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典型人物分析

2022-10-17

第一篇:朝花夕拾典型人物分析

朝花夕拾·呐喊 人物介绍

朝花夕拾·呐喊

主要人物介绍

长妈妈

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她身份低微,行为粗鲁,愚蠢而迷信,有许多繁文缛节,喜欢饶舌多事,但她心地淳朴善良,真心关爱孩子。她朴实善良的爱,让鲁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解剖学教授,他生活俭朴、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一视同仁,极其关心,为他用红笔修改讲义,订正解剖图的血管位置。他是一个朴素而伟大的学者,令人肃然起敬,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坚定了以笔为枪与恶势力做斗争的决心。

范爱农

范爱农是一位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和绍兴光复让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可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最终报馆被捣毁,他也被辞退,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而悲凉。后与朋友去看戏回来时醉酒溺水而亡,鲁迅疑心他是自杀的。

孔乙己

孔乙己是没落社会里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时刻不忘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自尊,受封建教育毒害极深,迂腐不堪又死要面子,因偷举人的书被打折了腿,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但他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讲信誉、对小孩子很热情,从中可以看出他质朴、善良的一面。

少年闰土

少年的闰土和迅哥儿是很好的朋友,他淳朴天真,机灵可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是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形象。但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下,他慢慢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木偶人”,叫儿时的朋友“老爷”,对生活麻木绝望,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阿Q 阿Q是一个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恃强凌弱,麻木健忘的贫苦农民。他非常穷,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生活在未庄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是“精神胜利者”的典型,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自我安慰,说自己是“胜利者”。他想参加革命而不得其门,反而成为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推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

第二篇:典型人物分析

——《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没错,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是一项不简单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还需要具备很多专业素养。在这里,并不想写我实际遇到过的老师。回顾我的读书生涯,说实话并没有一个老师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好不坏,谈不上“典型”。我要写的老师是一部影片中的人物,经典教育题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与其说分析这个人物,不如说我从他身上得到的一些感触、启示。

在影片中,马修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但又落魄不得志的的音乐作曲家,为了维持生计,他来到了“池塘之底”,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而开设的男子寄宿学校做学监。这里的孩子叛逆、冷漠、仇视社会、喜欢来点恶作剧却经常为此受惩罚。马修老师刚进入学校就遇到对其友好关心的马克森斯大叔被那些问题少年恶作剧伤到眼睛,粗暴残酷的校长根据“行为—反应”原则惩罚他们轮流关禁闭,直到找到凶手。但是这又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马修老师没有放弃这一群被社会抛弃、被理想放逐的孩子,他摒弃一切偏见,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吃住在一起。面对孩子们的屡次冒犯和不敬,马修老师没有像校长一样,以“行为—反应”原则,用残暴高压的手段管制学生,而是用音乐向这群缺少关爱的孩子们发出了邀请,带领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忘记这个社会的冷酷无情,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孩子们渐渐不再那么叛逆,在他们身上有了孩子的活泼和纯真。最后当马修老师被学校解雇离开学校时,学生们用一架架写满充满深情和感激的语句的纸飞机向马修老师告别。在马修老师改变这群问题少年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爱,爱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有缺陷的学生。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宽容,有时候宽容可能比惩罚更有效果。在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上,憨厚的马修老师就被学生们狠狠戏弄了一番,校长的到来本可以让这一群不听话的孩子受到惩罚,然而宽容的马修老师却向校长解释了并非是学生闹事,而是他要求学生上黑板前作答。面对这一情形,受到保护的学生都惊讶的望着老师。是的,在那样的一所学校,这做法的确是让人惊讶的。在获知将马克森斯大叔眼睛弄伤的孩子是勒盖莱克之后,马修老师本想把他拉到校长室去接受禁闭的惩罚,不过在听到校长室传出的殴打声之后,他决定和孩子做一个交易,让他主动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作为对他的惩罚,这是一种信任和宽容的结合,这种方式反而让勒盖莱克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同样,在发现自己最珍爱的乐谱被学生拿走之后,马修老师也只是紧张了自己的东西,对学生没有过多的责备,反而又一次的向同校的老师掩盖了学生们的“罪行”,称是自己在组合唱团。对于学生们的恶劣行为,马修老师给予的更多是宽容,在宽容的背后是马修老师对这些孩子无私的爱。

