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2024-05-14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精选九篇)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龙游县2003—2009年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和死亡资料。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予以网络直报的病例资料。人口资料由龙游县统计局提供。

1.2 方法

辖区内各医疗单位、监狱、劳教所等单位设立监测点, 采用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的方法, 对性病门诊就诊者、卖淫嫖娼者、外来务工人员等人群进行血清检测, 并经浙江省或衢州市HIV确认实验室确认的感染者或患者, 按照浙江省HIV/AIDS个案调查表的要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HIV初筛试验由龙游县HIV初筛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和凝胶颗粒凝集实验 (PA) 进行, 阳性标本由浙江省或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认实验室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法 (WB) 确认。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我县2003年12月发现第1例AIDS病例, 至2009年底共检出45例HIV阳性, 其中病人4例, 死亡1例。

2.2 时间分布

我县检测出HIV/AIDS 2003年1例, 2004年5例, 2005年8例, 2006年8例, 2007年9例, 2008年6例, 2009年8例。

2.3 地区分布

历年发现的个案中, 龙游县户籍5例, 占11.11%;外地户籍40例, 占88.89%。在外地户籍个案中, 浙江省内7例, 省外33例。

2.4 人群分布

性别:45例HIV感染者及病人中, 男性37例, 女性8例, 男女性别比4.6∶1。民族:汉族35例, 彝族、土家族各2例, 苗族、傣族、壮族、白族、黎族、新疆维吾尔族各1例。年龄:年龄最小18岁, 最大48岁, 平均年龄29岁。婚姻:未婚24例, 占53.33%;已婚17例, 占37.78%;离异4例, 占8.8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24例, 占53.33%;初中16例, 占35.56%;初中以上4例, 不详1例。职业:羁押人员34例, 占75.56%;本地普通人群4例, 外嫁女4例, 宾馆、娱乐场所暗娼2例, 外来务工人员1例。

2.5 感染途径

异性传播30例, 占66.67%;静脉吸毒5例, 占11.11%;传播途径两者兼有的9例, 占20.00%, 1例不详。

2.6 病例来源

监管场所在押人员检测发现34例, 婚检中发现4例, 娱乐场所、宾馆外来流动服务小姐中检测发现2例, 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监测中发现1例, 其他方式4例。

3 讨论

我县于2003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 近几年发现的感染者人数快速增加, 从我县AIDS疫情分析显示, 目前HIV/AIDS流行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我县近几年HIV感染者和病人报告数增长明显, 2009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3.3%, 说明我县疫情上升迅速, 形势紧迫, 需引起高度重视。 (2) 性接触传播是我省报告HIV/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 我县检出的感染者或病人中吸毒、性服务等高危人群占81.8%。 (3) 青壮年男性是受HIV感染的主要人群, 流动人口感染者是我县AIDS疫情的主要构成者, 20~39岁的占80.0%, 其中男性是女性的3.5倍, 这主要是由于我县HIV/AIDS大多数 (75.56%) 是在监管场所的在押人员中发现的。 (4)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县人员流动日益频繁, 在外来流动服务小姐、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外嫁女中陆续发现了HIV感染者, 这表明AIDS疫情在我县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 应引起关注。

AIDS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AIDS带来的过早死亡, 造成劳动力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医疗费用上升, 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1,2,3]。针对我县严峻的AIDS流行形势, 我县已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治体系:建立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是做好AIDS防治工作的先决条件。 (2) 强化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加强自愿咨询检测 (VCT) 门诊建设。 (3) 广泛深入开展AIDS健康教育工作, 各地防治经验表明, 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科学而正确的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AIDS的有效措施之一[4]。我县通过设置小型AIDS防治知识宣传公益广告, 在县电视台定期播放AIDS宣传片, 各乡镇 (街道) 主要地段设立永久性AIDS防治宣传标语, 在车站、宾馆、公共娱乐场所、医疗机构等人群集聚地设立宣传资料发放处, 加大宣传教育的广度, 营造AIDS综合防治示范区良好氛围; (4) 加强自愿咨询和检测服务、针具交换、安全套推广、抗病毒治疗及关怀救助、母婴阻断等工作。 (5) 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主动监测AIDS感染者, 准确掌握AIDS疫情动态, 是预防控制AIDS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缪梓萍.AIDS/HIV的流行和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3, 9 (1) :54-56.

[2]戴志澄.全球/中国HIV/AIDS流行状况及预防与控制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 (2) :84-88.

[3]徐莲芝.实用艾滋病防治指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53-156.

简述艾滋病的危害与预防 篇2

艾滋病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问题。无论是从患病人群预期寿命的缩短、医疗保健系统负担的剧增、孤儿数量的不断增长这几个角度看,还是从它对经济文化发展造成的损失这个角度看,艾滋病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发展构成如此之大的威胁。即使在21世纪艾滋病也是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要面对的三大环球性威胁(艾滋病、饮用水短缺、耕地面积缩小)之一。提起艾滋病,有些人会逃避谈论这一话题,有些人会给予种种歧视的态度,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些表现呢?这是因为艾滋病存在着很多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艾滋病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敌人,要消灭艾滋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我”做起。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正规医院能提供正规、保密的检查、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必要时可借助当地性病、艾滋病热线进行咨询。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并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家庭和社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危险行为,配合治疗,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也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和维护社会安定。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1)避免与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发生性接触;

2)不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3)不接受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献血;

4)避免应用境外生产的血液制品;

5)防止口、眼、鼻、粘膜与可疑感染物接触;

6)对艾滋病病人的标本、污染物、排泄物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昭通市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篇3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 防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29-02

Current status of HIV/AIDS epidemic and prevention strategy in Zhaotong

YANG Ting  ZENG Yihu  JIN Birong  

Zhaot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Zhaotong 65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ticipate the trends of HIV/AIDS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for th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roug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epidemic feature and impact factors. Method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V/AIDS infectious and surveillance report and epidemiological data from 1996 to 2010. Results By the end of 2010,Zhaotong had 1619 known HIV/AIDS virus carriers,of whom there were 309 AIDS patients and 186 people died of AIDS,Sexual transmission has replaced intravenous drug useas the main cause of HIV/AIDS in Zhaotong,accounting for 39.87% of infections,with 44.09% of migrant workers. Conclusion Sexual contact continues to be the major route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The largest group of HIV infections is migrant workers in zhaotong. Currently the key to the prevention and disease control is to raise their awareness among migrant workers about HIV/AIDS and teach them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HIV/AIDS;Epidemic;Prevention;Strategy

昭通市自1996年首次報告本地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感染者以来,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5年昭通市已进入中度流行期[1]。为探讨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对1996~2010年艾滋病的流行现状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1996~2010年全市各种途径发现并报告的HIV/AIDS个案流调资料及随访信息,建立网络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方法均按国家HIV检测规范,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初筛,初筛阳性标本送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和确认,并对阳性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随访,所有HIV感染者资料由疫情专管人员录入艾滋病直报系统,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昭通市1996年首次报告镇雄县1例暗娼在浙江温州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1997年在本市首次检出10例HIV感染者,其中昭通籍7例。

