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研究生论文

2022-05-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建筑学研究生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及其表达方法给予系统性探讨,主要研究了建筑学对城市研究的贡献性,重点从城市建筑的景观设计出发,首先分析了城市景观的建筑学设计,其次探讨了城市建筑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城市高密度与建筑学这一热门问题的辩证协调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究,旨在为把握好建筑与城市研究的各种关系提供一些新的视点。

第一篇:建筑学研究生论文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研究

摘 要: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瓶颈期,本文以陕西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分析该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提出适合本校专业发展的途径,促进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增加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产生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SWOT 地方高校 建筑学专业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活动的蓬勃发展,为与之关系紧密的建筑类专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筑学专业,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筑学专业涉及领域广泛,要求从业者具有知识面广泛,以及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感性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建筑学专业相对其他专业对开设院校和师资以及外界教学环境有更高要求。

地方建筑学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譬如专业发展以及滞后于传统建筑院校,缺乏基础较好的生源和综合素质强的师资,学校专业定位以及专业教学特色的建立等诸多问题上与重点院校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更应该积极应对市场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培养方向定位,着力体现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建筑学专业活力,提高建筑学专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拟通过分析陕西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优、劣势,探讨地方性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策略。

二、优、劣势分析

陕西理工学院位于陕西南部的秦岭与巴山之间的汉中市,正处于汉水流域上游,在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它优越的自然、特殊的地理环境彰显着个性。学校也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本校建筑学专业也以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为学习典范,希望借鉴这类院校的成熟经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朝着优秀学校靠拢,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

由于本校地处汉中,虽然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但是相对其他传统建筑院校,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建筑学专业开设仅10年,与其他老院校相比没有优势可言,加上地处三线城市,无论是师资力量的补充还是生源都受到影响,这也是本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发展策略

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对地方高校建筑专业来说,是极好的机遇,建筑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建筑专业报考人数逐年上升,很多院校相继开设建筑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加上国家对陕南地区的重视,利用利好政策,发挥本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地域唯一性优势,着力为本地城市建设服务,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增强专业竞争力,反哺社会。

首先,注重利用区域优势,培养学生崇尚自然、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勇于创新,既尊重人文精神,同时也以文脉传承作为教学特色,由此创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既利于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促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专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其次,以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寻找增长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克服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建立符合本院校实际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方式。

再者,教师通过注重陕南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自身能力的增长,扩充教师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利用“广义建筑学”教学方法,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它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紧密相关的。因此,本校建筑学专业需要审时度势、保持行业敏锐度,增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既延续历史文脉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承前启后,服务社会,探索有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增强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是我们发展的宗旨。

(校级科研项目基金SLGKY12~19,陕南移民背景下城镇聚落的生态重构与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1]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新建筑,2000(1):8~11

[2]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刘瑞杰,高力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刘磊,张萍,田勇.建筑教育培养的有效目标探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65~71

作者:黄研

第二篇:建筑学对城市研究的意义研究探讨

摘 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及其表达方法给予系统性探讨,主要研究了建筑学对城市研究的贡献性,重点从城市建筑的景观设计出发,首先分析了城市景观的建筑学设计,其次探讨了城市建筑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城市高密度与建筑学这一热门问题的辩证协调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究,旨在为把握好建筑与城市研究的各种关系提供一些新的视点。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研究;景观设计

引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受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即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文化艺术等)的影响,这一基本规律贯穿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以一种简单,然而是不断变化的方式表现着人类丰富多彩和永无止境的创作活动。城市的变化具有延续性,功能具有多样性。因此,所有城市都必须具有既反映人类所共同的需求,也反映当地具体条件的特点。

1城市景观的建筑学设计

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绿化和小品等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表现,是通过人的生理感受和思维后所获得的感知印象。因而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说是城市美学在具体时空中的体现,是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进而为人类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工作者,在长期的建筑创作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城市建筑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就城市景观的建筑学设计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着眼于城市的总体布局,又称城市艺术构图,是城市在总体布局上的艺术构思及其在城市骨架和空间布局上的体现。城市总体布局艺术是在满足城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考虑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政治社会需要对城市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城市全景艺术