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消除防御心理。马修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那些问题少年。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摆架子,没有拿教师的身份说事,有的只是一份平等和尊重。而相反,校长惩罚式教育只能换来学生在人前噤若寒蝉,而在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理解学生对于一名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素养。不要只关注行为造成的后果,而要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犯错的孩子,得到的答案却是出乎意料,也让他心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 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我想不止马修老师,我们每一个人心灵都应该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所以马修老师选择了理解。

要善于发现并发掘学生的潜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马修老师发现那些调皮、厌学的问题学生对音乐有很大的兴趣,对他的谱子充满了好奇,并在无意中发现他们其中有几个好嗓音。于是,马修老师就因势导利对全班同学的嗓音进行测试,划分类型组成了一个合唱团,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位置。唱歌唤起了这些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并且让他们都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莫昂奇。他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身家庭,心中极度苦闷,经常犯错捣乱而关禁闭。对待这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学生,马修老师努力寻找开启这扇心灵大门的钥匙。他设法消除母子之间的隔阂,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敌意。终于,莫昂治不再敌视老师,放开了嘹亮的歌喉。马修老师惊喜地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尽最大力量挖掘这种潜能。马修老师成功了,莫昂奇那纯净,似天籁一般的歌声感动了所有人,并且在以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用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教育学生。在影片中,马修老师在晚上记日记时,总是鼓励自己,不放弃希望,相信光明即将来到。面对极差的工作环境,马修老师没有消沉,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也许,这种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他的学生,让他们看到人生的希望。

马修老师无疑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形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优秀老师应该具有的素养。一名优秀的老师,不求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求创造出完整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在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去尊重、理解、宽容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养;发掘学生的潜能,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应该以马修老师为一个榜样,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来成为学生心目中一名优秀的老师。

第三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浅析《羊脂球》中的羊脂球

范聪

中文11201

摘要: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对普法战争背景下十个人的旅途故事,以羊脂球为主人公,运用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寡廉鲜耻、不顾民族利益的丑恶嘴脸,高度囊括了在民族利益危机面前各个阶层的表现,有强烈的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马车这个小环境中真实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也真实的再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羊脂球;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对比;细节描写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把一个马车上的乘客:一个“下贱”的妓女羊脂球和一群“高洁”的同车人对照起来,在对比与细节中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妓女形象。

