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期末社会心理学

2022-08-06

第一篇:电大期末社会心理学

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整理版

选择题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A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 A ) 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

A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 ̄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C)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 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为了学习不被遗忘,在学习后要_及时_复习。

A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有意义_ 的接受学习。

A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认知_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B班级授课指在我国正式实行一半认为是啊(清朝末年) B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B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B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B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B班主任要作好个别教育工作,所谓个别教育工作是指(.既包括优秀生的个别教育,也包括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B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B)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B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_认知结构_。

C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C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C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C ) C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作到(以教学为主)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 A ) D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就很不容易想到或发现它在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使用。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功能固着- 。

D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又多种选择)

1

D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D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的现代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D第一次明显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的现代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D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D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 D )

F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C)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F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F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B)

F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从一名新生成长为一名称职者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_关注学生阶段。 G革命战争年代我国解放区的教育主要分为(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 G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教材)

G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C D )。C 正迁移 D 负迁移 G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G古罗马教育学家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G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 G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学校教育制度) G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H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D )

J“记忆术”很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种_编歌诀_ 的记忆术。

J“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A )

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热闹恶毒发展的影响。

J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趋向或接近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J集体舆论是制(班集体在红占有时的为大多数任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J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A C )C.态度 J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 J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J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J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引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演示法) J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J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J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J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J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J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J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J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C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J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A ) J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J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 A ) J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 D ) J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 C ) J经常在活动中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实践性) J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K课程科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课程管理制度) K课的类型一半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

K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A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K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K课外校外教育是指(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L了解和研究学生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M《民本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

M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M马克思主义人为,培养全面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M马克思主义人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

M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B ) 2

M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 C )

M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M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

M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M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B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M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N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D)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

P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B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P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积分外,还有一类是(等级制记分法)

Q“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明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Q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

R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国的“狼孩”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部起决定作用) R人们常说:“教无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S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 S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

11、12-14) S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

S实行饥饿纪律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S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

S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S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礼记·学记) S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

S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S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心理变化_ 。 T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 T提出结构教育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T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T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W“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W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_发现问题_、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W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W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 W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短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W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W我国目前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历史性) W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W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W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B)A.童年 B.少年期 C.青年期 W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法

X“学不躐等”出自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 A ) X《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X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X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X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X下列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的观点是(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 X下列不属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是(教育内容)

X下列符合我国古代给额教学的特征的是(学生的年龄能够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X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X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C ) X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 B ) X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A ) X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X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X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寻求与发展_。 X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心理状态与过程。 X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 积极性与主动性 X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X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C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X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_编码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X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X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A B D )方面。A.认知 B.情感 D.社会性

3

X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C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

X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B)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X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_正_迁移。

X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A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X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Y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 Y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A)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Y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A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Y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Y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Y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Y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 D ) Y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 C ) Y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壬戌学制)

Y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 D) Y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Y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C )

Y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Y以下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张是(开而弗达)

Y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 B ) Y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Y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 D )

Y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

Y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D )。D.桑代克

Y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D ) Y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是一种_感性_概括。 Y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B )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Z《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Z《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1993年)

Z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Z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实验法) Z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间接经验)来实现的。

Z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B)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Z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时遵循了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 Z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Z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Z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Z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衡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理论)

Z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实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部均衡性)

Z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A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Z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Z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它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Z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Z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Z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自律 性。

Z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D)A.0 ̄2岁 B.2 ̄7岁 C.7 ̄11岁

D.11 ̄15岁

Z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部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Z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_自我监控_。 Z最早实用美育一词的是(席勒)4 填空题

(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A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C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C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 C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C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C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 C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 C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C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5

C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D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D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D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D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D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D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D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E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E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F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F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G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

G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G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G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G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G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 G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G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G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G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G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G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G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G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G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G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G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G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 G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H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H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H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H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J“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J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J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J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J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J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J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J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J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J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J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J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J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J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J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J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J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J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J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J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J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J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J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J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

6

J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J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

