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课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使用创新工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类课程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环节,将体验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论文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充分把握市场化发展趋势,切实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发展,为有效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帮助。本文重点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互联网+”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变化,以及融合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希望这一分析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高职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发展特点,其创业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也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完善和不断优化技术平台的过程中,学生将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在此背景下,充分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课培训,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将在创新创业中呈现更好的优势,为思政课展现更好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思政课的主要影响

(一)改变教学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有效实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理念可以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创新,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运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观念方面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可以突破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创新化,从而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的投入到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其自主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能够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例如,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利用课本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同时进一步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拓,在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激发和调动,让学生在开放多元的教学观念指引之下,沉浸在多元化教学环境之中,以此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相关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丰富多元的信息资源体系,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同时,结合“互联网+”视域可以更充分的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有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受和学习体验,以此让学生能够深入挖掘自身的知识,把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进而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的有效增强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

“互联网+”视域下,在高职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这样能够确保思政教师进一步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也能显著创新和完善,让教师更有效的掌握最科学、最前沿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增强自我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可以实现充分的融合,从而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例如,高职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的背景下,可以有效应用KAB教学模式和相关理念,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政教学实践,使学生更有效的融入其中,增强其积极性、主动性,可以有效通过模拟的方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除此之外,高职思政教师也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形成合作探究的模式,对于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可以更充分的了解,把握本质内涵,同时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更深刻的领会,把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使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有更大的认可和参与度,为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提供必要保障。

(三)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更有效的改变

在互联网的推进之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在思政课的具体教学当中,需要教师更有效的创新教学内容,以信息化时代为背景,使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内容,使课程的具体内容具备更为显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需要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切实有效的研读,对于全新的理论和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切实有效整合,把相关资源进行融入,以此体现出更加良好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善性,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使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更为丰富、更为完善,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针对未来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创新创业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等也要深入分析,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进而充分体现出应有的德育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二、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

(一)针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普及,针对高职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充分融入信息化技术的相关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以此体现出更加良好的创新效果,使整个课程的创新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具体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思政教学模式,以此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精神,从而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思政教学的结合点,使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当前的思政教学工作能够取得全新的效果。同时要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认知程度,将创新创业与思政教学进行充分融合,补充最新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同时优化创新创业思维,进而使思政教学模式更加完整化、系统化、创新化,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

的前提。

(二)创新高职思政实践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想体现出深刻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需要着重做好高职思政实践平台的创新工作,要进一步体现出创新创业时代价值,有效融合高职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相关内容,找到结合点,在实践平台的训练和实践考验之中,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增强提供必要的前提。思政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使实践平台模式得到创新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化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场所。

思政教师要充分构建相对应的新媒体平台,例如,可以通过构建微信群的方式,为学生的疑难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其咨询提供解答。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互相融合的方式,利用讲座的形式和渠道,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更有效的交流和反馈,构建长效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内容,通过具体案例的形式,针对思政课日常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关系进行充分的把握,正确处理,使两者更加和谐。

(三)针对实践成果保障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发展功能而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此同时,也为学生的实践成果保障提供必要的前提,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对应的实践成果保障机制,對学生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大力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对于方案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充分实现各项技能能力和创新创业理论实践的有效增强,同时通过思政课的有效推进,为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前提。要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实践机会,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强化政策的引导,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严格按照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和创新创业的具体要求,使思政教学成果得到更充分的转化,并且有相对应的保障机制,为各项工作的运行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信息化中的评价需要充分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教学中,使两者在更深层次上融合,相关方面相互促进满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和标准,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和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基础,进一步体现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同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应的创新创业成果保障机制,科学合理培养人才,引导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把握互联网发展优势,鼓励大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学业,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从而为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立功.互联网经济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5):35.

[2]黄向荣,何静.“双创”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9,23(1):70-72.

[3]陈莉蓉.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索:以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为例[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7(3):47-51.

