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负担是什么

2024-05-22

教育的真正负担是什么(精选五篇)

教育的真正负担是什么 篇1

无教与误教

上世纪20年代, 晏阳初先生对中国的教育做了一个基本的评价:一是无教, 二是误教。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要面对这两个问题。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太多的文盲是可怕的。然而, 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心盲”比“文盲”更可怕, 因为他们可以利用最先进的手段, 包括法律、制度和公共资源一味地攫取权力和金钱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不知道自己到底去向何方。

中国的小学生每天“知识”的摄取量是美国孩子的30倍。乍一听, 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数据, 这么大的知识量一定会造就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人才, 可是我们原创性的东西很少。我们只知道填塞, 没有给孩子们留出知识“发酵”的时间, 我们用12年的时间和了一块“死面”。我们不遗余力地填充一个活动的书橱, 饱和的内存。超负荷地运行, 使学生们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等升入了大学, 他们不是处于“待机”状态, 触任意键就可启动、, 而是处于“死机”状态, 等待“重启”。我们的教育做了一件投入最高, 收益最小的事情。

教育节奏失调

在孩子需要学招式的时候, 我们给他讲道理太多, 结果他“烦”了;需要具体描述事实的时候, 我们说的话太大, 结果他“懵”了;在本该庄重虔诚的场合我们又虚又秀, 结果他“浮”了。一个不能说出符合自己年龄特点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语言的孩子已经误入歧途, 他的思想在这条不“自然”的道路上僵化了。这种“思想的早熟”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悲哀。

行为的准则, 道德的规范本该在小时候养成, 可是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毁坏孩子的“内在秩序”上, 各种“兴趣班”最终的收益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给自己造就了一尊不得不受其控制的“教育巨灵神”, 受到它的胁迫和宰制, 我们必须按照它的成长节奏调整自己。自觉者心忧, 不自觉者随流。

面对这个自造的、高速运动着的“巨灵神”, 谁能改变它的运行方向, 调整它的运动节奏?所有的人都没有为它的下一步运行编好程序;更困难的问题是, 新程序安装后, 原来的硬件能否兼容?

找到内在的自我

一人一国一族的强大, 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的强壮和物质家园的豪华, 更取决于精神家园的和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通过信息网络涌现在“心盲者”面前, 他只会被动地接受, 不会主动地筛选。他的精神自我被俘获, 他没有还手之力, 他在没有痛苦的麻醉状态中被掳掠。

教育的全部职责是唤醒人们找到内在的自我, 教育是进行内在的革新, 这种内在的革新可以带来社会和世界的根本性改变。内在革新的目标是使心灵保持新鲜、明晰和迅捷的状态。我把这种内在的改革成为“心灵生态学”, 心灵生态是价值长生的源泉, 因为只有内在的生态环境健康了, 崭新的关系模式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负起我们的责任

我们自己的困境需要我们自己寻求突破。管理者们应该思考怎样领导教育和教学?教师应该探究学生精神生成的机制, 家长应该把握子女成长的节奏, 从而使“真正的教育得以发生”。真正的教育发生之时, 就是我们放下负担之日。读书作文何曾累人, 所累在计较得失而已。

真正的教育要想发生, “教育者”必须深刻地理解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细节, 并通晓它深远的根源。若能通过展示大自然如何诱导万物的生长而使教育成为一种创造和享受, 就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可持续发展。为此, 我们努力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 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孤立地教授名目繁多的科目, 而不能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教育最大的不幸。最有价值的理智发展是自我发展。为了保持精神的活力, 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要教授太多的科目;二是不教则已, 教必透彻。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篇2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书体会

廖国秀本学期,我认真地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书中50位大师理论使我受益非浅。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一书从古今中外浩瀚的教育思想宝库中挑选出了50位大师的60多篇文章,有针对性的回答了我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四个问题:1.什么是教育?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境界?2.教育怎样才能成为艺术?怎样才能富有智慧和魅力?3.面对繁琐的教育教学劳动,教师怎样克服职业倦怠?怎样在工作中创造和体验成功快乐?4.怎样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健康成长,享受幸福?

