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则

2024-05-01

根本原则(精选六篇)

根本原则 篇1

1 低碳园林的根本原则

1.1 尊重场地

绿地场地的不同, 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而绿地实际承载的使用功能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应全面落实低碳原则, 在对地形进行整理时, 要始终坚守保护和利用自然地貌, 或者按照绿地功能的要求科学地改造设计地形。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 保持地形的原貌, 不得随意改动, 否则就很难将绿地场地的独特性充分显现出来, 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还会增加工程量。

要想使园林设计更加优秀, 就必须做到尊重场地, 唯有如此, 地域的精神才会被充分显现。场地特征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是紧密相连的, 而地域环境又是实现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园林文化的前提。

1.2 彰显自然

园林设计师除了对景观的形式及功能进行设计外, 还要将其自然特征体现出来, 从而引导人们的视野与运动, 不断启发人们对环境给予必要的关怀。重新显现出自然过程, 使城市居民切身的感受到大雨过后河流的暴涨, 感受枝叶的摇动所带来的清新的自然风等。只有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美与欣赏自然过程后, 才会在自家院中栽种自然植被;才会把芦苇、茅草以及田野景观注入到城市园林中……这些显露自然的做法, 对于城市绿地建造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 是实现低碳园林目标的最佳途径。

1.3 原生自然

强调根据大自然的规律, 提高工程建设效果。园林建设过程中, 与自然相符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过程其实就是对自然过程的一种适应与全面结合。主要涵盖了:园林水闸建造过程中, 闸孔应和水流正对, 这样, 水流不仅能够顺畅地流过水闸, 同时, 还有效避免了水流不均匀冲刷水闸闸基而导致工程隐患的发生, 确保水闸持续稳定的使用。可仿效自然的生态边缘带以及生物群落形式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将河流原有的形态予以保留, 不得随意将河道取直, 通过生态驳岸来更换河道渠化工程;根据水的具体流动动向进行瀑布、溪流等景观的设置等。

以低碳为核心开展园林设计工作, 不仅要采用水平高的技术达到低碳化目标, 同时, 还必须对自然自身具有的核心

2 建造低碳园林的策略探究

2.1 合理地建造绿色低碳园林构筑物

在建造园林构筑物时, 应认真构思并采用丰富的形势达到预期的增汇目的, 园林建筑实际建造过程中, 可通过地下、半地下或者架空底层的方式及立体绿化屋顶、墙面等手段将绿地和绿化面积进一步提升, 同时, 还要确保建筑设计具有多样化的建设风格, 从而为居住者提供多种园林景观, 以达到低碳园林这一特有风格。另外, 建造地下或半地下园林构筑物, 还能够使得夏季与冬季的建筑能耗不断降低, 做到了节能减排。还可以将太阳能采光板当做框架面与顶棚等结构, 把建筑物和太阳能有机的融为一体, 以此达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目的。对风能设备进行科学设计与合理配置同样也可实现新的低碳园林景观。

2.2 增进园林使用的能源效率

建造低碳园林过程中, 应重视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重新改造旧物, 将其变为新的建造材料。同时, 低碳园林中有一些小型的可循环利用设施, 主要处理污水和废水, 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等, 这样, 材料和能源得到了大大的节省。

2.3 雨水储蓄利用

首先, 诸多的雨水会顺着市政管网流掉;其次, 多数景观用水全部都是洁净的自然水;应积极构建雨水利用基础设施, 真正做到就地滞洪蓄水, 这是有效处理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最好方法, 并且, 还将园林景观和植物灌溉用水的难题予以了有效解决。园林设计过程中, 雨水的再利用具体涵盖雨水集蓄与雨水渗透。

雨水集蓄设施具体涵盖了集雨系统、蓄水池和净化设施等内容, 园林中常用到的集雨系统一般有道路集雨人工湖系统、屋面集雨系统等。雨水渗透设施涵盖了地面渗透池、渗透沟以及可渗透铺装。对于水源较充足的区域, 可通过人工洼地的方式构建渗透池, 以建造出有着一定野趣的小型湿地;对于降水量较小的区域, 可通过渗透沟与铺满砾石形式的渗透沟进行雨水的蓄积。

总而言之, 要想使园林工程持续健康的发展, 就必须遵循低碳原则, 合理地采用建造低碳园林的具体措施, 唯有如此, 园林工程才会真正的实现环保、节能、低碳的目标, 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建造出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绿色园林景观环境。

摘要:低碳是最近几年比较热的一个概念, 在城市园林建设方面同样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本文从低碳园林的根本原则入手, 深入探讨建造低碳园林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低碳园林,建造原则,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贞, 万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 2010 (6)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篇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真在大力提倡和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党员的思想空前活跃。特别是通过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员的权益比过去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这是党内政治生活的进步。我们除了要继续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享有各项权利外,当前重要的是要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

(1)及时通报党内信息,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重要情况党内先通报,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党内先传达,需作决策的重大问题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动员,使广大党员同上级组织、同中央更加息息相通。

(2)实行民主议事,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党组织要创造条件,保障党员及时参加其应参加的各种会议,支持和鼓励党员对党的工作提出的建议和倡议。党的重大政策的出台,特别是直接涉及基层和群众利益的政策,就尽可能多地征求基层党员的意见。同时,要健全信息制度,使党员对上级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上来,党组织要进行认真研究,合理的就予采纳,并告知提出建议和倡议的党员。对于改进党的工作有重要价值的,党组织就予表扬或奖励。对目前有些农村实行的党员民主议事制度,使党员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的做法和经验,要给予重视,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使普通党员感受到自己是党内生活的主人,从而增强责任心和主动精神。

在党的生活中怎样正确对待少数人的不同意见?

