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2022-08-28

第一篇: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浅析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广义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了证券公司所从事的方方面面的业务,狭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是指证券承销商和证券经纪人业务,即投资银行是指经营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与投资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

在我国投资银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它却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投资银行,就不可能有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金融市场,高效的资源配置体制,精巧而又富有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当然也就不会有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近10年来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投资银行产业在中国逐步脱颖而出,在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一下三个方面浅析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机制不成熟。与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投资银行还属于起步阶段。首先,我国的投资银行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色彩浓郁,市场化运作不足。这种管理方式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有利于对证券市场总体风险进行控制,而其弊端也比较明显,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具体体现为:政府对市场风险承担主要责任、投资者过度依赖政府、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监管层次过多造成效率低下;投行业务由多个政府机构共同监管,造成投资银行过分依赖政府进行风险管理,自身缺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动力。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企业规模、业务在扩大,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但中国企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计划转变,企业管理制度不成熟;另一方面,大范围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对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现代企业经营所有机制界限模糊,监管困难,企业风险意识单薄,内控失效。

国内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不足。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针对于企业经营能力、业务能力、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查阅数据资料可知,我国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规模一般都较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抗风险能力低下。此外,国内券商相较于国外,业务结构呈现单一化,业务创新明显不足,进而使得券商的成长空间和创新动力普遍缺乏。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是券商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体现。

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防范、抵御金融风险是目前国内投资银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是用于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行业不规范以及金融风险频繁。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规范发展,政企双方必须要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寻求更为完善、优质的产业模式。国内金融产业要发展要生存,就必须要改革,构建与经济背景相适应的新型的金融机构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多样化的业务结构,扩大业务范围,从而提高投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篇: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现状

201114110110李孝通社保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现状

一、投资机构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的,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中央政府集中的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由中央财政拨入资金、国有股减持或转持所获资金和股权资产、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构成。

二、投资范围及方式

基金境内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

基金境外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货币市场产品,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以及用于风险管理的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

基金投资方式:由社保基金会直接运作与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运作相结合。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的基金资产由社保基金会选择的托管人托管。通过战略和战术性资产配置对资产结构实行比例控制。

从整体的投资组合来看,社保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上,同样我国也在逐渐放开对股市的投资。但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成本计算,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和金融债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投资仍面对着巨大挑战。

三、投资收益

由表可见,我国的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还是十分可观的,但是部分年份还是收益较低,同样有些年份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造成了社保资金的实际亏损。在表中可明显看出在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运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例:未满60岁的农民,如果选择了100元/年这一档进行缴费,加上每年不低于30元的财政补助,则每年注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是130元。连续缴费15年后,每年可领取养老金857元,其中有660元是财政出资的基础养老金,回报率接近9倍。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计算方法

基本计算方式:男(60退休).工资=上缴总额/139+工资基数*工资平均浮动系数*上班年限%女(55退休)=上缴总额/170+工资基数*工资平均浮动系数*上班年限%

新农保(一律60岁)= (上缴总额+30*上缴年限)/139+基础养老金55元

折合起来,新农保才相当于城镇基本养老的月收入390左右的上缴养老标准。回收本金自然是最慢的,

评价:新农保是给没有保险人的一种惠民政策,比个养老保险差不少。也许随着政策的改进,会慢慢变好。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一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试点县(市、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省政府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分别由中央财政和试点县(市、区)财政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基金构成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个人缴费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甘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第二条年满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第三条新农保制度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有利于与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等原则。第四条新农保制度实行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第五条新农保制度实行县级统筹。

第二章养老保险费筹集

第六条新农保采取按年缴费的方式缴纳。

(一)个人缴费。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暂设为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提高缴费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国家财政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省级财政按照实际参保缴费人数每人每年补贴30元。允许有条件的试点市州、县市区对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办法由市州政府制定,报省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试点市州、县市区政府负责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具体办法由有试点县市区的市州政府确定。

第八条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年满16周岁且不满45周岁的农村居民,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得低于15年;年满45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至60岁时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允许补缴,补缴时,政府补贴部分由试点县市区政府承担。

第三章个人账户

第九条试点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为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村集体补助资金;其他经济组织资助资金;省、市州、县市区财政补助资金;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

第十条参保人员跨统筹区域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全部转移。

第四章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第十二条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员的养老金。