50位大师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是一项充满智慧同时也是培育智慧的工作。教育应该是一项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同时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职业幸福的工作。教育应该让学生经常感到学习之美的同时教师也能体会到劳动之美的工作。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教育现实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甚至是职业困惑,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对教育,我们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

一.追求教育的简约之美

一个教育工作者,要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具备科学性,就必须努力使这些思想和行为具有理论性,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具有简约性。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论性、简约性可以看作是衡量教育观念、教育实践水平的标准之一。

二 自由教育的简约之美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正是这样一本书,该书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算受到了一种自由教育呢?我认为,他从小受到这样的训练,以便使他的身体服从自己的意志,如同一台机器一样毫不费力地、愉快地从事他所能做的一切工作; “„学会学习‟这句话现在已成了庸俗的套语,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最佳的解决办法加以滥用从而使它变得乏味了。但是,它的意义是名副其实的。它必须着眼于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

三 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应放首位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翻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诸如此类散发着生动的气息而又富有哲理的思考随处可见。前进的道路中,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不仅关注从事教育的专家,而且要能够认真地关注其他领域人物的思想成就。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系列教育 篇3

应对措施的出台:解续

上海当今的初中学生

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圆点上,四面八方都是路,周围都是强刺激,环境迫使我们早熟,然而,却又没有人来给茫然四顾的我们指路……

现在的学生,生存环境迥异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吃的、穿的、读的、看的、听的、用的、玩的都与以往的时代大不一样。进入了青春期,学生身心急剧变化,性别意识觉醒。学生们处在上海这个中西文化观念并存之地,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形形色色的媒体,社会心理的浮躁,都对学生们的心理有所影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配合医务室对初中预备班到初一初二年级八个班学生的身心状况的全面检测摸底中发现,学生生理状况早熟现象严重。表现在12、13岁的学生普遍出现第二性征。女生在12岁以前来月经的,占了女生总数的97.5%,其中有将近20%的9岁左右就有了初潮;80%的男生在14岁左右就出现了遗精现象。性意识的提前,使学生们迅速度过了异性疏远期,渴望异性之间的交往。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圆点上,四面八方都是路,周围都是强刺激,环境迫使我们早熟,然而,却又没有人来给茫然四顾的我们指路……”由此看出,学生们急需正确的指导。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状况,忽略学生性成熟、性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普遍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对性感到神秘好奇。我校心理室对114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已对异性产生了朦胧的好感和交往的愿望。女生普遍比男生要求强烈。异性同学之间表达“爱”的方式多姿多彩:传纸条、送礼物、约会、上网、交笔友、通信、点歌等等。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或学生干部,在这方面常常表现更突出,特别是有一些才貌双全的女生,竟然会对表现差甚至很差的男生产生好感,主动“出击”,或明递“秋波”,或托人递纸条,或暗赴约会。有的甚至还达到了宁可落下自己的学习成绩以与之保持“平等”,来取悦对方或维护“意中人”男子汉尊严的程度。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由于我校是寄宿制,一方面学生与家庭的关系疏远,家长的控制力减弱;另一方面学生又有离家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于是,他们急于寻求同伴之间的友谊。一开始是众多男女生共同交往,逐渐地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倾慕。表现在男生开始好表现自己,乐于在女生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以赢得女生的好感和赞许;而女生则开始有意修饰打扮以引起男生的注意,并产生了有男生追求则内心不安,无男生追求又失落空虚等现象;有的女生还莫名其妙地暗恋上了某位男老师或某位男同学,自觉不对却又无力自拔;有的男生由于性无知竟表现出一些幼稚、粗鲁的举动,令异性难堪、反感、厌恶,在同学中引起议论,被嘲笑起哄等,导致沉重的心理压力;也有部分男女学生陷入了“早恋”。总之,学生们心智不成熟,心理状况极不稳定,对于怎样与异性相处有很多困惑。

由此学校领导意识到,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如果我们还讳莫如深,不及时地从正面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他们势必只能从反面的不正当途径去了解一些伪科学的知识。所以学校决定从初中预备班起,理直气壮、大张其鼓地进行青春期性科学知识、性道德、性安全和正确爱情观的教育,统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系列教育活动,以应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们普遍产生的困惑。

应对措施:实施“什么是

真正的爱情”系列教育活动

就像坐在行进的火车上,突然看到窗外有一道好美丽的风景,我产生了冲下去欣赏一番的冲动,但是又冷静地想到我正在行进途中,目的地还没有到达呢。于是克制住了自己,继续前行!

一、配合综合教学“生殖系统”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少男女性发育及保健”的性教育片

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性无知,遵循“只有用科学知识的阳光才能照亮心灵的黑暗”的原理,我们对学生多次播映“少男少女性发育及保健”碟片。让学生能逐步做到坦然面对性、尊重性和正确对待诸如痤疮、遗精、月经、手淫等第二性征发育后出现的种种生理现象。实践证明,用科学知识武装之后,学生们逐渐理智了,对异性的好奇感、神秘感减弱了;谈到与爱情有关的话题不再害羞或“嘻皮笑脸”了;以性器官作为脏话骂人的也少了;“早恋”学生的行为也收敛了。学生文明程度从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加强心理辅导,团体发展性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有机结合

