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名词解释

2023-03-29

第一篇:学前教育研究名词解释

2010年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真题 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

2、课程计划

3、环境绝对论

4、班级授课制

5、教学组织形式

简答

1、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制约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4、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5、运用讲授法有发些基本要求

论述

1、试分析分层教学体现的教学意义以及其对教学管理可能带来的挑战

2、试论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间的关系

第二篇: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

1.护理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研究或评价护理问题,并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也就是说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护理领域的问题,并用以直接或间接税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2.假设:指对已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性的结果或暂时的答案,是研究者通过仔细周密的思考,根据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归纳推理,对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做出一种因果关系的预测。

3.自变量:指能够影响科研目的的主要因素,自变量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可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果。

4.依变量:指科研目的,它随自变量改变的影响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研究中依变量是我们想要观察的结果或反应。

5.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 6.信度:使用某研究工具重复测量某一研究对象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7. 效度: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反映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越高,效度越好。

8.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9.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实际测量值的集合。 10.抽样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相差称为抽样误差。

11.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也称几率。

12变异:同质的事物,各个体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13.计量资料:用测量方法获得数据,对各观察单位用定量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这类资料一般有度量衡等单位。

14.计数资料:将全体观察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再分别清点各组中观察单位的个数,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就是计数资料。

15.等级资料:又称半定量资料。将全体观察单位按照某种性质的不同程度分成若干组,坍塌分别清点各组中观察单位的个数,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就称为等级资料。 16.摘要:是论文内容高度概括的简短陈述,它使编辑和读者能够迅速和准确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 17.个案研究:针对个案护理的资料进行研究,了解资料的内涵,探讨未知领域或对新措施、新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写出论文的过程 。

18.文献综述:是对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指作者在阅读大量原始文献后对文献中提出或探讨的某些问题的进展情况,经过将各种资料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和评价,即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加上自己的观点而写成的一种专题性的学术论文。

19.文献:指记录有知识或信息的一切载体,其中知识或信息是文献资料的实质内容,载体是文献的外部形态。

20.文献检索:是以科学的方法,利用专门的工具迅速、准确、完整地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21.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

22.量性研究:先规定收集资料方法,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23.质性研究: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处境中参与分析资料,找出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

24. 预试验:也称试验研究,即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前先做的一些小规模的试验,目的为检查课题设计中有无需要修正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 观察法:由研究者通过观察研究对象而收集取得资料的方法。

25.测量法:选用测量工具收集科研资料的方法。

26.问卷调查法:研究者选用一些公认的量表或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得资料的方法。

27.关键词: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

28.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决一个相对单一并且独立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确定的研究题目。

29.研究项目:是为了解决一个由若干研究课题组成的、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比较复杂而且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确立的研究题目。

30.科技档案: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

31.研究设计:针对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制定的总体计划、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32.实验性研究:又称流行病学实验或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组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

33.概率抽样: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34.选择性偏倚:指由于被人选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人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35.信息性偏倚:又称观察性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实施阶段,指研究中有关对象的或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因而产生系统误差。

36.混杂性偏倚: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外变量)的影响,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自变量)与疾病或事件(依变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做主,此时出现的偏倚。

37.护理研究论文:指按照护理研究设计方案,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完成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并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后撰写的学术论文主。

38. 研究:通过系统地、有控制地收集资料、反复地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39. 重测信度:用同一工具两次或多次测定同一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40.知情同意: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的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并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进行取舍。

41.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差别较大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

42. 偏倚:偏倚即系统误差,是指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真实情况。是研究中可以克服的。

43. 抽样误差:随机抽样研究中,由于个体部差异所导致的样本值与总体值间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篇:学前教育名词解释

1、综合性课程: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2、直观形象法:指在教学中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3、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4、幼儿园健康教育:指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5、科学讨论型活动: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以及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讨论来帮助儿童学习科学。

6、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7、体操活动:指儿童通过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根据人体各部位运动的特点,按照一定的程序,有目的、有节奏地进行各种举、摆、绕、振、踢、屈伸、绕环、跳跃等一系列单一或组织动作的身体练习。

8、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作为基本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幼儿园文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

9、幼儿园手工活动: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成型的

一种造型活动。

10、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方案,也是对影响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合理而系统的编排和处理的过程。

11、幼儿园学科课程:是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12、儿童心理健康:指心理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13、移情训练法: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与之共鸣的训练方法。

14、科学游戏: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游戏,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是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15、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

16、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17、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