J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J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J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J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J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J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J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J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J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J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J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J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J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J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J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J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J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K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K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K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K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K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K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K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K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K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K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K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K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K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K孔子流传于丗的著作是(论语)

K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K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K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教育漫画) K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L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L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L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L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L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L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L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L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M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M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M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M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M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M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M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M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M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M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N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N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7

O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P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P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P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P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Q"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Q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Q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Q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Q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Q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R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斯) R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R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R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R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R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R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R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R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R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R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R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S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S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S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S师生在人身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S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S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S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S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S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S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S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S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S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T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T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T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T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T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W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W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W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W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W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W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W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W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W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系统) W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W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W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 W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W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W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X《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 X《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X《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8

X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X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X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X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X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X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X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X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

X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X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X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X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X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X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X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X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X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X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X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

X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X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X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X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 X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X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

X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X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X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X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X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X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X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X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X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X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X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X在西方教育历史上(荼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Y《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Y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Y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Y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Y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Y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Y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Y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Y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Y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Y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Y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Y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Y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Y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Z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Z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Z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 Z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9

Z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Z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Z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Z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Z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Z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Z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Z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Z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Z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Z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Z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Z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Z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 Z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Z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Z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Z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Z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

Z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Z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Z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Z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Z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Z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Z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Z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Z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

Z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Z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Z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Z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Z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Z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Z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Z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Z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Z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Z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Z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Z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10

判断题

D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

D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 ) F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G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J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J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J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J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S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 )

W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X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X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Y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Y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

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辨析题

B班主任了解学生 的基本方法是问卷法。错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这是因为班主任可以经常深入到学生学习、劳动、课余和课外生活中去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获取真实材料。问卷法只是辅助手段。

D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错误。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又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错误。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

二、影响因素不同。其

三、结果不同。

D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E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11

J集体舆论是班主任倡导的言论。错误。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为大多数任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而不是班主任所倡导的言论。

J教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教育学生,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错误。因为教师违法了《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者享有的隐私权。从法律角度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的权益受法律的保护。隐私权,包括通信等,收到法律的保护。

J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专业。正确。这是因为教师职业符合以下基本条件:需要专门的知识技能;遵从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要接受专业训练,并为社会权威机构所认可;拥有专业的自主权。

J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错误。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部可能决定社会发展防线个,社会发展方向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决定的,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J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化,忽视了其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印象作用。

J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错误。该观点属于教育心理起源说,虽然那看到了教育中的模仿因素,但却没有看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的意识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所以,该观点是错误的。

J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进行。错误。教育受社会发有真正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展制约。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独立性表现之一是教理性思维的形式。第二,从传授知识的能量来看,在一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要给学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超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水平。 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

发展。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J教育制度旧时指学校教育制度。错误。教育制度有广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贯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起教育设施和相关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的教育制度。该观点忽视了教育制度的广义含义,因此是错误的。

K课外校外就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处。错误。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有共同之处。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W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X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错误。此说法不全面。“序”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科的逻辑系统;二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

Y“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错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Z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错误。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有已知推至未知,才具名词解释

C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特点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C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C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E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F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F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2

F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G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G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H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H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H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J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J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M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

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R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S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S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T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X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X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X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X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

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X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Y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Y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Y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Z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Z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Z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 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简答题

B班级授课有哪些优缺点?

答:优点:1)它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它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它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缺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4)教学内容和教学防哪个法的灵活性有限。

B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作好个别教育工作4)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意各方面的教育力量5)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B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采纳家劳动和其他社会劳动5)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6)作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

B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1)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2)问卷法,可分封闭性问卷和开放性问卷两种3)谈话法4)实验法5)调查法6)访问法7)测量法8)考核法9)书面材料分析法

B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13

B班主任如何作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答:1)正确对答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对症下药3)培养学习兴趣4)抓反复,反复抓

C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作“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促进和引导。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总之,我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C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作“船”,把教师比作“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它之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而忽略了学生还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主动的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教育影响,他们可能积极地接受,也可能消极地抵制。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

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D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有哪些?

答: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通过网络进行德育4)建立德育基地

D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对于教师爱生方面有哪些要求?

