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2023-03-02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浓缩,是教研的源头,是一堂课的总纲领,只有纲领设计的好,课堂才能精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四下第三单元计划教案

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

数学

英语

证。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教学挂图出示)首先让学生计算课前所剪圆形学具的实际面积,与估算结果相比较。然后设计了基本练习题和基本应用题。最后设计了趣味性较强的题:“早上,妈妈让聪聪上学时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牛牵回来,拴牛的绳子长4米,牛吃草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时吃草约8平方米,那么等下午聪聪回来的时候,牛会不会挨饿?如果牛挨饿的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故事一出,学

生便主动思考,想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4、巩固自学,提高能力

在完成练习题后,让学生们看教材68——69页的内容,把不明白的内容和同桌互相探讨,共同解决。

5、总结提高,小结全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这节课同学们真不简单,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自己发现、推导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家的合作探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结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总结,注重了学习方法,转化思想,独立思考,群体合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 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老师制作的教具和挂图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感性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理性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感受到圆的美 。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闭眼联想)八月十五,中秋,全家人团聚一起,品月饼,赏圆月当空。门前是一片平静的湖面, 一滴水从上面滴入后,在水面上荡一圈圈水纹。在这一句话中你感觉到这些景色美吗?那些事物与景色与本节课内容有关?

1、初步感知圆

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让学生初步从生活中感知圆,培养空间想像能力, 形成正确

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二)、初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

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

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 ,采取学生独立与文本对话,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关键字眼的方法进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对话文本能力。 (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利用“研究发现单”定出研究目标,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2/d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 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三)多层训练,深化理解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这一部分可通过一些拔高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1、课后作业88页1—4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经过圆心的线段都是直径。()

所有连结圆上两点之间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直径是4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3、猴子造车,一辆轮子是方的,一辆轮子是圆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知识要提出来?”来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用字母“O”表示。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字母“d”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用字母“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 d = 2 r 或r = 2/d 圆的周长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

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圆周长的知识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对有关资料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关键: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2) 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学习探索圆的周长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测量的方法--"绕线法""滚动法"以及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获得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准确测量、实验发现、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3)

21

小组合作、实验发现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

22

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㈡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 (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 (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

23

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测量,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比值”,并逐一把这些比值写在黑板上。3.

18、3.

17、3.

15、3.

14、3.19,(板书)让学生观察数

24

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测法”测量圆的周长的动画过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 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③最后指导看书P63页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板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我安排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 ①第1

25

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会求这个“圆”(演示)的周长了吗? ③第3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所无法解决的3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㈢初步运用新知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熟练技能。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 ㈣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 ㈤课后作业

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了,这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底是谁跑的路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首尾照

26

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折扣》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折扣》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打折的含义,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案与策略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魅力。

27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目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难点是弄清原价、现价、降价对应的分率。

二、说学情

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物,直观认知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多让学生动口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据教学规律,我采用了“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自学、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用我星期天上街的情境来切入课题,进而导入到课本中的例4。既

28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第二环节是例题教学: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明确折扣数的意义,在学习的基础上,独立解答例4。掌握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接着,通过计算买随身听的原价是160元,打九折后,便宜了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解答。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知识。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学生已经学会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已知现价和打几折,求原价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出每两道题的异同点。会求原价是多少钱?”继续拓展求打几折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原价,现价,降价,及对应的分率。对三种量举一反三。

第四环节是归纳小结:通过与本节课所学的“折扣”比较,其它几种促销方法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哪种获得的实慧更多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六、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29

第二篇:四下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上课时间:3/10

累计课时: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

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www.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三角形(板书)

2、猜三角形()

谈话:老师这有3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一部分被长方形给遮住了,你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

提问第3个图形时问:被遮住的两个角是什么角?会是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开始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索。)

3、引出课题。

谈话:看来三角形里角一定藏有一些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什么是三角形内角()

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标上∠

1、∠

2、∠3。

(2)三角形内角和

提问: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2、猜一猜。

提问: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预设1师: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选1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选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如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相同),剪刀,量角器,白纸,直尺等,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4、学生汇报。

(1)教师:汇报的测量结果,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

(2)剪拼

A、学生上台演示。

B、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用他的方法验证其它三角形。

c、展示学生作品。

D、师展示。

(3)折拼

提问:有没有别的验证方法?

谈话:我在电脑里收索到折的方法,请同学们看一看他是怎么折的(演示)。

(4)数学文化

谈话: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个科学家,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早在300多年前这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他当时才12岁。

4、

巩固知识。

(1)谈话:你对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还有疑问吗?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解决课前问题,为什么画不出1个含有2个直角的三角形?1个三角形中有没有2个钝角?