第三篇: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不同的经济形势鳞次栉比的出现。之前,银行仅仅只是有中央银行及投资银行两种形式,而现在,投资者为了更好地获得经济利益,便出现了商业银行这种经营模式。同时,商业银行的存在,也为贷款提供了便利。近几年,商业银行为了使信贷更加的合理化、系统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了管理。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现状介绍的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

关键字: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现状

对策

第一章:引言

信贷风险治管理是古代贸易银行风险治理的焦点内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贷风险治理成为贸易银行风险治理中最症结也最具挑衅性的范畴之一。目前,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治理还处于较低的程度,现行信贷风险治理轨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信贷组织构造、信贷运作流程、信贷支撑系统中和事迹考察系统等方面仍有缺乏,而且我国的贸易银行还不能够真正完成风险收益最优化的银行运营目的。本文试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剖析了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近况和这些成绩发生的缘由,而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基于上述分析,对信贷风险治理的成长偏向、树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治理的体制状况、加速构建合适我国经济和金融情况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机制。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 2.1.1什么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信贷放出后本金和利息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 2.1.2 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贷业务是我国银行的主体业务,不管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无一例外。而各银行“保本微利”的经营目标也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由于银行信贷经营对象、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而之所以会高引起风险,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a.信贷道德风险 b.信贷操作风险c.信贷体制风险

2.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2.1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当时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狭窄,主要是吸收进来的活期存款;与此同时,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单一,一般是短期的临时性贷款,加上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变现能力较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实现其经营总方针的要求。 由此形成了资产管理理论。 2.2.1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不需要完全靠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有资金需求就可以向外借款,只要能借款,就可通过增加贷款获利。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3.1.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1)不良贷款占比偏高,潜在信贷风险大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国有银行的难题,但是国有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采取严格措施控制资产质量,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是余额还是占比都高于世界公认水平之上,四大国有银行与国际上同类银行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

(2)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 在信贷风险中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贷款。同时,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不大,银行的资产运营渠道过于单一化。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90%以上,这部分收入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使银行经营的风险以信贷风险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严重影响银行生存和发展。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信贷风险增大

我国短期贷款主要是工业贷款及商业贷款,二者合计几乎占全部短期贷款的一半,而投向私营及个体和三资企业的贷款比重过低,二者加起来还不足十个百分点,投向乡镇企业的贷款也不多。信贷过度投向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甚合理,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一些行业,信贷风险增大。

(4 )产能过剩严重,潜在引发信贷新风险

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12月份通告当前国内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对商业银行而言,产能过剩不但可能诱发信贷风险、新增不良贷款。由于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多数是集团企业,在前几年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众多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使其银行信贷资源在这些企业行业中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其承担的信贷风险增大,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3.1.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

3.1.2.成因主要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因:(1)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政策的制约 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如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对企业等技术开发、进步提供贷款支持,且贷款利率很低;为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政府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对贫

困地区提供扶贫贷款等等。这些政策性贷款由于受政府命令的影响,一般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都缺乏足够的严肃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 )金融体系不健全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但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利于商银行深化改革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利于银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利率管制问题。

(3 )法律机制不健全

法律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极不完善和规范,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各经济主体缺乏对信贷资产的保护意识,使商业银行难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二、内因: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完善,水平不高是形成信贷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从制度体系上看,内部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从管理体制上看,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仍有缺陷,主要是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缺乏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各种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从经营机制上看,决策机制不健全,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充分制度化。

3.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信贷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 (1)横向信贷组织结构的缺陷

由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前后台没有分离,相关信贷部门的经营目标存在模糊性。一方面,银行内部缺乏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部分管理者不顾实际风险承受能力的盲目扩张冲动,从而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严密的制度来约束信贷人员的权利和行为,信贷人员自我自我利益目标存在,使其与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融资的道德风险成为可能。因此,营销职能和风险控制职能的混同无法识别和防范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2)纵向信贷组织结构的缺陷

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呈现块状管理格局。由于没有形成对立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信贷管理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力、标注不一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通常按照行政区域层层设置分支机构,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捆绑在一起,不利于满足市场融资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要求,造成金融资源配置分散化和使用效率低,不利于银行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不利于信贷风险的整体控制。 3.2.2信贷运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防范风险为中心,难以实现流程的“增值”

