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国际化的标准与策略

2022-09-11

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教育、环境的发展, 语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经战略。然而, 在具体的实践中, 针对“什么是语言国际化”、“如何衡量语言国际化的水平”以及“如何推进语言国际化”等基本问题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也就是难以把握语言国际化的内涵、标准和策略。

1 语言国际化的内涵与本质

1.1 语言国际化内涵

国际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其最终目的是以主权国家或不同文化的存在为前提的。国际化在很多范畴中与全球化 (globalization) 的概念混淆, 而语言国际化不能如经济和环境一样建立世界范围统一的模式或一元化世界, 迅速达成全球化。相反, 语言无法排除政治和文化逐步超越国家的范畴, 进入区域化的发展阶段, 进而完全可能达到全球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人们在谈论语言国际化问题时, 往往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出发的。人们通常认为, 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才使语言国际化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所以, 语言国际化是基于人们对某种语言知识普遍性的跨国认同, 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定和进行广泛使用。

1.2 语言国际化的本质

语言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各个主权国家在语言教学和推广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就本质而言, 语言国际化是人类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按政治和文化需求的合理流动, 也是依靠市场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就动因而言, 语言国际化经历了从谋求政治控制到追逐经济利益的转变。目前, 推动世界语言国际化洪流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利益考量, 而不再是意识形态或主观国家关系。

当然, 在语言国际化过程中, 历史影响也非常大, 以前的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为了寻求经济利益, 而后者则是出于无奈, 两者目的的不一致性, 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在原殖民地国家显得尤其突出。

2 语言国际化的标准

2.1 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 只有真正树立了语言国际化理念, 语言才可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国际化之路。具体地说, 主要包括政策、经济以及教育的国际化理念。从政策看, 必须注意从长远的角度, 从语言服务经济的高度, 来审视语言国际化的问题, 思考如何利用好语言国际化资源, 为经济和文化的科学发展服务。对一线语言工作者来说, 应该努力把握世界范围内语言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 并把这些成果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或推广实践中。从语言教育的角度讲, 必须具备国际化的就业观, 努力认识到如今的就业竞争是国际性的, 应该努力使学习者具备胜任国际性事务的能力。

另外一个主要的观测点, 国际化战略是语言国际化理念的集中体现。具体地说, 主要包括国际化行动的方向、思路、目标、措施和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

2.2 组织

组织机构是发展语言国际化的根本保证, 应该成立专门的国际化事务机构, 制定完备的目标和制度, 保证机构的科学运转。在教育推广层面, 同样要有专门的国际化事务负责人, 负责贯彻落实教育的国际化政策。此外, 加大力度推行国际交流, 吸引国外留学生中国语言国际化的研究。

2.3 执行

执行是语言国际化的核心载体, 衡量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结构国际化、师资国际化以及体系国际化。结构的国际化水平, 是衡量一种语言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师资国际化, 是语言国际化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可以从本土教师中外籍教师、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在知名跨国公司的技术或管理骨干的比例来衡量;体系国际化, 可以从推广体系的目标、内容、管理和建设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2.4 载体

以技术、经济为导向的语言国际化活动是推进语言国际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语言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根据技术和经济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实践, 可以从研究活动的成员的国际化、研究经费获得的国际化、研究资源的国际化以及成果发表与应用的国际化来衡量。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形式的语言国际化并不一定必须要走出国门, 通过与企业、协会的就联合攻关, 是以科研为载体的语言国际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3 语言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3.1 从自发到自觉

目前, 语言国际化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发状态。大部分院校和机构的国际化实践, 缺乏一种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 推广实践多是一些零散的、随意的行为, 策略水平不高。在国际化进程中, 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效果和效率极为有限。在组织机构上, 缺乏得力的专门机构, 相关事务以挂靠形式出现。从长远来看, 这种“自发”状态必须向“自觉”状态转变。应树立国际市场意识, 充分认识语言国际化本质的基础上, 逐步树立“竞争”意识和“赢利”意识, 必须充分认识到吸引语言资源的重要性, 并以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间的语言带来的经济竞争。

3.2 从被化到施化

从国际形势看, 和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语言国际化的效益不占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 是“被别人化”, 而不是“化别人”的过程。从根本上看必须有成本意识, 要反思“化”来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的对比关系, 应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 除了有“输入”的意识和行动外, 还必须有“输出”的胆略和气魄。而且, 扩大向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敞开大门, 用自身相对语言优势为国家国际经济架起桥梁, 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这也是语言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3 企业界国际化策略的借鉴

作为营利性组织, 很多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对国际化问题十分关注, 并表现出很高的策略水平。企业界很多的国际化策略是先从与本土文化背景相近的国家入手,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再向国际拓展, 典型的国内T C L、格力集团等。同时, 也不乏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策略, 利用载体的营销渠道与品牌运作经验, 扩大市场份额, 壮大自身实力。这些策略值得语言国际化参考借鉴。

另外语言国际化应集中教育载体的绝对优势, 为国际化的找准方向, 从最容易突破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国际化之路, 勇于拓新, 加深为语言国际化运作规律的认识。

4 结语

语言国际化服务于经济全球化, 是达成经济统一化和一元化的有力手段。正确认识和理解其内涵和本质, 抉择合理的方式和手段, 是经济全球化对语言国际化的迫切需求。语言国际化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是无法估算, 其趋势不可阻挡, 所以在语言已经成为区域化发展的事实面前, 应客观、务实、讲究策略地推动语言的国际化进程。

摘要:语言国际化的本质是以主权国家或不同文化的存在为前提的配置形式, 语言国际化的水平可以从理念、机构、实施以及合作等几个方面来衡量。借鉴企业界国际化实践的经验, 语言国际化应增强竞争意识、输出意识和策略意识。

关键词:语言国际化,内涵,标准,策略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问题研究下一篇:实时监测技术应用于化学合成成分分析的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