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环境与现状

2022-08-17

第一篇:就业创业环境与现状

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

调研报告

电力学院电气三班刘楚昕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各大高校扩招人数大大增多,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了今天的“无人问津”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基于这种情况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创业的想法。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在创业理念定位、模式构建、师资培养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亟需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现状,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竞争力,方便学校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特进行本次调查。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式。设定51个与大学生创业息息相关的问题,采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提问,通过寒假对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并回收进行统计。

二、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份,共回收有效答案30份。在被调查的30人中,男性有13人,女性有17人。年龄均在18~24岁之间,均为大学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小结

1.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看法,48.4%的受访者认为是可以成功的,3.2%的受访者认为根本不会成功,38.7%的人认为很有必要,仍有9.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

2. 当提及所学专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受访者(74.1%)认为有关系,但是不大,只有13%的人认为密切相关;

3.创业之前,大学生心中总有各种妙想。而这些想法的来源,家庭影响的支持率最高;同学影响,创业成功人物的影响不分伯仲,同样占有很高的比率;而学校创业教育的培训与指导的支持率明显低于前者。

4. 谈及具体的创业规划,51.6%的受访者需要资金额度为10~30万,只有9.7%的人认为5万以下即可;受访者们倾向于信息行业的创业(35.5%),同时住宿餐饮和金融房地产也占有相当的比率(25.8%)。对于创业的形式,61.2%的人会选择合伙创业,其次是自主创业,也占很高的比例。

5. 当问及创业地区时,35.4%的受访者会选择东部和南部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非家乡),32%的受访者会选择自己所读大学的城市(非家乡);而选择这些地区的因素,则是该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61.3%),该地区基础设施完备(41.9%),该地区容易获得政府创业政策的支持(38.7)。

6.“向往自由和独立”,“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获得锻炼,有利于成长”(比率分别为64.5%,58.1%,54.8%)是大多数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出发点。

7. 对于“创业素质”的调查并不乐观,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创业素质是中等,符合以及完全符合人数明显偏少。而对于“创业倾向程度”调查,则显示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理想阶段。

8. 受访者普遍关注“创业团队的素质”,而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工作目标则被认为创业团队素质的重心。

四、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应届大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大学生对自身创业提出的要求以及对社会的期望,现总结给出几点建议。

(一)学校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养成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增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制定出适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2)开设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4)理工类实验课单独开课、整合实验内容、强调综合设计;文科类强化专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守纪律、遵守职业道德、尊重他人等方面加强教育。

(2)加大对专业知识的指导和研究。在大学应当巩固专业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根据本专业所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然后上台发言,这样既加深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与同学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凡是积极参与锻炼的同学,能力素质和专业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与优惠政策

1.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一定的资金帮助

社会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利率等。

有关部门尽量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减少程序、优化创业服务指导。

2.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创业目标

有什么样的政策就有什么样的创业方案。国家须出台合理的创业政策,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三)大学生自身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1.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有能力管理一个企业

2.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自身抗压能力。

3.关注个方面的信息,培养良好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4.扩宽自身人际网,只有一个良好的团队才能支撑一个企业

五、调研总结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了解了想创业大学生的想法,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抱有积极地心态,愿意去尝试创业,积极地了解与创业相关的信息。但,同时问卷结果也暴露了大学生职业素质低,好高骛远,社会经验不足,不能清楚认识自身缺点等问题。同也存在社会,高校,家庭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等缺陷。这些问题,这些体制,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只有每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才能给予大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

