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2024-05-06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精选十篇)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篇1

“十二五”期间, 塑料制品行业将重点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品牌建设、产业升级, 塑料制品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将有效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预计“十二五”期间, 塑料制品行业总体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新材料相关行业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传统产业中的日用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塑料零件行业受政策影响, 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减缓。

影响塑料制品行业“十二五”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城镇化率的逐步提高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 2015年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 城镇化过程中将全面提升交通、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水平。“十二五”期间, 国内经济有望保持8%左右的增长趋势, 房地产、水利等下游行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塑料制品行业将继续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二、保障房建设进度的加快

塑料建材被称为继钢材、木材、水泥之后的第四代新型建筑材料。塑料建材行业是塑料行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2011年以来, 尽管房地产行业受到政府严格调控, 但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工程将有利拉动塑料建材产品需求。未来一段时期, 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坚持,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投资增长形成阻力, 但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 房地产需求仍然旺盛,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将部分弥补商品住房投资增长的缺口, 我国今年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 估算建设资金将突破1.3万亿元。

“十二五”时期, 我国将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 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 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增加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十二五”规划明确, 未来五年全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 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不得低于住房用地总量的70%。

因此, 在加快保障性住房政策及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刺激下, 未来五年保障房建设进度将逐步加快, 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塑料建材产品需求将快速上升。

三、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大

国家宏观政策始终把关注“三农”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农业、水利等领域的投入也逐年扩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 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一号文件提出, 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未来10年的水利总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塑料制品行业“服务三农型”特征明显, 塑料制品相关行业产品如农膜、管材、节水器材等必将受益良多。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政府对农业大力扶持带动下, 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增加, 对农膜的生产形成利好支撑。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010年9月,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确定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绿色、低碳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对于塑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也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目前,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进入论证、实施阶段。“十二五”期间, 新材料产业将积极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共六大类别。规划还将明确, “十二五”期间将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 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推动材料产业升级换代。规划要求, 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根据新材料发展规划, 2015年新材料的产业规模达到总产值2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超过25%;“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 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

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塑料产业不仅位列其中, 而且与其他新兴产业密不可分。塑料工业的市场远景仍很有吸引力, 特别是工程塑料, 更是塑料新材料的领军产品, 今后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十二五”期间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塑料制品行业相关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后续出台的具体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抓住本次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 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领域重点突破以及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发展, 形成行业新的增长点, 进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人均塑料消费水平、塑料制品应用比例的提高

得益于内需的支撑, “十一五”期间, 我国塑料制品消费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010年, 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达到46公斤, 相比五年前增长一倍多, 超过同期40公斤的世界人均水平。但我国人均塑料消费水平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如美国人均塑料消费170公斤以上, 比利时人均塑料消费高达200公斤, 因此, 塑料制品行业未来市场仍有巨大的需求空间, 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塑料制品应用比例依然偏低。比如在饮料包装方面, 国内碳酸饮料包装中PET瓶的应用比例与北美市场的差距超过了30%,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软饮料仅8公斤左右,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是西欧发达国家的1/24, 较大的差距意味着饮料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成长潜力, 为国内饮料塑料包装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此外, 汽车塑料应用比例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 全球范围内塑料在汽车制造中所占的比例已达15%, 预计到2020年该比例可能上升到25%以上。而在我国, 塑料在汽车领域中的用量仅为欧洲的一半, 在追求汽车轻量化的背景下, 我国汽车塑料需求仍将会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六、“限塑令”及“限购令”等政策影响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以来, 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 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5月份, 卫生部、工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的公告》, “限塑令”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治理白色污染起到了显著效果, 但也使我国日用塑料制品产量增速明显减缓。截止10月份, 全国日用塑料制品产量366万吨, 同比增长14.1%,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5.7个百分点。

今年4月份, 国家发改委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 明确淘汰类落后产品中包括“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各地政府加大对泡沫塑料生产和使用的监管力度, 二季度, 广东、浙江等泡沫塑料生产大省均出现明显的产量下滑。1~6月, 全国泡沫塑料产量73万吨, 同比增长11.7%,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滑6.8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连续三月单月产量增速均为同比负增长。

随着汽车采购优惠政策到期和部分城市“限购”政策的影响, 汽车市场全面大幅度滑坡。2011年1~10月, 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03万辆和1516万辆, 同比增幅仅为2.7%和3.2%。产销增幅都比去年同期出现了超过30个百分点的下降。汽车制造业等下游行业的相对低迷导致塑料零件行业产值增速明显下滑。今年1~10月塑料零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973亿元, 同比增长14.1%, 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下降20.1个百分点。塑料零件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连续4个月为负增长。

预计在未来五年内, 受相关政策影响, 日用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塑料零件行业发展速度将有所减缓。

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 篇2

中国自1999年以来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新世纪开始的“银发浪潮”也滚滚而来,而且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来势异常凶猛。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选择养老和住宅的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那么什么是新型的“老年公寓”?

所谓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就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兴领域。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杭州等城市近几年也相继建成老年公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公寓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一、老年公寓需求的不断增长。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汉等大城市也快速进入老年型城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老年人口系数是指一定时点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人口老化的程度(《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陈朝先著,1998年版)。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数已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7.3%),到2050年将增加到3.34亿(占总人口的22.6%)。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要建造和发展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不同要求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其中老年公寓会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首选,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会不断增长。

2.观念的变化。中国“养儿防老”、“

三、四代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小型“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且,目前“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所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意和子女同住,独老户的比重不断上升。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住进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万和30.8万。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47%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64.8%认为这种方式很理想,而有35.2%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有15.4%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可见,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老人的不同组群选择养老的方式又不同。文

化程度较高,中级以上职称,月收入中等或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者,老年公寓为首选,有的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颐养天年之所”。因此随着观念的变化,对老年公寓的需求是加快增长的。

3.社会上的“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等地方,由于子女出国等原因,一对老年夫妇家庭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北京市60岁以上180多万的老龄人口中“空巢家庭”已近30%,未来10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重有可能达到90%。目前天津市内六区的空巢老年人家庭,占总老年户的62.4%,其中独居老人为13%,偶居的占49.4%(《老看住房专题会议论文集》2002年)。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的不断增长,那么这部分老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4.现在的中青年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变化。据武汉市调查,现在的青年人(20-25岁)仅有28.5%,中年人(40-50岁)有42.8%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城市规划》2002年3期)。当他们进入老年时,由于我国各种老年机构已经完善等原因,其中很多人会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所以老年公寓的社会需求是逐渐增长的。

5.随着老年公寓数量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新兴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上海市调查,制定上海市2010年老年公寓的发展规划,入住人数取老年人口总数的3%的比例为宜(发达国家一般为4-5%)。按此比例,到2010年上海市老年公寓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187万平方米(《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18期)。如将此比例推至全国,那么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已经是很可观了。所以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同时,随着老年公寓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导致为老人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公寓的发展,需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医疗、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装饰装修、家用电器、以及家庭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就业,引发商机。

二、中国老年公寓的特点

老年公寓首先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老年人年纪大、身体虚弱、眼睛不好、牙齿不健、腿脚不灵、消化功能差,有的高龄老人和有各种疾病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生活和医疗方面的特殊护理和服务。同时中国老年人在生活习惯和观念方面与外国老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我们应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原则,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需求的中国老年公寓。

