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奋进开拓创新

2022-07-19

第一篇:务实奋进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谋发展 开拓奋进铸新篇

——政法学院(2009-2013年)五年成就总结

政法学院党总支

政法学院

一、基本概况

政法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60人;学生839人,其中本科生780人、研究生49人。学院设有1个党总支,教工、研究生、本科生3个党支部。现有在职教职工党员41人(另有退休党员2人),在职教职工党员数占在职教职工数的68%。学生党员93人,其中本科生党员79人,占本科生数的10%;研究生党员14人,占研究生数的29%。

二、五年来的工作成就

自2008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政法学院党总支和行政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教学、科研和管理,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五年 来,政法学院稳定、科学、快速、和谐发展,各个方面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学院稳定发展

五年来,学院党总支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院中心工作保驾护航,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思想的先进性、纯洁性。五年来,党总支、党支部和广大党员不断加强学习,认真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创先争优。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积极、慎重的方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发展党员的条件和程序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五年来,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81名,发展新党员327名(其中本科生党员305名、研究生党员22名)。认真做好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体现。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作风的先进性、纯洁性。结合学习教育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学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讲道德、讲诚信、求真务实,严于律己。

——加强党的宣传工作,扩大党的影响力。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正面引导,扩大宣传领域。加强网络宣传管理和网口管理。学院网页更新及时,新闻报道迅速,内容丰富多彩。

1

(二)加强领导班子、学院制度建设,促进学院科学发展

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关键。五年来,党总支从思想、作风和制度等建设入手,强化了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学院党总支积极参加校党委中心组学习,并按时召开总支中心组学习活动,及时传达上级组织的文件或会议精神,积极研讨问题,始终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保持一致,时刻保持政治的坚定性、思想的敏锐性和组织的纪律性、严肃性,增强党性。

——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密切联系群众,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密切合作,团结共事,共谋发展。坚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公道正派、风清气正的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做到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事业负责、对学院负责的态度勤勉工作,廉洁自律,在团结、理解、支持中形成工作合力。

五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学校组织的历次测评中,都得到了全体老师的认可和很高评价,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全体老师的胸怀和境界,也充分表明我们政法学院是一个团结、和谐、向上的集体。老师的高风亮节、宽容大度让班子成员受到鞭策和鼓舞,也让班子每个成员深受教益。

——加强学院制度建设、软环境建设。学院党总支与行政一道,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完善议事规则,追求依法治院。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决议制度,认真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党务政务公开等制度,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分工负责”。在评定晋级、评优评先、奖励分配等工作中均做到协商民主、集中决策、科学程序,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学院党总支在坚持依法办事的同时,又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营造稳定和谐、心情舒畅的学院环境。

(三)总支、行政密切合作,促进学院快速发展

五年来,学院党总支和行政一道,紧紧围绕学院教学科研中心、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稳定和谐发展大局,在师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师资力量不断加强。2009—2012年,共有22名在职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博士12名、学成归来博士8名。学院提前超额完成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任务。目前学院博士学位获得者24人、在读博士学位11人,共计35人,占专任教师数的64%。职称方面,五年来,晋升正高职称者3人、副高职称者11人。目前学院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23人,高级职称者共计28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1%。教师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科研水平逐步提高。五年来,学院教师获批科研项目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0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二类科研论文110篇;获得厅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2012年,学院荣获2006-2011学校“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积极探索教学新改革,教研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学院开设思政专业“卓越政治教师实验班”,开辟5个国际政治专业实习新基地;探索法学专业实习改革、巩固实习基地建设,与淮北市司法局、濉溪县司法局开展司法合作。完善学生教学规章管理,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实施政法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思政中心与淮北、亳州4所大中专院校共建,开展思政课“手拉手”系列教研活动

2 10余次。五年来,学院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项,省级卓越法律人才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思政课项目7项,省级重点教研项目3项、一般项目15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

一、

二、三等奖共12项。

——学术交流日渐广泛。组织全省性学术会议3次,组织老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多次,先后邀请20多位著名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指导学科建设,加强与高等级杂志社合作。