第二篇:中国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固然与正确引入外来投资,深入发展传统工业、制造业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一代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质,奋勇拼搏、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关。多少优秀中国子女深入创业的第一线,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民族企业在国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跻身世界五百强的行列,融入外国友人的生活。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开端的我们,早已与改革开放一同度过了30多个年头,在各行各业已经高度发展、完善,甚至遇到瓶颈的今天,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去补充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当中去。毫无疑问,这个充当新鲜血液的这个角色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在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肩上。众所周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必将会被我们国家抛弃,当代经济环境需要更多新型产业去补充、去替换就产业,显然,就是需要更多拥有新思想、新技术、新文化的当代大学生去肩负起上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开拓进取出一大批新公司、新产业,为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光发热。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大学生创业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高校也纷纷开展创业教育;但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在创业理念定位、模式构建、师资培养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我们特地进行本次“中国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调研,希望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本小组成员共有4人。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创业导师调查、已创业大学生调查、想创业大学生调查三大部分,共设三式问卷,从三者的角度去洞悉出当代中国的创业环境与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共派发文件24份,回收问卷20份,回收率达83.3%,其中创业指导老师调查问卷派发4份,回收3份;已创业大学生调查问卷派发8份,回收7份;想创业大学生调查问卷派发12份,回收10份。因为时间精力有限,经费不足,活动范围不大,致使问卷分数不多,调查数据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当前中国的创业环境与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还有本次研究的范围主要在华南理工大学老师、学生、毕业生范围内,占了问卷数据的一半,所以可能会与其他高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本问卷题目数量较多,有出现占用受调查者过多时间,令其感到厌烦而使回答问题略显马虎,不够真实。同时,题目较多,询问情况较为仔细,在某种程度略为弥补了以上的不足之处。另外,在分析报告时,我们会注意以上的问题,适当调整,以最大限度减少以上缺陷所带来的总结实用性下降。

以下是分析报告的数据分析与总结部分:

我认为,对于一个已创业大学生来说,对创业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一次的调查数据中,认为创业是创办盈利性的新组织的已创业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少,仅仅占了总人数的

1.5成左右。而同时,认为创业是具有社会目标和公益性的企业的已创业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多,占了5成之多。这表明,已创业大学生大都是一些具备社会责任心的人,他们并不将自己努力创办的企业当成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工具,而是更多地关注如何回报社会。而作为已创业大学生,他们普遍地认为: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大

三、大四这两年。我认为,这种观点十分符合实际情况。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现在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很大,而大

三、大四这两年正是我们大学生实习与找工作的时期。当感受到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会另辟蹊径,寻找创业的可能性。所以,大

三、大四这两年正是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兴趣最浓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接受创业教育,其效果也就会最好了。

从数据中反映,绝大部分的已创业大学生多是在毕业后创业。毕竟,尽管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很高,但实际创业成功的比例却很低。客观上讲,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

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时间比欧美国家晚了数十年,属于开创性工作创业是人生学问中最无法传授、也根本无需别人指教的一件事。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创业只是他们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罢了。如若在毕业前创业,会大大地消耗学习的时间,对于成绩甚至毕业都会有不小的影响,而一旦创业失败也就代表他没有退路。因此,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还有,9成的已创业大学生都称他在创业前及创业过程中较少在学校接触过关于商业模式的知识。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的创业基础文化薄弱。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从问卷中的41—50题可以看出,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帮助都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创业的真实需要。这种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是极其不利的。已创业大学生都不一而同地表示创业,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的确不简单。在创业的实际操作中,已创业大学生发现,不论是自身还是社会环境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创新意识薄弱,创业能力,管理能力低,利益分配不均,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系统化创业教育缺失等种种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已创业大学生所在行业多为居民服务业、零售批发、住宿餐饮等,而在创新型的行业则十分少。为此,我们还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这往往使得大学生失去其本身拥有的创业优势——创新性,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所创事业的社会竞争能力。同时,创业资金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大多数已创业大学生表示他们的创业资金来自于家庭的资助,而这又大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社会应在更多的方面对创业进行指导和帮助,以增大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成功率。 在本次寒假调研中我们发放了12份想创业大学生的问卷,回收率是100%。我们选取的对象是想创业的大学生,男女各占一定的比例。由于地域的局限性,选取的都是广东省内的学生就行问卷调查,有大专学生和本科学生的接受了我们的调研。为了数据的客观性,我们分别选取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研。所以本次的面向对象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的意识中,有63.3%的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创办盈利性的新组织,这不免对创业的理解有些片面。对于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看法有53.8%的想创业的大学生认为是大三是最佳时机,而有30.8%的大学生确认为是毕业后的一年比较合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创业的直接关系不是很大,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虽然有点关系,但不是很大。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出发点各不相同,不过集中体现在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向往个人自由和独立,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可上,占了63.5%的想创业大学生。也有少数想大学生的出发点在于迫于就业压力与亲友支持。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创业行业是信息行业与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以自主创业的想法为主。在大学生的意识中,最佳创业时期是毕业之后,虽然可能所学的专业与创业的行业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在大学生活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创业知识,为创业积累经验。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选择在自己家乡或者在东部和南部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区进行创业,不过也有小部分的大学生选择西部落后及开发地区创业,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部分的想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都处于中等的阶段,都不能很相信自己可以创业成功,都比较集中处在中等的阶段。可能对创业的知识了解的还不是很全面,对市场营销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战略管理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所以出现在方面的不自信,也由于现在外面社会的多变性导致了这份担忧。对于创业来说,新的想法很重要,创意很重要,但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创新意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倾向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有些大学生的还没有详细的创业计划,不过都有决心想