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不一定会是错误的意见,其中往往有合理的和正确的成份。党的组织要认真考虑这些意见,借以补充和发展正确的意见,使问题讨论得更深入,处理得更慎重和完满。同时还应该看到,在通常的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但有时也可能是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一方面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求有不同意见的党员在实际行动中无条件地执行党的决议;另一方面允许这些党员有权保留自己的意见,有权向党的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认真考虑少数人的意见,有利于保障党内的民主生活。如果真理最后被证明在少数人方面,那么党的组织就要勇敢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接受少数人的正确意见。

正确对待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对于我们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和改进工作大有好处,可以使我们减少或者避免错误。如果少数人的意见确实错了,也要善于做说服工作,使他们以悦成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服从党组织的正确决定,从而真正保证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少数同志,只要他们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组织决定,党组织就不仅要耐心地听取和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还应该同他们搞好团结,不能采取歧视、排斥的态度,更不能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打击报复。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甚至反对自己反错了的同志一道工作。

允许党员“保留意见”同党员“坚持错误”有什么区别?

允许党员“保留意见”同党员“坚持错误”,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允许党员对党的决议、政策和党的工作,在党的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权利。党章规定:“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可见,党员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声明保留自己的意见是允许的。符合党的组织原则。但是,保留意见必须以无条件执行党组织的决议为前提。如果实践证明自己的意见是不对的,就应该放弃,不能借口“保留意见”,明知不对还固执已见,甚至坚持错误意见。对此,党组织应当给予批评帮助。

“坚持错误”,是指党员在思想认识上有错误或违反了党的纪律,经党的组织和同志们的批评、教育、帮助,仍不承认和改正错误,甚至继续犯错误的行为。这是党的纪律不允许的。党组织对于犯了错误而坚持错误不改的党员,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

党内民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成员必须是民主选举产生,并切实接受党员群众和选举单位的监督。在正常情况下,从党的支部委员会到党的中央委员会,都应经过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按照规定的民主程序进行选举,并定期进行改眩党内选举必须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2)凡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制定,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中集体讨论通过。有的决议在提交讨论之前,还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到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中广泛听取意见,然后进行正确的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时,党的领导机关也必须在集中大家的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提出贯彻执行的具体意见。

(3)党的领导机关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在处理与下级组织有关的重大问题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征求有关下级组织的意见,同他们商量办事。领导机关要保证下级组织能够正常行使自己的职权,凡属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上级领导机关不要干预。要让下级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独立负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指示决议及时传达给下级党组织和党员,有些重要事情应该在党内先讨论,让党员早知道。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各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这既可以使党组织及时了解下面的情况和问题,又可以提高党员的责任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怎样理解“少数服从多数”?

个人服从

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都在一定范围和广泛意义上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在党的组织讨论决定问题时,由于个人了解的情况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大家的意见可能不完全一致,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全体党员最终必须执行一种决定,而不允许对同一个问题同时执行几种不同的决定。为此,就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及时做出决定,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行动。少数人在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之后,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但必须承认和执行多数人所通过的决定,在行动上不得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即使有时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应在执行多数人的意见的前提下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正常的程序进行解释,使多数人认识和接受正确的意见,这才能既保留不同意见,又保持党的组织统一和行动一致。

8、怎样理解“下级组织必须服从上级组织”?

下级组织与上级组织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党的下级组织对于上级组织的指示、决定,必须坚决地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决不允许对上级的指示搞实用主义,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同时,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也是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因为,下级组织和上级组织的意见虽然都是党员意见的集中和反映,但上级组织所集中和反映党员意见的范围比下级组织要大,而且上级组织通常了解情况较多,分析问题更全面,处理和决定问题也比下级组织有更大的准确性。如果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适合当地的情况,可以向上级提出意见,但必须在上级组织同意后才能加以调整或改变。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下级组织来不及请示上级组织而又必须马上作出决定,可以边行动边报告,或事后报告请求批准。在某些时候,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也可能不完全有利于下级组织,但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来看,有利于党的整体,因此也必须服从上级党组织。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xx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

(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

(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根本原则 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以人为本引导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88-04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指示不仅强调了“以人为本”是思想工作必须贯彻的原则,还说明了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方式方法。那么,在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中怎样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呢?根据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我们认为应该突出“理解人、帮助人、教育人、引导人”四个方面。

一、理解人——注重理解并化解贫困生的“过分自尊”心理

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中,人们一般对他们中间存在的自卑心理比较关注,其实,他们中间有的人存在的“过分自尊”心理也值得关注。大连晚报曾有过报道,每年当记者打电话要采访贫困生,帮他们解决上大学费用时,总会遭到部分“拒绝”电话,而他们拒绝的原因大多是:怕贫困的状况见报后“丢人”。有一位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按经济条件应该属于特困生。可他从上大学起就极力掩饰自己家庭贫困的情况,他对寝室同学说,自己的父亲是某房地产企业老总,入学时穿一身的耐克名牌,别人谈及吃了什么好吃的,他就说自己都吃腻了。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为他争了不少面子,但时间长了,内心的空虚和无法摆脱的贫困身份让他有些受不了,他开始求助心理医生。