(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促进学院和谐发展

学院全体党员教师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师德师风、教风学风上,都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奉献精神,身体力行,爱岗敬业,责任心、事业感强。学院大部分教师还承担全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发挥了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五年来,有多名教师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程新桂老师被评为学校2013十大“师德标兵”之一,并作为淮北师范大学唯一候选人推荐到省教育厅参加全国师德标兵评选,安徽教育网对其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这是我校首次评选和推荐,是全校众多优秀教师的代表,更是政法学院全体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荣耀。这种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师德、事迹值得大力讴歌和弘扬。

同时,学院党总支在学风建设上,以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依靠力量,加强日常管理,在各位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风纯正、浓郁。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团学队伍工作深入细致,特别注意对经济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和帮扶工作。认真做好“奖、助、补、免、勤、贷”等工作,确保学生安心、静心学习,顺心、开心生活。五年来,学生中有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27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81人获得国家助学金,另有多人获得学校奖学金等各项荣誉。

——加强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自组织了6个学生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法学会、爱智学社、国际政治研究会、演讲与口才协会、青蓝时政社),自办了5种学术刊物(《政法评论》、《臻真学报》、《爱智学刊》、《中研报》、《时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和义务支教等志愿者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专业技能、丰富了大学生活,为就业、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积极拓宽就业途径,认真抓好就业工作。党总支通过提供就业信息、鼓励考研、考公务员、司考和参与报考西部计划、村官等国家计划项目等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推动学生就业。五年来,各届各专业就业率都保持在90%左右,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司考成绩十分显著。2009—2013五年,共计有五届890名毕业生顺利毕业,其中思政专业380人,考取研究生132人,占35%。考取公务员4人、通过司考1人;法学专业428人,考取研究生57人,占13%。考取公务员68人,占16%。通过司考76人,占18%。三项共计占47%;国际政治专业两届毕业生共82人,考取研究生22人,占27%,其中1人考取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MBA。考取公务员1人。五届毕业生中,思政专业考研率平均位列全校各专业前五位;法学专业公务员、司法考试通过率均为全校各专业榜首。2011届法学专业14栋235宿舍的6名男生全部通过了研究生、公务员、司考三项考试中

3 的一项;该班苏红同学全部通过了研究生、公务员、选调生、司考四项考试,另有多名同学通过了其中的三项或两项考试。

政法学院五年来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教风、学风有了新的转变,人才聚集度在不断增强、整体实力在不断提升,学院整体上呈现出了严谨治学、拼搏进取的优良风气和稳定、快速、和谐、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五年来的成就增添了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信心。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

1、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调,经费难以为继。党建和思政工作与学历、职称提高有较大冲突,影响队伍稳定。新形势下党员和师生的思想新变化还缺乏跟进式调研。

2、学院办学软、硬件条件不够充分,办学渠道不宽,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学科、学术带头人偏少,发展平台不多、不高,学位点新突破有很大的难度,高层次人才存在流失现象。

3、学院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涉及到师生切身利益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利益关系,强化制度建设和约束,强化监督。

4、领导班子和个人还需加倍努力,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切实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着力解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学院上层次、上台阶、上水平。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未来五年,政法学院党总支和行政将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居安思危、凝心聚力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团结奋进,进一步加强党的各项建设

——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强化整改,促进学院各项建设新发展。

——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加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和锻炼,增强党员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继续坚持原则和条件发展新党员,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保持学院风清气正。抓好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精神教育。

(二)求真务实,进一步深化学院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学院制度建设。加强对学院重大事项、关键环节的监督,坚持以

4 制度管人。加强学院中层干部和管理队伍的教育监督。协助行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全力冲刺新学位点。重视和关心全体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深入细致地做好硕导遴选、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顶层设计工作。深化落实双学位、双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改革。

——充分发挥学院二级教代会的职能。积极做好二级教代会召开的各项筹备工作,加强调研,开好学院首届教代会,进一步推进民主办学、科学决策、合力监督。

(三)以人为本,进一步构建和谐学院

——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倾听师生诉求,维护师生权益,切实为师生办实事。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关心因病、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情况的教职工,关心离退休老同志。

——选配好辅导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实际、全天候地为学生服务。经常深入课堂、宿舍,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网络的正效用。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确保安全稳定。

——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加强与学生的学习交流,促进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举办司考等培训班,开展考研、公务员考试辅导。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增加专业实践环节,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科研活动体系。

——做好学生奖助等评定工作。持续关注贫困学生、有问题学生。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 ——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活动,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健康心态,构建美丽和谐校园和绚丽多彩生活。

5

第二篇:勤奋务实 开拓创新

勤奋务实

开拓创新

---------------申报“巴东一中学科带头人”的述职报告

巴东一中 刘德科

1997年8月我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从教16年来,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在教学工作中,我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宋发刚老师和谭明忠老师学习,深入钻研教材,关注全国地理科教改的动态,大胆进行教改实验,因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始终致力于 “学生在快乐中听课和学习,在听课和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教学风格的目标不断努力!