答:教师对学生的爱由其特定的要求:1)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2)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3)要全面关怀学生4)要关爱全体学生5)教师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D对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哪些要求? 答:要求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内容主要是: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体系3)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

G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由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J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答: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J简述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答:1)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过程2)影响因素不同。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3)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J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合融合;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4)在课程机构上,朋友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J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教育目的、课程社会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势几方面;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只是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科学只是技术的手段三方面。

J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答: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再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几方面。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几方面。

J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郑和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4

J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答: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9)生态教育

J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1)教材建设的突破2)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3)师生关系的突破4)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5)扩大了教学规模

J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师要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所要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多样性的。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经常要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同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J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教育和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师要具有制定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和组织教育各方面力量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最竟产用于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以要求教师由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师要具有组织管理班集体和管理班级日常事物的能力4)自我反思能力。教师要具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以及调整预定计划,适应变化的能力。

J教师的语言表达主要有哪些要求?

答: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主要有: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巧妙结合。

J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理论知识2)学科专业知识3)文化基础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J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1)爱岗敬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也是崇高的事业。教师应为此感到光荣和骄傲,并准备为之献身。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3)团结协作。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事业,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4)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必须时时处处对自己严要求,身教重于言教。

J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劳动创造性从总体来讲主要表现再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的“教育机智”

J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1)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育规律。2)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下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光焰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3)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4)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可以称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里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J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主要依据是:1)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在教育过程中,从教育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艺术的体现,都取决于教师3)教师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他决定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人格的形成4)教师是教育效果的影响者。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成效都取决于教师。

J教师这个职业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1)教师是日呢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领会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J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J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未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J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J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哪些方面?

答:1)教育的政治功能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

J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传递保存文化2)活化文化3)交流融合文化4)选择文化5)更新与创造文化

J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5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J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1)从作用的对方划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呈现形势划分,可分为教育的先行功能和隐性功能。

J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答: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永恒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J教育学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教育学发展种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J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答:教育主要受以下四方面规律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主义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K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K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K课外校外教育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M美育的任务有哪些?

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M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答: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N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答: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S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从教师教的方法看,评价标准有: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结构合理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教态从容。从学生学的方面看,基本标准有:1)学生注意力集中2)思维活跃3)积极参与4)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S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教育结果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S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又哪些?

答: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T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答:增强学生体质;这时根本任务。具体任务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技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传授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T体育的意义有哪些?

答: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强若盛衰。

T体育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答: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W为什么说“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

答: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它部能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能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2)“教育救国论”企图在不触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从改造教育入手,实行清明政治,富国强民,实际是行不同的。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教育救国论”皆以失败而告终。

W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

W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答: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W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答: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W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

W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X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1)教学每题日益自动化、微型化2)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3)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4)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X学生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一)答:依据《教育法》,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代学近、助学金的权利。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包括:第一,受教育权。第二姓名权。指公民依法决定、使用、改变自己姓名的权利,他人不得滥用、假冒。第三,荣誉权。荣誉的授予、撤消、剥夺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第四,隐私权。第五,健康权。

(二)依据《教育法》,学生应尽的义务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X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X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2)学校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3)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Z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答:1)说理教育2)榜样示范3)实际锻炼4)陶冶教育5)指导自我教育6)品德评价

Z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答: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Z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校内正视途径,涉及教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及课外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等2)校内非正视途径,涉及学生友谊团体、校园文化氛围等3)校外正式途径,涉及校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4)校外正式途径,涉及邻里,非正式社会、文化团体论述题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答:1)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才能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外交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教育者不能回避或代替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过程,也是他们思想内部斗争的发展过程。

D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答: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或者说是指人民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来解决矛盾与支配行为和力量)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联系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期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6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17

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宜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它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其次,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实现;最后,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与错误思想的斗争是长期存在的,这必然会反映到学生上来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在品德发展中容易出现时高时低,甚至倒退反复的现象3)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不断深化,带又逐步提高的性质4)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

