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碰撞

2024-05-19

交流与碰撞(精选十篇)

交流与碰撞 篇1

部分初中教师认为绝大多数通俗音乐的艺术价值不高, 在音乐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太多该类音乐, 而应该让学生以学习高雅的音乐、民族的音乐为主, 而拒绝在音乐课堂上引进通俗音乐的欣赏和教学。然而对许多学生来说, 通俗音乐的旋律简单易记、歌词通俗易懂、意境较为单一, 他们很喜欢通俗音乐, 相反的, 他们不喜欢太多复杂艰涩的高雅音乐和难记难唱的民族音乐。

如果初中音乐教师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着手, 让他们从通俗音乐的学习中积累音乐知识, 学生就会慢慢的意识到怎样才能了解一首音乐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会慢慢感受到为什么很多通俗音乐仅仅只是流行音乐, 而不能成为不朽的经典音乐。从通俗音乐入手, 教师同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学好音乐知识的目的, 现说明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让通俗音乐与初中音乐教学碰撞与交流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的旋律

初中学生欣赏通俗音乐时, 有时会觉得一些音乐的旋律非常好听, 自己喜欢跟着哼、跟着唱, 觉得另一些音乐的旋律不好听, 自己听过后就再也不听了, 然而如果教师详细的问学生, 为什么这些音乐好听, 那些音乐不好听, 学生却又答不上来。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旋律, 教师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的旋律着手, 让学生学会理解音乐的旋律。

比如许多学生喜欢《哪吒闹海》这一曲, 觉得这一支曲音乐也好听, 歌词也好听, 它就是描述出了哪吒曲曲折折的身世。教师可以从这一曲开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音乐旋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哪吒闹海》这支曲有演唱版和琵琶演奏版两个版本, 它们的主旋律是一样的, 然而却有细微的差别, 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的欣赏和分析这两支曲的差别。一名学生仔细的聆听这两支曲后, 发现演唱版的版本仅仅只用旋律演绎出如背景乐一般的效果, 它旋律的变化由歌手的演唱来完成, 可以说, 这支演唱版是由歌手的演唱技巧推动旋律的表现。琵琶版则是由琵琶独奏演绎出主旋律, 它代替歌手演唱的效果, 其它的乐器有如背景烘托出主旋律要表达的效果。教师待这名学生分辩出主旋律和背景音乐彼此烘托的效果后, 再次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这支哪吒闹海一曲时间长达近四分钟, 却不会听众感觉很枯燥呢?这次学生再次认真的听这支音乐, 就会发现这支音乐极具层次感。它的开始用舒缓的节奏表达出如童话一般的效果, 让听众觉得这是一出美好的童话故事时, 突然琵琶声出现, 整支曲的节奏变得急促且凝重, 它开始进入悲伤的主旋律。在这支曲里, 电子鼓与其它乐器起到加强琵琶表现力的效果, 在乐曲至高潮、至悲伤的部分, 背景音乐用一咏三叹的强烈节奏与琵琶的哀伤、凄切旋律形成对比。主旋律与背景乐的配合与对比让整支曲显得具有层次性, 它丰满了整支乐曲的表现效果, 所以它是一支非常优秀的音乐。

教师如果从通俗音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旋律, 学生日后就能从旋律着手欣赏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 从旋律表达的角度分辩音乐。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

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的歌词

部分初中教师因为对通俗音乐的歌词理解不够, 他们认为通俗音乐的歌词通常都比较肤浅, 没有意境, 一般只会写些爱来爱去的东西, 远不如音乐课本中《歌唱美丽的家乡》、《洪湖赤卫队》等民歌有欣赏的价值, 所以这些教师不愿意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欣赏通俗歌曲。实际上通俗音乐中有很多的歌词为著名词作者的心血之作, 它们的艺术价值并不逊色于音乐课本中民歌歌词的价值。如果教师从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歌词引导他们学会欣赏歌词, 日后学生就会懂得分辩哪些歌词是好词, 哪些歌词是不好的词。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辩《沧海一声笑》和《法海你不懂爱》这两首词。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沧海一声笑》被公认为通俗音乐中的好词, 而《法海你不懂爱》的歌词却沦为众人的笑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分析第一首歌词。这首歌词的关键词为“笑”, 作者花费数段歌词描写为什么在沧海中人们要笑。第一段歌词, 人在浮沉中,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与其用沉重的心情面对人生, 不如笑对人生;第二段, 它指出江山代有人才出,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与其感慨自己可能被无情的现实淘汰, 不如好好拼搏一场, 实现自己的理想, 只要自己尽力了, 都是值得自豪的, 都是值得笑的;第三段, 讲述在这个世界上不计名利的人绝对不止一个, 自己在这个人世中绝不孤独, 只在于这样的人与自己相识与不相识而已, 因为人间有这样的人存在, 所以值得自己付出感情, 值得自己为之一笑。这首歌从三个层次用含蓄的手法提出为什么要笑, 它写得既有豪迈的风格、又有思想内涵、且有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 因此它能称得上是一支经典歌词。教师可让学生再分析《法海你不懂爱》, 学生经过分析会发现因为这支歌词却没有提出, 什么是爱, 为什么这种爱值得人们倾尽全力付出, 它只是一味的重复几句没有深度的词句, 所以它是一首没有艺术价值的歌词。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学会从歌词的角度分辩音乐的价值, 以后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歌曲时, 学生就能从歌词的角度理解课本中精选的音乐歌曲为什么是传唱不衰的经典。学生学会了分辩歌词的质量, 他们的音乐素养就会提高。

三,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的文化

部分初中音乐教师对通俗音乐的理解不够全面, 他们不了解优秀的通俗音乐中包含有大量的音乐文化, 如果初中音乐教师能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欣赏通俗音乐, 学生就能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

比如有些学生认为电影《西楚霸王》中《思归赋》这支音乐非常有韵味, 非常有古风的味道, 那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喜好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理解, 为什么这支音乐让人觉得有“古风”的感觉?学生经过思考, 就会发现这支音乐用古代的编钟、鼓、笙演奏, 它古代的乐器演绎出古风古韵;它的旋律简单、古朴, 如同再现楚国古代的音乐;它的歌词用词简单朴实, 极似诗经中《风》的诗篇, 它给人质朴、简朴、古朴的感觉。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表现的手法欣赏音乐, 学生的音乐素养会进一步提高。

智慧的碰撞 思维交流的盛宴 篇2

思维交流的盛宴

——江苏学习考察心得

为了积极借鉴先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开拓教育干部的管理视野,提高学校管理和教研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区教育局要求,2018年6月4日至8日,赴江苏智慧的碰撞 思维交流的盛宴”我收获很大。

五天来,我们在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先进行了开班仪式,明确纪律和学习目的,并听取了原南通市教育局局长严清《解密南通教育》的讲座,了解了南通教育的前世今生。一行先后到如东县景安初级中学、海门东洲国际中学、通州区实验小学、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五所著名学校考察学习。几天的考察学习,紧张而充实。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嗅到了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进一步打开了办学思路,增强了我协助校长管理学校的信心,现将这次考察的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一、我所看到的

第一,通过如东县景安初级中学、海门东洲国际中学、通州区实验小学、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五所学校的参观考察,我首先看到的是这些先进单位丰富多彩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这些校园文化有的和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打造乡土教育文化,让孩子们在具有浓郁的家乡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快乐成长。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在艺术和体育教育方面强势突出。学校立足校本,广泛借鉴,探索出一套符合学情和校情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二,在这五所学校我还看到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思想、干事创业的校长队伍,这些校长都年富力强,懂教育,会管理,有理想,有思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有价值的因素。“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选准人,用准人是一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第三,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这是我在这些学校看到的又一亮点。书法绘画,小制作,手抄报,宣传栏,运动会,家长会,各种才艺展示,精彩纷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育人,既增长了学生各方面的才干,又增加了学生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快乐的成长,成长的快乐。

第四,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我从这些先进学校看到的让人吃惊,让人羡慕的地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基础也决定着教育的兴旺发达。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地方长久的发展。高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漂亮的塑胶跑道,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实验设备,农村小学都有的录播教室,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者羡慕之极。