2.1 HIV感染情况

1996~2010年累积报告HIV/AIDS共计1 619例,其中AIDS患者309例,死亡报告186例,市区及11个县均有感染者。截至2010年底,全市己累计监测各类高危人群血清522 995人份,检出HIV抗体阳性1 044份,检出率为0.20%。

2.2 性别与年龄分布

HIV感染者男女之比为2.08∶1,0~19岁以下占6.40%;20~44岁组占88.81%;45岁以上占4.78%;最大82岁。感染者主要集中在20~44岁组。

2.3 职业和学历

农民工占46.28%,无业占22.9%,其他和不详占18.5%,工人3.56%,公共场所服务员2.1%,商业服务1.93%,干部职员0.96%,幼托和散居儿童0.81%,长途驾驶员0.74%,离退人员0.67%,餐饮食品业0.67%,学生和教师0.52%,医务人员0.37%。大专2%,中专1%,高中5%,初中41%,小学37%,文盲10%,不详4%。

2.4 区域分布

全市11县区城乡均有分布,昭阳区706例,鲁甸236例,镇雄196例,巧家113例,永善94例,盐津81例,彝良49例,威信49例,大关37例,绥江20例,水富11例;外地报告地址不详27例。

2.5 传播途径及变化

2004年前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86.6%)[2];截止2007年底,静脉吸毒人群感染数下降至40%~45%,性接触感染数上升,表明艾滋病传播途径逐步转向性接触传播[3];2009年疫情分析表明40%是通过性接触感染,性传播已成为昭通市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4],但鲁甸县仍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占本县71.43%[5]。截止2010年底,累积报告的1619例HIV感染者中经性传播占39.87%(同性传播占0.97%,异性传播占35.65%),注射吸毒占39.57%(注射毒品占35.65%,吸毒+性传播占3.92%),母婴传播占1.09%,义务献血人群占0.42%,不详占19.06%。

2.6 流动人口感染情况

2010年底流动人口达到123.46万,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05万人。累计感染者在外地检查报告544例,占33.60%;男女比例为1.93∶1。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感染数量和构成比逐年上升,2010年新检出感染人数274例,本地检出133例,外地检出141例,外地报告占51.5%。外出流动人口感染者占总数的44.09%,感染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男女比例为19.3∶1。

3 讨论

目前昭通市艾滋病疫情处于中度流行的局面,感染者以外出农民工和无业流动人口为主,男性青壮年所占比例大,感染者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首,性接触传播已经取代了静脉注射毒品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全市城乡都有感染者,地域分布呈高度分散,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是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的流动无形中加速了艾滋病病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传播,使得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6]。因此,应加强流动人口的防艾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外出务工人员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并推广使用安全套,提高外出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防护意识,切实加强外出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干预措施是昭通市防治主要策略。同时,减少对感染者的社会歧视,继续推进吸毒人群的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推广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加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随访和管理,贯彻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和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昭通市艾滋病防治最有力的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 陆林.云南省1989~2005年艾滋病流行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6):517-519,540.

[2] 金碧荣.云南省昭通市1990-2004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41-42.

[3] 曾义虎,张金元,张永瑞,等.昭通市1997-2007年艾滋病流行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2):28-30.

[4] 张金元,王兴金,杨云梅,等.云南省昭通市2009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疫情监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184-185.

[5] 芶家林.鲁甸县105例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3):345-346.

[6] 刘攀,汤先忻.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9-40.

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与防治对策 篇4

1 AIDS流行情况

1985年我国发现首创AIDS后,AIDS随之在全国扩散蔓延[2]。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累计报告AIDS感染者370 393例,其中AIDS病人132 440例,AIDS死亡超过68 315例。据专家估计,2003年全国存活HIV感染者约84万,其中AIDS患者约8万。2005年评估显示,全国存活HIV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54~76万),其中AIDS病人约7.5万(6.5~8.5万)。2005年新发生的HIV感染者约7万人(6~8万),因AIDS死亡约2.5万(2~3万)。尽管2005年评估存活HIV感染者和病人数低于2003年的估计数,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3]。截至2009年底,全国存活HIV感染者约为74万人,其中AIDS病人约10.5万人。2009年新发HIV感染者约4.8万人,因AIDS死亡约2.6万人。

2 艾滋病流行特点

2010年11月29日,卫生部通报了中国AIDS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近两年,中国AIDS疫情呈现3个特点:①AIDS疫情持续上升,上升幅度有所减缓;②性接触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接触传播上升速度明显;③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感染者仍面临歧视[4]。

2.1 时间分布

我国AIDS流行时间可分为3个时期。

2.1.1 输入散发期

1985—1988年,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2例,其中AIDS病人3例。HIV感染者主要分布于沿海各大城市,多为输入性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只有浙江省有4例血友病因应用污染的进口第Ⅷ因子被感染,病例呈高度散发。

2.1.2 局部流行期

1989—1994年,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 752例,其中AIDS病人62例,1989年10月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等个别地区,在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HIV感染者,系从境外传入,此后在德宏州的几个边境县发生局部流行。全国其他省份吸毒人群中也开始有HIV感染者发现。全国各地在性病患者、暗娼、同性恋、归国人员中以性接触传播HIV感染的例数逐年增加。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我国境内感染者以共用未消毒的注射用具进行静脉注射吸毒为主要传染途径,除云南有AIDS流行外,全国其他地区均为散发。

2.1.3 广泛流行期

1995—2010年10月,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368 619例,其中AIDS病人132 375例,全国报告HIV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AIDS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一方面,云南、新疆、广西、四川等地吸毒人群中发生HIV感染聚集流行;另一方面,1995年起在我国中东部河南省等一些地区的地下采血(浆)点的供血员中发现大量的HIV感染者,许多地区在性病患者、暗娼中发现经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

2.2 地区分布

全国AIDS疫情地区分布很不均衡,2000年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4个省份(云南、新疆、广西和广东),合计报告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76.7%(3 989/5 201),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全国西南、西北部一带,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HIV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海南、福建等南部及东南沿海省份,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河南、山西、安徽等中部地区,感染者主要为有偿采供血人员及流动人口,感染途径多不详。显示AIDS疫情地区分布也呈现聚集性特点。据报道,历年处于低流行省份的江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报告HIV感染者人数明显上升[5]。截至2005年7月,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其次为河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青海省1998年6月首次发现感染者,成为全国最后发现感染者的省份。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HIV/AIDS人数最多的省份为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这6个省累计报告HIV/AIDS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77.1%,是全国AIDS流行最严重省份,尤其是广酉从原全国排位第3,上升为第2位。西南、西北部地区HIV感染者主要为吸毒人群,中部地区以流动人口或有偿供血员等为主,东南沿海地区或大城市主要以性病病人、暗娼等为主。我国各地HIV感染者人群呈现地区差异大、流行范围广、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感染率上升的趋势[6]。

