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再造

2024-05-11

绿色再造(精选三篇)

绿色再造 篇1

一、绿色营销概念

在20世纪的后期,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矛盾突出, 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绿色营销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绿色营销是指在营销的过程中, 企业应该贯彻绿色文化的价值观念, 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进行经营和营销, 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做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相结合。所以在绿色营销模式下, 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营销计划的时候应该以环境的生态保护为前提, 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节约有效的自然资源, 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绿色营销的概念来看, 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内容包括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节约, 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此外, 还应该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农产品, 满足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 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 不断提高人们的绿色意识, 从而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

二、组织再造视角下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制约因素

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农业生产组织都是小农经济, 而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 阻碍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就是农业组织的落后, 其中包括生产组织和营销组织,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的落后, 小农经济组织根本不适用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 小农经济组织掩盖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社会现象。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小农经济组织被现代农业组织取代的一个过程。农业生产组织再造是为了实现农业进一步发展活动对农业生产组织的一个协调过程, 依赖农业生产组织来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率。农业组织再造也可以看成农业治理的一种特定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组织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和工业的组织再造相比, 农业的组织再造更加落后, 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 农业组织再造已经形成多样化形式。目前农业组织再造的诱致性因素有:

1. 绿色农产品增长效率低。

在小农户的生产组织中, 在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之后, 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断增加, 使农业发展连续几年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释放劳动力之后, 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增高达到的农业生产力提高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农民通过农产品获得的收入在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 又进入了停滞增长阶段。在21世纪初期, 农民的收入又恢复了增长, 但是这个收入的增长却不是来自于农产品的增长, 而是农民外出务工取得的收益。所以在原来的农业组织中, 绿色农产品的增产效率低[2]。

2. 规模不经济。

农业组织再造之前, 虽然存在着很多新式的农业组织, 但是占主体地位的依然是小农户经济, 而小农户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规模较小, 从而使绿色农产品的成本大大提高, 在营销的过程中其过高的销售价格使其不被大多数人认同。在小农经济模式中, 一个生产单位就是一个家庭, 所以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都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 除了少数的农产品可以流入市场之外, 更多的是自给自足。

三、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目前我国人民的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往往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 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 农民生活现状不容乐观, 绿色消费意识还没有形成, 有时候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一点利益而牺牲了长远的利益。在一些发达地区中, 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绿色营销的重要性, 但是往往还停留在纸面的形式上, 根本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 虽然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 但是仅仅是一种促销的方式或者口头的宣传, 在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 为了使农产品的形象更好, 还是会使用过多的农药等, 违背了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2. 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不完善。

绿色营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一直到营销,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缺乏农产品的产销一条龙服务, 很多偏远地区的农产品由于没有找到好的销售渠道, 很多都烂在地里, 而一二线城市的人们却还在吃着专卖店里难吃又贵的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 而偏远地区的人们由于与外界沟通不便, 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也并不熟知, 营销企业和客户之间也没有形成一种固定便捷的营销渠道。

3. 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够。

为了引导人们进行绿色农产品消费, 不断扩大销售业绩, 企业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多渠道宣传。目前在我国, 很少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绿色农业企业, 在布局上也比较分散, 绿色农产品的营销力度明显不强。一些绿色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宣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之后往往安于现状, 不再对绿色农产品的销售进行广告策划和宣传。一些企业在宣传绿色农产品的时候更加注重形式, 而并没有对绿色农产品宣传的效果进行更多关注, 导致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没有认识到农产品的内在价值, 导致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不固定[3]。

四、基于组织再造的农产品绿色营销

1.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

在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过程中, 生产出绿色农产品是基本要求, 从而实现以绿色农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所以首先应该组织绿色农产品的生产, 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实现绿色规模经济。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应该针对实际的地理环境、位置, 以及农业发展的程度, 组织以村为单位进行生产, 每一个村在不同的季节都应该大面积的生产符合当地特色和季节的绿色农产品, 也可以形成特定的养殖户村, 实施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养殖户生产的相搭配。绿色农产品在加工、收购、包装时应该统一, 形成绿色农产品品牌, 并设计绿色产品包装, 贯彻4R标准, 通过绿色包装来强化农产品的绿色形象, 综合考虑包装材料的性能因素和环境因素,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4]。