二、我听到的

“合作学习”景中模式——领导引领、党员引领、骨干教师——团队合作管理;学科组有效研修——一份提升教学质量的密码;管理若水——规范求真、执行求实、过程求精;融合——让学习真正发生;智慧教育引领下的教学改革与实——多元发展、多元评价。

三、我想到的。

第一,这次考察学习对我的震动很大,思考了很多。我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熏陶对于学校管理,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第二,政策最重要,顶层设计很关键,执行力的精准发力是根本。教育发达地区的这一明显优势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第三,一个有作为,有思想的校长对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乃至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使“晓庄师范”成为了永恒,苏霍姆林斯基让“帕布里什中学”成为了经典。就是因为有一个有理想、有作为、有思路、有办法、有韧劲的校长,几年之内就能将一所学校发展成全国知名的学校。

第四,我想到的是,善于总结,积累教育成果对于一个学校成为名校的重要性。流星之所以成不了恒星,就是因为没有留下自己的轨道。

第五,我们学校与参观名校的差距,知耻而后勇,知不足才能进步。通过这次参观我进一步理清了把我们学校办成名校的思路,增强了信心和勇气。

三、我要做的。

通过几天的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感悟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打开了办学思路,找到了与先进学校的差距,增强了我协助校长把中心小学办成让人民满意的学校的信心和勇气。今后我想从六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一是理清思路。协助校长制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近期规划。

二是立足实际。进一步完善打造具有足球特色的校园文化,让一廊,一墙,一角,一草一木都发挥它们的育人作用,这一计划争取尽快实现。

三是进一步落实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四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让学生学得充实,生活的快乐,健康的成长,在活动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五是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走民主化管理道路,加强教师培训培养,让名师在创造名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是努力深化教育科研,打造高效课堂,让教师省时高效的教,让学生愉快充实的学,争取在优质教学方面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路子。总之,这次短短的几天考察学习,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尝试到了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开拓了视野,明确了思路,激发了干劲,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飞来峡镇中心小学

陈 辉

交流与碰撞 篇3

一、厚积薄发——收集资料,预习反馈,促进互动与交流

上课前,教师与学生都应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预习反馈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到厚积薄发;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提前预习,对于课上的内容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预习量不应过大或者过于精细,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压力。

预习反馈环节,可以采取小组竞答的方式,使教学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也更积极活跃。当然,生态课堂的目标是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些没来得及查找资料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一些书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会在书中认真寻找,并能根据教师适时的引导及时思考。

二、浓墨重彩——创设情境,小组学习,激发兴趣与共鸣

教师不仅仅要有课前准备,更要善于创设情境,采取多元互动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分享与交流探究结果。

在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多姿多彩的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段“门的旅程”,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组内成员以相互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经历门的中国和异国之旅。在这段旅程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旅程让学生似乎观赏到一幅历史长卷。

欣赏之后,笔者在黑板上悬挂了世界上最经典的四扇门的图画,请小组研究:“你最喜欢哪一扇门?为什么?”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造型、材质、装饰和色彩是鉴赏门的秘密武器;接着,出示“挑战书”:“古代的门和现代的门有什么不同?谁能用这四种秘密武器来分析?”于是,学生们根据门的四个特点分组进行了讨论,并且再次以小组的形式做出了精彩的汇报。

三、深入浅出——挖掘内涵,自主小结,学会理解与表达

在欣赏评述课上,学生要习得学习方法,思考并学会表达学习内容中最深层次的东西,譬如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作品想要阐述的内在,什么是作者心灵流淌的情感。

1.理解作品,提升内涵。

继续以《多姿多彩的门》为例。课中,当笔者引导学生走进门的中国之旅后,插入了天安门的图片。通过欣赏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成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反映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然后,在门的异国之旅中,笔者直接出示法国凯旋门的图片,学生都能自主对凯旋门进行文化内涵的总结归纳;随后师生共同提炼了这样一句话:门不仅具有造型、材质、装饰、色彩美,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还有可能是用高超的艺术造诣表达历史的沿革或人性的光辉,又或是对生命的寄托。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下更多的苦功,才能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方法欣赏、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自我的文化艺术修养。

2.学会表达,评述作品。

美术欣赏中,教师所做的是呈现、启发,更要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欣赏艺术。欣赏评述课中“评述”就是最好的体现。例如,在五年级《肖像艺术》一课里,笔者首先和学生一同欣赏了画家曾鲸创作的《张卿子画像》,小组在预习反馈环节交流了这幅作品的绘画形式等;根据学生的反馈,师生共同在小组学习单上写下了绘画形式、表现手法、作者情感、作品内涵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在后面的雕塑《白求恩》、油画《青年女歌手》等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中,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了交流,自主习得,并推荐小组代表作为“肖像鉴赏家”,分别进行了颇有见地的评论。

四、百花齐放——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创新形式与内容

笔者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习情感的多元化评价。

在四年级《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中,笔者为四个组分别画上了花园,谁准备了预习资料或者在积极回答问题,可为花园添上一朵美丽的花,并写上自己的名字;下课时根据鲜花数评比出谁是个人冠军,哪个组是集体冠军。这节课上完后,黑板上开满了各式各样茂密的花,这何尝不是在教学中将生活中的花进行了艺术性的再创造呢?

2.学习形式的多元化评价。

例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不妨让学生临摹一下齐白石的画,也试着感受一下《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和创意,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齐白石的艺术特点。这些形式,就是欣赏的辅助手段。而对这些形式多元化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情感的建构。

教师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和创造了美,在与艺术的亲密对话中,与心灵的真诚交流中,与文化的和谐交融中,学生也会体验到审美带来的快乐,从而在这种美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交流与碰撞 篇4

关键词:影视评析,《刮痧》

电影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 和其他文学相比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影响。一部影视作品往往通过声光影的现代科技效果, 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通过作品又往往能引导人们关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人的审美意识等精神意识领域起着引领作用。郑晓龙的影视作品《刮痧》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影视作品《刮痧》, 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 由郑晓龙执导, 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 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 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虽然十余年过去了, 但影片带给我们的思索仍有一种迫在眉睫之感。

一、传统文化能否融入世界, 为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影片名字叫“刮痧”, 这也正是电影故事的起因所在。5岁的丹尼斯闹肚子发烧, 在家的爷爷 (朱旭饰) 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 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 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原本和睦的家庭却被美国的体制送上了法庭, 致使家庭离散, 对簿公堂。通过影片让我们感慨美国是一个法制严谨的国度, 重理性轻感性。纵观美国作为超级大国, 在国际舞台上何尝不如此呢?我们一方面感叹美国的唯我独尊的制度,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由不感慨我们的文化为什么不被人了解接受。中医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但在美国制度面前却不堪一击, 道理何在?难道只能怪美国人, 怪美国的制度吗?恐怕不止于此。就拿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食品没几年的工夫在中国遍地开发, 尽管有那么多负面报道, 但仍阻止不了中国人对这种快餐食品的依赖。其实这就是文化宣传与交流的作用。相反我们的中医往往贯之以“祖传”“秘籍”, 甚至传男不传女, 到头来只能是寿终正寝。这也正是中国人做事低调, 不喜张扬的文化风格之一吧。看完影片, 也让我们对中医的传承和走向世界有了深深的思索。能否把中医的复杂性变为简单明了的诸如西药的配方一样, 到了那时人们对中医文化恐怕就不会有神秘莫测之感了。

文化上的差异不会永远存在一条鸿沟, 有的只是需要跨越鸿沟的智慧。说到这, 不妨让我们看诸多美国大片, 哪一部不是在吸引眼球的同时, 让人们取得对对美国文化的部分认同感。如果我们的文化再做强做大的同时, 更多的加强沟通与交流, 到那时恐怕就不会出现《刮痧》影片中人们不愿看到的那一幕了。说到这, 不能不让人想到中国武术大师李小龙先生, 正因为李小龙对中国武术的宣传与影响使中国武术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 成为武术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其实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 有很多令世界瞩目的文化精髓, 只要我们认真宣传与加工就会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最终形成影响力。在历史上仍然会出现像盛唐文化一样渐渐走入世界各国。