作者:任丽丽

第二篇:通过创新创业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摘 要: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使用创新工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类课程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环节,将体验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型人才;教学目标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是“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开设系列“创新创业类课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创新和创业是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以自我谋职能力为核心的拓展事业功能和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作执行功能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基本功能。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来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等五个方面;创业能力除了包括创新能力外,还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公关能力。实践证明,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在学校教务处等部门的支持下,西南交通大学按照课程的内在逻辑设计了9门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知识经济与创新”“发明创造与技巧”“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和“创业学”等,已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提倡一至二年级选修“知识经济与创新”和“发明创造与技巧”,三至四年级选修“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和“创业学”。自2000年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以来,已有万名本科生选修,其中“知识经济与创新”是学校2008版本科培养方案通识教育模块中的限选课之一。“知识经济与创新”课程从科技创新史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入手,揭示社会历史形态更迭的动因,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知识经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创新的基本理论。“发明创造与技巧”课程集中讲授创新思维的特点与方式、创新方法的种类与应用技巧,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方法训练。“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程在系统讲授TRIZ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辅助创新(CAI)工具,将世界专利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并对有关教学软件的使用进行讲解,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技能,帮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业学”课程则从树立学生创业思想、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解决当前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出发,着重讲解创业学基本原理,并对整个企业生命周期管理进行案例式和模拟式讲解。总的来看,四门课程具有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教学设计特点,已形成了“创新理论和观念——创造技能和方法——创造平台和工具——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四部曲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学生创智、创新、创造、创业等“四创”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课程必须首先“创新”:应用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将体验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1)体验教学法。创新创业课程知识是扎根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使之更容易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来认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或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授课效果。

(2)影视教学法。围绕教学活动,教师除了使用公共邮箱、网站留言、飞信、QQ群辅助教学外,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影视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过于平面化甚至枯燥无味的现象。为此,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优秀影视作品,逐渐建立起课程教学的影视资料库。影视教学法的实施,极大地延伸了学生眼、耳、脑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学习摆脱了枯燥的死记硬背,朝着多样性、综合性、趣味性方向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案例教学法。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成功的案例教学也不可能实现。在教研活动和教学准备工作中,教师非常注意从网络、报纸、电视、杂志、书籍以及各类专业的案例库中选择教学案例,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再设计。比如,在“知识经济与创新”课中,教师根据“铱星为什么成为流星”的网上案例材料,对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的设计、市场前景、技术成熟度、经营决策等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翔实讲解案例材料。同时还与有关单位(如高新区、科技管理部门、高新企业)联系,尽量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在“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讲解“40个发明原理”时,教师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来说明嵌套原理、预置防范原理、中介物原理、复合材料原理在其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可以深入这些真实案例之中,如同进入现实情景,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链接到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成积极的追问者与主动的思索者。

(4)研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重在师生平等对话,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研讨,以不同的思维方式、问题视角来展示各自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将研讨教学法具体分为明确选题、探索思考、交流讲评、总结提高四个步骤。在明确选题阶段,教师主要讲清“如何从问题到选题”,明确问题的背景、问题的清楚表述及问题的解决构想等内容;第二个阶段,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方法去查阅资料,梳理观点,产生想法,进行创造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尝试;第三个阶段,通过小组交流、班级讲评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想讲出来,并对他人的观点予以评论,进行“研”与“讨”;最后是总结提高阶段,教师点评,完善问题解决思路。例如,在“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讲解“物理矛盾”内容时,第一步先从理论上弄清物理矛盾的含义(对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一个部件,同时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解答域及解决思路,给出问题“如何通过斑马线而使司机全程低速通过一条穿过校园的马路”。第二步,同学们经过思考探求,得到了三个备选方案:全部路段都画上斑马线,改造成波浪形(Z字形)曲折道路,在普通道路上画上扭曲的斑马线。第三步,同学们进行交流讲评:第一种方案虽然花费较少,但成效差;第二种方案代价昂贵,但相对牢靠;第三种方案将前两种方案相结合,花费不多,也相对安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完善,在普通道路上画上扭曲的斑马线看起来就像波浪路面上的斑马线一样,司机大脑中的条件反射精确地产生作用,达到价格上和效果上的最优结合,从而实现了物理矛盾的现实解决。研讨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传授,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学会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拟教学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注重理论教学之外,更要致力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需要通过实践而真正被掌握,理论教学过程有待延伸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落足点在于“实践”。由于条件环境的局限,一方面,我们有意安排学生到高新区、企业参观,获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更加注意运用模拟教学法来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提供了模拟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导,而模拟教学则是对理论教学的应用。一般而言,我们将理论知识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比如,我们要求完成“创业学”课程学习的同学利用电子商务模拟创办企业(形式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组)。首先是对创业企业具体所在地的创业宏微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寻找与识别商业机会。其次要求调查市场、竞争者,进行财务分析,完成计划摘要、产品(或服务)介绍、市场预测、市场营销计划、生产和运营计划、人员及组织结构、财务计划等等。如果创办高科技企业,还需进行创业融资和风险管理分析。最后是对选定的创业计划的执行。其中,教师作为模拟公司的顾问发挥指导作用,最终的考核重在过程的评定。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讨论或者假设案例的实施,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模拟与专题研讨达到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管理技能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从课堂效果看,“创新创业类教育系列课程”选课学生众多,每学期可达700人;到课率较高,平均达80%;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可达50%。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工作中,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的明确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专设了‘创造学’‘发明创造与技巧’‘知识经济与创新’等选修课程,规定了创新教学和实践学分,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创造技能和方法。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中,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与创新”和“发明创造与技巧”课中,基于创新思维发展规律,教师重点讲述创造发明的技巧和方法,重点讲解类比与模型、机遇与灵感、想象与知觉、发散与收敛、系统科学方法以及技术创造过程的理论,详细探讨仿生创新法、移植创新法、组合创新法、缺点列举法和希望点列举法、变异创新法和智力激励法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其他创造过程中予以学习和借鉴,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创新的技能方法,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3)使学生熟悉了创造平台和工具。在“创新方法与应用(TRIZ)”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建成了拥有170台电脑的实验室平台系统。教师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在系统讲授TRIZ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靠实验室平台建设,应用计算机辅助创新(CAI)工具,将世界各国专利与设计发明创新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生使用创新工具的能力。