2. 打造绿色产品品牌。

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企业较少, 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力, 做好企业、农户和中介之间的联系工作, 保证农产品生产营销的一条龙服务, 充分协调这三方在创立品牌过程中的利益关系, 加大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 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造成冲击, 保持农产品市场的文明性。对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政府应该组织相关的部门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 完成品牌标注等工作, 保护农户的各项利益。

3. 农产品绿色价格策略。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的环保成本, 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和生态环境的成本应该是成正比例的, 所以和一般的农产品相比, 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往往要更高, 要比一般的产品高出1倍左右, 有的甚至高出3倍~5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策略导向应该将原来的成本导向定价法向价值导向定价法转变, 也就是在制定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时, 除了要参考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还应该关注消费者对绿色农成品的认可程度, 正确把握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从而确定合适的绿色农产品价格。此外, 还应该根据不同目标市场定位来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 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更强, 对绿色食品也具有更高的认可度, 所以可以适当提高价格, 以高端的价格进入市场, 从而获得最大的市场利益[5]。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 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 对价格的反应也比较敏感, 绿色消费的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应该使用较低的价位进入市场, 让消费者可以广泛地接受绿色农产品, 形成固定的消费群, 从而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 农产品绿色促销。

农产品绿色促销就是通过各种绿色促销活动来引导人们消费, 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绿色农产品形成购买行动。绿色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在农产品的绿色促销中, 可以综合运用绿色广告和绿色宣传等手段来强化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绿色沟通。广告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产品宣传手段, 在一些偏远和贫困的地区, 可以通过商业性的电视广告、户外平面广告、公益广告和中央媒体的扶贫广告来宣传绿色农产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进行绿色产品的营销[6]。为了引起人们的消费, 在宣传过程中, 可以结合绿色生产的过程视频等来增强消息的可靠性, 告诉人们绿色农产品的生态、天然和无公害等特点,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 让广大的消费者可以在心理上接受绿色农产品的天然性。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交易越来越常见, 这是一种符合绿色原则的绿色营销渠道, 农业企业应该积极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 充分利用绿色农产品网站营销农产品。

五、结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绿色农产品营销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下, 应该注重农产品的绿色生产, 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 制定合理的价格, 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绿色促销手段, 促进我国绿色农产品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贤文, 陈志清, 李忠.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13, 31, (29) :92.

[2]张光辉.农产品品牌的理论与策略探讨[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3, 24, (20) :7~10.

[3]张志勇, 匡兴华, 晏湘涛.基于流程的组织设计研究进展[J].管理科学, 2014, 17, (05) :31~39.

[4]张飞, 许能锐, 胡盛红.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初探[J].广西热带农业, 2O13, 33, (05) :29~30.

[5]夏闰.基于合作社视角的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以安徽省岳西县涓水高山蔬菜合作社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34, (10) :63~65.

再造绿色秀美新三元 篇2

——记优秀中共三元区林业局党委先进事迹

走进三元,就像进入了绿色的海洋,处处荡漾着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三元区林业局党委以“绿化山川、美化家园、为民兴林、造福子孙”为己任,秉承“情系绿荫共建高原现代林业”的品牌理念,紧紧围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区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通过全体林业人的不懈努力,三元区林业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先后多次获国家、部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项。2010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18.9100亿元,同比增长16.2%。三元区林业局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在全省率先实现连续23年无森林火灾目标,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来,1人荣获全市林业工作先进个人,1人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积极推动林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确保实现三元林业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强化自身建设,力创“新型”机关

三元区林业局党委以“学赶先进、争当先锋,建设生态文明,共筑秀美山川”为载体,全力抓好林业各项工作,谋求林业更好更快发展,尤阿生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通过“承诺、践诺、评诺”制度建立,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动力,开展创建“文明窗口”、“文明所站”活动,率先推行“准二十四小时”服务;首先推行“一站式”服务;主动推行“第一时间”服务,提高了林业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受到了林农业主的赞誉,优质服务已成为三元林业的一张“名片”。