二、人与人的关系经受着考验, 重情感还是重理性。

影片中向我们讲述了情感在重事实的国度里, 人们对情感的理性思考。影片中许大同的老板, 本来去法庭时为了帮助其一臂之力的, 但看到照片上的小丹尼斯因刮痧而其的伤痕时, 缄口不再发言。由此也引起了许大同的强烈不满, 认为他不够朋友, 从法庭出来后直接辞工, 还对那个老板兼朋友者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看到这里, 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中国的传统一直是讲究重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若干年来人们注意维系关系网。同学会、老乡会等等一些名目繁多的自发性聚会都体现着一张感情的编织网。无论哪朝哪代, 人们对地域有着独特的情感, 这反映在管理上往往更多的是人治而不是法制, 直到今天, 人治的影响仍然影响着一些领域。看完影片《刮痧》再一次让我们对情感与理性进行了重新的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治越来越不适应管理的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制度规章细得多如牛毛, 社会各个部门运行如此精密, 我们不得不感慨制度的健全。影片中传达出的信息不仅仅是对美国法制给人不合情理质疑, 更多的应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这个国度的制度的健全,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自身的理性的思考。

作为艺术又必须讲究一波三折, 影片中讲述到当许大同的老板从许父口中得知刮痧是一种中医治疗法时, 不辞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求证, 为许大同一家的重新团圆和完整付出了不小的努力时, 我们仿佛又看到美国人乃至西方人解决问题之道, 面对事实中国往往是情感小胜事实, 而西方人往往是事实大胜情感, 看到这我们怎能不被美国的处事原则动容呢?怎能不为这种异国的友谊而拍手称道呢?

影片给我们的思索远不止这些, 其实中外某些思想是相通的。殊不知早在战国时我们的先人韩非子也强调法制, 只不过各朝各代实际情况不同, 对人治与法治的诉求有别, 但发展的目的是相同的, 走向更合理的结果, 时间会证明法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抑或人治是高度自治的一种体现。总之, 影片传达出的信息会给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借鉴, 影片更能引导人们思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也许是影片欣赏带给人们的有益启示。

三、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孰优孰劣, 如何对待文化传承问题。

影片中当许大同在行业的年度颁奖大会上获得年度的最佳设计大奖, 面对在场的众多美国同事、朋友, 他激动而骄傲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 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一语即出, 给人更多的是美国恐怕是每一个人向往的国度。即使在影片放映十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的下一代也对美国的教育充满了向往, 能拿到绿卡对于每一个去美国的学子恐怕都是一个梦想。为什么呢?学术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可以说美国所鼓吹的自由渗透到各个领域, 根植于美国人的心中。环顾世界哪个国家能像美国一样唯我独尊, 到处颐指气使, 大有以天下为己任, 老子第一之嫌。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味的固守, 到头来中外教育的碰撞就不仅仅是“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这样一句这么简单了, 也许更多的教育精英将远渡重洋, 这才是中美教育更深层次的较量。

当我们在审视美国唯我独尊之时,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自己的历史, 曾富甲一方, 文化远播的唐王朝, 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大明王朝, 那时我们也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也曾影响过周边的国家, 就是现在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仍有唐朝的文化影像。所以说文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方面的影响, 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先进与传播必将起到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可见, 文化的播撒远远胜于其他领域的传播。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再一次证明了文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作用, 试想如果我们东方民族的家庭文化和中医文化能早一些被美国了解, 还会不会出现影片那样的结局呢?

再看影片中对教育孩子的问题处理。当丹尼斯与另外一个小孩发生矛盾时, 我们的主人公徐大同采取了强迫让孩子道歉的处理方式, 甚至对自己的儿子动粗, 这也许是千百年来东方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家长始终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 自己对孩子可以包办一切。反观现在的教育虽然已到了现在, 但我们的教育仍是家长包办下的教育, 不管孩子的内心感受, 到头来我们的孩子往往失去了自我。直到今天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 中外教育的不同之处往往体现在对人的自身潜质发掘上, 对人的个性尊重与开发, 其实我们的传统教育也注重个性, 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 但在不知不觉中在教育中被淡化了。

碰撞分类与规律总结 篇5

弹性碰撞

a 是指没有机械能损失的碰撞,即碰撞过程动量守恒,碰撞前后总动能不变。

b 可根据以上两方面(动量守恒,碰撞前后总动能不变)列式求解碰撞后的各自的速度。

设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体,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v1、v2,发生无机械能损失的对心正碰,碰后速度分别为v1´、v2´。则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可得m1v1+m2v2=m1v1´+m2v2´

212 1mv+mv112222212=1m v´+m v´ 121222 由以上两式联立可得 v1´=(m1m2)v12m2v2m1m2

v2´=

(m2m1)v22m1v1m1m2

以上二式的作为二级结论使用,注意式中的各速度均为矢量,使用时要先规定正方向。有关讨论 当m1=m2,v2=0时,一动碰一静,由以上两式可知,v1´=0 v2´=v1,即速度交换。当m1≠m2,v2=0时,一动碰一静,由以上两式可知,v1´=(m1m2)v1m1m22m1v1 v2´=m1m2

以V1的方向为正 ① 当m1>m2时,得v1´>0, v2´> v1´,即有:大碰小,大的继续跑,小的速度大,大的速度小。(质量大的碰质量小的,碰后质量大的和质量小的都沿同一方向跑,且小的在前,速度更快。)

②当m1

完全非弹性碰撞 即碰撞粘合,此种情况下机械能的损失率最大,一般非弹性碰撞 一般非弹性碰撞的结果介于弹性碰撞与完全非弹性碰撞之间 二 碰撞结果的判断

例1 A B实际情况的碰撞结果判断,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动量守恒 2总动能不增加 符合实际(如 一动一静的碰撞:原来运动的物体碰后速度不可能比原来大;质量大的碰撞质量小的,碰后质量小的物体速度不可能比质量大的物体小,即不可能发生第二次碰撞。)

例:两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已知PA=5kg·m/s,PB=7kg·m/s,二者发生碰撞,碰后PB´=10㎏·m/s,由此可知两物体的质量关系可能为()

A mA=mB B mA=2mB C mA=4mB D mA=6mB

题目没有给出两物体的碰撞是什么性质的

碰撞,所以我们要综合考虑。由题中的数据可看出,B的动量增加了,即可知是A追上B发生了碰撞,即VA>VB, 即m>m

ABPAPB 由动量守恒可得碰后PA´=2kg·m/s,又由总动能不增加和动能动量关系 可得2m+2m≥2m+2m

ABABPA2PB2PA2PB2由实际情况可得,碰后的速度关系V´A < V´B,即m

ABPAPB联立以上不等式,并取交集,可得四个选项中只的C项正确。三 类碰撞分析 有题目中,我们可以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当作碰撞来处理,我们称之为类碰撞。即利用碰撞规律来分析问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轻质弹簧连接的两物体A、B保

持静止最初弹簧为原长,已知mA > mB,现使A获得一水平向右的速度V0,则()

A 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A的速度一定向左。

B 弹簧最长和弹簧最短时,A、B的速度相同。C 弹簧原长时,A的速度只有两个不同的值。

D 弹簧最短时的压缩量与弹簧最长时的伸长量一定相同。

解 正确答案BCD 该题如果按常规方法由受力和运动过程来分析,难度较大,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当作碰撞来处理,在A从接触弹簧到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这个过程认为A以一定速度碰撞B的过程,即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这一过程结束,而且,AB的碰撞是通过弹簧发生的,可以认为碰撞过程经历的时间被弹簧延长了,并且没有机械能的损失,这样,我们就把A从接触弹簧到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的过程认为质量大的A以一定速度碰撞B的过程,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碰后”

