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

2024-05-05

心理世界(精选十篇)

心理世界 篇1

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除了具备体育界和军事领域心理训练的特点之外, 还具有独特性。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多种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对参赛选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过程, 使选手学习和掌握身心活动的调控方法、提高调控效果, 达到最适宜的程度, 以满足提高竞赛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 任何一项重大竞赛, 除选手职业操作技能水平的较量外, 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心理素质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水平的发挥。而在赛前、赛中以及赛后, 选手可能出现怯场、“高原现象”、“克拉克现象”、“瓦伦达效应”、“心理饱和”等心理困扰, 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和身心健康。进行心理训练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目的就在于使选手合理地进行比赛角色定位, 形成良好的比赛心态, 提高选手多方面心理机能, 增强选手面对各种情况的应对能力、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使之体现出高度的自信、灵活的作战策略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最终形成最佳的竞技状态。

一、心理训练的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对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来讲, 提高应赛心理技能, 使之在比赛中能发挥出正常乃至超常水平, 是进行心理训练的目的所在。

第一, 不同的训练内容对选手心理技能具有特定的作用。心理训练要根据不同时间阶段上所侧重的心理技能进行动态调整。其中, 目标设置训练能够帮助选手设置符合自身能力的竞赛目标, 既不会造成太大压力同时又能有相当程度的激励作用, 把选手的竞赛心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赛前训练、赛中竞技以及赛后调整。表象训练能够使选手灵活运用表象操作来提高日常技能训练的效率, 并且提前学习应对可能在赛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提高其抗挫能力, 使之在激烈的竞赛环境能够有更加沉着的心态。放松训练作为常规训练科目, 能够缓解选手比赛压力, 通过生理调节来达到心理上的放松, 促进技能水平更好地发挥。自我暗示训练作为自信心训练的一部分, 能够提高选手的自我效能感, 发挥积极暗示的巨大力量, 帮助选手克服怯场情绪, 提高竞赛的自信心。

第二, 不同参赛项目对选手心理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 有些项目对精准度的要求极高, 有些项目要求快速高效完成任务, 还有些项目要求较长时间的耐力。因此, 需要与具体竞赛项目的专家、教练交流讨论, 了解项目所需提高的关键心理技能, 使心理训练的侧重点有所倾斜。同时, 在赛前训练的不同阶段, 所要提高的心理技能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要随着训练进程做出相应调整。

第三, 要充分考虑到参赛选手的个体差异, 综合考虑选手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已具备的心理技能水平、仍存在的心理风险因素等, 来为选手制定个案化的心理训练计划。

(二) 科学性原则

心理训练是一项以科学理论作指导, 科学方法做支撑, 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基础上, 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实施操作的科学工程。

第一, 心理训练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例如,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下发展出的一系列脱敏训练, 能有效克服训练期间因失败导致的应赛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在生理心理学指导下发展出的生物反馈训练, 能提高选手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 以达到最佳的竞赛心理状态;在认知心理学指导下发展出来的表象训练, 能够通过在大脑中巩固动作心理图式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使选手的动作更加精准、熟练。

第二, 心理训练是专业化的训练工作, 一方面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员组织实施, 包括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专家、对选手进行心理训练的心理训练员以及为选手进行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等;另一方面, 还需要各个职业领域的专家、教练, 以及对技能大赛有相当程度了解的技能专家团队。不同领域的专家人才结合在一起的团队力量为选手高水平的技能培养与发挥提供了人员支撑。

第三, 心理训练的内容及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根据参赛项目的不同、选手心理素质的差异以及训练阶段的不同有所调整, 以期能更加适合技能大赛的选手, 最大限度地为提高选手的心理技能发挥作用。

(三) 可操作性原则

进行心理训练最终目标是使选手能够在赛前、赛中和赛后自行掌握、灵活运用, 可操作性尤为重要。

第一, 心理训练的内容要简单易懂, 容易掌握, 使选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自行运用。例如, 放松训练适宜采用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以及想象放松法, 这些方法简便易行,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能够自行操作, 发挥作用。

第二, 心理训练的形式要具有灵活性, 在基本方式的基础上延展开来, 将心理技能训练与具体技能操作结合起来, 融入选手日常训练当中, 在实践中反复锻炼和提高心理技能, 巩固效果。

(四) 系统性原则

人的心理具有复杂性, 身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都能对心理产生协同作用。因此, 心理训练不是单一的, 要综合考虑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调动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 共同为提高选手心理技能服务。

任何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和改变, 都是在经过多次反复学习和训练之后才能获得。即使经过强化训练已获得的心理品质, 如果不定期进行巩固训练, 也会减弱甚至消失, 需要在一定时间周期中进行系统的训练才能显现训练效果。

二、心理训练五阶段模式体系建构

(一) 专家队伍、硬件设施、人员及场地保障

为世界技能大赛选手进行心理训练, 需要建立一支以心理学专家、研究者以及不同技能专家、教练为主体的专业队伍。其中心理学专家及研究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 尤其是心理训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长期的心理训练研究中, 了解技能大赛选手心理特征, 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案。同时, 不同领域的技能专家和教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同职业技能具有其特殊性, 工作在第一线的专家和教练能够提出最有效的建议, 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心理训练的内容也要心理学专家和技能专家共同协商才能更适合技能大赛的选手。

要建设专业的心理训练基地, 以进行团体和个别心理训练, 需要具备进行心理训练要使用的各种硬件设施, 以及进行选手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室, 为选手提供安全、放松的环境。

目前, 我国已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立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 并配备了心理学专家队伍, 这无疑为世界技能大赛心理训练的研究以及选手心理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 工具保障

心理测量作为测查选手心理状态的方法, 将贯穿在整个选拔及赛前训练的过程始终, 心理测量的结果为选手进行心理训练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通过心理测量, 逐步建立起选手心理素质档案, 以提高选手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目前, 专门针对技能大赛选手的心理测量工具还不完善。但我们可以借鉴体育竞赛的量表, 例如, 可以使用修正后的内田—克莱佩林测验来测量选手的人格特征;使用竞赛风险量表来评估选手的参赛风险因素;使用竞赛焦虑问卷来了解选手的赛前心理状态等。

(三) 心理辅导方式

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辅导采取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团体辅导主要为安抚选手紧张焦虑情绪,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等;个别辅导则针对不同选手参赛心理风险项目及竞赛焦虑等心理状态进行干预。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来为选手营造安全、轻松的氛围,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等心理咨询方法为选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使选手能够将内心的压力表达、释放, 降低比赛风险, 提高应赛心理技能。

(四) 五阶段心理训练模式

针对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特点及竞赛要求, 要建立起选拔阶段、常规训练阶段、冲刺训练阶段、赛中心理保障及赛后心理调适为一体的系统心理训练模式, 来保障选手心理训练工作的进行。 (如图1所示)

1. 选拔阶段

目前, 选拔的标准大多只专注于选手的技能操作水平, 忽略了选手心理素质的测评。

以往的经验表明, 面对世界级的重大比赛, 选手可能出现怯场、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甚至伴随躯体化症状, 如呕吐、腹泻、头痛、心跳加速、发抖等。这些不良的情绪及身体反应对选手备赛和比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每一位选手的心理素质有所差异, 而不同领域的研究均揭示出心理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个人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在选拔阶段, 要进行心理素质的测评, 当然, 重点是通过心理训练能够达到的心理技能水平的测评。

需要测评的内容包括认知层面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情绪层面的竞赛心理风险因素、竞赛焦虑情绪测评等;意志行为层面的协调力、耐受力等。通过测评, 选拔出最适合参加竞赛的选手。

2. 常规训练阶段

心理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遵循的规律有相似之处, 都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训练, 才能够起到提高心理技能的作用。

常规心理训练在选拔阶段之后进行, 针对参赛选手整体情况, 制定团队训练方案, 包括基本的心理技能训练, 如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自我认知训练、目标设置训练、自我暗示训练等。通过课程的方式向选手讲解心理训练的基本程序, 使选手了解心理训练在整个竞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基本心理技能训练来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

同时, 针对不同选手参赛项目不同, 加强所需心理技能训练;针对选手所测评出的参赛心理风险不同, 重点提高其风险因素的心理技能。常规训练为冲刺阶段、赛中及赛后心理调适及辅导奠定基础, 需要使选手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熟练掌握各种技法。