D德育过程是一个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试论述这一基本规律。

答: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的思想是在活动和交往之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2)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活动和交往都能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品德,只有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精心组织、涉及、实施的活动,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的品德健康发展3)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来自多方面的、广泛的教育影响,既有校内的、正式的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4)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教育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从而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L联系实际,论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答:1)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2)这一原则是对苏联秒度月微 家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总结,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要求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3)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③加强给额教育,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辨证统一起来

L联系实际,论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答:1)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发展2)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两种因素是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学生②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③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L联系实际,论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答:1)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理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2)这以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的,符合教育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面引导于纪律约束是相辅相成的3)贯彻这以原则的要求是:①坚持正面

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作到事要实,理要真,情理交融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L联系实际,论述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答:1)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坚定不渝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力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2)这一原则是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辨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条件,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3)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①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②按照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L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到劳动创造没的喜悦。

S试论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答:1)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2)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科学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工作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③教学学生识忆的方法。

S试论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答:1)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2)因材施教原则是对我国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也受我国教育目的的制约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统一的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S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答: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18

S试述传授知识与思想贫农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2)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4)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S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1)在教学中,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4)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S试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答:1)含义:理论练习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一原则是在吸收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来的。它既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所要求的。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S试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答:1)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2)启发性教学原则既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时又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所决定的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②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S试述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答:1)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2)循序渐进原则是中外教育遗产的总结。它是由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决定的,同时,它也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需要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S试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答: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又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2)这以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S试述教育的社会属性。

答: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工具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火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S试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1)教育是一种又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另一方面,教育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主义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S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制约性。答:一方面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制约教育目的2)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3)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S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答: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又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性质,具体表现在:1)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反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9

S试述科学性与教学性相结合原则。

答:1)含义: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制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2)这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般地说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和内在属性3)贯彻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S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S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答: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传授知识与发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展智力两这是相统

一、相一致的:①传授知识与发展智战略。

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②掌握知识上发展智力的基础③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4)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S试述直接经验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日呢使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2)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教学中要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3)要正确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二是只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Y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分析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因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巨大的作用。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填空或选择

(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A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A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B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D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G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J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J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L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P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P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Q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R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R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R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

R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W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W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X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X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20 简答或论述

(苛勒)于1913年-1917年间,曾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相对立的第一(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的顿悟说)。

A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类型。 (2)有意义言语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在奥苏贝尔看来,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包括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可见,奥苏贝尔所称的同化包含着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两种含义。

B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 (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方面。 (3)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B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B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1

C程序教学:以课本或教学机器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内容。

C惩罚: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期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C效果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效果的支配。若反应之后得到了满足或受到奖赏,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加强;若反应之后得到了烦恼或受到惩罚,则该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便减弱。

D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学习的(认知—同化说)。

D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学习的认知-(发现说)。

D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的是(斯金纳)的(操作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F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F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观念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

G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J积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呈现愉快刺激(阳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积极强化,也称阳性强化或正强化。

J简答经典条件作用与*作性条件作用的不同。

答:(1)在强化程序上,经典条件作用是US伴随着CS先于CR出现;*作性条件作用是R先于积极强化物的呈现或消极强化物的撤除。 (2)在刺激的作用上,经典条件作用是特定S产生R;*作性条件作用是无特定S产生R.(3)在反应的特点上,经典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诱发的;*作性条件作用的反应是自发的。

J简答维果斯基的发展性教学主张。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他认为,在确定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目前正在形成和刚刚发展的能力水平,即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指导和帮助而有可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J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

(20岁以后)。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J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J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 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 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J简述斯金纳的操作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斯金纳认为,操作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概括为以下4类:(1)积极强化;例如教师对孩子听话给予奖励。(2)消极强化;(3)无强化;(4)惩罚。由上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型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操作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操作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J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J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J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22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J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K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第二,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L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L练习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练习因素的影响,经过练习的联结则会加强,此即应用律;未经练习的联结则会减弱甚至消失,此为失用律。

