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幼教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一、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的初步探索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奔赴地震灾区,支援灾区的幼教重建工作。最初,志愿者团队的工作重点是在安全的草地、院落以及帐篷里举办流动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和教学活动,安抚受灾幼儿的情绪,让他们能忘记伤痛,重新快乐起来。

第一篇:幼教教师论文范文

展示幼教改革成果,让陇原幼教之花开得更鲜艳

[本刊特约记者 甘肃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许万里]为配合OMEP中国委员会第五届西部学术报告会2009年6月6日至9日在兰州召开,甘肃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经过三个多月准备的“甘肃省幼儿园教学展示活动”也同时举行。

这次活动是我会今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于2月下旬向全省会员发出举办此次活动的细则,并根据各州市会员人数分配推荐名额,要求各州市理事组成评审小组,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推荐具有原创特色的教学活动参加此次展示活动。经过二个多月的选拔,共推荐50个教学活动,我们从中选出代表省内11个州市与兰州军区系统、兰州石化公司系统的34个教学活动在兰州市的十所幼儿园进行展示。来自陕西、青海、甘肃的近400名幼儿园园长、教师、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分4个组观摩了这些活动。

这次展示的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与幼儿园开展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省学会项目研究有关。我省在全国学会“十一”五立项的16个课题就有1 7个教学活动入围;我会批准立项的17个课题单位中也有12个教学活动入围。有的教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课题而生成的原创活动,如兰州军区政治部幼儿园教师张懿的美术欣赏《感受蒙德里安》就是他们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的中期成果反映;嘉峪关市第一幼儿园。第四幼儿园的《梦幻连接》、《美丽的戈壁石》展示了他们“河西文化与本土教材开发”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地处我国西部沙尘暴受害最严重地区之一的金塔县幼儿园的综合活动《我们的家园》则是其课题“金塔县幼儿环保意识策略的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而诗歌朗读《轻轻地……》则是兰州石化幼教中心“兰州‘石化城’幼儿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中的从“倒班工人生产,休息不规律”这一特点而生成的一个语言活动。

有的活动则体现出幼儿教师在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教育资源来丰富幼儿课程,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教师王婧的美术活动《多姿多彩的藏戏面具》就让幼儿体会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教幼儿学会发现身边事物的美,进而去创造美,表现美;地处我国有八千年历史的大地湾遗址的秦安县第一幼儿园教师成招娣以大地湾文化为切入点设计了《大地湾彩陶》这一活动,让幼儿对古代先民的智慧有所了解,激发其爱家乡的情感;清水县第二幼儿园教师设计的《麦场乐》,则利用农村打麦场的这一自然资源组织幼儿进行了一场活泼有趣的玩草球的体游活动。

总之,这次教学展示活动可说是百花齐放,是近几年来我省幼教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我省几十年规模较大的一次教学活动交流。通过教学活动展示、研讨与现场专家点评,参会者普遍反映活动扎实有效,收获颇丰,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陇原幼教之花开得更鲜艳!

作者:许万里

第二篇:始于汶川地震幼教援助项目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的初步探索

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奔赴地震灾区,支援灾区的幼教重建工作。最初,志愿者团队的工作重点是在安全的草地、院落以及帐篷里举办流动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和教学活动,安抚受灾幼儿的情绪,让他们能忘记伤痛,重新快乐起来。

到7月底,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灾区的各行各业都开始恢复重建,于是,幼教志愿者团队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恢复灾区幼儿园的正常教学以及对当地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上。志愿者团队在时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教授的带领下,开始着力于对当地幼儿园教师群体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帮扶和专业支持。来自北京和南京的两支志愿者团队最先开始承担这项工作,开启了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

培训前,我们向当地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从而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以现场观摩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直接针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培训方案,放弃了以往较多采用的以专家讲座为主、以观摩为辅的培训方式。我们考虑到灾区当时情况的特殊性,灾区的教师们都经历了这场大地震,部分教师的亲属、朋友在地震中受伤甚至罹难,他们处于恐惧、悲伤、紧张、无助的状态,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培训,还需要心理上的抚慰。与传统课堂讲座式的培训相比,观摩、互动式的培训就兼有心理抚慰的作用。