2.3 人群分布

2.3.1 性别分布

全国HIV感染者以男性为主。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中,男女性别比为2.6 ∶1。近年来发现和报告的女性HIV感染者的比例逐年上升,由1998年的15.3%上升为2004年的39%,由于女性感染者大部分处于育龄期,在个别地区孕产妇的哨点监测数据显示,HIV感染率由1998年0.3%上升为2005年的超过1%。中越边境广西靖西县1997—2008年HIV监测结果显示,49例HIV感染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88 ∶1,但是,女性感染人数的比例在不断上升,男女性别比从2005年的7 ∶1上升到2008年1.56 ∶1[7]。某些高危行为(静脉注射吸毒、卖淫、配偶为感染者)的孕产妇人群 HIV感染率甚至高达2%~3%,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HIV的人数逐年上升。

2.3.2 年龄分布

青壮年是受AIDS影响的主要人群。从哨点监测或报告的数据中,以20~29岁年龄组感染人数最多,占50%左右;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约占30%;40~49岁年龄组约占10%,年龄<15岁儿童所占比例2004年比2000年明显增加,可能由于女性感染者上升,经母婴传播所致[8]。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15岁以下儿童HIV感染者2091例,AIDS患儿773例,大部分集中在河南、云南等省的局部高流行区。

2.3.3 职业分布

我国HIV/AIDS职业分布主要以商人、退休干部、村干部、公务员、医生、外资企业员工、乡镇企业干部、推销员、司机等9类人群,占80.6%;流动农民工和企业杂工等2类人群,占25%。近年来干部及国家公职人员性病的患病人数增长最快,平均增长幅度为290.71%[9]。

2.3.4 传播途径

截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传播途径构成比为血液传播占74%,其中静脉注射吸毒占51.2%,采供血占21.0%,使用血液/血制品占1.8%;性途径传播(异性/同性)占7.5%;母婴传播占0.4%,传播途径不详占18.1%。据国家AIDS办公室和联合国AIDS规划署中国办公室估计,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截止2007年底,中国现存HIV,感染者中40.6%为异性传播[10]。全国2008—2010年1—10月每年报告HIV感染者中,异性传播所占比例分别为40.3%、47.1%、53.0%,而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比例分别为5.9%、8.6%、12.6%。男性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3 流行因素

AIDS在我国流行多年,传播方式已相当明确,主要是经注射毒品、性、母婴和血液途径传播。目前,我国AIDS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静脉吸毒者、暗娼、男男性行为,该人群是推动HIV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人群,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HIV在这3类人群中的流行,随时间推移,IDU感染异性性伴,暗娼感染嫖客,MSM感染异性性伴,进而导致一般人群感染,最终导致婴儿感染。

3.1 静脉注射吸毒

据公安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注射吸毒人数达100万人,全国涉毒县2 084个县,占全国总县数72.7%,专家估测实际吸毒人数为650万人,其中IDUAIDS病毒感染率约为20%~3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98%,共用注射器比例高达37.0%。广东省HIV哨点监测结果显示,2001年广东省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为52.7%[11],HIV感染率为2.76%,性病门诊就诊者HIV检出率为0.21%。

3.2 人口流动频繁

据统计,全国每年流动人口总量为0.8~1.2亿人,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多数为青壮年,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远远跟不上流动人口增长的速度。1998年以来,随着旅游业发展,我国每年出国旅游数百万人,国内旅游人数6.6亿人次。每年入境旅游2千万人次。

3.3 不安全性行为

3.3.1 暗娼人群

我国通过异性性传播HIV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哨点监测资料表明,暗娼的HIV感染率由1995年的0.02%上升到2003年的1.2%。性病病人的HIV感染率由1995年的0.02%上升到2003年的1.5%。

3.3.2 男男性行为人群

男男性行为人群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该人群的多性伴、无保护性口交和肛交等高危行为构成了HIV/AIDS在该群体中高度流行的条件,男男性行为人群存在低龄化、高学历趋势,广州市部分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发生男男性行为年龄25岁以下占71.7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6.21%[12]。根据专家研究估测我国男性同性恋者约为1500万人。1998—2001年全国开展4次调查发现,该人群HIV感染率在2.5%~17.7%之间。调查表明有近30%的同性恋者在同性性活动中支付或索取金钱。2008年7—9月,我国14个大中城市的男男性行为人群AIDS感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HIV感染率为6.3%,其中昆明最高11.8%,青岛最低1.1%[13],男男性行为人群不同于异性性接触人群,一般具有文化程度较高、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高(性伴更换率高、无保护性肛交)、隐蔽性更强、不易被传统干预措施所覆盖、主要在互联网上活动、HIV感染率较高等特点,而且男男性行为人群知识与行为严重分离,尽管对AIDS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性有良好认识,但多性伴行为和高危行为难以转变[14]。目前HIV在男男性行为人群间传播是AIDS防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3.4 社会大众HIV/AIDS知识较缺乏

中国CDC在2002年对全国13个省的公众抽样调查,对于HIV的感染传播和预防的平均知晓率在32.8%~40.3%之间。尤其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流动人口、家务、待业、商业服务、工人等文化程度较低的社会人群,HIV/AIDS防治知识匮乏,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较弱,一旦发生危险行为,往往成为AIDS等传染病的受害者和传播者[15]。

4 防治对策措施

AIDS是由HIV所致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或血液、血制品及母婴传播感染[16],AIDS防治对策应采取综合性防治策略,才能有效遏制AIDS的传播蔓延。

4.1 宣传普及AIDS防控知识

AIDS是最应该预防,最容易预防,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AIDS不单是一个医学生物问题,其传播与个人行为、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联。缺乏预防AIDS知识是造成AIDS传播的主要原因。我国开展AIDS防治工作已有25年,但是社会大众仍普遍缺乏预防AIDS知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人群、流动人口人群AIDS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因此,在AIDS尚未有疫苗预防和理想药物治愈方法前,要更广泛地开展AIDS防治知识和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等“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宣传,促使有过危险性行为的人及时主动进行检测,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及时进行干预、宣传及随访管理,落实国家关怀和支持策略,防止AIDS的进一步蔓延。通过宣传教育把有关预防知识交给社会大众,预防为主,人人参与,群体预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是目前预防和控制AIDS最有效方法之一[17]。

4.2 加强AIDS监测检测工作

从及时发现HIV/AIDS来看,耐心细致地做好AIDS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对其性伴侣、配偶及密切接触者进行HIV抗体检测,是及时发现HIV/AIDS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以性病门诊为依托做好VCT工作,不仅是及时发现HIV/AIDS的有效途径,也是AIDS预防和关怀工作的切入点[18]。因此,要建立健全县、乡、村AIDS防治网络体系,确保经费投入,稳定县、乡、村三级AIDS防治专业队伍,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AIDS咨询监测检测、初筛试验室网络建设,加强吸毒人群、暗娼人群、非婚性行为人群、同性恋人群、感染者配偶、子女、感染者性伴侣等人群的HIV抗体检测,最大限度地发现AIDS感染者和病人,并加强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加强督导随访管理。

4.3 加强HIV感染者和病人规范化管理

医学科学研究表明,HIV感染者和病人是人类AIDS的传染源。HIV主要存活在HIV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淋巴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HIV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3种途径进入人体。尊重HIV感染者和病人的人权、隐私权、保密权,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医疗服务,消除社会歧视的同时,还要将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及其困难家庭成员纳入政府低保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范围。应加强HIV感染者和病人实名制管理,HIV感染者和病人应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政策,有权利和义务将感染AIDS实情告知家人配偶以及性伴侣,不得从事高危行为,防止AIDS向公众感染传播。