(a)前台部门多点接触客户

各产品部门相对独立,各信贷人员对客户的需求形成“都管与都不管”的现象,等着客户自己找上门来,疏于关心客户的情况,难以开拓市场,各个部门只关心自身管辖的营销工作,且受专业产品知识的限制,往往忽略了客户提出的其他产品和金融组织的需求,难以形成整体营销力,服务水平得不到提高。 (b)营销层次低,营销能力弱

转型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结构单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性客户金融方案的复杂化,融资额度的逐步提高,而支行收到内部授权的限制,难以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直接影响银行对外的形象。 (c)业务流程缺乏创新性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单一,没有进行分类设计,区别对待,在主业务流程后缺乏辅助流程和特殊流程的设计,对于所有的客户、区域、产品、风险都是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业务处理,缺乏差异性和多元化。

第二、以自我为中心,业务流程服务于管理流程

(a)受传统信贷管理观念的制约,信贷监督管理体制比较落后 由于受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思维模式的影响,严重滞后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设法解决“重贷轻管”的问题,但由于思想认识尚未转变,一些贷款规律制度任“挂在嘴上”、“印在纸上”、“贴在墙上”的形式主义阶段。

(b)信贷风险管理过程管理缺乏整体规划,重点不突出,精细化程度不够,难以满足信贷控制的要求。

贷后管理对客户而言,其内容、操作要求等都没有差别性。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风险客户的区别对待政策,导致贷后管理执行成本较高,工作量大,从而使得贷后贷后监管人员疲于应付。在这过程中,对于风险的控制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单个风险点上,导致部分管理工作重复与管理不到位现象并存。

(c)信贷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尚不能完全适应贷后监督的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但是在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管理理念的实践都应该是建立在人员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没有针对基层信贷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实际的工作中自己摸索,从而使得信贷人员敏感性较差,贷后管理意识不强,往往凭经验和习惯性操作进行。

3.2.3信贷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a)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能力管理能力不强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相关系统的硬约束,控制操作风险,但在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期初,不少银行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缺失,而且缺乏信贷风险管理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

(b)信贷业务人员录入数据准确性有待加强

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要从银行相关相关核算系统获取,早期的信贷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导致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同时在数据的录入过程当中,存在错录、漏录、随意录等情况,这些都是导致后期数据的不准确性的原因。

(c)系统用户广泛开发,培训、管理、推广未能及时跟进

银行信贷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总行分支机构的各级负债人,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审查审批人员,客户经理,贷后检查人员,放款中心人员,统计分析人员等,覆盖了银行的三分之一,各职能之间存在交叉,导致后期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 第四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4.1明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a)以成本收益为最优准则,建立全新的信贷运作流程 (b)按照权利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的信贷组织 (c)以系统人员为支撑,建立完备的信贷支持体系 4.2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 (a)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体制 (b)强化外部监管与市场约束体制 (c)培养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d)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4.3 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a)建立与完善信贷风险测评系统 (b)建立与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系统 (c)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第五章:结论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方面,观念的陈旧保守,导致体制的不完善,沟通的不及时等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在后期,只要认真落实,职责清晰,都是可以避免的。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试着论述,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 分析[J].甘肃农业,2006(12). [2]郦国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J].中国市场,2006(11). [3]范昕昕.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 成因与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06. [4]刘澜飚,王博.国有商业银行处置迟缓 现象分析[J].金融研究,2006. [5]赵洪丹,李海红.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 风险成因与对策[J].时代经贸,2007. [6]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 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

[7]皇月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思考对策[D]成都,西南大学,2009 [8]王志东,孟剑锋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J] 学术研究,2008 [9]魏国雄 ,信贷风险管理 [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0]刘胜军、王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J] 商业经济 2008

第四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

银行的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如何配置资金,才能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自身盈利的决策活动,其内容包括:管理信贷关系;管理贷款规模和贷款结构;管理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经济效益,加强结算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则是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组织架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目标为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因此科学的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在我国商业银行内,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由市场评估导向机制、审贷决策管理和跟踪规范管理三个紧密相连的机制构成,通过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监督的三贷原则,识别企业贷款风险并做到过程有效控制,从而使贷款的整体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由此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征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监督机制,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同时,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 。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完善内部组织架构;问题与对策

宜顺论文网

目录

一、引言„„„„„„„„„„„„„„„„„„„„„„„„„„„„„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4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4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5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6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6

2、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6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7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7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7 (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7 (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8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8 (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8 (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9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9 (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9 (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9 (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

