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2—2014年口服降糖药利用分析

2022-09-12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主要分1型和2型。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90%以上,目前对于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口服降糖药。该文旨在通过对2012—2014年间该院口服降糖药使用情况的分析,探讨该院用药的合理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始资料来源于该院HIS系统中药品出入库的有效数据。

1.2 方法

对全院2012—2014年各类口服降糖药消耗情况,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销售金额等作为指标进行分析。

DDD值来源于《新编药物学》第17版[2]规定的临床常用剂量,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确定。DDDs=药品的总消耗量/DDD值。DDDs越大,表明临床对其倾向性越大。DDC=药品的总销售金额/DDDs。DDC越大,说明患者经济负担越重。

2 结果

口服降糖药分西药和中成药两大类,西药又分为双胍类、磺脲类、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二肽基肽酶抑制剂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我院各类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见表1。由表1可见,该院2012—2014年口服降糖药总销售金额逐年增加,且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各年度各亚类药物金额排名基本稳定,磺脲类、格列奈类、a-糖苷酶抑制剂始终处在金额排名前3位,且构成比远超其它几类,其中格列奈类增长速度最快。二肽基肽酶抑制剂作为2012年新进入我院品种,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势头。

各品种口服降糖药的DDDs及排序和DDC统计见表2。由表2可见单个药品DDC值相对稳定,这与我市3年来没有重新招标,价格一致吻合。3年中格列吡嗪、瑞格列奈、阿卡波糖的DDDs始终排在前3位。格列美脲DDDs排序分别为8、7、4,使用频率上升最快。吡格列酮DDDs排序分别为5、6、8,呈逐年下降趋势。

3 讨论

由表1可见,该院2012—2014年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加,且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多以及人们越来越关注糖尿病,重视自身血糖控制有关。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它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其优点在于价格便宜,不增加体重,不增加胰岛素负担,且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应用安全,单用较少引起低血糖[3]。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得知,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一线降糖药中的首选药物,是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但从表2看,二甲双胍的DDDs排序3年均未进入前三,且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指南严重不符,临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该院主要品种有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是可供选择种类最多的一类口服降糖药。由表2可见,除第三代磺脲类格列美脲DDDs排序上升明显外,其余品种的多呈下降趋势,可能由于格列美脲具有较强的胰腺外降糖作用,除了刺激胰岛素分泌外,还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出现低血糖风险较小。此类药物品种较多,因此总金额排名靠前,但是2014年跌至第2位。这可能与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用量过大后还会导致持久性低血糖有关。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阿卡波糖为这类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研究显示,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并可减少餐前反应性低血糖的风险。因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几年来在该院DDDs排序始终排在前三的位置,得到较好的应用。

格列奈类为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由表1可见,2014年,格列奈类销售金额升至第一,超过了磺脲类。原因可能是该类药物可有效地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从而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且很少发生低血糖反应。“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的用药原则提供了给药更大的灵活性。表2显示,瑞格列奈2013及2014年DDDs排序均升至第1位。

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虽然该类药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且吡格列酮心血管风险比罗格列酮小,但也会引起体重增加,增加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率,由表2可见,目前,吡格列酮的销售金额及DDDs排序呈逐年下降,幅度也较大。

西格列汀是首个在中国上市的二肽基肽酶抑制剂,为2012年新进入我院品种,其销售金额逐年上升。西格列汀作为新型降糖药,安全、有效,还可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并且有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等作用[4],单独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增加体重,虽然还未列入厦门医保用药目录,但前景乐观。

从该文数据显示,我院口服降糖药种类较全,新型降糖药也等得到一定应用,基本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糖尿病患者的需求。从销售金额及DDDs排序可以看出,目前我院临床以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及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倾向性较大,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显示这几类药物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相符。但该院二甲双胍的DDDs排序严重靠后,且呈下降趋势,与我国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指南中推荐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的首选药为二甲双胍严重不符,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摘要:目的 分析某院2012—2014年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情况,了解用药趋势及是否合理。方法利用HIS系统对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分析。结果3年来用药总金额逐年上升,磺脲类、格列奈类、a-糖苷酶抑制剂销售金额及格列吡嗪、瑞格列奈、阿卡波糖的DDDs排序均稳居前三,而二甲双胍排序严重靠后。结论二甲双胍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我国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线药物的首选药严重不符[1],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用药频度,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1] 陆菊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更新要点的解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10):865-868.

[2]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1-663.

[3] 熊娜,王波,母义明,等.降糖药物安全性评价[J].药品评价,2012,9(4):34.

[4] 蒋筠,彭永德.人GLP-1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2):74.

上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