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18、表现性评价: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19、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20、体态律动学说: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这种音乐伴奏下的身体大肌肉动作不同于舞蹈动作和表演动作,而是一种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身体律动。达尔克罗兹认为,这种身体律动充满了生命的节奏和动感之美,故称之为“体态律动”。

21、渗透的语言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是的生活情景中为幼儿提供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语言的机会,使幼儿更好的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

22、定性评价:是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分析评价资料和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23、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

24、依恋: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25、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与0到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寓言、通话、故事、儿歌等多种体裁。

26、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标有计划的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

27、活动教育观: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的提供幼儿充分操作语言的寄回,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幼儿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

28、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29、预知学习: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得特殊学习方法。

30、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它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含有较多的规则游戏的成分,能够较好的吸引儿童参与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去,并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

31、学前儿童的手工教育:教师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用双手或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32、儿童自然发展法:是由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柯达伊提出的。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各个使其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

33、铃木教育法: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和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提出的。他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套开发个人才能、使资质平平的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演艺精湛的音乐家的教育体系。

34、谈话规则:指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称的一些方式方法,违背这些规则,便有可能对人际交往造成不利影响。谈话规则主要包括用适合角色的语言进行交谈、用轮流的方式进行交谈以及用修补的方法进行交谈。

35、纸工:是以不同性质的纸为主要材料,运用折剪、撕贴等各种技能进行造型的活动。

36、前阅读能力:是幼儿在识字钱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知识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阅读的方式除了自己看以外,还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来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是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的准备期,我们把它称为浅阅读能力。

37、言语:是人运用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也是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

38、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去学习的活动。

39、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40、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他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材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的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进行

41、发展性原则:指在设计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儿童原有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42、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指0到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到6岁儿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应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展开。

43、练习法:指有意识的让儿童多次使用同一语言(如:语音、词汇、句子等)因素来训练儿童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44、启蒙性原则:指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室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

45、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46、学前社会教育: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4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即收集教育活动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内容、方法、效果等作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的过程。

48、访谈法: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49、动作表征:指个体的学习涉及了操作活动与直接经验,即通过直接的操作行动来理解事物,或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不需要语言的帮助。

50、涂鸦线:是年龄在1到4岁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划,画出一些乱而不规则的图形包括直线、斜线、弧线和折线。

51、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指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的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52、纵向组织法: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

53、时代性要求: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54、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指的是吧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5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即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56、幼儿体育:是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57、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科学的发展。

58、科学性: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59、打击乐活动:是以身体大肌肉动作参与为主,运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通过打击乐操作来表现的一种活动,它是儿童表达音乐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也是令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60、感觉统合失调: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再中枢神经有效地进行统合处理,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控制组合能力。 6

1、韵律活动: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6

2、身体素质:是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应,是表现一个人能有效的活动的一种能力,有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63、社会情感:指儿童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与控制、依恋、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6

4、整合性原则:指饮食营养教育的内容、方法、场所和途径等选择应尽可能全面而整合。

6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66、学前儿童的健康:指学前期的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没有生理缺陷,能较好的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6

7、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或理解为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 6

8、描述性讲述: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描述出来。 6

9、社会行为技能:指儿童在与人交往和参与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的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

70、有计划地谈话活动:是教师制定一定的计划和教育活动方案,依据事先确定的话题,有目的的组织儿童进行的活动。

71、智力:指儿童认识周围世界 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72、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7

3、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儿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74、活动目标:是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的。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75、幼儿园的保育: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与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7

6、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的方法。 7

7、最近发展区:是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7

8、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7

9、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括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80、个案研究法: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8

1、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实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选择的工具而已。

82、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学发的主要特点,旨在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的训练,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83、儿童自然发展法:由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柯达伊提出的,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

84、转折期: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8

5、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8

6、保教结合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87、单元教学: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88、幼儿园事故:指入园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和幼儿园组织幼儿离园集体活动而处于幼儿园管理范围内,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8

9、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90、完整发展: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体、德、智、美得全面发展;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91、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活动: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

92、即兴音乐: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的、同时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9

3、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指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内容、方法和技能,并能提供相应的材料,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

94、游戏操作法:是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 9

5、五指活动课程: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他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编制为实验,提出五指活动课程。课程的内容有五个方面组成,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有连通的、相互联系的。

96、幼儿园课程内容: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9

7、认知领域:主要包括知识的掌握、理解、会议、再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98、绘画:是儿童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空间感的艺术形象。