在教学方面:

一、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特别是努力开展兴趣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充分发挥教师感染力,上课精神抖擞,热情洋溢,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心理兼容,并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法灵活多变,边讲边议,议练结合,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方法、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地理学科重视基本原理。日常教学中致力于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将知识原理讲授给学生,学生学习效果良好,成绩优异。无论是快班还是平行班和补习班,都走出了一批地理成绩优秀的弟子,如黄玉凤、许波、谭本军、向前、汪远航、杨璇、向国宇、蔡宏恩、赵海青、邓璇、薛丽、催翰文、郑刘竹、谭璐、曾大伟、薛好、朱玉平等。

二、言传身教,做学科带头人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扎实的专业功底,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多年的高考锤炼,使我形成了生动幽默、灵活多变的教学特色。熟练地掌握教学大纲,自如地使用教材和教具,科学准确地传授知识,胜任高中各年段的地理教学。我尊重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到了知

1 识,提高了能力。我所教班级的地理成绩十分突出。多年都承担了辅导青年教师的工作,组成一帮一的模式,给他们上示范课,听他们上课,看他们的教案,共同备课,研究分析教材、钻研教法,选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互相交流经验,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使他们都进步明显。2006--2007被学校聘为文泽波老师的指导老师,2007--2008被学校聘为潘德勇老师的指导老师,2011年8月被学校聘为朱毅老师的指导老师,他们已经成为学校骨干或者正在快速进步中。

自2001年恢复高考地理以来,全校地理老师团结协作、勤奋进取,在学习中改进、在摸索中创新,认真研究高考试题、《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正确把握高考形势和方向,广泛收集来自北京、武汉和网络上的高考信息,认真研究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新课教学和复习备考的有效性。辛苦的工作终换来累累硕果:从2001年到2011年的高考中,在学校连续12年获得恩施州第一的同时,地理所在的文科综合也连续12年获得恩施州第一,自2006年有高考成绩分析报告以来,地理的成绩也一直处于恩施州前列,帮助学校文科年年都有一人多则5人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上百人被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一次又一次书写了巴东一中高考成绩的新篇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恩施州教育上的奇迹,成就了“巴东教育现象”!

在教研方面

一、在学习中求发展

多年来,本人能认真钻研业务,了解地理教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更新知识,订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参加了省州县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学习,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并撰写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在州级等论文评比中获奖。

论文《自然地理环境的核心要素——河流》2011年5月获科技节论文二等奖; 论文《专题五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发表于2010年第6期《高中生学习》上; 论文《亚洲国家间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发表于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

论文《中国的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发表于2008年第5期《高中生学习》上; 论文《情景材料推陈出新

学科能力要求上升》发表于2008年第

7、8期《高中生学习》上;

论文《太平洋西岸的国家和地区》发表于2006年第3期《中学时光---高中地理》上;

论文《区域地理读图训练》发表于2006年第12期《高中生学习》上;

论文《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发表于《历史学习》2002年第5期。

1999年撰写的论文《洪灾过后,我们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在全国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1998年撰写的论文《借抗洪抢险的成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恩施州教科所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1998年撰写的论文《让学生讲一课》在恩施州教科所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

2 等奖;

1999年撰写的论文《知识经济时代,山区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恩施州教科所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因为工作比较突出,也获得了各方面的奖励:

2006年被湖北省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办公室评为“湖北省地理学科优秀教师”; 2006年指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关于巴东县黄土坡滑坡治理重要性的研究》荣获首届恩施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

2006年主持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垃圾处理与环保》和《地理探究课题》分别获得中央教科所第二届“全国研究性学习研讨暨成果交流活动”一等奖和二等奖;