一、 典型人物羊脂球

莫泊桑是在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及与马车上的其他人的对比中刻画出羊脂球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首先在真实而生动的的细节中塑造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羊脂球的性格特征能展示得那样鲜明而深刻与成功的细节描写紧密关联,当饥饿严重侵袭逃难马车上的人时,只有被他们冷落轻视的羊脂球带着丰富的食物。小说用笔不多却较为细腻地勾画了羊脂球请难友们进餐的细节。如,她“用一道谦卑而甜美的声音”,邀请两个圣女“分尝”她的“便餐”;又如,她对饿极了而拉不开脸的两对“高贵”夫妇,感到“进退两难”而“脸上发红”,终于鼓足勇气用“吞吞吐吐”的语调和句式探问:“是不是敢于向„„献出„„”这些简洁而细致的细节描绘,鲜明地揭示了社会地位低下的羊脂球,有着善良慷慨的美德和特有的表现形式。接着,在同胞相聚中,小说又从言语、神情、动作诸方而,以简略鲜明的细节,突出了羊脂球与众不同之处。如她用“热烈语言”表现的对入侵者的“天然怒气”和“真正的愤慨”,以及扑到敌人脖子上用手死扼的行动勾勒,初步点示了她的爱国热情。之后,在敌人为非作歹的旅馆里,她坚决拒绝自称“爱国”的“民主朋友”的性欲要求,理由是她“决不肯在敌人近边受人爱抚”。这个细节,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妓女的爱国廉耻心”。羊脂球身分卑贱却心胸高洁的水质特点,至此已相当分明。这一点,在其后她对待敌军官卑劣要求的态度上,又通过细节勾画,展示得更其充分。羊脂球被敌军官传去单独会见回来,“脸上绊红,喘得连话都说不出”,气极而怒骂。之后,敌军官在扣压马车的强大压力下,再次紧逼,羊脂球“盛怒而呼吸迫促”,以至“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随即又喷发出痛快淋漓的怒骂。只是在这时,她才向同胞们,也在读者面前揭露了敌军官无耻的兽性要求。两次回敬敌军官的气极怒盛的神态勾画,顿时会聚生辉,把羊脂球发光透亮的主导性格显示得分外鲜明!其次,是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性格刻画,运用对比强烈的艺术细节手法,突出羊脂球的典型性格。《羊脂球》对加来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点的刻划,就是这样。这个“漂亮的贵妇人”,素来是出身名门的法国军官的“安慰品”。小说通过紧相联系呼应的几个特征鲜明的艺术细节,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这位地位高贵的贵妇人的特征。其一,在大家都知道敌军官对羊脂球的欲望之后,一次,女人们偶然与敌人军官迎面相遇,大家深感屈辱。小说却荡开一笔,勾勒了卡雷·拉玛东夫人特有的内心活动,她认识很多军官并且极为识货,此刻,她“觉得这一个简直不坏”,甚至竟“可惜他不是法国人”。这个极其微妙含蓄的细节,对于性格刻画,无疑是极其生动、准确、有力的笔墨。其二,当鸟夫人以下流的描绘来恐吓旅伴们,说敌军官可以“仗着蛮劲来抓我们”之时,其余的妇人们都“打了个寒嚓”。其时,小说却另有一笔:“漂亮的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发光了。她的脸色有点苍白,如同觉得自己已经被军官用蛮劲抓住了”。一个漂亮太太,一个被军官玩弄,也玩弄军官的老手,迅即引起了被“军官”用“蛮劲”“抓住”的神往,眼睛也顿时发光,写得何等传神!“苍白”又何为呢?也许是对敌人畏惧心理的一种自然反应吧?然而,被男人,被“简直不坏”的军官制服,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到底是要发光的。寥寥数言,一个细节,写活了神情,透视了灵魂。其三,那群自私卑鄙的贵人们,议定了把羊脂球推向敌军官怀抱的计谋之后,小说又似忙里偷闲,摔出一笔,写了一个细节:“和蔼的迎来卡雷·拉玛东夫人仿佛甚至于想起自己若是处于羊脂球的地位,那么她拒绝这个军官可以不及拒绝旁的一个人厉害”。这个惯于在军官面前扭泥作态,卖弄风骚

的“和蔼”夫人,其丑恶不堪的心灵,被这绝妙的笔墨,披露得多么清晰!其四,羊脂球被推入陷井之后,“高贵”的人们开怀庆贺,当晚,鸟夫人却向她丈夫透露了她的一个发现:“卡雷·拉玛东夫人那个娇小的坏东西在整个晚上一直假笑”,她进而解释说:“娘们到了心爱着军人时候,不管那是法国人或者普鲁士人,在他们看来全是一样的”。这个最后出现的从旁观察的细节,把贵妇人的画皮撕得精光。而几个不同关节上的有关细节,至此构成一个完整触目的整体, 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她的自私虚伪与羊脂球的真诚爱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细节与对比中真实生动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