(3)谈话:我们对三角形的认识已经非常清晰,

出示2个三角形,生分别说出内角和。

把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教师:为什么不是360°?

三、解决相关问题

谈话:接下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吧!

、看图,求未知角的度数(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刚才,我们利用了三角形的什么?

2、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

2、3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填写教科书,然后汇报答案。

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

4、5题

五、

总结

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解释:我们知道,一副三角尺中,各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又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80度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

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

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

5、

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第五课时:(练习三)

上课时间:3/17

累计课时: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3、34页。

教学目标:通过梳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能正确给三角形分类;做一些相关的判断等练习。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

通过看书,了解本单元主要分几个内容:

、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指出: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一般只要想其中最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的第三边比。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2、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画,用虚线,标出直角标记和“高”

3、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填空: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最多有(

)个锐角。

三角形按边考虑,有两种特殊情况: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指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考虑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45度、45度和90度)分别举老师的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该块三角板,比一比,使学生明白:等腰直角三角形不管大小,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一种三角形也很特殊,它的三个角的度数也是不变的,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等边三角形。

分析:等边三角形从字面上看,它只说了边没说角,你能知道它的角各是多少度吗?那要不要说成“等边锐角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等腰的可能是直角、锐角、钝角,所以要说清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只能是锐角三角形,所以就没必要再强调了。)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指出:利用这点,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三:

、先判断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可提问学生:是不是三个角都要量?为什么?)

老师注意巡视画高是否规范。

补充:这题是用给定的底画高,如果我给定的是顶点,你会画高吗?

老师画题,学生画高。说说怎么想的。

2、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最后一个角,要让学生说说理由,或者也可请学生画出不同的结果。

小结:有钝角的就是钝角三角形,有直角的就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

3、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一拼:

(1)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180º。

学生可同桌或四人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指出: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º

(2)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360º

继续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交流的时候可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选一般的四边形。

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º

4、下面是3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分别留下的碎片,你知道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第二个三角形可能会有学生说成锐角三角形,可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更适合它。

5、你会用下面的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三种规格的小棒,分别摆一摆。老师加强巡视和指导。

摆完后问:如果用一红两绿的小棒来摆等腰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再看书上小棒的数据,说说哪种情况是不可以的。为什么?

6、彩霞小区有一个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的花园,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最近?图中哪两条路一样长?为什么?

问题一,可让学生说说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问题二。可让学生算一算,分别都得到了120米,那就是相等。

7、在小组里说说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在交流的时候注意补充和规范,如第三个三角形,最好能分别从角和边两方面考虑,说成是“等腰钝角三角形”。……

8、思考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说说自己的发现,如:一个多边形可以分成多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2。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和。可以用180×(n-2)……

三、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并算算金字塔每个侧面的底角大约是多少度?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看。

第三篇: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着、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及目标3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国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顾”“茅”两字写法,顾,左中为横折钩、竖提;茅:中间是横钩、点,最后一笔为撇。学生练习写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投影生字;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shǎng 辰 诸 尊 吩 塞 (多音字组词) 策 着(多音字组词)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分析字形、口头组词 2、描红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3、阅览三国相关故事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投影生字,朗读,默写。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诚心诚意最终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结合阅读资料,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8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虔诚、敬重

雄才大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文中第三节有一点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可以去掉吗?出示句子。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衬托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我们来到九龙湖公园,只见——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写话。

3、比喻句辨别。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3、4、5

2、评价诸葛亮(料事如神、雄才大落),刘备(胸怀大志、求贤若渴) 板书:

两次拜访没见到

8 三顾茅庐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9 祁黄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段,诵读,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左传》历史故事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人名xiehu)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4、简介《左传》及当时历史

二、自读课文,要求(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分析字形,记忆生字,口头组词

左右结构:伐、悼、慎

上下结构:霸 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 避

2、重点指导

悼:左边是“忄”,而不是“扌”;右边是“卓”,而不是“桌”。

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左传》历史故事 举荐人才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一、复习。

1、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文章脉落。

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说祁黄羊举荐人才,那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他是如何举荐的。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1-2)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3-13)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一心为国,大局为重、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

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为什么?突出祁黄羊不避仇。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一心为国)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

) 荐(

) 伐(

) 悼(

)

