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制造

2024-05-04

陕西制造(精选九篇)

陕西制造 篇1

第二步:到2035年,陕西省制造业整体实力进入国家制造强省行列,部分重点行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三步:到2045年,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质量品牌等核心竞争优势更加突出,迈入我国制造强省中上游水平。《〈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昨日亮相,奏响“陕西制造”蓝图最强“三步曲”。

在所印发的实施意见蓝图上,记者注意到,重大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工业品牌建设、绿色制造、军民融合、技术改造、高端装备创新八大工程是“开路先锋”。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鼓励“陕西制造”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意见》明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同时积极开拓美国、日本、韩国等市场,推动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特色消费品出口。鼓励制造业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打造内陆地区工业品出口高地。

陕西大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简介 篇2

陕西大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炊事加工机械、饮食加工机械、果蔬加工机械、肉食加工机械、风味食品加工机械、锅巴食品生产成套设备及各类输送设备的研发、制造和经营。

公司注册资金1018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员工2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名,下设五个生产车间,拥有拥有车、磨、刨、铣、滚齿、镗、冲压、焊、铸、锻等专用生产设备近200台,年产各类设备上万台。公司以先进的加工设备、完善的检测手段,优良的产品品质,健全的售后服务,一直名列同行业前茅,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依靠科技求发展,不断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是我么永远不变的追求。公司于2000年7月顺利通过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产品曾多次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等荣誉称号,五种产品获得国家专利,企业被国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指定为“西北炊事机械产品质量检测站”,多次被称为“陕西省轻工业行业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及“最佳售后服务单位”。

陕西制造 篇3

关键词 财务分析 管理 重要性

一、绪论

(一)财务分析的相关理论

1.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配置,实现利润分配。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企业的财务一切财务活动都应该有明文的规定,这关系到财务工作是否能够跟顺利的进行。[1]

2.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报表和核算数据位依据,针对组织经营管理所产生的一切费用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分析的过程,同时也为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偿债能力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依据,从而更好的预测未来企业的发展目标。[2]

二、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人员概要

1.总公司基本概况

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于2010年12月,注册资金1亿元。目前公司下设10个职能部门、2个分公司、2个子公司。截止2012年4月底,从业人员834人(包括玻璃钢、特种房公司),其中正式工224人,占总人数的26.85%,聘用工610人,占总人数的73.15%。截止2011年底,拥有各专业人才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1人,大专以上学历65人(研究生4人、本科39人、大专22人)。

2.抽油机分公司

现有职工357人(正式工53人,聘用工304人),设组装、钳工、车工、焊接4个车间,厂房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主要负责3—12型常规、异相、双驴头、弯游梁、下偏杠铃等抽油机生产的组织管理。设计产能抽油机5000台/年,在材料、技术满足的情况下,达到设计产能需工作人员513人。随着油田开采的油层加深,所需的抽油机型号随着增大,根据2011年抽油机生产任务完成及销售情况,抽油机所生产和销售的五型及以上型号的抽油机占总数的50%以上。2012年计划生产抽油机5800台抽油机,1-5月份完成2407台,完成年计划的41.5%。

3.抽油泵分公司

现有职工67人(管辅人员9人、机加40人,热处理7人、组装11人)。主要负责组合衬套泵、整筒抽油泵、特种抽油泵系列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厂房占地面积约7500平方米。投入使用30台设备(普车6台、各类数控车床9台、立式钻床2台、卧式带锯床4台、摇臂钻床2台、铣床1台、台车式电阻炉3台、简易氧化设备1套、接箍拧接机1台、试压泵1个)。2012年计划生产抽油泵20000台,1-5月份生产9706台,完成年计划的48.53%。

三、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几点建议

1.理念创新

当代市场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一种现象,原来的竞争对手,如今摇身一变都成了合作伙伴。其实这也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理念,从竞争到合作,这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2.风险理财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客观上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种事物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3.信息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空间变小,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 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是离不开信息,未来的市场经济战争,哪一方掌握的经济信息多,哪一方就获胜。

4.知识化理财观念

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财务管理将更是一种知识化管理,其知识含量将成为决定财务管理是否创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

四、总结

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目前的财务创新状况,可以很好的让公司2012年下半年的计划有效的实施,但是情况并不容乐观,作为石油机械装备企业,要想扩大自己市场份额谈何容易,所以,不能改变市场份额的前提下,提高个人劳动成产率,降低消耗成本,节省物资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大企业宣传力度,使其在保持原有市场的情况下,继续开发新的市场,并努力研究新的技术,开发新产品。这样在市场经济循环的作用下,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将会是中国又一个腾飞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唐丽艳.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China is Foreign Trade.2011(06).

[2]张经伟.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离若干问题的探讨.Chinas are Foreign Trade.2012(02).

[3]吴丹.对新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问题的探究.China is Foreign Trade.2012(02).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篇4

近20年来,世界上的大部分财富都是在产业集群的块状区域内创造的[1]。陕西作为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主体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长,产业集群的特征比较明显,最适合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通过集群的模式发展,这在我国许多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都比较常见。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中,装备制造业是提升陕西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如何建立有竞争力的陕西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是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基于区位熵方法的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识别

1.1 区位熵方法简介

目前,学术界对于界定产业集群集中度的测量有两类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通过采用专家观点法和Delphi法等方法,借助统计年鉴、行业协会报告、专题文章等资料,来分析某个特定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程度。定量分析法主要有赫芬达尔系数(Herfindahl)和赫希曼-赫芬达尔系数(Herschman-Herfindahl)、信息熵(Entropy index)和锡尔(Theil index)系数、基尼(Gini coefficient)系数、区位熵法(LQ)等[3]。

区位熵法计算较为简捷,且能充分比较区域生产水平与全国平均生产水平,明晰该地区的生产集中情况在全国所处的位置(通常区位熵值大于1才能说具有集群集中倾向),另外,采用区位熵法可在数据可得性、分析的可操作性以及研究的客观性之间取得平衡[4]。