二、 “以小见大”的典型环境

小说选择普法战争时期的一个侧面,通过十个旅客在途中的活动,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的形势,从而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作品一开始就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了轮廓式的勾画。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开始后,由于法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法军节节败退,整个卢昂区陷入一片混乱。街道阴森恐怖,无数双眼睛正从窗内窥伺着普鲁士军开入市区。他们扣门入户,分派居民供养士兵;敲诈勒索,枪杀人民,无恶不作。然而法国人民并未屈服,采用各种方式同侵略者作斗争。奸商大发国难财,有钱人为避免自己的财产转到别人手里而绞尽脑汁。就在这种战争的混乱时期,羊脂球一行人,各怀自己的目的,离开这个敌占区,准备前往法军驻防区,《羊脂球》的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辆马车上,这辆拥挤的马车装载着法国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葡萄酒批发商夫妇是名副其实的奸商,鸟先生诡计多端,善于投机,他把劣质酒以低价卖给乡下来的零售商,大发国难财。卡雷·拉玛东夫妇是棉纺业大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卡雷·拉玛东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还在政府部门身兼要职,是省议会议员。他们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国难当头, 竟然没有丝毫为国效力的念头, 即使是在出逃的马车上还在大谈特谈 “息价„溢价„期限”。 他们时刻在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国家的安危视若无睹。科尔尼代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事实上他只是个把祖辈的遗产挥霍殆尽的浪荡子。从他开始对羊脂球的戏弄,到后来他高唱《马赛曲》对同车旅伴的捉弄,无不显示出所谓的民主主义者的虚伪面目。两位修女作为神圣的传道者,在马车上前后两幕场景中, 对周围的事情始终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使读者体会到她们的冷酷无情与宗教的虚伪。唯有以羊脂球为代表的下层人民, 他们虽然迫于生计而在身心上遭受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仍然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面对敌人的入侵不卑不亢,奋起还击。作者把这么多的人物巧妙地安排在一辆小小的马车上,有资产者、贵族、商人、民主主义者、传教士以及妓女,几乎涵盖了当时法国社会上所有的阶层。 这个小小的舞台就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普法战争中的政治态度。马车虽小却以几乎可以让我们洞见普法战争下整个法国社会的面貌。

三、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认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关系为辩证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关系。莫泊桑的《羊脂球》对羊脂球这一人物的塑造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若没有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政府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种大环境以及马车十人行这个小环境,就更不会有这个羊脂球这一个性鲜明的爱国妓女形象,另一方面这种大小环境正因羊脂球这一典型形象更真实深刻的显现在我们面前。在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节节败退的大环境中,马车中的十人的表现也就是法国各个阶级人在这种大背景下的缩影,小马车其实就是另一个法国社会,羊脂球就是这社会中最有个性的、最典型的一个形象。羊脂球作为一个妓女,社会地位在当时是极其低下的,她在肉体上,精神上都遭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为了生活,她又不得不走这条路。她的个性特点是在她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可她是真诚的、慷慨的、无私的和爱国的,和马车中其他所谓“高贵的和纯洁的”人相比,她才是真正的高贵和纯洁,而从她身上也折射出了在当时下层人民的抗争与无奈。社会造就了她的性格,由对她形象的塑造所展开的各种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又使我们又看到了整个社会。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更加鲜活生动,典型环境在典型人物外更加真实深刻。

莫泊桑的《羊脂球》在普法战争的大背景下,通过对马车中的十人逃难旅途故事的叙述,运用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参考文献

[1] 莫泊桑,《莫泊桑文集》;王志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5,1~29页 [2] 殷光熹,《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思想战线,1979年02期

[3] 李海燕,《“以小见大”的杰作—浅谈莫泊桑《羊脂球》的创作手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4]易均生,《《羊脂球》艺术索谈》,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1期 。

第四篇:四大名著典型人物分析

武松打虎

武松走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这时红日渐渐西沉。武松乘着酒兴走上冈来,见有一个破庙,庙门上贴着官府的告示,近前一看,才知道店主人没说谎。可是,再回去吧,会被人家嘲笑的。“怕什么,”他对自己说,“就算有老虎,今天也不一定让我碰上。”往前再走,天黑下来。肚里的十八碗酒开始发作,武松走路摇摇晃晃。走到乱树林边,他撑不住了,就在一块大青石上躺下,刚要睡,忽然起了狂风,狂风过后,乱树后扑的一声响,跳出一头斑斓猛虎!武松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下,赶紧将哨棒抓到手里。那老虎好容易等到这一餐,恶狠狠从半空中扑过来。武松这一惊,喝下的酒全变成冷汗冒了出来。他急忙一闪,闪到老虎的背后。老虎再往后一掀,又被武松躲过。接着那铁棒一般的老虎尾巴扫过来,还是没碰到武松。原来这一扑、一掀、一扫是老虎的看家本事,三样落了空,气势也就去了一半了。轮到武松发威了,他举起哨棒用全力劈过去,啪!谁知打在树枝上,哨棒断成两截。老虎又扑过来,武松往后一跳,老虎正好落在武松面前。武松两只手用力按住虎头,一边往老虎的脸上、眼睛里乱踢。老虎痛得咆哮起来,爪子刨出一个土坑。武松死死不肯放松,按得老虎渐渐使尽了力气。这时武松腾出右手,铁锤一般在老虎头上打了五六十拳,只见老虎的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全都流出血来,再也动弹不得,只剩喘气了。武松怕老虎没死,捡起半截哨棒再打,直打得气也没了。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武松的人物特点?用笔勾画出来做出批注。

