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乡土建筑实地调查,根据不同标准对江西省乡土建筑进行分类,分析了江西省典型乡土建筑的特点,指出乡土建筑对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塑造,将自然中的山、水、小品、植被应用到乡土建筑的景观营造中,充分发挥乡土建筑的主景优势,推动“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江西生态乡村旅游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 篇1:

探究乡土建筑符号融入现代化建筑的可行性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遍布复刻式的高楼大厦、规模性的设计手法、现代化的建筑样式,这引发了设计师对如何在建筑中融合多样文化的思考,人们也更加关注如何将乡土建筑符号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本文以王澍作品为例,分析乡土建筑及符号的概念与材料的演绎,同时对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与影响力展开讨论,结合王澍作品中的花孔砖墙、瓦挑檐、木栅板三种设计方式探究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性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及发展形势,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使其认识到乡土建筑符号的传统价值,增强现代性设计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乡土建筑符号;王澍;现代性设计;传承性

0 引言

本文对乡土建筑符号进行探究,以建筑师王澍有关乡土材料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探索将乡土材料运用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可行性。笔者以王澍的作品为具体案例,对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性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验证与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乡土建筑符号现代性设计相关理论与体系,为更多的建筑师提供参考。

1 乡土建筑的概念与材料的演绎

1.1 乡土建筑的概念

墨西哥《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中提及“乡土建筑”这一概念,乡土建筑是指由各地区的人民群众依照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建造房屋的一种共有的自然且传统的建造方式,是一种并未正式流传下来的对传统建造体系和工艺技术的有效应用。乡土建筑极具特色,是当代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地标性建筑[1]。对竹、木、瓦、砖这类历史悠久的乡土材料而言,其自身的物理性可以支撑其在当今的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在建筑中应用这类材料能有效增强建筑的创新性,强化地域特色,实现对单一、模仿性建筑的再创造[2]。

1.2 乡土建筑材料的演绎

乡土建筑材料作为乡土建筑符号的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本土性赋予了建筑新的文化内涵。竹、木、砖、瓦都是传统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建筑符号,它们拥有现代化建筑使用材料所没有的文化根源性特质。

1.2.1 竹材

作为世界上竹类最丰富的国家,中国以竹为材建造房屋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竹子改善他们的生活了。南北朝时期的《三辅黄图·甘泉宫》有记载“以竹为宫,天子居中”的字句,中国古诗词中提到“篱竹”“竹亭”“竹坞”的诗句也比比皆是[3]。至今,竹子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乡土建筑材料之一[4]。

1.2.2 木材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木材一直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诗经》《离骚》以及西汉刘胜的《文木赋》均对树木作了详细的描述。结合对古建筑的调查可以发现,自古代社会起,木材就一直是建筑中的重要构成,是乡土建筑符号的重要内容。将木材合理地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可以完成对乡土建筑符号的传承与创新。

1.2.3 砖材

砖材也是乡土建筑符号中常用的建筑材料。从西周时期我国便开始用砖建造房屋,在秦汉时期砖材得到了广泛应用。砖材涵盖栏杆砖、方砖、条砖等不同的种类,有一顺一丁、梅花丁、三顺一丁、全顺砌法等不同的砌筑手法,形成了不同的砌筑形式。

1.2.4 瓦材

瓦在西周时期便被发明了出来,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板瓦、青瓦等多种形式的瓦片,这也验证了古有的“汉瓦”之说。不同类型瓦材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较高的水平。因此,有着悠久历史的瓦也可以作为乡土建筑符号被应用在现代性设计中。

2 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与影响力——以王澍作品为例

2.1 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

对建筑符号的认知可以从建筑本身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来看,包括人与建筑、建筑与地域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等的相互关系[5]。建筑作为载体应该与地方乡土文化融合,这样才能使人们在看到建筑的同时体会到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达到乡土建筑符号融合现代性设计与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的双赢[6]。

