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联素与肥胖的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22-09-10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平行发展和显著相关。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 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加[1]。脂肪细胞因子是脂肪组织所特有的产物, 同时也发挥着脂肪组织与其他器官组织之间的对话功能。脂联素 (adiponectin) 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肪细胞因子, 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目前认为, 脂联素具有拮抗围炎症状态和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改善糖代谢,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2], 但其在肥胖病理生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拟对脂联素与肥胖的相关性及其特点进行meta分析, 做进一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脂联素”、“肥胖”和“2型糖尿病”为主题词及关键词联合检索Medline、Pubmed和CNKI数据库, 及通过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相关文献。文献来源时间上溯至2000年。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或前瞻性研究, 超重或肥胖的诊断符合ATPⅢ标准。以脂联素进行分层研究或危险度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以M±SE或OR及HR表示, 前瞻性研究的数据以OR或HR表示。有脂联素与肥胖或体重指数的关联性研究数据。前瞻性实验的终点指标有明确的发生事件 (如肥胖) 。排除标准为: (1) 非病例对照研究或前瞻性研究; (2) 数据表示不符合纳入标准; (3) 数据缺失或不完整; (4) 重复发表文章只选择一篇, 递进性发表文章选择数据最新最完整者。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先由2名评价员各自独立阅读检索得到的文献标题及摘要, 初步筛选并纳入相关研究。进一步阅读初筛纳入试验的全文, 明确试验设计细节, 以评价是否最终纳入。试验数据先由一位评价员按预定的数据提取表完成, 然后由另一位评价员检查核对。提取的数据包括:试验设计、研究对象基线情况 (包括一般情况、代谢指标以及病变分级等) 、试验终点指标。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危险度分析采用比值比作为效应量表示结果, 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值分析。两者均以95%可信区间 (CI) 表示。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不同血清脂联素水平下体重指数的差异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及队列研究3项。分别来自日本和美国。其中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女性[4], 一项研究针对男性[3], 一项研究包括了2种性别[5]。总共参与人数为2291人, 脂联素的测定方法主要采用酶联免疫法。脂联素水平均用四分位数进行分层。比较最低四分位数和最高四分位数脂联素水平的体脂差异 (用BMI表示) 。

Meta分析结果见图1和2。针对女性的meta分析存在异质性, 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针对男性的meta分析无明显异质性, 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显示, 脂联素四分位最低组与最高组相比, 男性 (SMD=0.58, Z=5.27, P<0.00001) 和女性 (SMD=0.68, Z=3.84, P=0.0001) BMI都有明显差异。女性差异比男性更大些。

2.2 肥胖与非肥胖状态下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差异

本部分共纳入3项研究, 分别来自日本[6,8]和西班牙[7]。2项研究针对男性[6,8], 其中2项研究都是以BMI≥25作为肥胖标准。

Meta分析结果见图3和图4。Meta分析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男性肥胖者中, 脂联素的水平与非肥胖组差异不明显 (SMD=0.20, Z=0.47, P=0.64) ;在女性肥胖者中, 两者差异也不明显 (SMD=0.57, Z=1.27, P=0.20) 。回溯到原始文献, 以BMI≥25作为分界标准时, 差异明显度不一致, 有的研究有轻度差异[6,8], 有的研究没有[7]。

3 讨论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中产量最多的脂肪细胞因子, 占血清中总蛋白的0.01%。脂联素在循环中的浓度波动在3~30μg/mL, 随着年龄的增高会逐渐增加, 在女性的水平高于男性。我们对脂联素和肥胖的研究显示, 人群分布中低脂联素水平者与较高脂联素水平者的体重指数有明显差异, 而不同体脂状态人群脂联素水平差异不明显。我们的研究有两点提示: (1) 鉴于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中的显著相关性考虑, 脂联素除了肥胖介导的参与2型糖尿病发生机制外, 可能其本身还有其他作用; (2) 脂联素对于肥胖本身可能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 肥胖对脂联素分泌的作用可能通过增加的脂肪组织中的TNF-α和IL-6的旁分泌作用介导。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人骨骼肌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磷酸化相关。在小鼠中单独给予脂联素或者联合给予瘦素都可以逆转胰岛素抵抗, 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小鼠模型中通过病毒载体导入脂联素c DNA后, 都可以改善体重和外周胰岛素敏感性。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较明显, 也可以解释在糖尿病前期比糖尿病对脂联素影响更大的结论。但是两者的详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型糖尿病与肥胖呈现并行性发展趋势,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在发生机制上也有很多交叉, 脂联素是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 对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影响。但是其作用机制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 对其进一步研究可以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脂联素与肥胖的相关性及其在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对上溯至2000年的脂联素与糖尿病及肥胖的前瞻性及横断面研究进行检索。数据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危险度分析采用比值比作为效应量表示结果, 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值分析。两者均以95%可信区间 (CI) 表示。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结果 (1) 脂联素四分位最低组与最高组相比, 男性 (P<0.00001) 和女性 (P=0.0001) BMI都有明显差异。女性差异比男性更大些; (2) 在男性肥胖者中, 脂联素的水平与非肥胖组差异不明显 (P=0.64) ;在女性肥胖者中, 两者差异也不明显 (P=0.20) 。结论脂联素与肥胖具有明显关联, 但其机制较复杂, 且可能在肥胖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作用机制中起到作用。

关键词:脂联素,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Yoon KH, Lee JH, Kim JW, et al.Epidemic obesity and type2diabetes in Asia[J].Lancet, 2006, 368 (9548) :1681~8.

[2] Ziemke F, Mantzoros CS.Adiponectin in insulin resistance:lessons from translational research[J].Am J Clin Nutr, 2010, 91 (1) :258~261S.

[3] Hidenari Sakuta, Takashi Suzuki, Hiroko Yasuda, et al.Adiponectin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Japanese men with type2diabetes[J].Endocrine Journal, 2005, 25 (2) :241~244.

[4] Marieke BS, Robert JH, Jacob CS, et al.Associations of adiponectin levels with incident 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 and type2diabe-tes in older men and women[J].Diabetes Care, 2006, 29:2498~2503.

[5] Christos SM, Tricia L, Joann E, et al.Circulating adiponectin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glycemic control, more favorable lipid profile, and reduced inflammation in women with type2diabet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5, 90:4542~4548.

[6] Taketaka Hara, Hiroshi Fujiwara, Tetsuo Shoji, et al.Decreased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 in young obese males.J Atheroscler Thromb, 2003, 10:234~238.

[7] Nuria Vilarrasa, Joan Vendrell, Javier Maravall, et al.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adiponectin, resistin and ghrelin in a ran-domly selected healthy population[J].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05, 63:329~335.

[8] Kunihiro Matsushita, Hiroshi Yatsuya, Koji Tamakoshi, et al.Com-parison of circulating adiponectin and proinflammatory markers regarding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Japanese me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6, 26:871~876.

上一篇:试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下一篇:影响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发展的因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