善„„„„„„„„„„„„„„„„„„„„„„„„„„„„„10 (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10 (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人员

监督管理。„„„„„„„„„„„„„„„„„„„„„„„„„11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宜顺论文网

一、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最突出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内,信贷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就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寻求新利润并保持现有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尽力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降低信贷成本,努力提高经营效益。因此银行需要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合理分配信贷审查权限、制定相应的激励惩罚制度以及形成独立部门的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与措失,以科学规范的信息系统和目标经营责任考核制,以权责分明,分工协调为基础,保证信贷管理的有效运行。

论文紧紧围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这一中心,在分析目前我国银行 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市场竞争 能力,维护市场竞争优势,巩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促进各项业务的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 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历史回顾:存统贷的管理(1953年-1958),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0年试编业务收支计划,标志着信贷资金开始进入计划管理阶段。1953年起,为了适应第一个一年计划的要求,银行信贷计划加强了计划管理和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统存统贷”的高度集中的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各级银行吸收的存款全部集中总行统一支配,贷款由总行统一核批指标,存贷不挂钩,不利于存贷款主动性管理。“存贷下放,计划包干,差额管理、统一调度”体制(1959年-1961年),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除中央财政存款仍由中国人民银行总管理外,其余存款、贷款全部下放地方管理,特别是对农业贷款计划下入由人民公社安排,银行只管着额。但是由于当时浮夸风严重,这种体制对经济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1981年,中国人民银 3

宜顺论文网

行总行把实行30年之久的“统收统支”的信贷计划管理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的管理方式,存差必须完成,借差不得突破,人而加强了各坟业银行的组织运用资金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加强对高业银行的风险识别,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底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步入了历史新时代。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①信贷管理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分析

信贷管理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正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深化期,政府依然在经济中发挥着有形的手的作用,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80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商业贷款占相当比例,而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贷款,一旦无法偿还,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环帐,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政府和商业银行埋单,从而破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运行管理和效率。其次中央银行的贷币政策周期对银行的信贷的收放有较显著的影响,尤其现在国内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而一旦央行放松政策,充足的流动性又会使银行过度放贷,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同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的信贷需求也会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激励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创新,也为银行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②信贷管理运行的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直线型向矩阵型的转变,按照职能划分部门,随着买方在资金市场占据主动地位,转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按照客户类型和部门专业职能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但是银行的信贷授权模式依然是过去“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管理责任的信息渠道为分级管理,即实行层层审批,逐级上报制度,这样容易造成纵向管理链条超长,不但加大了效率风险和时间成本,而且在一程度上淡化了责任,造成一种缺乏由一个完全责任主体统筹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也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发展过程,国内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银行的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的控制的惩罚,而缺乏对过程的全程监控,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已经造成,缺少一个能够监控整个信贷流程,并能够随时提供风险预警的体系。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看,风险补偿机制依然较落后,体现在信贷损失的补偿渠道单一,由于金融工具的缺乏,银行对冲 4

宜顺论文网

风险的能力明显受到限制,因此信贷创新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国内银行普遍缺失从获得客户需求,到产品部门设计解决的方案,再到实施的完整创新链条。首先,没有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信贷人员去了解客户的新需求,即使发现了新需求,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处理的反馈,其次,由于国内各种金融市场不完善,一些比较先进的信贷技术无法复制,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创新模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信贷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在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银行内部信贷权力分配不合理。一些基层管理部门的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者乱批贷款、乱投资等行为的发生,影响了银行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2)惩罚措施不明确,奖罚不合理,忽视对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的监管。银行与信贷人员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银行委托信贷人员去了解掌握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银行不明确的惩罚措施和忽视道德风险,使得信贷人员最后获取的收益大于其违规操作而受到的惩罚成本,即贷款的安全性与人人利益不挂钩,在这种情况之下,腐败行为就很容易在信贷人员中滋生,使贷款“寻租”等现象成为普遍。一些信贷人员会利用银行对自已的信赖,在还没有完全了解和掌握企业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向上级提交信贷材料,影响信贷部门的决策,这增加了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和信贷风险。

2、 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金字塔”型的纵向组织结构,采和层级结构组织信息传导方式。这样的信息传导方式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概念,以非个人感情为主的关系,其命令的指示和情况的汇报都具有较为严格的指挥链条,下经机构的信息层层汇集向上级传递,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反馈差。这会降低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而且层层截留导致信息的失真,表现为信息的漏损率很高,最终到达执行者手中的有效信息不准确或偏面,银行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选择信贷风险。