1.地点的选择。依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适宜选择在不远离社会,不远离家庭和亲友,但必须是空气新鲜、交通方便、有绿化带、有公园、最好在风景区等环境优美的地方。

2.老年公寓的模式。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依据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HTA)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标准分为7类: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生活基本自理,仅需少许监护和帮助的健康老人住宅;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设施的健康老人住宅;专为体力虚弱而智力健全,不需要护理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并需要个人生活照料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和护理的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衰退并患有疾病、受伤等的老人入住的注册医疗机构。又依据各个国家的现状和经验,国外的老年住宅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独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老年人合住的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以及公立养老院(社会福利性)。从资金来源划分实际上分为两种:家庭和个人融资;政府和社会融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老年公寓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个人支付或政府和社会资助)。

3.设计与配套设施。老年公寓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从住区规划、设计到配套建筑与设施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宜为低层小高层(有电梯)或平房有小院落,而不宜高塔楼,住房面积以合室、一室、二室小套房为主。道路要无障碍设计,户内有紧急呼叫与电子安防系统。居室要阳光充分和通风。老年公寓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医院、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流活动、家政服务等。特别是老年社区内要配备正规定点医院。该医院应具备治疗、抢救、咨询的功能,这是关系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是老年人进住社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4.规模与档次。从居者本身的利益。安全管理和市场需求出发,老年公寓的规模不宜过大,这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而定。要依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和健康条件以及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老年公寓住宅。但是中国目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老年公寓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广大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力和需求为主,而不能片面追求规模与档次。

5.老年公寓的性质。依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老年公寓可以是以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也完全可以是市场的方式。老年公寓的租售方式,可以由老人的旧房置换、旧房出租、返本销售入住等进行资金运转。此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资助。福利性的养老机构,则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出资予以建设。市场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而定,这块蛋糕很大。

三、老年公寓的现状、问题及今后发展建议

老年公寓特别是独立的老年公寓,在欧美国家发展较早,建设较多,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公寓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老年公寓在一些城市也相继发展起来,如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独立老年公寓。它建于北京北部的小汤山,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可以容纳近万老人入住。它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服务较好。上海市是最早进入老年型的城市,老龄事业发展较早。1990年开办的浦东老年公寓,是全国首批老年公寓之一,目前全市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的床位已达2万多张,相当现有老年人口的1%。大连市2001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50所,其中老年公寓11所,总床位7993张。这些城市的老人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发展,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并为总结老年公寓的发展和特点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刚刚起步,从全国范围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l.老年公寓的建设供不应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5%左右。以我国大连市为例,60岁以上的老人71.1万,占城市总人口的2

4.9%,若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按3%的比例分析,70多万的老年人中,将有近2万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而目前仅有7千多个床位,这远远不能满足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对老年公寓的需求。

2.老年公寓的布局不尽合理。目前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例入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缺乏从中国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而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所以目前存在着有的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有的居住高层塔楼并密度较高,活动空间少等,这些都给老年人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不便。

3.老年公寓的价位偏高。有的老年公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售价位较高,有的月租价高达2000-3000元,很多老年人只好望洋兴叹。如上海市选择老年公寓的老人中,86.3%希望每月所需费用不超过1000元。北京市2006年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60%以上表示近期或以后愿意入住老年公寓,但他们所能承受的平均价格为1200元;大连市老人入住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可以接受的价位为600-800元。可见,在我国目前广大老年人的收入偏低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档次和价位要适合广大中低收入老年人的承受能力。

4.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一般来说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老年公寓不太多。而有些单位和个人资助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则较差,不能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

5.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的住宅建设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

发展建议

1.制定和完善老年住房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老年住房(含老年公寓)要纳入国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不仅要制定老年住房的长远规划,而且要制定短期计划。首先,要对老年住房的布局、数量、规模、档次、设计、结构以及住房产权、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今后老年人住房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其次,再依据长远目标和规划,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在近期的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计划中,要将老年人住房建设纳入计划。要对老年住房进行有计划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以保证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对于那些设施和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住房,要及时予以改善,确保老年住宅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2.大力兴建中高档的老年公寓。目前我国中高收入老年人住房的需求量巨大,应予以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发展适量高收入者的老年公寓住宅。

3.要解决好老年公寓的融资问题。融资问题是当前老年公寓建设的瓶颈,需要花大力予以解决。首先,建设老年公寓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将老年公寓的建设纳入国家和城市的总体规划,而且要按照规划要求,定期进行老年公寓的专项财政拨款。在土地使用和税费方面要实行优惠政策,如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等。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年人和老年人的住房问题,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兴建和管理老年公寓。开发商除了享受在土地和税费方面的优惠以外,还可以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再次,还可以发挥社会的力量,建立老年人事业基金会,以及开征遗产税等筹措老年人住宅资金。最后,在个人筹措资金方面,要得到银行的大力支持。银行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制定优惠的住房抵押贷款办法。如以现房作抵押贷款购买新房;“双合同制”贷款购房。即老年人与银行、其子女与银行,各签定一份买卖合同和担保合同,当老人无力还款时,可以由其子女或亲属还款;逆抵押贷款购房。这是目前国外一些国家普遍使用的方法。即老年人退休以后,从开发商处购买一套老年公寓,然后与开发商签定合同,每月由开发商支付给老人一定数量的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开发商返还剩余本金,住房归开发商所有。这些贷款办法,为老年人住房提供了保证。还可以采取物业置换以及合资建房等多种渠道为老年人解决住房广开门路。

4.建立和健全养老制度和住房保障制度。这两个制度是老年人解决住房问题的前提条件。要借鉴国外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搞好。我们要发动和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投保,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同时要按国家规定按时发放。要建立和完善老年住房保障制度。

5.建立和完善老年住房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解决好老年人住房问题的保障条件。如日本为推进老年人住宅的发展和居住环境无障碍化,1994年实行了《中心建筑法》,2000年起公布实行了《无障碍交通法》以及《老年人居住法》等。韩国有《老年福利法》、《住宅建设促进法》。为了推进老年住房的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老年人住房的法律和法规,并要认真执行。

中国旅游市场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人才

中国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27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14处“世界生物圈保护网”保护区,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9个历史文化名城,122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全国共建成旅游区(点)约15000家,涵盖了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大批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旅游区享誉海内外。

由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新闻发布会获悉,迄今为止,中国共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目前,中国遗产预备清单中还有100多个项目,居世界首位。旅游业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和80%以上的市地州以及2/3的县,有24个省区市把旅游列为支柱产业。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成功赢得2008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良好的旅游整体形象为旅游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中国签订了旅游协议,这使得来华旅游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都将得到很大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中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区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建省”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

总之,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各方面有利的因素,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一百万人,中国目前只有中国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三所独立建制的旅游院校,另有一些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每年仅能为旅游行业提供十万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紧缺。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快速发展与旅游专业人才的短缺矛盾十分突出。