2.1.1 对地方乡土文化的保护

近年我国出现了大量农村地区被兼并,拥有城市旧记忆的建筑被拆除的现象,王澍对于这种毁灭传统文化的城市更新是深恶痛绝的[7],对此,王澍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进行了创新与实践。乡土材料有其特有的地域性,在现代建筑中應用乡土建筑材料能使现代建筑拥有更深厚的文化沉淀,可以实现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8]。

2.1.2 对自然之道思想的传承

王澍作品中对乡土建筑符号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自然之道思想的有效传承。王澍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行创新[9]。因此,王澍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建筑,将乡土建筑符号作为建筑设计的最佳载体,强化了乡土建筑符号的表现力。

2.2 乡土建筑符号的影响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所用的材料大多是玻璃幕和钢结构技术,但王澍却不愿意被同化,他致力于乡土建筑的传承与研究,坚持使用竹、瓦、砖等乡土建筑材料,创作了大量带有乡土建筑符号的建筑作品。王澍将乡土建筑符号合理运用在现代化建筑中这一行为,受到了国内外建筑师的广泛关注,证明了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巨大潜力。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应用传统的书院式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会邀请传统工匠先生为学生授课,这让学生对传统的砌筑形式产生了直观的了解。王澍不仅对乡土建筑符号进行了现代化的设计应用,也推广了新型建筑教育模式,加深了人们对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10]。

3 乡土建筑符号的现代性设计应用——以王澍作品为例

竹、木、瓦、砖等乡土材料均是传统建筑中的主要材料,若将这些乡土建筑符号合理地应用在现代化的设计中,可以极大地增强建筑的地域特色,实现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良好结合[1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中新型教学楼的花孔砖墙就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功能性与适用性兼备的瓦挑檐、体现生态文明主题的木栅板也都是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范例。

3.1 花孔砖墙的现代性设计

王澍在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新型教学楼时,使用了与学校教学理念相契合的席纹砖墙与花孔砖墙这两种传统砌墙样式。江南地区具有气候闷热、多雨的特点,而花孔砖墙这一砌墙样式可以充分发挥墙体的通风性能,减少能耗[12]。除此之外,王澍还将现代断热铝合金玻璃幕墙融入了花孔砖墙的设计中,这不仅可以实现建筑遮阳的目的,还能减少噪声污染,从而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创新。

3.2 瓦挑檐的现代性设计

在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中,瓦屋顶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瓦挑檐则是江南地区人民在长久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建筑方式。而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瓦挑檐有十分强大的适用性,无论是何种高度和体量的建筑,都可以将瓦挑檐乡土建筑符号应用其中。

3.3 木栅板的现代性设计

木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核心文化元素之一,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受木材自身性能的限制,其不能作为建筑中的主要材料使用。针对这一问题,王澍将木材作为乡土符号予以提炼,以木栅板的形式將其应用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使其作为建筑的构件装饰或围护发挥作用,实现了对木材建筑符号的有效利用,是对古人亲近自然哲学观的继承[13]。

4 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

乡土建筑符号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现代”实则也只是未来的“乡土”,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乡土建筑符号更像是一个“传递者”。正如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所说,“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否应当联系传统,或是否仅仅是面向未来”[14]。

乡土建筑作为扎根于中国历史文脉的产物,是传承乡村本土文化、彰显乡村特色的完美载体[15]。乡土建筑符号的“可识别性”可以为现代复刻式建筑注入新的血液,从而形成“一区一特色”的文化碰撞,实现对不同地区建筑特色适应性的再创造,这不仅是对传统文脉的一种延续,更是在现代性设计的基础上开拓的新的创新方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镇、民宿等极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应运而生[16]。一些乡镇为了提高经济水平,盲目参照现代建筑的理念和做法,通过将古村落打造成统一的文化空间以达到虚拟营销的目的[17]。这种做法抛弃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及乡土建筑符号的内在特质,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村落结构,使村落丧失了原真性,“乡土建筑”成了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