宜顺论文网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使基层信贷工作难以向前突破,商业银行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具有对企业信用和经营活动把握不准确,导致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在中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只极拓展国内业务的今天,有相当数量的资深信贷人员为了追逐高薪从中资银行跳槽到外资银行,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缺失许多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而且还会对银行客户产生影响,使得银行流失很多商端客户,从而导致银行客户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增加中资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成本,信贷人员队伍较高的流动性会降商业银行对其客户尤其是借款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3、信贷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来自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的压力,但很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视操作风险控制而轻视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其它风险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目标简单归结为安全性管理,在直接监管目标上存在偏差,忽视监 管效率,导致监管成本过大。不能能时预警,在风险发现方面还存在着时滞现象,同时应对风险的措施滞后、管理滞后、查处滞后、整改滞后,落后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此外,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以时应对潜在风险的预见和预防,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的应对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解决的对策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部门管理到流程管理模式的转变

(1)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按照以客户为导向的原则,设计了矩型信贷管理模式,但是,有些银行或其分行在矩型管理体制下,仍然地按照直线型管理模式运行的,新成立的市场部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在新体制下虽然原来的信贷人员,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两类相互独立的岗位,但由于未能相应建立独立的信贷决策机制和信贷责任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仍然存在较大的隐忧。

这个矩阵结构就是以客户和职能作为两个参考因素,以客户为导向重组信贷 6

宜顺论文网

机构,将原来的按信贷品种设立信贷机构,从上到下实行垂直管理的模式,改为按客户类型和专业职能设立信贷机构的模式,可分别设个人、公司、金融同业三大市场部门(分行层次)和客户经理(支行层次),有的还设立了政府机构部,在后台设立了相应的信贷管理部门,这样改革后,客户办理银行业务时,只要与某一个市场部门接洽就可以了,市场部门作为银行的前台,对外可以为客户提供揽子服务,对内与后台的多个部门(产品部门)进行业务协调。也就是信贷管理架构由直线型管理模式改为矩型管理模式。 (2)实行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

信贷组织改革后,各家银行信贷人员的岗位也作了调整,原体制下的信贷员在新体制下分设为客户经理和信贷风险经理,客户经理负责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营销和产品设计或产品组合等项职能,隶属于前台市场部门,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贷款调查、审查和贷后管理等项职能,隶属于后台信贷管理部门。至于客户经理是否对贷款质量负责,各行的做法不一。如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不对资产质量负责,只对业务发展负责;有的银行客户经理以对来务发展负责为主,对资产质量负责为辅,而信贷风险经理则以对资产质量负责为主,对业和民展负责为辅。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观念、客户观念大大增强。近年来,银行网点开进了住宅区,银行终端摆上了客户的办公台,手机银行随身带;以前客户办理一项业务要找银行的多个部门,办理多项业务可能要找多家银行,现在不但一个客户办理所有的银行业务只要找一个市场部门就可以了,而且客户的多个子公司、分公司及其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业务,都可以在一个银行内就完成,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二是实行流程管理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改革有可能走出前几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国有商业银行以往都是以部门(机构)管理而不是以流程管理为主,其实,问题常常出现在流程上,而不是机构有问题,如果因为流程有问题而把机构改掉,那时本末倒置。因为先有机构后有流程,流程跟着机构走,而不是机构跟着流程走,机构一般要保持相对稳定,流程则可以不断优化。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流程管理为主的模式,为根据业务不断优化流程、同时保持机构的相对稳定定提供了可能。这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有望走出业务发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如今客户经理负责发展,信贷风险经理负责质量,客户经理、信贷风险经理制度有望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兼顾质量 7

宜顺论文网

和发展的有力制度工具。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创新

(1)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上的创新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矩阵式组织结构的建立,国内的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下放信贷决策权力,根据对于客户经别的分类,按照客户大小,风险级别等给予不同级别的分支行不同的权限,以提供客户便捷,一站式的服务。在信贷授权和风险控制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选择了专职贷款审批人会议加高风险审查制度其和国外的审查委员制度相近,虽然效率较低但是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不些银行也在实行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双签制,这种制度对于市场环境和信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另外各大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信贷风险控制部门,这一部门更偏向于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这一体系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受到同级银行行长的影响较小,使其能够独立地做出客观的判断,并且有利于对各项贷款进行系统的,长效的过程监督以及时地发现问题,防患未然。 (2)信贷营销模式和流程上的创新