区位熵是空间分析中用以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方法。区位熵是指某产业在研究区域的产值(或相关指标)所占的百分比与同一产业在全国的产值(或相关指标)所占的百分比之比。[4]其指标公式表示为:LQij=;

其中:LQij表示研究区域某一产业的区位熵;qij表示研究区域j的行业i的产值或相关指标;Qj表示研究区域j的全部工业总产值或相关指标;Qi表示行业i的全国总产值或相关指标;Q表示全国的工业总产值或相关指标。当LQij>1时,则表示i产业在j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LQij值越大,则表明专业化程度越高。当LQij<1,表明j地区的i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当LQij=1时,表示j地区i产业的生产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1.2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识别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装备制造业进行划分,可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等七个大类。《中国统计年鉴2010》、《陕西统计年鉴2010》及其他相关统计研究资料是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

通过表1所计算的区位熵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陕西省具有区位优势的行业(LQij>1)为: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尤其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各项指标的区位熵均大于1,即其各项指标的区位熵值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除了企业个数区位熵外,其他指标区位熵也都大于1。这说明陕西省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较强的规模优势,区位优势明显。另外,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只有两个指标区位熵大于1,其他指标接近1,显然该行业在陕西省集中现象不是很明显。而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各项指标的区位熵都大于0.5,各项指标的区位熵值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显然这两个行业在陕西省集中现象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金属制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只有企业个数的区位熵大于0.5,其他指标的区位熵都小于0.5,显然这两个行业在陕西省集中现象较差。

总体来说,陕西装备制造业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集中度比较高之外,总体产业集中优势均较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产值规模和盈利能力最强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说明这两个产业在陕西装备制造业中具有比较优势。金属制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弱势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值规模和盈利能力较低。

2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测评

2.1 西部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西部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计划中重要产业基地之一,为了整体评价西部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水平,本文分别从产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经济效益、从业人数以及支柱地位方面选取企业人数(个)、总产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利润总额(亿元)、从业人数(万人)和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6项指标进行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西部四个大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超过了20%,可见,装备制造业是其支柱产业。然而,四川省的各项指标均超过了陕西省,四川省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较强,重庆市除了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利润总额之外的各项指标也都超过了陕西省,可见,重庆市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其经济效益不如陕西。广西的大部分指标都低于陕西,其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较弱。而西部其他省市地区如贵州、甘肃、云南、青海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薄弱,总之陕西作为西部的工业大省,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

要保证西部大开发持续稳定地取得成绩,必须以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为支撑。装备制造业是西部四川、重庆、陕西、广西等省区市最大的工业行业和支柱产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地方经济贡献显著。

2.2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为判断影响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及综合竞争力排序结果,本文对影响陕西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方法主要是借助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

2.2.1 模型建立

Charles Spearman于1994年首度提出因子分析的概念。因子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作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扩展,它可将几个关系复杂的变量进行综合变为少数几个因子,使原始变量与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得以显现,以便于探讨多个实测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可以直接测量)是怎样受少数的内在独立因子所支配的,并且还可以根据因子的不同来对变量分类,属于多元分析中的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6]。

2.2.2 指标选取

客观、准确地反映其所处现状,并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是设计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特点,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本文选取了X1(工业增加值率)、X2(总资产贡献率)、X3(成本费用利润率)、X4(全员劳动生产率)、X5(R&D经费投入)、X6(R&D投入比重)、X7(原煤消耗量)、X8(焦炭消耗量)、X9(汽油消耗量)、X10(柴油消耗量)共10个指标[7]。本文根据2010年《陕西统计年鉴》中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上述指标数据,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8]。

2.2.3 结果分析

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如表

2所示。从表3可知,第一因子的方差占所有因子方差的40.872%,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9.532%,因此这三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七个子行业的集群竞争力。

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因子荷载矩阵,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太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因子F1在R&D经费投入、R&D投入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命名为科技创新因子。因子F2在焦炭消耗量、柴油消耗量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装备制造业的能源环境影响,可以命名为能源环境因子。因子F3在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命名为经济效益因子。这三个因子从科技创新、能源影响、经济效益三个角度反映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状况,使用这些指标进行装备制造业总体评价具有89.532%的可靠性。

据系数矩阵将三个公因子表示为10个指标的线性形式,采用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函数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因子得分函数为:

以上三个公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陕西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情况,但是单独使用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对装备制造业各个产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按照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如下综合统计量:

依据上面四个等式,我们计算出陕西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在3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和行业总体发展状况总得分,结果参见表6。

根据表6,因子得分表的某些结果中部分评价得分为负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子行业的经济效益是负值,而是表明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在装备制造业的平均发展水平以下。对第一主因子值而言,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值最大,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和文化及办公机械制造业为负值,以金属制品业最低;对第二主因子值而言,以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值最高,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低,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负值;对第三主因子值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较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和文化及办公机械制造业为负值。

从表5的三个公因子行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看,排名第一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后是仪器仪表和文化及办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结论

从整体来看,陕西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是具有产业聚集效应,并且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集中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这两类行业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主导地位。

科技创新因子能够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对该行业各个子行业的影响程度,是第一因子;能源对该行业各子行业的贡献程度由能源环境因子来体现,是第二因子;经济效益对该行业各个子行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由经济效益因子来体现,是第三因子。这三个公因子所代表的意义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由它们的性质和排名来客观真实的反映。可以看出影响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它是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科学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生产力”的真正体现。

三个因子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不仅能够表现出陕西装备制造业各个子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及发展水平,同时也为该行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我们要在继续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同时,更要提高仪器仪表和文化及办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的薄弱环节,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

3.2 政策建议

3.2.1 发挥支柱产业优势,发展重点区域

陕西装备制造业应以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这两个行业作为支柱和增长点,来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区域,从而带动其他相关子行业的发展,并最终发展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和文化及办公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应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或支柱性行业。综合考虑现状,陕西省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市场化运作,建立多个成功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行业和区域,形成在国内外知名的具有特色和强劲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品牌,从而促进陕西省经济的发展。