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许多乡镇的青壮年都选择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18]。老一辈的传统技艺和村落的传统文化没有下一代学习和传承,这是现存手工艺人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19]。之前,网络上走红的“阿木爷爷”以其精湛纯熟的木匠工艺让人们领略到了传统建造工艺的风采,现实生活中这类手工艺人还有很多。然而,由于制造业被机械化技术垄断,一些与现代生活脱节的老手艺人、老工匠不得不退出制造业的第一线,传统手工技艺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0]。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建筑设计者的建筑师需要了解并掌握传统建筑技术,从而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与创新。

5 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乡土建筑的概念,分析了不同乡土建筑材料的演绎过程,并以王澍作品为案例,对乡土建筑符号的认知与其影响力进行了探讨。王澍的作品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使更多的学者和建筑师加入了将乡土建筑符号应用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的队列中来。乡土建筑符号在现代性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现代性设计获得更好的效果,还能开辟全新的设计方向,实现对传统建筑方式的继承与保护,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嘉欣,施爱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70-71.

[2]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3] 黄滢,邵翠薇.竹编艺术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8(23):120-121.

[4] 刘雅蓉,叶洁楠.传统竹艺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78-79.

[5] 龙雨亭,曹磊.旅游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探析[J].艺术科技,2020(17):111-114.

[6]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7] 孙雨.旧有现状下对遗留建筑处理问题引发的深思[J].艺术科技,2020(21):163-164.

[8] 刘沙沙,何佳.文旅产业背景下农产品品牌设计的情感表达[J].艺术科技,2020(8):9-12.

[9] 孙鲁宁.回归公共性 ——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23):143-144.

[10] 许瀚艺,蒋晖.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设计的启发[J].艺术科技,2020(19):86-89.

[11] 任启力,叶洁楠.整体观视角下新徽派建筑设计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2-103.

[12] 谭晓艳.徽派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0):165-166.

[13]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14] 赵坤,李永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民居模块化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20(11):107-110.

[15] 吴彤,汤箬梅.葫芦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0-82.

[16]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 “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17] 张海怡,蒋晖.论南京非遗剪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41-42,45.

[18] 章娜,张耀.徽派建筑的设计美学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80-81.

[19] 王维依,蒋晖.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54-55.

[20] 许欣妍.蒋晖.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8):37-38.

作者简介:濮依(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葛雪恒(199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濮依 葛雪恒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 篇2:

江西省乡土建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初探

摘 要 通过对江西省乡土建筑实地调查,根据不同标准对江西省乡土建筑进行分类,分析了江西省典型乡土建筑的特点,指出乡土建筑对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塑造,将自然中的山、水、小品、植被应用到乡土建筑的景观营造中,充分发挥乡土建筑的主景优势,推动“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江西生态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乡土建筑;文化;特点;乡村旅游;江西省

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主要趋势[1]。“绿色出行”“养生休闲”“民族文化”等已成为旅游者的热点词语,城市中的旅游景点节假日都是人山人海,原始景观大部分被修复或者整改,破坏了其自然生态型造景。乡村自然景观、乡村文化与都市快节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旅游行业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江西省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的“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中乡土建筑对旅游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乡土建筑的外形和构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乡村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功能等都体现了乡土建筑的差异性[2]。不同文化的人群对乡土建筑的审美观点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量大不相同[3]。根据不同标准对江西省乡土建筑进行分类,并探讨江西省乡土建筑对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1 江西省乡土建筑的分类

1.1 按照地域分类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江西省乡土建筑分为赣南乡土建筑、赣中乡土建筑、赣北乡土建筑。

1.1.1 赣南乡土建筑

赣南乡土建筑主要为赣州地带的乡土建筑。赣州有着“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等美誉。外墙结构多数以青砖结构为主,墙身部分采用三合土与卵石夯筑而成。内部结构用木材雕刻的花纹图案装饰,增强民俗文化,提高对历史文物的保护。