在信贷的营销模式上,一些银行开始尝试建立分层次的营销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尤其对于优质的大型客户,由牵头营销转变为直接营销,也就是总行和一级分行公司业务部的客户经理要直接与客户接触,掌握客户需求,制定客户服务方案,起草贷款调查报告,承担贷后管理责任,肩负大型优质客户的第一客户经理职责。同时在信贷流程上开始简化,压缩审查时间提高效率,并且这种营销体系使得客户需求可以得到更快的反馈,从而使产品开发部门能够更直接了解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改革创新对策

(1)继续完善银行信贷组织构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发挥信贷管理的作用的基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的产品才是生存的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独立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具体要做到:一是在一级分行设立信用风险官或信贷审批官其由总行直接任命和考核,并独立管理信贷审批部门,与同级行行长实行信贷双签制,在风险控制上直接向总行首度风险官负责,并对贷款承担第一审批责任。二是在二级分行要设授信审批分部和信贷管理分中心。这些 8

宜顺论文网

分部和分中心都直接隶属于一级分行,其考核由一级分行直接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业务上的独立,从而不会受到更偏好业绩的同级分行的影响,独立作出判断,严格执行总行的风险控制要求。三是设立专门从事信贷审查工作,且定期轮岗交流,独立考核。只有建立了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完善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而不会被特别的个人和客户影响,从而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在目标区风。 (2)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发挥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都一直认为人才是一家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将每个人的才能都发挥到极致才是企业成功的经验。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向我们说明了通过合理的管理促进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一致才能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在信贷规模约束中要设定具体的总量,行业和客户规模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严防规模失控。在信贷投向上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银行自身的发展占略,在行业、企业和产品三方面都设定明确的可考核指标,做到将有限的信贷投入增长行业的优质企业中去,真正做到贷款的优化配置。信贷质量约束上要切实将不良资产比例和信贷呆帐损失指标纳入到信贷人员的考核中去,同时要将上述所有的指标分解到不同层次和部门的相关责任人,同他们的个人相关利益挂钩,建立具有自我约束的信贷管理。在激励机制上要以以鼓励 在内的完整体系。同时改变原来单一的财务激励措施,建立长效激励管理体制,包括期权,养老计划,升职考核,业务培训等,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动信贷管理顺畅运行。

(3)形成能够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使信贷管理可以不断革新,自我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所处的环境也处于剧烈变化当中,当时有效的管理有可能会渐渐失去作用,因些要建 立自我运行的创新管理,以保持整个信贷管理 的自我新陈代谢。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客户需求获取和分析部门,并且同产品设计部门整合。能够通过基层的信贷人员及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分析整理反映给产品部门,从而将产品设计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真实理解上,同时做好新型产品的意见反馈工作,切实解决产品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影响问题。其次要完善考核督制度,不但要考核相关人员,并且要创新部门考核制度,在对相关部门的效率,成果等方面做出系统持续的跟踪监督,将考核结果交由相应的战略部门,使其可以结合新的竞争环境,内部运行情况,对于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往往使 9

宜顺论文网

他们更加了解内部工作的不足,并且通过全员的参民也会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知程度。只有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够保持银行的信贷管理的持续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变。 (4)弹性处理上下级授信权利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结构为垂直总分行信货审批机构,下级和上级行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合理的信贷权限分配会导致发放信贷效率的低下,还会导致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得不到融资使得商业银行错失了盈利的机会。作为一级法人的商业银行总行要整体地、系统地进行管理和调节,在做好信贷风险控制的工作下,弹性地处理总分支行的信贷权限分配,充分利用分支行信息优越的有利条件,调动分行的信贷营销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弹性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体现在总行对分支行的信贷业务授权方面上。在信贷授权上,不但要保证授权规章的明确和稳定,也要在灵活性和创新性上下工夫。明确性和稳定性,体现在商业银行总行一旦做出授权决定,分支行就必须严格遵守;灵活性和创新性体现在,总行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适当给分支行一些权限,使授权具有一定弹性。如果总行的授权没有明确性和稳定性,容易造成分支行的短视行为,带来信贷风险,也影响客户资源的稳定性;如果总行的授权一成不变,不具有灵活性,会错失一些潜在的优质客户,使得信贷资金盈利不高。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在信贷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变通地分配信贷审批权限追逐盈利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所发展。 (6)提升高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信息水平,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 监督管理。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指标分析体系,通过对企业所能承受的负债最大限度分析,可以有效地抑制借款企业过分的借款欲望,控制企业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风险。其次,注意运用现金流量指标,及时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反映和判断。再次注意预期收入分析,从动态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每笔贷款的安全性,把好贷款的“质量关”。最后,根据对不同客户的资信考察等级结果,进行相应的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对每笔贷款进行综合评定坚持贷款“本查”制度,把好贷款“投向关”。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用科学的风险度量化标准代替以定性为主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风险测算模 10