4.4 加强高危人群干预

4.4.1 对吸毒人群

我国政府对吸毒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控制效果还不太理想。应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有效措施,应从减少毒品供应、需求、危害等3方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毒品的非法种植、生产、贩卖,切断毒品供应;广泛开展大众宣传和预防教育活动,使公众对毒品危害有深刻认识,自觉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拒绝吸毒,对吸毒者采取强制戒毒治疗措施,减少对毒品的需求;应从实际出发,对静脉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交换和美沙酮替代维持治疗,降低毒品危害,减少HIV的感染传播。

4.4.2 暗娼人群

暗娼人群是高危人群与一般人群的桥梁,极易造成AIDS和性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19]。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我国AIDS主要传播途径,因此,有效地阻断性接触传播途径是遏制HIV/AIDS流行的最关键措施。AIDS与性病两者有相同的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20]。预防性病是AIDS的一级预防[21],是控制AIDS的重要策略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安全套对性病、AIDS的易感者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要加强暗娼人群、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宣传、培训、干预、监测检测工作,积极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活动,降低经性传播的危险性,控制AIDS流行[22]。

4.5 加强采供血及用血单位监管,确保血制品安全

中药复方抗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5

关键词:艾滋病,中药复方,病毒,综述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 defie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其传播性强,病死率高,被称为“超级癌症”[1]。虽然AIDS的抗病毒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已经在全球广泛应用。但是其价格昂贵,而且患者必须长期服药,易产生耐药性病毒株,停药后会反弹,且不良反应大[2]。近年来,中药治疗AIDS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已经研究证实的具有抗HIV活性的中药多达149种[3,4]。复方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代表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精髓和主流,也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源泉[5]。复方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复方中药系统与机体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6],将特定的几味中药组合在一起,就能显示出该方剂的疗效[7]。如果这些组合很好地符合疾病复杂多变的特点,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8]。笔者就近年中药复方抗艾滋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一综述。

1 中药复方治疗AIDS的机制

中医药治病强调以人为本,整体调节,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根据AIDS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症状,AIDS应属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等范畴。病理机制包括外感疾病的演变过程(即病毒的作用)和内伤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即气血阴阳虚衰或后期虚实夹杂的转变)。两者常互相影响,从而使病证复杂,病情恶化。复方中药治疗AIDS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抗HIV病毒,降低患者病毒载量,提高CD4细胞数;增强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CD4细胞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免疫细胞。HIV病毒侵入人体后,大量损伤CD4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力低下和缺失,易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中药含有抗HIV或抑制HIV的活性物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HIV对CD4细胞的损伤,增加CD4细胞数,并能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

2 治疗AIDS的中药复方

2.1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复方

抗HIV病毒的机制主要是抑制HIV逆转录酶,阻止HIV与靶细胞的结合,抑制HIV蛋白表面活性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增加CD4细胞数。

2.1.1 益爱康胶囊

徐立然等[9]研究的益爱康胶囊是由红参、炒白术、防风、白蔹、黄芩等20多味药物组成。治疗HIV/AIDS 160例,结果显示有效率为51.12%。该胶囊对于病毒载量的影响不显著,60.00%患者病毒载量有所上升,有13.33%患者病毒载量有所降低,26.67%患者维持在原有水平,说明其仍有一定作用,这些情况的产生与中医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导致机体本身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有关。

2.1.2 复方三黄散

黎明等[10]用复方三黄散治疗AIDS患者,该药主要由黄芪、黄柏、蒲公英、柴胡、防风、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等16味中药组成。经检测,治疗组41例HIV载量下降>0.15 (log)。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14%,对照组39例总有效率为33.13%,2组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药源丰富,价廉,是发展中国家AIDS患者经济能力能承担的药物。

2.1.3 三归片

兰金初等[11]用三归片治疗65例AIDS患者。三归片是纯中草药精制加工而成,内含龙胆苦苷、小檗胺、腺苷三磷酸酶。三归片着重于抗病毒的治疗思路,抑制病毒的攻击,减少病毒载量,从而达到免疫重建的目的。

2.1.4 唐草片

Xia等[12]用唐草片治疗AIDS,该药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瓜蒌皮、柴胡等。其在AIDS患者体内虽没有明抑制HIV的作用,但能减慢HIV病毒的复制,增加CD4细胞数量(个/μ),患者CD4细胞数量平均增加了63.00%,HIV载量平均下降了0.6 (log)。

2.1.5 爱可扶正片

田圣志等[13]用爱可扶正片(由人参、黄芪、甘草等组成)做体外抗HIV实验。经不同实验室体外抗病毒试验证明,具有抗HIV-1的作用。经对免疫抑制的小鼠试验证明,有增加CD4细胞数的作用。

2.2 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的中药复方

HIV病毒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这就决定了其治疗的根本就是要增强免疫力,提高CD4细胞数量。

2.2.1 爱益康胶囊

李发枝等[14]用爱益康胶囊观察173例HIV/AIDS患者CD4细胞变化。方药组成:山药、人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当归、川芍、白芍、黄芩等。治疗后患者CD4细胞数均有较显著的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2.2.2 新世纪康保胶囊

吕维柏等[15]用新世纪康保治疗43例AIDS,该胶囊由含硒的海藻多糖和甘草酸组成,为免疫增强剂,具有扶正功能,临床显示总有效率为67.00%。

2.2.3 乾坤宁

刘刚等[16]对确认的HIV感染者用乾坤宁治疗,结果显示,CD4细胞有增高趋势,乾坤宁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病毒方面有一定作用。

2.2.4 克艾特胶囊

莫以贤等[17]使用克艾特胶囊治疗AIDS,发现14例服用克艾特2个月后能全面改善AIDS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5.20%。服用3个月后完全缓解率达到100.00%,儿童和成人CD4细胞增加值平均每例为150.9、92.9个/μl;HIV载量平均每例下降值为1.37、2.75 (log)。克艾特胶囊是通过提取海洋生物和多种动、植物药材有效活性成分研制而成。具有益气养阴、攻毒散结、清热消火、镇静止痛、纠正免疫缺陷等功能。

2.2.5 “公明抗-HIV”注射液

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纯中药制剂(“公明抗-HIV”注射液)[18]治疗AIDS取得进展。经医院临床使用证明,它对于治疗AIDS有显著疗效。服用后AIDS患者与感染者的AIDS病毒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CD4细胞明显增多,有的患者增加了近1倍。

2.2.6 艾可清胶囊

马伯艳等[19]使用艾可清胶囊联合高效抗病毒逆转录疗法(HAART)治疗AIDS,经观察发现艾可清胶囊可有效、安全地缓解不良反应,且该胶囊本身可抑制HIV病毒载量,提高免疫力。

2.2.7 金龙胶囊

吕维柏等[20]对20例AIDS病毒感染者予金龙胶囊(金龙胶囊是一种中药鲜动物药制剂,由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和鲜蕲蛇等药用动物所组成),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治疗后病毒载量除3例减少>0.5 (log),8例上升>0.5 (log)以外,其余均<0.5 (log),无明显变化。证明金龙胶囊可增强AIDS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