A的速度仍然向右,而B的速度也向右,且速度比A大。所以A选项错误;弹簧最短和最长时A和B的距离最小和最大,由追及问题可知,速度相同时,距离有最值。即弹簧最短和最长时A、B的速度相同。所以B选项正确;设弹簧再次原长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得mAv0=mAv1+mBv2

2mAv0=

东西方戏剧导表演艺术的交流与碰撞 篇6

一、理性审美对感性审美观的挑战——罗伯特·舒斯特(Robert Schuster)的角色批判性思维

人们一般认为,艺术对立于科学,是依据人的感性能力或非理性的灵性触觉进行创作和鉴赏的审美活动,且“审美”(aesthetics)一词,在西文中的本意就是“感性学”,这使得艺术审美的感性本质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然而柏林恩斯特·布什学院导演系教授罗伯特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戏剧美学思想,在他看来理性的审美思维才是戏剧导表演艺术的灵魂,戏剧只有在思辨的基础上辅之以感性的审美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他以毕希纳的《丹东之死》的创作排练为主要内容,逐层深入地为我们展示了他的理性审美的戏剧理念。

首先是观演关系的强调,即观众的阶级身份和政治立场与角色、甚至演员本人的阶级与立场之间的异同对导演角色处理方式的影响。在开始排练《丹东之死》的片段之前,罗伯特让学员们做了一系列差异身份扮演的练习。先是学员互换身份扮演彼此,再是一轮一轮想象演员和观众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角色扮演,如穷人对富人,穷人对穷人,富人对穷人,富人对富人自我介绍……通过反复的角色、身份、阶级的互换表演练习, 罗伯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员们体会演员自身与角色之间、角色与观众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身份的异同对舞台上人物塑造的表现形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角色和演员、演员与观众的身份距离拉大的时候,演员在表演角色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夸张”起来,而这种“夸张”是由来自另外一个阶层的人们对角色所代表的这个阶层的人物的刻板印象造成的。在罗伯特看来,这种刻板印象非但无需避免,而且正是导演要着力把握的东西,因为它无形中表现的是戏剧创作者对剧中人物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一种批判的态度,这是戏剧表演得以引发观众思考的必要前提。由此,罗伯特提出了一个导演艺术的关键命题——“为谁在表演?”他认为对戏剧演出来说谁坐在观众席上比谁在舞台上更为重要。因为导演只有在考虑到演出对象的身份和立场时,才能相应地对人物的诠释方式做出调整,引导观众不断通过演员的表演进行思考,对角色进行批判,并反躬自省。与我们传统的基于剧本和人物本身进行角色分析体验的表演方式不同的是,罗伯特从处理观演关系的角度着手,通过让演员想象面对观众群体的属性使演员迅速进入相应的角色表演的状态。

其次,演员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判断角色和观众的政治立场。在颠覆了学员们习惯的斯坦尼式的角色演绎的观念之后,罗伯特进一步强调了参与戏剧的各方面人员和角色的“政治立场”问题。以《丹东之死》中“一间屋子”的一场戏中妓女与丹东的对话为例,其中妓女玛丽昂有一大段非常露骨的挑逗丹东性欲的台词,这段台词在很多中国学员看来过于色情且没有直接推动情节而故意删去了大部分,但在罗伯特看来,这却是一段难得的精彩的好戏!他设想演出所面对的不同时代的观众群体,给出了支持罗伯斯庇尔、支持丹东和反对丹东的三种政治立场,在明确玛丽昂和丹东各自所处的社会层次的基础上,相应地通过同一段台词做出了不同的导演处理,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演出效果。

第三,戏剧演出必须表明导演对事件的态度。无论是观演关系的分析,还是政治立场的明确,罗伯特的导演艺术旨在表达出导演对世界的态度,这种表达旗帜鲜明,不容含混。正如在《丹东之死》中导演对于丹东应不应该被处死的问题,一定要选择一个立场,不能模棱两可。导演者的态度必须明白无误地通过演员创作的人物传递给观众,而只有尊重观众的思考能力并且有能力引导观众思考的导演,才是合格的导演。

罗伯特的导演技法贯穿了理性审美的趣味,这一点与中国戏剧的感性审美传统有着很大的反差。中国的戏剧传统注重情感的渲染,审美效果的产生基于观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但是在德国,戏剧必须引起观众的理性思考,才有审美价值,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因而也是美的。

二、空“空”之悟——卢克·佩策瓦尔(Luk Perceval)的东方禅意智慧

如果说理性的思辨精神作为西方文明,尤其是德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与东方注重感性体验的直观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话,那么我们在德国著名的独立导演卢克 ·佩策瓦尔的艺术理念中看到的则更多的是对东方智慧的尊崇和化用。他运用一套独具特色的训练体系,和演员们一起从虚空的心境和至简的舞台空间中探索出充满力量和情感的戏剧内涵。

首先,排练的过程充满了一种神秘的仪式感。戏剧与仪式的同一性原理在西方当代戏剧表演学中很受关注,卢克以独到的东方宗教精神建立起戏剧与仪式之间的关联。他对排练场地的要求极为简单也极为严格:必须保证排练厅的绝对空旷整洁;全天连续排练6个小时,期间没有午休和午饭,只能在课间补充一些水果和饮料;全部在场人员不能携带任何电子产品,因为在他看来任何的无关物品或行为都会分散演员的能量,从而影响排练质量。每天排练前,全体人员要在卢克的带领下做90分钟的瑜伽训练,寻找触及身体和自我极限的感觉,并使两者同时充满力量。卢克的排练仪式目的在于营造一种严肃和“极空”的氛围,从物质环境到肢体感觉,再到心灵空间,逐步引导演员排除一切内外的干扰,将自身的全部能量集聚在排练工作这一点上,在零度起点蓄势待发,“有无相生”,准备营造无限可能。

其次,随性而为,对演员的引导和训练遵循人的本性,追求自然而然的舞台演绎境界。卢克的排练没有枯燥的剧本分析,也不会外在地对演员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而是要让演员在导演设置的意图中,通过游戏或日常行动不断朝特定的方向去体验真实的角色感受,瑜伽之后的“台词训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卢克先让演员不假思索地在舞台上边随意行动边背台词,无须任何意义赋予,一旦停顿马上提词,速度不断加快。然后在此基础上配合与剧情对应的运动游戏继续对台词,导演会在游戏过程中逐步提出更多的要求,引导演员达到理想的人物状态。卢克的台词训练是要将台词内化为演员自己的语言,把演员从背诵、表演台词的“傀儡”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以真实的“人”的身份饰演真实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导演完全是顺势而为,无招胜有招地训练出演员最自然的状态。

nlc202309081332

第三,“大道至简”是贯穿始终的法则。卢克认为,舞台的真实性有两重内涵:舞台上演员的真实与舞台空间的真实,戏剧的艺术性就在于使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扩展到最大。如果说演员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台词训练来达到,那么空间的真实性则在于想象力的营造。在卢克看来,想象力是剧场的基础,也是艺术的本质体现,而它完全是观念性的。因此,要想使想象更为丰富,那么空间中实在的物质就必须减少,因为任何人造的物件摆放在舞台上都会有确定的意义,从而影响到观众自由的想象。所以,场地必须做到纯粹的“空”,舞美和道具设计用最少的东西来激发出观众最丰富的想象力。①这种“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对于无形的东西同样有效,例如情绪和能量,也就是说演员的表演行为同样要剪除一切多余的表现。

