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幼儿微创造

2022-10-11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发现, 甚至还会构建新的事物。 这些行为远远比不上大人创造电灯电话那样大的价值, 看起来似乎一点意义也没有。 但是它蕴含着幼儿朴素的创新精神, 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萌芽。 幼儿的这类创造行为非常简单, 我们称之为“微创造”。

1幼儿微创造的特点

幼儿的微创造具有普遍性。 正所谓“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幼儿的微创造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它无需特殊的场地、固定的时间、昂贵的材料。 例如, 一天清晨孩子醒来, 发现了床边的折叠镜子, 孩子打开镜子, 把镜子当成了翻盖手机, 靠在耳朵边叫乌鸦起床。 然后她又翻到了榻上, 用手掀开大床上的凉席, 惊喜地说:“妈妈, 我们家有隧道呢, 但这是个没有灯的隧道! ”孩子小心翼翼地从黑乎乎“隧道”爬了出来, 躺下, 把头搁在床边上, 说:“妈妈你帮我洗头! 先把头弄湿, 然后抹洗发露, 冲水, 擦干, 好啦! ”原来她把床变成了理发店里的洗头床。

幼儿的微创造具有童趣性。 幼儿的创造都是基于孩子独特的观察视角, 很多平常的事情, 成人不会发现, 孩子却能找到其中的奥妙。 家长带外孩子出吃饭, 走过酒廊, 妈妈问女儿:“为什么红酒都倒着放? ”女儿说:“因为红酒宝宝要睡午觉了! ”开餐了, 桌上有一盘鲫鱼, 女儿乐呵呵地说:“大家看, 有两条鱼在亲嘴! ”一桌成人抬头, 观察着盘子里的两条鲫鱼, 还真是头靠着头!

幼儿的微创造常常具有艺术性。 幼儿的思维还没有经过科学训练, 他们的认识不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束缚, 他们的言行有时充满了超凡的艺术想像力。 初秋天天和妈妈在湖边散步, 皎洁的明月倒影在水中, 凉风吹过, 水波荡漾, 这时天天兴奋地说:“妈妈, 你看, 月亮在水里荡秋千! ”

2被忽略的微创造

有人曾把幼儿的创造比作清晨的露珠, 很美但生命短暂。的确, 幼儿期是一生中创造欲望最活跃的阶段, 对孩子一生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管是从民族进步的角度, 还是个体发展的视角, 创造一直被教育界重视。 但是事实上, 幼儿创造力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也许很多家长都知道创造力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 孩子的这些微创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赞赏。 很多家长更重视孩子背了多少古诗, 会说了多少英文单词。 我们不能因此而一味批评家长的教育短视或者急功近利, 因为很多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很多, 那么我们从家长角度思考。 首先, 很多小学一入学就要求孩子认识拼音, 会唱英文歌, 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落下, 在学前期就提前准备好了知识。 其次,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量化, 比如今天学会了两个拼音、会弹了一首钢琴曲子, 而创造力的进步是看不见的, 家长会觉得孩子没有进步。 家长是“望子成龙”, 所以希望孩子“好好学习, 天天进步”, 天天要有看得见的进步。 家长的做法使得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与单一的枯燥的与知识的较量, 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多微通道的感知都被磨灭了。

3激发孩子的微创造

种种原因催使学前教育在“小学化”的方向上越滑越远。 学前教育纷纷“抢跑”让很多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甚至培养了一批人造神童, 然而这么多年来钱学森之问依然无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国家崛起必然受到制约。 即使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 拔苗助长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 那么, 我们家长怎么能够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微创造呢?

首先, 建立宽松的家庭环境, 允许幼儿做一个幼儿应该做的事情。 大多数家庭里有着太多的“不能”、“不行”, 在成人的世界里, 我们希望孩子做事有秩序、高效、专一, 可孩子们却总是“磨磨蹭蹭”、做出许多“多余”和“离谱”的事情。

早上起床, 电饭煲里的粥沸腾了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 孩子好奇的问:“妈妈, 我能看看锅里的粥吗? ”妈妈厉声回答:“别看了, 赶快刷牙去! ”当孩子拿起牙膏, 试图用转、折、拔、咬等方式等打开盖子时, 妈妈又冲进来说:“哎呀, 别磨蹭了, 你不会, 让我来! ”在一个平常的早晨, 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不行、不会!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孩子不是被禁止做喜欢做得事情, 就是被强驳做不喜欢做得事情。 久而久之, 孩子的好奇心被磨灭, 探究欲被压抑, 孩子对身边事物失去兴趣, 不喜欢观察、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动手, 又从何谈创造呢?