常规心理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选手的自我控制, 自我调节能力, 增加其心理活动的强度。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 提高观察的精确度、敏锐度, 提高记忆的效率, 激发竞赛动机水平和思维的创造性。增强选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提高其心理耐受力。树立自信, 使选手积极主动地活动、高效率地工作, 减少疲劳、厌倦和无能为力的感觉。

3. 冲刺训练阶段

比赛前夕 (赛前约一个月) , 选手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很容易因为大赛的临近产生焦虑为主导的不良情绪, 影响备赛。这一时期的心理训练集中在缓解其竞赛焦虑, 树立恰当的比赛动机, 调整情绪状态迎接高强度的比赛。因此, 冲刺阶段心理训练主要包括心理准备训练、自我调节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心理适应训练、比赛动机训练等。

同时, 随着大赛的临近, 各种情绪问题会渐渐突显出来。因此, 需要心理专家密切关注选手心理动向, 可通过施测竞赛焦虑量表, 了解其焦虑水平, 进而针对问卷所揭示的问题进行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

4. 赛中心理保障

无论是常规心理训练还是冲刺阶段心理训练都是在为选手比赛中的高水平发挥打基础。除了赛前的种种准备, 赛中心理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

世界技能大赛要持续4天, 在这漫长的比赛过程中, 选手可能出现多种应激状况, 如遭遇比赛评判不公、不熟悉规则导致的失误、因紧张导致的暂时落后等等。在比赛进行中, 这些状况只能靠选手自己运用平时掌握到的心理技能去克服和调节。如缓解紧张的放松训练, 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选手安抚情绪, 镇定下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我暗示训练能够增强自信心,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时, 比赛期间, 还需要心理专家全程陪伴, 以便对选手出现的情绪困扰等突发状况进行疏导和援助。从以往的参赛经验看, 个别选手在比赛期间,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呕吐、头痛等躯体化症状, 这无疑是由于环境变换的不适应、比赛竞争压力大、高强度的比赛心理资源消耗过度等原因造成的, 此时如果能够运用心理学方法予以干预, 对选手身体症状和心理困扰的缓解都具有积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 心理辅导教师要为选手所熟悉, 应参与到选手整个备赛过程中。

5. 赛后心理调试

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从选拔到备赛, 再到比赛, 经过了几个月乃至一年的高强度、高消耗、高紧张的身体和心理消耗。因此, 赛后心理辅导及调试主要围绕解决选手赛后心理“后遗症”展开。

赛后心理调适的方式主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具体方法, 可采用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图画疗法等表达性心理咨询方法, 组织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 使选手有机会表达自己, 通过表达将不良情绪释放。通过小组的方式彼此之间沟通交流, 分享内心的感受。最终使选手能够舒缓比赛带来的压力, 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比赛结果。

参考文献

[1]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新胜, 顾玉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3]姒刚彦, 张忠秋, 张春青.中国运动员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心理服务[J].中国体育科技, 2012, 48 (4) .

[4]钟常绿, 闫飞龙, 卢黎明.外军特种部队强化心理训练模式镜鉴 (上) [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0-27 (009) .

[5]张力为, 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 (第2版)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6]沙冕.国外心理技能训练 (MST) 程序的传递与周期化心理技能训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2) .

[7]王洪芳, 岳洪梅.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心理训练模式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 2013, 22 (1) .

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篇2

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听话懂事,那么首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就像我平时常说儿子的一句话:顺着毛摸是既懂事又省心的!同样的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班里的其他孩子,如果想更好的和孩子心贴心的交流,让孩子对我们既爱又敬,我想那和我们能够很好的透视孩子的心里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种所作所为所展现的心里世界,那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顺着毛摸!

利用寒假小长假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了这本《透视幼儿心理世界》。这本书从幼儿怎样认识世界、怎样感受世界、怎样应对世界这三个方面,精选了36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详细地向幼儿教师和家长介绍了幼儿的心理世界。书中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它能够引导读者了解和观察幼儿的心理状况,走进幼儿的心理世界。每个问题都那么切合实际,分析孩子的做法想法。其中幼儿是怎样感受世界的这部分体现的尤甚。孩子对世界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接下来就会产生简单的价值判断用心感受世界。本章中,通过几个小故事后的幼儿心理透视和专家分析,让我学会从幼儿的眼中看世界,了解幼儿做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感受他们世界的视角独特。

“父母的爱是孩子安全的来源”这一节中述说了关于独行侠——子泉的故事,看了他的故事,我就想起来我们班的独行侠——小麦。小麦是一个聪明可爱的男孩,可是没几天就惹了一堆事。不是和小朋友抢东西就是咬着别人,有时一天会接二连三的咬人,十分令人头疼。小麦基本上都是妈妈来接的,妈妈对于小麦比较溺爱,什么事情都会顺着孩子。不仅如此家中的爷爷奶奶也都非常的溺爱。偶尔爸爸来接,爸爸对小麦看起来比较“严厉”,一下责怪他动作慢,一下就是嫌他不收拾玩具。在一次“咬人”事件后,我也尝试和家长交流小麦在幼儿园表现的情况,他妈妈只是敷衍的批评了两句,对于小麦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不重视,认为男孩子调皮是正常的事情。只要自己不吃亏就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也尝试了许多办法,表扬法、榜样法等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本节中专家给教师的建议里我豁然开朗。对于孩子的教育光靠老师是不够的,家长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应该找到小麦的妈妈做一次有针对性的交流,改变家人对小麦的相处方式,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不能过于委婉,要让小麦的妈妈重视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发展对孩子健康人格建立的重要性。

光影世界话心理(上) 篇3

《雨人》(“Rain Man”)与自闭症

《雨人》无疑是心理学题材电影中的经典。在1988年那个时代便能狂收一亿票房,而且拿下奥斯卡多种奖项,可谓叫好又叫座。而“自闭症”这种精神疾患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才为公众所熟悉。

靠倒卖汽车为业的小商人查理与父亲不和,分手多年。某天他突然收到父亲的死讯,300万元遗产正好可以帮他度过生意难关,无奈父亲却把这笔巨款留给他从未谋面的哥哥诺曼。后者是个自闭症患者。查理将诺曼从精神病院拐出,试图从诺曼监护人那里敲诈这笔遗产。但在与哥哥相处的短短几天里,查理被亲情所感染,放弃了对遗产的争夺。

“Rain Man”这个古怪的片名来自诺曼的名字。在查理两岁以前,诺曼和他住在一起,经常在弟弟哭闹时讲故事安慰他。一次,诺曼不慎将查理放入浴缸热水中。父亲担心他会对弟弟造成危害,便将他送入精神病院。查理长大后从不知道自己有个兄长,但却保留着一个童年的幻想——每当自己内心痛苦的时候,会有一位“Rain Man”(雨人)来安慰自己,这是“诺曼”的谐音给他留下的潜意识。

一部电影在艺术上能够达到优秀的标准,必须做到表层意义准确、比喻意义深刻,并且和表层意义紧密相联。这部电影的表层意义就是对自闭症症状的细致描述。在这个层次上,《雨人》的编导掌握了大量医学资料,以保证细节的准确性。自闭症患者不合群,对与人接触很恐惧,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刻板行为。比如不停自言自语,一定要每天吃同样的食品,甚至数量都不能改变。

自闭症患者在智力上并没有问题。有些人还在语言或者计算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比如能背诵《圣经》,能心算复杂的数学题。但这些知识无法运用在生活中。影片里,诺曼可以心算复杂的数学题,却不知道一块钱花掉五角后还剩多少。

自闭症于1938年由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发现,《雨人》恰好上演于半个世纪后。直到今天,医学界仍然没有搞清这种疾病的成因。凯纳本人倾向于它来自父母的冷漠,以及教养行为过分刻板。但这个结论后来被否定,自闭症似乎还有生理方面的原因。

在将自闭症准确表现的基础上,编导赋予影片的深层寓意更是别具匠心。这部影片真正要表现的是弟弟查理的内心转变。他工于心计、过度理性,总是用面具包裹着自己,不和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女友分享内心感觉。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影片开始时,查理的自闭性格给周围人带来不少精神压力。结果他却遇到了真正的自闭症,同样被哥哥折腾得够戗,被迫去体验和一个封闭的心灵打交道是多么痛苦。

影片中有这么个情节。由于诺曼一定要按精神病院里的方式来穿衣服,查理按奈不住愤怒,停下车对哥哥说:“自闭症就是一堆狗屎,因为你内心一定是正常的!”影片主题在此鲜明地表达出来,查理也最终明白应该把自己的心灵开放给别人。