2002年在恩施州研究性学习活动研讨会上主讲的示范课《地震》得到专家汤吉舜、张世平等人的高度评价;

2004年在巴东一中第一届“教学质量活动月”中主讲的习题讲评课《专题二》被评为“优质课”;

2006年在巴东一中第三届“教学质量活动月”中主讲的《西亚》在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7年在巴东一中第三届“教学文化建设活动月”中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7年在巴东一中第十届文化艺术节中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8年在巴东一中第四届科技节中撰写的科技实践活动方案《关于黄土坡小区大气质量的调查报告》荣获二等奖;

2008年在巴东一中第四届科技节“小发明、小制作”评比活动中指导的学生作品《智多星搬运器》荣获二等奖。

以教研促教学,广泛开展课题研究:

2011年2月作为课题负责人申报了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学科子课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负责撰写了课题申报表和课题研究方案。其他研究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

作为核心研究成员参与了由宋发刚老师主持的恩施州“十五”重点规划课题《地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自2002年立项以来,我主要负责学生研究学习活动案例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案例集,该课题于2005年10月经过汤吉舜等专家组一行评审结题并颁发研究成果证书。

2007年由我主持申报了恩施州“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自申报以来,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已取得《开题报告》、《推荐‘关于地理课堂教学的优秀文章’学习资料集》和《地理课堂过程研究的评课活动资料集》等阶段性成果。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由宋发刚老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已于2006年6月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结题证书。

二、抓教研促学科组建设

获得中级职称以来,多年担任学校地理教研组长和所在年级的地理备课组长,领导和组织地理教研活动。我们地理教研组组风正,教研气氛浓厚。我组现有13名地理教师,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2名,中级教师5名,5名新教师。身为学校的地理教研组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不仅注重本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理论的提高,而且要承担其他青年地理教师的培养任务,特别是全校地理教学方向的把握。所以平时非常重视学习、研究和沟通,经常帮助、指导青年教师,能够在地理教学中起示范作用。每学年不少于2次为青年教师讲示范课、观摩课,得到了领导、同行及学生的好评。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课时,并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我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学期组织全组教研活动不少于8次,共同研究把握各年段地理学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确保地理教学方向的正确。在各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案例课教学,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切磋;开足观摩课、公开课、汇报课等各类课型,以使青年教师和新教师快速成长。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校地理教研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先后有1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学校骨干教师,有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几十篇。

备课组是组织具体教学内容的核心组织。日常教学效果的好坏,高考成绩的好坏,都与备课组教研工作组织的好坏息息相关。经认真组织和组员团结协作,高考成绩屡创佳绩: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11年的地理高考成绩居全州前列。

在德育方面:

不但教书,更重视育人是我的工作原则。近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上,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以育人为本,以振兴巴东一中为自己最大的责任,认真实践“竭尽全力,倾尽所爱,真心奉献,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践行“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充满智慧”的学校办学理念,履行“以爱博爱,以德育德,以心换心”的胸怀,在教育中“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以民主的作风,真诚的胸襟,高尚的师德,团结广大同学,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成效显著。在当班主任的第一天起,我就时时地提醒自己,要经常把自己放在普通同学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去开展工作。我经常向同学表明:我和同学们的关系,首先是朋友,其次是师生,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诚地关心学生,真心地与同学们交朋友。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坚持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同龄人中的起点和位置,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每人都有奋斗目标,每人都有座右铭,建设严谨的班容班貌以及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等,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在这些氛围的熏陶下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产生强烈的成才愿望。与此同时,从狠抓学生的仪表、出勤、文明言行和上课的规矩入手,使学生懂得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一“伟大源自平凡”的道理,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严谨的作风。

二是加强与各科任老师的合作与沟通,在工作中牢牢记住“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4 的原则,做到全员参与育人。每位老师都有“共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力”的责任,并切实开展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前进道路上激励学生的工作。及时利用政教处编写的《走进一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风。

三是重视班团活动这一重要的德育教育阵地,狠抓班团活动的质量,改进班团活动的方式,较多地运用交流、对话、恳谈等方式,重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德育工作,常从网上下载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从而走出了一条新思维、深层次、多渠道、有特色地开展思想教育的路子。