业内人士指出,旅游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黄金产业,在未来十年内从事旅游业的高级旅游专业人员,将会成为令人羡慕的高薪一族,旅游业将会成为许多地方的经济支柱。新的旅游形式下,必将产生优胜劣汰,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的旅游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旅游服务人员,而是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培育和造就一支多功能、复合型、国际化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人才资源数量不足、层次不高,随着新兴旅游业的兴起和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我国必然需要一批新型专业人才加入到旅游人才行列。

一、旅游产品设计人才

随着国外旅行社和合资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国内旅行社需要通过旅游产品设计,来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旅游业也将走进国际市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客源市场是确保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生命线。要想扩大发展,吸引更多的商家和客源,旅行社需要优秀的旅游产品设计人员,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源,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新老顾客,开拓市场,树立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将逐渐转向以“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旅游市场急需一批具有现代艺术设计观念的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能把传统与现代,艺术与设计,工艺与技术相结合并运用于广告策划、旅游企业形象设计、旅游产品及包装设计与开发等方面,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设计并推广出新型旅游项目,如会展旅游、高尔夫球旅游、家庭健康旅游、原始森林探险游和海上漂流等独特新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二、各领域里的旅游英语人才

加入WTO后,旅游日趋走向国际化,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不断的完善,英语在旅游的各个行业中将会变的越来越普及。无论是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部门的人员,还是旅游服务行业人员,都要对本行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位,能够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以满足职业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

随着旅游行业的系统化,旅游英语的范围也将大大突破原有的会说几句问候语,懂几个旅游名词的传统界限。高等院校也将打破培养英文导游、饭店服务人员的旧模式,所涉及行业的划分将越来越细,专业性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涉及面将越来越广,包括常规的餐饮、接待、航空等等。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有关娱乐、美容、健身、摄影等领域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城市规划部门、大中型园林风景旅游区、饭店、酒楼、现代大型休闲娱乐设施管理机构、国际国内旅行社、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所在管理部门、旅游产品开发企业等部门需要更加完善。

因此,旅游市场需要各个行业的专业旅游英语人才,规范管理,促进经营,与国际化接轨。

三、专业的旅游法律人才

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多,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游客与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和争端也日益增多,诸如有关价格、服务、保险、赔偿、违约等方面。这势必要求法律不断完善,旅游市场趋于正规。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在旅游活动中,当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发发牢骚,抱怨几句就算了,而是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旅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处理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旅游法律人才,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游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旅游法规,各地方的旅游管理条例,以及国外的旅游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能够用法律来处理旅游中出现的国内、国际纠纷或投诉,从而净化市场,使旅游业健康的发展。

四、专业旅游领队

全球各国看准中国游客的潜力,都争逐成为中国认可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61个。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

对中国开放旅游市场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公民走出国门旅游也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旅行社将需要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旅游专业领队,以便为出境游客提供优良的服务,维护企业形象。

专业的领队需要熟悉《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能够为出境旅游团提供旅途全程陪同和有关服务,向旅游者介绍有关注意事项。此外,专业领队作为组团社的代表,还要熟悉境外旅游的各种程序,掌握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情况,协同境外接待旅行社实施旅游行程计划,协助处理旅游行程中的突发事件、纠纷及其它问题,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规范的旅游市场需要道德水平高,知识、能力各方面过硬,能切实负责各类相关事宜的专业领队人员。

除此之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会展旅游、度假区管理、电子商务、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专业人才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将获得较大的就业空间。

在新的旅游形势下,培养旅游人才的相关高等院校,就根据市场的需要,应及时调整专业,为旅游市场输送人才,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增加了旅游表演与策划专业,该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也是旅游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

旅游业要想取得大的发展成就,人才是关键。随着中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其地位将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旅游院校面对国际、国内旅游人才竞争激烈的挑战,应该把握市场脉搏,与时俱进,为我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3.

2、余培炎.饭店餐饮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刘代泉,汪瑞军.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篇4

关键词:钢铁,市场需求,产业集中度

在进行产业分析时,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市场需求, 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企业行为。在需求增长、不变或衰退等不同条件下, 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行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我国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不论是原有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往往都表现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应地, 引起了各个产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于良春等, 2005) 。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 产业集中度主要研究特定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定市场的规模和数量分布特征, 它是反映产业组织结构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产业政策取向的重要依据, 有关产业集中度的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起始点和基准点。本文围绕钢铁市场需求与产业集中度之间的相关性展开研究, 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1 中国钢铁市场需求分析

图1是1990~2006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及增长率, 可以看到, 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迅猛, 17年间增长了7.46倍。1992和1993年由于经济过热, 钢材表观消费增长率一度高达25.4%和50.1%, 之后随着国家对经济的整体调整, 1994年迅速跌落到-0.79%, 1995年则为-7.1%。从1996年开始, 表观消费增长率波动上升, 当年跃变为7.5%, 此后直到2000年, 增长率均保持在5%以上, 最高的1999年为13.74%。从2001年开始, 表观消费增长率始终保持在两位数, 在2003年达到最高的28.2%, 最低的也达到了2005年的14.4%。可见, 是市场需求拉动了钢铁产业的高速增长。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钢铁统计》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钢铁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进入本世纪, 投资强度呈指数增长, 表1是1986~2006年中国钢铁工业投资情况, 可以看到, 2001~2005年5年间的投资比1986~2000年15年间的总投资 (4540.3亿元) 还多57.9%, 2006年一年的投资比1996~2000年的总和还高22.7%。可以说, 进入21世纪以来, 是庞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投资的指数级增长。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钢铁统计》。

在投资增长的同时, 钢铁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波动中逐渐上升, 2000~2006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从3.34%上升到5.54%, 上升了2.2个百分点, 2004年达到最高的7.03%;资金利润率由1.71%上升到5.91%, 上升了4.2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由3.24%上升到5.24%, 上升了2个百分点;吨钢利润由123元提高到319.4元, 猛增了1.6倍;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1.57次/年提高到2.77次/年, 提高了76.4%;总资产贡献率由6.18%上升到14.92%, 上升了8.7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49649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200941元/人, 猛增了3倍多。同时, 国际市场占有率也由2.0%提高到13.2%, 唯一表现得差的是增加值率, 2000年为27.45%, 2003年达到过28.22%的最高点, 但此后两年连续回落, 2005年降至26.91%, 2007年又提高到27.57%。总体看来, 新世纪以来是我国钢铁工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007) 。

同时作横向比较, 2000~2005年规模以上钢铁工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同期增速度高10.1个百分点, 销售收入高8.6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高27.5个百分点。2006年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 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 仅低于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48亿元, 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 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00~2006年规模以上钢铁工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5.8%提高到8.3%, 提高了2.5个百分点;实现的利润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3.6%提高到7.2%, 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对我国钢铁工业1990~2007年的18年间CR4和CR10的计算结果分别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 在1990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就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下降幅度不大, 1998年, 宝钢进行了区域性兼并重组, 粗钢产量由1998年的986.4万吨飞速增长为1999年的1667.3万吨, 到2000年则增长到1773.5万吨, 在1999年和2000年全国粗钢增产不大的情况下, 这一主要因素促使1999年和2000年的CR4和CR10都分别提高了3.0和3.2个百分点。但之后开始大幅度下降, 到2005年, 新唐钢集团成立, 粗钢产量由2005年的1107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1906万吨, 但是这一合并没有阻挡住集中度下降的趋势, 2006年CR4和CR10分别下降了1.01和 2.54个百分点。2007年略有回升, CR4和CR10分别为19.31%和35.29%, 这主要得益于年内几个联合重组, 尤其是沙钢的迅速重组使其规模发展到2500万吨, 仅次于宝钢。可见在中国钢铁工业近年的发展过程中, 大企业始终在不停地集中, 但是这一努力被增幅更高的全国总产量掩盖了。