宜顺论文网

型、企业信用风险等级模型、内部评级模型,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等信贷风险分析的定量模型,有助于准确评估信贷风险,以便银行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

针对信贷权力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建议建立有效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分散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腐败。将“信贷制定权”、“贷款发放执行权”和“风险贷款处置权”三权发立,建立相对独立的信贷风险调查系统,不同部门行使相应的职权并将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上,明确职能范围和目标,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大额贷款和有疑难问题贷款进行审批和决策,避免出现类似贷款寻租等腐败行为。具体而言,信贷管理部门行使制定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各项信贷政策,制定有效的信贷寂批流程;贷款发放权由信贷业务部门执行,负责贷前贷后的调查和跟踪管理。资产管理保全部门行使风险贷款处置权,负责处理各类不良贷款的问题资产。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机制,提高信贷信息的传输效率,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理清信贷信息的传输途径,优化信息专递流程,加强归口管理,杜绝多头传递,政出多门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途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坚持精简、效率、效能和效益的原则。精简的核心意义是要求银行人员精明干练、工作高效、机构设置少而精,功能多样,适合需要;组织结构的设置要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坚持从际需要出发,精简层次,坚持层次精简和幅度适当的原则,层次的设置不能过多,信贷信息传输环节也不能过繁,特别要重视对关键传输点的设计,因为这是影响信贷信息传导通畅有序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各种信息,规范信贷信息的传导,让信息的传输更合理,既不会出现信息传导的盲区,也不会出现信息的重叠和漏损。对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主要是要减少信息传递的上下层级,加强对信息传输的监督,减少信息转输的时滞时间,使得信息能够尽快地传递到终端。另外,由某一指定部门统一管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既能使信息进出一个口,不出现政出多门,也便地银行查找、考核,还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宜顺论文网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几点分析,我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主要还是要加强内部的控制与监督,做到集体决策,权力平衡。对每笔贷款的发放真正做到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对各级人员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同时,确立科学的考核办法,逐步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重视对优质贷款的奖励。引导管理者和信贷人员对发放高质量贷款的重视。防范信贷人员以贷谋私,腐败经营,促进信贷业务安全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春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5月出版; 〔2〕郭远绍:《浅谈基层信贷风险防范》,《当代经济》,2008.11 〔3〕王瑶:《浅析我国信贷风险管理及防范》,《时代金融》,2012年;

〔4〕朱明磊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初探》,《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孔翔:《基于博弈分析的银企信贷机制研究及优化策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周远洪、曹志彬:《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与对策》,《银行管理》,2010出版;

〔7〕张建云:《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及质量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刘朝阳、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

〔9〕郭田勇:《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管理》,《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 〔10〕叶静怡:《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11)刘飏:《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银行家》,2012年(3) (12)彭智、陈阳:《金融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11(4) (1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13(2)

宜顺论文网

(14)赵征:《风险配置的内在冲突、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脆弱性与监管改进》上海金融,2012(8)

(15)伍雪玲:《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选择》〈中国经贸导刊〉201307 (16)李月:《论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必要性》,《时代金融》2012第24 (17)陈婷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

产品》,2011年第21期

宜顺论文网

第五篇:浅谈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风险的对策分析

一、绪论 (崔博)

二、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变迁(蔡成宇)

(

1、发展历史

2、制度改革

3、国内外发展史比较)

三、中国期货市场上市交易品种及现状(戴梓伦、谢嘉丽)

(

1、品种介绍及特点

2、市场现状分析

3、期货市场功能)

四、中国期货市场主要存在的风险 (崔博)

(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五、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前景 (李义兵)

六、结论(李义兵)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自白书教学课件下一篇:违法建设防控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