99、主题性音乐活动:是根据某一阶段幼儿园全民教育内容的需要,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去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在音乐程度上循序渐进的,是幼儿的演唱演奏能力所及的具备音乐艺术审美情趣的,与主题内容有关的音乐教材,进面组织音乐活动。 100、“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法,强调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引导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不断挖掘、发展儿童潜在的创造能能力。它以听觉为探索工具,通过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和巩固概念五个教学环节及听觉、演出、指挥、创作、分析和评论估计六个方面的教学活动训练,锻炼儿童多方面的能力。 10

1、幼儿园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性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10

2、独白:需要说话的人独自构思和表达对某一方面内容的完整认识。

10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10

4、多通道参与:“多通道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的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10

5、自然后果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0

6、体育游戏:以身体练习(包括各种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有锻炼身体,寓于娱乐,丰富生活,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的特点。 10

7、体态律动:是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指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

10

8、构图讲述:教师不直接提供讲述的对象,而是向幼儿提供各种构图材料,让幼儿根据一定的主题自由构思,通过绘画、粘贴、拼凑等方式将材料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画面,然后根据画面讲述故事情节或说出一段完整话的一种教育活动。 10

9、活动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也称作“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

110、全语言教育: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她强调对语意、学习者以及教师的尊重,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它主张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语音、语形、语用组成,语言中的音、字、词、短语等都只是语言片段。个体在学习语言时,首先是认识完整的话语,然后才是认识整体中的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中区分部分的渐进过程,学习的重点是真实的言语及语篇的“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

1

11、游戏疗法:以游戏作为治疗的手段或方法帮助学前儿童处理恐惧、愤怒、敌意等情绪障碍的一种途径。 1

12、问卷调查法: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以广泛搜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

1

13、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内容、方法和技能,并能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1

14、“元素性”音乐教育:强调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创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

1

15、日常语言教育活动: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生活环节,给学前儿童提供宽松自由的语言交际环境。这些活动不需要大段时间,重在鼓励学前儿童积极进行语言交流,通常包括“听一听”“玩一玩”等多种形式。 1

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1

17、肥胖症:指因过量的脂肪储存使体重超过正常的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称为肥胖病。超过标准的20%到30%者为轻度肥胖症;超过30到50%的为中度肥胖症,超过50%以上者为高度肥胖症。

1

18、诊断性评价: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制定教育计划或解决搜集资料、做好准备。

1

19、综合音乐感:20世纪60年代产生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就是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音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

12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1

21、单元性音乐活动:一种综合形式的音乐活动,但它指的不是内容的综合而是音乐本身的综合,即在某一单元时间内(2——3周岁或更长),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围绕某一音乐要素,综合听、唱、说、动、奏等音乐实践,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1

22、总结性评价:它是指在完成某个阶段教育活动之后,对其成果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该阶段的成果,以向决策者提供信息。

1

23、主题活动: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个主题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主题”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幼儿通过该主题的学习,

获得与该中心相关的比较完整的经验。

1

24、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教师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合理、恰当的处理师幼关系,既要引发儿童主题积极的感受、体验音乐、又要在促进儿童与音乐的互动中适时、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1

25、语言学习的随机渗透:随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各环节的语言学习,主要是指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入园问候、晨间谈话、游戏时间、户外散步等各环节,给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估计、鼓励幼儿积极进行语言交谈,增强听、说、读的基本技能,培养对语言和文学的学习兴趣,得到语言和文学的熏陶。

1

26、身体指数评价法: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数学公式将几项有关身体发育的指标联系起来,以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一种。

1

27、社会性情感: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

28、集体性科学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设活动环境,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就是说,集体教学活动是要求全体幼儿参与的科学活动

1

29、续编故事:一种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的讲述活动,是指教师先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主要人物和部分情节告诉幼儿,故事的转折部分或其他关键部分(比如故事的中间或结尾)由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变完整的一种教育活动。 130、学前儿童美术:是三到六七岁的幼儿所从事的美术造型活动和欣赏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1

31、涂鸦现象:幼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在能留下痕迹的平面材料上又涂又画,当他们看到自己画出的线条时就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这就是涂鸦现象。 1

32、方案教学: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

1

33、徒手操:由身体各部位(上肢、下肢、躯干)互相配合做出的有节奏有规律的举、振、屈伸、跳跃等动作所组成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

1

34、描述性讲述游戏: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词汇、句子练习的基础上,训练幼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描述的游戏。 1

35、尝试探究:儿童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来尝试操作和解释客观事物,以期发现和认识事物的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活动。

1

36、性别社会化:在特定的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

1

3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

的过程。

1

38、幼儿园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作为基本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幼儿园文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

1

39、作品分析法: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幼儿发展水平,或检测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方法。