志愿者老师们都是各地经过选拔的、有着丰厚专业基础知识的一线教师,但如何通过现场组织幼儿活动而非讲座向教师们传递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参与培训工作的志愿者老师们一般每天上午在帐篷幼儿园组织幼儿活动,下午赶到培训地开展培训工作。工作结束后回到住所,还要根据活动的情况连夜讨论第二天的培训计划和内容,制作教具和活动材料。

培训活动秉承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念而展开,比如,志愿者老师们收集树叶、玉米皮等资源作为幼儿活动的材料;又如,看到当时前来灾区参与救援的汽车很多,志愿者老师们就设计了一个关于“小汽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半天的培训课程动静交替,一般从学习韵律操、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开始,志愿者老师们与学员一起跳起来、动起来,而后是对教学活动的观摩、点评和讨论,最后是手工制作活动,志愿者老师们指导学员布置幼儿园环境。这些活动让学员在习得教学技能的同时舒缓了焦虑情绪、放松了心情。同时,在培训中志愿者老师们还向学员传授了一些对幼儿进行心理抚慰的方法。

当时每个团队的志愿者一期工作的时间为10~15天。当下一个团队来接班时,两支队伍对于培训工作的方式和内容都要进行交接。培训工作一直持续到那一年9月开学前才结束。

看到很多教师在刚来参加培训时面容严肃紧张、眉头紧锁,而在培训后表情明显轻松了,甚至绽放出了笑容,这让我非常动容。这样的培训具有心理治疗的效果,教师们获得的是一种支持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比单纯提升专业技能更能坚定他们对幼教工作的信念,支持他们坚守在幼教岗位上并不断追求专业上的成长。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2011年7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教育部师范司的直接领导下承担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中国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希望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利用全国学前教育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平台,在五年的时间内对西部五个贫困县(贵州纳雍、广西三江、云南剑川、重庆忠县、新疆疏勒)开展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并研究和探索出有效的易于推广的中国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

接下该项目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现任理事长虞永平教授的组织和领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江苏、重庆、浙江、福建等地的高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和优秀一线教师组成的约40人的志愿者队伍,其中包括培训团队和研究团队。在后期,又招收和吸纳了五个贫困县的教研员或园长及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加入培训团队和研究团队。

该项目最初的工作是由江苏南京的志愿者承担的,志愿者团队成员以赴汶川地震灾区支援的志愿者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为了能形成一套便于推广的中国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南京团队的志愿者延续了在汶川地震灾区时的培训思路,在对贵州纳雍、广西三江两个县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中,形成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案的雏形。后期,结合浙江团队赴云南剑川、重庆团队赴重庆忠县、福建团队赴新疆疏勒的培训经验,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案于2013年初步研制完成。在研制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在汶川地震灾区培训时各团队之间工作交接的经验,即前一个团队在完成培训后将培训计划、方案、方式方法与后一个团队进行交流,后一个团队将其应用到不同地区的培训对象上,同时在培训过程中验证这些计划、方案、方式方法的适宜性并加以修改和完善。每一個团队的培训者不同,培训的对象也不同,但都努力达成培训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经历四次验证后,初步形成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

通过研究和验证得出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是,培训应从现场调研和采风开始,不断调整和完善并最终确定适宜的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流程实施培训,在培训后继续给予支持。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从“精神与信念”“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给予教师专业支持,而首要的切入点应是“精神与信念”。在几个地区支教时我们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整体薪资待遇较低,但他们是国家分段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尽管许多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较低,但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对幼教工作的执着让他们在幼教岗位上坚持了下来。因此,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应首先让他们获得支持感、认同感。这也是我们在汶川地震灾区支教时认识到的。这一思想背后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首先满足教师的切实需要,鼓励教师通过培训获得自我学习能力,从而积极建构自身的专业认识,而不是等着接受培训。

作者:张晖

第三篇:把一生献给幼教事业

一、我的学习经历(1941—1957年)

我1935年出生,87岁了。我爸爸搞古玩,我从小没有妈妈,有4个姐姐、2个哥哥,我是最小的。1941年,我在家门口的北平普育小学上学。1947年,我在北平竞存女中上学。因为家里生活困难,思想也比较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我上到初一就辍学了。但是我一直渴望读书,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我在当地识字班学习,1951年考上了北京市立女三中,1954年考入了北京市师范学校幼师班①。