编导之所以选择了“自闭症”这么种罕见的心理疾病来描写,并非为了猎奇,而是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封闭现象。从非病理的角度讲,高度竞争社会里的中产阶级们普遍都有自我封闭现象。

需要提醒大家,正是由于这部电影,“自闭症”从此广为人知。公众把不爱与人交往的性格也算成自闭症。笔者常听有人说“我有点自闭症”、“某某就是个自闭症”。这是不准确的。自闭症患者由于无法自理,成年后都处于被监护状态。由于缺乏自知力,他们也不会声称自己患了自闭症。

《飞越疯人院》与精神病院制度

《飞越疯人院》于1975年上演,是精神病学题材电影的经典。影片里,犯罪嫌疑人麦克·默菲为了逃避惩罚,伪装成精神病人,被送到精神病院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在此期间,精神病院种种非人道措施令他不满,遂鼓动病友们逃出疯人院,最终被强制实施手术改造。

一部讲心理学的电影,艺术和科学应该并重。以本片为例,编导在刻划人物性格时将它与精神病症状联系起来,让每个精神病人角色都患有一种富于特色的病,有精神分裂症,有抑郁型精神病,有老年痴呆症。这些病症行为表现差异很大,使得电影尽管角色很多,但每个人一眼看上去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不过,虽然编导对精神病学作了一番深入了解,但本片主题却很值得推敲。编导试图通过精神病院管理体制的不人道,进而影射美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这是电影的比喻意。但电影的表面意义必须准确,这个比喻意才能有力。

如果只就电影表面含义来说,无非是在谴责精神病院的措施不人道。铁棒、铁丝网、暴力压制、电击疗法、脑手术……这便是编导给我们突出展示的一切。为了表现这些手段的“残忍”,编导刻意用患者夸张的痛苦来对比。比如病人在接受电击疗法时,抓住门框拒绝入内,还声嘶力竭地高喊,场面仿佛是纳粹集中营的刑讯室。

片尾处,主人公默菲被送回病房,呆若木鸡,前额留有一丝刀痕,暗示他被施以手术。这种手术叫“额叶破坏手术”,可以减少患者的攻击性。在影片里,这意味着默菲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他的个性被人为改造了。个性被强制改造比死亡更痛苦,在这个主题引导下,病友忍痛将他杀死。

然而,默菲在电影里的表现只不过是调皮捣蛋、破坏规矩。这类表现并不会被施以“额叶破坏手术”,它只适用于有严重暴力倾向的人。笔者了解的施术案例中,有的患者甚至在打斗时咬下对方脸上的肉!只有手术才能让他不再危险。

笔者去过精神病院。当你乍看到铁锁、高墙,被锁在床上的燥狂症病人时,你也会有“不人道”的感觉。但这和监狱一样,是为管理而付出的牺牲。为了不让精神病人伤害他人,更为了不让他们自伤,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

影片中,默菲偷偷带一群病友出海钓鱼。大家有说有笑,最后毫发无损地回来。如果现实中的精神病人真能做到如此程度的自理,那精神病院的严格监管确实很多余。但这只是艺术上的虚构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稍后拍摄的《雨人》就现实了许多。《雨人》结尾处,兄弟俩萌生亲情,观众都期待着诺曼能够离开精神病院,但事实证明他无法在院外生活,弟弟只好又把他送回去。

而《飞越疯人院》中的精神病医生被描写成一群虐待狂。他们明知道默菲没有精神病,但却故意将他留院,只是为了可以合理合法地对他实施电击,或者做“额叶破坏手术”,以报复他破坏精神病院规矩的行为。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现实中的精神病院都在逐渐减少着监管力度,但这更多是出于技术进步,并非意味着过去严格管理是错误的。

《麻木》与心理治疗的缺陷

轻喜剧片《麻木》(Numb)上映于2007年。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票房廖廖,几年后可能就会被遗忘。但在这里它应该被重点介绍,因为该片完全以心理治疗为题材,而且它讲的是心理治疗的缺陷。如果编导对心理治疗现状没有深刻的了解,肯定拍不出这样的片子。

主人公哈德森靠与朋友合作剧本为生。他与母亲、兄长关系恶劣,生活里缺乏朋友。一次,哈德森连续吸食12支大麻,感觉周围世界虚无飘渺,失去了真实感,从此患上心理疾病。

关于这种心理疾病的名称,有的翻译成“严重人格分裂症”,有的翻译成“严重抑郁症”。其实都不准确,它的学名叫“感知觉综合障碍”。患者仍然能看到、听到、尝到、闻到、触到外部信息,但在把它们综合起来的过程中发生障碍,缺乏真实感,觉得外部世界飘忽不定。

在影片里,编导确实想直接用镜头来表示哈德森眼里的虚幻世界,不过显然很困难。影片更多还是靠演员动作来表现这一病症。哈德森不停地看自己的手,想把它当成真实的东西。他去打苍蝇,却把台灯拍落在地下。他用冰袋紧贴在脸部,用强刺激来形成真实感。

哈德森在超市里经常偷小物件。这既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感情关系的转折点,也是这种病的症状之一。患者失去现实感,便希望从外部得到强烈刺激,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甚至不惜犯罪入狱。

发现自己患病后,哈德森求助了不少心理医生。这些人都顶着吓人的头衔,这位是哈佛的博士,那位毕业于剑桥。对于他的病因,心理医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他是自信心不够,要他多和人接触。有的认为对于这种病多说无用,应该以吃药为主。影片里有个特写镜头,表现哈德森一顿要吃下的药。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药片在桌上排成长队,甚为壮观!

哈德森走马灯一样奔波于不同的心理医生那里,结果却一无所获。这其中,他遇到了一位专攻“认知行为疗法”的女医生。这种疗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贝克等人发明。他们认为人的错误观念导致变态行为,心理治疗应该以改变患者的错误观念为主要目的。

这位女医生衣着典雅,举止高贵,不苟言笑,一幅居高临下的样子。接触几次以后,突然间女医生压抑的感情如泉水喷涌,声称自己迷上了哈德森,对他狂追不已,吓得哈德森落荒而逃。

最后,哈德森找到了“全国唯一知觉障碍专科医院”。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正主儿”。在这里接受三天生理测验和心理测试后,医生和他进行了一段对话,堪称总结了影片的主题。

“经过测试,我们认为你得了知觉障碍。”

“是的,这个我早就知道,但是怎么办呢?”

“医学上还没弄清知觉障碍的原因,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建议你吃点药。”

“可我已经吃了各种各样的药!”

“那就建议你忍受吧!”

对于现实中的心理疗法来说,这是画龙点睛的总结!到目前为止,心理医生确实发现了许多种心理问题,但往往并不知道它们的原因,更不能妥善解决。

本片编导古德伯格显然对心理治疗非常熟悉。片子里有许多情节体现了心理治疗的真实情况。比如心理医生只在付费的情况下才对患者摆出关心的姿态,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和患者接触。而患者往往把医生的关心理解为一般的体贴,对医生投以虔诚的感情。女医生与哈德森发生关系后,一边迷恋他一边自责,说自己要被吊销执照,得请另外的医生接手。有的心理医生听烦了患者的倾诉,沉沉睡去,鼾声如雷。不同流派的心理医生们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疗法,彼此不买账,背后骂对方是白痴。

这些都是心理治疗界的现状,然而大部分对公众并不公开。尤其是在中国,心理治疗推广不久,在公众心目中还有神秘和神圣的色彩。只不过在美国,心理治疗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公众对它认识较多。

既然心理治疗都不管用,主人公的知觉障碍又怎么解决呢?编导给了他一个光明的结局。通过与家人重新沟通,向客户说明真相,与同事恢复关系,不再承受精神压力,哈德森自己解决了问题。不过现实恐怕没有这么完美,导致知觉障碍的生理机制到现在还不清楚,它并非单靠主观努力就能解决的。

《美丽心灵》与精神病幻觉

《美丽心灵》也是一部精神病题材的电影,而且是取材于真实人物的传记片。由于传主是一位数学家,其真实经历很容易让它变得沉闷,缺乏悬念。然而,编导别出心裁,选择了将精神病人的幻境现实化的做法。传主纳什在幻想中遇到“美国情报人员”,后者告诉他,苏联派间谍进入美国,准备将核武器在美国本土引爆。间谍传递消息的方式是将密码隐藏在报刊的公开内容中,所以邀请数学天才纳什从报刊里找到密码。