L论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答:(1)程序教学。斯金纳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在提供强化和塑行为上存在很大弱点,如强化较少;强化不及时;缺乏塑教学行为的有效程序等,而程序教学则可避免这些弱点。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再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课业后,都会及时获得反馈,得到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 (2)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斯金纳的*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于所有行为都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连续强化来塑造预期的行为。例如,小孩的无理哭闹常常是父母强化所致。

R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主要以(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为主要代表。

R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R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以下以书页为顺序(56页开始-)

S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间是直接联系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第二,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1)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2)惩罚只能暂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S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的毕生发展理论,即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第二阶段:自主对怀疑(1.5-3岁);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30岁); 第七阶段:创生对停滞(31-50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失望(51岁以后)。

S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答:

(一)人格的发展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个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人格发展的问题上,不但要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个体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格发展特点,引导个体向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S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2)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同化类似于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3)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4)平衡。在已有的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称为平衡。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和发展都依次通过这四个发展阶段而不能逾越其中的某一阶段。不过,不同的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还可能会表现出几个阶段的特点。(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的智慧表现在动作中。(2)前运算阶段(2-7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23

代替外界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儿童的思维比前运算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归类和排序等智力*作,均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行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开始运用抽象的规则思考问题。

(三)对教育的启示。(1)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2)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越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3)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S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S试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而顿悟则是试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一般说来,(简单的、常规性)的问题解决,往往不需要进行反复的尝试-错误,而对于(复杂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则大多需要经过尝试-错误过程,方能产生(顿悟)。

S斯金纳在迷笼的基础上创建了(“斯金纳箱”)。

W无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以后,不对其施与任何强化,从而使该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降低,这种操作即为无强化。

X消极强化: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以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阴性强化物),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消极强化。

X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尤其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掌握一门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2)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该学科知识的长期保持和检索; (3)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 (4)掌握具有再生能力的基本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5)在早期教育中教授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Y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案例分析题

案例1:李小辉怎么了?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规范解答案例1: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24

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案例2:某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规范解答案例2:

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

第二篇:贵州电大《旅游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点包括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管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通过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后运用相关规律将旅游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实践中加以落实,从而提高服务与管理艺术,提高自身素质,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所以期末复习和考试也遵循这一基本要求。

二、复习范围

本课程复习范围包括《旅游心理学》的1至12章

三、考核形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70%。总成绩60分为及格。

四、考试形式、答题时限

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

五、试题类型

1、填空题

这类题考查的内容最广,覆盖面最大。

2、单项选择题

考查的内容与填空题相似。此类题一般是四选一,所提供的四个答案之间都具有可比性,内容比较接近,容易产生混淆。答题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上述两类题型需要学员熟练、准确、扎实、细致地掌握教材内容。

3、解释名词

考查内容一般是教材中解释得比较清楚、完整的专有名词,答题时必须抓住要点,同时具有较强的归纳、整理和组织文字的能力。

4、简答题

考查内容一般是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要求答出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说明。

5、分析论述题

考查内容一般是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答题时必须举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不能只提出观点;并且要把答案组织成一篇有理有据、文字通顺的短文。

五、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个性

2、自我

3、气质

4、认知成分

5、消费流行

6、激励

7、需要

8、旅游动机

9、旅游知觉

10、社会知觉

11、家庭生命周期

12、审美

13、社会角色

14、文化(广义)

二、填空题

1、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_____、社交需要、______和________。.

2、 通过旅游消费的学习,学会在旅游购买决定中预见所包含的 ______和______。 3.、_____指的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4、旅游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______、_______和恒常性四个基本的特性。 5.、H.C.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有三个阶段,即服从、______和______。

6、在态度的特性中,态度的______是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者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露中间接的推断出来。

7、家庭的生命周期就是家庭的发展过程,指一个家庭从______开始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至______的整个过程。

8、个性的形成主要受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9、在研究消费心理和行为时,通常将现代家庭划分为:配偶家庭、______式家庭和______。

10、文化特征通常体现为无形性、广泛性、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1、审美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______和_______。

12、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具有:______、感染性、_____和多虑性等特征。

13、_____,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三、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1、气质、性格、能力都属于 ( ) 。