要创办自己的企业。创业自然离不开创业团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创业团队的素质很重要。最重要的成员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在成员之间拥有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还有机油明确的领导权力的结构很重要。所以75.2%以上的大学生创业的时候选择自己的同学或者社会朋友作为自己创业团队的成员,更倾向与选择有经验的人,不同专业教育背景的人与有资金基础的人作为自己创业团队的成员。

想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学校和政府提供的支持都不是很了解,学校和政府提供了许多的支持,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只了解了一部分而已。政策支持、信息咨询和知识产权保护这几点政府提供的支持才有超过82.5%的大学生了解到了,像其他的一些支持都没有多大的了解。创业的资金主要是依靠个人存款,家庭支持、政府基金和银行贷款获得。在想创业大学生的想法里,75.3%的大学生都认为资金获取是比较困难获得的,这是创业的一个难点。当创业的时候遇到不正当的行为70.8%大学生都会进行反对。当在第一创业失败了,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比较乐观的,63.7%的大学生都会等待时机,积累经验,27.7的大学生会筹集基金,努力进行下一次的创业,只有极少部分才会选择放弃。说明想创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立场还是很坚定的。

创业师资队伍一般由创业课程专职老师,商学院兼职老师,企业咨询老师,成功创业家等等各种身份构成的。从统计结果来看,各种身份的相对比例比较平均,说明现阶段大学的创业指导队伍的素质相对均衡,并无过分偏重。这对于大学生创业需要各种不同形式的指导的现状相调和,较好地符合大学生创业的需求。

在创业知识教育方面,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知识教授为主,也有创业成功者客串授课或者个案分析的形式。这说明在创业教育方面,还较为拘泥于理论层面的授课,这与现在强调实际操作的创业仍不相符,实践层面的教育还有加强。

谈到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我们可以从统计数据看到现阶段大学生创业项目盈利较少,可行性也不高。这一方面与社会创业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鼓励程度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家庭等等方面的支持不足有关。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必须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盈利性和可行性,这需要不单只社会还有学校等等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来看,主要是集中在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计划大赛这两方面。这显然是不足够的,创业休学或兼职政策,宣传普及政策知识,还有学生信贷管理等等都是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支持,缺乏学校的这些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容易受到限制,这几方面还有待学校的改变。

在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来看,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少的各类支持,包括优惠的税费政策,工商注册减少限制,申办手续简化,知识产权保护,低息贷款担保和创业财政补贴等等方面,这说明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不过也需要政府继续挖掘对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支持层面,以便使大学生创业更加方便。

在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来看,主要是集中在社会公众舆论支持上,社会慈善捐助和创业中介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方面比较缺乏。显然这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仍然显得不足的,这需要全社会在现阶段的共同努力。

老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原因,从统计得到的数据来看,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评职称的需要,这些都是老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消极原因。还有某些积极原因是责任和义务,还有就是利用学生创业帮助自己完成科研课题。从原因层面来看,老师指导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不够高涨,很多时候会限制了老师对学生的创业指导的效果,这固然与当今社会的学术氛围有关,但学校对老师心态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学校设立创业教育学院的目的主要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和帮助大学生创业,这与学校积极支持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与学校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做出的努力分不开。

创业教育学院运作遇到的困难包括经费紧张,实践条件不足,招生困难和学校不重视。

有些困难比方说实践条件不足和招生困难是有固有的学术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另外一些方面如经费紧张和学校不重视,则是学校态度尚未很好地改变过来的反映。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创业教育学院仍然需要学校的积极支持。