三、戏剧真实性的多维展开——戏剧艺术经典命题的再解读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历来是东西方共同关注的一个戏剧美学问题。而当戏剧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又会涉及如何通过舞台的“假定性”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的“真实性”的实践层面的戏剧本体论。“假定性”是戏剧艺术在舞台上成立的前提,“艺术真实”决定了艺术的价值和艺术性,“生活真实”则是前两者产生的根源,也是艺术真实可以为观众领悟并接受的基础,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组张力结构构成了戏剧真实,这是戏剧艺术的核心问题,也是五位德国导演不约而同地关注的思想交集,特别是德国著名导演埃利亚斯·派里希(Elias Perrig),他专门以“舞台上的真实性”为题展开了一周的工作坊排练,从多重维度解析了戏剧中的“真实性”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舞台呈现的真实性,这主要由演员的表演和舞美设置组成。舞台真实的基础在于观众的理解,其实质是观众与戏剧创作者的想象力视域的融合。也就是说导演通过演员的肢体和行动,与布景道具之间构成的一系列“假定性的”符号所产生的意象,必须能在观众的想象中被解读。舞台真实并非自然主义的真实,在德国导演们看来,随着影视的发展,戏剧舞台上的自然主义已经不再具有价值。这正如绘画艺术在摄影艺术的倒逼之下,从写实主义转向表现主义寻求更高的艺术发展一样,现代戏剧的舞台真实也要从依托经验的自然真实上升到在想象中达成的观念真实。事实上,这个问题与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写实与写意手法的观点是相通的。而且,在写意的舞台表现问题上,戏曲对艺术想象力的运用有着非常精湛的技法。难怪埃利亚斯、约翰·舒尔赫和塞巴斯蒂安·鲍姆加登三位德国导演都对中国戏曲中舞台假定性的运用叹为观止,建议学员们在排练中化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舞台表现技法。

第二个层面是剧情的真实性,即剧本中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衔接。在德国导演们眼中,这里的“真实性”更多的是“现实”的意思,它主要不在剧本本身的逻辑或情感发展是否合理,而是强调导演必须挖掘出剧本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经典剧本的再度演绎,一定要找到剧本与现时现地的文化对接点才能保留原作的价值。尽管他们中有很多人偏爱先锋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戏剧精神却是五个德国导演众口一词的导演创作的要领,这与我国的戏剧审美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罗伯特在观看了在我国备受赞誉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之后,并没有被戏中所歌颂的男女突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幸福的主题和美轮美奂的戏曲表现形态所感动,而是因为找不到该剧与当下社会的现实联系而提出疑惑,并与在座的中国学员产生了观点的对立。②卢克导演尽管在戏剧排演形式上追求极简和抽象的审美风格,但是他同样指出导演创作的出发点不在于剧本是否经典,也不在于作者是谁,重点在于如何重新用这个剧本阐释当代的价值。同样,慕尼黑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约翰·舒尔赫(Jochen Sch?lch) 在指导学生排练《仲夏夜之梦》的时候,注重的是这个在我们看来看似滑稽荒诞的奇幻喜剧背后所隐含的关于权力斗争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的悲剧性内涵!再有,塞巴斯蒂安用布莱希特的《屠宰场的圣约翰娜》来展示跨历史、跨文化的剧本如何在此时此地社会语境中找到连接点和思想价值。

第三个层面是从哲学角度将戏剧真实从历史的经验真实升华到超越现象的本质真实。这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艺术虚构要比历史更真实的论断,艺术表现的不是客观“必然”,而是理想中的“应然”之事。埃利亚斯在舞台真实和剧情真实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导演有时需要打破常规逻辑,用反逻辑的思维来表现人物的建议。在他看来,戏剧的任务正是在于揭示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经验表象之下的更为深刻的内容,后者才是更接近绝对的真相。

最后,埃利亚斯在工作坊的公开成果汇报中,他将一周的教学情况以在欧美,尤其是在德国戏剧界流行的“文献剧”形式,事实记录性地向观众展示了课堂排练和讨论的片段,将假定性、艺术真实、生活真实重叠在一起,更直接地让学员和观众一起身临其境地再次探讨了戏剧舞台上的“真”与“假”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的本身没有唯一答案,但体验它的过程本身却是一次深刻的戏剧美学反思。

综上所述,五位德国导演虽然风格各异,但是在艺术旨趣上都体现出鲜明的哲学思辨精神。这种思辨以戏剧与当下社会现实的关联为切入点,凭借严肃的批判精神站在观审世界的立场,不断深入挖掘剧本中隐藏的或是引申出来的有关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本质,并通过具体的舞台手段表达出来,引领观众一同思考,完成了导演作为一名戏剧艺术家而非戏剧工作者应当完成的艺术任务。德国导演在戏剧中反思和抗争社会现实的先锋艺术精神,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下,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是十分可贵的。对照我们国内当下戏剧影视界在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偶像经济的推动下,弥漫着泛娱乐化、低俗化,注重感官刺激和无聊消遣的流行风尚,德国导演们所秉承的那种正襟危坐式的拷问灵魂、直击人心的戏剧创作模式,几乎是一个奢侈的理想。当然,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决不仅仅是导演和戏剧从业人员单方面的责任。中国当前的戏剧受众群体具有怎样的道德追求和文化素养同样是决定我国社会戏剧艺术审美水平和趣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正如德国观众的道德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决定了德国戏剧艺术审美的方向一样。因此,德国导演们这种严肃“做戏”的态度值得我们当下中国戏剧创作者和观众们共同借鉴和反思。

东西方导表演艺术观念不断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在每一届导演大师班上都以不同的内容一再精彩地上演着,德国导演大师班只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事实上,卢昂教授主持的系列“国际导演大师班”的宗旨就是“融贯东西”,他个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③接下来两年,大师班还将计划举办拉美和亚洲地区专场,届时两期国际导演大师班已经基本覆盖了除非洲外,世界上大部分有着重要戏剧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初步实现了国际导表演艺术交流共荣的办班初衷,成为当代中国戏剧导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一次开拓性的创举。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11级博士生)

注释:

1.参阅卢昂:《国际导演大师班》(2013德国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452。

2.参阅卢昂:《国际导演大师班》(2013德国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97-98。

3.有关大师班筹备的始末请参阅章文颖:《卢昂的“国际导演大师班”启示录》,《中国文化报》2014年6月24日。

交流与碰撞 篇7

与2013年的日程一样, 今年全国政协教育界别的联组会也安排在3月7日上午9点召开。

一大早,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来到教育界别委员们的驻地——北京国际饭店, 虚心听取政协委员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个“非常”表达感谢之意

19位政协委员针对自己的提案, 就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委员们两个多小时的发言中, 袁贵仁认真倾听, 时而用铅笔记录, 时而拿起桌上的红色签字笔在记录上做标记, 时而用黑色签字笔在另一个本子上写写画画。每个委员发言结束, 袁贵仁都以掌声回报。

“今天, 我们是来听、来学、来想、来改的。”袁贵仁首先表明了自己今天来参会的意图。继而, 他用三个“非常”——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启发、非常受鼓舞, 来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他说, 教育界别的委员关心教育、熟悉教育、理解教育, 大家的发言很实在、很具体、很明确,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用。这些都加深了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 加深了对中央精神的认识, 加深了对群众反映热点问题的感受。

对委员们提出的建议, 袁贵仁多次表示感谢。他说, 这些年, 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其中与政协委员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这既包括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对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 也包括在平时工作岗位上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对于委员们提出的具体意见, 袁贵仁表示:“回去后都会具体加以研究落实。”

三个重点描绘改革路径

“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主线, 也是今天委员们发言的主线、精髓和灵魂。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也有很多问题。怎么办?就是要靠改革!”袁贵仁掷地有声地说, “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及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今天听了委员们的发言, 我更加体会到今年教育工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化改革!”