2.3 可明显改善AIDS患者临床症状的中药复方

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发热、乏力、咳嗽、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口腔溃疡和腹泻等。改善临床症状主要通过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抗体生成、提高CD4细胞转化作用、延长抗体活性等。

2.3.1 北京唐草片

北京唐草片[21]的主要成分为老鹳草、香薷、诃子、金银花、黄芪等。具有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化痰的功效。这是我国首次批准中成药用于改善AIDS症状的药物,它具有提高CD4细胞计数的作用,可以改善乏力、脱发、食欲减退和腹泻等症状。

2.3.2 人参养荣汤和右归丸

李建中等[22]选用人参养荣汤和右归丸加减组方,对患者进行整体调节。经治疗后患者的免疫指标得到改善,尤其是CD4细胞数低于200个/μl时,可显著提高CD4计数。与此同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亦得到明显改善。

2.3.3 中研Ⅰ号、中研Ⅱ号及艾通冲剂

张永祥等[23]于2002—2005年对中研Ⅰ号、中研Ⅱ号及艾通冲剂3种复方治疗AIDS进行疗效的观察,发现中研Ⅰ号方组病毒载量下降5例,CD4细胞计数升高3例;中研Ⅱ号方组病毒载量下降5例,CD4和T细胞计数升高4例;艾通冲剂组病毒载量下降3例,CD4细胞计数升高4例。同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一定改善,3种复方均有一定疗效。

2.3.4 艾灭灵

吴维萍等[24]使用河南多年防治AIDS的经验方——艾灭灵(该药由蒲公英、紫花地丁、柴胡、黄芩、天花粉、甘草、生晒参等组成)治疗70例AIDS患者,发现总有效率达78.00%。服用灭艾灵汤剂2个疗程后,改善全身状况方面尤为明显。不论是对HIV感染者还是AIDS患者,灭艾灵治疗后CD4细胞均有明显增加,证明该药不仅能延缓病情发展,而且具有明显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2.3.5 益气养阴复方

方文献等[25]用益气养阴法治疗AIDS 20例,基本方药:西洋参、五味子、甘草、炒白芍各10 g,黄芪、沙参、麦冬、山药、熟地黄各15 g,白术、当归、山茱萸各12 g,典型病例经过加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2.3.6 益艾康胶囊

崔永华等[26]用爱益康胶囊合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AIDS口腔溃疡30例,对照组服用抗机会性感染的西药(制霉菌素片、氟康唑片、维生素B2)。结果显示,治疗组30例中,有效17例,显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90.0%;对照组20例,有效8例,显效4例,无效8例,有效率60.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7 健脾益气复方

王融冰等[27]用健脾益气法治疗AIDS38例,基本方药为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20 g。治疗10 d后,80.09%患者生活状态改善,体质稳定,平均CD4细胞数量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8 凉血解毒复方

黄世敬等[28]用凉血解毒法治疗AIDS相关皮肤病22例,基本方药为金银花、紫草、紫花地丁、牛蒡子、丹参。结果全部病例有效率达95.50%,其中显效率为77.30%。

2.3.9 扶正排毒Ⅰ、Ⅱ号

郭会军等[29]用扶正排毒Ⅰ号方治疗HIV感染者15例,药物组成为西洋参、黄芪、连翘、甘草等。治疗30 d后,扶正排毒Ⅰ号方可消除或明显减轻AIDS感染者的许多症状,如乏力、纳呆、腹胀、胸闷气短、皮肤瘙痒等。彭勃等[30]用扶正排毒片Ⅱ号治疗无症状HIV感染65例,药物组成为黄连、黄芩、黄芪、当归、甘草等。65例无症状HIV感染者服用扶正排毒片Ⅱ号,治疗90 d后,有效26例(40.00%),稳定28例(43.08%),无效11例(16.20%),有效率83.08%。

2.3.10 艾通方

黄卫平等[31]使用艾通方治疗AIDS,发现对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症状具有较好的作用,艾通方由黄芪、川芎、赤芍等药物组成。

2.3.11 其他

陈泽等[32]用中医药对55例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的患者服用中药制剂艾灵颗粒治疗外,其余均使用基础方+辨证方+随症加减。基础方为贯众5~10 g,莪术10~15 g,丹参10~15 g,紫花地丁10~30 g,党参10~15 g,黄芪30~60 g,川芎10 g,板蓝根15~30 g,甘草6 g。结果显示,本组55例,显效13例,占23.64%;有效36例,占65.45%;无效6例,占10.91%;有效率89.09%,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徐向田等[33]用中药安体维康(ATVC)胶囊治疗AIDS,发现ATVC合剂在所使用剂量范围内(0.039%~0.156%),对HI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86.95%,50%有效浓度为0.037%,治疗指数(Ti)为6。研究发现ATVC胶囊能降低患者血中的HIV载量,改善患者症状。蒋卫民等[34]用XQ-32治疗AIDS,该药由大黄、黄柏、黄连、昆布、海藻、生牡蛎、猴枣等20多种中草药加工而成。经XQ-32治疗后,42.19%显效,33.13%有效,总有效率为76.12%,所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改善。结果显示XQ-9302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CD4细胞计数上升以及病毒载量下降有效,且能改善临床症状。

3 中药治疗AIDS的展望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篇6

1 艾滋病防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作用

1.1 防艾文化的含义及其构成

防艾文化跟组织文化、医院文化一样, 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防艾文化, 从广义上说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完善防艾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艾滋病与非艾滋病患者的行为、加强防艾相关制度建设及思想观念的舆论宣传工作;从狭义上说就是“以爱防艾”理念为核心的防艾意识形态, 加强有别于传统的经济、法律、行政、医药等防艾手段的文化防艾方法和措施创新。通常将防艾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而其中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显得尤为重要。 (1) 物质文化是指国家或者政府在艾滋病高发区设置的防艾设备或者进行艾滋病宣传的设施。以具体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 包括用于艾滋病监控检测的技术设备, 用于宣传的文体设施等, 是防艾文化的物质基础。 (2) 行为文化是指艾滋病高发区全部民众包括艾滋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在防控艾滋病中表现的行为。包括“以爱防艾”理念的宣传、媒体舆论报道、文体活动等及社会成员关爱艾滋病患者。它是防艾文化的动态体现。 (3) 制度文化是把防艾文化精神具体转化为各种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用于艾滋病的防控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 (4) 精神文化是整个防艾文化体系的核心, 属于一种理念、思维。包括在社会中形成“以爱防艾”的理念, 消除歧视和冷漠, 人们愿意主动关爱艾滋病患者, 共同行动起来, 全民防控艾滋病。

1.2 防控艾滋病工作中文化的作用

1.2.1 导向作用

价值观念和行为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防艾文化反映的是艾滋病患者与非艾滋病患者的共同价值观。艾滋病防控工作者将整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多种方式渗入艾滋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内心和日常生活中, 引导艾滋病患者的行为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减少甚至杜绝反常理、反社会的行为出现。

