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部编版

2023-06-13

第一篇:九上历史部编版第13课

2017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基础解读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灭西汉;后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推翻。

2、西汉建立:25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3、光武中兴释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影响: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三、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 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创立组织:太平道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知识小结 习题处理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火眼金睛找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东汉中期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迈,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后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走向衰亡。东汉后期,天灾人祸,时局动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二篇:川版九上历史教案 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课程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光荣革命”的时间;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权利法案》的内容;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认识克伦威尔在英国历史上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权利法案》内容,比较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的权力地位与中国封建皇帝的差异,学习比较认识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原因,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对克伦威尔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

二、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看图:新航路的开辟

回顾: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2)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引发了欧洲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点拨: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推翻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

今天,我们就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讲授新课

(一)革命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过渡: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凭借地处大西洋的海上优势,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而,也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那么,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1.阅读:P79-80页,用自己的话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1)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初步发展,毛纺织手工工场遍及英国城乡 (2)资产阶级成长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出现。

(3)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新兴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斗争,英国社会酝酿着革命。 研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英国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的第3条原因后批注:根本原因)

点拨: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这个王朝的国王家族姓斯图亚特,故名)。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国王位,便鼓吹“君权神授”。他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曾三次解散议会。他不关心英国的海上贸易,忽视建立海军。这些政策大大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

2.阅读: P79小字,了解“圈地运动”。 (1)什么是圈地运动?

从15世纪末开始,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养羊有利可图,不少贵族便赶走耕地上的农民,把土地圈围起来变成牧场。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

(2)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方面:“羊吃人”,对农民的空前剥削;

②积极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二)共和国的诞生和克伦威尔的独裁 1.共和国的诞生

阅读:P80-81页,勾画批注: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的重新召开。 (2)革命战争的经过

①1640年11月,议会的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②1642年8月,国王讨伐议会,国内革命战争爆发。通过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议会武装取得了胜利。

点拨:1642年革命战争爆发。内战初期,议会处于防守地位,从1644年夏天开始,军事主动权转到议会手中,因为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阅读:P80小字,了解纳西比等两大战役的经过。 图片:克伦威尔插图

克伦威尔出身于新贵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两次当选议员,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内战爆发后,他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5年,英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组成,即“新模范军”,这支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具有很强的战斗力。1645年6月,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一举摧垮了国王的主力军,缴获了大量辎重、大炮和文件。

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点拨: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最高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王宫广场被处决。(

图片:“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④1649年5月10日,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点拨:在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的这一年,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⑤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克伦威尔的独裁

过渡: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

(1)独裁统治表现

资料:1648年春,广大贫苦农民针对废除王权后仍然受压迫的现实,提出废除土地私有,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并在许多地方开垦荒地,掀起了掘地派运动。对此,克伦威尔下令残酷镇压,暴露了资产阶级反人民的一面。这年秋天,他又带兵“远征”爱尔兰,血腥镇压了爱尔兰人民起义。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共和国名存实亡了。

说说:结合课文P P81第2段,说说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的表现。 ①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运动; ②远征爱尔兰;

③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 (2)克伦威尔政权的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说说: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作用(评价人物)。

克伦威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英国内战中领导“新模范军”取得了三个战役的胜利,议会军能够打败王军起了巨大的作用。克伦威尔在共和国成立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新贵族的利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克伦威尔在政治上对共和国思想理解不够成熟,自己最后却实行了军事独裁专制统治。

过渡: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反抗,英国何去何从呢?英国革命就此结束吗?革命尚未成功,英国艰难地向君主立宪制迈进。

(三)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阅读:P81-82,归纳: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 ①1660年,查理二世上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②1688年的胜利,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革命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③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 阅读:P81末段大字-P82第2段大字,研讨 (1)政变经过

1688年6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反王朝力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邀请他在荷兰执政的女婿威廉(William.1650-1702)到英国当国王,其妻玛丽为女王,史称“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时间:1689年。

②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主要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 ③《权利法案》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一是确立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二是限制国王的权力。 ④《权利法案》的颁布有什么历史作用?

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

点拨:“君主立宪制”: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阅读:P82,说说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王权受到哪些限制?

总的来说,国王必须遵守议会制定的法律,国王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具体来说,这些限制包括征税权、征兵权、还包括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活动,不能干涉出版和言论自由等。

三、学习总结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①1640年11月,议会的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②1642年8月,国王讨伐议会,国内革命战争爆发。通过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议会武装取得了胜利。

③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④1649年5月10日,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⑤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⑥1660年,查理二世上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⑦1688年的胜利,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革命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⑧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进步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和专制王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它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是从封建社会开始向资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次重要革命,革命使英国逐步发展起来,成为近代强国

局限性:革命不彻底,保留了君主

3.试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的地位与中国皇帝的地位

①在法律而前的地位不同。英国国王必须遵守法律,接受法律的约束;中国皇帝则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约束。

②权力大小不同。英国国王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中国皇帝拥有无限权力。

四、课堂检测

(一)课后测评

(二)练习册

第三篇:(2018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品析诗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未酬”之心。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领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了解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品析诗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未酬”之心。 2.初步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3.结合背景,深入领会诗人复杂的情感,了解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说收集的关于李白的相关信息。