“教育改革要做的事情太多, 关键是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那么, 重点从哪儿来?”袁贵仁虚心向在场的委员讨教。在委员们思索的同时, 他谈了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工作重点来自于中央决定和总书记、总理讲话的要点。袁贵仁说, 无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 还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是明确的、具体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有336项, 教育部牵头的有9项, 这些都是我们的重点, 要负责任地贯彻落实好。

第二个工作重点是事业科学发展的难点。到底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事业科学发展?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到底是什么?袁贵仁坦诚地说:“我们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人, 对此应当是有感受的。在旧有的治理体系和状况下, 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改革, 首先要改革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 也包括提高我们的治理能力。发展, 是科学发展, 转结构、调方式、惠民生。”

第三个工作重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 这是我们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袁贵仁说。

“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哪?网上很多, 应该说绝大多数反映人民意愿。但我认为最有效最集中的办法, 就是两会提交的提案、议案。”袁贵仁微笑着对在场的委员说, “你们是教育界推荐的委员, 你们的提案是人民关注的, 也是征求了同行意见的, 当然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所以, 关心人民群众的热点问题, 首先要关注你们的意见建议。”

在讨论中把脉改革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在发言中提出, 教育改革, 尤其是高考改革, 一定要保持冷静, 积极稳妥。

袁贵仁非常赞同石定果的观点。他说, 中国的特点是大, 教育牵涉的人多面广, 我们的很多工作很难一刀切, 也不应当一刀切、一阵风。工作需要稳妥地操作, 不能简单地以速度、数量来衡量。

针对网上“去行政化”的声音, 袁贵仁说, 我们的方向是去行政化,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讲话材料念道: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机构和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如何落实这些改革任务?袁贵仁的理解是:对政府讲, 理顺公办事业单位关系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要尊重教育规律, 要转变职能, 简政放权,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去行政化不等于说没有管理, 也不是说将来就没有行政。但是, 完全用管机关的方式管学校就错了。

对学校来说, 要尊重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要扩大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知情权、监督权;扩大学术组织在学术问题上的话语权、审议权。政府管学校不能行政化, 学校管教师、学生也不能行政化。同时, 要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对管理来说, 创造条件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最终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袁贵仁说, 教育涉及人的培养, 这个实验要是错了, 这一批孩子就走了弯路了, 代价难以弥补。没有很大把握就进行教育改革, 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对改革的定位形成共识

壮士断腕, 背水一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总理用如此气魄推进改革。

在联组会上, 19位教育界别政协委员的发言, 同样紧紧围绕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改革出谋划策。

袁贵仁说, 改革是今年工作的主线。改革首先要有一个战略定位。改什么, 为什么改, 怎么改?需要统筹考虑, 要有全局观念、历史眼光、国际视野。

他解释道:全局观念是要从各行各业的角度看教育。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 要服务国家大局;国际视野是要学习借鉴别国的优势、经验, 扬长避短;历史眼光是要往以前看35年, 思考清楚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要往以后看35年, 包括到2020年和2050年, 应该怎么解决当前这个问题。

袁贵仁说:“眼光不能只停留在今天, 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结果就是, 今天做了, 看起来热热闹闹, 过两天就会出毛病。把事往最坏处想, 往最好处努力。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底线思维’就是在强调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要试点先行, 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但不能拍脑袋, 不能拍胸脯。拍胸脯表态, 拍屁股走人, 事情不仅没办好, 还留下了难题。这样的改革不如不改!”袁贵仁说。

主动回应热点问题

在联组会上, 袁贵仁主动回应了委员们很关心的招考制度改革问题。他透露说, 教育部今年已经出台了职业教育分类高考等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学术研究生分类招生改革都在进行中。

“最难的是高考, 但我们也有了初步意见, 正在深入调研、论证过程中, 随后会按程序报批。”袁贵仁说。

袁贵仁还关注到昨天委员们热议的“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的问题。他首先澄清了一些人对这个概念的误解,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是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县的学生, 并不是指农村贫困学生。这项政策性倾斜是做增量改革, 不会侵占原来学生的利益。补偿弱势群体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已经中午12点了, 委员们谈兴未尽。袁贵仁感慨地说:“大家围绕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启发性、积极性的意见建议。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部署有了, 重点有了。接下来, 要把三中全会精神、总书记讲话、总理讲话, 变成全党全国统一的行动, 来推动国家教育的发展。”

“落实是要下大功夫的, 教育部机关首先要改进工作作风。”袁贵仁说, “也包括我自己。”

3个小时的思想碰撞, 政协委员与教育部部长共同为中国教育问诊把脉。

交流与碰撞 篇8

微信群和朋友圈在生活中的家校联系起到便捷及时的作用,习作教学中,师生家长借助微信群或朋友圈反馈习作教学中的情形,及时调整习作教学策略,促进共生教育。家校配合在微信群里进行交流,确定习作朋友圈有关事宜,统一认识后,教师、学生、家长上传作文,一起探讨品读,促进阅读鉴赏能力。在微信朋友圈交流,教师当好协调员角色,引导指正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情形,规范微信朋友圈交流行为,促使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创建作文朋友圈,体验作文生活化

生活中微信朋友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投射到习作教学创设作文朋友圈,因势利导为习作教学服务。

1.准备工作。

(1)师生家长制作微信本。教师统一与家长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微信本相结合, 相机采纳制作方式,微信本基本款式包括方格(学生作文)、空白处(配图画或贴照片)、点赞区、评论栏、回复栏五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微信本在基本款的基础上可进行创意设计,体现个性。

(2)互加好友。教师在微信本扉页设计通讯录,好友对象一般是家长教师,学校同学,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 为了方便参与作文朋友圈互动和管理,加入的好友最好登记姓名。

2.管理微信本。

作文朋友圈有一定的参与人员,为了有效地体验习作情境氛围,不同对象安排不同阅读时间。

(1)同班学生随时交流。教室布置固定角落方便班级学生、教师随时传阅。

(2)同年段学生定时定点交流。学校在固定的公众场所固定的时间公布微信本供大家阅读。

3.非本校好友对象流动交流。家长和兄弟姐妹等在家中阅读之后点赞评价交流,第二天学生携带回学校班级。

4.定时共同反馈体会确定主题。一开始学生找不到门道,教师适时反馈指导,根据节假日社区活动及学校教育主题适时更换主题,在相应的时间做相应的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真情实感。

三、借鉴作文朋友圈晒生活,指导记录引导感悟生活

作文的素材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建立朋友圈后学生通过留心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在微信本记录喜怒哀乐, 教师引导学生真诚记录有趣的事情,难忘的人。学生的好奇心强,多给学生提供新奇的事物、有趣的东西,注意观察顺序,教授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引导感悟选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教师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悟生活的喜怒哀乐。

参与社会实践。生活是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大课堂,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丰富写作素材。在班级微信群, 教师定期不定期与家长联系,做好沟通, 发挥微信朋友圈和作文朋友圈渗透促进作用,引导家长带领孩子接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

四、借助微信朋友圈分享点赞,规范作文朋友圈评价回复

传统的习作以及评价批改,习作教学效率低。微信本在作文朋友圈之间传递, 参与者主动,期待分享和关注。学生在方格上发表文字或图片,作文朋友圈的好友们在微信本的点赞区点赞,在评论栏发表感受进行点评,作者对评价进行回复,习作训练生活化,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关注, 作者、读者的作文思维进行碰撞交流,教师起到协调引导作用。

引导点赞。引起共鸣的文字和感觉优秀的心情随笔,读者在点赞区画爱心点赞。为了激发学生记录文字的积极性,提高作文朋友圈的评价交流作用,教师制定集赞奖励制度,集赞奖励制度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

指导评价。读者在评论栏上发表感触或想法,可以在文字上做批注。评价互动,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品读微信本上的文字,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懂的地方,借助工具书解决,请教作者,请教教师。(1)看格式。作者作文格式正确与否,段开头要空两格,日记、书信和读后感观后感要注意文体格式。 (2)看选材。读者看作文的选材是否典型新颖,可行的材料不一定是新鲜的素材。(3) 看中心。文章的立意中心要深刻引人沉思, 有一定道理。

指导修改。微信本上记录的文字,读者直接在习作上修改字词、标点符号、语句。为保持微信本书面整洁,教师统一评改用铅笔圈画批注。平时读者觉得卷面整洁的直接点赞,发现错别字圈出订正;不通顺或有疑问的句子用横线加问号划出; 描写优美的词句用波浪线划出等等。

作者结合读者的评改,结合评价意见在回复栏上发表感受,仔细修改作文。教师引导对用得不够准确的词语,进行反复推敲交流,修改后和作文朋友圈的好友们继续探讨最后确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写得不通顺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进一步思考句子是否符合逻辑。