注:鞍钢与本钢仍然独立运作, 因此产量分开计算, 下同。数据来源:历年《中国钢铁统计》, 2007年为快报数。

3 钢铁市场需求对集中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 近几年钢材消费旺盛、价格连续上涨, 企业效益不断增加, 产业集中度却呈下降趋势, 表明大型钢铁企业的发展速度低于产业发展速度, 这主要有3个原因。 (1) 由于受到规模经济性等的内在约束以及国家相关政策规制, 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内部积累发展较慢 (刘玉, 2004) 。图3是1994~2006年四大国有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及占全国比例, 可以看到, 宝钢和武钢分别有一次重组, 使其占全国比例短暂的提升, 其余大部分时间和首钢、鞍钢相同, 粗钢产量占全国比例呈直线下降的趋势。 (2) 由于企业发展战略出现偏差, 或是出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美好愿景, 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在钢铁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 脱离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 特别是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 但最终的结果是陷入“多元化泥潭”, 最终又不得不被动的回归主业。 (3) 通过联合兼并进行产业整合的速度较迟缓, 企业兼并重组的动力不足。在“小日子”普遍过得还不错的情况下, 很少有企业愿意被别人兼并, 也很少有企业认真考虑联合重组对产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积极作用。眼看着市场份额一步步丧失, 企业宁可自己花钱上新项目来调整产品结构, 寄希望于“超越自我”, 也不愿意通过联合重组拓展市场覆盖面, 从而“实现大我”。尤其是在目前的体制下,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领导人来说, 更没有进行联合重组的积极性。

但庞大的市场需求增量是客观存在的, 国有企业没有去占领, 却为大批新旧民营企业的进入和扩大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受资本不足的限制, 民营钢铁企业起点低, 规模大都很小, 但是他们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市场需求导向的发展机制。并且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它们既能扩大规模又能提高效益, 它们的发展速度往往是要超过大企业的发展速度。在利润的驱使下, 很多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96年中国钢铁企业为1495家, 到2006年已达到6999家, 增长了3.68倍, 年均增长12.6%。而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长11.1%, 企业数的年均增长率比粗钢产量高出1.5个百分点。图4为2005~2006年不同规模钢铁企业产量比例及增幅变化, 可以看到, 企业的规模和增长幅度成反比。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钢铁统计》。

4 结论

(1) 需求条件的变动对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预计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 钢材需求增幅减缓, 但总量仍会攀升。即使出现“需求降温”, 也只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因此, 潜在的市场需求将继续推动产业集中度发生改变, 未来不可预知, 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 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无法改变, 但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 这就需要政府、协会、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出谋献策, 并身体力行地实施之, 充分有效地、主动地去满足市场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唯有如此, 才能将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梦想变为现实, 实现几代钢铁人的夙愿。

(2) 近年来, 国家为制止钢铁产能的过快增长, 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 如实施限产措施、减少项目审批数量、实行新增先进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等量置换”等。《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实施两年以来, 除邯钢新区、曹妃甸和鲅鱼圈等几个大的项目审批比较顺利外, 其他有关产业布局调整的措施落实不够。期盼已久的湛江和防城港项目姗姗来迟, 终于在国家进行“大部制”改革之后, 2008年3月17日获批, 而在此之前内陆地区中小钢厂失控, 已经大规模地新建和扩建。这一政策客观上是“管了大的管不了小的”, 限制具备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的沿海地区发展, 默认内陆不顾资源、环境和需求条件继续扩大规模, 事实上仍旧陷入了2000年前后“越限越多”的怪圈。但巨大的市场需求, 终于使曾经沉默的一些国有钢铁企业不再向市场低头, 为了扩大产能, 一些国有钢铁企业开始联合民营企业, 以图借民营企业的“幌子”来发展国有企业的产能。因此对政府来说, 要全面地看待市场需求对钢铁产业集中度演变的作用, 调整政策取向, 并正确地执行之,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要认识到属于市场范围的事情, “该放就放, 再管也没有用”, 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切实为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于良春, 郭恺.市场需求与产业集中度演变的相关性分析——以中国保险业为例[J].经济评论, 2005, (6) :40~44

[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篇5

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彩票相关概述

第一节、彩票定义及分类

一、彩票的定义

二、彩票的类型

三、彩票的市场划分

第二节、彩票的特点及功能价值

一、彩票的主要特点

二、彩票的主要功能

三、彩票的四大价值

第三节、彩票的发展历史

一、彩票的起源

二、亚洲彩票的产生与发展

三、抽彩活动的历史

第四节、中国彩票文化分析

一、中国彩票文化简述

二、中国彩票文化悄然形成三、中国彩票热推动彩票文化发展 第二章 2014-2016年国际彩票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4-2016年国际彩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世界彩票行业的发展

二、世界彩票行业发展特点

三、全球彩票销量分析

第二节、2014-2016年世界主要国家彩票业分析

一、美国彩票业

二、意大利的彩票业

三、西班牙的彩票业

四、法国的彩票业

五、英国彩票业

六、日本的彩票业

七、澳大利亚彩票业

八、奥地利彩票业

第三节、国际彩票组织及专业彩票公司简介

一、世界彩票协会

二、前国家彩票组织国际协会

三、前国际足球和乐透型彩票组织协会

四、世界主要博彩公司

第三章 2014-2016年中国彩票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彩票行业发展状况

一、中国彩票行业发展历史

二、中国彩票行业的发展现状

三、中国彩票行业的社会责任分析

第二节、2014-2016年中国彩票销售状况分析

一、2014年中国彩票业销售状况

二、2015年中国彩票业销售状况

三、2016年中国彩票业销售状况

第三节、2014-2016年中国彩票行业垄断竞争分析

一、中国彩票行业的双寡头垄断竞争

二、中国彩票行业的恶性垄断竞争分析

三、规范彩票行业市场竞争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2014-2016年中国彩票公益金发展分析

一、彩票公益金简介

二、2014年中国彩票公益金发展分析

三、2015年中国彩票公益金支出状况

四、2016年中国彩票公益金支出状况

第五节、中国彩票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彩票行业存在的问题

二、规范彩票行业发展的措施

三、中国彩票行业发展新思路

四、推动中国“彩票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五、中国私彩整治对策

六、科学宣传国家彩票的建议

七、我国应加快城市彩票市场开发 第四章 2014-2016年中国体育彩票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体育彩票概述

一、体育彩票的特征分析

二、中国体育彩票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中国体育彩票的种类与发行额度

四、中国体育彩票资金的构成与分配

五、中国体育彩票资金用途

第二节、体育彩票在中国体育事业中的作用

一、体育彩票在体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体育彩票为体育事业筹集资金

三、体育彩票在体育产业中起到支柱型地位

四、体育彩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第三节、2014-2016年中国体育彩票发展状况分析