贫困生这种“过分自尊”的心理及表现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必须注重理解并化解贫困生的这种“过分自尊”心理。

(一)要尊重贫困生的人格,改变一些令他们尴尬的做法

有的高校采取的一些所谓扶助贫困生的措施,如食堂的“贫困生窗口”、校内的“贫困生超市”、“贫困生宿舍”等,无形中令这些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们在从事这些行为的时候,相当于戴上了写有“贫困生”字眼的帽子,有的贫困生会感到“有失人格”。实际上这些做法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隐性歧视。据对某高校食堂特设“贫困生窗口”情况的调查,他们的“贫困生窗口”饭菜价格比普通窗口便宜不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学校发现到“贫困生窗口”打饭的贫困生还不到贫困生总数的五分之一,经了解,原来部分贫困生是因为不愿意别人一眼就看出自己是贫困生,才不去窗口打饭的,要是实在嫌普通窗口价格难以承受,他们宁肯到校外买两个包子充饥。

面对贫困生这一群体及这种担心“受歧视”的心理,我们应当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一是淡化“贫困”概念。如食堂可以开设优惠贫困生的窗口,但没有必要高挂“贫困生窗口”的招牌,避免贫困生“难堪”。而且这个窗口也可以有档次较高的饭菜。学生可以自选。在开设的主要为贫困生服务的超市里,挂个“低价超市”的牌子就可以了,不仅贫困生能进,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也可以进来购物。二是扶贫做法减少“施舍”性质。比如,资助款主要的方式是先借给他们,立下借据,约定毕业工作后,有了条件及时还上;或者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打工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消除那种为维护自尊而表现出来的不愿接受帮助的“过分自尊”行为。

(二)要完善贫困生的性格。化解他们“过分自尊”的心理

曾有一位经常慷慨帮助贫困生的企业老总向有关方面诉苦:“我们对这些贫困生的帮助是不求回报的,是发自内心的,有时还想定期请他来家里玩,改善改善伙食,可这孩子连封信也没有,手机换号了也没告诉我们,现在是一点音信也没有,真是太不懂事了!这样多少让我们有些心寒。”据调查,不少捐助者也有过和他一样的苦恼。其实,并非这些贫困生不懂得感恩,而是“过分自尊”的心理在作怪,总是怕别人瞧不起,久而久之形成了“死要面子”的性格缺陷。在这里,“理解人”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要把贫困生的这种“不懂事”看成道德问题,甚至谴责他们从而放弃扶助贫困生的善举,因为这种“不懂事”事出有因,他们是由于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从内心里都是感谢扶助者的,他们不是不愿意与扶助者多联系,相反,他们是担心与扶助者联系太多、接受的扶助太多,会使自己“越来越没面子”,应该说,这种想法与行为的确不是道德问题。二是要积极地有耐心地帮助这一部分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品质和性格。性格本身是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待人接物、顺应环境的产物。现实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其性格特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多与人沟通,多参与校园和社会的活动,让自己有一个广阔的心胸;并为他们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坦然面对周围的人和事,逐渐形成不卑不亢的良好性格。

二、帮助人——注重经济与精神双管齐下

在大学里,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是需要帮助的。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的著名演讲中,有一段很令人动情的话“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天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一般的大学生尚且如此,贫困的大学生就更甚。因此,从各方面以不同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是在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

(一)要及时解决贫困生经济和物资方面的实际困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我们应当认真落实《纲要》精神,不能让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弃学,也不能让贫困生在上学期间因经济困难而退学。首先是要保证贫困生不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纲要》中提出“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主要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的。现在有的大学的措施也很有力度,如大连理工大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同时还发放生活补贴费并赠送“爱心大礼包”,这就保证了缺少费用的贫困大学生不仅不会被挡在大学门

外,而且能安心在校学习。其次,要及时发现并多途径解决贫困生在读期间的困难。《大连日报》2010年9月19日头版曾刊登一篇报道:《见证一个女大学生从绝望走向希望——11封信讲述的动人故事》,讲的是一位女孩,考上大学时,因家庭困难、父亲多病,凑不够学费,向报社求助,报社记者与有关方面沟通后,她办理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手续,顺利迈进了大学校门。但是在大三前的暑假期间,这位女生的父亲因为不堪生活重负和疾病困扰,服毒自杀了。她的家境更加困难,再次面临新学期交不起学费退学的境地。她非常绝望,希望有人借钱给她交学费,甚至愿意以后“用一生来报答”,她在给报社记者的信中写道:“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绝望过,一夜之间失去了亲爱的父亲,一夜之间前途渺茫,……”记者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后,及时与女孩就读的大学及社会有关方面进行了联系,使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学校校长亲自找女孩谈话,并资助她2000元,系主任和辅导员们为她捐款1000多元,同时创造条件让她获得学校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还帮她联系勤工俭学的岗位。而且,市慈善总会、乡民政部门共为她资助4000多元助学善款。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市民得知她的情况后捐出了5000元,这样她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解决了,她那颗绝望都心也被温暖了。她又给记者和学校写信表示:“我一定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将来会将这份爱传递给和我一样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女大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困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发现他们的新情况、新困难,要注意帮困的连续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帮困行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要重视对贫困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帮助

