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灾后的心理救助

2022-10-17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也最严重 (继日本和美国之后, 我国损失位居世界第3) 的国家之一。党和政府历来关心和重视减灾工作。“5·12”汶川八级地震这一巨灾不但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也让亲历地震的人员受到严重心理创伤, 尤其是在地震中失去“完整家庭”和“完整躯体”的人 (如地震孤儿、地震造成的单亲家庭和肢体残疾人员等) 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灾后心理救助好比一根拐杖, 成功的心理救助, 不是抹去灾害的这段记忆, 而是把记忆置于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围之内。

1 灾后心理救助的特点

灾害事故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不可避免, 这就造成了受灾人群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 可以将人群粗略分成以下几类:一是灾难的亲历者, 如灾害致伤致残者;第二类是灾难发生和灾后对废墟现场目击者、灾后幸存者和遇难者的亲属;三是参与灾后救援的人员如军人、武警官兵、现场救治的医护人员、当地群众、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参与现场报道的新闻记者以及关注灾区的群众和电视观众等。可以看到心理救助需要心理干预和救助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 因此心理救助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这就为我们心理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灾害造成的伤害不是一天或者一段时间就能补救的, 它不像建筑物那样, 既是被摧毁我们也能够把它复原, 但对于受害人心理的救助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心理救助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实施的, 不科学的心理救助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 因此我们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 职业素养, 最好有救助经验的专业人员组建专门的救助体系, 制定一套迅速反应机制。因此, 心理救助具有专业性的特点。

2 心理救助对象的症状及救助方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当事人常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 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通常能维持6~8周。在生理方面有肠胃不适、食欲下降、头痛、失眠等;在情绪方面常出现焦虑恐惧、沮丧忧郁等;在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 不能将思维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在行为方面呈现强迫行为、自责或怪罪他人等。针对受害人的心理病症,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救助措施呢?

2.1 以时间为线索的救助可以采取的方法

灾难刚发生时, 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妈妈”。这时,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救助并不重要, 而物理意义上的救助就至关重要, 援助者应尽力给当事人提供一切必要的生活保障, 并劝说当事人保持一个稳定的日常生活节奏, 按时进餐, 保持一定时间的睡眠。

灾难发生72小时内, 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老师”。当事人的注意力开始从外在的灾难性事件转移到对自己的内心体验上, 心理结构被破坏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震动, 他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 并会有一些极端的情绪, 最常见的如自责和愤怒, 这时心理救助者就应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当事人, 这些情绪的心理含义是什么, 它们为什么会产生。

灾难发生两个月内, 心理救助者的角色是“治疗师”。这一段时间, 幸存者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舒服的身心反应, 并且多数人会试图努力忘记当时的体验, 而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原因, 所以救助者应帮助幸存者充分理解这些反应, 并接纳藏在这些反应背后的悲剧真相, 具体的办法是聆听幸存者讲故事, 可以是一对一的, 即一个心理救助者聆听一个幸存者的故事, 也可以将有同样不幸遭遇的幸存者组成一个团体, 在心理专家的监督下相互倾诉, 充分表达并宣泄这些体验, 这样就不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心理干预的最后一个阶段, 救助者是“牧师”。即, 等当事人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所有体验后, 心理救助者可帮当事人做一个哀悼仪式, 对已经失去的亲人和已经不可挽回的生活方式说一声“再见”。

2.2 按照救助对象的不同, 救助方法也存在的差异

对于灾后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救助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 他们会出现特有的反应, 如: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过度的害怕;特别粘附父母, 对陌生人害怕;担心, 焦虑;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做噩梦;头痛或其他身体症状的出现等。针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应该:保持镇定, 了解孩子的感受, 听孩子们诉说他们的感受或担忧;鼓励孩子们谈谈地震, 给他们一个机会, 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下, 讲出他们的经历, 说出自己的经历对孩子很重要, 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发泄出隐藏的情绪;鼓励孩子们和其他小朋友多交流, 相互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渡过难关。

对于灾后的成年人,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抒发心情:不要隐藏感觉, 把情绪表达出来;不要勉强自己去忘掉它, 伤痛的感觉会持续一段时间, 这是正常现象;一定好好睡觉、休息, 并且和你的家人或朋友在一起;在伤害和伤痛过去之后, 想办法让生活尽量维持正常;工作和开车时一定要小心, 压力过后, 意外很容易发生。

对于我们的广大救助者同样需要心理救助, 而我们往往会忽略他们或者是不重视。在汶川地震救援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我们的救援者在面对惨烈的现场后的表现, 他们在出发前抱着满腔的热情, 但在没有充足心理准备和必要培训的情况下参加到了救助工作中来。在灾区他们往往要承担超常超负荷的工作量, 再加上接触到大量负面景象, 又要避免犯下任何的过错, 内心的压力, 几乎到了崩溃的极限, 再加上情绪上的困扰。极需心理支援与辅导, 所以, 在心理救助中, 往往首先需要辅导消防员, 拯救队员, 甚至还包括心理辅导者在内的救助者群体。为了对灾害直接受害者进行更好更及时的心理救助, 对提前做好救助者的心理辅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我国属于多灾的国家, 各种灾害频繁发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党和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仅仅做好灾后人员的救治和灾后重建工作是不够的, 心理救助的重要性已不允许再被忽视, 因此, 本文就灾后的心理救助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灾害,心理救助

参考文献

[1] 刘更才.城市地震时人的心理反应与应急对策[J].灾害学, 2001, 12 (4) :72~76.

[2] 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 (1) :134.

[3] 西屏.灾后重建中的“心理救灾”[J].社苑漫步, 2007, 1 (1) :18~19.

[4] 白渝.浅谈灾后心理创伤的安抚问题[J].防灾博览, 2002, 5:19~20.

[6] (唐山地震始末) 编写组.瞬间与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上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下一篇:影像学技术在儿童吸入异物诊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