一、中国体育彩票发展历程

二、中国体育彩票发展现状

三、中国对体育彩票性质的认识现状

四、中国体育彩票的政府管制及立法

五、中国体育彩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2014-2016年中国体育彩票销量分析

一、2014年我国体育彩票销量状况

二、2015年我国体育彩票销量状况

三、2016年我国体育彩票销量状况

第五节、2014-2016年体育彩票市场发展新动态

一、超级大乐透调整规则应对市场变化

二、“竞彩”为体育彩票市场注入新活力

三、中国体彩推出新款即开彩票“财神到”

四、海南将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

第六节、中国体育彩票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中国体育彩票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二、中国体育彩票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三、促进中国体育彩票进一步发展对策

四、中国体彩事业发展四项建议 第五章 2014-2016年其他类型彩票发展分析

第一节、即开型彩票

一、中国即开型福利彩票蓬勃发展

二、我国即开型彩票全面复苏

三、即开型彩票热销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乐透型彩票

一、2014年我国乐透型彩票销售状况

二、2015年我国乐透型彩票销售状况

三、2016年我国乐透型彩票销售状况

第三节、电脑传统型彩票

一、电脑传统型彩票

二、电脑传统型中国福利彩票

三、电脑传统型中国体育彩票

第四节、中国网络彩票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网络彩票发展状况

二、国家禁止利用互联网发行销售彩票

三、中国网络彩票停售的影响

四、中国网络彩票销售的管理建议

第五节、中国手机彩票业务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手机彩票业务的现状

二、中国手机彩票业务的收益

三、中国手机彩票业务的挑战

四、中国手机彩票业务发展对策 第六章 2014-2016年中国彩票行业的体制分析

第一节、中外彩票业管理体制比较

一、国外主要国家彩票业管理体制

二、中国彩票业管理体制

三、国内外彩票业管理体制异同

第二节、中国彩票行业的发行体制分析

一、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体制

二、中国体育彩票的发行管理体制

三、中国彩票发行体制亟待改革

四、中国彩票发行将走向企业化

第三节、中国彩票市场的监管体制分析

一、彩票监管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二、彩票监管的分工和形式

三、彩票市场政府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

四、中国彩票监管机制有待改革

五、中国彩票发行需要科学监管

六、中国彩票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四节、中国彩票业管理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彩票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二、彩票发行和销售体制不适应彩票市场的发展

三、完善中国彩票业管理体制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中国彩票业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中国彩票业管理体制的对策

二、改革中国彩票市场监管体制的政策建议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加强中国彩票业监管的对策

四、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彩票业规制改革 第七章 2014-2016年中国彩票行业的立法分析

第一节、彩票立法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彩票的法律分析

二、彩票立法的重要性

三、中国彩票立法问题的制度面成因

四、立法是彩票业的发展出路

第二节、中国彩票行业立法现状及内容解读

一、中国彩票立法历程概述

二、中国彩票业政策法规日趋完善

三、我国《彩票管理条例》颁布及其法规解读

四、我国《彩票公益管理办法》新标出台

第三节、彩票行业立法的建议与设想

一、中国彩票法制定应注意的问题

二、彩票立法规范建议

三、构建中国彩票法律制度的初步设想

四、彩票法基本原则及相关制度的构建 第八章 彩票行业投资分析及未来前景趋势分析

第一节、彩票行业投资分析

一、投资机遇分析

二、投资彩票业的可行性分析

三、网络彩票投资热潮一触即发

四、投资彩票投注站的建议

五、国际投资者与中国博彩业

第二节、彩票行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一、我国彩票市场前景乐观

二、我国彩票发展潜力巨大

三、中国彩票市场的发展方向

四、即开彩票发展趋势和广阔前景

五、2017-2021年中国彩票行业预测分析 附录

附录一:彩票管理条例

附录二: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三: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四:民政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五:彩票机构利用互联网销售彩票的有关问题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

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中国市场需求的宏观变化 篇6

探索中国市场的营销解决方案,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均需以市场需求分析为起点。而对需求的分析,通常有两个角度:一是微观角度,即分析某“个”顾客的需求状况、特征及心理结构。这里的某“个”顾客,实际上是对某“类”具有相同需求特质和偏好顾客的抽象化;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类”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这种分析所借助的知识和分析工具主要来自心理学。二是宏观角度,即从整个市场的角度,分析需求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所需的知识和分析工具主要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需求演变的总体趋势。

需求量增长和“需求弥散”

新兴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众多消费类产品和服务需求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尽管从宏观收入分配的角度看,我国存在“需求不足”,但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带动下,消费品需求总量近年来急剧放大。从常识上说,需求量的增长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针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已经存在,由于顾客更多的消费和使用,使得需求量上升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服装等基本消费品的需求量均快速放大。今后随着全社会总体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文化、知识、旅游、休闲、娱乐等非基本需要产品的需求量也会持续较快增长。二是某些产品的顾客群扩大了,出现了新的消费人群。这种情形在新兴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撇开人口增长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因素不论,顾客群扩大往往意味着需求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弥散。不再受限于收入、知识等因素,不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变得具有消费能力了,这是消费权利的普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具体来说,“需求弥散”表现为需求分布的结构性变化:从不同收入的顾客结构看,有一些需求原来可能只是少数高收入者所具有的,随着供给量增加、产品价格降低,中低收入者也开始萌生并增长。比如,高尔夫球原来属于所谓的“贵族”体育、休闲项目,现在已开始平民化了,一些工薪层人员也加入其中。

从不同的文化、知识层次的顾客结构看,有些过去被认为是所谓“精英”、“知识分子”消费的产品,随着整个社会许多职业、工作的内涵发生变化(更加信息化、智能化和知识化),以及使用知识的普及、使用门槛的降低,逐步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的认可和接受,比如笔记本电脑等。

从不同年龄的顾客结构看,有一些消费随着消费文化、社会心理及社会习俗的变化,从年轻人延伸到中老年人,比如网络娱乐等。

从不同区域、空间的顾客结构看,许多需求常常从“一级市场”(大城市)向“次级市场”(中小城市、城镇市场、农村市场)扩展,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和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家电产品每年市场容量增长率在30%以上,这是因为农村市场的启动,人数众多的农村顾客开始使用这些家用电器了(这与国家“家电下乡”政策,以及农村电网、自来水系统改造与完善有关)。

中国市场长期存在落差较大的“二元”乃至多元结构——城市/农村,高收入/低收入,较高的文化程度/较低的文化程度,开放的信息环境/闭塞的信息环境,现代通路体系/传统通路体系,等等,是“需求弥散”的前提条件,也是“需求弥散”的动因和驱动力。市场需求从立体的、多层结构,逐步向较“平”的方向演进,这是未来中国市场的魅力和机会所在,当然也是难题所在。可以说,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需求弥散”是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基本特征,到城镇去、到农村去、到普通大众中去,是中国市场上营销的主旋律。

