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分析了BIM技术的特点,从智能建筑的实现机理着手,阐述了BIM技术对智能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的重要作用及可行性,并结合Civil3D、GIS、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对BIM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对建筑信息技术的拓展应用、智能建筑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智能建筑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能建筑研究论文 篇1: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智能建筑的研究

摘要:人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也就进入了传感器年代,应当重视和大力发展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之一的传感器技术。该文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其结构与实现,讨论了建筑环境中小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对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建筑

由于在建筑环境内使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军事应用中(尤其是应用于战场环境下)的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与其他行业及应用环境中使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规模上、传感器节点的电源系统、网络的动态拓扑结构、覆盖控制的方法、节点调度及相关的算法和传感器节点的具体实现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采集数据面较广且不需要布线等多种优点,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安全防护、消防与楼宇自动化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节约能源消耗、减少工作的危险程度并节约劳动力。

1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很多传感器节点通过Ad-Hoc的方式组成的无线网络结构,其中的各个节点能够以协作的方式采集、感知并处理整个所覆盖的区域内探测目标的特定信息,以远程或短途的无线传输网络将信息传递到监控中心完成目标信息的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节点的智能化程度较高,因此节点本身能够将探测目标的物理信息采集并及时处理。智能化建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点:网络中无线传感器节点数量较少,一般数量在几十个以内,网络规模小;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使用多种形式的电源,其中部分传感器节点还可以使用建筑物内部的各种交直流电源;网络拓扑较为简单;相对于系统总体设计来讲,节点能量消耗考虑的权重较小;一般称该小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应用于建筑环境小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在无线传感器的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国民经济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比如智能建筑的暖通空调设计中,节能控制与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能够在经济效益上起到明显的作用。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暖通空调的夏季制冷设备工作的过程进行参数的实施检测,掌握智能建筑中暖通空调设备的能耗情况并实时评价节能情况。建筑暖通空调设备的运行状态具有经济型较低的特点,在能耗方面实际造成的损失很大。通过在建筑环境以随机的方式布置多个无线传感器的节点,通过无线网络的连接能够形成不需要布线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这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在实时监测空调设备的同时,对制冷中的空调设备经济型进行量化的评价标准,以相同工况的经济量化数据为依据,进行暖通空调制冷的控制和调节,实现智能化的节能制冷效果。暖通空调系统在夏季制冷工作的节能性对整体能耗有较大的影响,制冷的温度降低1℃会增加能耗的10%左右。智能化空调系统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以空调的不同负荷进行制冷过程的动态调节,保证空调设备运行的经济性,实现智能化节能。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将数据以智能算法进行同步处理,对智能建筑空调设备的制冷工作数据进行即时的评价和监测,实现制冷过程的智能调节控制,实现节能的目的。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与实现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典型结构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其网络体系包括了探测区域散布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集合、远程传输网络、网关节点和远程监控。探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集合数量以网络的规模为基础而决定;网关节点的功能是为无线传感器节点集合收集现场数据信息的传输平台,在对信息数据进行初级的计算处理后,以传输网络做为通道,将监测数据以数据发送模块传递给监控中心。

2.2 多样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形式

在无线传感器网路的应用过程中,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现形式要有了解,单纯的结构形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现具有形式和结构上的多样性。比如,无线传感器的网络节点集合能以统一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构成,也可以结合有线的传感器实现。节点的电源可以使用蓄电池,也可以在电源配电方便的地方直接接通供电网络,还可以将驱动电源设置为太阳能发电模块,同时也可以使用其他高效的能源形式。而网关节点的位置,数据发送模块有GPRS或3G通讯模块、CDMA通讯模块、802.119(b)模块、蓝牙通讯模块等多种形式。远程监控中心能够是具有较高运算能力的服务器工作站,也能够是独立进行运算和处理且能够接受数据信息的客户端工作站。

3 建筑环境中小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

在给定建筑环境内快速布置实施一个小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传感器节点对该建筑环境内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传输网络将这些现场物理量信息转换成数据传送给监控中心或用户监控终端。

3.1 对建筑环境中的特定物理量进行监控

建筑环境中,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建筑环境内特定物理量进行监测,进一步地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控制。

3.2 对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和设备进行辅助监控

许多装备了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现代建筑内部装备有:空气调节设备,如新风机组、空调机组、风机盘管和变风量空调系统;还装备着对火灾火情进行密切监视的消防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对建筑内部的人员、设备财产和其他信息系统资源进行保护的安全防护系统。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辅助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建筑设备进行监控。