根据视场的不同可分为城市外缘景观和城市鸟瞰。前者表现为城市轮廓线和城市概貌,后者是从城市制高点所见到的城市全貌,常能体现出城市布局艺术构图的特点。城市全景艺术反映了城市整体美及其特色。

1.2城市轴线艺术

城市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而城市轴线本身又是城市艺术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最能反映城市的性质和特色,如北京的南北轴线、巴黎的东西轴线。

1.3城市广场和干道艺术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社会活动的中心,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干道艺术则通过连续活动的视觉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1.4城市不同地区的建筑艺术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的不同积淀,城市的不同地区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城市艺术特色,反映着城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

2城市建筑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是由建筑这一人为因素组成的,所以谈到城市景观就必须涉及到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各建筑组团相互间存在着某种调适关系。近年来,这些素材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过去用来限定和联系空间的素材就象标准尺码的砖,而突然间那些砖一下子都变成了大石块。随着电梯的出现,摩天大楼也出现了,我们的城市长高了。在本世纪,新的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建筑形式,这种形式缺乏以往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过去不同城市的建筑各不相同,他们可能都按照各自不同的古典建筑法式——是古典希腊的,或者是古典中国的法式等等。过去,建筑表面质感的处理,即线脚、柱子、壁柱、檐口或粗墙上的光影效果,同建筑的尺度、功用、以及壮观性或谦逊性的表现是一致的。窗与墙身的比例、开口的位置等都是按同样的法式设计的,建筑的高度与平面大小有关系并受平面制约,这样天际线才可能被城市中少数高耸的尖塔(即标志物)所打破。过去可供选择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是很有限的,但它们却能创造出奇异的效果。

好的建筑设计应当在多样性与同一性之间取得平衡。缺乏多样性是导致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千篇一律的原因,然而多样性不可能通过表面化的手法取得。从远处看那些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建筑群的轮廓线,其形式间的对比便一览无余。城市轮廓线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想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洋葱头顶、布鲁诺勒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那巨大的穹顶、泰姬玛哈陵那典雅的身姿,或纽约帝国大厦那粗野高耸的造型,我们便能体会到在蓝天反衬下城市轮廓的重要性。旧建筑大多比较低矮,在其周围搞建设时要考虑这一因素。天空也必须被当作景观设计的元素之一,如在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给那些风格统一的现代化大厦带来变化因素的就是城市上空的浮云,阳光穿过云层投射到建筑物上,造成生动的光影变化。当然,设计者不可能控制光的质量,即阳光四季和昼夜的变化,但他可借助于建筑的表面质感来加强(或削弱)阳光造成的光影效果。自然也必须成为城市设计的元素之一,也许随着时间的延续,自然能成为城市中把一切都统一起来的元素。

3建筑学与城市高密度的辩证协调关系

密度意昧着拥挤、制约、紧张、压力,高密度等同于土地的超负荷利用、资源的穷尽式开采、公共及私人空间的无止境争夺。城市高密度曾经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和香港、东京、纽约或者荷兰等地区、城市或国家相关,无论高密度是"拥挤文化还是人类"生存的梦魔似乎并不能引起大多数建筑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甚至就是在今天,城市化结果的典型表现便是城市密度的激增。城市高密度地区为城市创造了多彩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些城市高密度地区,城市交通处于瘫痪边缘,空气污染严重,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过度拥挤,而且空间质量不符合人类宜居环境的理想要求。

统建筑空间思维和操作方式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将失去效力,因此建筑师或建筑学者至少应该懂得一点处理高密度的艺术。

紧缩城市带来的高密度城区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至少可以认为是中国和其他高密度人口的亚洲国家当今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这些国家的建筑学者来说,城市高密度环境是他们从事建筑创作和研究的一种预设。建筑师从来就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具备超能力可以独自拯救城市和环境;他们无法改变城市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规则。但是他们通过探索和实践有能力寻找到建筑方法和于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高密度所产生的弊端,发扬高密度的优势,改善城市物质环境与建筑品质。简言之,以建筑学的对策应对城市的高密度。

参考文献:

[1]陈飞.建筑—具有生命的细胞[J].华中建筑,2006(06).

[2]林仲煜.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6(04).