交流与碰撞 篇9

随着汽车安全性研究的深入, 国内外研究者相继提出了主被动结合 (active passive integration approach, APIA) 的汽车安全设计新理念, 旨在将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有效结合起来, 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主被动结合的汽车安全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1,2]。计算机仿真研究表明, 若合理运用主被动结合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 乘员损伤参数可降低20%~60%, 且能有效降低车辆的受损程度[3]。目前, 国内外已相继开展了APIA的研究,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单位进行了一些实际性的探讨[3,4,5]。APIA的技术核心在于如何运用传感技术准确地识别“人-车-路”环境参数, 并选用合理的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判别“人-车-路”环境的危险程度, 从而有效地预测事故, 以便及时控制相关被动安全装置达到预定状态。本文的研究重点就在于APIA的技术核心——事故预测技术。

目前, 在一些高档车型上已经采用的如智能巡航系统、防瞌睡系统等, 大多采用雷达或激光测速、视频图像识别等技术。这些装置虽然已得到一些成功应用, 但普遍存在系统复杂、成本高的缺点, 且无法在诸如行人、车辆突然穿越马路或车辆突然变更车道这类突发交通状况下发挥良好的作用。事故分析表明, 在大多数交通事故中, 驾驶员能够察觉事故即将发生, 并采取了紧急制动等相应措施[6]。但往往有时由于采取措施时为时已晚, 事故仍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 本文研制了一种以驾驶员在事故发生前所采取的紧急制动行为为判别依据的事故判断系统。试验表明, 该系统能有效识别驾驶员的紧急制动行为, 且能在车辆紧急制动后短时间内向预先安装于汽车前纵梁内部的附加碰撞缓冲吸能装置发出指令, 使其主动拓展到车体外部, 以增大缓冲吸能空间, 有效降低碰撞事故的严重程度。该系统简单、经济且可靠。

1 某车型典型工况加速度信号分析

本文通过实车试验得到了某车型在40km/h、50km/h、60km/h时紧急制动、正常制动、点刹和通过路障等4种工况下的加速度信号。试验条件为干燥沥青水泥路面, 路障高度为30mm。50km/h各工况加速度信号如图1所示 (g为重力加速度) 。40km/h和60km/h加速度信号与50km/h时的曲线类似[6]。

本文从加速度峰值大小、信号持续时间长短、曲线走势及加速度信号积分曲线特点等几个方面对图1所示的加速度信号进行了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紧急制动时, 车辆加速度峰值在-0.7g左右, 幅值明显比其他工况大, 加速度信号在紧急制动后短时间内急剧攀升, 且峰值持续时间长, 有明显的“窗宽”出现。正常制动时, 加速度峰值大小为0.4g左右, 制动时间比紧急制动时间长得多, 且加速度信号较为平缓。点刹时, 加速度峰值大小在0.2g左右, 加速度信号表现为明显的波浪形曲线。通过路障时, 加速度峰值大小在0.3g左右, 加速度信号在短时间内表现为明显的起伏震荡。在不同的速度下, 相同工况的加速度曲线波形基本一致。因此, 与其他工况加速度信号相比, 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加速度信号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加速度值攀升急剧、峰值大、峰值持续时间长、有明显的窗宽出现。对所得的加速度信号进行积分, 其各自的积分曲线有明显的区别, 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紧急制动时的加速度积分曲线的斜率远大于其他3种工况。因此, 在采取紧急制动后的极短时间内, 其加速度积分值就会与其他工况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情况在其他车速时也同样存在[6]。

由此可见, 设置一定的窗宽, 对加速度信号在窗宽范围内进行积分, 只要窗宽和阈值选择得当, 就能够区分紧急制动工况和其他工况, 并且具有良好的区分干扰工况的能力。

2 系统判别算法

2.1算法选择

本文选用移动窗积分算法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算法。即以某一恰当的时间长度w作为窗宽, 对窗内的加速度信号进行实时积分, 以积分结果作为判断依据[7]。其计算公式为

s (t, w) =∫t-wta (t) ds (1)

式中, a (t) 为加速度信号;t为积分当前时刻;w为窗宽。

这种算法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积分窗宽来区分汽车不同的行驶工况, 抗干扰能力强, 且较容易实现,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算法。只要窗宽和阈值选择得当, 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采用Newton-Cotes求积公式实现对加速度信号的积分。由于低阶的Newton-Cotes求积公式精度不够高, 本文采用它的复化梯形形式进行计算。即先将积分区间[t-w, t]分成n个等长的小区间[ti-1, ti] (i=1, 2, …, n) , 区间长度h=w/n, 在每个小区间上应用梯形求积公式, 然后相加便得到期望的复化梯形求积值[8]。计算公式如下:

s (t, w) =∫t-wta (t) ds=∫t0t1a (t) dt+

t1t2a (t) dt+∫t2t3a (t) dt+…+∫tn-1tna (t) dt (2)

进一步计算得

s (t, w) h2[a (t0) +a (t1) ]+h2[a (t1) +a (t2) ]++h2[a (tn-1) +a (tn) ]=h[12a (t-w) +a (t1) +a (t2) ++a (tn-1) +12a (t) ] (3)

该算法在具体实现时, 可用两个数组a[0]~a[n]和s[0]~s[n]分别存储加速度值和小梯形的面积, 则当前积分值 (图3) 为

s[0] (t, w) =i=0ns[i]=12i=0n-1 (a[i]+a[i+1]) h (4)

当积分窗向后移动一个单位后 (图4) , 控制系统读入一个加速度值a[n+1], 并用a[n+1]将a[0]替换掉, 用s[n+1]将s[0]替换掉。则窗体移动后的积分值为

s[1] (t, w) =i=0ns[i]=s[0]+i=1ns[i]=12 (a[n]+a[n+1]) h+12i=1n-1 (a[i]+a[i+1]) h (5)

观察式 (5) 和式 (4) 发现, 两者在求累加和时, 中间一段总是相同的 (图4) 。因此, 可将式 (5) 改写为

s[1] (t, w) =s[0] (t, w) +su-sv (6)

其中, su代表新移入窗体内的面积 (图4中斜线阴影部分) , sv代表新移出窗体的面积 (图4中横线阴影部分) 。s[n] (t, w) 以此类推。这样就既能节约单片机的数据存储空间, 又能避免做重复的移位和累加运算, 可大幅度提高系统运算速度, 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

2.2算法参数的确定

在本系统中, 移动窗积分算法中的窗宽和阈值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1) 窗宽应尽量小, 以便使系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出驾驶员的紧急制动行为。经试计算, 速度为100km/h的汽车在1s内要行驶27.7m, 所以积分窗宽应小于1s为宜。

(2) 对于积分窗宽的设置, 必须使得在设定的窗宽范围内, 紧急制动时的加速度信号积分值大于积分窗体在时间轴上“移动”时, 其他所有工况在该窗宽内的最大积分值。

(3) 阈值应取不同速度下所得的紧急制动加速度积分值的最小值, 以保证系统能识别不同速度下的紧急制动行为。同时, 阈值必须大于在所设定的窗宽范围内其他所有工况加速度积分值的最大值, 以保证窗体在时间轴上“移动”时系统不会误触发。

经分析, 积分窗宽取250ms, 积分阈值取1, Newton-Cotes求积公式中的积分区间长度h取10ms。

3 系统硬件设计

以STC89C58RD+单片机为核心, 利用Analog公司生产的高性能加速度传感器ADXL103采集车辆的制动加速度信号, 通过信号调理后, 再利用MAX197进行A/D转换并最终送入单片机进行分析运算。

一旦分析结果超过程序设定的危险值则认定事故将要发生, 系统即刻输出触发信号让执行元件工作, 使碰撞缓冲吸能装置主动拓展到车体外部, 有效增大缓冲吸能空间, 将碰撞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系统硬件方案如图5所示。系统硬件以STC89C58RD+单片机为核心, 包括传感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电路、执行元件驱动电路及电源电路等。其中, ADXL103为单轴加速度计, 5V供电, 与单片机系统完全兼容, 灵敏度高, 非线性小, 最大能承受3000g的冲击, 其采用PLCC封装, 能有效缩减PCB板尺寸, 适合于汽车碰撞安全相关产品。该器件内部集成有滤波电路, 用户只需在信号输出脚外接一个电容即可轻松实现滤波。电容参数可参照芯片资料设置。