A人的心理 B个性心理倾向 C心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心理的实质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来源于 ( ) 。. A.父母 B遗传 C生活 D 客观现实

3、对旅游条件的知觉有( )。

A对时空的知觉 B对交通条件的知觉 C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 D对旅游风险的知觉 E对人际的知觉

4、由于总服务台对旅客留下了良好的影响,这位旅客就认为这家饭店其他方面的服务肯定不错。这属于知觉的( )心理定势。

A晕轮效应 B首次印象 C刻板印象 D经验效应

5、通过对旅游活动及各种旅游动机分类模式的研究,我们可将主要的旅游动机归纳为

2 ( )等。

A健康的动机 B追求自尊的动机 C 探索的动机 D学习的动机

6、一些游客在游览了杜甫草堂之后就不会再去武侯祠游览,这主要是因为知觉的 ( ) 。

A接近原则 B相似原则 C封闭原则 D解释性

7、旅游者的社会环境,包括______等,是他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A广告 B 家庭 C 朋友 D熟人

8、旅游活动______满足人们社交和尊重需要,______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 A能、但不能B不能、但能C既能、也能D既不能、也不能 9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结构是由_____等几部分组成的。

A自我 B 本我 C争我 D假我 E 超我

10、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态度的特性。( )

A稳定性 B对象性 C情感性 D价值性

11、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本要素?( )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资历因素 D感情因素

12、旅游者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旅游风险,常见的方法有广泛收集旅游信息、购买旅游名牌产品、寻求高价格和 ( ) 。

A.拒绝出游 B.结伴而行 C.采取从众消费行为 D.认真比较衡量

13、美国运通公司将旅游者划分为享乐型、梦想型、经济型、探险型和( )。

A.担心型 B.理想型 C.忧郁型 D.疯狂型

四、简答题

1、社会阶层对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

2、 试举三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并述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不同员工的情况,常见的激励方式有哪几种?

3、简述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什么是学习?学习对旅游者的作用是什么?

5、旅游者的知觉心理定势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您举例说明。

6、根据社会地位、权利、财富的划分,请阐述不同阶层旅游者的需要?

7、简述阿尔波特理论。

8、旅游者对前厅服务有哪些心理需求?服务人员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心理策略?

9、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0、影响旅游者情绪情感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1、 旅游部门和企业应如何采取审美措施来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

2、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假定你是旅游促销人员,你应该如何运用三个“自我”的理论向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作旅游促销宣传。

3、假定你是旅游工作者,你将如何在旅游过程中激发和调控旅游者的情绪情感。

4、假定你是导游,请问你会通过哪些服务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提高他们的兴趣。举例说明。

5、联系实际,分析旅游企业中客人的投诉心理,并说明处理客人投诉的一般对策。

6、举例分析社会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7、举例说明知觉对旅游决策和旅游行为的影响。

8、举例说明学习规律在旅游实践中的运用。

第三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

A.父亲 B.朋友 C.外交官 D.妻子 2.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 )提出来的。

A.凯利 B.海德 C.维纳 D.库利 3.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 )。

A.劝说宣传法 B.角色扮演法 C.团体影响法 D.活动参与法 4.挫折一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和米勒( 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A.伯克威茨 B.多拉德 C.弗洛伊德 D。班杜拉 5.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 )现象的存在。

A.中心特征 B.边缘特征 C.从众 D.服从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根据希金斯(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9.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0.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权威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1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12.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3.社会角色: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14.责任扩散:

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5.社会影响:

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6.群体思维:

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17.偏见:

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8.如何形成较准确的自我评价? 答:(1)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与成败 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既有长处又有弱点,学会调整自我评价,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2)多角度地评价自我 积极地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如把同学、老师、父母等对自己的评价综合起来分析,有助于对自己形成一个较准确、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另外,要多角度地进行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将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理想的自我进行比较,也可进行横向比较——和比自己优秀的、相似的及比胄己稍差的人比较。

(3)确立适当的目标与期望 当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时,就有可能遭到失败与挫折的打击,若个体还没觉察到自己设的期望过高,那就会影响到个体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所以,个体可以把远大的理想分成多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