关羽刮骨疗伤

关羽攻打曹操樊城,水淹七军以后,曹操大将曹仁命令众多弓弩手,对着关羽乱箭齐发。关羽右臂中了毒箭,臂膀青肿,不能活动。这时候,名医华佗听说了,马上从江东赶来,为关羽医治。当时关羽怕影响军心,正跟马良下棋。 华佗检查了关羽的伤口说:“箭头有植物鸟头的剧毒。如果不及时治疗,胳膊就废了。”华佗提出治疗的方案:在僻静的地方立个柱子。上面钉上大铁环,让关羽受伤的胳膊穿过铁环,再用绳索系牢,用被子蒙住头。然后再用尖刀割开皮肉,刮去骨上的箭毒,用药敷好,用药线缝上创口,才可以痊愈。 关羽说:“这很容易,还用什么环柱?”关羽一面跟马良下棋,一面伸出右臂,请华佗动手。华佗让一个小军官端着盆在下面接血,对关羽说:“我要下手啦,您不要害怕。”关羽说:“任凭先生医治,我怎么能跟凡夫俗子一样,害怕疼痛呢?”华佗便割开他的皮肉,发现骨头已经变青,便用刀子刮除骨头上的药毒,悉悉地发出了声音。帐上帐下的将士见了,吓得脸色大变。关羽照旧饮酒下棋,完全没有痛苦的表情。工夫不大,盆子里面的血满了,华佗刮净了关羽胳膊上的药毒,敷上药,缝好了创口。关羽大笑,站起身来,对将领们说:“我这条胳膊舒展自如,不疼痛了!华佗先生真是神医啊!”华佗说:“我当了一辈子医生,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将军真是天神哪!” 这就是“刮骨疗毒”的典故。

思考:华佗为什么称关羽是“天神”?找出你的依据来并做好批注。

林黛玉吃闭门羹

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 便使性子说道: “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 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一面想, 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 “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 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思考:这段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勾画出你所发现的并做上批注。、

第五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

——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文学典型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得特性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鲜明得特征性。本文首先从“美丽的青春,爱情的憧憬”、“买卖的婚姻,黄金的枷锁”、“黄金枷锁下扭曲的人格”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这一典型人物,接着又主要从姜家这一典型环境来说明曹七巧所处的环境,最后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分析这一文学典型,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典型在作者笔下得表现方式,进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本身。

关键词:典型人物 典环境 曹七巧 枷锁 变态心理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我们给文学典型以这样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塑造了曹七巧形象,她带着传统封建婚姻筑成黄金枷锁,在黄金枷锁下形成病态的心理;在黄金枷锁下又扭曲了人格。她是一个有强烈疯狂报复欲,但却空虚孤独的可憎、可怜的旧式女子,这一形象血肉丰满 ,耐人寻味,同时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婚姻、封建伦理和金钱世界的痛恨和批判。

一、典型人物——曹七巧介绍

曹七巧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她被压抑着,却又在梦魇般地享受着被压抑的快活,人格的扭曲、花容的失坠,都在低吟着一曲哀伤的歌。而曹七巧是这悲凉的聚焦点,她扮演着封闭的女巫与被压抑的疯狂的角色,而其灵魂也最终在那黄金的枷锁下变成了一座废墟。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曹七巧这个典型形象:

1.美丽的青春,爱情的憧憬

曹七巧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她自愿的,完全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同所有女子一样,曹七巧也有过温情而美丽的青春,也曾有过对美丽爱情的憧憬。就像文中结尾的场景,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

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在她的花一般的年龄的时代,她也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有着自己喜欢的人,她也曾经幻想过自己的爱情故事,当她还是那个纯真的少女的时候,她嫁给姜二爷也是为了能天天看到她暗恋的姜季泽,在一个公平的角度去分析她,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付出过,只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而且还因为她的出身而受到了歧视,长期的压抑,造成了她的心理畸型。如果她的付出能得到一点点的回报或者她嫁给一个平凡健康的人,也许她就不会变成这样。所以我觉得曹七巧也是一个蛮值得去同情的人物。 2.买卖的婚姻,黄金的枷锁