3.2.2 发挥优势,促进产学研密切合作

陕西省拥有西安交通大学科技产业园、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园、大学生物工程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园、西安软件园、西安医药工业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工业园等8个科技园区和长安基地,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注入了活力[10]。另外,还有航空、航天兵器、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众多科研院所。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十分强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其科研条件和技术装备都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对陕西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在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加强稀缺人才的引进,加快知识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步伐,并在积极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的同时,装备企业还应主动“攀高亲”,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良好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研究、共建研究所或技术开发中心、联合研制重大装备、人员双向交流等方式,实现陕西装备制造业各大产业集群又好又快的发展。

3.2.3 政府应充分发挥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作用

陕西制造 篇5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83%, 拉动全省工业增长3.68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8.04亿元, 同比增长15.5%, 比一季度加快3.8个百分点, 整体呈现加快增长态势。装备制造业9个分行业中8个保持增长, 其中, 汽车制造、专用设备、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

另外,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6.44亿元, 同比增长13.9%, 拉动工业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 投资总额居12个工业行业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总体呈现前低后高、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增速由年初的4.8%提高到13.9%。

陕西制造 篇6

关键词: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多阶段动态博弈,SWOT分析

陕西省在建国后“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飞机制造业、航天设备制造业、重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振兴的历史机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2006年党中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近年来我国开工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大飞机项目、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 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通过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实现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1], 到2010年, 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2 580亿元,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 形成陕汽、西电、西飞等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创新路径, 在自主创新、技术转让和合资三种技术创新途径中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条件是什么?本文首先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然后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剖析了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三种类型的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最后提出了振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1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 即态势分析, 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 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 在战略分析中, 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1 优势 (Strength)

陕西省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优势。陕西省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地带, 自然资源丰富, 陕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资源赋存条件好, 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西安是西北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 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陕西省具有雄厚的高等教育实力, 西安有工科院校26所, 各类科研及技术创新机构3000多个, 国家级试验室和测试中心75个,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多万人, 每年约有3000项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问世, 综合科技实力全国位居第三。陕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人力投入在全国居明显优势, 比全国平均水平、广东、上海都分别高出5倍左右。除了通用机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 其它行业的研发人员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 充分体现了陕西科教大省、科技力量雄厚的特点。

1.2 劣势 (Weakness)

陕西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十分牢固的地区, 市场经济不发达, 市场机制不完善。消费品市场不发达, 要素市场不健全, 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障碍重重,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且配置范围太小、层次较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国有资产规模比较小, 国有经济分布过宽, 集中度不高。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面临很多传统的体制性障碍, 一些国有企业的部门设置累赘, 不是跟市场接轨, 而是与政府接轨, 并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 陕西省不仅交通运输设施较差, 信息基础设施较落后,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 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

1.3 机遇 (Opportunity)

当前国际上, 装备制造产业则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和转移。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开始了向全球的大规模扩散转移。与之相应, 我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并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发展格局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2006年国家对西部地区提供了约1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1220多亿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310多亿元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资。国家大幅度的财力倾斜, 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将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这对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作为老工业基地, 困扰陕西省装备工业的企业改革、巨额资产存量盘活、科研成果转化、结构调整、市场开发等问题, 都能在西部开发中找到切入点。伴随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陕西省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有众多的重点工程项目, 如西气东输工程、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建设等, 这些都为陕西装备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扶持、技术改造等项目, 将会使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1.4 威胁 (Threat)

目前,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一些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真正依靠市场做大做强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不多, 一些曾经在全国领先的企业逐渐落伍甚至被市场淘汰。尽管这里有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因素, 但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创新意识不足, 研发投入少, 自主创新能力差,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从动态上看, 企业技术进步存在着“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技术创新怪圈。从全国横向比较来看,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属于中等水平, 近几年来同沿海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存在扩大的趋势。

2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博弈分析

自主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三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其相对的则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是继续停留在当前通过国外的技术引进主要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 还是走自主技术创新,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是推进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振兴过程中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究竟选择哪种途径, 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此, 本文建立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4], 对推进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自主创新、技术转让和合资三种途径加以分析。

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某个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发一项新产品, 但是在某个关键技术上能力不足。现国外同行业的某大型公司经过R&D后成功获得了这项技术, 并有意进行技术转让。经过评估后该项技术在国内市场预期产生的商业利润为Vi, 现在国内外公司之间进行如下的两阶段博弈, 其中国内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策略集合包括{购买技术专利, 合资, 自主技术创新}, 国外企业面临的策略集合包括{技术保密, 技术转让 (见图1) :

第一阶段:国内企业首先决定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 即是否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如果国内企业选择了自主技术创新道路, 则博弈结束;如果国内企业转向购买技术专利, 或者与国外公司合资、引进生产线等手段进行合作, 则博弈转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国外公司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企业自身的技术储备和国际技术经济市场发展趋势等因素, 决定是否进行技术输出。如果不同意技术转让输出, 则国外公司通过销售产品可以获得利润Ve;如果同意进行技术转让, 则国内外公司就技术转让价格或者合资企业的股份比例进行讨价还价。

设国内企业分别采取自主技术创新、购买技术专利和合资渠道的技术合作三种技术进步途径中, 能够成功实现产品化和市场化的概率为p1, p2和p3, 其中, p1≤p2≤p3。技术转让价格为P, 建立合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外商持股比例为r。

2.2 模型的基本假设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分析

根据后退归纳法, 分析上述动态博弈问题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

(1) 国内企业购买技术专利的均衡路径:

当国内企业选择从国外购买技术专利的技术创新战略时候, 国内外企业的收益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咸阳彩虹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彩色显示器研发与制造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诞生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78年, 关键技术来源于日本。随着日本逐渐退出彩管制造领域, 技术转让来源面临中断的危险。彩虹集团采取了技术引进与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思路, 结合自身和行业的特点,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为彩虹集团在PDF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产业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2) 技术合作的均衡路径:

当国内企业选择建立合资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战略时, 国内外企业的收益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3) 自主技术创新的均衡路径:

当收益满足如下两种情况之一时, 该动态博弈问题中, 国内企业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策略均是选择自主技术创新战略:

此时, 国外装备制造业公司通过技术研发开发出新产品, 其通过技术垄断获得的销售利润大于技术转让收益或合资公司的利润分成比例。此时, 国内企业无法通过技术引进或者建立合资企业技术合作加以解决, 只好被迫进行自主技术创新。但是受限于国内企业自身的技术储备, 往往难以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 只能通过购买现成产品解决市场需求。因为此时该技术正处于领先的发展阶段, 相应的产品生命周期处于快速成长的上升期。国外企业通过销售产品赚取高的利润, 国内企业只能通过购买产品的途径解决实际需求。

第二种情况:

整理后, 可得第一部分:P≥ (p2-p1) ·Vi (4)

此时即为国外企业索要的技术转让费P过高, 通过技术引进国内企业获得的总利润小于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利润。分析上式, 如果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成功的概率较大, 即p1→p2, 则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自主创新战略掌握核心技术。

对于第二部分:p3·r≥ (p3-p1) (5)

此时即为国外企业在合资中获得较大部分的剩余利润 (即利润分成比例r较大) , 国内企业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和原料费, 国内企业也将转向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途径。同理, 如果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成功的概率较大, 即p1→p3, 则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自主创新战略掌握核心技术。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 尤其是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艰难探索, 陕西省众多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实践积累起宝贵的发展经验, 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条成功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第一, 通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第二,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第三, 对于基础较差, 目前尚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 经历“技术引进—合作制造—自主创新”三个阶段后, 在引进消化吸收中实现再创新;第四, 从买产品到买图纸再到与跨国公司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陕西一些重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陕西压延设备厂是原机械工业部和陕西省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 工厂主要生产成套的冶金轧制设备, 2006年该厂年产值预计会达到10亿, 综合实力已经名列全国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前五名。

综上所述, 国内企业通过进行自主技术创新, 从而能够带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国内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盈利大于技术引进或者合资企业的利润。在此发展阶段, 我国国内企业在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 储备了一定的技术资源, 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水平, 开始转向实施自主技术创新战略。

3 振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对策

提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根据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 (技术特征和产权状况等) 和外部环境, 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 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 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 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作为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产业集群最适合装备制造业这种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中间产品交易量大、生产方式复杂的产业[5]。振兴陕西老工业基地离不开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尤其是具有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的关中城市带, 应该抓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 结合陕西省自身资源和产业条件, 构建起优势产业集群。

在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 必须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 政府通过环境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工业园区等引导作用, 推动形成外源性的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 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企业集中, 自发形成内源性的产业集群。为了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自主技术创新, 陕西省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且销售额占70%以上的装备类产品, 减免企业所得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所得税中抵免。对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 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 两年后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EB/OL].ht-tp://www3.shaanxi.gov.cn/15plan/

[2]GEORGE ALBERT SMITH JR., C.ROLAND CHRISTENSEN.Policy formu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a casebook of-top-manage-ment problems in business[M].Homewood, Ill.:Irwin, 1959.

[3]KENNETHR ANDREWS.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M].Homewood, Ill.:R.D.Irwin, 1980.

[4]SELTEN R.Reexamination of the perfectness concept for equilibri-um.points in extensive ga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Theory, 1975, 4:25-55.

陕西制造 篇7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增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洽谈的机会, 合作, 利用周边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 同时把资源主导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至发展相对落后的周边国家, 使制造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全球分工合作, 大大提高其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陕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应当为大西北和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提供大量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在制造业领域, 陕西省的重卡、输变电压设备、石油机械等与中亚地区有很好的合作空间, 在此领域国家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 积极协调贸易国际化的物流系统, 海关通关系统, 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有效的共识, 签署相关的贸易, 物流, 投资及运输协议, 确保陕西省制造业产品能够大规模走出去。[1]

对于陕西省来说, 其制造业的输出品要想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化要求, 以较高的性价比走向中亚市场, 就必须抓住“一带一路”的建设高潮给其制造业带来的机遇, 进一步推进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输出更多符合国际化标准同时价格便宜的产品, 在提高陕西省制造业产品的知名度的同时, 产能得到释放, 经济得到很好地发展。从长远看, 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制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及中国制造产品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省制造业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应对措施, 克服了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不断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实现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高。[2]但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造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陕西作为能源和资源大省, 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原煤产量位列全国第三, 天然原油产量位居第二, 天然气产量位居第一, 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然而, 其产品多位于产业链低端, 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为主, 产业链短, 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 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发展缓慢。

近年来,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整体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是,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 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并且企业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 投入的人力、物力都相对有限, 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慢, 对工业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限。

3. 产品附加值低,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研发设计水平较低。

根据国际通用的经验,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在同类企业中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据统计, 陕西省制造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0.98%, 远远地低于5%的水平, 另外, 对于一些核心的技术和重要的生产设备还主要依赖于国外引进。此外, 与其他省市相比, 陕西省制造业在技术设备和产品上都比较落后, 同时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 产品附加值较低, 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研发设计水平较低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二) “一带一路”战略下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创新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陕西省制造业要满足“一带一路”的要求, 实现持续高速发展, 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 高新技术欠缺限制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环保的要求加大, 这无疑成为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 随着消费者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其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多样的的需要。此外, 我国出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以及与国际制造企业的竞争加剧同样也阻碍了陕西省制造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此, 要使陕西省制造业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对其提出的要求其转型升级的路径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 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 实现制造业企业间融合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技术, 通过实施固定资产更新补贴计划, 增加技术改造贴息贷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跃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跃升。[3]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通过集成创新突破行业先进技术, 突破关键部件外资掌控壁垒与限制, 从“生产车间”变身“企业总部”, 实现整体转型升级。联盟收购先进技术, 通过战略联盟获取技术、品牌、管理、服务等战略性资源, 获取战略性资产, 实现产业集群内制造业企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2. 基于精细化管理, 从成本的角度出发, 推进陕西省传统制造业管理创新。