需求内容的变化

新兴市场上,需求的宏观变化不仅反映在“量”的递增上,同时也体现在需求内涵的丰富与变化上。同样一种需求,在不同的时空下,往往有了新的特征和意味。怎样来描述这种变化呢?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经历:20多年前父母第一次到北京看望我时,一家人游故宫登长城,喝的全是自带的白开水;10多年前,父亲和单位同事来京旅游时,我陪他爬香山,随身带的是瓶装纯净水;最近一两年父母来北京小住,我给他们准备的是“来自青藏高原”的天然水。

这个例子说明了需求内容变化的第一种情形:消费者对于消费、使用的对象——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品质(概言之,即实用价值),有了更高、更新的愿望和要求。我们穿衣,从羊毛衫穿到羊绒衫;我们出行,从乘坐四面漏风的破旧汽车到乘坐装有空调、音响的豪华大巴……可以说举不胜举。顾客对产品实用价值要求的提高,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产品本身具有“进化”的属性,其功能、品质提升的方向和路线是确定、清晰的,同时存在衡量、表现实用价值递进的标准和尺度;二是产品的“进化”具有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这样使得需求内容的演变不是仅仅停留在愿望层面而是成为现实。

在许多领域(尤其是文化领域),产品往往不具备“进化”属性。我们不能说今天酿出的美酒,就一定比唐朝时“牧童遥指”的“杏花村”酒更为醇厚、可口;我们同样也不能说时下大投入、大场面、大制作的好莱坞“大片”,其艺术性、思想性乃至观赏性、娱乐性超越了默片时代的卓别林电影以及我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电影——当然特技、电脑合成等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需求内容的变化呈现出第二种情形:需求理念、风格和潮流与往昔不同。其内在的逻辑主要不是顾客对产品实用价值明确、理性的考量和评估(陈酿型白酒等实用价值与时间有一定相关性的产品除外),而是顾客在一定的知识、信息、文化环境下,基于价值观、生活方式、感情形态、审美方式的新消费心理的形成和流动。这种超越性的(超越实用价值)、文化性的(往往是历史及社会潮流的产物和体现)消费心理,更多地指向产品的文化、情感价值。在这第二种情形下,有时需求内容的变化不仅不表现为与时俱进的“进化”特点,反而逆向地“复古”或出现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产品的价值组合,大体上由实用价值(亦可称为功能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两种基本价值形态组成(最极端的组合方式是产品只含有其中—种价值形态),因此,针对某个(类)产品的需求内容变化,往往上述两种变化情形并存。

需求内容变化的第三种情形是某种需求内部形态的丰富化,也可称为“需求细分”。这里“某种需求”中的“种”,即种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对粮食的需求称为“某种需求”,也可以将其中的面粉需求称为“某种需求”。无论将“种”定义在哪个范围,只要存在逻辑上的起点,我们均可得出结论:某种需求发展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内部细分的过程(这也意味着,“某种需求”中,小的种类在逐步增加)。例如,上世纪70年代末,笔者在北京念大学的时候,整个冬天,从零上5摄

氏度到零下15摄氏度,大部分同学只有一件大衣,没有其他棉服可以选择;现在可能已有多件大衣了,适用于不同温度区间,需求和产品之间的吻合度提高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顾客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知识程度提高后,生活方式无疑会朝着精致化方向演变,对需求的认知、辨析会更为清晰和准确。需求会变得更加精细,需求的个性化程度会不断提高,对于具体的使用情况和利益的针对性也会更强。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也在牵引、催发需求的细化。此外,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情境”会有所增加,基于此的“需求细分”也会发生。例如,与老一辈相比,年轻人出行的机会多了,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多了,空间移动的“情境”也就必然多了:坐飞机、乘火车、自己驾车……当某种需求——如听音乐——在不同“情境”下实现时,需求就被“细分”了:自己驾车听音乐,需要车载播放工具;乘地铁或公交车时听音乐需要MP3;骑自行车时听音乐,需要在耳朵上能固定住的耳机……

从动态看,需求内容变化意味着需求具体形态的快速更替和切换,这是差异化营销和速度营销的基础。作为一个过程,需求内涵的诸种变化,蕴涵着机会,牵引着产品的供给者(其集合为“行业”)持续、快速创新,提高产品的丰富性,也使得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得不稳定。可以说,这是新兴市场的典型特征。

新的需求出现

以上描述的是已有需求“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现在我们来讨论全新的需求,即以往从来未曾有过的需求(这里的需求指的是顾客具体的愿望和要求,而非抽象的、原则性的基本需要或愿望)。“新的需求”和“需求内容变化”有时似乎不好区别,借用一个数学术语,后者是连续性的,而前者则是非连续性的。“新的需求”不是原有需求的改善、演变,而是替代、超越和填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需求总是不断出现:古代的青年男女谈恋爱,往往需要鱼雁传情;而到了上个世纪末,主要的沟通方式则变成了电话;现在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即时的情感交流。我国作为一个变化中的新兴市场,新的需求产生的速度比以往明显加快,累积起来看,新需求的种类、数量则较多。这正是新兴市场最令人兴奋的机会所在。

新的需求为何会出现呢?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决定需求的条件和变量发生了变化:

第一,顾客在收入提高之后,会产生出新的需求。当恩格尔系数降低之后,人们可支配的剩余收入增大,必然会产生各方面的新的愿望和要求。以旅游为例,现在少数高收入者最时髦的项目是登上太空,20年前人们会有这种想法吗?即使有,也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第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基于“族群”的新需求。以收入、职业、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价值观、情感方式、审美倾向等划分标志,现代社会出现了多种具有共同需求偏好的人群(香港、台湾通常称作“族群”),如“波波(BoBo)族”、“奔奔族”、“悠客族”、“负翁族”、“月光族”、“SOHO族”等,它们的外延和内涵未必很清晰,有的还带有娱乐成分(它们并非严谨、准确的社会学概念),但这些“族群”具有一定的需求特质却是没有什么疑义的。新的人群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或打上鲜明“族群”印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需求——它们较多地出现在具有情感、审美含量的消费领域。拿“中产阶级”来说——尽管这一群体在我国是否真正存在还有争议:正是“中产阶级”普遍存在“焦虑”,才有了对“心灵鸡汤”通俗哲学及文艺作品的需求;正是“中产阶级”普遍追求“格调”,才会去追求家庭装饰的“仿古”风尚。

第三,技术进步导致新需求替代原有需求。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促进现有产品功能的优化、提升和改善,但也使新的替代性需求得以实现。在此,我们可以列出许多以新技术为背景的新需求替代和超越原有需求的例子,比如飞机替代马车、互联网替代书信、电子书替代纸质书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替代”并非指完全取代,更常见的情形是:一定程度的替代或一定情境下的替代)。从理论上说,技术进步既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条件,也改变我们自身。它会帮助我们实现虽有些许想法但朦朦胧胧的愿望,它也会激发我们产生以往从未有过的需求和期望。

第四,信息环境和文化环境变化引发新的需求。有时,外部信息输入会导致新的模仿性需求产生。改革开放之前,国门未开,绝大多数年轻人不知摇滚乐为何物。而现在,已有不少都市青年对国际乐坛上的摇滚音乐及音乐人等如数家珍。再比如,近年来喜欢明清家具及仿古家具的人多了起来(其中只有少数人是出于收藏的目的),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从全社会看,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恢复。在当今多元、斑杂、动态的文化及信息背景下,不少与之相关的新需求形态各异,且此起彼伏。