2010年12月底,三元区林权登记发证面积83.6601万亩,发证率85.08%,共办理林权变更登记19个宗地,发放林权证17本,面积1314亩。共接木材运输证、植物检疫证、林地征占用报批等共4812件,办结件4812件,办结率达100%。

目前全区共有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7个,拥有会员10604人,辐射带动农户13234户。有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解决广大林农贷款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区已办理林权证抵押贷款18笔,抵押林木面积6084亩,涉及贷款金额1308万元。

全区实施“一卡通”兑付现已完成31个村,占有改革任务村的100%,按照要求全面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任务。今年已发放护林员管护费、村级监管费71万元,其中护林员管护费54万元,村级监管费17万元,全区生态公益林个人所有者补偿费共127万元。

区林业局投资50多万元在莘口镇高山村增设毛竹示范基地350亩,进一步扩大示范成果;继续坚持示范基地适当补助相当于50元的肥料,新建竹山蓄水池补助1000元/个等鼓励措施。

据统计,2010年提前70天完成全年竹业总产值2.7亿元,竹业经济总量明显增加;新建“两高一优”丰产竹林5336亩,占任务的106.7%,竹林质量明显提高;新建竹山道路建设65.5公里、竹山水池502立方米,分别占任务的109.2%和100.4%。

2010年,区森林公安分局全力组织开展了“春季行动”、“2010严打整治行动”和“攻势3号”等5次专项行动,高频度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共受理各类林业案件183起,收缴非法木材1232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134.31万元。

去年向社会发出调查问卷60份,就林业系统在依法公正执法、廉政勤政、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几方面的情况征求社会和群众意见, 收回调查问卷59份,收回意见和建议1条,群众满意率达100%。

坚持每季度定期召开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例会和每月15日局领导接访制度,对排查出来的信访突出问题和重大矛盾纠纷。一年来,严格按照新出台的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的要求,共受理信访件10件,办结率100%。

发挥队伍作用,构筑精品工程

在林业工作中,县林业局党委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推动林业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区林业建设中始终充当排头兵和主力军。

为了壮大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区林业局党委非常重视引导先锋木业、盛隆木业等23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争创品牌,争取新增省级名牌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1件;充分发挥林博会等招商平台,实现林业工业规模以上产值13亿元。

草珊瑚系列产品开发项目作为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间的招商引资重点,积极出台政策对来三元投资草珊瑚产业的企业予以更多的税收、用地等优惠;在

开展专项招商的同时,利用好辖区内汇天药业、三真药业等技术资源优势,继续探讨与厦门中药厂的后续合作,进行草珊瑚茶、饮料系列保健产品开发及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问题。

目前,三元区林业局正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组织申报材料,争取明年完成国家级“三元草珊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继续抓好草珊瑚种植技术、经济效益等宣传推广的模式,动员和鼓励各乡镇和广大林农积极参与,扩大种植规模,力争2~3年内协助厦门中药厂申请国家GAP认证并成为全国首个人工草珊瑚GAP基地。

2011年计划新增草珊瑚种植面积3000亩,全区辐射推广种植草珊瑚面积已达到19200亩;建设苗木培育基地300亩,年培育苗木1000多万株,可供人工种植草珊瑚面积10000亩;并启动了国家级“三元草珊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

去年,投资1300多万元的曹源隧道口至格氏栲景区道路按二级公路标准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动工,预计2011年底可基本竣工。森林旅游环境正在优化,投入70多万元,对格氏栲景区部分游步道进行木栈化改造,对现有两座旅游公厕按三星级标准进行提升改造,并全面更新、规范景区内部道路、景点标识系统;海峡两岸林业博览园建设项目现已完成一期280亩征地任务。

2010年5月,三元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曾永东同志被省总工会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白叶坑林业国有采育场半专业扑火队被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突出文明成果共享,完成2个采育场生活用水改造的办实事项目;慰问生活困难职工67人;支助特困大学生2名;组织干部职工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2330元,为三明特大洪灾捐款1164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三元区林业局党委的凝聚力,开拓创新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林业局党委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推动了林业工作的快速发展。