19.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劝说宣传法:通过各融传播媒介传播一定的信息来改变人的态度。

(2)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的态度。

(3)团体影响法: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

(4)活动参与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20.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出现旁观者效应的原因可能有:

(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

(3)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者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

五、应用分析题(20分) 21.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女子在晚上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旁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答:

(1)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内和达力称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科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

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在吉诺维斯案件中,因为知道还有他人在场,但是却不能和其他人谈话也不能看到别人的行为,个体会倾向于假设其他人已经提供了帮助而不再采取行动. 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在这个案件中,邻居们不知歹徒和吉诺维斯两人的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

3)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

第四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大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4.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 5.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A.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 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问卷法,另一种是访谈法。

7.伍德( 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三种。

8.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9.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 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11.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2.归因: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3.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4.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15.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6.去个性化:

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7.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答:一般而言,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通过下面四个主要渠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

(1)重要他人的评价 我们很多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尤其是我们信任的、敬佩的、对我们很重要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领导等。

(2)他人的态度与反应 有时,他人特别是与我们无关系的人,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的反馈与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瞧不起)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

(3)个体的行为与表现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毕竟要以自己的特征、行为及表现为客观基础。尤其是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心理特征,常常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与表现来推断。

(4)社会比较 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

18.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

(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19.什么是从众?为什么会产生? 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该观点认为,人们从众是因为人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行为方式。

规范性社会影响: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以免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

五、应用分析题(20分) 20.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

2003年5月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的面,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竞无一人上前制止。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答:(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

①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②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如,不知歹徒和少女两人的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

③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

第五篇: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6)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6)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 )的贫困救助制度。

A.“移民就粟” B.“以工代赈” C.“保息六政” D.“移粟救民” 2.通过家庭财产状态调查对符合条件的长期失业者给予现金支持或者物质帮助,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制度安排是( )。

A.失业救助 B.失业保险 C.工伤保险 D.家庭津贴 3.( )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A.法约尔 B.西蒙 C.塞拉蒙 D.韦伯 4.社会团结概念最早是由社会学家( )提出来的。

A.马克思 B.韦伯 C.提特穆斯 D.涂尔干 5.为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设立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是( )。

A.社会政策规划 B.社会政策行动的程序化 C.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 D.社会政策的附加规定 6.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理论强调从参与的角度研究贫困问题。

A.社会冲突 B.功能主义 C.社会排斥 D.贫困文化 7.社会保险型医疗模式是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雇员及其家属看病就医,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采取这一医疗政策模式。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8.( )是教育政策的核心问题,教育政策应该将其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A.教育公平 B.教育机会和利益 C.教育资源 D.政府对教育领域的干预 9.下列哪项不属于一般儿童的家庭照顾的支持性服务?( ) A.亲子教育 B.儿童托管 C.营养指导 D.行为矫正 10.保险会因为( )原因,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A.公共利益 B.保险公司的粗心 C.信息不对称 D.政府管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1.中国社会政策调整的隐形程序包括( )。

A.政策变通 B.补偿措施 C.分化机制 D.委婉化策略 12.统包统配的住房保障体制转变成市场供应为主体的住房市场体制,表现在 ( ) A.住房自有化、私有化 B.住房投资和供应体制的市场化 C.住房供应形式多元化 D.政府干预住房供应最大化 13.从评估主体的不同看,社会政策评估可分为( )。

A.内部评估 B.外部评估 C.直接评估 D.间接评估 14.下列关于社会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政策实质上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的干预行动 B.社会政策是社会性政策,与政治有关 C.社会政策以政府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能力为基础 D.社会政策是财富再分配的制度性安排 15.一般来说,失业保险的基金主要由( )构成。

A.单位及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B.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C.财政补贴 D.慈善捐款 16.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政策改革的成就表现为( )。

A.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 B.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C.素质教育观念形成 D.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17.下列是促进就业的政策有( )。