总的而言,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改变学校在大学生创业支持中扮演的消极角色是很必要的。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

在现今这个人才竞争过剩的社会,大学生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

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程师,主要集中在IT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2013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四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个人发展空间”成毕业生选择公司的首要因素,学生就业比较理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能比较理性的看待就业,看待新人缺乏工作经验这些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生选择公司的时候,77.5%的学生认为公司给员工的个人发展空间比较重要,其次是公司给员工的良好的培训制度,51.9%的毕业生会将培训制度作为考虑的方面。公司的名气也是毕业生选择公司的一个因素,有42.3%的学生认为在选择公司的时候,公司的名气会成为考虑的一个方面。

一、09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经走访的各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诚恳地提出了如下要求:

1、毕业生应该是复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2、毕业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毕业生需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团队协作的能力。毕业生要求有相应的美术功底,具有相关工艺品的鉴赏能力,开朗活泼大胆,英语口语较好

4、毕业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软件设计能力并且创意新颖

5、学生需要熟练掌握CAD,3D等软件,要有建筑施工技术及预算学的相关知识,尤其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观念。

6、要求学生手绘功底强,设计创新思维好。

二、“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三、获得求职途径上偏向于网络

此次调查显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42.4%认为通过网络是有效获得招聘信息的途径之一。其次,24.4%的毕业生认为人际关系网络是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四、对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指导求职并不感兴趣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优秀的求职能力,包括职业素养,简历的制作,面试时的语言、着装等在获得求职成功中占很大比例,但对于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指导其求职意向并不明显,46%的学生不愿意付费接受指导,36%的学生表示价格能接受的话将考虑。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现状,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1、结论

A、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就业后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如此,容易造成学生频频跳槽,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可能更趋于保守。

B、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部分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 C、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差异。

D、高校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跟不上市场变化,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需求。

2、建议

经过调查发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A、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用人单位也应加强与学校、毕业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用人需求给相关专业高校,以调整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培养专业内容。 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

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加强实践经验,从书本里走出来,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C、解决高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企业所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工作经验上有更高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和专业教育这两个领域互动在我国还很不完善,学与用的脱节还是一个普遍现象。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因此,提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高校邀请知名设计人在高校讲学,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

第五篇:创业背景与现状

资金、市场、团队往往是创业初期最先遇到的几个难题与挑战,这些难题的存在与难以逾越,导致风起云涌的全球创业浪潮中,大多数创业者倒在了起步阶段:在欧洲,青年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为5%。在中国,青年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为3%,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1%;另据国家工商局2009年统计:中国初创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零9个月....。。怎样才能解除这道初创企业短命魔咒,让更多的商业种子躲过幼苗之劫,成长为参天大树?

[王庆]: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也是一个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的大事。团中央也把服务于青年创业就业作为一个中心的工作。从我国现在13亿人口来看,应该说我们的人力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矛盾,就是从用人单位来看,有用工不足,特别是一些技工短缺,技术人员短缺、专业人员短缺。另一方面,我们每年大概700多万大学毕业生也存在就业滞留,我不认为他们是就业困难,我认为是一种就业滞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实际上就出现了一种供需矛盾,这个矛盾我个人认为是可以解决的。我认为主要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培训与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协调,还有,我们的教育培训与我们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也是不协调。当然也有一些供需之间的中介服务、社会服务不健全造成的。

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世界就业趋势》的报告表明,全球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15岁至64岁劳动力人口的25%,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全球1.86亿失业总人数的47%。其中在亚太地区,青年失业人数比成年失业人数高出四倍。这表明,青年人较成年人更难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许多青年人由于从事非自愿性的非全日制工作、临时(短期)工作或生产率不足的工作而处于就业不足状态。

对于已经就业的青年劳动者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就业经历,通常只能在非正规经济中工作。这些青年劳动者无法得到体面的工作,其工作条件恶劣,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并且不享有社会保险、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甚至在全世界有5900万年龄在15岁至18岁之间的青年还从事着危险的工作。