1.2.2 约束作用

有研究报道, “只要能够有效防止艾滋病病毒从已感染人群向健康人群的扩散, 就能够最终遏制疫情”[1]。防艾文化对艾滋病患者的行为都起着一种约束、规范的作用, 以实现自我管理, 减少艾滋病在社会中的蔓延。

1.2.3聚合作用

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发挥聚合的作用。通过这种凝聚力使艾滋病患者对防艾工作者宣传的防艾理念产生认同感, 并且认可这种理念, 规范自身的行为, 降低艾滋病向健康人群传播的机会。

1.2.4 鼓励作用

防艾文化能在社会中鼓励民众共同参与艾滋病的防控, 不发生违背社会利益的不端行为, 形成共同的社会责任感, 而这种理念会是全社会行动起来, 全民共同参与防控艾滋病的动力。

1.2.5 稳定作用

国内和国外防控艾滋病的经验显示, 社会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如果处理不当, 直接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效产生严重影响, 还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分因素[2,3,4,5,6]。以先进文化的同化力来削弱、改造一些消极的“亚理念”, 消除人们印记在艾滋病患者身上的“不良记号”, 形成良性互动的无缝沟通, 确保防艾工作有序平稳运行, 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2 我国艾滋病防控文化建设的现状

2.1 防艾文化研究背景

艾滋病在全球广泛流行, 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纵观艾滋病的研究, 绝大多数从疾病的医学防治, 抑或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文化视角来研究艾滋病防控还鲜有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7], 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研究艾滋病防控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行为干预是目前防控艾滋病的有效疫苗”是在南非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达成的基本共识[8]。通过文献回顾法, 国内外仅从艾滋病的防治、传统健康教育或是传染病医院、传染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研究, 关于疾控机构文化建设也有其局限性, 目前的文献主要研究了单一的疾控机构内部, 局限于一个单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等内容, 多是一些经验总结类的文章[9,10,11,12,13], 但是这些研究能为艾滋病防控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加上以往相对成熟的企业文化建设都为艾滋病防控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

2.2 防控艾滋病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 理念认知不够

大多数人对文化防控艾滋病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把其看作是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14], 这种看法如果不尽快转变, 就会加大构建完整的防艾文化体系的难度, “以文化人”、“以爱防艾”的理念在艾滋病防控中就很难发挥其突出作用。

2.2.2 形式固定表面

建设防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遏制艾滋病在全社会乃至全球的蔓延,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防艾文化建设所有关联的方面也是形形色色, 因此必须突出重点、以主次顺序逐步开展和完善。部分防艾工作者不够全面地认为防艾文化建设就是搞好艾滋病患者的文化体育活动, 诚然, 这些都包含在防艾文化建设中, 都应该重视, 但这不是全部, 反而对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障。

2.2.3 理论创新不足

防艾文化是组织文化概念的延伸, 可借鉴企业组织文化的成功经验, 但由于企业的组织文化理论众多, 各流派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造成文化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当前, 防艾文化研究中存在着照搬模式的现象, 不考虑是不是适合本地区艾滋病流行及传播的特点。而且, 各种文化管理模式适应的对象也是不同的。盲目模仿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2.4 完整体系欠缺

目前, 艾滋病防控文化建设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成熟的研究经验和背景做支撑。研究工作以及实际应用到防控艾滋病中难免会缺乏整体的认识, 对于构建的艾滋病防控文化建设体系也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来检验, 是否能取得成效以及在艾滋病高发区推广还有待于学者进一步研究。

3 艾滋病防控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3.1 树立“以爱防艾”理念,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在社会中形成“以爱防艾”理念,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与偏见。孙维权等[15]的研究表明, 有19.8%的基层领导表示对前来办事的艾滋病患者不乐意接待或者接待时心存疑惑或者恐慌;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被多数基层领导认为应该给予同情和关怀, 但仍有18.7%的人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心理。

因此, 树立“以爱防艾”的理念极为重要, 有正确的观念指导人们才会有正确的行为。防艾理念的确立需要构建良好的防艾宣传教育氛围, 形式上不拘泥于以往分发防艾知识手册, 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还可以改变宣传手段, 比如:建立文化走廊, 图片墙;举办话剧演出, 可以鼓励艾滋病患者参与其中等等。内容上不仅要宣传关爱的理念, 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 消除歧视, 也要在宣传中强调自我保护意识, 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3.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工作持续进行

对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孤儿设立专项生活救助基金和教育基金, 并且在政府的有力监管下确保用到需要救助的家庭中。政府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完善艾滋病定点救治村的基础设施的配置, 保证艾滋病高发区的基层定点村卫生室的防治服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 构建艾滋病防控文化体系以及完善的评估体系, 离不开防艾工作者的努力。杨清等[16]的研究表明, 艾滋病防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得较好, 知晓率达94.00%。此外, 构建艾滋病防控文化体系以及完善的评估体系, 离不开防艾工作者的努力, 卫生系统管理者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具有较高水平, 所以制订合理的防艾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制度尤为重要, 让他们满意并且安心于防控艾滋病工作, 提高待遇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高学历或经验丰富的人加入到防艾队伍中。不能忽视对防艾人员的医疗保护, 定期为防艾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在长期高压工作中有释放的出口。

3.3 建立奖惩制度, 严厉打击恶意犯罪行为

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应该给予关爱和帮助, 减少歧视[17,18,19,20], 为他们营造宽松快乐的生活环境, 这样才会使他们正确面对艾滋病及其危害, 从而积极改变规范行为方式, 遏制住病毒蔓延, 保护更为广大的人群。对于能很好约束自身行为的艾滋病患者应实行奖励制度, 定期免费体检及治疗, 为其子女提供免费受教育机会, 心理志愿者定期给予心理咨询服务等。同样, 对于恶意报复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 造成社会动荡的要遵从法律法规给予严厉惩罚和打击, 必要的时候可以集中管理教育。

3.4 规范社会成员行为, 共同参与防控艾滋病

近些年, 随着艾滋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 人们逐步加深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掌握, 防控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1,22]。减缓了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态势, 病死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得以控制, 社会上的歧视有所减少, 感染者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待遇得到改善[23]。但是危险的行为比如卖血、吸毒、卖淫等依然存在, 这也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构建良好文化氛围, 才能让人们在意识上正确对待疾病, 规范自身, 杜绝违法犯罪行为, 从而减少新增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数量。

社会是集体的大家庭, 艾滋病患者与一般人群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 彼此的一言一行都会相互影响, 尤其在谈“艾”色变的社会背景下, 艾滋病患者被贴上特殊符号, 有些艾滋病患者选择隐瞒, 这也是潜在不利于艾滋病防控的因素。只有树立“以爱防艾”的理念, 整个社会环境和谐充满爱[24,25], 艾滋病患者才不会感觉被歧视和孤立, 才不会产生仇恨情绪和做出报复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篇7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查阅晋江市疾控中心历年疫情登记资料及管理档案, 截止2007年4月, 整理所有70例HIV/AIDS的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随访、追踪及失访情况, 按照《2007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质量考核参考指标》要求进行评价, 用EPI6.0软件录入、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现报告