1团体辅导

我校从建校伊始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每班一节,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青春期困惑问题或可能产生的问题,实施发展性的班级团体辅导,以防患于未然。

2个别辅导

本着“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和“没有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相同的”的理念,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推出了敞开心理咨询室大门,全天候接待学生的举措。心理咨询室的布置温馨而富有人文性。 “以心换诚以诚换心” “欢迎你的到来敞开你的心扉” “架起信任的桥梁 放飞你青春的情怀”及《健康的十条标准》等张贴在墙上,形成浓浓的人文关怀氛围。学校选派了一位有丰富经验,而且有高度责任感又热爱学生并被学生信任的老教师担任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再配以主要由班主任担当的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教师们真正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去抚慰呵护,播洒阳光,激发学生心灵的升华。

教师们形成了共识,早恋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爱”情,带有纯洁性、盲目性和游戏性,不应大惊小怪。辅导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情,不指责、不讥讽,和风细雨地开导,为学生“隐私”保密,设身处地地对学生实施真诚的人文关怀。教师们一步一步地激发着踏人“丘比特”误区的学生自我升华,他们把陪伴学生们安全度过青春期,体验他们成长的喜怒哀乐视为教师生涯中一件生动快乐的事情。

3争取家长配合

对陷入“早恋”的学生,我们争取家庭的配合,除开通家长热线,及时与家长沟通个别学生问题外,还召开大型家长咨询会。既起到了培训家长的作用,又发挥了家庭与学校的综合教育效应。

三、正面灌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组织全体中学生学习一封家长就爱情问题给14岁女儿的信,并提出四个讨论题让学生加深理解。这四个问题是: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们在切身体验中去感悟

1组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师设计了题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异性同学之间怎样才是正常交往的讨论课:出示一封一位男生写给一位女生的信,他热情邀请她同去看电影。教师要求女生、男生们各自设身处地去思考,如何来处理这件事。通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大家达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作为女生不宜接受邀请,作为男生应该为未能克制住一时感情的冲动干扰了对方的心境而道歉。学生有了这番认识后,教师再对爱情的真谛用“爱情:性(生理基础)+智慧(吸引力)+责任(道德力量)”的公式加以表述。接着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锻铸自己出色的理智,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像人那样去爱”,做“真正的人”。

2组织形式多样的座谈会和主题班会

议题有: “我欣赏的男生(女生)” “男女生该怎样正常交往”“莫为自己美或丑的体像烦恼”“各有千秋一独特惟一的我”“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天使”等。

3组织报告会

通过讲述马克思和燕妮、冰心和吴文藻等名人高尚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们从名人爱情中去品味真正爱情的甜美。

4以《放飞七彩心》心理小报编辑部的名义在学生中征集经典“爱情语丝” (可摘抄可自写)

将确实够得上“经典”的,分期分批刊登在小报上。不少学生或摘录或自编,真是够得上经典的水准。比如初一年级一名女生提供的“语丝”是: “就像坐在行进的火车上,突然看到窗外有一道好美丽的风景,我产生了冲下去欣赏一番的冲动,但是又冷静地想到我正在行进途中,目的地还没有到达呢。于是克制住了自己,继续前行!”一男生还写了一篇颇有理性深度的《谈情说爱》。这些选登在心理小报上的“爱情焦点访谈”一经刊出,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正确舆论导引下的交流共享,形成了自己教育自己的良好氛围,起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教育的作用。

5开设《心理沙龙》

旨在培训学生骨干,发挥学生骨干在自我教育与互相辅导中的辐射作用。

6开展性道德、性安全的教育

在上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专辟了一个“安全度过青春期”的单元。紧密配合12月1日国际“爱滋病日”的主题,让学生懂得爱滋病和其他性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珍惜生命,洁身自好。

7开设专题讲座——自珍自重,珍惜未来

利用“三八”节开女生讲座,师生同台讲,讲自尊自强,淑女风范。同时各班也举行班会,对男生进行尊重女土,文明言行举止,修绅士风度的教育。总之,要求男女生都趁青春年华加紧品行修养,内铸气质,外塑形象,珍惜人生。我们把性道德和性安全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们用成熟和智慧去托起自己的人生。

8组织多种多样的班级和年级文体活动

每周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每天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在急风暴雨般的发育中产生的生理能量能及时得到宣泄和释放。

实施“爱情系列教育”后

的一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的系列教育中,注重紧密联系本校学生的实际,发现问题随时调整教育方案。一年多来,效果是明显的,体现在通过系列教育,学生们普遍能从理性层面认识到: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在成长中才不至于偏离方向;多读好书、远离精神毒品才能照亮心灵的黑暗,培育起高尚的情感、情趣;男女生交往中要多群体少个别,保持距离的美感以及多参加高雅的兴趣活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参加体育锻炼以释放因青春期急剧发育而产生的生理能量(摘自学生随笔)等等。从心理方面看,学生们因性发育而产生烦恼的少多了;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也变得大方坦然了,也能分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了;异性同学相处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积极效应;一度走入迷途的学生也能学着克制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了。总之,学生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都有了看得见的变化乃至优化。