1.1.2 赣中乡土建筑

赣中乡土建筑主要为集中在吉安、抚州地带的乡土建筑。外墙多采用砖木结构,墙与木构架起伏组合,墙头形式多用瓦片堆砌成不同形式的装饰物,形式较为简单。装饰物主要集中在墙中或入口,采用石雕、木雕,建筑前采用青石板、红石板或鹅卵石铺设。村落的古树、村前古井、池塘与古村融为一体,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1.1.3 赣北乡土建筑

赣北乡土建筑主要为集中在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新余、鹰潭、宜春、上饶等地的乡土建筑。上饶市婺源县粉墙黛瓦、简朴清雅的徽派民用建筑,给人清新耳目、田园幽静的惬意体验。墙头形式变化多样,蜿蜒起伏。建筑外墙砖石色彩单一。乡土建筑采用多层组合变化,木材和墙砖、石板交替使用。外墙大面积的白色、屋顶的深灰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富有节奏感的深浅关系。

1.2 按照建筑材料分类

江西省乡土建筑按照不同的建筑材料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砖、石材、木材及泥土4种材质。质感多数取决于材料的质地,质感的不一造成了建筑风格的不同。

1.2.1 砖

江西省以红砖和青砖为主,青砖具有很好的耐风化和耐水性。红色富有活力,在赣北乡土建筑中一些寺庙建筑、革命纪念地使用红砖堆砌,景德镇瑶里部分居民建筑,鄱阳永福寺塔为密檐楼阁式红砖塔身,八面设有拱卷门,柱枋上设斗拱,造型古雅威武。广昌驿前古镇、宜春温汤古镇、永修吴城古镇等采用青砖筑墙身,加以碑文石刻、图案精雕、石柱、石墩等不同手法,彰显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赣州水口塔是楼阁式砖塔的优秀代表之一。

1.2.2 石材

石材给人以厚重感。三清山古建筑群在三清山北山(属德兴市境内),以三清宫为核心,包括石殿、摩崖石刻及造像、石塔、石牌坊、石构古墓、石构古井等多种建筑类型,均就地取材,以三清山的花岗岩建造。这种以石构为主的道教建筑,放眼全国,实不多见。进贤县艾溪陈家古建筑群中整体架构于石材墙基之上,并用红色石材镶边,上部分采用砖结构,颜色和结构统一又显活力,打破了砖石结构的厚重感。

1.2.3 木材

纯木材打造的建筑古韵味十足,质朴清雅,具有浓厚的沧桑和文化气息。江西省高安市畲山贾家村中厅采用纯木材打造,墙与木构屋架组合,墙头形成翘角[4]。吉安市青原区美陂古村使用木材为主材,打造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1.2.4 泥土

红壤土是江西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为江西省最重要的土壤资源,较少分布一些黄壤土和石灰土。这些土质适合于夯实成墙。铜鼓县排埠镇邱家大屋采用红壤土为主材料,加上黏土、石灰、细砂等三合土精心夯筑,夯实成建筑主墙体,上部分采用青瓦垒叠的坡屋顶的形式,为赣中地区常用民居建筑做法之一。吉水燕坊古村中的“青阳绚彩”用整条的红麻石撑起门框,下半部分是泥石混杂堆砌的院墙,斑驳脱落,裸露着时光的沧桑与积淀,上半部显然是近年修缮的青砖青瓦。定南县围屋大门塑造成虎头形状,结构形式是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位于寻乌县的毛泽东旧居是使用河石石灰砌成的二层楼。

1.3 按照使用功能分类

以乡土建筑的使用功能为分类依据,江西省乡土建筑可以分为居民住宅建筑、寺庙建筑、交通建筑及服务建筑四大类。

1.3.1 居民住宅建筑

江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也是客家文化的摇篮,其中赣南为客家文化的主要聚集地。在江西省的居民住宅建筑中,有一種特殊的建筑形式——围屋。围屋是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一般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受徽州文化影响的婺源民居的徽派居民建筑也是江西居民住宅一大特色。