以上四个因素引发新的需求,往往需要以营销为中介和杠杆。换言之,营销的作用之一就是把隐于“水面”之下的新需求“水流”激发和疏导出来。哪个企业能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就能抓住新需求、新市场的机遇。

社会结构变化引发的需求结构变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市场的变化,是在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为主题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发生的。社会变迁的内容和标志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重组,而这会对全社会的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我国已明显形成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且两端的收入差距较大。这是“两极消费”现象出现的重要背景。近几年来,在家电、手机等许多消费领域,需求分布均出现了高端产品需求和低端产品需求增加(后者增速更快一些)而中端产品需求减少的现象。这除与顾客两极化的利益诉求——要么追求高品质或讲面子,要么注重实惠、讲究性价比——相关外,更主要的是两端均出现了庞大的消费群。

其次,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正处于转型之中,社会结构的复杂度正在提高:从经济角度看,与收入差距扩大相伴生的,是收入层次和社会阶层的增多;从区域角度看,从国际大都市到边远小乡村纵向层次有所增加;从文化角度看,全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从社会角度看,生活方式也在不断丰富。这就使得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志对顾客进行分类的维度增加了,市场变得更加立体,不同的人群组合倍增,需求结构也因此变得更为细分和复杂。我们看一个例子(见图1):

从需求结构的横截面看,色彩斑斓且反差较大:奢华需求/廉价需求、现代需求/传统需求、城市需求/乡村需求、西式需求/中式需求……

中国电动叉车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 篇7

电动叉车的特点是:采用电驱动,其电动转向系统,加速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以及刹车系统都由电信号来控制,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具有无污染、易操作、节能高效等优点。同时,电子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动叉车操作变得越来越舒适,适用范围越来越广,物流解决方案越来越多。

内燃叉车是指使用柴油、汽油或者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由发动机提供动力的叉车。载重量为0.5~45吨,一般分为平衡重式内燃叉车、集装箱叉车、侧面叉车三大类。其特点在于体积较大,稳定性好,宜于重载,使用时间无限制,使用场地一般在室外。

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快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我国工业车辆行业在本世纪步入了“黄金发展期”,生产规模迅猛增长,产品类型逐步优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工业车辆第一大生产国,2010年机动工业车辆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左右,非机动工业车辆的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市场电动叉车和内燃叉车的比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中国电动叉车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在最新公布的2015年1~6月各类型机动工业车辆销售情况(含出口)中,工业车辆销售合计为174091台,其中电动叉车(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等)为57629台,约占总销售量的33%。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秘书长张洁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跟经济环境有关,特别是制造业、能源行业等增速下滑;二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基于节能环保方面的考虑,有意识的用电动叉车替代内燃叉车;三是近几年电商的蓬勃发展,使得全国各地物流园区和仓库建设项目迅速增加,从而带动仓储叉车的应用;四是在出口方面,电动叉车也占据了很大比例。

受其影响,国内电动叉车市年,国内机动工业车辆市场整体销售量为128316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9.52%,内燃叉车同比下降了15.64%,但电动叉车尤其是仓储叉车持续保持增长,同比增长22.07%。

同时,随着环境改善需求的日益迫切,中国的电动叉车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北京为例,2013年7月1日,北京市正式实施《非道路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DB11/185-2013)和《在用非道路柴油机械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DB11/184-2013)。同时,2013年7月1日实施北京第3阶段(相当于欧洲3号A阶段)排放标准,2015年1月1日实施北京第4阶段(相当于欧洲3号B阶段)排放标准,该类标准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对内燃叉车的选择标准和谨慎程度。

在产品类型上,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危害的深刻认识,环保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环保型叉车将成为市场主流。另一方面,自动仓储系统、大型超市的纷纷建立,刺激了对室内搬运机械需求的增长,高性能电动叉车、前移式叉车、窄巷道叉车等各类仓储机械将出现迅速发展。

行业发展新特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电动叉车在全球叉车消费量中的比重超过了50%,这是因为在欧、美、日的叉车市场上,电动叉车已成为主流产品的缘故。其中欧洲的电动叉车占比最高,超过70%;北美和日本的电动叉车占比在50%左右,保持上升态势。相比之下,内燃叉车销量一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近年来,电动叉车替代内燃叉车的情况开始在中国市场出现并迅速蔓延,使得整个电动叉车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特点。

首先,参与企业越来越多,主要分为几大阵营:(1)以林德、丰田、永恒力等为代表的外资叉车企业;(2)以安徽合力、杭叉等为代表的传统内燃叉车生产企业;(3)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入行者,以全新的设计理念、技术研发及差异化经营取得快速发展;(4)以中力、诺力等为代表的仓储叉车生产企业,从半电动过渡到全电动,顺应客户对高效仓储物流的新需求。其中,外资叉车企业凭借进入市场较早,以及技术、产品方面的绝对优势,一直占据着以电动叉车为主的高端市场。安徽合力、杭叉、比亚迪等国内企业在电动叉车方面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不断推出了新产品。

其次,在电动叉车的市场拓展方面,差异化竞争逐步显现。外资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细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功能,以及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等方面。国内企业更多的是围绕产品技术、制造能力展开升级式发展。

比如,安徽合力提出了以智能化为产品技术发展方向,以数字化、自动化为制造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转型计划。

杭叉推出了A系列高性能电动叉车、锂电池平衡重式叉车、AGV智能工业车辆、经济型前移式叉车、A系列三支点电动叉车等电动叉车新品。同时,“杭叉数字工厂平台”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建设,该平台已于2015年6月正式上线,目前上线的系统主要集中在制造环节的数字化管理。生产现场员工利用移动终端可以在流水线上实时采集和查看生产进程,实时采集和查看叉车关键件数据,实时采集和查看产品质量数据。通过与智能生产设备的实时数据交互,准确掌握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生产数据。同时通过对这些采集数据的分析,系统能自动判断每道关键工序的合格与否,并在后道进行自动控制,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据悉,“杭叉数字工厂平台”后续还将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服务”上进行开发和整合,真正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诺力则计划在智能制造之路上更进一步,对诺力三期工厂实行智能化、信息化的初步改造,同时将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全面运行在募投项目上,将募投项目打造为工业4.0智能工厂样板。

技术与产品发展趋势

国际叉车年度大奖(IFOY)一直被誉为叉车行业的风向标,观察近两年的IFOY评选结果不难发现,车辆在清洁能源、显著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创新价值,以及相关的内部物流系统解决方案是目前叉车技术与产品的发展方向。

对于现阶段电动叉车的技术与产品发展,林德叉车的专家指出,产品线的延伸与细化、叉车的运作效率与日常管理、智能化技术在电动叉车产品上的应用推广,以及个性化的改装和定制方案等是值得关注的几个趋势。

电动叉车基于吨位、工况方面的特点,一直被作为柴油叉车的互补性产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车间空气质量和噪音的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的多频次小批量搬运需求等因素,促使电动叉车在中小吨位上大面积替代柴油叉车。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动叉车正在突破只能用于小吨位作业的局限性,比如林德就在2015年推出了6~8吨电动平衡重叉车。