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消除企业内资源的浪费, 推动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向节能化、绿色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以信息化来推动制造业产品生产流程的智能化, 推进制造业产品电子化销售渠道的建设。另一方面, 通过改善企业管理层的组织结构, 采取股权激励等一些激励模式, 提升陕西省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进一步构建全球的物流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3. 优化陕西省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及政策环境。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首先要依托以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为首的高等院校及一些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研院所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以满足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人才要求。其次陕西省制造业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放眼国际, 适当引进国际制造业专业一流的学校的毕业生, 为技术研发增添新的活力。

4. 搭乘“工业4.0”的便车, 更好地创新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业4.0”是一智能互联系统为主, 将陆续被看成是互联网全面进入生产制造系统的重要切入点, 其将特色化、个性化需求的数据采集起来, 进而产生一个大数据库, 而互联网能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将大数据进行传送, 智能制造系统再按照这些特色化、个性化的要求, 加工出相应产品。陕西省制造业可以利用“工业4.0”现代化的生产制造方式把作为劳动力的人从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使其能够从事新的研发和创造工作中去其他价值创新的任务中去。以此来克服传统制造业高人力资源成本的缺陷, 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陕西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陕西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 提高陕西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共享。

开展制造业企业多方的合作与交流, 整合其中的创新资源, 实现企业间技术的共享及资源优势的互补, 共同出资设立科技含量高的研发中心。另一方面, 积极与以交通大学为首的众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搭建高级别的科研平台, 促进科研成果的充分转化。同时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制造业企业人员, 把制造优势和科技优势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新的制造业竞争优势来促进陕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着力提高陕西制造业的市场份额, 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换代。

一方面, 围绕制造业优势企业发展与其配套的企业, 从而延伸优势制造业的产业链。同时, 鼓励一些落后的企业与这些优势企业进行兼并, 以合理整合资源, 扩大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 把互联网, 智能制造, 大数据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融合来打造陕西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领先优势。

3. 引进先进的制造业项目, 开拓陕西省制造业的新市场。

在陕西省开拓新的制造业领域, 从其他省份及国外其他地方的国家引进一批具有先进技术, 产品附加值高同时具备在陕西省发展可行条件的先进制造业项目, 在陕西省这篇土地上生根发芽;创新制造业产品的用途机器在新的淋浴的发展, 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推动发展的新路径。

4. 与周边地区及国家制造业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 更好地促进产能转移。

构建完善的物流运送体系以降低制造业产品的运送成本, 积极与之间, 海关等等部门合作, 在陕西省周边及“一带一路”西部重要节点成是设立物流存储仓库,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开展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化销售。同时, 引导陕西省的轻工, 纺织, 装备制造等特色制造业走出陕西, 在周边地区及国家投资设厂, 扩大陕西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5. 积极深化改革, 完善投资政策, 支持陕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应通过主导制造业带动特色制造业, 以把特色制造业打造成主导制造业来深化制造业改革, 重新焕发陕西省制造业的活力。另外政府需要多成立一些服务于制造业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投资银行或金融机构, 为陕西省制造业提供方便的融资环境, 支持其向更好、更高、更强的层次发展。

6. 改革制造业领域的财税制度, 更好地服务其转型升级。

政府应给予陕西省制造业企业适度宽松合理的财税政策, 充分利用结构性减税引导制造业企业产品的结构的优化调整, 引导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这样的制造方式向绿色低碳制造方式转变, 从传统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型的优势转变, 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另一方面, 基于“一带一路”下, 进一步完善制造业的出口退税制度, 鼓励制造业的国际化交易, 引进投资和陕西省对外投资的一系列政策, 同时加大对高等院校科技研发的投入, 以从多维度来促进和服务陕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宝通.四大战略助力陕西融入“一带一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17日第05版) .

[2]李宁, 姜铸.陕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6 (15-16) .

陕西制造 篇8

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是对集群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为集群治理提供了依据。通过评价产业集群绩效, 可以总结其发展的成功经验, 量化其优势和吸引能力, 为产业集群间的比较提供科学的评判标准和依据;为判断本地区产业集群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制定扶持政策取得更为可靠的理论支持。国内外文献显示, 关于产业集群绩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类型。定性评价是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有助于理解和认识产业集群的演化规律, 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定量评价可以为不同集群的比较提供衡量的尺度, 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使产业集群间交流与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然而, 任何经济现象都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 产业集群也不例外。如果只重视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 而忽视定量分析, 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其量变特征;如果只重视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 而忽视定性分析, 就无法全面地理解其质变规律。因此, 产业集群绩效评价应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能准确地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因而使绩效评价指标间相对重要性得到合理体现, 为客观、科学地进行绩效评价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2 选择区域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的原则

文章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 在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中, 既要考虑影响产业集群绩效的一般因素, 又要考虑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特点。为了使评价指标充分反映评价集群的特征, 在选择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产业集群的集聚性。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 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波特定义的产业集群不仅包括企业, 而且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它机构, 如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2]因此, 在评价产业集群时首先要考虑其集聚性特点。 (2) 产业集群的创新性。产业集群内各种企业的相互集中以及顺畅的市场组织网络, 将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传播, 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 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可见, 创新性是产业集群的关键特征, 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充分反映集群的创新性。 (3) 产业集群的竞争性。当产业集群形成后, 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 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 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集群加剧了竞争, 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4) 产业集群的关联性。产业集群的关联性是指集群内企业通过生产联系形成紧密的关联关系, 即集群中的各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关系, 频繁进行着贸易往来、交流与互动、学习与合作, 共同促进集群的持续发展。