1.3.2 寺庙建筑

宗祠、寺庙是这一类型的主要建筑群。江西省是宗祠保护最好的地方,江西一村一姓,一村一祠,但有些在历史的岁月中被破坏。全南县乌桕坝李氏宗祠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祠堂两侧墙上雕有伸出屋檐的龙头[4],具有浓烈的家族亲情融融的气息。新建县西山万寿宫是江西著名的道教胜地,红墙琉璃瓦,雕梁飞檐,金碧辉煌,气势宏伟。

1.3.3 交通建筑

交通类建筑作为连接乡镇、城市的重要纽带,促进了现代城乡经济的发展。乡村交通建筑可为居民遮风挡雨,同时也丰富了乡村景观。在乡土建筑中,最多的就是桥梁类建筑。有横跨江面的石拱桥、与房舍融为一体的石拱桥、典型的阁式瓦桥、弧形如玉带的玉带桥、具有“分水金钢墙”之称的澄波桥等。

1.3.4 服务建筑

古代书院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以私人办学为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服务教育组织。例如: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吉安的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乐平的古戏台等。

2 江西省乡土建筑的特点及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实地调查了江西省一些乡土建筑景观的情况,对所拍摄的大量图片进行筛选、分类并分析,主要有住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桥、小商铺等。不同乡土建筑群落的布局、材料、色泽、装饰性、山墙形式、屋顶形式、地域文化特色、艺术性等特征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喜好。通过对江西省典型的乡土建筑的特点进行分析(见表1),江西省乡村建筑主要有受徽州文化影响的赣北婺源居民建筑、客家文化深厚的赣南居民建筑、红色文化深入的赣中居民建筑。

乡土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包含着我国古建筑深邃的文化底蕴,能使游客在游览观光时感受到乡村的传统文化,领略先人精湛的建造工艺和建造手法[3]。乡村建筑中的街、巷、道形成景观元素的线性空间,穿梭其中感受特殊的地域乡土文化,提升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意识。乡土材料的应用更能强化地域特色,不同的雕刻图案、装饰手法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也是乡村文化习俗的传承,对于旅游业说具有巨大的利用和开发价值[3]。

3 注重乡土建筑的景观营造,推动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由乡村建筑的生态性原生材料的色泽与质感、装饰特色、高低错落、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文化与非文化元素的融入等不同要素决定,不同要素的表现营造的景观各不相同。自然中的山、水、小品、植被如何更好地利用到乡土建筑的景观营造中,需要充分发挥乡土建筑的主景优势。注重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延续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5]。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村落根据地形跨山而建,小桥连通村中各街小巷,青石路,街口亭,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将景观中各个元素充分融合,勾勒出一幅“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田园画卷。俗称千年古村群的安义县罗田、水南、京台3个古村,是古代赣文化和赣商文化的完美结合。

京台村石牌坊、古村古井石槽、古戏台、砖石大门、四十八天井古屋,罗田村该村古街、麻石板道、古车辙,水南村的黄氏宗祠、水南民俗馆、雕龙画凤的古戏台,散发着浓郁书香气息的书院,一系列的景观群是都市人追溯历史、感受自然乡村风貌、体验农家生活的好去处。

具有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根据地瑞金市和莲花县的三年游击战争旧址将爱国教育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形成特色的爱国教育基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及谈判大楼等红色旅游景点将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乡村建筑景点相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红色旅游纪念路线。永新三湾改编旧址、万载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群、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旧址、修水秋收起义策源地纪念馆、景德镇瑶里新四军改编旧址等革命遗址以红色为基调,组合不同的人物、具有革命意义的小品,让都市人依山傍水,翠绿缭绕的大自然风光,体验红色革命知识性度假休闲观念。

为了打造未来绿色的新旅游理念,需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感与现代景观营造的创意性融糅。可以提炼当地乡村的文化符号,创造各种线性和片状空间,利用艺术小品,提炼文化内涵,应用乡土树种,乡土建筑的“乡土味”得到延续,形成具有特色的江西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 金卫根,孙丽萍,吴瑞娟.略论江西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2):150-152.

[2] 李国香.江西传统民居及其区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1.