四是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就是“首先要‘动之以情’——且永远要摆在第一位,然后才是‘晓之以理’,如果仍不见效,最后才是坚决地‘绳之以法’——即‘教育’→‘批评’ →‘挽救’ →‘处理’”。本人历来主张“挽救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有意义”,所以,对待这类学生,我都要求自己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去感化、教育他们。

经过不断的努力,所带班级多次获学校奖励: 2008年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2008年获得“巴东一中优秀班主任”称号;

所带班级多次在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月”、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中获得“先进班集体”、“一等奖”及多名学生获得活动“积极分子”和单项奖;多名学生获得“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称号,班团支部也被授予“优秀团支部”称号。

2009年的毕业班三(3)班、2010年的毕业班三(1)班和2011年的毕业班三(2)班无论是日常管理工作、学生成绩还是高考成绩均在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还创造了高分超越中班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在文科综合的备考复习上形成优势和特色!

借此机会表达一下早就应该说的一些内心的感谢:感谢宋校长和谭校长两位师傅多年的精心指导和培养,感谢地理组的同事们多年来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关心,感谢全校同事对我多年来的帮助和关心!

巴东一中是我的舞台,更是我的家,我将竭尽所能做好一个演员、一个家庭成员应该做好的事!

我是农民的儿子,读书的时候,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一名好老师的作用;参加工作后,当了一名老师,更知身上的责任重大,所以立志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并一直努力着!成绩属于过去,何况教育教学这门艺术永无止境,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勇于创新,再创佳绩。我深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第三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奋进中的杨家山小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一、学校简介

我们杨家山中心小学位于老城镇东南12公里处,座落在岵山脚下,前面有美丽的丹江水流经,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历经六十年的沧桑,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优美,是一所理想的育人之地,学校现有教师7名,教学班6个,学生130人。

二、教学楼

现在正对着我们的是高标准教学楼。它是2000年通过群众集资、社会捐助等渠道,共筹措资金20余万元建造的,现容纳了六个教学班和远程教育室一个。墙壁、门、窗等是今年投资5000余元粉刷过的。这里写着,校长警示:请时刻注意安全,轻声慢步过走廊等温馨提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下面我带领大家参观一下教室,教室内的学习园地全部更新,学生好的作品张贴在这里,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班级的这些励志标语,时刻激励同学奋发图强,增强学习信心。班班都建立了图书角,促使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这是远程教育室,为教师提供了远程学习的便利条件,可以不外出就能学习新的教育理念,领略新的课堂风采,教师们在这里上“导学互动”课,大大的节省了时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办公楼

下边请大家跟随我参观西边学校的办公楼,这栋办公楼是借助国家财政扶贫项目于05年建造的,现一层主要是会议室和教师办公室,两年来,学校共投资三千余元购置了教师办公桌椅和会议桌等。大大

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二层主要是体音美器材室、图书室、仪器室。室内制度健全,摆放整齐。

1、图书室添置图书柜一个、新增图书2000余册,图书册数之多,品种齐全,为我们开展读书活动奠定了基础,教师已经把读书当成了自己的内在需求,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2、仪器室:新增仪器500余件,共分科学、自然、数学三大类,凡是教材的实验必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这方面共投资8000余元,已达到农村小学三类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办学水平走在全镇前列。

四、文化墙和展板

下面我带领大家参观一下学校校园,在硬化、绿化、美化方面,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建设设标准篮球场一个 ,新修了厕所,修建了长达73米院墙。特别是今年,先后投资5万余元,修建了草坪、花坛、种植了常青树、花草。校园实现绿化、净化、美化、文化,使每一个景点能启智,每一块墙壁会说话,每一个空间能放彩,每一处有亮点。全面营造书香型校园,墨香型校园,学习型校园,研究型校园,平安和谐校园,创县级一流学校。

五、档案管理

在档案方面,共分队伍、教学、学生、安全、争评创六大块,全部载入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记录了学校的各种活动,档案整理规范,分类明晰,便于查阅等。档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条理化。敬请大家查阅。

六、学校管理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倡导“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勤学、好问、守纪、健体”的学风。坚定不移的走科学治