3.3 临时性监测中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中,有许多情况下,需要对某些场所、特定区域进行I临时陛监测,在无需布线的情况下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完成监测任务。比如:无疏漏的监控某些临时放置了贵重物品的房间;将一些应用在消防报警联动控制和安全防范系统中无线装置的报警信号传送给监控中心或若干不同的监控和管理人员,就可以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完成。

4 广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无线传感器节点群的数量视网络规模和应用场合而灵活变化;网关节点作为一个采集无线传感器节点群传输的现场数据信息的平台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初级计算处理,通过与传输网络连接的数据发送模块将监测数据送给远程的监控平台。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形式不是简单的几种形式,而是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结构来实现。大量不同结构形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在大量不同的应用场所,因此许多实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都可以纳入广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中。对建筑环境中特定物理量进行实时监测的简约型网络不同的实际工程应用场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模、结构差别很大。在建筑环境中,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数少,对网络的容错能力、网络拓扑的部署与维护、省电机制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网络的架构设计等内容的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简化无线传感器网络;用简洁的协议栈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有效运行、区域覆盖,以及简化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的设计。在一个特定的建筑环境内,快速布设若干无线传感器节点,对该环境为数不多的几个物理量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简易的最佳路由确定,将各个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送往sink节点,再由sink节点上的通信模块将数据通过传输网络送往客户端或远程监平台,实现对建筑环境内部特定物理量数据的监测。建筑环境内布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较为简约,所用的传感器节点数量少,组网灵活,一部分传感器节点可以不消耗自身的电源,而直接取自室内的市电电源,甚至全部的传感器节点都可以使用室内现有的交、直流电源;sink节点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广域网送给客户端。应用于建筑环境中的简约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输网络中也存在着异构网络互联互通规律的探讨及怎样在经济性和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这种互联互通;同时研究解决伴生的许多相关技术问题。

建筑物内覆盖控制主要有点覆盖控制和区域覆盖控制两种。

4.1 点覆盖控制

部署在建筑环境内被监测区域中小数量的传感器节点彼此之间是离散的,在这样的应用环境和条件下,必须保证被监测区域中的任意处或任意一个监测点,至少要被传感器群中的一个传感器节点感知到或监测到,这就是点覆盖控制。在建筑环境内传感器节点部署完毕后,各传感器的物理位置随之确定,使用传感器节点的二元感知模型进行分析时,要确定某一点具体地由哪一个传感器节点所覆盖。为提高采样数据的准确率,完全可以将被监测点设置在两个传感器节点的感知圆盘内或感知球域内。但要避免出现:任何一个被监测点被较多的传感器节点同时感知到,这样将导致冗余数据量大幅增加,提高数据融合处理的工作量增加。

4.2 区域覆盖

传感器节点在建筑环境中的覆盖控制一般为确定性区域覆盖控制,即传感器节点群对特定的被监测区域进行无盲区的覆盖。覆盖控制满足:使传感器群在监测区域内优化或接近最优化的布置,同时保证网络在经济状态运行。

5 结束语

传感器产业已被国内外公认为属于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它以其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渗透力强、市场前景广等特点为世人所瞩目。智能建筑是未来建筑的一种必然趋势,它涵盖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生态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微型集成化、高精度与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的智能传感器将在智能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后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当前智能建筑的传感器网络设计大多针对单一的建筑进行设计,扩大到小区甚至是城区的建筑群网络的构成还比较少。现代智能建筑群落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和系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当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都在发展的阶段,标准还不能统一,需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金海红.智能建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J].中国科技信息,2010(1).

[2] 邓莹,张丽,刘有源.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建筑安防系统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3).

[3] 单建昌,刘瑞金.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4] 解扬,鲁家乐,李传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电气,2007(12).