人的生活总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资生活与精神生活。对贫困生的帮助也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物资帮助和精神帮助。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对贫困生的精神帮助是更有意义的帮助,物质的帮助总只能使用一段时间,精神的帮助可以终生受用。而且,从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想工作的角度看,精神上思想上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半岛晨报》曾报道一件离奇的事情:《大学毕业就失踪,3年没音信》,说的是北方某大学2007年毕业的一位学生,毕业后至今杳无音信。学校、家人均不知其去向。这位大学生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他一上大学,就在外面兼职打工,每个假期也是忙着揽活干活,因此成绩不怎么好。他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都处的很好,大家都给过他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但他精神上总是有些“抑郁”,心事重重,觉得前途渺茫。在毕业前发生的一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辅导员打电话告诉他父亲,说他外出、上网多,耽误了写毕业论文。他父亲和叔父都很生气,上大学几年,花了家里十多万元,快毕业了,怎能这样呢?!为此专门从老家赶到学校,严厉地批评了他。可能此事伤了他的自尊心,毕业前夕,他打电话向家里要500元钱,当时他父亲有些生气,骂了几句,就摔了电话。但父亲第二天还是给他寄了1000元。之后,他就与家里和学校断了联系,衣服和电脑都不要了,换了QQ号和手机号,就像“人间蒸发”一样,他的母亲因思念儿子而患上重病。这件事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给人们提供的教训和引发的思考就是:对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除了尽可能地提供经济帮助外,更重要的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供精神上的帮助。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要选择好精神帮助的内容。从内容而言,要多选择激励性的内容。一般的学生都需要激励。贫困生就更需要激励。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很有道理的。如前面提到的李培根校长的演讲中,就有很多激励性很强的话,如“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试想一下,一个对前途感到困惑的贫困大学生,听了这样的演讲,能不受到鼓舞和振奋吗?起码他不会继续萎靡不振的。二是要把握好精神帮助的重点时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都是说时机的重要性。做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也要善于抓住时机。时机抓得好,事半功倍;时过境迁,事半功倍。把握时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比如在学校开学时、放假前、假期中、毕业前;在学生受到批评或表扬时、获得或失去奖学金时、谈恋爱或失恋时等等。前面讲的大学生毕业后失踪的悲剧中,主要就是有关方面没有把握好对学生进行精神帮助的时机,相反,在大学毕业前夕的重要时机,学校有关方面和家长都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精神状态,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的敏感,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以致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三、教育人——注重从三个“点”上多下功夫

2010年5月,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上强调:“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讲得非常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笔者认为,大学生中的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果教育得法,将是党和国家更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是人们所熟知的。我们应当相信,在贫困大学生中将涌现大批的出色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教育好他们。从一些大学的成功实践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点”着力。

(一)以关爱为“支撑点”。环境育人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需要特别的关爱。要对他们实施教育,首先要对他们有特别的关爱,没有对他们的关爱,实施的教育是没有着落的。所以说关爱是支撑点。而且,要将对大学生的关爱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受到教育,才能巩固对他们的教育成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学校风气、社会风气是重要环境,而经常与他们接触的教师、辅导员是影响更大的更直接的“环境”。因此,要实现环境育人,首先要让老师和辅导员们真正关爱贫困大学生。很多高校的老师在这方面都做得不错,如大连海事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贾风姿,被誉为“用爱来传播科学理论种子”的园丁,一些贫困生称她“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在她的教育影响下,有的由自闭女孩变成阳光女孩,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当上了团干部。其次,要在学校形成关爱贫困生的良好风气。如大连艺术学院,专门派出院领导带队的工作小组,前往大连市在贵州扶贫帮困结对子的六盘水市,免费招收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共免除了10多万元的学费。就读期间,学院董事长还将这些学生请到自己家里吃饭。现在全校所有中层以上领导都有结对帮助的贫困学生,

很多教师、辅导员主动为贫困生的实习、就业操心出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全校的贫困生都能安心学习、积极向上。再者,要在全社会形成扶助贫困大学生的环境。尤其是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有时候一件并不大的事情却能起到较大的教育作用。比如辽宁省在2010年公务员招考中规定:贫困考生可减免考务费。事情很小,却如一块石子投进池塘,激起阵阵美丽的涟漪,引得一些在校的、毕业的贫困生喝彩。某重点大学的一位贫困生说:看到这条消息,比上一堂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作用还大,我一定克服困难,刻苦学习,争取将来当一名优秀的公务员,用汗水和心血回报社会和国家。

(二)以德育为“中心点”,目标育人

在对60名贫困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有40%的人对当前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满意,主要问题是没有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和道德追求。一位贫困生在问卷上写下了一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位学生说,这样的话大气、深刻,是能指引我们奋斗的金玉良言,可惜在学校很少能听到这样的话,而泛泛而谈、不痛不痒的多,谈怎样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对象这一类俗气的话太多。看来,对贫困大学生如何实施好“教育人”是很值得反省和研究的。新近通过的《纲要》明确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就对贫困生的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也是要“立德树人”,用正确的“三观”武装他们的头脑,帮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这样,才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才可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踏平坎坷奔大道,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一辈子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真正的对贫困生教育的“以人为本”。