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我们杨山小学一班人,在县教体局、镇中心学校的领导下,励精图治,用热情和爱心孜孜不倦地培育花朵,造就栋梁。充分发扬实干、创新、敬业、奉献精神,工作敢争先,成绩勇创优。连续五年我校的各项工作均位于全镇前列,多次被授于“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文明单位” “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我代表杨山小学全体师生,真诚感谢各位领导对我校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欢迎大家再次光临,祝大家一路顺风﹗

谢谢﹗

第四篇: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优秀共产党员张兆民同志事迹材料

张兆明同志1965年2月18日生,2002年7月入党,2001年至2006年年底担任平安镇张家寺村民委员会主任,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担任平安镇张家寺村党支部副书记。2010年12月担任平安镇张家寺村党总支书记兼张家寺村个体工商业支部书记,张兆明同志自担任村干部以来,能主动学习党在现阶段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勤政为民,恪尽职守,认真履行村党支部书记职责,能团结和带领村委、支委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村风民风有了较大改观。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班子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张家寺村党总支为了加强支部班子自身建设,组织好每月的党员学习日活动和平时各项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的同时,张兆明十分注重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发展优秀的年轻人入党,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配置完善了的党员活动室,并通过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坚持上“党课”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功能等途径,积极开展党员培训,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致富能力。

为了增强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在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突出抓好中青年党员实用技术的培训,优先在党员中扶持和发展重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个体工商户,让他们成为农业科学技术

和经商的受益者和传播者,充分发挥党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个体经商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村党员成为“发展经济的领航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科学技术的辅导员、勤劳致富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进一步带动党风、民风的根本好转,促进整个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除此之外,他还注重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作风建设。几年来,凡是重大决策都要召开联户代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讨论,实行村务公开。支部成员洁身自爱、廉洁自律,坚持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做到了不吃、不拿、不卡、不要,保持支部班子的纯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搞好民主制度监督,推进民主制度建设

完善村务工作制度,搞好建章立制工作是加强村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村两委会缺少会议纪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他首先理顺会议制度,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要求重要的村务工作必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接着,根据上级下发的村务工作规则,他又结合该村实际,帮助细化、完善各项村务工作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日常村务工作管理、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为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规范村干部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有利于新村发展,正确引导村民用好选举权,他会同上级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参加了选举的每个环节,保证了选举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一心为民办实事

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行大于言”。在为群众办实事上,不能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张兆明始终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村党总支的重要议事日程。

1、全力建设村级道路。为使经济进一步发展,解决村民下雨天买菜难的问题,在张兆明的带领下,村党总支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党员大会,研究和讨论道路铺设问题,在村级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经过多方筹资,为张家寺修出了长达两公里的水泥路面,得到了群民的一致好评。 “没有钱想办法办事情”,这是村支部书记的话,这句话的背后,体现出村党总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指导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和拥护。

2、排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张兆明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群众看到村干部尽心在帮助自己,心平了、气顺了、意见少了。

3、积极响应党的方针政策,关注村民的生产生活。张兆明深入百姓家中对困难户、老人进行摸底,发放补助资金,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政策允许,他都尽心尽责地去解决。帮助困难群众和度过难关。

4、在春节前组织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对全村13户困难户和5名

有病老党员进行春节前慰问,询问他们在生活和生产存在的困难,并对能解决的极力想办法解决。

5、今年在举行庆“三八”文艺节目大型活动中对孝敬老人的三名妇女进行了“孝敬公婆好儿媳”表彰奖励,以此宣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全村妇女向她们学习。

6、为了平安镇小城镇建设的顺利实施,今年村党总支带领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在天气特别寒冷情况下,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努力,完成了1#、4#及广场30亩征地任务。

7、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和解决砖厂欠账问题,公开招标,重新启动了砖厂。

8、新农保参保率达92%以上。

9、为迎接建党90周年,组织党员代表52人到革命圣地延安—会宁考察学习。

四、致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把张家寺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张兆明十分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特别是今年结合“创先争优”重要活动,把“四爱”教育继续引向深入,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政治思想素质,涌现出大批好人好事。在思想教育中,他还注意发挥党员的骨干、桥梁作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为进一

步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党总支在村里办起了农民科技培训班,聘请有关技术人员,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以农村远程教育播放、科技知识电视录像等形式,定期向群众传输农业技术,课按季节走,让科技走在前。为带领群众致富,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党员干部率先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每个干部学习一种农业技能,积极开展奔小康农业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党员发挥表率作用。