同时,随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电动叉车在产品类型方面也开始表现出系列化、多品种的特点,具体包括:(1)自动仓储系统、大型超市的纷纷建立,刺激了对室内搬运机械需求的增长,高性能电动叉车、前移式叉车、窄巷道叉车等各类仓储叉车迅速发展;(2)为了尽可能地用机器作业替代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在城市狭窄施工场所以及货栈、码头、仓库、舱位、农舍、建筑物层内和地下工程作业环境的使用要求,小型及微型叉车有了用武之地,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3)用于窄巷道内物料搬运的铰接式叉车。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制造叉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的物料搬运已经脱离了原始的人工搬运,取而代之的是以叉车为主的机械化搬运。而在今天,随着仓储物流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加速,市场对叉车的应用需求开始趋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比如自动拣选叉车、可自动导引和行走的AGV类叉车等。

2013年,Crown-科朗叉车发布的《叉车自动化技术状况》白皮书指出,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长期而言,叉车自动化技术显出其潜能,可显著提高物料搬运生产率,Crown-科朗叉车针对不同的应用工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目前,不少外资叉车企业都推出了相关的自动化叉车产品。比如,永恒力在2014年的CeMAT Asia展会上展示的APM全自动托盘搬运车EKS 210a,其采用无人驾驶运搬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重复运搬作业需要。2015年,林德与机器人技术专家Balyo公司共同合作研发无人操控的自动化叉车。其控制设备和导航系统可根据仓库的内部结构来进行简易的安装。

在智能化方面,外资叉车企业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在叉车上安装的控制系统硬件及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平台,组成一套集成的智能化叉车车队管理系统,以起到提高叉车车队安全性,降低使用费用,改善设备维护保养,优化设备和操作人员利用率的作用。

同样,目前国内叉车企业对于自动化、智能化叉车技术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对叉车智能化的理解仍相当模糊,并容易与自动化混淆。对此,北京凡己科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己指出,自动化和智能化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自动化只是单纯的控制,智能化则是在控制端加上数据挖掘,采集后的数据必须能无缝传送到后端累积成庞大数据库,管理系统再依据数据库的信息,分析、制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些决策同时也赋予自动化设备与以往不同的功能。

自动化设备要升级到智慧化,必须透过专业的硬件厂商提供软硬件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面对这一情况,硬件供货商必须加重自身原来的专业咨询角色。因此,国内叉车企业在该领域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随着自动化仓储系统的普及,制造业对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的不断探索,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和应用,也使得叉车业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

据了解,目前一些国外的物流中心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化作业,如亚马逊通过在仓库内使用Kiva机器人系统,自动搬运货架到拣货工作台以代替工人行走。资料显示,这些仓库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只需偶尔停下来“休息”和充电5分钟即可。它们每天至少要在仓库中行走20英里。部署了机器人后,仓库员工的拣货速度比以前提升了3倍。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篇8

SRIC 咨询师吉尔莫·塞德 (Guillermo Saade) 表示, 中国将引领全球甲醇市场的增长, 到 2013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甲醇消费国, 其消费量约占全球总需求量的 42.0%。塞德表示, 如果不包括中国在内, 未来 5 年全球甲醇市场需求的年均增长速度将减缓至 3.8%。

SRIC 称, 一些拥有丰富天然气储量但同时国内消费量较为有限的国家正在纷纷建设世界级的甲醇装置, 尝试着将天然气转化成货币。这些国家包括伊朗、阿曼、特立尼达、多巴哥及沙特阿拉伯。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篇9

物联网强调物体与物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通信和应用整合, 其概念相对宽泛。物联网分为感知识别、传输接入、存储处理、应用、商务协同五个层次, 目前已商用的诸如M2M远程抄表、RFID物流等已经属于应用层。这说明, 物联网离我们并不如“大战外星人”这样的概念那么遥远, 其应用早已存在, 只是尚未到商务协同这样的高级层面而已。

很明显, 物联网属于整合型概念而非原发型概念。整合型概念是指, 实际应用先于概念存在, 也许应用暂时限于局部的应用概念, 但通过观察应用预测未来趋势, 整合思维提炼后的概念。原发型概念是指, 概念先于应用存在, 按照理念发展应用的概念。物联网的整合型概念代表了专家与市场对未来的信心, 即现有应用虽然未上升到整个“物-物互联网”层面, 但通过对现有应用的观察, 专业人士对未来的实现充满信心。

所以, 可以肯定的是, 物联网并非虚无的概念, 而是基于实际应用对发展趋势的总结, 比如, 现有的RFID在物流仓储领域的应用, 就是符合物联网概念的初级应用。市场上对物联网是否真实可行的讨论并无必要。

应用导向符合中国市场需要

如果物联网确实可行, 并已在局部开展应用。那么, 其下一步则应考虑如何发展应用, 并完善产业链。但现实表明, 现在符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很局限, 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 局部应用尚不成熟, 缺少普及型大规模应用, 解决方案成本高。其次, 产业链不完整, 以物流为例, RFID厂商如果不联合仓储设备商研发实际解决方案, 就难以独立提供集成了RFID标签与读写设备的仓储设备, 物联网应用产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完整交付。再次, 物联网产品研发投入巨大, 国内公司实力相对有限, 需要进一步扶持与培育。

从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来看, 市场认同并有应用前景的产业才能生存和壮大。物联网需要夯实产业基础, 并形成完善产业链才能够大规模推广。但是, 如果没有应用为先导, 物联网产业将缺少动力、动机和实力去发展更具规模化应用价值的产品。

因此, 以现有应用为基础, 扩大应用规模领域, 同时挖掘新应用潜力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以应用为导向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具有如下优势。

第一, 产业发展浪费较少, 经济效益高, 产业发展速度快。以应用为具体出发点的研发、生产与资源组织更具目的性, 市场容易激活, 回收投资的速度较快, 经济效益高。

第二, 底层技术门槛低, 有利于本土企业竞争。应用更关注使用价值, 重视实用性, 对底层技术的要求较低。在底层技术尚未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情况下, 应用市场的发展可以先期灌输现金流给本土企业, 帮助他们逐渐发展技术优势, 取得竞争主动权。

第三, 使用价值更容易为用户接受, 产业衍生能力强。关注应用的产业链创造的产品更容易让用户感受到实际使用效果, 更贴近他们的业务需要。应用导向的产业链中, 产业创新点更多, 并吸引很多增值服务商加入, 产业衍生能力更强。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篇10

据肯尼亚渔业部门首席秘书贾费特·蒂巴介绍,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了肯尼亚重要罗非鱼产地维多利亚湖的鱼产量下降。蒂巴介绍说,目前,肯尼亚食用鱼市场需求和本土产量存在较大缺口。为满足国内需求,肯尼亚正从中国、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印度进口食用鱼。

据了解,除进口外,为进一步增加国内食用鱼产量,肯政府正在维多利亚湖推广网箱养鱼,并计划在肯尼亚东海岸和其他湖泊投资渔业开发。

上一篇:美语下一篇:成人护理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