加强党员管理,夯实党建基础

三元区林业局党委及所属12个党支部253名党员参加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党建168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建立了机关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并完成了党建示范点、贫困党员、优秀党支部和

支部书记等信息表册建档工作。

大力推进学习党组织建设,以争创“党员先锋岗”、“推广168党建工作机制 开展亮岗履职”和“创先争优”等活动为载体,在2010年组织实施的“168”党建工作机制中,实行全员履职,设置了森林资源培育岗、林业管理服务岗、森林资源保护岗等9个岗位,签订“亮岗履职承诺书”79份。

据统计,2010年,新入学参加硕士学历教育7人,原在校参加学历教育15人。今年8月,局党委选派2名选手参加演讲比赛,1人获一等奖,1人获优秀奖。局领导班子及基层单位、股室主要负责人53人已缴纳党风廉政建设保证金 17900 元。共发展新党员35名,举办党员培训班6期,完成培训600多人次。

2010年.区林业局积极响应三元区委提出的“联一帮二带三”主题实践活动,投入人力、物力,协助做好挂点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结合实际在忠山村指定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组建工作班子联系忠山村党支部工作,帮助争创“五好党支部”和“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区林业局机关党支部主动与忠山村党支部结对帮扶,每3位党员帮扶1户生活困难党员,明确了结对对象、联系党员、帮扶措施和完成时限等,采取慰问、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等形式,帮助他们尽早脱离贫困。

建立区楼源国有林业采育场和忠山村“场村”共建关系,培育发展毛竹丰产示范片100亩,辐射带动忠山村2000多亩竹山;区吉口国有林业采育场扶持资金1万元,协助推介忠山十八寨古民居旅游宣传;帮助红印山社区改善办公设备和部分基础设施。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林业局党委将活动的开展做为促进林业工作发展的有力抓手,先后开展了庆“七一”爬山和林业生产观摩、苗圃育苗观摩、厂区和庭院绿化观摩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和林业工作实际,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佳绩,在“比、学、赶、超”中争当先锋。

今年7月,还表彰了三元区楼源国有林业采育场党支部等4个先进党支部,三元区吉口国有林业采育场党支部等4个开展“三元要发展 党员应先行”和“争当模范党员 建设温馨支部”双主题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黄亮等38名优秀共产党员,张莉等1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在党的建设方面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绿色再造 篇3

牛仔服装拥有较为广泛的消费群体, 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因牛仔服装耐用的品质、洒脱的气质、时尚的造型而选择购买穿着。人们对待破损严重或款式老旧的牛仔服装常采取两种主要的方式:丢弃或闲置。由此, 每年因上述两种原因而遭到废弃的牛仔服数量逐步增加。通过收集废旧牛仔服装进行循环再造, 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还能进一步挖掘废旧牛仔服的使用价值, 焕发废旧牛仔服装的二次生命力, 这既符合环保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又可以以实际行动呼吁消费者参与到环保时尚潮流中进行“绿色消费”。利用废旧牛仔服装进行再造后制成款式新颖的服装、风格独特的饰品及视觉感受新鲜的工艺品等, 符合绿色产品的要求, 即这类产品在使用寿命结束时可以回收, 再次被循环利用, 对环境、社会和人的健康不造成伤害。

一、废旧牛仔服二次改造的可行性及意义

(一) 牛仔面料“二次改造”的可塑性

1. 内部因素

内部设计因素指根据牛仔面料本身纱线的特性, 通过改变纱线的数量或外观达到二次再造的目的。依据经纬纱线富有差异的色相选择相应的牛仔面料, 当经纬纱线色差较大时, 通过减法的设计方法将需要改造的牛仔面料进行预处理, 通过打磨、水洗、挑、抽等手法, 使得经纬纱线中浅色部分的纤维表面颜色受损脱落, 形成白色的纱线的状态, 与深色部分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 在改造时先进行整体构思, 以便获得较为理想的图案或块面。当牛仔面料经纬纱颜色差距较小时, 通过立体塑形的方法改变牛仔面料的表面肌理, 使凸起的部分与平面的部分形成视觉对比, 借助折叠、堆压、捏挤、抽缩等手法改变面料的表面形态, 突出面料的空间感与犹如浮雕般的肌理感, 形成具有强烈装饰感的立体效果, 以达到改变牛仔面料外观的目的。