140、微量元素:人体含量很少,但对生存和健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营养素,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

1

41、互动指导法: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互相作用的方法。

1

42、谈话欣赏法:老师以语言为中介启发幼儿与之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的方法。

1

43、常规教育:指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常规活动来丰富幼儿初步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生活活动相关的技能独立的生活能力以及在各种活动中所应遵行的行为规则和习惯的教育。 1

44、幼儿园教学(狭义):狭义的幼儿园教学是指幼儿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知识、丰富经验、掌握技能技巧,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智力、体质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1

45、青枝骨折:由于儿童骨头最外层的骨膜较厚,可以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就像鲜嫩的柳枝,被折后,外皮还连着。儿童的这种骨折称为“青枝骨折”。

1

46、情节画:儿童根据主

题内容的需要,把与之相关的物体形象恰当的安排在画面上的绘画表现形式。情节画,能是儿童学会将多个形象进行有机的组合,并正确的表现出个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构成一幅具有一定主题的画面。

1

47、科学小制作: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1

48、美术环境:幼儿园为幼儿的自由欣赏创设的外部条件,美术环境的主要作用是扩大幼儿的眼界,使之受到潜默化的艺术熏陶,于不知不觉中收到美术的教育。

1

49、幼儿园课程实施:教育工作者为了有效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课程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或组织幼儿开展多是多样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

150、综合等级评定法:是语言教育活动的一种评价方法。这一方法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的,即对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对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对活动的各种状态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能够得到综合的评价信息。

1

5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

52、蛋白质互补: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经混合,营养价值高,这种情况称为不同蛋白质的互补。 1

53、游戏:指幼儿的基本活动使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1

54、有规则游戏: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1

55、教育功能: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这种功能可以分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三个层次。

1

56、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1

57、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个别幼儿互动,或者是针对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进行专门辅导。

1

58、整个教学法: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反对实施分课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1

59、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160、普遍性目标: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

16

1、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着眼于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像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16

2、同化:指有机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16

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16

4、音乐教育活动中整合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中自然地将音乐领域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交融和渗透,同时也是将各种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不同的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16

6、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6

7、注意转移:只根据任务将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的心理活动。

16

8、性别化:指理解和接受性别,并产生社会认可的适合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

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

16

9、性别行为:之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170、探究性教学:指教师有目的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17

1、情境问题测试:是指先由评价者设计一个需要思考的情境,然后要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已经熟悉的科学经验、事实或科学概念来解释这个情境中出现的新现象。

17

2、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四篇:当代世界学前教育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P5比较学前教育: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学前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学科。

2、P6区域研究:是指以国家或地理划分为单位,研究不同地域、国度的学前教育特点、现状,并加以比较。

3、P6问题研究:是指以问题为单位,着重研究同一性质的问题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表现,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4、P7纵向研究:指研究不同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过程

5、P7横向研究:指研究外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6、P8跨学科性: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个特征,指比较学前教育需要运用学前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

7、P8开放性: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个特征,指比较学前教育是开放的,是跨国界的、跨文化的,是研究若干国家和不同文化国家的教育。它研究的时间跨度也是开放的,既关注正在进行之中的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也关注一定历史阶段内的演变过程。它还将以开放的姿态关注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的新动向、新课题。

8、P12贝雷迪“比较四步法”:这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一种经典比较教育的方法。贝认为:比较研究有四个步骤或阶段,即: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

9、P13描述: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即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事实进行客观叙述。

10、P13解释: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指的是“对教育对象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阶段,它要求从一开始就弄清这些现象的复杂性和两可特征。

11、P13并置: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并置即分类。整理描述和解释的教育事实,按具有可比性的形式分列,将教育现象一个个排列起来,或者将获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国的资料加以对比。此时需要统一概念,提出假说,并确定比较的标准。

12、P13比较: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的“比较四步法”中的一个阶段或步骤,即对并列的材料进行全面比较分析,验证假说,并作出定论。

13、P14参观访问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14、P14现场研究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对象之中,身临其境,参与各种活动,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的方法。

15、P14问卷调查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群向他们发放经过设计的问卷,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

16、P14文献整理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指通过查阅重要的学前教育文献、文件资料,并对文献的线索加以整理,了解外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详细情况的一种方法。

17、P15比较法:是比较学前教育的一种研究方法,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

- 1

34、P96感觉教育: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部分。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教具来完成。

35、P97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教育法三要素之一。蒙台梭利认为,适合儿童的环境就是“有准备的环境”,它包含如下要求:秩序;自由;真实与自然;美感与安全。