70例疫情中有“外省通报病例”2例, 本省发现报告有68例, 其中本辖区内发现报告 23例, 疫情报告率达100%。2004年实施网络直报以来每例均按法定程序及时报告, 网络直报及时率达100%。

2.2 流行病学调查

扣除“外省通报病例”外, 对本省发现报告的68例疫情均有积极调查, 但仍有5例因客观原因联系查访不到, 无法进行流调, 此外63例均规范填写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并形成书面流调报告, 个案流调率可达92.6% (63/68) 。其中由上级CDC完成个案流调的23例, 本级CDC完成个案流调的40例。

2.3 随访追踪

70例疫情中扣除回原籍管理的13例、死亡的16例、失访且存活的16例, 现在尚登记在册随访的只有25例。其中由本辖区疾控中心管理的14例, 上级疾控中心管理的11例。2004-2005年晋江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随访干预率逐年增高, 详情见表1。

注:*“新增报告数”是指: 本辖区内发现报告的所有HIV感染者/AIDS病人+全国其它地区通报的所有现住址在晋江的和户籍地在晋江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应访人数”是指: 新增报告数中扣除外省通报病例和流调后回原籍的, 现住址仍在晋江的本地和外地籍HIV感染者/AIDS病人。

2.4 失访

2.4.1 失访特征

70例疫情中由于各种原因曾造成失访的有18例 (已有2例死亡) , 失访率为25.71% (18/70) , 其中本地籍感染者失访率为17.9% (5/28) , 外地籍感染者失访率为30.95% (13/42) 。分布情况为:男性12例, 女性6例;本县市5例, 外地籍11例, 外国籍2例;农民1例, 商业服务2例, 打工8例, 无业5例, 不详2例;失访者中未曾完成首次流调的有5例, 有流调但随访0次的11例, 随访1次以上失访的2例。

2.4.2 失访原因

“身份记录不完整, 无法核实”的2例, 占11.1%;“假记录”3例, 占16.7%;“流动性强, 去向不明”11例, 占61.1%;“拒绝随访, 无法联系”的2例, 占11.1%。

2.4.3 因素分析

70例疫情中由疾控中心初筛发现并报告的有32例, 失访3例;各医院初筛发现并报告的38例, 失访15例。经统计分析, 失访与否与HIV/AIDS的性别、年龄、籍贯无关, 但由各级医院发现报告的失访率合计为39.47% (15/38) , 明显大于由疾控中心发现报告的9.38%的失访率 (P<0.01) 。而各级医院的失访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医学管理实际上从诊断时即已开始[1]。《传染病防制法》中对艾滋病发现报告中相应的规定也要求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 特别是门诊和检验科医生, 对发现的初筛阳性者应详细询问和登记个人资料, 并及时报告。报告卡不得漏项、错字、填写不清, 笔者认为现住址应具体到门牌号, 并且尽可能登记身份证号码和联系电话。各级医疗单位应切实做好医务人员艾滋病防制知识和HIV咨询检测的业务培训工作, 使之掌握反对歧视和尊重保密的原则, 学会运用宣传教育和咨询的技巧, 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艾滋病检测前、后的咨询, 从而提高传染源管理的依从性。

原则上HIV/AIDS应按属地化原则进行管理, 但在实际工作中, 基层医务人员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属地”问题难以分清, “属地”不断变化, 比如:本地籍病例长期在外居住, 外地籍暂住人口工作与居住场所很不固定, 公安部门有规定监管场所中被监管人员不允许外人进行面访, 部份“以偷养吸”的感染者常在地区间流窜, 等等, 造成流行病学调查、追踪随访、检查与治疗等管理上的困难。因而工作中应主动加强与其它地区疾控部门和防艾单位的联系, 互通疫情, 及时交接“属地”管理对象, 切实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针对现今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 在传染源的管理方式上可以适当地灵活应对, 在情况允许时, 给患者部份选择权, 比如在管理地、管理人员、随访方式、时间等, “归谁管”“如何管”的问题给患者更多的选择。这样既方便医患之间熟悉与沟通,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又便于深入了解感染者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 可以避免将病人情况外泄, 提高随访成功率。因此, 有关工作人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探索符合客观规律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阳春市妇幼保健院的228名医务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涉及科室包括儿科、新生儿科、产科、妇科、内科、外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科、门诊部、检验科。其中男94名, 女134名, 年龄20~60 (37.4±8.2) 岁。中专学历32名, 大专学历86名, 本科及以上学历110名。所有被调查医务人员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设计“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认知及防护现状调查”问卷, 请专家修订。采用无记名方式, 不与任何提示, 当场发卷, 在规定时间完成调查问卷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处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通过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发现,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三条基本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 而对几种不常见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 如母乳喂养、无偿献血等, 见表1。

2.2 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通过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发现, 广大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概念、预防及暴露后处理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只有39.04%的医务人员知道暴露分级, 17.98%的医务人员知道被已用针头刺破后预防性用药最迟时限, 51.75%的医务人员知道发生二级暴露用药选择。见表2。

2.3 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活动中的防护行为

通过对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活动中的防护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 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活动中的防护行为不理想。有53.95%的医务人员认为抽血过程中不会造成HIV感染, 只有47.37%的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抽血过程中采取了防护措施, 57.02%的人在工作中被医用器械刺破过皮肤, 在接触引起血液、体液飞溅的治疗中, 24.12%的医务人员穿隔离服, 93.86%的医务人员带手套, 88.16%的医务人员戴口罩。

3 讨论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面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十分大[2]。医务人员不仅要了解职业暴露防护知识, 还要将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

首先, 要提高医务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本研究发现,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三条基本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 而对几种不常见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 如蚊虫叮咬、母乳喂养、无偿献血等。因此, 加强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和学习, 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其次, 要加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的学习。本研究发现, 广大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概念、预防及暴露后处理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低。只有39.04%的医务人员知道暴露分级, 17.98%的医务人员知道被已用针头刺破后预防性用药最迟时限, 51.75%的医务人员知道发生二级暴露用药选择。因此, 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去拯救别人[3]。最后, 应该加强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过程中防护措施的实施。研究发现, 医务人员在诊断治疗活动中的防护行为不理想。有53.95%的医务人员认为抽血过程中不会造成HIV感染, 只有47.37%的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抽血过程中采取了防护措施, 57.02%的人在工作中被医用器械刺破过皮肤, 在接触引起血液、体液飞溅的治疗中, 24.12%的医务人员穿隔离服。

综上所述, 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较差, 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提高防护意识, 在工作中积极正确的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1]李雁凌, 李占杰.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04-508.

[2]邱兴庆, 孟丽丽.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12) :1439-1441.