这种巧妙设计使影片上半部分近乎惊险片、间谍片,既有神秘人物,又有秘密联系,还有飞车追杀。直到影片中部,纳什已经被确诊入院,编导还玩了一个转折,让观众一时难以分辩到底是真有苏联间谍,还是主人公仍然生活在幻境中。

心理世界 篇4

一、受众的情感需求

如今的中国已进入品牌消费时代, 品牌成为了消费主流。品牌除了提供功能实用主义的物品之外, 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其他附加值。附加值能体现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利益、要求、感情等, 它增添了话语的张力和深度, 缩短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带动了交际双方的互动, 为销售提供卖点, 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附加成分之一的情感 (广告主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共鸣) 也是一种最有效的互动方式之一。广告话语中情感的蕴藏和情感的召唤是功不可没的, 它利用人类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乡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情弦, 使目标受众在审美的愉悦中满足了情感的需求, 从而达到对产品或品牌的深层领悟和认同, 最终采取购买的行动。

“耐斯”系列抗衰老美容化妆品广告:曾几何时, 母亲不再有青春的梦/而你, 是母亲梦里的翅膀/海阔天空, 任意翱翔/偶然栖息, 才恍然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当母亲节又将到来之时/你何不收起翱翔的双翅/回头看看展翅的地方/那儿, 亲情浓浓, 恒久不变/那儿, 曾是你力量的源泉/表达爱心要及时/在这属于母亲的日子里/虽仅香馨一瓣/却给母亲无限的满足与欢乐/当你再度展翅而去/愿你带着母亲的梦翱翔!——“耐斯”系列抗衰老美容化妆品替你表达敬爱之心。

广告主在化妆品中注入了人性, 使语言艺术化并以情动人, 引起了受众的高度注意。母亲含辛茹苦, 将儿女抚养成人并各奔前程, 而岁月却在母亲的身上刻下了衰老的容颜。母亲节来临之际, 儿女是否有所行动呢?浓烈的亲情, 迫切的感恩在空气中回荡, 儿女们早已按捺不住了, 他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深深的母爱, 只因那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再看一则金马家居的广告语:当它成为家私的那一刻, 便完成了生命的一次转换, 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当你满身疲倦地回到家中, 它温柔地为你拂去疲惫, 当你不顺心的时候, 它默默地承受着你的不满。广告主将家具人化了, 把它当成了一个任劳任怨、尽忠职守的仆人。

经典浪漫的爱情历来为世人称颂, 泰坦尼克号的浪漫之旅造就了一段凄美而刻骨铭心的恋情, 为世人广为流传。人们之所以喜欢戴比尔斯钻戒, 是因为其广告语“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用钻石的品质演绎了人类的爱情之旅, 弥足珍贵的爱情突显了钻戒的销售主题。送一份海佛兰首饰, 平添一份温馨浪漫之情。一份小小的首饰能体现浪漫情怀, 营造了情侣间的温馨氛围, 为生活增添了情趣。同类的饰物广告并不少见, 但并没有因为生活在相同的空间而失去了生存力和竞争力, 这是因为有着不同交际力的故事带给了消费者不同的想象空间, 从中他们可以体会到一些极为弥足珍贵的情感以及人生的真义。广告主善于抓住契机, 搭上爱情的便利之车, 寻求创意打动人心, 目标受众在购买消费产品时, 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功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更多的是广告张扬的精神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兴趣和认可、满足了他们对某种特定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双方的默契和合作, 保证了交际的成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精神体验, 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前者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感受, 给人带来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后者使人的心情郁闷、沮丧。在广告中将这些因素因势利导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演绎和投射, 是广告语取胜的前提。情感诉求不同于产品功能似的理性诉求, 它渗透人们的心智世界, 迎合了人们的感性消费, 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失为一种好的销售策略。聪明的广告主总擅长于从现实生活中攫取素材, 经过语言的加工渲染、情节的精心设计以及情感的抒发等唤起目标受众的领悟意识, 完成情感上的交流。

二、受众的消费动机

在注意力资源短缺的现代社会, 如何使广告话语传递的信息不会成为过眼烟云是广告主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决定了产品或品牌的销售率, 广告主设计广告话语时应该考虑市场动态, 关注目标受众的消费消长曲线, 牢牢锁定他们的消费动机。当广告主假定的动机需要与目标受众的相吻合或接近形成“共享动机”, 攻心战术才会柳暗花明。

1、求面子

Brown (布朗) 和Levinson (列文森) 的面子保全论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想为自己赢得那种在公众心目当中的“个人形象”, 是交际双方彼此都明白对方所期待满足的愿望, 但并不一定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认的规范或准则。它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大范畴, 前者指意欲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受;后者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别人的阻碍和干涉, 意想得到行动上的自由。而国人对“面子”一词有不同的看法:“面子”是指脸, 面颜;体面, 光彩;情面, 情份——《汉语大词典》。也指体面, 情面。体面:体统, 身份:光荣, 光彩;好看, 美丽。情面:私人之间的情份和面子——《现代汉语词典》, 也就是说面子主要是指交际主体的情份和体面。根据中文广告交际的具体领域而言, 如果广告话语涉及的产品或品牌能够符合目标消费者的自我形象, 显示他们的身份、荣誉、地位和风范, 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 为他们挣得社会面子。求面子就会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成为他们的购买动机。相对来说, 他们的温饱是不成问题的, 经济收入也比别人要高, 工作之余难免会追求生活的享受, 这类广告话语对他们的诱惑力还是蛮大的。

(1) 卓越的象征, 超然的享受。

(2) 端起这杯咖啡, 为此刻的生活赋予意义。

(3) 天鹅般的迅捷, 天鹅般的轻盈, 天鹅般的优雅, 是天鹅牌自行车。

(4) 美化您的居室, 美化您的工作环境, 美化您的人生!

(5) 世上难有一刻的停驻, 唯有这一身的骄傲与自信, 伴你等候生命的又一次邀约。

(6) 揉合尖端科技, 创造完美效果。

(7) 寻找出色电脑是否有捷径?

只需认明Intel Inside标志, 英特尔是世界电脑科技的领导者。

如果电脑的大脑是优秀的英特尔处理器就意味着它拥有了卓越性能, 高品质和高可靠的保证。所以选择出色的电脑, 只需认明电脑上的Intel/Insides标志。

JDC空调的卓越, 给人王者般的风范, 咖啡的韵味如同生活的苦尽甘来, 天鹅的高贵、优雅、敏捷带给骑车人异样的感受, 墙布的美化之极, 赋予人生美的真谛, 精美的皮尔卡丹服饰给人高贵的身份, 非凡的气派。高科技的产品技术领先、性能可靠更显领有者的个人地位和社会本色等等, 广告语无不“以小见大”, 从多个侧面张扬生活的品味和个人的风采, 仿佛您一旦拥有了它们, 你的脸面就会焕然一新, 从此与众不同。

2、求稳务实

求稳务实是出于目标受众理性消费的动机, 是与感性消费相反的一种消费方式, 对应于广告主的理性诉求策略。稳是一种求和平衡的心态, 祈求生命的健康、平安以及心态的平整和谐;实即实用、踏实可靠, 值得信赖。此类消费者在购物时比较注重卫生意识、生命意识、实在意识, 关心饮食是否营养干净、医疗药品是否有效有益、日常生活用品是否经久耐用、高科技产品是否质量过关和功能独特、保修承诺与售后服务是否付诸行动等等。精心创意的广告话语必定少不了这些因素的积极参与, 广告主只有参照产品自身的特点, 从上述因素集合中挑选匹配的调味品, 才能适合目标受众的胃口。这样交际双方就能买卖自由, 各得其所。

绿色东风, 环保先锋。

都市之中, 一方净土。

大都会脉搏, 生活更和谐。

反璞归真, 天作之合。

以上几则广告都是强调产品的和谐自然美, 寻求心灵的纯净与祥和。我们知道科技的突飞猛进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地球之家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自然绿色成为了当今时代我们呼吁的一个主题。生命的绿给人以新生和希望, 自然原始的状态, 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以真实感。因此广告话语也把大自然带入了生活的大舞台, “汽车”也戴上了环保的高冠, 直逼绿色主题, 减少了空气中的污染, 增添了一份关怀。安居才能乐业, 和平年代, 人们渴望拥有一个休闲、轻松、宁静的生活空间, 深圳宝安怡合花园的广告语用净土一词隐喻花园的原始气息, 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原滋原味, 北京华西公寓的广告语动力实足, 公寓如同脉搏有节奏的跳动, 均匀、和谐、自然。就连化妆品公司也打着反璞归真的旗号, 让人感受天人合一般的融洽与贴切。

口附液J——防“癌”最佳选择!