小结前段工作,我们认为在疏导初中生的青春期困惑时,以“爱情教育”为重心,是牵住了牛鼻子,对学生文明程度的提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爱情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他们道德水准的提升都是有明显效果的。同时,我们认为开展“爱情系列教育”比较贴近当今上海学生生存的大小环境,对疏导初中学生中频频发生的“早恋”问题算是一个较准确的切入口,效果也很不错。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 篇4

他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 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 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 一个真正的巧匠好像是把这个纸样放在心里。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一旦有这种必要, 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而事实上改变课时计划的事是常有的。”

“一个好的教师, 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 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 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更确切地说, 他得到的是学生的无知。”

“教师要善于偏离计划以至完全改变计划, 这并不是不尊重计划, 而恰恰是对计划的尊重。”

我们不是经常强调和提倡教师的劳动应该具有创造性吗?“所谓创造性, 绝不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种不可捉摸的、服从于灵感的、不可预见的东西。恰恰相反, 只有精细地预见到并研究过教育过程的许多事实和规律性的相互依存性, 才能使真正的教学能手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譬如说, 头脑迟钝的柯里亚今天没有来上学, 那么课的上法就跟教师把对他的工作计划考虑在内时的情况不一样。”

然而, 这种当机立断地改变计划的举措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它要求教师必须“深刻而广泛地熟悉他的学科”, 他“知道的东西, 要比他教给学生的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 只不过是他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这样的教师, 就不会把全部注意力都用在自己对于教材的思考上, 即是说“占据他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 而是学生”。他能在讲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观察, 看出每一个学生的听讲情况, 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 并据此确定自己讲什么, 怎么讲。与此相反, 如果教师知识面狭窄, 甚至连自己所讲的教材的内容都不甚了了, 他在“叙述 (或讲解时所说的话, 好像是非常痛苦地挤出来的。”在这样的课上, “学生并不是在追随教师的思路, 而是看着他在多么紧张地挣扎着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多么艰难地寻找着要用的词。这种课的效果是很差的, 通过这样的讲课, 在学生的记忆里只能留下很少的东西。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 就谈不上教师在顾及学生的脑力劳动了。”

因此,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 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泛而渊博的知识。“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 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所以, 他强调教师“读书, 读书, 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做一种精神需要, 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 要喜欢博览群书, 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 深入地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篇5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

读后感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蒋丽容

这本书是由江苏省特级语文老师——杨斌,选自国内外50位大师的教育观点的教育名著,是我们作为一位师范生和成为一位合格的老师都有必要去精读,把握这50位大师教育观精粹。这50位大师的文章中涵括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艺术等等这些问题。

读完这书,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生长的过程。

教育本质观具体表现为:教育作为一种行为手段,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让受教育者自主学习,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的得到真正全面和谐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可以客观地体现这种教育现象,因此,可以从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来理解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教育方法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启发式教育方法,它是很明显地反映出以受教育者主动开发思维去探讨问题,而教育者启发性的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课堂上提问的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让学生提出疑难,再通过论让学生自己解答的这种模式,学生在这过程中全靠自己思考去寻找答案。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答,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我国著名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贾志敏,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看贾老师的一堂全国示范小学语文课《卖鱼的人》的视频,这堂课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深入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内容,贾老师巧妙地运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让学生自问自答,这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喜爱老师,达到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也是我们作为师范生,所要达到的艺术性境界。

二、教育内容。

当今,我们所说的教育内容,就是通过教育这种行为手段要向学生传授些什么样的 1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读后感

知识。教育所要传授的知识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阶段性发展,来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所以,教育内容要会根据各个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而制定。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曾风行一时的天才式教育,选拔一批十二三岁有聪慧的学生,到我国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经过四年的学习。李政道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人物,推荐一些顶尖学子到美国留学。但是,都后来才发现,对于这些“天才”来说,尽管学识很渊博,但人情世故这方面一窍不通。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所谓的天才式教育,只是面对极个别天聪敏慧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都智力正常水平的,所以,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针对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发展阶段而选择,因此,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应把教学重心普及到大部分学生上,而不是个别针对性教育。第二,这种天才式教育,存在一个很严重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情感,道德的教育。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忽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没有使受教育者达到真正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出,教育内容应该实事求是,根据国家,社会,受教育者的特点,科学地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传授。

上一篇:动漫方向下一篇:综合材料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