师引导:这样一个洒脱、浪漫的诗人,在四十二岁时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但两年后,他却连连感慨“行路难,行路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入背景,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和诗人相遇,看“行路难” 1.读诗,划分节奏。 生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诗为七言,也有三言,且对偶句较多。关注诗句音律的节奏,便于学生对以上特点形成直观的感受,也为下面改诗做准备。) 2.以诗改诗,晓其意。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多数七言诗可缩为五言”。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七言诗改为五言诗。要求:语句要通顺,不改变诗句的原意。 以同伴互助组为单位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改诗,促使学生理解诗句之意,提取关键内容,知晓诗人“行路难”难在何处,

为赏析语句做准备。)

三、和诗人对话,品“行路难” 1.感受“仕途难行”。

师引导:本诗题目中的“难”字,有艰难、困苦之意。本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难”之意? 生读诗,思考。

赏析: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示例: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此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茫然,这是“以乐景写哀情”。②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仕路难行”,反复吟唱,反问诘责,唱出了李白无限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生自由朗读诗,读出艰难之意。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 2.感受“壮志之心”。

师引导:“难”字的右边是“隹”,即“隼”,食肉猛禽,本义为鸟;而李白也曾作诗以鹏鸟自比,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喻指自己有大鹏展翅之志。本诗中哪些语句可读出这份壮志豪情? 生读诗,思考。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自由朗读诗,读出壮志之情。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全班齐读。 3.以诗比诗,解其味。

比较原诗和改后的诗,体会被删去的字的意味。 4.感受“壮志难酬”。

追问:诗人有壮志,有理想,可现实能不能如他所愿,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明确:不能。诗的题目和诗中慨叹的句子都表明诗人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在读中品味诗句,以“读”带“品”;在品中加深理解,帮助朗读,以“品”促“读”。同时,此环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诗句,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四、和诗人前行,思“行路难”

1.深读全诗,感受情怀。

著名古代诗歌评论家严羽评价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而李白只要把心中那口气喷涌而出就行了。”那么为了强化情感的宣泄,拆读可否?(和原诗比较) 出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提示:“茫然”一词有“失意”之意,还有“迷茫,不知所以”“模糊不清,不知所措”之意。 明确:迷茫与追求,失意与振奋,两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才是诗人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理想与现实矛盾不可调和的映照。也许“矛盾”真的是李白诗的一个代名词。

引入:元代杨载评论李白的七言古诗“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设计意图:拆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以及诗人矛盾的心情。) 2.知人论世,解读其人。

(1)引入:诗人在《行路难(其二)》中写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也曾直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面对残酷的现实会做何选择? (2)思其人。

出示李白生平资料(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关于李白的生平资料)。

纵观诗人李白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努力——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信。这份心怀理想的豪情真是难得。 3.学生激情读诗。

先自由读,然后个别学生示范读。

(设计意图:李白晚年经历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诗人,也有助于理解本诗中虽有哀叹但仍以激昂为主调的特点。)

五、课堂总结,师生诵读 【板书设计】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苦闷行路难(其一)坚冰塞川、大雪满山——道路艰险

闲钓碧溪、乘舟梦日——相信希望长风破浪、挂帆济海——信心坚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正确解释“酬”“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词的意思。 2.简要评析“用典”在诗中的作用。

3.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能够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生答“柳宗元”)柳宗元有个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这个好朋友是谁呢?(生答“刘禹锡”)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欢乐气氛

诗歌大意:你为我举起酒杯斟满酒,咱们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敲击碗碟吟唱诗歌。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久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知哪些信息?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指名读,集体朗读。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写诗人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来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个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们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运用了“向秀作赋”和“王质烂柯”两个典故。“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此联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朗读前六句。赏析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

明确: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言。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诗不是以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4.朗读八句诗。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此联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诗人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气概。 5.总结。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充满同情和悲叹,而本诗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前四句的感情基调为:沉郁、愤慨、哀叹、愤懑。后四句的感情基调为:雄健、昂扬、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力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给刘禹锡起的别名是什么吗?——“诗豪”。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这正是: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学习酬赠诗有感》) 【板书设计】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酬乐天扬州初逢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寓理于景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寓情于叙

席上见赠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韧不拔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中秋咏月的诗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诗人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传诵甚广。 (2)解题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本词小序中的“中秋”“兼怀子由”,透露出了词人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中秋”,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词人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写下此词。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象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大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uè):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起舞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 何似:哪里比得上。

上片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年该是哪一年。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经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回到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2)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下片大意: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年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相随,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地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唉!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圆满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明确: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明确:“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明确:“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无法入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明确: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将人世的悲欢离合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含了人生哲理,这几句也成为千古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中秋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片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收束全篇。 ⑧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词人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片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的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来劝慰她。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诗词抒写的情境。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情中寓理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抒发达观情怀下片人有离合 共寄婵娟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追求美好生活上片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借月抒情

第四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13 诗词三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  )  珍羞(  )  投箸(  )