健脑益智, 强身壮体, 以和为贵。

没有安全, 豪华只是多余的奢侈。

“佳能”永远迎接明天的挑战!

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 被迫抛锚, 我们将赠你一万美金。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阴影, 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不治之症, 其中癌症就是典型的一例, 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口附液J以防癌为诉求重心获取生命防范意识者的芳心。智强核桃粉四大功能既实用又有效, 聪明的大脑, 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两大帮手。广告语深得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的喜爱。佳能照相机可谓天下闻名, 它的知名度来自于它的雄厚实力, 功能、品质都是没得说, 广告语也充满了自信, 难怪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奔驰汽车以事实说话, 所以才会做出大胆的承诺, 这些广告语均顺应了顾客的求安、求实、求稳的心理。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 有时候受众采用的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消费方式。

语境的生成是动态的, 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显示其顺应的特性。交际发生变化, 语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动态地理解语境不仅对解读话语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能帮助语言使用者凭借自己不断增加的现有知识构建达到自己交际目的所需的语境。广告活动的互动对象是广告主和目标受众, 广告主要设计富有创意的广告语就必须顺应双方的背景知识, 找到双方的联结点, 才能为话语的产出、理解、推理找到捷径。

摘要:运用维索尔伦的理论, 从顺应理论角度出发, 从受众的情感需求、受众的消费动机两方面分析广告语言的顺应心理世界。阐明广告活动的互动对象是广告主和目标受众, 广告主要设计富有创意的广告语就必须顺应双方的背景知识, 找到双方的联结点, 才能为话语的产出、理解、推理找到捷径。

关键词:广告语言,顺应,心理世界

参考文献

[1]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结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5.

[2]胡晓芸著.广告文案协作[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黄小平.广告语体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

[5]江林主编.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6]李茹.语码转换顺应的动态双向性[J].College English, 2006 (1) .

[7]李思屈等著.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心理世界 篇5

征文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2011.北京)拟于2011年5月6-8(星期五~星期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

中医心理学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目前中医学中富含的心理学思想逐渐被大家所认识,中医心理学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突显。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心理学的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中医心理学的探索、研究与运用,它已经成为中医药学新世纪发展中的新的亮点。无论是对传统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方法的整理研究,还是以中医心理学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方法的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医心理学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的精华,推动临床心理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从而促进中医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届会议以“贴近临床与实用”为主题,将努力展现中医心理学近五年来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突出一些具有临床实际操作意义的技术。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中医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包括海峡两岸学者,以及美国、德国和澳地利等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及讲座,介绍中医心理学研究新进展。会议期间将同时举办若干分论坛,如《首届海峡两岸临床心理学高峰论坛》、《首届中西医结合临床心理学研究论坛》等。会议形式将采用大会专题报告、分组论文交流、专题研讨、典型病例讨论等等。我们热烈诚挚的欢迎各个相关领域的学者积极投稿及参会。我们也欢迎您在本次大会上发表您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观点。

征文内容:

1.心理疾患与和谐社会、心理疾患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心理疾患治疗的实用技术及心理学产业发展等。

2.中医心理理论与基础研究、中医心理诊断学研究、中医心理学文献研究、中医心理治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研究、特殊群体心理异常的干预、重大突发事件

下的中医心理干预、心理疾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心理疾病的非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推拿、其它)、中医气功学与心理学、催眠心理治疗研究、中医健康心理学的方法学研究、中医心理学与内外妇儿各科关系研究等。

论文要求:

1.所投稿件应为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科学性、实用性强。

2.来稿请按征文范围和内容,提供3000字以内的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标题3号宋体字,姓名及单位小4号宋体字,正文5号宋体字。题目、作者、单位、邮编、邮箱、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完备。

3.附有第一作者或联系人的职称、简介、从事的研究方向、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4.为了使这次国际大会能够达到较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效果,论文最好有中英两种文字并附有中英文摘要。如果不能翻译成英文,大会将提供翻译帮助,但每篇稿件需将翻译费100元。大会将在最后给参会者提供中英文对译的大会资料。

5.论文稿件可邮寄或电子信件方式发送或寄送。

6.截稿日期:2011年3月31日。

7.投稿电子邮箱:huiwu_tcmitorg@126.com

联系人:王芳,张鑫,刁倩,赵莹莹,洪兰

电话:010-83114725;***

传真:010-88001433

邮箱:huiwu_tcmitorg@126.com

网址: 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交流网http://.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广内大街北线阁5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医学门诊)张鑫收

邮编:100053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抑郁症——世界头号心理杀手 篇6

◆ 真相:可怕的抑郁症!

当我们回顾和列数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时,不能不想起一个个让人留恋的故人和心碎的往事。

作家三毛的一生广为人知。少年时经历过老师的侮辱,自闭多年。成年以后又经历了男友死在自己的怀抱里、丈夫潜水时意外死亡的感情打击。虽专注于写作,但始终不能走出痛苦的阴影。她经常在家里举行招魂仪式,欲与阴间的亲人对话。抑郁的情绪逐渐带来了身体的虚弱,她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并最终自尽而亡。

张国荣,一个才华出众的影视歌三栖明星,愚人节那天,他带着一腔忧郁消逝在漫漫的夜空,令众生扼腕、哀叹、惋惜。

顾城,一个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用一颗童心看世界的他,怀着铅一样沉重的忧伤,消失在异国他乡。

张纯如,美籍华裔作家,《南京大屠杀》作者,撇下不满3岁的儿子开枪自杀。

……

无数事实和大量数据充分表明,抑郁症并非奇异罕见,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全球约有1亿人患有抑郁症,其自杀率高达15%。抑郁症已为世界致残第四大原因。在美国,有500万人服用抗抑郁药,每年自杀人数达30万。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王向群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根据北京地区2003年的调查表明,社区15岁以上的人群当中,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7%,调查时的患病率为 3.31%,以此推算,北京地区正在患抑郁症的人数可能达到30万。

无数事实和大量数据还表明,抑郁症患者并非个个都能被社会及周围人群所理解和综合医院所认可。资料显示,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药物的系统治疗。在自杀人群中,有40%的人是因为抑郁症没有得到及时、系统、有效的治疗,最后导致病情加重而自杀的。

事实充分表明,抑郁症是一种极为常见且应当引以为高度警觉的精神疾病。

◆ 辨别:抑郁情绪、抑郁状态与抑郁症

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症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短暂的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抑郁状态和抑郁症也有区别。抑郁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反应,带有忧愁、惆怅、悲伤的色彩。人生在世几十年,有谁能说自己一辈子没有抑郁过?短暂的抑郁情绪既不能视之为疾病,也不应该大惊小怪、庸人自扰。短暂的抑郁情绪就像天空中偶尔飘过的几朵乌云,非常自然,一阵风就可以把它吹散。短暂的抑郁情绪甚至比普通感冒还平常,无须吃药打针。

比如说,你丢了一千块钱,情绪不好,郁闷了三五天,这叫人之常情,应当视为正常的心态。若因此而难过伤心了好几个月,并且影响到工作、休息或者学习,甚至影响到社会生活,那就应该考虑是病态表现了。也就是说,抑郁的情绪持续时间过长或过于强烈,就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引起各种各样的躯体不适,形成抑郁状态或抑郁症。

抑郁状态,轻者兴趣索然,无心治事,没精打采,进而愁容满面,双目含泪,自觉事事不能如意,生不如死,愧不如人。重者有忧愁的暴发,即患者由于找不到摆脱难以忍受的忧愁的出路,开始辗转不安,自觉一切绝望,并可突然出现自杀意念及行为。

抑郁症则不然。一般来说,抑郁症患者因生命功能抑制会表现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言语行动减少,以及“六无”:无趣、无能、无助、无望、无意义、无价值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抑郁,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情绪。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但是,抑郁症必然出现抑郁状态。短时间的、轻微的抑郁,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得以恢复;长时间的抑郁,难以自拔的,最终会发展为抑郁状态或抑郁症。

如何辨别一般的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表现,很有必要。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区别。

(1)前者“因果明确”,后者“无事生非”