4 系统软件设计

本文选用C51进行编程, 系统软件采用了通用的模块化编程手段, 由主程序、初始化子程序、滤波子程序、A/D转换子程序、移动窗积分算法子程序、定时子程序和执行元件控制子程序等模块组成。系统软件流程为:首先, 在系统上电 (汽车启动) 后250ms内每隔10ms记录一个加速度值, 这样就能在汽车启动后250ms内完成系统初始化。然后, 每隔10ms读取一次当前加速度值, 做一次积分, 并判断积分结果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危险值v (设定v=1) 。如果积分值大于或等于v值则调用执行元件控制程序以驱动相应的装置, 反之则在下一个10ms定时时间到来时重新读取加速度值, 做积分并判断。如此循环。系统软件流程如图6、图7所示。

5 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系统的工作性能, 本文按照上述原理开发了相应的硬软件系统, 并完成了试验室内的小车试验验证及实际工况的道路试验验证。

5.1小车试验验证

小车试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该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及其触发时间的正确性。试验装置如图8和图9所示。小车在重块的牵引下, 在水平台面上运动。其加速度值的大小可通过改变m1、m2的质量大小进行调节。加速度公式为

a =[ (m2-m1) g-f]/ (m+m1+m2)

式中, mm1、m2分别为小车质量、重块1、重块2的质量;f为摩擦力。

验证条件设定如下:

(1) 由于该试验的目的仅为了验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及其触发时间的正确性, 因此, 小车试验的阈值v可以与上述实车试验的阈值不同。可将其设为任意值, 本试验的阈值设定为v=0.5。

(2) 将所研制的控制系统安装在试验小车上, 再额外安装一个单轴加速度传感器, 并用移动数据采集仪 (MDR) 记录该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由MDR所得的信号可以求出试验小车的加速度积分曲线, 在积分曲线上找出相应于阈值 (v=0.5) 的时刻t0。即理论上讲, 控制系统应该在t0时刻发出触发指令。

(3) 试验测定可知, 从控制系统发出触发指令到指示灯亮之间的延时时间td (包括继电器和指示灯的反应时间) 为205ms左右。则理论上讲, 高速摄像机所拍摄的指示灯变亮的时刻应该为t0+td

(4) 高速摄像机实际所拍摄到的指示灯变亮的时刻记为t。如果t = t0+td成立, 则控制系统可靠, 其触发时间正确。

3次试验中MDR所采集的加速度曲线及其积分曲线如图10、图11所示。由图11可得到理论值t0。再结合高速摄像的结果即可得到t0、td和t之间的关系,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实际值与理论值偏差在10ms左右, 因此, 控制系统可靠, 触发时间正确。

5.2实车道路试验验证

在干燥沥青水泥路面, 路障高度为30mm的试验环境下, 对该碰撞事故判别系统进行了实车试验验证。所选工况仍然是该车型在40km/h、50km/h 、60km/h时的紧急制动、正常制动、点刹和通过路障。结果如表3所示。试验表明, 该系统能有效识别驾驶员的紧急制动行为并预测碰撞事故是否会发生。系统能向置于汽车前纵梁内部的附加碰撞缓冲吸能装置发出正确的触发指令, 且工作稳定, 在所进行的12次试验中无一例误触发情况发生。

6 结束语

本文研制了一种以驾驶员的紧急制动行为为依据的, 以移动窗积分算法为核心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研究表明, 采用移动窗积分算法能够有效识别驾驶员的紧急制动行为并且具有良好的区分干扰工况的能力。同时, 试验研究表明, 积分窗宽取250ms、积分阈值取1是较为合理的控制参数。在干燥沥青路面上, 该系统能正确识别紧急制动工况, 且能排除正常制动、点刹和通过路障等其他干扰工况。系统工作稳定,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对主被动结合的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的开发具有实际性指导意义, 对于其他碰撞事故预测系统的研发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当然, 本文未考虑不同车型、驾驶员习惯、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不同路面状况 (湿滑路面、乡村道路、陡坡等) 的差异等, 存在一定局限性, 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laus W, Nils B.A Balanced Active and PassiveSafety Concept for New Vehicle Generations[C]//18th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 Conference.Nago-ya, Japan:ESV, 2003-00-0352.

[2]J櫣rgen D.Active Safety Systems?The Home forGlobal Chassis Control[C]//Convergence 2006.10.Detroit, MI, USA:SAE, 2006-21-0079.

[3]Cao Libo, Bai Zhonghao, Sun Chuangfan, et al.Crash Energy Absorption Equipment Combines Ac-tive and Passive Safety[C]//2006 InternationalCrashworthiness Conference.Athens, Greece:Icrash, 2006-188.

[4]Wang J T.An Extendable and Retractable Bumper[C]//19th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 Conference.Washington D C, USA:ESV, 2005-0144.

[5]杜青云, 雷正保, 魏书彬.基于主被动结合的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智能吸能控制系统[J].公路与汽运, 2009 (1) :6-9.

[6]唐明福, 曹立波, 白中浩, 等.基于制动加速度积分的碰撞事故判别系统研制[C]//The 6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Xia-men: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108-114.

[7]钟志华, 张维刚, 曹立波, 等.汽车碰撞安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预设”与“生成”精彩碰撞 篇10

一、精心预设, 促进生成

1. 准确解读教材, 预设多种可能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 其中之一便是要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如果老师能准确把握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 明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那他在上课时便会很好地抓住生成资源, 不仅能拓展本课教学内容, 使英语教学生活化,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课堂便会不同于一般的课堂, 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性将会大大提升。

2. 有效开发资源, 优化教学手段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所以, 教师在预设时一方面要开发并筛选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 从而优化预设, 促进生成。

我教授的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2In a toy shop, 这一课主要是“talk about toy animals”, 目标是能用C部分句型 (What’s this?What’s that?) 来说B部分8个动物单词, 学会用英语来询问并介绍动物名称。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先自学B、C部分, 自己再准备实物或是自画动物来向大家介绍, 可以是学过的。上课时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准备, 由其他人问, 他向同学介绍自带或是自制的动物。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适时引导学生的错误以及单词的正确的发音与拼写, 并补充学生未提及的, 这些资源让整个教学“活”了起来。

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时, 需开发更多相关的资源, 丰富预设, 使课堂更加精彩。在这一课的教授中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不仅自己开发资源, 更让学生自己去扩展资源, 利用学生喜爱动物和希望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 让他们自己来拓展本课涉及的动物玩具, 给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机会。

3. 预留弹性空间, 发掘精彩瞬间

在教学中, 预设是必要的, 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但同时这种预设应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课前预设没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那么, 上课时不仅会面临“尴尬”处境, 而且无法发掘出精彩的生成, 所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度, 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尊重学生, 促进生成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关系上“教”要促进“学”, 其本质在于“引导”, 没有否定“教”, 而是对“教”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 即要尊重他们对不同问题的不同看法, 尊重他们的认知特征、心理特征等。

看到一位老师在教牛津教材4B Let’s go by taxi一课时, 为了能使新授单词airport更加直观、形象, 教师将课前扫描的飞机场图片呈现在屏幕上。正当教师让学生操练时, 却听到一个学生说:“这个飞机场一点也不像, 真难看。”当时这位老师一阵尴尬, 之后面带笑容地问了那个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airport?学生如实回答了问题, 接着教师又向全体学生询问了他们心目中的飞机场应该是怎样的。在教师引导下, 有的学生说:“I think that the airport should be very large.”有的说:“Itshould be very clean.”…

其实孩子是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想说、好动, 要多给他们一些时间、空间, 尊重他们的感知、想象, 让他们畅所欲言, 再加上教师睿智的“引领”, 就会生成精彩的一刻。

三、课堂互动, 促进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 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有生成的课即丰实的课, 这样的课不会完全是预设的结果, 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 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 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的生成。这样的课堂, 师生对话沟通和合作探究中产生交互影响, 共同推进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下一篇:政府企业管理体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