曹七巧无论多么泼辣、粗野,但她毕竟是女人,畸形的婚姻,对她毕竟是一种伤害,另外,在姜家她处处被人瞧不起,所以有时也不免悲从中来。当年图钱逼她嫁到姜家的哥嫂来看她,她嘴硬说她有钱不愁吃穿,用不着看,但最终却“熬不住那呜咽的声音,一声响似一声,憋了一上午的满腔幽恨,借着这因由尽情发泄了出来”。

欲望的扩张使她戴上了黄金的枷锁,而她用黄金的枷锁也“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七巧是一个悲剧,她的生命早已是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七巧又一手制造了其它的悲剧,悲剧的延续性贯穿了小说的全篇,小说表现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似乎谁也无法逃脱。她当时只是受害者和受虐者,但是,当她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幸福后,当她开始对她的亲人进行报复后,她便成为了害人者和施虐者。曹七巧带着黄金的枷锁,生活在地狱似的环境中,在一天天的失却呼吸。她在牺牲了青春,爱情以至人生后,发现这枷锁是越来越重,越来越紧。她的青春已如一朵花般的早已凋零,她的爱也如“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她的灵魂被挤压的变了形,成了一座废墟,她的生命也由此归于沉寂。

3、黄金枷锁下扭曲的人格

她对金钱有强烈占有欲,为了攫取财富,可以不惜牺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黄金这一“金锁”摧残儿女的爱情和幸福,肆意折磨儿子和媳妇,把金钱看得比儿女的婚姻更重要。这个被金钱榨干了青春和蚀空了灵魂的悲剧人物终于在临死之前流出了干涩的泪。张爱玲作为女性以她独特的

视角将笔触深入到曹七巧这个人物的内心深处,去审视她的灵魂,因此曹七巧这一女性形象具有特殊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二、曹七巧所处的典型环境分析

典型环境,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的,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形成其性格并环绕和促使其不得不那样行动的种种特定关系条件的总和,是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作品描绘的总环境与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辨证统一。

通过对《金锁记》的分析,我认为曹七巧所处的环境有三个:一是作为一个“低三下四”的开麻油店的女儿。二,曹奇巧进入了姜家这样一个深府大院中,三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时期。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她把曹七巧放到了这样一种环境中:作为一个“低三下四”的开麻油店的女儿,曹奇巧进入了姜家这样一个深府大院中。二者的地位相差甚大,却可以形成了这样一种婚姻关系,那就是金钱在起作用了。在这里,似乎一切都是扭曲的,爱情,婚姻,家庭,父母子女,人物也都“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庭院深深深几许,锁住了人的肉体,淹没了人的情欲,扭曲了人的灵魂,于是开始沉沦,沉沦„„曹七巧从内心到外形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的。七巧生活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文化与西方的拜金主义在这里融合,沉淀。一方面,封建家庭关系、伦理规范日趋瓦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残余势力胶合,达到本质上的相同――贪欲和极端的利已主义。更可怕的是,在中西文化中的沉渣吞噬下,人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沦为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与怪胎。这就是《金锁记》的社会大背景。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文学典型一般指典型人物。而人物的活动又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因此,研究典型人物就必须涉及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她所处的典型环境下的产物。她所处的大环境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文化与西方的拜金主义在这里融合,沉淀。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下,形成了曹七巧这样的典型人物。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当她占有了金钱,她得抑郁开始释放,她甚至去毒害儿子女儿和儿媳。她得不到的幸福,也一定不能让别人得到。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七巧生活的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最商业化的上海,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封建文化与西方的拜金主义在这里融合,沉淀。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产生了七巧这样的人物。

曹七巧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复杂性得活生生的形象,她是一个富有社会内容的活人,反应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风貌。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远大于思想,是一个典型性很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缺乏真实性的单一得模式化、概念化的人物。

总之,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离开了典型环境,就无从产生典型人物;而没有典型人物,也无所谓典型环境。

上一篇:彩虹桥志愿者服务小结下一篇:村环境网格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