在张兆明同志带领下,张家寺村党支部多次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通过全体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张家寺村各项工作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群众对村干部和党员的满意度也逐步提高。张兆明同志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群众的信任,是党员乃至全体干部的楷模。

张兆明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深得群众敬佩的村支书,是群众喜爱的领头雁,所做的工作看似平凡,也是一位党员干部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位村支书能长年累月这样长期地坚持下来,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名符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

附:张兆明同志奖励情况

(1)在2002被红古区国土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在2003年被平安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3)荣获2004年被平安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4)2004年被红古区区委、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5)2005年红古区人大评为“先进个人”;

(6)2006年被平安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平安镇张家寺村党总支委员会

2011年5月18日

第五篇:务实奋进创新高效(推荐)

务实·奋进·创新·高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十·五”规划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十·五”规划期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从学校教师队伍和课堂教学实际状况出发,以教学研究带动和落实学校“和谐教育”理念为指导,成功向市、省乃至国家申报课题六项。截至2006年7月,全部顺利完成结题工作,并获得各级认证七项,为“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寻困惑,找准务实发展方向

“十·五”规划期间,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从学校实际工作出发,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向各级教育研究部门课题研究项目17个。

自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教育改革给在校教师们的教育行为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如何在以往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科学地扬长避短成为我校实施教育改革的头等要务。从2001年9月起,围绕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教研组开展了自下而上的“寻困惑,定方向,求突破”活动。活动中教师们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状况,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各自学科教学活动中阻碍学生发展的“症结”。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们认识到,只有切实解决好困扰教师教育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

在广泛征集意见,深入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各教研组以组为单位向学校提交了13个校级研究课题,另外,语文组申报的《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和谐操作研究》、数学组申报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和科学组申报的《探究性学习评价研究》分别批准为市级研究课题,科学组申报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被列为湖北省“十·五”规划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另外,我校体育组、科学组还分别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和《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两个研究项目。

由于我校课题研究项目的产生来自于一线教师,不仅可行性强,而且主动参与的教师人数多,全校承担了课题研究的教师达到85%。我校的科研课题和科研队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为我校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练内功,校本教研推动教师能力发展

在各项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借源自于一线教师产生的各项校本研究课题,一方面抓项目研究,另一方面抓教师培训的落实和提高。通过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保障机制使广大教师乐于参加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我校坚持把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看待,尤其重视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我们重视对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的教科研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注意对象的层次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效果的实在性。以校本培训为主,采用专题讲座,沙龙式研讨,课堂观摩,成果交流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老师的科研能力均获得相应提高。通过培训,力求促使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

教育改革的真正“秘密”隐藏在日常教育经验之中。学校教育科研的优势就在于科研的主体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是教育的实践者,对教育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在教育实践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由此,我们以构建学习网络,营造团队学习氛围为突破口。构建“学校—教研组—个人”的三级全员学习网络,有声有色地在校内开展科研活动、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活动,通过学习研讨、教学研讨、成果展示等多种活动设计,营造团队学习氛围。在经费和时间保证的前提下,我们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拓宽学习渠道,曾先后邀请华中师大教授和武汉市教科院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作课,有20多名教师分别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研讨交流会,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与专家进行了面对面、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提出了我们的困惑与难点,并且探讨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校各课题组本着务实的精神,把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经常结合课题研究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示范、观摩、实验课,把研究落实到教学中去,以推动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推进新课程实施的进程。我们的教师如果带着课题走进课堂,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将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升华。

三、深推进,巧借第四媒体——网络建设

依托校园网络建立和完善“华中科技大学附小教育科研”网页,开设教育科研、教育信息、校本课程、校本培训、蓝鹊在线等栏目,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手段现代化、方式电子化、内容数字化,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多向合作互动的有益探索,以实现资源的交流共享。使现代教育手段成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好参谋,教育、教学的好帮手,专业化发展的好伙伴。

在我校教育BLOG蓝鹊在线栏目中,我们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专题博客中及时进行网络交流,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各教研组运用“蓝鹊在线”专题博客,围绕所研究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的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并在博客上发表交流,使问题研究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每月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改研讨会,集中剖析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述说每个月的收获、感悟与困惑,有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细节,也有一段时间内就某个教学内容的反复推敲和追踪调查。

