当结合另一种方法设定优先权的时候又可能使策略P1的优先权低于策略P2的优先权。

可以用图论中的有向图来形象得表示这种问题的发生,图中椭圆表示优先权设定方法的作用区域,虚线弧表示方法1所设定的优先权,实线弧表示方法2设定的优先权。

有向图中弧的方向表示优先权由高向低。图4-1中,很明显,策略C和策略D在方法1的作用域和在方法2的作用域下所得到的优先权相互冲突。图4-2中,在方法1的作用域下,策略C的优先权高于策略D的优先权,也即在策略C和策略D发生冲突后策略C要先于策略D执行;而在方法2的作用域下,策略G的优先权高于策略C,策略D优先权高于策略G,所以在方法2的作用域下,策略D的优先权高于策略C。这两种情况都表明,当两种或更多方法同时使用时,会使得策略C和策略D的冲突无法解决。

5.2改进的冲突解决方法

由以上所做的分析,本文接下来会对综合优先权设定方法来解决策略冲突做一些探讨。既然不同的优先权设定方法之间会发生冲突,那么问题的所在也就是如何综合优先权设定办法又不产生冲突。本文解决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优先权设定的办法,在优先权设定办法之间再进行优先权的设定,也即给解决策略冲突的各种方法设定优先权。

首先,做两个定义

定义1.主体级别优先

主体指的是策略的主体,在定义对网络操作权限的策略中,主体一般为这条策略的执行者,在实现系统功能的策略中,如果策略的客体是系统参数,那么此参数的属主视为策略主体。一条策略的主体可以是管理员也可以是用户(在资源控制平台中,更可能用到用户的标识)。本文考虑这两种主体,并设定主体是管理员的策略优先权别高于主体是用户的策略。考虑到本文所设计的解决方法,在主体级别上加入范围属性,也即将以上提到的本地策略优先作为参考,个体的优先权高于全体的优先权。所以主体级别的优先权由高到低依次为特定管理员,所有管理员,特定用户,所有用户。

定义2.具体策略优先

具体策略是指策略所包含的因素更多,也即策略的规则描述更为具体。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到策略的时间属性以及事件属性。另一方面,潜在的策略冲突转变为实际的策略冲突,触发事件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而被触发的策略往往是系统最需要的策略,所以,本文定义有时间属性和事件属性的策略的优先权要高于普通策略。

下面将给出基于优先权的解决冲突方法,从对各种冲突解决方法设定优先权的大致原则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两方面来进行描述。

1)优先权设定原则和冲突解决方法的实现研究

两条冲突的策略,描述如下。策略P1:I P地址为59.64.153.13的用户可以请求接入鉴权;策略P2:IP地址为59.64.153.*的用户不得接入系统。按照否定策略优先的办法,结果是59.64.153.13不可以接入系统,这是与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背道而驰的,过滤器是基于安全考虑,功能执行应该在特定用户的选择之后。根据3.1节的介绍,否定策略优先的考虑是避免系统进行误操作,也即无作为会比有作为更安全,这种方法与实际的应用冲突关联并不是很大,所以可以考虑综合其他方法,比如主体优先办法,并给主体级别优先设定比否定策略优先更高的优先权。按照这样的思路,再进行策略P1和策略P2的冲突解决,由于按照主体级别优先的方法,特定用户(59.64.153.13)的优先权比一般用户(59.64.153.*)要高,因此策略P1的优先权高于策略P2的优先权,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在本文提出的冲突解决办法中,会综合上文提到的五种优先权设定办法,即否定策略优先,主体级别优先,属主级别优先,具体策略优先和新加策略优先。五种办法的优先权由高到低依次为属主级别优先,主体级别优先,具体策略优先,新加策略优先和否定策略优先。

策略的编辑者,策略的执行者,以及策略规则实现的详略程度是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优先考虑的因素,它们属于更底层的系统功能实现方式,因此在进行策略冲突解决的时候优先考虑这些因素。在保证系统最基本策略不冲突的前提下,再优先考虑新加载策略,以得到当前最需要或更新的结果。最后利用否定策略优先来避免系统的误操作。

下面本文将给出解决策略冲突的实现方法。在进行策略定义的时候,加入各个优先权的属性。在本文中,我们综合了五种优先权设定的办法,因此给每条策略加上五个属性参数。在进行冲突解决的时候只要依次比较五个属性参数的数值即可。属性参数的定义参照以下:

属主:EditorID取值:0,1,2…根据管理员的数量以及优先权别来定义,数值的大小代表管理员的优先权大小,也即代表着每个特定的管理员。

主体:SubjectID取值:0,1,2,3。0代表所有用户,1代表特定用户,2代表所有管理员,3代表特定管理员。数值越大优先权越高。

策略因素:AspectID取值:0,1,2。0代表只含有主体客体动作三要素的策略,1代表含有时间属性或事件属性的策略,2代表同时含有时间属性和时间属性的策略。数值越大优先权越高。

系统时间:Time取值为添加策略时的系统时间。本文中获取的系统时间我们精确到小时。对冲突策略的年月日小时进行逐项比较。部署时间在后的策略优先权高于在此之前部署的策略。

否定属性:Negative取值:0,1。0代表肯定策略,1代表否定策略。否定策略优先权高于肯定策略。

根据以上的属性定义扩展,可以用策略三要素“主体”“客体”“动作”和5个优先权属性进行如下的策略定义:

2)策略冲突解决流程

下面对冲突解决的流程进行描述。假设两条冲突的策略,它们的属主皆为同一个管理员。策略A:为IP地址为59.64.153.*的用户设置10M的上行链路最大带宽,其优先权属性参数组为{1,2,0,09:05:04:12,0};策略B:早8时至晚10时不得更改IP地址为59.64.153.*的用户的上行链路最大带宽,其优先权属性参数组为{1,2,1,09:05:03:10,1}。先进行两条策略的属主和主体级别比较,由于这两种属性优先权是相同的,这时再进行具体策略优先的比较,由于策略B包含时间属性,从而包含的策略因素更多,更具体,其具体策略优先权属性参数为1,高于策略A,因此系统判定策略B的优先权高于策略A,策略B优先执行。其他情况,如果更改策略B使其和策略A的策略因素相同,如下:不得更改IP地址为59.64.153.*的用户的上行链路最大带宽。这时的冲突便成为模态冲突,也即静态冲突,同样可以通过此方法来解决。如果两者的系统时间相同,则由于后者是否定策略而先于前者执行(系统判定依据是策略B的否定策略属性参数值为1,大于策略A的属性参数0),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策略冲突的解决按照上述方法依次比较5个属性值,具体流程如图4-3所示。

在很少的情况下,如果冲突的两个策略的优先权相同,那么我们将优先权的判定交给管理员,让管理员根据系统的实时情况和目前需求进行抉择。

六、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消除策略冲突的一般性方法,在资源控制平台或其他基于策略的系统中可以有效得消除策略冲突。这种方案基于优先权设定,结合现有的三种和本文自定义的两种优先权设定方法来进行冲突解决,这种方法趋于完备,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成功解决策略冲突。并且易于实现,针对不同的资源控制平台,只要在定义策略的时候添加特定的优先权属性即可,而且运营商也可以像本文一样采取其他已经成熟的或是自定义的一些优先权设定方法,这些方法之间的优先权顺序按照系统的特性和需求来定义,总而言之,只要套用本文方法的逻辑即可。

摘要:在3GPP的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架构以及TISPAN的RACS(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Subsystem)等资源控制平台中,资源控制和计费基于策略实现。在这些系统中,如何准确检测以及有效解决策略间冲突成为策略控制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对策略冲突分类和检测的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已有解决办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权设定的新方法,完备有效得解决策略间冲突。

关键词:策略冲突,冲突的解决,优先权

参考文献

[1]3GPP TS23.203V9.1.0.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 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 architecture(Release9)

[2]ETSI ES282003V2.0.0.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TISPAN);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Sub-System(RACS):Functional Architecture

[3]李莉,任秀莉,栾贵兴.基于策略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J].东北大学学报,200223(6):515-518

[4]韩智文,朱培栋,龚正虎.策略冲突的检测和解决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8(5):18-22

[5]何再郎,田敬东,张毓森.策略冲突类型的细化及检测方法的改进[J].吉林大学信息学报,2005,23(3):287-293.

[6]Nicodemos Damianou,Naranker Dulay,Emil Lupu,Morris Sloman.Ponder:A Language for Specifying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R].London:Imperial College,2000.

[7]N.D.Griffeth,H.Velthuijsen.Reasoning about goals to resolve conflicts[C].Int.Conf.on IntellingentCooperative Information System,Los Alamitos(Calif.),1993

[8]LUPU E,SLOMAN M.Conf lict Analysis for Management Policies[C].Fifth IFIP/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r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 IM’97.1997:430-443.

上一篇:使用策略下一篇:成功管理项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