2. 外部因素

外部设计因素是指在保持牛仔面料原有特性的基础上, 运用加法的设计方法, 通过增加其它形式内容进行二次设计, 实现再造目的。根据牛仔面料的外观特征来选择相应的添加内容, 手法较为丰富, 无论是采用烫贴、拼接、编织、挂缀及附加各种绣饰等手法, 都需要保证增添的元素与原面料能自然地融合, 形成既对比又统一的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 这样既实现了艺术性的改造, 又可以使改造后的面料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与极具女性气息的轻柔面料拼接, 弱化了牛仔面料硬朗的直观感受;通过缀绣珠片、亮珠改变牛仔面料粗犷的气质;通过编织不仅从组织结构上丰富了牛仔面料层次, 而且也拓展了单一的空间形态;通过喷绘、手绘的方式赋予了牛仔面料个性化的时尚态度。利用牛仔面料本身的特性可以创造出另类风貌, 也可以创造出新颖别致的视觉效果, 使改造后的面料耳目一新。

(二) 利用二次改造的概念进行废旧牛仔服再设计的意义

当下“低碳”风潮来袭, 人们对“快时尚”下的肆意消费进行了节制反思。这种反思, 源于两方面:物质层面和消费心理层面。2009年9月20日, 中国知名体育品牌李宁发布了环保服装系列, 意在向公众阐释穿着低碳装与降低服装碳排放量的关系, 号召大家从穿着低碳装开始, 加入到环保时尚的潮流中。2011年6月中旬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 一则消息引人关注:“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被第一次写进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十二五”规划中。2009年, Levi’s推出再生环保球鞋, 将收集回来的牛仔裤, 再重新洗濯, 令牛仔布的洗水色更为接近, 再经制版师剪裁, 将不同部分重新拼合, 包括表袋、撞钉、皮带扣等, 以原装色线缝合成一双环保球鞋, 一条废旧的男装牛仔裤可以改造成两双环保球鞋。由此可见, 从废旧牛仔服中提取可利用的元素进行二次改造, 既能够赋予废旧牛仔服新的生命, 也体现了环保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同时以时尚的外观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二、废旧牛仔服“二次改造”的方法

(一) 多种工艺技术的融合

在废旧牛仔服的二次改造的过程中, 形式多样的现代制造技术赋予了再造设计无限想象的可能性。这些多样化的技术处理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物理方法指不改变原有牛仔面料的属性, 利用不同的材质与牛仔面料进行拼接, 或形成统一的风格, 或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利用深浅不一的牛仔面料以层次分明的色块组合形成和谐的对比统一;通过拉毛、编织、绗缝、捏褶、手绘、刺绣、镂空等工艺手法丰富了原先单一的牛仔面料的肌理组织, 达到多元化、饱满的装饰效果。化学方法指通过特殊的洗、染、整等处理工艺, 对废旧牛仔服的整体或局部进行改造, 形成多重层次的新的视觉效果。如:通过不同的洗涤方式, 添加增强光泽效果的荧光剂、抗氧化剂、或改变面料手感的柔软剂等, 使改造后的牛仔服呈现出个性化的色彩变化或特殊的肌理面貌。在遵循设计的形式法则的前提下, 这些多样的技术可以单一运用, 也可以综合应用。将废旧的牛仔服进行二度设计创作, 使其摆脱原有的陈旧, 对服装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经过改造后的牛仔服装不仅能够焕然一新, 带给消费者新颖的感官享受, 还能帮助企业解决库存的实际问题, 节约成本投入, 并有助提升服装的附加值, 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