[3] 徐丽萍.福建省乡村旅游景观中乡土建筑景观营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4] 施瑛.简析江西传统民居的外墻艺术[J].农业考古,2009(3):200-202.

[5] 楼庆西.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乡土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7(2):18-20.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易红仔 郑丽娟 杨远东 伍明华

我国乡土建筑研究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土建筑设计实践研究

摘要: 本文力图呼应国家乡村振兴,助力乡村发展,改善乡村村容村貌。笔者尝试将新乡土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分析当代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并以湖南新乡土建筑设计为研讨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总结今世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特征,以期找到乡间建筑活化乡村的方法,并结合笔者所作的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及优秀民宿方案设计大奖赛等项目付诸实践,对以后的新乡土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乡土建筑;乡村振兴;设计实践

1.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1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加重的背景下,全球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文化趋同的现象。由此引发人们对建筑多元化的探索,关注建筑与地域的关联性。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老旧屋舍无法满足生活需求,钢筋混泥土代替了砖木结构,传统乡村建筑几乎消失。面对我国乡村危机,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乡村建设的发展,但很少看到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实践,反而“千村一景”现象更为凸显。运用新乡土建筑保护乡村中乡土建筑的延续性,营造乡土语境活化乡村,成为当下尤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1.2相关概念

所谓“新乡土建筑”,是建筑师运用乡土资源,提取乡土元素并应用于建筑创作中,对传统工艺或传统材料的利用传承传统文化,并使传统乡土建筑获得新的生命力。

2.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特征

新乡土建筑设计是有文化针对性和融合当地地域性特征的一种创作。在传统乡土建筑的功能难以适应生活需求时,而演变出的建筑设计形式——新乡土建筑设计。

2.1 宏观层面——综合考虑设计与社会环境多学科的关系

2.1.1 风水与设计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风水观”对于聚落及民居景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融合了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的有利经验,与一些玄学成分和迷信色彩 。风水作为传统聚落及其民居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建筑的选址、布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2.1.2 选材、工艺与设计

新乡土建筑的营造,材料、人力、建造成本和建筑的推广普及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建筑师会选用当地的再生材料或者本地出產的材料,这样能节省材料的运输费,并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利用现代机械高效率完成建造。其次,可发动村民参与建造,村民对建造有着更强烈的感情,对于新乡土建筑真正满足村民精神需求的目标、使新乡土建筑具有现实意义。如有魏春雨主持设计的湾头桥乡镇中心(图1)。湾头桥乡镇核心以常见的单元式棚架为空间原型,通过提取、重构与转译,群构成为具有综合属性的永久性公共建筑。因为工程造价的极度节俭以及施工工艺的不可控,在设计细节时着意思索可施行性与经济性并重,以一种节制的措施形成细节和兴趣。

2.2 中观层面——建筑本体特色。

2.2.1规划与布局

从新乡土建筑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出发。乡村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不同于大多数城市布局规整、地貌平整的特征,乡村地理环境复杂——山地、溪流和湖泊等要素随机,另一方面,聚落本身的形态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当地文脉等要素密切相关。“道法自然”是建筑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秉承的一种态度,我们必须谨慎地思考新乡土建筑与所在一方天地之间的恰当关系。形的嵌套可以理解为,将从乡土文化中筛选出的乡土符号直接套用或镶嵌到新乡土建筑的整体造型或建筑表皮上。这种表达手法的实质是乡土文化的直接表达,将乡土文化元素不经过认可艺术加工直观清晰的展现给人们,不需要做过多的分析和归纳,就能达到触动人们心灵,让人们感受乡土文化,体会到乡土文化精神[3]。

2.2.2功能与形式

(1)形式操作方式多样:对传统乡土的局部形态微调与更新;对建筑原型形态抽象、分解与重组;源于自然环境的形态创作。例如:王澍的水岸山居(图2)。水岸山居既重新归纳传统巷道的连续性,其流线组织又承担了传统乡村中的交通组织。