3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绩效评估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问卷调研、实地访谈, 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应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为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评价中存在的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进行量化。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3.1 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设计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其所处现状, 并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根据上述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特点, 文章选择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集聚经济性、集群创新力、集群壁垒和集群环境作为评价其绩效的一级指标。[3] (1) 集群经济性。集群经济性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集群经济性主要包括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成熟的消费者和供给者、获取知识的低成本以及较低的生产资料和运输成本。 (2) 集群创新力。集群创新力是指在某一地域内、特定产业领域的科学技术资源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和优化整合而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集群创新力主要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相互合作、互相信任和知识的流动与溢出。 (3) 集群壁垒。集群壁垒是指企业进入或退出集群的阻力, 即在产业集群框架内, 新进企业相对于在位企业或者退出企业相对于在位企业必须多承担的额外成本。[4]集群壁垒可分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主要表现为社会网络、技术专利、规模效益、粘性劳动力和资产专业性等。[5] (4) 集群环境。集群环境是指影响集群发展的外部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政策与外部市场环境。其中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是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支撑条件;产业政策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集群的竞争力, 从而影响到集群的绩效。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文章引入递阶层次结构的概念, 即将影响集群绩效的各个因素的相互支配、隶属的关系划分成不同的层次, 用线段将支配指标与下层的关系表示出来, 再根据各指标相互关联的属性, 将指标分解聚合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整个结构共有三层:第一层:目标层——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绩效 (A) ;第二层:准则层——集群经济性 (B1) 、集群创新力 (B2) 、集群壁垒 (B3) 和集群环境 (B4) ;第三层:指标层 (C1—C19) 。

3.2 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估产业集群绩效

3.2.1 层次分析法评估产业集群绩效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 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 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 写成判断矩阵一般利用1-9标度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判断矩阵的形成需要多位专家分析集群特征得出。第二步, 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对此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 (公式为Wi=1nj=1nαijk=1nαki) 后就得到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也即是权系数的分配。第三步,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需计算一致性指标C.R. (consistency ratio) 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Random Index) 。C.Ι.=λmax-nn-1R.Ι.的值可查表得。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Ι.R.Ι.<0.10时, 认为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 即权系数的分配是合理的;当C.R.≥0.10时, 应该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 重新分配权系数的值[6]。

3.2.2 构造判断矩阵。

利用专家打分法, 并结合调研数据, 构造判断矩阵如下:各一级指标对于目标A的判断矩阵;二级指标C1-C5对一级指标B1的判断矩阵;二级指标C6-C9对一级指标B2的判断矩阵;二级指标C10-C14对一级指标B3的判断矩阵;二级指标C15-C19对一级指标B4的判断矩阵, 如下列矩阵所示[7]。

A=[13921/31411/91/411/41/2141]B1=[11234112331/21/21221/31/31/2111/41/31/211]D2=[13231/31111/21121/311/21]B2=[111/322111/51/31/2351351/231/3121/221/51/21]B4=[132221/311231/211231/21/21/2111/21/31/311]

3.2.3 计算判断矩阵。

利用Matlab软件求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得:λmax=4.016, B1-B4对A的权重向量W= (0.5150, 0.2042, 0.0548, 0.2259) 。同理, 得到判断矩阵B1的最大特征值λmax=5.017, C1-C5对B1的权重向量W1= (0.3277, 0.3094, 0.1736, 0.0974, 0.0919) ;判断矩阵B2的最大特征值λmax=4.046, C6-C9对B2的权重向量W2= (0.4620, 0.1704, 0.2243, 0.1433) ;判断矩阵B3的最大特征值λmax=5.302, C10-C14对B3的权重向量W3= (0.1722, 0.0823, 0.4803, 0.1626, 0.1026) ;判断矩阵B4的最大特征值λmax=5.230, C15-C19对B4的权重向量W4= (0.3431, 0.2087, 0.2264, 0.1199, 0.1019) 。

3.2.4 一致性检验。

计算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指标

C.Ι.=λmax-nn-1=0.0054

查表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 随机一致性比率C.R.=C.Ι.R.Ι.=0.0061<0.1。因此, 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 即权系数的分配是非常合理的。同理, 检验判断矩阵B1的一致性得C.I.=0.0041, C.R.=0.0037<0.1, 通过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矩阵B2的一致性得C.I.=0.0152, C.R.=0.0171<0.1, 通过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矩阵B3的一致性得C.I.=0.0756, C.R.=0.0675<0.1, 通过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矩阵B4的一致性得C.I.=0.0576, C.R.=0.0514<0.1, 通过一致性检验。

3.3 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文章借鉴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每一指标进行量化评价, 并最终得出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绩效的总评分。

3.3.1 确定评价集合与评语等级。

首先根据调研结果给每个指标赋予评价集合, 如果调研数据显示某指标有40%企业评价是优, 20%评价是良, 30%评价是中, 10%评价是差, 那么该指标的评价集合为[0.4, 0.2, 0.3, 0.1]。各指标评价集合与指标权重见表1所示。

利用语义学标度分为4个测量等级优、良、中、差。为了便于计算, 将主观评价的语义学标度进行量化, 并依次赋值为100、80、60及40。如果最终评价值大于等于90则为优, 小于50则为差 (如表2所示) 。

3.3.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向量。

令B1-B4对A的权重向量为W, C1-C5对B1权重向量为W1, C6-C9对B2权重向量为W2, C10-C14对B3权重向量为W3, C15-C19对B4权重向量为W4, 上文已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 W= (0.5150, 0.2042, 0.0548, 0.2259) ;W1= (0.3277, 0.3094, 0.1736, 0.0974, 0.0919) ;W2= (0.4620, 0.1704, 0.2243, 0.1433) ;W3= (0.1722, 0.0823, 0.4803, 0.1626, 0.1026) ;W4= (0.3431, 0.2087, 0.2264, 0.1199, 0.1019) 。

3.3.3 确定各指标评价矩阵。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经济性评价矩阵:

S1= W1R1= (0.3422, 0.4038, 0.1811, 0.0729)

同理得,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力评价矩阵:S2=W2R2= (0.1924, 0.3897, 0.3009, 0.1170)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创壁垒评价矩阵:S3= W3R3= (0.1481, 0.2458, 0.3706, 0.2355)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环境评价矩阵:S4=W4R4= (0.2913, 0.3238, 0.3281, 0.0568) 。令矩阵:

Μ= (S1, S2, S3, S4) Τ=[0.34220.40380.18110.07290.19240.38970.300970.11700.14810.24580.37060.23550.29130.32380.32810.0568]