进入北京市师范学校以后,我积极参与学校工作,先后担任了团委的组织委员、副书记。当时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很多活动都放手由学生来负责组织。1957年毕业后,领导让我留校做一名脱产的团干部。组织需要我,我就留了下来。

二、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7—1966年)

我在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幼师”)做团委书记,那时候叫团总支,发展团员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就成立团委会;后来我兼上政治课,做政治教研组长。1966年初做副教导主任,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学生对幼教事业并不了解,所以思想工作任务很艰巨。我觉得,光让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但是他不热爱国家、没有远大的理想,他就是一个教书匠,这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进行革命理想教育。我就在工作过程中提出:革命理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1. 请革命前辈现身说法

延安时期,一群幼教前辈在延安带着100多个孩子行军1500公里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把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他们就是原来延安第二保育院①的老师们。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留下了一些延安第二保育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我们学校跟六一幼儿院关系比较好,所以就请了三位当时的教育员、保育员、炊事员来“现身说法”。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教导员姚淑平后来任六一幼儿院院长,她说那时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这些孩子都是革命前辈的后代,他们的父母都在枪林弹雨中拼命,必须要把这些孩子平安地带过来,才能对得起那些前线的战士。马走在前面,老师看到轰炸机过来了就扑倒把孩子护在身下。我们还请了背着大锅给孩子做饭熬粥的炊事員老罗同志,请他告诉我们怎样在那么困难的时期,让孩子吃饱、吃好的。这些老师的现身说法,对学生触动很大。延安行军1500公里通过敌人封锁线的事迹1979年还被拍成了电影《啊!摇篮》。

2.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还通过阅读进行革命理想教育。我们给大家推荐《普通一兵》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里雅的道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书。让学生读完写感想体会、开展座谈,让学生受到热爱革命的人生观教育。我们还读吴运铎③的《把一切献给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④,也请吴运铎、魏巍等革命老前辈来给学生作报告。通过阅读、座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革命理想,热爱祖国。

3. 发挥榜样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请被评为劳模、被评为特级教师的毕业生回到学校,让他们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幼教事业的认识、教育孩子的方法。每次请他们来之前,我都要把学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向他们反映,然后请他们有针对性地结合工作实际来讲,这样结合有效性就比较高。这样的思想教育既具体生动,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毕业的时候填工作的志愿,很多学生都没有填志愿,而是写: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4. 文艺演出

1964年,革命史诗《东方红》⑤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所走过的路程,场面非常壮大。1965年,我们学校自己也把《东方红》全剧演了一遍。基本上班里的学生都参加,能唱的就唱、能跳的就跳、能管服装的就来管理服装,把所有学生都调动起来了。这是一次规模很大、历史性的、具体的教育活动。我们请教育局领导、各幼儿园领导、学生的家长和教职工家属前来观看,反响很好。我们自己也很受教育。

三、全身心投入幼师复建工作(1974—1991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师停办,幼师的老师都被分配到各学校教书。1973年,8名幼教界的老前辈联名给中央写信,强烈要求恢复幼师。因为幼儿园8年没有分配新教师,没有新生力量,老教师都老了,应该退休但是退不下来,青黄不接,大家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1974年北京市下达“135号文件”①,要求尽快恢复幼儿师范学校。在这个文件指导之下,把我们原来老幼师的四个人从单位里面抽调出来,组成了一个筹备小组,一个是何君颀,原来的校长;一个是李燕贻,原来在学校里负责教学的;我,原来负责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还有一个后勤的管理人员,叫邵铎印。这样班子就比较完整了。

恢复办学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原来幼师的场地被改做中学,因此我们于1975年搬到了海淀区花园村,校舍总面积约15亩。当时有三个单位和几户农民,经过努力,三个单位和农民户搬走。其次,要解决教师问题。我们通过教育局调来了一批原来在幼儿师范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作为骨干,并吸纳了一批1974年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同时,我们还根据需要在外地吸收优秀教师,还在北京市吸收了一批原来从事幼教工作的人。