(2)室内使用地方物件与装饰元素。设计通过陈列老物件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合地域元素的图案样式、造型材料传达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例如: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3)利用光呈现建筑视觉意向。利用明瓦、天窗等建筑部件引入自然照明,烘托室内空间氛围。

2.3 微观层面——建筑技术特征

技术与建造:乡土工艺的挖掘与再利用是重中之重,王澍曾说“我宁愿在现场和工匠们交谈,凝视他们的劳作,切磋工艺,随着偶发的实例要求而不断转变。对我来说,这里不仅有一种营造本身在技艺上的恰切性要求,也关乎现场真实性的保持,导致不同以往的理论视角[4]。一般新乡土建筑师会依据当地的传统工艺及环境、经济等多方面考虑,将乡土技术创新以服务于新乡土建筑创作与设计,比如,新乡土建筑师选用经过现代科技证实的科学配比去砌筑夯土墙,采用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本地木材去建造新乡土建筑等等,使之既满足新乡土建筑的人文要求,又能适应现代建筑对材料的要求。

3.湖南新乡土建筑设计实践

新乡土建筑的设计过程是一个社会各类资源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以建筑师为纽带的网状结构,容易导致设计初衷与实践成果大相径庭。结合已有的实践案例,分析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剖析设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为今后乡建活动提供实践经验。通过对湘南地区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特征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梳理,探讨其设计的合理方法和途径。

独栋乡村民宿设计秉承了对湘南传统文化的尊重 ,强调生态,注重环保。设计体现庭院、露台、空间的多功能性,做到即满足景色观赏,又适合商业旅游居住的有机结合。突显南县当地浓厚的湘南文化氛围,以传统的建筑形式、民俗风情和建筑材料相结合,营造浓厚人文内涵的居住空间。(图5)

从美丽乡村的角度出发,理解、解决乡村现状,同时考虑到保留乡村本土特色与地方文脉。利用当地特色建筑、环境、文脉、文化推动乡村地域企业发展,用建筑的手法创造出“多赢”模式。以建筑为载体对乡村空间进行补修和发展,在运用传统营造工艺之中,介入现代结构体系,让乡土材料得以优化和延续,使新乡土建筑传承民俗文化和精神文化。

站在建造立场上,设计既要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又要吸收科技的进步。从人情化和地域性出发: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注重建筑与环境。关注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景观、气象)和文化特点的适应,运用与表现。(图6)从社会经济文化方面:乡土材料和建造技术,重塑乡村标识,缓解乡村症状,通过文化和经济循环带动乡村的观念转变以及自我康养。处理好乡村开发建设和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选取恰当的主体材料和结构建造方式,增加其材料运用的可能性。

4.结语

我国乡村独具乡土气息,承载当地村民的情绪与生活,利用新乡土建筑保护好乡土建筑的延续性,对乡村强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新乡土建筑创造与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不是简单的复制某些地域符号将其粘贴在建筑上,更多的是思考符号文化背后的传統与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时代诉求进行创新。正如黑川纪章所说的“我们对某一种风格进行深入研究,会选取其有特色的语言并用现代方法对之提炼、抽象并再创造”[5]。总体来讲,新乡土建筑并不是拘泥与形式的拷贝和符号的抄袭。正确理解乡土建筑的再生意义,思考贯连地区的文化性和环境的艺术性中蕴藏的乡土精神,实现乡村极具地域特色的振兴。

参考文献

[1]李双安.天兴洲70年代乡土建筑时代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2]朱金良.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创作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3]张鸿韬.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表达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王澍.设计的开始.建筑师[J],2000,(12):74-75

[5]胡文婷.新乡土建筑立面形式的创新性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第一作者简介:丁欣雨(2001-),女,本科在读,湖南汉寿,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

通讯作者简介:彭芳(1987-),女,湖南益阳,硕士研究生,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与建筑设计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11527009,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土建筑设计创新与实践。

平台名称:数字化城乡空间规划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平台编号:2018TP1042)

作者:丁欣雨?陈雨薇?彭芳

上一篇:小学道德教育发展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会计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