一般抑郁情绪的“果”往往是由于某种明确的“因”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抑郁的出现是有明显的诱因的。如突然遭遇下岗、家庭纷争、婚姻变故、亲人猝然去世等,这些客观事件作为背景,足以引发情感的失调。而病理性抑郁则有无病呻吟、小题大做之嫌。如怀疑别人背后诋毁咒骂自己,或声称有人准备谋划暗杀自己等,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这样做,而是无中生有,即没有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即使有时有某些不良因素,在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却被“小题大做”,如明明是邻里之间的几句口角,事后就认为别人要谋害自己。

(2)前者病程短暂,后者病延日久

普通的抑郁情绪时间都很短暂的,少则几天,长则周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种抑郁往往通过机体的心理防御功能的自我调节,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不会缠绵日久。而抑郁症表现的抑郁则持续时间较长,大多超过1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都难以自行缓解。反复发作也是其特点,每次发作时的基本症状都大致相似,有既往史可资印证。

(3)前者表现轻浅,后者症状较重

普通的抑郁情绪总是非常轻浅,既不干扰工作、学习,也不影响社会生活。而抑郁症表现的抑郁则症状比较重,往往患者生活难以自理,工作不能胜任,学习精力分散,无法适应社会、适应周围环境,整天想到的是前途的无望、生活的无能、社会的无助、生存的无意义、生命的无价值。

◆ 支招:调节情绪,远离抑郁

人们究竟该如何避免抑郁症的发生呢?建议如下:

将大事化小。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只会增加焦虑的情绪,所以不妨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尝试着多与人们交往,不要将压力“积压”在心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本身也能让人快乐起来。尽量多参加活动,抑郁的人容易变懒,觉得凑合活着就好,所以战胜抑郁症,积极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法宝,主动的工作、积极的利他服务,都可能对抑郁有缓解和抑制作用。

多参加一些散步、骑自行车等户外运动,不但能够增强自信,还可以放松心情,忘掉抑郁。

避免在心境不稳定的时候做出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以免仓促的决定带来更大的焦虑。

有较明显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最好尽快到正规精神科或心理门诊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需指出的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应做到以下4点。

第一,坚持正常活动,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除了工作上按部就班和以前一样外,生活上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留意自己的外观,自己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

第二,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具有抑郁心情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态度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第三,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记录下来,也不要掩饰自己的失败。

第四,一旦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的时候,首先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切忌急躁、冲动,努力诱导他们将心里的困扰说出来,而我们必须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同时,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尽量不要让他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世界知名企业心理销售服务策略一瞥 篇7

1. 日本阿托公司的“份外服务”。

搬家行业最大特点是容易加入,只要一辆卡车就可以挂牌子。因此这个行业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日本阿托公司在搬家业中不但站稳脚跟,而且不断发展,重要的一条是服务周到,并有许多内容属于“份外服务”。例如,起运之前帮助顾客打点行李;在运输途中对行李进行杀虫处理;帮助顾客对新居进行设计;行李车内备有茶点,休息时供顾客饮用;日本有一个习惯,就是搬到新居后房主都要拜访邻居,送些礼品。阿托公司就为顾客购买廉价实惠的礼品。同时,他们对员工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公司规定:员工到顾客家里了解情况时必须携带若干枚硬币,如果用顾客家中的电话联系事情,就给顾客放下20日元硬币。员工在搬家时,搬出与搬入不能穿同一双袜子。这是因为:日本的房间都铺有“塌塌米”,需脱鞋入室,如果穿同一双袜子出旧居又入新居,就可能把新居的“塌塌米”弄脏,从而给顾客带来不快。搬运完毕后,员工需请顾客在“完工证明书”上签署意见,公司以此为依据,评价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态度。由于阿托公司的服务质量不寻常,所以名声越来越大,虽然收费标准略高于其他公司,但顾客盈门。

2. 日本洋马农机公司的“爱用户卡”。

日本洋马农机公司把喜欢使用本企业产品的用户登记在“爱用户”卡片上,卡片上记载着用户的名字、地址、电话号码、家庭成员、土地面积、农机台数、机型规格、使用年数、用户要求等。为保持与用户的联系,公司除不间断派出专人走访用户外,还要通过打电话、写信、赠送小纪念品等形式,与用户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平时经常给用户以实惠,诸如用户在购置新产品时,提高折旧率,付款可分期支付或适当延长支付期;新产品试制过程中,还无偿以新样机帮助用户进行田间作业;新产品试销阶段,也常半价销售给用户等等。从而扩大了在用户中的影响。

3. 瑞典琳杰福莱航空公司的全方位服务。

瑞典琳杰福莱航空公司的全方位服务难以一言表达,从下面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可见一斑:在斯德哥尔摩一家豪华饭店里,住着一位名叫鲁迪的美国企业家。这一天,他急急忙忙地前往阿兰德机场,约定与同事们搭乘琳杰福莱公司的飞机前往哥本哈根。因为此事事关重大,所以必须当天赶到。可偏偏这时他由于太匆忙而忘了带机票。回去拿吧,时间恐怕不够,不去拿吧,飞机不能乘,哥本哈根的会议只能告吹。就在鲁迪进退两难之际,他不抱很大希望地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了机场服务人员,想不到他得到了让他又惊又喜的回答:“别着急,鲁迪先生。”服务员微笑着说,“先给您登记卡,我再给您准备一张临时机票,请把您在饭店的住房号和哥本哈根的去向告诉我,您就放心地上飞机吧!”当鲁迪和他的同事们在飞机候机室休息时,服务员迅速挂通了饭店的电话,请饭店服务员帮忙找到了鲁迪的机票,紧接着又开车前往饭店,取回了机票。此时,飞机还没起飞,空中小姐走到了鲁迪面前和颜悦色地说:“您是鲁迪先生吧,给您机票。”对此,公司总裁卡尔松认为,服务质量的优劣事关公司的生死存亡。他算了一笔账,每位乘客乘坐琳杰福莱公司的飞机要接受5名服务人员的服务,而每一位服务人员与乘客直接接触的时间平均为15秒,所以每位乘客总共与公司服务人员直接打交道的时间平均为75秒。卡尔松认为这75秒钟的时间是公司的“关键时刻”,公司服务人员必须在这一关键时刻,充分地向乘客证明,本公司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4. 法国卡蒂埃珠宝行档案服务。

心理世界 篇8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是《悲惨世界》中的经典语录, 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作者内心的宏大, 也是有拥有一颗这么宏大的心灵, 才能描绘出小说中史诗般宏大的情节, 展现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1.1 对冉阿让的心理描写

在作者的笔下, 冉阿让的命运是离奇而又曲折的。冉阿让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依靠姐姐抚养长大, 人之初, 性本上, 冉阿让最初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因为是姐姐养大的, 所以为了报恩, 他帮助姐姐抚养孩子, 虽然生活困顿不堪, 依然坚持不懈, 在社会底层艰难的挣扎着, 有着自己的坚持, 为了帮助姐姐而放弃了自己的生活, 一直没有结婚。他的入狱, 也是由于他的善良, 因为无力抚养那么多的小孩, 不忍心看到外甥挨饿, 偷偷进入商店给外甥偷面包, 结果被当场抓获, 获刑五年, 面对这这种不公的对待, 又加上监狱生活的影响, 慢慢腐蚀了他的内心。为了获得自由他选择了越狱, 失败后被加刑到十九年。监狱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内心, 泯灭了他的善良, 出狱后又处处受到歧视排挤, 不被社会所接纳, 这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孤僻, 让他开始慢慢仇视社会, 想要报复。这一步步的心理描写,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的人如何在社会的罪恶这模型逐渐走向邪恶。

描写最经典的就是“脑海中的风暴”这一章节, 描写的精彩纷呈, 把冉阿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吸引读者的心神, 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似乎感觉冉阿让就在我的眼前, 他的复杂心理, 激烈的挣扎着思考是要留在天堂做魔鬼还是回到地狱做天使, 从最初的惶恐不安, 再到假装镇定, 然后到内心的迷惘, 想要任其自然但又做不到内心的安宁, 最后决定投案自首, 但又由于没有足够的魄力而不了了之, 雨果充分的利用心理描写直接把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入到了读者的心中, 让读者直面这些问题, 勾起读者自己的思考。