晋(

) 存(

) 代(

) 掉(

)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9祁黄羊 一心为国、公私分明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 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来接自己的班,可见他)——不避仇(边说边板书)看出了他——(指名回答,进一步认识祁黄羊),解狐却生病不能担任,那他有举荐了谁呐?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看一看。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惊讶”说明——出乎意料。

两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说明什么?——出乎意料

4、指名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讨论:祁黄羊为什么要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投影出示

“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们仇人或亲人”

问:祁黄羊一心想的是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祁黄羊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公,不但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避亲。板书:不避亲

5、既然这样,为什么祁黄羊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而要先推荐解狐呢?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推荐儿子是万般无奈而又十分慎重的决定)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三、讨论课后第五题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1、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作业: 1、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2、 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3、小练笔:其他大臣知道这件事后,纷纷说道:“————”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出以公心,一心为国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教学要求:

1.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

3、4 教学准备:多媒体、道具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介绍剧本常识。独幕剧的特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的是布景和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只读人物的话,不读括号里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C、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读效果。 A.出示生字词,正音。

B.指名朗读对话,学生评议。根据括号里语气词朗读 C.教师指导读长句。 3.再读课文。

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交流:

a.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 c.故事分为几部分? d.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 2.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

4.指名表演。学生评议。 5.再进行朗读训练。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口头组词

2、重点指导:

拒:右边的笔画为:横、横折、横、竖折。 宰:下面是个“辛”。与“寄”区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独幕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演员演一次电影那?演员要想演好,首先要背熟剧本。今天我们就来熟悉剧本,准备演一场。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剧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说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 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a) 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出示句子: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 思考: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 讨论: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

从这些对话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公仪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聪明机智

三、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四、 表演。

过渡:台词熟悉了,那么我们就要上台表演了。

1、 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说表演的要点)。(如时间紧就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段)

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五、 明理

追问: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

六、 课后试演课本剧 。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试着写一个小剧本——班级小事

习作2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两点: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作文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 教学重点、难点

在生活中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把观察到的有条理、有重点地写出来。 教学准备

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所发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事前布置观察在生活中的发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组织活动,精心准备。

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哪些新发现,并寻找原因,收集有关资料,做好笔记。

二、 开拓思路,选好题材。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用心地去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新发现。课前布置大家留心生活中的不同,你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分组交流。

通过生活中的新发现,启发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我们在生活中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

归纳总结:同学们的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动植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板书:我的新发现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 1.阅读例文,思考并回答: 奶奶要“我”做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开始挑了约半小时,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后来不到20分钟,“我”就巧妙地分开了? (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相机板书

想想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好“分豆”经过的。 2.引导归纳写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写清事情经过中人物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四、明确要求,练习写作。

1.读第三部分,明确写作注意点:写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写清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写清有什么新的发现?

2.由说至写。指名先试说自己想写的事,随机评析,让学生特别注重说好找答案时怎么想、怎么做的,碰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在探究中解决的。然后分组交流并独立完成习作。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新发现 留心生活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写清事情经过,以及人物是怎么做、怎么想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各自习作,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

三、学生写完作文,修改、誊写。

注意修改方法:句子是否通顺;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吗?人物的动作,想法血清了吗?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新发现 留心生活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写清事情经过,以及人物是怎么做、怎么想

练习3 教学要求:

1、练习诵读《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八个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们知道吗?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对前两天我们学过的《三顾茅庐》就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还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 (2)老师知道我班的小书迷赵泰宇找就看完了,而且讲起来头头是到,今天,请他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讲述。 (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4)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 (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学生练习诵读,要求能把关羽的神勇气概读出来。 (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2、教学第二部分

(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阅读《三国演义》,谁看了吗?

(2)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3)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这些词语都跟“三国”故事有关,是人们经常说的,有的已经成为成语。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讲的时候要抓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讲的具体、生动。

(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关键的地方讲得是否具体、生动? (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 布置作业:

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走近《三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投影生字,学生认读“墓”、“恭”、“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三个字为上(中)下结构,中间有撇捺。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墓”。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描写出诸葛亮的特点

初出茅庐:茅庐,茅屋。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到工作岗位上来。 死而后已:已,停止,罢休。死了才罢休,形容奋斗终生。 鞠躬尽瘁:鞠躬,弯着身子,表示小心谨慎。瘁:过度劳累。指恭恭敬敬,竭尽全力。

5、自由朗读。

6、同座位练习背诵。

7、指名读。

8、集体练读。

9、集体齐背。

10、指名背。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对此人们或难过或焦虑或痛苦,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出示情境:解小惠是班上的同学,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家长对她的期望也很大。这一次考试,因为粗心,答错一题,没能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她伤心得哭了。(学生自由读)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小结:安慰别人要注意三方面,一要有同情心;而要说话要委婉动情;三要多说鼓励的话。