在青年群体中,青年妇女的失业问题比男性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南部非洲,其青年失业率的性别差距达到了35%。由于女性接受教育机会有限,她们往往在一些非正规经济中就业。

原因分析

教育因素的影响

社会需求的影响

自身的竞争能力

首先,教育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青年就业率的下降。在1993年至2003年期间,全球青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由于在校青年人数的增加,他们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推迟了就业。

其次,教育体制是否适合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到青年就业率。很多发达国家通过升学减少青年失业,但在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扩充,并没有和“体面劳动”同步成长,反而造成高学历者更容易失业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职业方向不明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职业学校、技术类学校未受到重视,致使其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导致大批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困境当中。

再次,不同的学习方式也对就业产生影响。在许多国家,女孩在学校的表现要优于男孩,但这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除了性别差异外,很多女学生往往更专注于传统学科的学习,而这些学科并没有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女性青年就业难于男性的局面。

当前,全球青年人数面临上升趋势,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到2015年将有6.6亿青年人进入到劳动力大军中,这比2003年青年劳动力队伍的人数增加了7.5%。而2007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仅在中东和北美地区,要稳定该地区的就业局势,就必须在2020年前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

然而很多国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通过正规部门增加对青年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有限,导致青年失业率上升。另外,非正规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低就业岗位,导致青年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差,工作不稳定。

对于初次就业的青年而言,其竞争力有赖于在校期间的培养。而一部分青年人在校学习期间并不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不理想,因而在求职过程中难以脱颖而出,顺利获得工作。

而对于那些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者,相比于其他劳动者,他们接受企业的培训投资更少,因此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职业技能有限,这使得青年劳动者并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而当劳动者被解雇后,其经济补偿金以工作年限为计算标准,时限越短,补偿越少,因此,解雇青年劳动者的成本要低于成年劳动者。当企业面临困境时,青年人便成为最易失业的人群。

促进就业

重视教育的推动作用

提供求职信息与指导

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对青年就业的束缚,仍然有待于从教育入手。世界银行公布的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下一代》中指出,教育水平的提高无疑提供了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因此,各国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世界银行认

为,通过教育改善青年人的就业状况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重视教育质量。很多国家在扩大教育规模时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出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成果上不去的现象。重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实行标准化考试来检验教育的结果。此外,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学校管理者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其次,应考虑终身教育制度,而不是进行互相独立的学前、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体系。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有些国家丰富的学前教育计划表明,学生在上学之后往往有更好的考试成绩。而当青年人完成学业,也不意味着其学习生涯的结束,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应允许他们继续留在学校,留校期间,通过建立失业青年中心,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度过求职阶段。

再次,应使教育满足更高层次技能的需求。即使具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的技能并不适应企业需要,那么即使是高学历人群,也会有很高的失业率。因此,很多国家正在重新修订课程,强调实用性的思维和行为技能,加强学术和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来满足雇主的要求。

提供青年就业的信息与指导是帮助青年人就业的有效手段。

首先,把握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促进青年就业的前提。在国际层面上,国际劳工局通过完善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调查,收集不同国家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青年人抱负的信息,为各国政府的青年就业政策和技术咨询带来最新信息。在国家层面上,各国通过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并通过获取雇主的需求信息及时地调整职业培训的内容。在微观层面上,则可以建立一个共享的供需信息平台,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最新信息来增加介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并减少失业的持续时间。

对青年就业进行指导也是各个层面需要努力的内容。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三方会议拟定国家青年就业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动员和帮助成员国对青年就业采取行动。各国政府相关部门需做好对青年就业的宏观调控,具体落实上,政府应与学校共同协商确立总体发展目标,并制定计划。在微观层面,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

由于当前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稳定性差。因此,建立良好的高校就业指导制度,拥有专业的职业发展辅导和职业咨询队伍是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创造良好的自我创业环境。青年人可通过自我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但青年人在获取资金以及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络的途径往往是有限的,需要国家对此提供帮助。

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人创业的资金问题。此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并提供项目开发的机会,促进大学生建立自己的创业网络渠道。最后,政府在申请、登记、审批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通过后续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成功。