36、P97项目活动: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所谓项目活动,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大家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37、P98档案支持: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方案独树一帜的特点之一。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幼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这些记录对教师把握儿童的发展轨迹以及总结、评价已完成的活动和制定下一步活动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38、P98图像语言: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方案具的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之一。瑞吉欧的教师鼓励儿童用符号性的视觉表征活动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相互交流。图像语言已经与儿童的工作、学习相融合,成为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39、P120教育即生长:以生长论为基础,强调正确的教育必须从研究儿童心理开始,应当提供机会让儿童生动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要求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而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使之成为儿童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的生长过程;教育方法论的中心必须从教师方面转移到儿童方面。杜威认为,是否帮助儿童生长是衡量学校教育价值的标准。

40、P12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称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为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具有的“当前的目的”。

41、P12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应当是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42、P126国防教育法:1958年通过,是美国公共教育法案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共有十章,阐述了为各级教育提供赠予或贷款的计划,它强调了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更充分、更充足的教育机会,加强智力和技能的全面训练。

43、P132角色游戏:又叫娃娃角,是美国的课程元素之一,一般备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娃娃、镜子、各种娃娃服装、小型的家庭设备或场景设备。

44、P140 HAPPY计划:是美国的一项以家庭为基础的父母教育计划,是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指导计划。HAPPY计划直接把培训带入家庭,计划中的母亲们每周接受一次访问,每隔一周参加一次与其他父母们的集会。

45、P158儿童保护会:是加拿大一个民办的但有法律特权的社会服务机构。儿童保护会的宗旨是保证儿童能够在一个安全的、没有虐待和忽略的环境中成长。

46、P180生存能力:不是简单的指生活能力,而是指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充满人性,有能坚强地生存的健康体魄”。

47、P191日本父亲运动:由战后经济造就出来的新一代父亲,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对家庭和孩子缺少关心,使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与母亲单独相处时间太长,加上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师大多也是女性,对孩子

- 34 -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 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 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 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6.环境决定论: 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7.发展: 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8.独立自主原则: 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9.游戏化方法: 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0. 幼儿常规 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11. 幼儿园环境 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12. 完整儿童 指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

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13. 移情法 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14.直观形象法 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的方法。

15.最近发展区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6.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17.创造性游戏 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18.综合性原则 是学前教育基本原则之一,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19.行动操练法 是学前教育方法之一,指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20.结构游戏 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21.恩物 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22.儿童的发展 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3.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在古代,人们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根本的生存权都 得不到保障。

24.人的个体社会化 人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5.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6.活动性原则 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7.分离焦虑 “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28.家长参与 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29.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0.学前班 学前班是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31.受教育者

32.情商 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33.幼儿园

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是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部分,幼儿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的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34.常规 幼儿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35.年龄特征 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称为年龄特征。

36.教育活动游戏化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是依靠玩具、想象开展游戏化活动。

37.家长接待日 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设立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长和园所之

间的距离。

38.社区 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

39.人本位儿童观 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

40.入园教育 指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新入园幼儿顺利和适应幼儿园的教育。

41.学校教育 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42.发泄法

发泄法是对儿童内在心理和生理能量进行疏导和派遣的一种有效方法。

43.社会性惩罚 也称心理惩罚,主要是指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44.教育功能 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45.育人效益

人们通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的成果或收益。追求育人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教育投入取得较多的育人成果,或者以同等的教育投 入取得更多的育人成果。

46.学前教育效益

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47.认同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前儿童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认同是指向或其他真实的榜样,但有时也同一种理想或想象的榜样相联系。

48.游戏 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49.角色游戏 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感知,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50.有规则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51.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近的儿童之间的共同生活,共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作关系。

52.同伴互助 在两面三刀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

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53.教历研究 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时间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54.反思日记 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思想的记录,以次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的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的一种语言方式。

55.案例教学 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中教学方法。

56.亲子班

就是由社区组织的,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的班级。

57.家长学校 是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社区教育职能的另一途径,即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举办家长学校,以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 教育方法。

58.幼儿园心理环境 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59.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60.行动操练法 即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61.启蒙性原则 是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62.保育

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的良好发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63.白板说

白板说是洛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的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64.个性

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65.亲子游戏

指父母与子女间或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这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6.依恋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

67.角色扮演法

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的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68.讨论法

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69.学前初期

指儿童3~4岁这一年龄阶段,出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70.感觉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属简单的心理想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70.幼儿教育学

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

71.调查法

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72.实验法

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幼儿心理学常用的两种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上一篇:小企业会计准则类报表下一篇:需求工程考试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