侧畔(  )

宫阙(  )

婵娟(  )

琼楼(  )

长精神(  )

低绮户(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盛酒的器具)

玉盘珍羞直万钱(同“馐”,美味的食物)

B.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

C.何事长向别时圆(什么事)

我欲乘风归去(回到天上去)

D.千里共婵娟(这里指月亮)

玉盘珍羞直万钱(同“值”,价值)

3.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到乡翻似烂柯人

D.拔剑四顾心茫然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直挂云帆/济沧海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名句默写。

(1)          ,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2)金樽清酒斗十千,          。

[李白《行路难》(其一)]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运用典故表现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        。

(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5)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        ,        ”展现了词人对人事与自然进行的哲理性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

(6)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蕴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6.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瑰宝,它璀璨夺目、耀眼生辉,那就是古诗词。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主题为“诗海泛舟”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分门别类,辑录名句。(各写连续的两句)

①爱国类:

②战争类:

③劝学类:

(2)指出下列诗句歌咏的对象。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

③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

(3)有人就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的上片拟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下联:

【课内精读】

(一)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7.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热闹的宴饮气氛;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隐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着无限的失意。

D.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和政治失意的悲愤。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                 的哲理。

10.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

(三)[2019·河北]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12.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类文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①

[宋]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

①此词大约作于词人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3.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14.词的下片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甲]

水调歌头

[宋]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宋]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5.甲词中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1分)

16.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两词中画线的句子具体阐述。(3分)

(三)[2020·遂宁]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①

[唐]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

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

[注]

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

18.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3分)

答案

1.zūn xiū zhù

pàn

què chán qióng zhǎng qǐ

2.[解析]

C 何事:为什么。

3.D

4.[解析]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1)欲渡黄河冰塞川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4)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5)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6)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6.(1)示例: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①雪 ②梅花 ③画

(3)示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7.[解析]

D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姜尚垂钓与伊尹梦日的典故。姜尚与伊尹都是有才能的人,但都曾一时得不到重用,最终他们得到了明主的赏识,理想得以实现。诗人运用这两个典故,是相信自己也一定会遇到明主,从而实现理想,表明诗人对自己未来从政仍有所期待。故“对乘舟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和政治失意的悲愤”表述有误。

8.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体现了诗人的信念和追求,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9.乐观(旷达)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思对即可)

10.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11.[解析]

C 由“何似在人间”可知,“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表述有误。

12.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②体现了词人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13.示例一:“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示例二:“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生机。

14.写出了词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蕴含着词人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15.月亮

16.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甲词画线句体现了词人感悟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乙词画线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行走,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17.(示例)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18.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部编版

电子教案 课 题 少年中国说(节选)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2、以读代讲,让学生体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语言效果 3、让学生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历史背景,体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

责任、深渊、欧洲、汪洋、 鹰隼、履行、渊博 独立、干将莫邪、遍体鳞伤 前途似海、雄心壮志、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2.读背课文:回顾一下课文内容,能背下来的试着背诵,背不下来的同学看着书读 二、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这个观点实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 三、新课:

1、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 2、谈感受(痛心,气愤、痛惜) 3、回顾历史;+课件 3、梁启超面对清政府的无能,戊戌变法的失败,国难当头,有家不能回,他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了? (引读:故今日之责任……雄于地球) 4、提问: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看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少年+则国+”这样的句式,结构都一样,再看看内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样的语句读起来怎么样呢?(交代排比的好处)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看这一次你又读出什么啦? 只有……才能…… 5、面对我大好河山糟践踏,百姓处于困苦的境地,他痛心啊!他希望的少年中国在中国少年的努力下是什么样的呢?(引读:红日初升……来日方长) 6、看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怎么样?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7、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确实受到震撼和鼓舞。你们是怎么读的,读得这么好呢? 在想象的世界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作者把少年中国比作哪八种事物? 请你这样告诉我: 从 句,我读出了 追问:这样的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交代比喻的作用) 8、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 师:是一个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这,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 (引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9、(怎样理解这句话)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一起万寿无疆! 10、梁启超期待的少年中国现在是什么样的?(视频) 11、说说自己的感受 12、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 13、教师总结; 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前辈们开创祖国的今天,我们就要造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 14、习主席在北京向同学们给予了厚望,大家听一听主席的嘱托。

15、通读课文:我们牢记习主席的嘱托,让我们把的远大志向赋予行动之中,好吗? 学生活动 读词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观看视频 谈感受 引读 排比(气势淋漓,增加说服力的分量) 层层递进(两者命运不可分割) 练习说话 押韵比喻句四个字、朗朗上口、震撼 想象着读 学生说 红日、伏流、潜龙、乳虎、百兽、鹰隼、奇花、干将、 这样写使得一个突然崛起、幸福美好、前程灿烂的少年中国形象惟妙惟肖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智慧、富强、独立的、自由的、进步的、胜于欧洲的、雄于地球的) 学生理解(二者的命运紧密相连) 观看视频,谈感受 谈理想 通读课文 备注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上一篇:oa办公系统可行性方案下一篇:考研政治最后背诵2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