幼儿的学习坚决不是通过静听、静观而获得, 主要是通过自身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实践, 建构新的认识和经验。 所以, 天性使然幼儿好动、好玩, 还玩的独到。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考虑幼儿行为的科学性、价值感。 古往今来, 很多发明家的家长都允许孩子离奇的表现, 例如爱迪生的“孵小鸡”行为、张衡数星星行为。

雷雨季节, 地上到处都是水洼, 家长在散步时, 看到水洼总是提醒孩子避让, 可以孩子最喜欢踩水洼了。 他们还自已试验了多种踩水洼的方法, 当孩子使尽浑身的力气, 纵身一跃, 踩下水洼, 水花四溅, 那一瞬间迸射的图案在孩子的心中无与伦比, 这种瞬间爆发的迸射也让孩子觉得痛快淋漓。 再比如“打牌”, 传统思维中打牌是不良的习惯, 家长持反对, 谁之孩子把扑克牌在手中把玩了一番, 抓起一大把抛向空中说“下牌雨喽! ”

我们应该允许儿童标新立异的游戏, 这样他们在一生中才会敢于与众不同。 心理学家也认为, 即使没有人指导, 世界上所有的年幼儿童都会自发而持续的玩他们的游戏。 通过对杰出的创造性成人的研究一致发现, 游戏和工作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这些成人也常常用游戏的态度对待工作。

其次, 避免专断放纵, 引导孩子成为独立、积极的个体。幼儿期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虽小, 但是需要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 幼儿的行为举动需要被理解。 专断型家庭幼儿受到父母的高控制, 容易过于退缩与胆怯, 放纵型家庭幼儿又会过于依赖、任性。这些不良的性格情绪会是孩子把重心放在与家长的“抗争”上, 从而忽略了自然界、生活界中很多美好有趣的事物。只有在权威民主的家庭, 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 幼儿才敢于放手去做, 才有可能有“创造”。

乐乐虽小是妈妈的好帮手, 经常帮妈妈处理家里的生活琐事。妈妈一下班, 乐乐就跑过来说:“叔叔刚刚把家里的空调修好了。 ”妈妈问:“怎么修的啊? ”乐乐说“一拆、一洗、一擦、一装、一关, 好了!”妈妈听明白了, 乐乐用自己语言创造性的描述了空调师傅清理灰层的过程。

最后, 创新的源头, 保护孩子的“好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 在于一个问”。 虽然有时问的离谱, 这正是他们创造潜力的发挥。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 是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 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我没有别的天赋,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我没有别的才能, 不过我喜欢寻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幼儿的微创造源于“爱问”、“好问”。他们对很多身边的事物都好奇、新鲜。他们会问“百叶是长在哪里的?”、“夜晚怎么没有晚霞”? “茄子是不是垃圾食品? ”对于孩子的问题, 家长不仅要耐心解答, 还要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解答。 答案可以是多元的、童趣的、启发性的。

总之, 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不能一味地与别的孩子与攀比知识、技能。 微创造来源于孩子独特的观察和探究, 从大脑的运动状态来说, 观察和探究属于幼儿高级皮层的发展, 而记忆模仿只能属于低级皮层的发展, 高级皮层的发展最终会是幼儿高效集中的学习, 从而保持学习的激情和专注能力。

摘要:本文从幼儿的行为出发, 提出了幼儿“微创造”的概念, 并分析了幼儿微创造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微创造经常被忽略, 孩子的创造性由此被抹煞。最后提出了如何激发幼儿微创造, 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关键词:微创造,幼儿,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王灿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 胡平正, 欧阳文珍.儿童创造力发展支持性因素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8) .

[3] 阮素莲.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儿童创造力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4] 张帅.学前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体会[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4, (6) .

上一篇:参公事业单位“印章档案”管理的思考下一篇:新时代青年成才观的基本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