得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评价矩阵:

S=WM= (0.2894, 0.3743, 0.2491, 0.0872)

3.3.4 各指标等级评定。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经济性评估得分VB1=S1[100, 80, 60, 40]T=80.31, 属于E2级, 良好;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力评估得分VB2=S2[100, 80, 60, 40]T=73.15, 属于E2级, 良好;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壁垒评估得分VB3=S3[100, 80, 60, 40]T=66.13, 属于E3级, 中等;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环境得分VB4=S4[100, 80, 60, 40]T=76.99, 属于E2级, 良好;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绩效评估得分VA=S[100, 80, 60, 40]T=77.32, 属于E2级, 良好。

4 结论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经济性评价等级为“良好”, 说明其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规模, 集聚经济因素如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出现和知识溢出的出现等增加了集群吸引力, 更多企业愿意进入到集群中来, 从而提高了集群绩效, 取得了比较好的集聚经济效益。集群创新力评价为“良好”, 是因为陕西省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 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实力雄厚, 有一定的科技转化能力。集群壁垒评价为“中等”, 说明企业进入和退出集群的阻力较大, 由于社会网络关系、技术专利和投资规模等壁垒, 阻碍了企业加入或退出, 从而降低了集群绩效。集群环境评价为“良好”, 说明集群所需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等支撑条件良好。总体来说,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绩效评估得分“良好”, 说明其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但在集群壁垒方面还存在不足, 需要集群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绩效。

参考文献

[1]PORTER M.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 (14) 15-34.

[2]ANSELIN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 (27) :93-115.

[3]黄春兰.化工产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D].东南大学, 2005.

[4]GEROSKI P A.What Do We Know about Entry[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5 (13) :421-440.

[5]STABER U.The Structure of Networks in Industrial Distri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1, 25 (3) :537-552.

[6]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陕西制造 篇9

近年来,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总体保持22%以上的增速,已成为陕西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但众所周知,陕西经济活动的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低效率始终是伴随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并不断引起越来越多对陕西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问题的考虑。如何化解陕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及工业污染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构建科学健康的产业战略,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节能降耗目标,将是陕西面临的巨大挑战,因而也成为工业技术效率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工业污染作为生产过程中伴随着正常产出而产生的一种非合意性产出,对其考虑与否对技术效率的测度会产生一定影响,未考虑非合意性产出的技术效率测度会使最终的测度结果与真实技术效率值之间产生一定的偏差。而现有研究在产出变量选择上,大多数研究只以工业增加值或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这种选择只考虑了市场性的“好产出”,忽略了伴随生产过程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坏产出”。尽管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已有学者在测量技术效率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坏产出的选择,目前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李静、王燕、谢蕊蕊选择了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坏产出;Watanabe和Tanaka和涂正革选择了SO2作为坏产出;胡鞍钢等选取了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SO2、CO2 排放总量5个指标作为坏产出,并分别考察了单环境因素(只考虑一种坏产出)和双环境因素(考虑两种坏产出)各种组合下的技术效率;Managi和Kaneko除了选择“三废”排放量之外,还考虑了工业废水中的COD六价铬、铅以及工业废气中的SO2、工业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在投入变量选择上,大多数研究也只以劳动力(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和资本(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投入指标,而对能源消耗的投入较少考虑。

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针对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约束问题,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01—2010年陕西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并以实证研究结果为基础,分析陕西现阶段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协调关系。

2 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2.1 研究方法

对于技术效率问题的研究,最为常见的方法是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国内多数学者认为DEA法是研究同类型生产决策单元(DMU)多投入、多产出的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1],因此本文运用DEA法测量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DEA 方法的两个比较常见的模型是CCR 模型和BCC 模型,其区别为:CCR 模型得到的效率是没有考虑规模经济下的纯技术效率,即规模报酬不变( CRS) ;而BCC 模型则是考虑到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也就是在规模报酬可变( VRS) 的假设下计算得到的纯技术效率。采用BCC 模型不但可以避免同一产业在不同阶段规模所产生的影响,还可以适应产业间规模的差别[2],因此本文在计算技术效率时选用BCC模型,分别得到总技术效率(Crste)、纯技术效率(Vrste)和规模效率(Scale)。

2.2 指标选取

DEA法是根据样本中所有个体的投入和产出构造一个能够包容所有个体生产方式的最小的生产性可能性集合,即所有要素和产出的有效组合。所谓“有效”,是以一定的投入生产出最大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一定的产出。所以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科学选取将直接影响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

2.2.1 投入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陕西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资本、劳动力、资源三种要素作为投入指标。

首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绝对主体,其发展协调程度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陕西整体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状况及变化趋势。因此, 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基本研究单元。

其次,资本投入在国内研究中通常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和流动资产年均余额两个指标来度量资本投入,本文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质,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年均余额来衡量。劳动力投入包括就业人数、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质量等指标,前人研究时通常使用的为年末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指标,因此本文采用年末从业人数来衡量。资源投入指标是本文重点,诸多文献选择煤炭消费为装备制造业能源投入指标,为了排除单一能源消耗对实证研究结果可能带来的偏差,本文选取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资源要素投入指标。

2.2.2 产出指标选取

对于产出指标选取,大多数研究将其从“好”产出和“坏”产出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因此本文也采用这种方法。对于“好”产出而言,对工业产出变量的选择有很大争议,有的学者选用工业增加值,有的选取工业总产值,我们遵循涂正革的做法,选用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3]。关于“坏”产出的选择,考虑到装备制造行业的特点,选取行业三废的排放量,即废水中的COD、废气中的SO2和废物的工业粉尘的排放作为该产出指标。

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 数据收集

本文以2001—2010 年为研究期,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7个行业为样本对象,其分别为金属制造业(C34)、普通机械制造业(C35)、专用设备制造业(C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40)、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C41)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C42)为DMU,采用历年《陕西统计年鉴》及《陕西环境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年均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作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指标;采用煤当量(即标准煤)作为计算各种能源的计量单位,将煤炭消耗量、石油消耗量和电、气消耗量转化为标准煤,求和后得到综合能源使用量作为资源要素投入指标。选取工业生产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指标。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对工业总产值进行调整,以2000年的产出变量和资产变量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运用该指数对工业增加值进行平减。选取废水中的COD,废气中的SO2和废物的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