3、上台表演,全班交流。(指明一学生扮演解小惠,另外其他几位学生扮演解小惠的同学,台下的学生充当导演,进行指导。)

4、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出示情境,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

情境1:姐姐没有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躲在屋里不出来„„ 情境2: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钥匙丢了,妈妈狠狠地训了他一顿,他很伤心„„ 小组选定话题,合作自由交流。

四、总结 ,明理

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去安慰有需要的人。这样不但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关心他人,与人真诚以待。 板书设计:

学会安慰

有同情心

说话委婉

多鼓励

第四篇:鲁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父母之爱”教材简析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和“课外书屋”2课时。 9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教学课时:2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名同学的事情)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三、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课后反思:

10*慈母情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3.采用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二、默读课文,勾画表现母亲深情的词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三、小组交流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到全班来说说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四、拓展练习:

1.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阅读颂扬母爱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

2、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10 * 慈母情深

母亲:瘦弱

辛劳

贫穷

通情达理 儿子:感激

崇敬

热爱

课后反思: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三、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2、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4.写生字。

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

四、朗读课文,领悟情感

1.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生读个别段落。 2.朗读指导要点:

⑴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 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

⑵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

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 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有点(迫不及待) 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

12*学会看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献给母亲的歌) 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1)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12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儿子 ──── 尽责的“爱”

路线图”

口语交际·习作六

一、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二、教学重点: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一、引出话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 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二、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同文章的作者一起体验着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爱的看法,其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着父母的爱。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

二、选择话题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三、教师示范说话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 读诗歌,感受母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 我从梦中醒来 / 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 /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 妈妈到学校接我 / 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 / 雨水打在妈妈身上 /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 妈妈抱着我去医院 /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 她着急地哭了 /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三八妇女节那天 / 我给妈妈献上一束鲜花 / 妈妈把我抱在怀里 / 轻轻地亲吻我的脸颊 / 啊,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 / 我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长大

4、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5、教师小结: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雨中遮雨的伞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临行前细细的叮咛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一个紧紧的拥抱吗?那父母的爱啊,不就是犯错误时耐心的教诲吗?

四、明确要求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

一、回顾习作要求 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 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 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四、修改习作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五、佳作赏析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 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点:

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 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 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3、拓展练习。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 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 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第五篇:四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的教学反思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米粉+肉,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本课我首先我利用了已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教材47页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方法。我在教学中没有用,只是在学生设计并汇报了设计方案后提出,可以阅读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补充修改自己的设计,使之更完美的见意。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去补充修改,同时也让他们经历实验设计失败的这个过程。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因为这课教材上的重点有两个,虽然课前我对原教材作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在把握上处理不好,所以一堂课下来问题颇多。

作为科学教师的角色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探究包装食物的信息这一过程,学会收集相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以达到研究的目的。为此,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研讨材料是学生自己平时常吃的食物包装袋或盒,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食物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再通过比较观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认真阅读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参阅了网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其中有亮点,也有不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一、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有很多,但是你知道多少呢?本课一开始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想要继续观察的兴趣,这个时候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食物包装,他们的观察热情就会更高,收集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完整。

但是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一研究吗?那么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呢?说说理由。通过启发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筛选信息这一环节都是老师在做,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只会收集信息,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欠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有价值的信息

食物的保质期和配料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于是课上我们确定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引导学生同时开展这两项研究,即6组同学随机抽取要研究的项目,并根据研究表格的提示进行一步步的研究。研究结束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使探究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由于记录单的提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活动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三、信息的整合运用

本课最后,我设计了帮忙选食物的环节,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得到的信息的运用情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知识点(保质期、配料信息的运用):1.在不浪费金钱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食物。2.老年人应少摄取高糖、高脂的食物。这个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更科学地选择食物。

本课存在的不足:在“调查了解食物的配料”这个活动,由于教师引导不够好,学生对食物的一些配料、食物添加剂的认识比较模糊。此外,在结束部分,我本来设计是有总结谈话的: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也有课外延伸的设计: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清理自家购买的食物,观察包装上的信息,检验它们能不能安全使用。可是,上到后来不知怎么的,可能想到时间会不够,突然停顿了一下,把这一环节去掉了,而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也许是因为我们平时这样上课习惯成自然了。就这样,成为一堂不完美的课,课后感到很遗憾。

上一篇: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下一篇:数学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