A.失业保险 B.失业救助 C.就业服务 D.职业辅导 18.根据服务功能不同,社会福利服务包括( )。

A.直接满足生理需要的服务 B.恢复社会功能的专业服务 C.预防和教育性服务 D.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9.社会政策调整:是指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反馈意见,对政策的对象、手段、组织等进行的调整和改变,以期改善政策效果。

20.目标偏离:是指社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政策附加、政策敷衍、政策利用和政策抵制的现象。

2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服务:所谓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是指,强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正常环境,为了促进儿童的心理人格的正常成长,都要尽量保护和支持家庭的功能,不能随便把儿童从家庭环境中带走,即使对于失去家庭或者家庭功能严重失调的儿童,也要尽量安排在拟家庭环境下照顾。

22.住房补贴:是政府为了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通过降低住房的价格和租金,提供现金支持形式的住房福利。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偏离表现为哪些形式? 答:(一)政策附加。社会政策实施者在原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二)政策敷衍。是指政策实施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来贯彻实施该政策,而是将政策束之高阁,阳奉阴违,敷衍塞责。

(三)政策利用。社会政策成了某些实施者手中的资源。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或某些利益群体的不当要求,随意改变或变通性地实施政策。

(四)政策抵制。社会政策的实施对象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从而产生抵制情绪,使社会政策不能够实施到位,达到预期的效果。

24.根据布赖德肖的观点,人的需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从个人生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布赖德肖将人的需要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规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比较性需要。规范性需要是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定或规范,指出在特定情况下人们所需的标准。感觉性需要是一个人在自我陈述时反映出的需要和想要的服务。当个人把自己的需要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时,即成为表达性需求。当个人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生活条件上的不足并产生新的需要时,这种需要被称为比较性需要。

25.按照资金筹集、支付、管理和所有制,可将医疗卫生政策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按照资金筹集、支付、管理和所有制可将医疗卫生政策分为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险型、市场主导型和储蓄保险型四种。第一,国家保障型。国家保障型医疗政策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医疗经费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将医疗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以及全科医生,公民在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第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模式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满足雇员及其家属的医疗需要,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第三,市场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市场来筹集医疗保险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它主要按照市场法则,把保险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也可称之为自愿保险。第四,储蓄保险型。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论述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并非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的,免不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一)政治、社会与经济环境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政策实施机构及其实施人员自然要与其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环境因素自然会影响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方式。政策实施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政策决策体制发生了变化,则政策实施的体制亦会相应变化。政策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宽松,条件适当,有利于复杂社会政策的实施。

(二)政策问题对政策实施的影响。由于每一个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复杂程度都各不相同,因而作为政策问题的解决难度也必然有所不同,而这就必将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程度。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政策问题越复杂,实施的难度就越大。政策对象的数量和政策对象对政策的认可或接受程度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政策的明晰性,即政策方案和政策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是否明确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政策资源的充足程度,即政策实施的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政策实施的组织特征对政策实施的影响。一项政策方案通常主要是由组织,特别是由各种政府组织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组织的特征对政策实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2分)其中科层组织的官僚化、组织间合作与沟通和组织与政策对象关系都会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

(四)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之间的关系对政策实施的影响。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实施者通常分属于不同的层次或部门,他们之间对政策实施的理解的不一致对政策实施的效果造成影响。

27.结合现实,论述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存在的问题。

答: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中国教育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教育政策改革也有一些偏颇,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资源投入的严重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明显不均衡。在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精英主义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教育资源投入向重点学校倾斜,导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第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一方面,公立学校私营化;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营利化。教育产业化明显削弱了教育的公共性,导向过度市场化。各级备类学校的收费制度增加了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教育的经费补偿,从侧面反映了教育领域政府责任缩小。这种用者付费的教育市场化原则不仅限制了弱势群体的教育消费能力,而且导致不同阶层之间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 第三,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保证。作为重要的受教育群体,流动儿童就读城市公立中小学遭遇重重障碍,他们的平等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充分保证。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学业成功机会更小。除了流动儿童外,贫困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也亟需引起重视 第四,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民办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上一篇:党建对企业的重要性下一篇:当好办公室主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