3.2 数据处理

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的VRS模型,利用线性规划技术测度2001—2010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Crste)、纯技术效率(Vrste)和规模技术效率(Scale)。

针对本文涉及的DEA 方法,如何在其框架下纳入环境因素,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如Hailu和Veeman把非期望产出变量作为投入,Scheel把非期望产出的值变换为1 /Yb 作为期望产出处理,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符合实际生产过程。Seiford和Zhu将非期望产出乘以-1,然后寻找一个合适的转换向量使所有负的非期望产出变成正值,这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非期望产出存在的效率评价问题,但加入了一个很强的凸性约束λ=1,使其只能在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求解效率[4],因此本文对非期望产出采用此方式进行处理。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及处理后所得到的数据,本文运用DEA-2.1软件得到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值,如表1所示。

4 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装备制造业行业在同一年份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同一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在不同年份是也不断发展变化的,并呈现出一定的演化趋势。

4.1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技术效率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在资源环境约束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变化趋势,根据表1的数据描绘出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

从图1的变化曲线可以明显地看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发展曲线走势较低一些、上下浮动性较大,2004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别为较低的时期,说明这几个年份中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从纯技术效率变化曲线来看,其趋势较为平稳,2007年和2009年为较低时期,说明在这两年中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在制度安排、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效率方面有待提高。从规模技术效率来看,在2002年和2004年为较低时期,从2005年开始,规模技术效率明显提升,说明随着陕西省对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投入规模对生产效能的贡献不断得到了提升。

4.2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根据综合技术效率的测度结果,绘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总技术效率的发展演化曲线,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变化趋势,7个行业综合技术效率演化趋势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W型。金属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10年间为W字型的走势。金属制造业在2001年时其综合技术效率为1,2002年下降到0.599,到2003年为0.958,2004年为最低点0.069,之后的4年技术效率较好,2006年、2007年、2008年为1,但2009年下降为0.881,2010年再进入技术有效阶段。普通机械制造业2001年综合技术效率为0.911,2002年其综合技术效率下降为0.841,从2003年到2008年又回升到1,但在2009年又下降到0.716,在2010年上升到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前5年来技术效率都为1,2006年开始快速下降为0.797,到2007年达到谷底的0.515,但在2008年又回升到1,2009年又下降到0.544,到2010年又回升到1。说明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2) M 型。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在10年间为M型的走势。专用设备制造业在2001年其综合技术效率为0.863,从2002年开始处于下降趋势,到2003年降到0.66,尽管在2004年、2005年又回升到1,但从2006年开始又处于快速下降的趋势,到2010年下降到了0.691。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在2006年以前其综合技术效率尽管有波动,但基本处于环境与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从2007年开始综合技术效率快速下降,到2009年下降到0.746,到2010年回升到0.895。说明这两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较差。

(3) 相对稳定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10年间为相对稳定的走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2001年时技术效率为1,2002年下降为0.719,之后8年技术效率一直保持为1的状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从2001年至2010年其综合技术效率一直为1。说明这两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了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4.3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技术效率分析

总技术效率的值等于纯技术效率乘以规模技术效率。通过上述综合技术效率分析来看,一些行业处于技术无效的阶段,该无效率可以归结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相对无效上去,其中:纯技术效率主要体现在制度安排、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效率的提高等方面,是技术进步对于生产效能的提升所能发挥的程度;而规模效率则主要体现在规模扩张等方面,是指资源投入规模对生产效能的影响,即衡量企业是否能有得当的要素投入比例[5]。

(1)根据纯技术效率测度结果,绘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纯技术效率的发展演化曲线 ( 如图3)。

对于纯技术效率而言,当投入因素是可控的、产出因素是不可控时,我们分析就是在固定产出的前提下考虑投入是否能够减少;相反,如果产出因素是可控、投入因素是不可控时,我们就在固定投入的前提下考虑产出是否能增加。这样,如果样本单元的纯技术效率为1,就说明样本纯技术效率有效,之所以其技术效率没有达到有效,是因为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需要增加规模或减少规模[6]。

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纯技术效率有效年份长短来看,金属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仪器仪表和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位列第一,10年都处于技术有效的理想状态,其技术效率均为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9年的技术有效期;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有8年时间为技术有效时期;普通机械制造业有7年为技术有效期;而专用设备制造业有8年内并未达到过技术效率为1的技术有效状态,整体趋势波动性较大,说明了其制度安排、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效率有待提高。

(2)根据规模技术效率测度结果,绘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纯技术效率的发展演化曲线 (如图4)。

对于规模效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年间始终位列第一;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9年为技术效率为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有7年时期为技术有效阶段;金属制造业有5年为技术有效阶段,其他5年并未达到技术效率为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在10年内有2年处于技术有效阶段,另外8年均处于技术无效阶段,说明整体趋势波动性较大,表明规模和投入、产出匹配程度有待提高。

5 结论

(1)通过对综合技术效率值的分析与比较发现,陕西省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阶段;金属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10年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在10年间的发展过程中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较差。

(2)通过对纯技术效率值及规模技术效率值的分析与比较发现,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制度安排、技术创新以及管理效率方面有待提高,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投入、产出匹配程度有待提高。

为此本文将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传统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防止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适时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环保法规及标准,建立健全可检测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和配套完善的监控系统,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7]。

参考文献

[1]王燕,谢蕊蕊.环境约束下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J].求索,2011(2):1-3

[2]王兵,卢金勇.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火电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0(4):90-97

[3]涂正革,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基于SBM模型的省级数据分析[J].经济评论,2011(2):55-65

[4]赵琳,范德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及动态演化分析——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112-115

[5]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2008(2):93-104

[6]熊妍婷,黄宁.对外开放与工业行业能源技术效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0(9):89-97

上一篇:文献服务下一篇:运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