1.2 对书中人物性格的描写

对主人公冉阿让的心理描写是书中篇幅最大的心理描写, 但这并不是这部作品的全部, 这部作品由于其篇幅的宏大, 史诗级般的场面, 使得人物内容丰富多彩, 对于书中一系列人物心理的描写, 作者都采用的独特的手法, 描写人物的性格变化, 都是采用一步一步逐渐过渡的描写方法, 让人物的性格变化符合心理逻辑, 结合剧情的发展, 自然的转变, 然后又通过人物性格的转变, 推动剧情的发展, 相互结合, 相互推动, 让书中的描写更真实。采用“串环式”的叙事结构, 一步步把情节铺开, 在这个过程中同步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把书中近百人的人物形象描绘的真实丰满, 深入人心。

2 特征分析

2.1 主观特征

在悲惨世界中, 雨果的心理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特征。人物的心理儿乎全部山他转述, 内心独自的成分虽有, 但是有时很难分清哪些是雨果的哪些是他笔下人物的, 两者交织在一起。他像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人物的一切心理, 如“脑海中的风暴”中, 雨果都是用自己的口吻在直接表达冉阿让的内心活动, 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作者全知全能的立场。在小说中, 雨果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评头论足屡见不鲜, 他兼有作家与读者的双重身份, 他既能探求每个人物的内心奥秘, 又能以接受读者的身份对每个人物行为的是非对错给予充分到位的评述。

2.2 鲜明的对立特征

在《悲惨世界》中, 雨果在对人物的内心展示方面有着鲜明的对立特征, 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 立场干净, 不是善就是恶, 不是崇高就是卑鄙无耻, 不是心灵美丽就是丑陋, 这中间不夹杂任何的含糊, 对立特征很强。像书中描写的心灵至善至美的卞福汝主教, 同时就有着一个内心邪恶污秽的德纳蒂,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另一方而, 雨果对人物内心的展示有着善与恶、丑与美的的相互转化的特点。

还有, 雨果的心理描写比较集中, 往往是大段大段的, 篇幅相当长, 滔滔不绝, 激情澎湃, 不厌其烦的叙述。在书中的心理描写中, 长达一节的心理描写比比皆是, 充分展示出了作者独特的描写手法。

《悲惨世界》场面宏大, 要表现的思想具有很深的哲理, 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认可, 以我们目前的学识, 对于书中很多的情节安排、心理描述和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并不能完全的理解, 对于作者很多在书中描写的心理活动, 在看过之后的思考, 依然能够造成内心久久的不平静, 如果我们在那样的情况下, 我们该怎样处理?借鉴书中的经验, 在面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 我们又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撇开这些不提, 书中关于心理描写的独特手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虽然不能驾驭, 但总可以借鉴, 书中展现出来的曲折画面, 也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陈功继.《悲惨世界》中的心理描写及其特征[J].安徽文学, 2008年03期.

[2]吴小英.试析《悲惨世界》的叙事特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

[3]万春.《悲惨世界》, 对社会与人生的人道主义关怀[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2期.

心理世界 篇9

(一) 什么是世界优秀心理电影

心理电影, 通常泛指所有以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的电影,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则指广受人们肯定和赞赏、推荐甚至多次获奖的心理题材的电影。这些优秀的心理电影或是揭示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或是展示了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方法, 或是涉及众多心理学知识利于对公众进行科普, 或是制作精良对观众具有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二)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特点

能称得上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 必须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 关怀人的心理健康, 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 通俗易懂, 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这样的电影, 往往甫一问世即广受赞誉、备受推崇并接连多次获奖, 成为人们谈及某些心理问题、心理现象时必定提及的经典之作。

二、心理电影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根据

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 2003年, 英国心理医生弗德尔发明的“电影疗法”终于得到英国心理及精神病领域最具权威机构———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正式认可, 并建议将其心理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同时, 在许多西方国家, “电影疗法”正成为心理咨询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得到主流心理学界的认可[1]。

既然心理电影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已被证明切实有效并完全可行, 用之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 已有不少研究者尝试以心理电影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有的研究者将团体辅导和电影疗法相结合, 尝试用于大学新生中人际关系发展改善, 分析团体式电影疗法在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新生人际关系改善的新型教育模式[2]。有的研究者研究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 有的研究电影疗法对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有的研究心理影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等等。

这些实践和研究, 已经证明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和可行的, 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三、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一) 作用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有研究者认为, 通过心理电影赏析, 可以起到寓教于乐, 激发参与热情, 普及心理常识, 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解读他人, 促进自我探索, 分享感悟, 搭建交流平台, 放松身心, 注入正向能量的作用[3]。

青少年身心发展迅猛、激烈, 极易因早熟、性的发展和成熟、心理性别、认知障碍、学习困难、自我中心、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问题行为、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分散和混乱等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学校课程。

青少年又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的群体, 对探究新事物总有用之不竭的热情, 对通俗易懂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兴趣浓厚, 所以通过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

(二) 局限

利用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相关度不一定高、启发性不一定强、艺术渲染过于分散学生的关注点、片时过长严重占用教学时间等局限。

心理电影再优秀, 毕竟不是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量身定做的。作为优秀的心理电影, 同样需要考虑观众的口味、票房、收回成本等, 且是其首要考虑的, 故心理电影虽可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相关、部分重合, 但不可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四、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发掘

世界电影浩如烟海又鱼龙混杂, 以心理为题材的相对较少, 称得上优秀又可以拿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则更少。一些辅导者为了增强自己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往往不做充分准备随意选几部据说是心理题材的电影给学生一放了之, 常因错选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不符的电影导致学生茫然困惑、兴味索然, 也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 为防止错选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影片浪费时间、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必须对心理电影进行严格的筛选, 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

(一) 影片必须能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则

为达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所选影片必须有针对性, 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直接相关, 并尽可能地精准, 辅导者不能随意找些据说与心理有关或貌似与心理有关的电影一放了之, 应付搪塞, 这样不但达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浪费宝贵的教育时间和资源。如《本能》、《沉默的羔羊》等被一些论者推荐的电影, 虽然这些电影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也有其备受推崇的理由, 但因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距离, 并不适合播放给青少年, 即使辅导者不加选择地将之播放给青少年, 只能穿凿附会地做些讲解, 效果事倍功半, 甚至可能让青少年对辅导者的授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 影片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原则

青少年兴趣爱好广泛, 初次观看心理题材电影往往表现出浓厚兴趣, 但随着课程的延续, 也可能因为一些电影剧情重复、情节简单、缺乏艺术吸引力产生厌倦甚至厌烦, 观影兴趣迅速下降。必须严把选片关, 尽可能选取一些有强大艺术吸引力的心理电影,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 使课堂内容紧紧抓住青少年, 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影片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 心理问题、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心理电影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 辅导者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影片对症下药, 才会取得较理想的辅导效果。如同样是青少年,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心理障碍远比高年级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严重, 利用电影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就应偏重一些反映学习心理障碍的影片。

(四) 影片应当强调发展性原则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 青少年不是患严重心理疾病的主要人群, 其心理问题以发展性问题居多, 如同伴关系问题、学习心理障碍、同一性混乱等, 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毕竟是极少数, 这就要求在选择心理影片时重点选取那些反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片, 如《心灵捕手》、《拉斯与真实女孩》、《吮拇指的人》等, 以极强的针对性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助其发展。

(五) 影片应当有启发性原则

用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 越能表现心理问题的症状、深刻揭示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越好, 这样才能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启发性。

(六) 禁片从慎、从否原则

不可否认, 一些备受争议的被禁电影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但究其被禁, 往往与其容易造成误读并引发大量严重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青少年模仿能力极强, 若组织播放者解析、引导不力, 不仅可能偏离或根本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还可能严重误导青少年, 扰乱其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善恶美丑观念, 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在众多国家被禁的《带发条的橙子》, 虽有其探讨自由意志的思想价值, 但因其笼罩全片的丑陋、邪恶、扭曲、淫秽、暴力、怪异、病态气息成为众矢之的, 在英国更被归罪为几件谋杀事件的元凶, 被禁近三十年。这样一部已被证明了的难以被大众正确理解、会造成严重消极后果的禁片, 竟然被一些论者推荐为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必看电影, 还被一些辅导者用于心理辅导课。道听途说, 一知半解, 不做准备, 辅导者拿这样的禁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本身就是严重的失误、失职, 应当为其酿成的教学事故负全责。