我们感觉到运用这种博客交流、当面探讨的教研方式对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课题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表现在:①从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的观念树立起来了。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教师新的职业生存形态正在发生改变。②课程意识进一步加强。科学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育改革走向成功、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催化剂。一年来,老师们认识到课程意识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我校教师具有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积极投身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功。③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的个性化更显特色、相得益彰。教师的观念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为了适应21世纪开拓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教育观、新型的过程教学观。”的理念也深入教师的内心深处,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因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显特色。

为了使这样的交流研讨方式发挥其最大效益,我校建立了与之配套的理论学

习制度、教师对话交流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坚持走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校本教研之路,在教师集体中日益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的氛围。通过营造科研氛围,充分调动起教师学习理论,探索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形成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观念,把教育科研看作与教学工作不能分割的部分。

四、潜积累,教育科研结硕果

五年来,我校在各项课题研究中都积淀了丰厚的研究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成果已经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五年来我校教师发表在各级教育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文章57篇,各级教育部门获奖论文、课例136个。体育组结题报告《》科学组结题报告《》双双获得全国教育科研规划小组评比一等奖。学校先后被确认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语文组承担的《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和谐操作研究》课题研究深刻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从“听说读写和谐操作”研究入手,加强对语文教学操作层面研究的设想,明确了“听说读写和谐操作”的基本内涵,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理想状态。通过全体语文教师的具体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操作方法,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操作性。基本构建起了以和谐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管理学生语文学习的新模式。通过建立制度,安排时间,组织活动等形式,在全校范围营造出了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的学习氛围,并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特色之一。

数学组承担的武汉市“十·五”规划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探索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活动为平台,以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建构数学文化素质结构为核心,以有效开放教学和建立记录袋评价为导向,以练习与作业设计改革为促进手段,以解答开放题活动为舞台的具有一定结构体系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在由市教科院组织和主持结题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选题针对非常强,是为落实素质教育,解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这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同时指出,该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见,探索出符合数学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具有推广价值,特别是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具有新意,值得推广。

体育组承担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子课题《以大课间活动为契机,深化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提出从课间操入手,以大课间为主线,认真落实阳光一小时工程,让大课间成为学生们渴望的“欢乐时光”,成为充满情趣与享受的“快乐广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认真执行并落实了教育局制定的每日阳光一小时体育健康活动,提出了“我快乐、我健康”的口号,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方法教给了学生。学校体育组自行编排了几套不同形式的操,如雏鹰少儿操,韵律操,武术操,搏击操、等等,丰富了学生的大课间活动,真正使快乐的“阳光一小时”活动,落到实处。原国家体卫艺司司长曲宗湖教授来我校观摩“大课间”活动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写下赠言:“华科大附小素质教育的基地体育教育的乐园,

贺华科大附小取得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成绩”。 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该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今年的结题中,获得了全国课题研究一等奖的好成绩,其论文在评比中同时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科学组承担的湖北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分别从科学认知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自主科学探究活动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活动策略、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发展的新平台研究、设计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的主题活动和建立旨在调控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由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的评审专家,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评审专家们认为,课题组以课程改革为背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把课题研究与科学课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专家们还指出,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培养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系列实施策略,如加强科学课课堂教学组织,帮助学生开展自主科学探究活动,设置网络科学探究平台,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开展富有特色的探究活动,并建立了一套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等。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同类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并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达到了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科学组参与的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开发并制作了一套校本课程教材——《教室里的环境医生》、《今天我当家》和《社区里的六·五演出》获全国一等奖。

五、强根基,瞄准新的空间

在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学校领导进一步加强了“科研兴校”的战略举措。要求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建立激励全员参与科研的机制,树立把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切行为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意识,坚持走校本教研之路,把学校构建成一个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习型组织。创造条件,保持我校在同类学校中的科研优势,继续保持与各有关科研单位的联系,争取继续参与全国、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项目,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促进全体教师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科研成果能力的提高。继续走务实发展的“校本教研”之路,探索新时期教育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并将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加以交流、总结和推广,真正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各级教科室和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仍处于创始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认真总结,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二〇〇六年八月

上一篇:五四红旗团委创建下一篇:污水工程进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