制定青年就业的相关法律。一些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青年就业的法律,例如,在亚

洲,韩国颁布了降低青年失业的特别法,该法将临时实施至2008年;在欧洲,法国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青年就业发展法,2002年又颁布了另一项有关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法律。这些国家不仅依据法律促进青年就业,而且出台了广泛的措施,落实立法规定。还有一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禁止年龄歧视,例如,澳大利亚、法国、芬兰都通过或修订了有关年龄歧视的立法。

促进青年就业是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各国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事务加强交流。另外促进国际移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机会,扩大了青年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选择范围。

(三)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政策

1.就业制度

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逐步实现了从计划就业体制向市场就业体制的过渡。国家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城乡就业分割制度已被打破。国家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劳动者在这一就业方针指导下,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依法调整劳动关系;政府对非法用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的劳动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他们属于政府雇员,就业稳定。

二是原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一部分具有长期合同的老职工,他们的就业也比较稳定。三是其他劳动者,包括国有企业中非长期合同的劳动者、其他所有制单位工作人员及自雇就业人员,这部分劳动者就业比较灵活,基本实行市场化就业。

2.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1)促进再就业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引入了一系列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目的在于管理社会各方面多创造就业岗位、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帮助以及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这些优惠政策具体包括以下10种类型:①税费减免政策;②小额信贷政策;③社保补贴政策;④就业援助政策;⑤主辅分离政策;⑥就业服务政策;⑦财政投入政策;⑧社会保障政策;⑨企业裁员政策;⑩社区平台政策。但主要不是针对青年的。

(2)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体系

a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一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政府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2年。

二是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在绝大部分城市打破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等限制,帮助他们在市场中竞争就业和流动就业。

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四是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五是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b.开展“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和“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促进青年再就业和创业

共青团中央和劳动保障部于1998年初开始,相继开展了“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和“中国青年创业行动”。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以创业为主题,以培养创业型青年人才为突破口,以创业扶持、技能培训、中介服务、观念引导、就业援助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旨在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c.组织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

中国主要大中城市初步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络,向各类求职者、包括进城就业的广大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政府还在输入城市设立派出机构,以组织劳务输出,维护进城务工者的权益。针对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技能素质不适应的问题,中国政府督促各地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目前劳动保障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专门规划,以提高农民工素质。要求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继续鼓励劳动力输入地政府和用工企业开展定向培训,重点支持输出地区开展农民工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陈凯、柯惠新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公益创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良方,须社会各方加把力。

公益创业收获幸福感

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所长柯惠新到民间公益组织皮村“工友之家”走访调研,很受启发。柯惠新认为,“工友之家”的创办者立足社区自

主创业,提供社会服务,值得鼓励。“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公益创业,收获了幸福感、成就感。”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陈凯介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约只有2%-3%,公益创业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面向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其成功率远高于传统商业创业。而且,大学生能借此积累经验,了解一个项目、一个组织如何运作,为再就业、再创业打好基础。

创意点子能实现多赢

“公益创业充满创意,有益又有趣。大学生应该用创新理念承担社会责任,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多赢。”陈凯举例说,利用电子商务做公益活动就是一个好方法。

在上海,一群大学生创立了在线慈善购物平台,通过网络卖物品,利润扣除员工基本工资外,全部用作公益筹资。平台有明确的财务说明,什么用途,多少钱,何时到位,何时入账;每个公益机构也必须将财务报告和工作报告定期在线公布。越公开,客户就越信任,产生的公益筹资也越多。消费者、志愿者与公益机构还能在线互动,共享公益信息。

在陈凯看来,大学生可以为更多的社会组织“加载”公益功能,像“多背一公斤”就是由旅游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

降低门槛社会多扶持

柯惠新调研后发现,尽管“工友之家”产生了社会效益,现在也有了名气,但在发展上依然遇到瓶颈,比如成立之初申领的是工商执照,没获得公益身份,没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她建议,对公益创业类社团和非营利组织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手续办理和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目前,部分省市已逐步开放对少数类型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批,社会组织可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

陈凯认为,民政部门和相关企业可以设立大学生公益创投基金,为好的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优先采用他们的公共服务产品,也可鼓励民众通过设立相关公益基金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创业。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公益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全程服务。

上一篇:机械专业职业规划书下一篇:检验科院感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