(二) 对不同级别破损牛仔面料的再造

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制作中的失误造成牛仔面料的损坏, 或者前期对牛仔面料进行检测后丢弃的试用面料大多只存在局部的破损或裂口, 其余部分基本完好, 这些牛仔面料适合做大面积的处理, 处理后的新面料用于制作整体效果较为强烈的款式。在日常生活中, 牛仔服装因破损严重而无法穿着, 破损主要是在裆部、膝盖、腰头、大腿、袖口、裤脚和臀部。这些部位由于长期摩擦、伸缩、与粗糙表面接触, 或被锐利物体刮扯而变薄、或者出现裂口破洞,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获得的面料尺寸有限, 适合用作装饰部分或对这些面料进行特殊的肌理再造。根据面料的破损程度可进行几类划分, 依据不同级别的破损面料的特质进行改造。

一级破损:出现明显的破洞或裂口, 洞口或裂口周围的面料由于长期摩损变得比较柔软, 纱线通常散露在破洞或裂口的外缘处, 颜色呈现出纤维的原始色调, 褪色现象较为严重, 对于这样的破损面料宜采用加法的改造方法, 将多块这样破损的面料进行堆砌、卷曲、重叠形成丰富的量感, 同时通过重叠的方式能够补合裂口处, 既能够形成饱满的装饰效果又增强了牢固度。

二级破损:即将出现破洞或裂口, 此时, 面料的经向或者纬向的纱线, 有一个方向依旧完好, 呈现纱布状, 颜色为某一方向纱线的颜色, 宜采用减法的改造方法:运用水洗或打磨的方式, 对面料继续进行做旧的处理, 与未破损处形成明显的色彩反差;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处理方式, 即将破损处加固, 保存损破痕迹, 在面料背面添加不同色彩或质感的材质, 运用多种机缝工艺, 缝制出规整的线迹, 使改造后的面料呈现出凹凸的、犹如浮雕般的肌理感。

三级破损:面料表面有纱线断裂或者被戳出小洞, 经纬向纱线破坏很小, 褪色现象不严重。此时无论采用加法或减法的改造方法都能使面料呈现别样的效果。如:运用加法的设计方法, 利用不同的线迹装饰使表面呈现自由随性的纹样, 符合牛仔服粗犷不羁的风格特征, 还可以对面料进行彩绘处理, 在表面涂鸦形成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图案, 鲜亮的彩绘处理与牛仔面料自身的色彩形成视觉对比, 改变了原有大面积纯色造成的单调乏味;同时还可以运用减法的设计手法, 刻意按照一定的节奏, 人工地制造出有规律的磨损, 使整块面料形成一种节奏感、韵律感。

(三) 解构重组废旧牛仔服的原有元素

在废旧牛仔服二次改造的过程, 可以提取原先牛仔服自身元素, 如纽扣、口袋、装饰吊牌、腰袢等部件来进行再造, 既保留了原来牛仔服的神韵又使改造后的衣服呈现时尚前卫的新面貌。在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废旧牛仔服二次再造的过程中, 参与实践的一位学生提取牛仔服中的口袋元素, 通过改变废旧牛仔裤的款式结构, 将一件膝盖和裤口处严重磨损的牛仔裤改造成一件时尚前卫的女士短袖上衣。在改造的过程中, 将原先的牛仔裤裤腰改造成上衣的底摆, 保留裤子的门襟作为装饰细节, 将牛仔裤底裆拆解转化成上衣门襟, 提取裤子前片上挖袋与后片桃形贴袋进行组合, 由于原先的口袋处之前进行了水洗的处理, 因此进行拆卸后形成了较深的色块, 利用衣身前片不同色块的对比、错落有致地缝缀着口袋、夸张的飞袖与由原先牛仔裤的腰头改造成的底摆形成廓型感十足的倒三角形, 使改造后的牛仔上衣充满了粗犷、别致、独特的视觉感受。在改造的过程中, 笔者与实践者充分挖掘了原先牛仔裤的部件元素的特性, 运用解构重组的方式使改造后的牛仔上衣充满后现代主义服装的风格特征。除了提取牛仔服装本身的部件外, 还可以通过先简单改变废旧牛仔服原先款式结构, 如调整衣身长度及宽度, 再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装饰手法进行改造, 也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创造出牛仔服新的样式。如笔者在指导另一位学生改造废旧牛仔服的过程中, 先将需要改造的牛仔裤裤长剪短, 肥度变窄, 将另一条牛仔裤从膝盖部分以下裁剪掉, 裤长较之前改造的牛仔裤短, 缝缉在进行改造的牛仔裤前裤片上, 长短不一的叠合设计打破了传统服装样式的单调与工整。将褐色PU皮裁成宽窄不一的带子, 缝与组合后牛仔裤的腰头处构成背带裤的款式, 改造后的成品充满诙谐轻松、活泼有趣的外观感受。在这一款改造作品中, 参与实践的制作者巧妙地借用了原先牛仔裤的款式结构, 运用重组拼接的方式形成时髦的新样式, 充分发掘了废旧牛仔服自身的可利用价值, 传达出环保的可持续设计理念, 改变了原先牛仔服磨损无法服用的传统理念, 使改造后的牛仔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废旧牛仔服二次改造形式的多样化