办学恢复以后,我基本上负责管理工作。我觉得招一名教师需要严格把关,所以那时候比较注意深入下去了解情况,招老师、调老师都积极跟教育局协商。挑选教师是比较难处理的工作,我们的宗旨就是根据幼师发展的需要来招募教师。在这种来源、水平不一的情况下,怎么把大家团结在一块,汗往一处流,劲儿往一块使?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 加强交流与合作

一是“老带新”,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派老师去幼儿园、一些单位、外地采访、学习,吸收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增加老师们对幼教工作的认识。除了请北京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和教研室老师来座谈以外,我还支持学校的教研组与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建立联系,我们的老师去天津学习,天津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学习,大家互相交流。还有,新来的老师要先到幼儿园见习一段时间,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在工作上,每位老师一定要承担教学任务,做班主任工作。另外,安排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取得本科学历。

2. 切实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校没有条件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老师们住在北京市的四面八方,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为了解决老师的住房问题,我们先是把一层学生宿舍腾出来,安排老师入住。1988年,经申请市教育局在学校划出一块地,盖了一栋家属宿舍,一共4个单元72套房。

拿到房子以后,组织几个人研究分配方案,最终决定按分数分配。比如,在幼师工作一年一分,有大学学历的一年一分,做教研组长多少分,多劳多得分就高,努力把每个标准都量化。分房条件还有一条:搬进新房,原来住的学校的房子得交出来,交出房也给加分。这样就又是一批房源,可以再分配给其他老师。当时我分析了情况,学校领导基本上都有房子住,这样的话,领导基本上没有占房。分房条例出来以后,我们走群众路线,先请骨干提意见。然后召开教代会,把改好的条例拿到教代会上,各个教研组、各个单位都出一两个代表提出新的意见,我们再修改。这样反复几次后,我们公布了分房方案。老师们按积分排队,按分来挑房。

教师住房问题对领导来讲可能是小事,但对教师个人来讲是天大的事。教师没地方住,孩子没法上学,可能影响到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工作质量。那时候我就从这个角度做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到老师们的心坎上。

四、对幼教事业的认识

幼教是培养苗子的事业。栽大树首先要育苗。幼苗成长,需要老师去栽培,给它营养、给它浇水,还要掰掉多余的枝杈。幼教老师就起到这样的作用,给孩子打下好的牢固的基础,让他们生长成参天大树。同时,幼教也是未知的事业,你不知道将来它的贡献有多大;幼教老师是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没人记下你的名字。我的孩子上的是六一幼儿院,问他幼儿园(院)老师叫什么,想不起来了。但问他中学老师,都记得很清楚。这也是记忆发展的自然规律。幼教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一生默默奉献,我觉得這些老师尤其值得尊敬。

访谈后记

郭世敏老师是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的老校长,是幼教界的老前辈。郭老师1957年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到1991年退休,可以说把一生都献给了幼教事业。在访谈过程中郭老师给我的感受是:纯粹。

郭老师培养学生的目的是纯粹的。热爱幼教事业,是郭老师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幼师刚开办的时候,社会上对幼儿教师存在误解,认为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学生对于幼儿教师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很多学生是因为调剂或者好找工作选择了幼师。对此,郭老师将革命理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热爱幼教,更要热爱祖国,不做教书匠。

郭老师为教师服务的态度是纯粹的。把工作做到心坎儿里,是郭老师最重要的工作准则。组织教师进修、制订分房方案、协调教师个人情感问题。很多看起来与幼教并不直接相关的事情,郭老师都认真帮助大家解决。我想这是因为郭老师不仅把教师视为教育工作者,更视为一个有家庭、有生活的人。

郭老师的纯粹还体现在没有私心上。访谈过程中郭老师曾数次谈道:“不要总说我做了什么,一切事情没有大家的帮助做不好,不能一味突出个人的功绩。个人在其中只是一滴水,只是做了一点工作,这是应该的。眼里一定要有群众,心里要装着他们。”郭老师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这样一位心里只有“我们”而没有“我”的教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感谢郭老师接受访谈,为我们研究幼儿教师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口述史料;感谢郭老师的爱人刘铁岭老师对访谈的大力支持;感谢胡艳老师在访谈和整理过程中的悉心指导与点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作者:毋存鑫

上一篇:自动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导演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