(三)以家庭为“联系点”,合力育人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但是,对贫困生的教育尤其应强调以家庭为“联系点”,因为所谓的贫困生,主要原因正是家庭的贫困。对贫困生的教育,家庭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大连晚报曾刊登一篇报道《大学生当街下跪请求父原谅》,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当矿工的父亲每天拼命赚钱,母亲有病也不去就诊,可在大城市读大学的儿子竟把5000元学费拱手“送”到网吧还欠下外债。为了还债,儿子又骗父亲说自己病了,让父亲赶快带钱来救急。当父亲带上家中仅有的一点钱赶到学校时,却发现儿子并没有什么病。经了解,他才知道:儿子这学期基本没上课,成天果在网吧。开学时,他没将家里省吃俭用凑齐的5000元学费交学校,而是对老师说,家里困难,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学费,想办助学贷款,学校也就同意他缓交了。谁也没想到,他把这笔学费“交”到了网吧,而且还借了外债。父亲听到这些情况后,悲气交加、欲哭无泪,责令儿子跪在路旁。训斥道:“你不配站着和我说话,我和你妈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你怎么对得起我们?!”在父亲的教育下,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哭着说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后来,辅导员和学校又抓紧对他进行教育和监督,使他变成了一个很懂事、爱学习的好学生。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是:对贫困生的教育如果不紧紧抓住家庭这个‘联系点”,就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随时联系贫困生的家长,掌握贫困生的真实情况。比如这个学生当时从家里带来了学费,却编造理由不交。如果学校及时与家长联系一下,就不会让“网迷心窍”的学生有机可乘、犯下大错。二是要重视家长这股教育力量,确实形成合力。由于贫困生的家长都是在含辛茹苦地培育孩子,一般都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他们在孩子面前是有威信的,他们对孩子说的话是有影响力的。学校实施对贫困生的教育,必须借这股“东风”,实现合力育人。

四、引导人——注重用贴近学生的先进典型引路

引导人,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成人成才,即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目标所在。那么怎样引导人呢?教育学的普遍原理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于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法,能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为贫困大学生找出好的榜样,为他们引路导航。

(一)用贫困生成才的典型激励贫困生健康成长

辽宁师范大学2009届毕业生贾楠,这个女孩不简单。她本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刚入学时连学费都交不起。一次回家,看到父母老吃咸菜,她心疼得流泪。从此她决定自己打工减轻父母的负担。大学四年里,她做过十几份工作直到创业建立自己的公司。如今她已在大连买了房子和车,事业红红火火,成为大连市的大学生创业明星人物。贾楠的事迹在大连市宣扬后,在大连各高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在贫困生中更是成了热议人物。大连艺术学院的一位贫困生说:“这个女孩的路走得正,我要向她学习!而且我相信她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这位贫困生的想法实际上代表了很多贫困生学习贾楠事迹后的思想。青年大学生都是比较仰慕先进的,何况这个“先进典型”还就是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使他们更感到可学可追,可以努力成为“先进典型”那样的人。

(二)用贫困生特别佩服的先进典型为贫困生导向

一个人活着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努力的方向到底应该是什么?这是所有大学生包括贫困生经常面临的问题,而贫困生可能会有更多的困惑。怎样解惑?要用人生方向很清楚,真正“活得很明白”的先进典型来导航开路。在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了“先进模范人物爱国奉献事迹报告团”。报告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全国首场报告会后,第一站来到了大连,有八位先进模范走进大连高校,他们中间有大学教授、辅导员、大学生,还有法官、企业管理人员。大连海事大学的一位贫困生听了报告后在座谈会上说:“报告团成员的先进事迹早有耳闻,今天能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特别激动,我对他们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做人就应该做他们这样的人。”他还说报告会让他体会最深的是,新时期的年轻人最需要磨砺奋发向上的奋斗意志。听这样的报告,解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为什么这个报告团能有这样强烈的反响呢?思想工作心理学告诉我们:榜样示范作用与榜样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威信成正比。由于报告团成员是在全国范围选拔的模范,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人事迹使大学生们特别佩服,其示范作用也必然很强。可以说,这样的典型将成为贫困生的人生导师,将指引贫困生发愤图强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

根本原则 篇4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 我国在税制明确了中央财政收入来源, 但省级政府之下尤其是县乡一级并没有其自身相对固定的税种和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最终形成了在全国财政和地方财政总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中央和省、市在全部财力中所占比重上升, 尤其是中央一级的财政占比不断增加。理论上分税制是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进行的, 但是现实中, 在中央集中财权的同时, 地方政府即省、市两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向上集中财权。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中, 从中央到地方随着行政层级的下降其事权却不断上升, 在取消农业税之后, 基层财政的主要来源随即被切断, 在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等的条件下, 基层财政困难问题逐渐显现,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财政问题则更为严重。基层政府资金不足, 限制了其服务职能的发挥, 因为在财政困难的前提下, 基层政府只能把有限财力用于办公和人员支出, 较少有财力顾忌公共服务。基层财政困难问题一经产生就受到了较大关注。分税制的本意是在事权分散的基础上对财权进行适当分割。对于解决基层财政困难问题, 不同学者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认识。

1 对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的认识差异

有观点认为造成我国目前基层财政困难的原因在于地级市一级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截留问题。认为解决此类问题主要在于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 在此基础上配以相应的财权,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同时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转移支付结构。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采取三级政府构架, 将五级政府 (中央、省、市、县、乡) 改为三级政府 (中央、省、县) , 实行省管县, 推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还有学者主张应形成彻底的分税制, 分税制不仅在中央和省一级实行, 也要在省以下实行, 以协调地方政府间事权和财权的关系。在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应对之策, 首先是行政层级的扁平化, 其次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贾康认为分税制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包括基层财政困难, 但是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不在于分税制, 而恰恰是因为省级以下没有实行充分的分税制, 而是具有浓重的讨价还价色彩的分成制和包干制。因此他认为在今后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在省以下推行分税制, 以实现把分税制从上到下贯通起来。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在于城乡分治。认为事权、财权、财力三要素及其组合不确定、省以下过度分权分税以及辖区责任的缺失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刘尚希认为相应的财权并不意味着相应的财力,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财力不足的问题, 再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分税制只能在中央和省一级进行, 省以下的分税是不合理的。如果省级政府缺乏横向和纵向财政平衡的辖区责任, 仅仅搞本级财政平衡, 那么要彻底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认为如果为了分税而把行政层级扁平化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分析。因此省直管县在减少行政层级和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困难, 但是基层财政困难的原因较为复杂, 省管县不是根本的解决之策。