循环再利用的设计思路、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及多样的现代制造技术使废旧牛仔服的改造形式丰富多样, 利用废旧牛仔服进行二次再造的物品按照不同的功能性基本分为两大类:实用类和装饰类。实用型物品充分利用原先废旧牛仔服部件和面料的特性, 改造成适合日常生活使用的包、鞋、帽及注入全新设计理念的新样式服装。同时还可以将废旧牛仔服改造成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家居用品, 如壁挂、收纳袋、桌垫、地垫等。通过加入传统的刺绣工艺和扎染工艺, 拓宽了牛仔面料的色彩及图案的装饰空间;通过融入非传统的改造元素, 如钉铆钉、缉明线、添加流苏装饰等形式使改造后的物品符合现代市场的审美需要。经过巧妙构思及精心改造后的成品, 既保留了牛仔面料“与生俱来”粗犷的风格, 又使消费者看到了全新的外观设计, 获得了独特的感官体验, 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装饰类物品是利用牛仔面料自身的质感、色彩、肌理等元素, 结合多种多样的工艺手法进行纤维再造的创作, 形成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装饰物品。如韩国艺术家崔素荣, 她以牛仔裤为作画的颜料, 利用多件经过处理的废旧牛仔裤作为创作的媒介, 将儿时上学路途中所见的街景以别样的方式给观者呈现出新颖的、独特的、温暖的视觉感受, 这位年轻的韩国艺术家充分地利用不同部分牛仔裤的质感, 将不同程度褪色的牛仔裤进行解构重组, 以巧手慧心将多件废旧牛仔裤转变成一幅幅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四、结语

对废弃牛仔服装的循环再造是一项建立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的基础上一项创作活动, 也是一项建立在审美法则基础上的一项设计活动。利用废旧牛仔服进行二次再造所产生的作品形式不仅仅限于服装、服饰品, 还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日用品和装饰品。对于废旧牛仔服的二次改造包含了设计师全新的设计观念和独特的创意表达。设计师通过对废旧牛仔服面料的重塑, 款式结构的解构重组, 部件元素的提取再设计, 使改造后的废旧牛仔服形式变得多样化, 使改造后的产品在欢愉、戏谑中迸发出新的设计语言和艺术情境, 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赋予了产品崭新的时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对废旧牛仔服进行二次设计, 不仅可以激发设计师无限的创作空间, 还可以使设计师获得改造后的成功感和喜悦感。通过改造废旧牛仔服, 可以帮助服装企业以新颖的款式、独特的品味、时尚前卫的服装品类获取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改造废旧牛仔服装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库存积压, 通过多种技术方式对废旧牛仔服进行再造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使服装企业获得更多市场利润。最主要的是, 通过改造废旧牛仔服改变人们对废旧物品的成见, 有益于保护环境, 节约社会资源, 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废旧物品循环再利用的生活方式中。

注释

11 .卢风.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5) :73—78.

上一篇:涉外产品责任下一篇:新课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