(七) 影片易于编辑原则

为数众多的心理电影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但毕竟不是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拍摄的, 其中含有的不适合青少年观瞻的色情、暴力、残忍镜头应当在尽可能不影响原片的前提下适度剪辑掉。多数心理电影都属于“小众”影片, 大多没有中文配音, 而是保留原声配中文字幕, 一些包含下流词汇的字幕语句应当做以较为中性的词汇替换或暗示性表达处理。为此, 就要选择可编辑字幕的影音文件, 如mkv、avi格式的文件等。如《心灵捕手》是一部被众多论者大力推荐、很适合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心理电影, 但其字幕中包含大量的直译脏话、俚语, 这些脏话、俚语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对话原意和影片精髓的前提下处理得较为中性、委婉一些, 没必要把一些过甚的脏话展示给模仿性极强的青少年。若不对心理电影中的这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镜头、字幕做些编辑处理, 播放心理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控的。

总之,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选择, 必须精挑细选, 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

五、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利用

选择好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仅是第一步, 要取得利用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 还要做好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解析的工作。

(一) 播放前

辅导者必须合理选择播放时机, 将影片播放合理穿插于教学进度中;必须在播放前做好充足准备, 确保播放环境适宜、播放设备可用、播放文件正常;必须合理安排课时, 尽量将电影播放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周课时的最后, 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利用周末时间反刍、体味、理解、讨论、思考电影。

(二) 播放中

影片播放中, 必须使青少年认识到课堂电影的播放, 可以是休闲和欣赏, 但更是学习和成长, 不要使青少年像在电影院看电影那样随心所欲, 必须维持好正常的课堂秩序;必须计算好播放时间, 为节约时间, 若影片略长于几个课时, 可将无关的片头片尾去掉, 若影片略短于几个课时, 可在播放环节适当延长一些介绍、停顿、提醒和提问;要注意课间的停播、休息, 防止疲劳和厌倦。

(三) 播放后

影片放完后, 由于青少年对电影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即使所剩时间充足, 也不宜当堂解析, 可让青少年利用剩余的时间预先回味、思考、讨论;应将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布置给青少年, 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回去体会、思考。

(四) 课堂解析

课堂解析是以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它是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

要做好这个最关键的环节, 宜采用提问、分组讨论的形式, 以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课堂解析应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 理顺剧情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既受电影片长限制, 又有一定的文化陌生性, 常导致青少年弄不清剧情, 辅导者应以解决剧情疑问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以提问、提醒、讨论促青少年思考的方式, 在解决剧情疑问中引导青少年一步步认识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表征、成因和解决方法。

2. 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

辅导者可采用提问的方式, 与青少年一起分析、总结片中人物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 使青少年对某些心理问题形成直观印象, 为引导青少年探讨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方法做铺垫。

3. 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前后联系剧情, 以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使青少年对电影人物心理问题的成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4. 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辅导者应当引导青少年回顾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分析、总结片中人物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

5. 将电影与实际结合, 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整个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利用研究的落脚点, 辅导者不能将电影一放了之, 也不能解析完电影就算完成任务, 而应当通过作业、提问等形式对尚未理解、掌握相应知识与方法的青少年进行排查与进一步的辅导, 确保以电影促健康教育的产生最优效果。

六、结语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现象为题材, 关怀人的心理健康, 与常见心理问题息息相关, 通俗易懂, 对观众具有启发意义和强大的艺术吸引力。

将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有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根据, 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其独有的作用、意义和价值, 同时世界优秀心理电影也有其局限性, 不能指望以其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本身。

世界优秀心理电影的筛选发掘必须精挑细选, 绝不能不加筛选、牵强附会, 为此必须坚持一定的选片原则, 包括影片必须反映且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必须适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应当强调发展性、应当较有启发性、禁片从慎、从否、易于编辑七大原则。

不仅要选好片, 更要做好影片播放前、中、后及影片课堂解析的工作, 带领学生完成理顺剧情、分析、总结心理问题的表征、分析、总结造成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总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将电影与实际结合, 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五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蒋秀娟, 毛丹.“电影疗法”能治心理疾病吗[N].科技日报, 2006.11.29.

[2]胡甜甜.电影疗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 5:54.

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篇10

一、世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 不同民族之间在音乐审美心理上表现出的共性越来越多。所以, 当今我们不但要研究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形态, 同时也要重视世界各民族音乐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人群间审美心理的交汇处。洛秦先生在《是我们作用着音乐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一文中感叹:“数千年前的今天, 黑人、黄人、白人之间没有邮件往来, 没有电话通讯, 没有电视宣传, 更没有E-m a i l的同步传递, 我们的祖先们各自在地球的东西南北‘闭门造车’开创人类的文明。然而, 让我们后人惊讶的是, 他们竟然在东西两端几乎同时发现了“三分损益”和“五度相生”的法则, 从而产生了一样的五声七音, 用这五声七音各自在不同的文明里琢磨着不同的音乐。”

在发展音乐方面, 前人们首先是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十二律的乐音体系。虽然在律制的生成方法上不同, 但他们对于律制的选择却有着共同的基础, 如所有律制都把八度音程视为是最协和的, 对于四、五度音程的选择也相当一致。中国在西周时期就选择了十二律为八音的基数。在近现代当我们民族接触到西方的十二平均律音乐体系后, 能迅速地接受之并将其吸收、融合, 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发扬了西方的音乐体系。这其中缘由之一就是西方音乐文化背后的音律结构与中华民族固有的音律结构以及听觉习惯、审美心理较为相近, 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与共通性。

二、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世界性一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性与世界性, 作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基本特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是促使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且, 两者之间通常会呈不同的比例分布, 任何一种民族独特美中都会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共同美因素, 一种民族美的独特性对于其他民族来说, 其适应、认可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当这种民族性同时也包含着较多的共同性时, 就更容易引起其他民族认可而具有更大的接受范围, 从而走向世界。这也是“民族的, 就是世界的”这一命题的必要前提。任何一种美的属性, 包括那些所谓具有“世界性”的, 它必然是存在于某个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没有个别就不存在一般。所以, 音乐的世界性不可能凌驾于民族性之上, 离开了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 所以没有一种音乐是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音乐。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 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作品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反之, 当一种音乐的民族独特性较强, 世界性较少时, 大多审美主体则无法对其产生审美愉悦, 产生审美共鸣, 这种狭隘的民族之美就难以被世界其他民族所理解、认同。如一些在本民族特有的风俗, 如古罗马的角斗、西班牙的斗牛、中国人的三寸金莲等也都因为太狭隘而只能在本民族特殊的时代下传承。这些在本民族接受认可的风俗习惯对其他民族来说却无从谈起美感, 甚至是一种丑态。这就表明, 只有那些真正进步的、优秀的、健康纯正的民族艺术, 才容易引起各民族的共鸣与普遍理解而属于全世界。而那些消极的、过时的、落后的东西, 从来都不会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东西被保存下来, 它们迟早都会被抛弃, 更不会被他民族理解、交融而成为世界性的。可见, “民族的, 却并非都是世界的”, 而只有那些真正“优秀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就是世界的”。

三、中西融合

中华民族在音乐的民族审美心理方面逐渐摒弃单调守旧趋向多元化, 主动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民族的精华, 博采众长, 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亦如陶亚兵所总结中国人的西洋音乐观是经历了“猎奇、求知、认同”三个阶段, 逐渐告别了封闭、守旧的心理, 完成了对西方音乐的认同与接受, 洋为中用、中西结合, 共同发展了世界音乐文化。如傅聪、谭盾、廖昌永、李云迪、沈阳等一大批中国音乐家在世界各大音乐赛事中频频获奖并被国际乐坛所认可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不但是对世界乐坛的贡献,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进步的成果。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华夏民族, 不仅仅带给大家交响乐、钢琴、美声, 而是力求要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神韵渗透到其他民族音乐体裁中去, 以此向世界展示我们自身所独有的民族之美, 为其他民族乃至世界音乐的多元化做出贡献。

现今, 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民族音乐”多元化的时代, 我们既是生活在民族之中, 又都生活在日益开放国际社会中。所以, 对于中国人来说, 只有继续加大外文化交流的进程, 突破民族界限, 面向世界寻求新的审美对象, 丰富完善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 使我们的音乐审美心理更加积极、健康, 在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民族音乐之美的独特风采, 并且积极丰富的发展着世界性, 从而取得世界性的广泛认同, 获得长久的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洛秦.《是我们作用着音乐, 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民族艺术.1999年第二期

[3]周立.《试论音乐的同一性及其形成原因》.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一期

[4] (俄)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 (第3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5]李佺民.《谈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音乐研究.1980年第四期

[6]於贤德.《民族审美心理学》.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年

上一篇:中小学校电气设计下一篇:查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