作者:张学全

第三篇:建筑学形态构成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陈方达(1963-),男,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艺术与理论研究,(E-mail)fang3663@yahoo.com.cn。

摘要:

对形态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脉络作了梳理,通过对比形态构成与绘画课程在建筑学基础教育中的作用,着重强调了在形态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抽象造型能力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形态构成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形态构成;抽象艺术;创造性思维

1005-2909(2012)01-0001-04

形态构成教学的开展拓展了新的造型艺术领域,开拓了学生在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学生超越固有经验的束缚,寻求多种造型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培养视觉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态构成学所涉及的形态美学和构成原理,不仅包含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艺术规律,而且具有现代设计的基础特性。这种特性对于受教育者在艺术形态的探索和美学规律的把握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形态构成教学模式之沿革

早在近一个世纪前的包豪斯就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将形态构成作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课程,并且强调该课程技术与理论的统一,注重多样性和完整性。其中,康定斯基、保罗·克利、伊顿等现代抽象艺术大师所作的深入研究都为形态构成作为一门学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康定斯基不仅对抽象形态有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建树。保罗·克利在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规律变化等方面研究非常深入。伊顿在抽象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的造型方法上进行了实践和探讨,并对几何形态等抽象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为现代造型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的教育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促使日本的设计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朝仓直巳是日本对现代形态构成做全面系统研究和传播的重要人物。《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学教授Francis D. K. Ching的重要著作,书中应用构成的原理全面地阐述了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形成,以及如何有序地组织形式和空间。该著作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广为传播,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初形态构成传入中国以来,形态构成

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和各类艺术设计专业都将形态构成作为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建筑设计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它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采用合理的技术、可行的经济方案,还要考虑建筑与环境、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思想性的表达等等。但所有的构思和设想最终都要通过外在的建筑形态表现出来,设计者在掌握了建筑形态的形式、组织和变化的规律后,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可以更科学、理性和更具有创造性地进行建筑形态设计。现代建筑造型的发展与构成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虽然现代建筑造型与构成艺术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但是它们在对时代的表现、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表现上都具有共同的话语。因此,可以通过对构成艺术的探讨,为建筑造型艺术开拓创造性思路,寻找发展方向[1]。

二、形态构成与传统绘画课程的比较

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般要求具有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这在建筑学专业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已经得到了印证,业界也具有共识。长期以来,中国高等院校建筑系科的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艺术课程还主要侧重于传统的绘画训练、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训练等。绘画训练课程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以及审美能力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抽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可回避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形态构成是一种革命性的艺术形式,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抽象,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利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初的抽象艺术影响范围既包括现代主义建筑也包括当代建筑;既包括主流性的建筑也包括先锋性的建筑。可以说,抽象艺术的观念和视觉语言已经深入到了建筑的内核,与建筑融为一体。对抽象艺术的理解更多地表现在它可以促使学生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促使艺术与建筑学科之间的交叉,这也将起到拓宽学生建筑创作思路的深度与广度,顺应当今建筑发展多元化需求的作用。当下,只有

对艺术课程进行全新的定位,进一步完善建筑专业艺术课程多层次、多方位的设置,包括对学生进行现代艺术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和职业修养,才能使建筑教育变得更具实际意义。

纵观中国近代以来建筑学艺术课程的设置,在新环境下,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从建筑学专业所需艺术修养的深度与广度去思考,如何开辟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走出狭义的传统教学,重视对绘画语言规律、绘画表现方法的研究,以及绘画技巧与专业的结合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做到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

从广义上讲“构成”一词具有“组合”与“构筑”的含意,体现了一种创造行为。构成学在内容上对造型要素“点、线、面、体”和色彩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这些现代设计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进行了科学化、理性化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事物形态的各种构成关系、组合规律及美学法则,将客观事物的本质要素抽象出来,按照美学规律和构成原理,重新解构、整合,创造出新的理想的形态及组合方式,并且注重不同材质的表现力。这种科学的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奠定了一个较为纯粹的现代设计基础体系,从而打破了以往传统设计教学模式,使现代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的“装饰主义”风格中摆脱出来。

视觉艺术教学在建筑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画”上,还要“做”,更要“想”。把艺术教育作为通过动手进行的感觉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审美判断力,使其面对纷繁复杂的对象时,可以作出美的选择。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发现和如何思考上。