还有学者研究认为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 对于目前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而缓解的县乡财政困难来说, 对于真正意义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贡献十分微弱, 本身不能成为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灵丹妙药”。很多专项转移支付并不具有平衡地区财力和缓解财政困难的功能。还有人认为, 彻底的分税制值得商榷, 主张中央和省一级实行分税制, 省以下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多样化的财政体制。分税制应主要在中央与省一级之间实行, 而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宜一刀切地提倡搞分税制, 可由各省因地制宜设计省以下体制, 关键是要达到财力与事权的对称, 使各级政府能够有效地履行其职责。

2 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角度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 主要是关于是否分税制是否是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 政府层级扁平化是否可行, 省管县是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财政困难以及转移支付的功能是否足以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等方面。

但是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从何种角度的研究, 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当前的基于政府层级的事权和财权存在不平衡现象, 出现了事权与财权不同的运动方向。在事权严重不对等的条件下, 很多事权被下放给了基层政府, 与此同时财权却没有相应随之而来。省市两级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或更好的发挥职能的立场出发, 都不同程度的截留或分享了部分基层政府的收入。另外还有很多专项资金需要基层政府的配套资金, 这样为了获得上级的拨款或补助, 基层政府又不得不拿出配套资金, 这更加导致了财政上的紧张。

所以解决基层财政困难, 首先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 确定事权和支出责任, 做到财权事权相统一, 有事权就必须有相应的财权。所以解决财权与事权的平衡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即使当前的政府层级保持不变, 因为有各自相应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也就减少了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财力争夺问题, 一级政府主要负责本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履行好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由于有了清晰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在转移支付环节就可以减少大量频繁的或是不必要的转移支付。所以无论是彻底分税制、减少政府层级、省直管县还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如果不能清晰的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那么这些对策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基层财政困难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

3 缓解财政困难的基本原则

要解决基层财政困难, 基本的是要厘清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 同时在合理规划基层政府的财政来源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归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基层财政应有的职能。

3.1 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

3.1.1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有学者依据财政支出的标准把地方政府的职责划分为五类, 即履行地方政府现有事权的支出责任, 履行地方政府新设事权的支出责任, 履行上级政府委托事权的支出责任, 履行地方与上级政府共享事权中地方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 履行未明确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因此在事权分配方面, 如果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有变动, 其财权和支出责任就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事权和职能应该主要依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属性来划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 逐步理顺事权关系”。笔者认为, 在事权和财权划分方面,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及其实际执行, 对地方政府 (如省市一级) 处理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具有引导作用。如果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在实际操作中被模糊化, 那么对地方政府来讲是一种错误的暗示。

3.1.2 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

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也要明确职责。要用法律形式形成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职责清单, 同时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同时考虑到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交叉问题, 为保证这部分公共服务的稳定提供, 要根据公共产品与服务涉及的层次、可控性和服务群体的不同, 要尽可能地细化相关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对于在技术上划分责任有困难或者不利于公共服务形成整体效应的, 也要明确其共同职责。把可以分解的事权和公共服务尽可能地分配到相应层级的政府, 形成明确的责任划分体系。

3.2 财政收入和指出划分

3.2.1 确保基层政府具有稳定且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

财政是实现国家治理、履行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 分级财政体制中的财权配置是保证各级政府有效履行职能的重要制度安排, 合理的财政制度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政府来讲,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来源保障, 特别是对于基层政府来讲, 首先应确保其自身的支出具有相应的法律和财政保障, 在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及清晰划分事权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基层政府对于公共服务有足够的财政支出。从当地公共服务提供的内部来讲, 要把地方公共服务的成本支出和受益群体结合在一起。因此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应具有来源的广泛性和收入的稳定性, 本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在尊重公民意愿的基础上, 公共服务成本应主要有受益地区的居民来承担。有学者主张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地方税主要税种可考虑由以下四项组成:一是营业税, 二是积极试点开征房地产税, 三是城市维护建设税, 四是适时实施和扩展推进资源税改革。转移支付是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社保等需求增加, 基层政府面临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央对于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额度应该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增加。

3.2.2 明确基层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 基层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减少, 越来越依靠上级的转移拨付, 而且在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责任上划分并不明确, 上级政府经常会依靠政治上的便利对下级基层政府施加影响, 将事权过多地下放给下级政府, 扭曲了基层政府的职能, 使得财政方面雪上加霜。所以, 解决基层财政困难在划分事权与职能的基础上要明确责任, 明确支出责任之后, 基层政府不再需要承担上级政府指派的事权, 因而也就减少了相应的被动性支出, 可以将已有的资金投入到基层公共服务中, 履行自己的职能, 较为主动地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但是基层财政遵循的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支出顺序, 先保供养人员基本工资, 然后才能顾及社会各项建设和其他公共服务。因此, 在支出后还要加强对基层政府的财政审计监督, 确保各项支出按时按量支付到位。有责任就必须有问责制度, 所以还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这种追究机制不仅对基层政府具有约束力, 而且要对省、市尤其是市一级具有法律效力, 无法律依据不得随意下放事权, 也不得随意截留中央或上级对基层政府的财政拨款。同时对于转移支付的监督有利于在财政资金的用途和资金量方面对有关方面形成约束力。