作者:刘恒,何光耀

智能建筑研究论文 篇2:

基于BIM的智能建筑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BIM技术的特点,从智能建筑的实现机理着手,阐述了BIM技术对智能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的重要作用及可行性,并结合Civil 3D、GIS、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对BIM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对建筑信息技术的拓展应用、智能建筑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BIM    智能建筑    智慧城市

引言: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智慧化城市建设进入全新阶段,对建筑舒适、安全、能源等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作為新型建筑综合管理的数据载体,结合设施设备管理,可为建筑精细化管理带来新的应用方向,同时也提供技术与理念的支撑[1]。BIM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也将是辅助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信息媒介,在智能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智能建筑的实现机理

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与建筑设计有效整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实现的可提供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高效性服务功能的建筑。

智能建筑包含楼宇自控系统(BAS)、安全防范系统(SAS)、消防系统(FAS)、通信网络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等感知系统层,由多种智能设备、智能系统、控制、执行装置及传感设备组成。

为实现对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环境和体验者的实时感知与智能控制,催生了多种基于协议、标准组件和接口技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的集成方法,但是由于各智能子系统的功能各异(如智能消防系统、智能空调系统等)以及同一家设备厂家不能提供所有的系统和设备的现实原因,导致将所有的监控单元纳入一个系统框架内难以实现。桑杭武研究了实现智能设备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的集成方法,以协议为中心,通过LonWorks等技术实现的集成,易受设备厂家出于专利或产品保护而故意将协议差异化,导致集成困难;以信息集成为核心,采用基于标准组件和接口技术实现系统集成应用较多,但难以实现跨平台集成;并提出将信息集成建立在Intranet的基础上,将各个系统建立成集散系统,然后子系统之间互联,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在整个网络上信息交换、综合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的新集成技术[2]。

系统集成技术为智能建筑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系统集成的技术前提下创建可视化运营管理平台,如某酒店运维管理软件包括可视化及信息集成查询、实施运维管理、空间管理、安全管理、能源管理、信息管理几大模块,分别对各子系统进行监控和信息共享。

二、BIM融入智能建筑设计

BIM(建筑信息模型)以三维模型为基础,将建筑构件、设备等数据信息储存至建筑物,利用数值模型描述建筑功能和物理特性的一项技术,是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共享的信息平台,模型可以不断更新或修改并上传至信息中心。BIM模型还可与时间维度结合形成4D模型,与造价维度结合形成5D模型,对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提供信息沟通与传递平台。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BIM融入智能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设计方面

设计院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智能建筑认识不足,未能与各专业有效协调沟通,智能化系统设施的基本要求考虑不全面,导致设计图纸出现错误,最终造成返工。BIM技术强调了各专业在统一平台进行设计、建模,可视化模型会强化设计师对建筑的理解,通过整合三维模型很容易发现专业不协调问题并及时修改,保证设计图纸合理,各专业构件、设备不冲突,减少设计图纸的错误。

在BIM模型基础上,还可结合其他能耗模拟软件对建筑进行能耗分析,这符合社会对建筑节能的关注。Carvalho José Pedro等验证了一个可靠的基于BIM的简化建筑能耗分析框架,可改善建筑能源性能,并能在保证建筑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开发新的热能项目,总结了将可持续性评估纳入BIM环境的知识,为全面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施工方面

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以及对智能设备产品的熟悉度,也一定程度影响智能建筑的形成。如施工技术人员接线错误引起设备损坏时有发生,BIM模型将是施工技术交底的重要媒介,设计师或厂家技术人员在可视化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人员也可以通过移动APP通过BIM平台随时查阅建筑信息并提问,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以关联了进度计划、成本数据的BIM 5D技术作为研究平台,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法可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动态控制,并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分析偏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3运维方面

BIM技术为建筑能源提供分析的保障,设施设备管理为建筑能源给予后期运维的支持。由于智能系统涉及专业较多以及设备厂商“独特”的协议,大量建成的智能化系统出现了“信息孤岛”现象,即各智能子系统自成系统,难以达成协议统一的集成平台。BIM信息平台若能与运维平台结合,为各子系统实现集成创造了条件,将提高建筑智能化水平及建筑运营管理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另外,作为新型建筑综合管理的数据载体,相关部门的多种应用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查找不够直观、数据分析困难,可根据运维软件接口条件对BIM模型进行二次开发,为建筑信息模型与其他软件的数据交互提供了条件,实现在BIM平台上选择构件,则可打开相关测点数据统计分析图形。道吉草等将BIM模型导入火灾模拟软件进行了火灾模拟及疏散分析,并基于BIM典型软件Autodesk Revit API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将模拟疏散结果信息以excel、图形形式重载到BIM模型中,形成了完整的基于BIM的建筑火灾安全应急分析路线,构建了BIM环境下建筑火灾安全与人员疏散分析技术体系[4]。