艾滋病流行现状与危害 篇9

关键词:秸杆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危害,禁烧管理对策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 所产出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国居民的需要, 更是已经出口到其他国家, 为解决全世界人民的农作物食品问题贡献了力量。随着我国农产品的与日俱增, 另一个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便是农作物的副产品——秸秆数量的激增。秸秆不似农作物能够通过市场产生极大的经济价值, 因此, 很多农户对于秸秆的处理往往是“一烧了之”。焚烧秸秆的行为看似简单, 但是其对于环境的危害巨大, 并可能引发很多其他事故, 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改变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 降低其对环境及社会的危害, 出台相关的禁烧政策已经成为农作物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与任务。

一、秸秆焚烧的现状及产生的危害

秸秆焚烧已经成为很多农户处理秸秆的方式, 大多农户认为此方式能够很快地处理秸秆“占地”的问题, 一把火便可以让其化为灰烬, 处理起来经济、快捷。殊不知, 正是这种看似“快捷、方便”的秸秆焚烧方式, 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恶化, 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潜在危险与事故。

1.秸秆焚烧给环境带来污染

人们对秸秆进行焚烧大多选在露天场所, 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焚烧所产生的灰烬“污染”自家院落, 又可以不进行“二次处理”再次打扫。人们的这种“偷懒”方法让自己从处理秸秆的繁琐事物中脱离出来, 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危害, 即对环境的污染。有数据表明,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其中包括当前雾霾天气的成因因素PM2.5, 还包括CO、VOC、SO2、NO2以及PAHS等有毒物质, 在不利于空气扩散的情况下, 这些有毒物质在大气中弥漫, 造成大气的能见度降低,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急剧增加, 对空气造成污染。

2.秸秆焚烧极易引发火灾

在进行秸秆焚烧的时候, 所使用均为明火, 在燃烧的过程中, 火势渐强, 甚至有的火势已经达到人们难以控制的程度, 只能等待秸秆自行焚烧完毕之后, 火势才能逐渐减弱并熄灭。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特别是在遭遇大风天气的时候, 火势根本无法由燃烧者控制, 一旦与周围易燃物接触, 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给人们的财产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严重者还会造成人身伤亡。尤其秸秆燃烧一般均是在村庄周围, 发生火灾的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3.秸秆焚烧给道路安全带来隐患

秸秆焚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浓烟, 浓烟在空气中蔓延所产生的直接后果便是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 对过往行人或者车辆造成严重影响。一部分焚烧人员甚至选择将地点选在路边, 这给通行车辆的正常行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以往数据表明, 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部分事故是由于秸秆焚烧引起的, 一些机场因为选择在郊区或者农场等地建设, 因此, 在遭遇秸秆焚烧的时节, 浓烟会影响到航班的正常起飞和降落。

4.秸秆焚烧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秸秆焚烧使地面中温度升高, 能间接烧死土壤的有益微生物, 这样使土壤的自然肥力下降, 土壤对于水分的保持度下降, 土壤的水分流失达到百分之六十五以上。这样在进行种子播种的时候, 难以让植物得到有效灌溉, 影响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 进而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使作物的产量下降, 质量降低。对农民的收入造成影响。

5.秸秆焚烧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焚烧产生的浓烟屮含有大量的CO、VOC、SO2、NO2以及PAHS有毒有害气体, 并且因为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中粘膜产生极大的刺激, 尤其离浓烟越近的人受到的危害越大, 轻则咳嗽不止、胸闷、眼睛流泪, 严重者还会患上支气管炎和气管炎。

二、秸秆禁烧管理对策

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认清现实, 对其进行制止。而制止秸秆焚烧的首要前提则是需要针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 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 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让农户看到其巨大的经济价值, 并结合相关的政策进行疏通管制, 让秸秆的禁烧更加有效。

1. 发挥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

做好秸秆的禁烧工作离不开政府地监督与管理, 因此,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能够在秸秆禁烧工作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首先, 政府要结合自己区域做好发展布局工作。政府立足于本地区的基础上, 对农作物种植机构、区位优势, 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调整农作物的种植, 形成具有特色的种植情况。其次, 发展秸秆深加工企业, 在保证农民、农户利益的基础上对秸秆进行加工、制造, 通过统一回收秸秆的方式减少农户自己手中的秸秆数量。第三, 对焚烧秸秆的农户进行一定的处罚。政府在推动秸秆相关行业发展的同时, 也要做好相应的“节流”工作, 对于焚烧秸秆的农户采取一定的惩罚制度, 让农户因为惩罚措施的出台而不敢、不想焚烧秸秆。第四, 做好秸秆禁烧宣传工作。政府的宣传是最具权威性的, 其宣传效果也是最好的, 因此, 由政府出面, 结合最新的媒体、媒介对秸秆禁烧进行宣传, 让百姓了解到其焚烧的危害性, 从而提高农民秸秆禁烧的意识, 推动农户禁烧的自觉性、主动性。

2. 发挥市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在秸秆利用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在秸秆禁烧方面同样可以利用市场的自我调节性, 减少其焚烧数量。首先, 要用好市场机制信息传递作用, 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传递更加快速的信息, 让百姓了解到秸秆的重要作用, 使用企业, 以及相关的更加客观、及时的信息。其次, 发挥市场自我竞争机制。市场因为其竞争性而变得更加鲜活, 因此, 政府要对秸秆相关企业予以更加宽松的政策, 让企业自行发展, 自我竞争, 激励企业的技术更新, 从而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 提高秸秆产品的价值。第三, 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秸秆产业。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 就需要把握好市场机制, 依照市场规律进行自身资源的充分利用, 让秸秆成为农户发家致富的好资源, 从而在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减少秸秆的焚烧。

3.依托科技创新, 用科技创新破解综合利用瓶颈

目前秸秆的综合利用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与难题, 解决此困难与难题,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让科学技术为秸秆利用打通更加宽阔的道路。但是, 科技创新并不是简单的、随意的创新, 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贯穿于企业引进式研发、投资管理、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让企业进行自主研发, 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进行攻坚克难、打破秸秆利用瓶颈。政府和企业也可以“联手合作”, 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落实科学技术创新考核奖励办法, 提高科技创新奖励份额, 同时, 还要对具有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促进新技术的发明, 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让科学技术成为秸秆禁烧措施的有力后盾, 让百姓从科技发展中获利。

秸秆焚烧是一种常见现象, 但是此种常见现象却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危害, 遏制秸秆焚烧, 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是自然的要求, 也是社会的需要。而遏制秸秆焚烧的方式则是让秸秆给农户带来的不再是频频的“麻烦”, 而是源源不断的利益, 只有在利益的趋势下, 农户才能减少秸秆的焚烧, 让秸秆成为其可利用的资源。这需要政府、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虽然这条努力的道路还很漫长, 但是只要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奋勇直前, 对秸秆的开发利用不断研究探索, 秸秆终将会成为财富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丁铭, 刘志宏, 丁光远.江苏省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05) :72-74.

[2]朱佳雷, 王体健, 邓君俊, 等.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重霾污染天气模拟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 2012 (12) :3045-3055.

[3]李飞跃, 汪建飞.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 2013 (14) :1-7.

[4]毛宇清, 李聪, 沈澄, 等.两次秸秆焚烧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J].气象, 2013 (11) :1473-1480.

[5]吴立新, 吕鑫, 秦凯, 等.秸秆焚烧期间徐州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01) :18-22+31.

[6]吴宏伟, 朱竹清, 刘咏梅.秸秆焚烧的治理困境及其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 2014 (11) :111-115.

上一篇:教师成长的三项修炼下一篇:无接触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