4 小结

基层财政困难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政府的问题, 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农民或社区居民,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直接面对人民需求。资金不足将导致其难以保质保量地提供服务、履行职责。造成基层财政困难的原因较为复杂, 不同学者存在争议, 但是在基层财政困难背后却始终存在着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明的问题。因此, 解决基层政府财政困难, 当前以及今后, 都要理顺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职能划分, 在此基础上, 明确事权结构和支出责任, 坚持事权和财权相统一,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摘要:在实行分税制后, 尤其在取消农业税之后, 基层政府财政困难问题逐步显现。对于基层财政困难的原因,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就财政制度本身而言, 无论何种财政制度, 从根本上来讲都离不开事权、财权的划分问题。为解决基层财政困难, 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适应这一根本的原则, 在实际执行中建立财权和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财政收支结构。

关键词:财政困难,财权,事权,支出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彩云.当前县乡财政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02) :77.

[2]于长革.根治基层财政困难关键在于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J].西部财会, 2013 (05) :4-6.

[3]贾康.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之后的分权问题[J].改革, 2013 (02) :5-10.

[4]刘尚希.从县乡财政困难看财政改革[J].财政监督, 2008 (09) :30-32.

[5]庞明礼, 李永久, 陈翻.“省管县”能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吗?[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07) :39-44.

[6]刘尚希, 邢丽.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要因地而异[J].中国改革, 2005 (12) :59-60.

根本原则 篇5

【摘 要】党校因党而立“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党校工作至关重要,“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性质和作用的精准定位,“党校姓党”是党校今后开展一切工作的“灵魂”和“主线”。

【关键词】党校姓党;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看齐意识

“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党校姓党原则贯彻到党校各项工作中,特别要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强调“党校姓党” 党校工作至关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的进程中,作为中华民族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加大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抓好对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党校培训工作尤为重要。2015 年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在党校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总书记用“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任”,高度概括了?h校工作的重要性。在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党校必将大有作为,有大作为。

二、“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性质和作用的精准定位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学的永恒主题,党校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大熔炉,同时是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理论宣传阵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有学精、学透国家的理论政策,我们才能在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上把握住正确的方向。现在,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个党校工作根本原则。要把总书记的指标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提振精气神,提升执行力;要坚持在 “ 读原作、论原文、悟原理”上狠下工夫 使得党员干部能够不断增强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三、彰显“党校姓党”是党校今后开展一切工作的“灵魂”和“主线”

总书记强调,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把党校姓党作为立校办学之本,用党校姓党统领教学科研管理一切工作。一切按照党的原则、制度、纪律、规矩办事,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的信念,真正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党校姓党”作为党校今后开展一切工作的“灵魂”和“主线”贯穿始终。把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到实际,在具体行动中,要将“党校姓党”这个工作主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树立“看齐意识”,坚持党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进行。习近平指出:“党校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党的意识、党校意识,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按照党的原则、制度和规定办事,把党校姓党的要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各项工作之中,渗透到党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深处,转变为深刻理念和自觉行动。” 总书记强调,党校是教育培训干部的地方,不断把领导干部集中到党校来学习培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向党中央看齐。重要的就是把党校姓党坚持好,时刻牢记自己党校教师的身份,热爱党校,珍惜荣誉。党校的教师要保持切实做到讲坛论坛有纪律、发表言论守规矩。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升思想引领力、掌握话语主导权,抵制错误思想,守住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

2.突出“从严治校”意识,党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旗者和护旗者。古人云“自身不正,何以服人”,党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考核,杜绝庸、懒、散现象,提高党校的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

3.强化“质量立校”意识,强占干部教育培训的“制高点”,质量是党校办学的立身之本,要把“质量立校”作为党校工作的重要遵循。党校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通过实施上级党校、兄弟党校系统“名师工程”资源共享,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引进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作为的到党校任教;选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党校兼职教师,充实老师队伍,加强党校同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交流的力度,畅通人才双向交流渠道,促进学界和政界双向互动,支持学术造诣精深的党政官员应聘到党校担任教职,把党校的办学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

4.高举党旗,在突出主业主课上奋发有为,总书记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的工作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主业主课。必须突出其“主”的地位,发挥其“主”的作用。在学时安排上要保证“多”,确保这两门课不低于总课时的 70%,其中党性教育课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 20%。在选题授课上要做到“精”,要精心选取马列等原著中的精典章节,特别要把深入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原汁原味”的引导学员学,真正把党的理论成果灌输入脑、理解于心,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在方式方法上要谋求“新”,课堂授课方式要打破常规的“灌输式教学”,大胆突破,敢于尝试新方法,寻找新的切入点,利用PPT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解决部分学员学习马列原著感觉沉闷枯燥的老问题。要针对不同班次的学制长短,安排充足的引导学员学会用原著中的辩证思维去处理当下的新问题,提高执政本领。