因此,建立“系统集成+BIM可视化运营”平台,遵循标准规范体系及安全运维体系,以BIM技术为基础,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成各智能化系统,应用智能分析模型,实现智能建筑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5]。

三、BIM+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智能建筑时智慧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智慧城市是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集成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思路和新模式[6]。

3.1 BIM+促进城市规划、建设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汇集城市各项目的BIM模型→建立标准模型档案→形成模型档案编译资料库→植入建筑设计法规、规范、可运算规则→依据规范对建筑进行分析演算的流程对城市建筑进行智慧化管理,如选取模型档案库中的建筑模型,检测其设计数据与法规、规范的要求是否一致,得出结果并将结果反馈至小区,做出合理的智慧管理的决策。如基于BIM结合Civil 3D、GIS技术来模拟由于城市化地表透水性能被改变后,城市在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情况下,判断是否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而产生城市内涝现象;另外,还可利用BIM模型档案库形成的区域性城市模型,对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变大,硬化地面比土壤、绿植吸热快、热容量小而形成的同一时间城区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热岛效应。

3.2 BIM促进城市智慧化管理

城市智慧化管理涉及合理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等方面,本文主要以安全性功能中的城市消防智慧化为例来讲述智能建筑服务功能融入智慧城市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国内各城市相继建立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在火灾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全国范围看,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应用发展还不平衡,存在标准不统一、功能不完善、信息不规范等问题。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是结合当代最先进的火灾报警技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多媒体显示技术、通过公用(单位)电话网络、局域/广域网络、无线GPRS/CDMA网络等多种传输方式,实时采集监控现场的各类报警信号、故障信号、图像信息,并及时可靠地将上述信息传送到远程的报警检测中心的设备。

该系统依托于公网或专网,实现系统的监控中心与社会单位联网,对联网用户的火灾报警信息、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信息、消防安全管理信息进行接收、处理和管理,为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或其他接处警中心发送经确认的火灾报警信息,为公安消防部门提供查询,并为联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建筑信息模型可作为城市消防远程监控消防安全状况系统动态平台中的社会单元载体,更清晰的将传输数据显示、存储在模型中,为灭火救援行动提供信息支持,进一步提高灭火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城市火灾危害。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技術发展迅速,但智能建筑的范畴不仅仅指通过建筑设备实现的智能化,还将体现在智能化的建筑材料、智能化的建筑结构以及生态建筑等方面,实现更科学、更广泛的智能建筑,国内相关的规范标准、协议等的制定、国内科学先进的智能产品的研发等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BIM、GIS、FM、IOT、MIS、Device等软件技术为实现智能建筑提供了信息模型及技术分析条件,在集成技术、物联网等计算机、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下,智能建筑乃至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将进入全新阶段。

参  考  文  献

[1]张敏杰.基于BIM的建筑设施设备与能源精细化管理系统研究[J],绿色建筑,2020,12(05),78-79.

[2]桑杭武.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Carvalho José Pedro.BIM-Based Energy Analysi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Application to Portuguese Buildings[J].Buildings,Volume 11, Issue 6. 2021. PP 246-246.

[4]道吉草、史健勇.基于BIM的建筑火灾安全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36(03).

[5]张昭振.基于BIM的智能建筑可视化运营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J],城市住宅,2020,27(07),39-43.

[6]姜利妍,张雷.试论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中的运用[J],城市建筑,2020,17(24),128-129.

作者:郭娟

智能建筑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应用研究

【摘 要】物联网作为一种包含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智能传感与嵌入式系统等各种领域的综合化应用技术。智能建筑成为了未来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前进方向,物联网技术对智能建筑方面的实际应用主要呈现于监控管理、智能安防、节能减排与智能家居等各个具体环节。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建筑 智能家居

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在目前发展阶段而言仍然是一个全新形式的概念,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少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标准与规则,应当受到政府各个执行部门的大力支持[1]。近年来我国国内范围内部分省份制定了物联网产业的相关规划,凭借逐步进入成熟阶段的物联网实践应用领域与具体化项目作为切入点,构建智能工业、智能环保与智能交通等各项大型示范指标工程,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导向。物联网技术由之前阶段的单一物体之间的互联形式,发展至现阶段的物物之间与传感器的互联形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能够达成半智能化无线传感网与全智能化传感网的实现目标。