三、形态构成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抽象造型能力

形态构成注重点、线、面等抽象形态的组合与重构,强调理性的因素,注重内在的数理秩序。以培养学生的抽象审美能力为训练目的,形态构成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都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意义。

建筑设计创造空间形态的核心仍在于实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生活空间的真正机能决非仅满足于物质的机能。今天,生活的意义及人类的欲望不仅表现在表层的物质性,更多的是要考虑人在文化、心理等诸多精神层次的诉求。仅就空间而言,人类既需要物质的空间,同时也需要精神的空间。人在物质的空间里要舒展自己,并在适合自己的空间中体会到愉悦与快乐,所以,在形态构成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中逐步掌握这种被称为“美”的品质,是空间形态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2]。

抽象造型能力与审美创造力如何有效地结合是形态构成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以下4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具体实践。

具象与抽象结合。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审美观念和形式也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具象的艺术形式和抽象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有自己适当的地位,相辅相成。具象的艺术形态注重对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模仿与再现,具有表义性特征。传统的美术教学多以写生的方式状物寄情,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具有它自身的优越性,但从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方面来看这种教学体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艺术中的抽象形态传达自身的符号信息,具有表现性特征,对于认识和把握形体结构、比例尺度、材质色彩和空间关系都具有有益的启示,形态构成的美感法则是于单纯中求变化、对比中求调和、节奏中求韵律、联想中求意境、多样中求统一。通过形态构成的训练(如图1所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形态美感的认识,让其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形态创造的自由。审美能力与形态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训练中能得以最充分的实现。

平面与立体结合。有意识地强化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训练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用图纸记录制作完成的各个步骤,从平面演变到立体完整的构思过程,强调从平面到立体的内在关联性。立体构成形态具有三维空间的形态特征,其材质肌理与构造的特性可视、可触摸,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造型体验。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训练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造型能力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如图2、图3所示)。

造型与材料结合。细腻、粗糙、光洁、柔软、坚硬等肌理特性是人们对不同材质的不同心理感受,与传统造型训练方式比较,现代艺术和现代构成对材料的拓展应用为视觉美感的新形式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不同材质的肌理特征给形态构成造型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手段,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心理感受。金属可以铸造、锻压;木、石可以雕凿;泥土可以塑造。材质的性能各异带来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制造方法,形态构成与材料的属性密切相关。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这为形态构成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纯粹构成训练与目的构成训练结合。纯粹构成训练就是在教学中对造型的诸要素进行纯粹性与抽象性的研究。目的构成训练则是经过纯粹构成训练后,逐渐增加相关专业设计语言学习的过程,因此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构成教学的训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教学训练体系。如图4作业,从最初教师对作业的要求到学生构思完毕都是在纯粹构成训练的模式下完成的,但作业完成后可以看到:构成作业中也具有某种目的构成的因素在内,面的组合造型已经具有建筑的某种形态特征。图5的建筑造型就是以面的构成为主的造型语言。此类型的构成练习结合了纯粹构成训练与目的构成训练的构成练习,从教学效果来看收效甚好。

在设计领域中,形态构成对形态的分析、发现和创造所展开的思维观念是科学的、理性的。学习形态构成是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举一反三,一定可以渗透于各类有关形态问题的设计与创造之中,为丰富生活中的形态设计创造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建筑的造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表达某种构思或情感时无法像写实性绘画或雕塑那样具体逼真。建筑大多用抽象的方法来造型和表达意境,这一点与音乐艺术有相似之处,因而有人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形态构成中所研究和探索的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如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和谐与对比等,在建筑造型设计中也是客观存在和广泛应用的。在造型训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造型技法,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形态构成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这也正是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蔚冬,魏春雨.从平面构成到建筑造型——关于建筑造型的一种思维方式的再认识[J].华中建筑,2002(4):38-40.

[2] 陈方达.平面构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On form compositio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CHEN Fangd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P. R.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orm composition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was analyzed preliminary.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roles of form composition and painting courses in architecture found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ining of creationary abstract sculpt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form composition was emphasized.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form composi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were also discussed.

(编辑 梁远华)

作者:陈方达

上一篇:交通土建工程论文下一篇:社会学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