2017年10月24日,十九大圆满结束,党校是抓好贯彻落实的主阵地。我们要乘势而上,要当好舆论陇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企业、在农村、在机关、在社区、在军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根本原则 篇6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 该项工作的实际推进大致上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以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标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率先在全国本科院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第二阶段大致在2003年左右, 该项工作在全国高职院校也逐步展开, 但是工作模式和研究基调基本处于模仿本科院校阶段, 鲜有高职特色, 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目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第二阶段心理测量量表, 尤其是SCL-90量表,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使用比较广泛, 也取得了一定量的研究成果。

二、现有基于SCL-90量表研究性成果

1.张艳霞、赵中利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高职高专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 结果显示:在SCL-90各因子分上, 本科生得分的平均数要低于专科和高职学生, 且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上差异显著;各因子分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其他—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各因子分症状最突出的是强迫。

2.黎凤环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量工具, 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 探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普通人群低, 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7.8%。

3.郅利聪也运用了心理健康测量工具SCL-90量表, 对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千多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测查研究, 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总体上看比较低, 与一般性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其心理健康九项因子中问题比较突出的依次是:恐惧, 焦虑, 抑郁, 偏执, 强迫症等。

4.谢金凤在2005年3~6月以SCL-90量表对湖北省十所高职院校大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人均在在90个因子项目中, 42.79%都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在人际敏感、抑郁和强迫三因子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

综合以上基于SCL-90量表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性成果, 有共性的结论就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偏低, 甚至低于普通人群, 几乎成了心理健康的“重灾区”, 是心灵荒漠,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以上测试结果被一再引用, 导致了很多负面效应:学生正常的情绪波动被老师当成心理不健康;心理访谈中心仅仅因为一次新生入学SCL-90心理测试结果超出常模就被列为心理不健康人群, 测试结果被记入心理健康档案, 被试 (学生) 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眼中的另类, 甚至是“病人”, 因为学生管理者认为他们的测试结果和以上研究成果是比较吻合的。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事者,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和研究实践, 谨慎的提出使用SCL-90量表测试的注意点及结果解释的根本原则。

三、使用SCL-90量表测试的注意点

1.测量的注意点

(1) 主试的资格。

主试必须是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心理咨询从业者。主试必须知晓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熟悉该测试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和计分方法。

(2) 建立协调关系。

主试和被试 (学生) 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往往能够最大限度的争取被试 (学生) 的支持并促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做好测试。

(3) 测试指导语。

测试前主试应该把测试的目的、程序、以及测试的时间范围详细的告知被试 (学生) 。尤其是测试时间范围是以“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的实际感觉。这样可以消除神秘感和减少误差。

2.误差的控制

(1) 充分考虑被试 (学生) 的应试动机。

被试 (学生) 的测试动机不同, 自然会影响其回答问题的态度、注意力、持久性以及反映的速度等, 从而影响测试的结果。

(2) 充分考虑测验焦虑因素。

在该测试中, 被试 (学生) 往往会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过度看重测试结果, 压力过大;一种是采取满不在乎、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迅速完成, 压力过小。这两种倾向都会减低测试成绩, 尤其是当被试 (学生) 是五年制高职学生时第二种倾向最为明显。

(3) 充分考虑反应定势因素。

在组织该项测试时, 主试应该充分考虑被试 (学生) 因为饥饿、疲劳等生理因素会产生某种单调消极的反应定势。由于SCL-90量表测试大致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左右时间, 求快、喜好选长选项、猜测试题含义等反应定势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4) 分数统计的误差因素。

在对分数统计时候, 主试应该尽可能的自己统分, 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机器测试, 机器统分, 力求最大限度减低地统分误差。

(5) 参照标准选择问题。

由于该量表的作者未提出分界值, 结果解释是参照全国常模结果的, 总分超过160分, 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或任何一个因子分超过2分, 可以考虑筛选阳性, 做进一步检查。所以对于被试 (学生) 测试结果仅仅表明被试 (学生) 相对于全国常模而言处于的相对位置, 而事实上全国常模样本数据已经有一段比较长时间没有修订了, 属于相对固态的, 而我们被试 (学生) 比照的对象应该是他们的同龄人, 只有这样结果才更具有说服力, 更有参考价值, 况且他们的思维非常的活跃, 生活绚丽多姿, 是动态的, 拿动态和相对固态做比照, 往往会产生很大误差。

3.保密原则

在测试前, 主试应该对主动告知被试 (学生) 测试过程和结果会遵守保密原则, 尤其是在测试中应该让被试 (学生) 填写代号, 避免填写真实个人信息, 以减低被试 (学生) 被评价的焦虑, 测试结束后, 对测试结果存档和查阅也应该遵守保密原则。

四、结果解释的根本原则——现实观察原则

筛选阳性只能说明被试 (学生) 可能患有心里疾病, 并不说明一定被试 (学生) 有心里疾病, 要做出最终诊断, 必须进行面谈并结合现实观察。

笔者以为,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情绪情感问题, 是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 是“成长中的烦恼”。

摘要:目前,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展, 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性的成果, 针对其中一批基于SCL-90量表的测试以及测试结果, 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明确在高职院校使用SCL-90量表的注意点以及根本原则。

关键词:SCL-90量表,注意点,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张艳霞, 赵中利.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

[2]黎凤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册.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1) .

[3]郅利聪.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4]谢金凤.湖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5]施晶晖.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江西教育科研, 职教论坛, 2007, (4) .

上一篇:护理人际关系下一篇:网络团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