一、传统模式智能化系统的存在问题

(一)整合执行困难,很难达成真正的智能化。不同类型供应商的实际产品,比如门禁、报警、空调、智能照明与一卡通等各种系统实现系统集成过程时,因为缺乏开放性的通信协议,或者只允许开放较小部分,不能实现统一的数据接口与数据库,导致技术协调变得相当困难,不能满足用户具体的智能化目标需求。

(二)交际施工工期较长,工程造价成本较高。因为各个具体子系统使用各种不同的布线格局与施工方案,比如门禁与照明等各种系统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线槽,导致施工量相应地增加,施工工期相对应地延长,各个系统的协同工作与相互连接变得相当困难。

(三)系统维护工作困难,应用成本较高。各个具体厂家的设备应用不同类型的通信总线与通信协议,使得系统与设备的相互兼容性降低,在系统之中相当一部分应用目前阶段的高新技术,则系统的维护工作应当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对相应的操作人员的要求标准也相对较高。

(四)系统扩充性不高,实际使用不便利。伴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如果用户的应用需求产生相应变化时,应当增加新型的子系统或者控制方法,扩充性低能够直接使得二次改进成本提升。另外用户应当学习多个不同类型的软件与各个系统不同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显得相当不方便。

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一)智能监控管理。物联网技术在感知层环节上分布的传感器数目相对较多,而且功能配套齐全,光纤光栅传感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智能建筑智能监控管理方面上的两部分关键实现技术。把光纤光栅传感器固定于实际建筑材料之中,能够准确检测出各种材料的参数与性能。智能建筑相应的电力系统工作于高温高压的实际状态,光纤光栅传感器安装于电力系统的终端与接头部位等各个重要位置,对于电力系统实现实时监测的目的,能够防止出现电流过大与电压温度过高的现象,从而能够避免相应的故障发生[2]。在智能建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应特征为不需要布线,智能化程度表现较高,无线传感器节点分布较少。无线传感器使用场合可以灵活多变,特别是在对于建筑物火灾火情实际监控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智能安防应用。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和传统模式安防系统相比较,其相应特征为有效与全面,操作速度快与精确度高。智能安防系统的具体内容分别有出入口调控、阻止侵入报警、视频监控、防毒防爆检测与电子巡逻等各个方面[3]。在智能建筑中使用到的门禁卡已经演变成为配置有CPU的射频卡,在刷卡过程中经过专用形式的局域网链接进入到后台数据库,判断刷卡人的真实身份。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阻止侵入系统中,应用红外线感应器与智能化传感器对于检测到的数据信号实行特征分析,从而分析数据信号是否为非法侵入状态,能够有效地避免发生系统误报警的状况发生。家庭安防应用作为智能建筑安防系统中的重要子模块系统,在实际家庭之中设置防红外线感应器、玻璃碎裂传感器、门磁、感烟探测器与燃气泄漏传感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能够有效地保护家庭安全。

(三)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与生态作为智能建筑的前进发展目的,物联网技术时代的智能建筑能够做到充分使用自然资源,达到降低能耗与节能减排的实现目标。在智能建筑的内部应当安装相应的无线传感器,能够对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与照明状况实现实时监测目的,可以调控空调系统,并且应当调整到最低能耗状态,同时能够自动配备照明系统,关闭不使用的灯光以便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4]。

(四)智能家居系统。物联网技术时代的智能家居系统应该包含以专用网络为基础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以节能减排与舒适生活为目标的家庭自动化系统与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手机位于专用网络之中既能够成为控制中心,同时能够成为数据接入终端,成为控制中能够对家电实现相应的控制管理,成为接入终端能够接收水电气表等相应数据实现远程数据传送的目的。

三、结束语

我国范围内的智能建筑行业起步阶段相对比较晚,然而技术发展的脚步很迅速,未来阶段的建筑发展趋势将会向智能化前进发展[5]。然而目前阶段在智能建筑环节上所应用到的先进型技术与成熟产品都依靠着国外的实际引进,对于我国今后建筑行业发展前景来说仍然成为瓶颈问题。伴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怎样把握物联网技术时代发展节奏,借助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实现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模式的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急需应当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公忠.物联网与智能建筑[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1).

[2]陈佳实,等.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1(1).

[3]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

[4]吴帅.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5).

[5]南京市物联网产业联盟.一套典型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的应用方案[J].物联网技术,2011(8).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丽水市科技局科技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2ZC012。

作者:潘攀

上一篇:康德美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国外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