(4)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在“创业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创业者素质特征、创业环境分析、创业计划的编制、创业融资、创业企业市场营销组织与管理、创建企业、创业企业的组织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创业企业风险管理、创业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问题的讲解,结合学生的模拟创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近年来,我校本科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居全国高校前列。

参考文献:

[1]杨学军,张磊,吕卫东.创新型教学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实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01).

[2]戴育滨,张日新,张光辉.大学生创业者的内涵、分类与能力特征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

[3]蒋笃运.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02).

[4]何丽君,唐玉光.研讨式教学:高等学校教学的新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5).

[5]郭汉民,李永春,田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作者:王永杰 陈光 阎开印 雷叙川

第三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模式探析

【摘要】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具体研究了高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模式及思路。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创业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特别是青年的创造力。青年爱创新,社会就生机盎然,青年争创业,国家就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青年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一大课题。本论文着眼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建设,试探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改进的模式及方法。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03年教育部6号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自此,各普通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把握行业动向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肯定高校就业指导课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应看到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疲于应付,教学内容空洞,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改革,探索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帮助学生成功就业的作用显得意义重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自一提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培养全民的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6年我国将有超过750万的高校毕业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市场竞争,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然而,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作为培养大学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其自身的改革与模式探析迫在眉睫。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课不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课程的专业性,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热潮的推动下,高校有效地利用就业指导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业化的教学队伍

虽然多数高校已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不够,相比跟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差别很大,且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据调查,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没有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专业化程度不高。任课老师多数是由事务缠身的党总支书记、干部、辅导员等从事行政管理、教辅人员兼任,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课程设置、规范和内容等方面缺乏全面而科学的理解,因此,不能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2、教学活动疏于管理

部分高校没有形成从新生入学到实习就业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较晚,一般在学生实习前大搞临时突击,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而且缺乏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工作。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有的未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即使列入了教学计划,但安排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课程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要求。

此外,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完善的考核体系,还存在专业交叉、合班上课的现象,这样无法因材施教,更缺乏针对性,更难顾及到学生个体的特长、兴趣和能力等特点。

3、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没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对学生进行宏观上的就业指导,学生没有实践体会与身临其境的感受。就业指导课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还未被广泛和熟练应用于课堂。

4、教学内容缺乏统一规范的知识体系

目前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较为简单,一般都停留在宣讲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和发布就业信息等等,而具有实质意义的职业定位、职场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这种形式化的、泛泛而谈的指导,使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自己“该怎样定位”、“将要选择什么行业”、“从事哪些岗位的工作”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满足不了学生择业的实际需求。而且,就业指导课中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渗透较少,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创业观念不强。

三、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模式及方法

针对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进现行的就业指导课,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体系,使其真正发挥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的功能。笔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任课教师应具备这些学科的知识背景。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胡志仙(201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指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扎实的理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品格、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就业指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应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与支持,鼓励引导“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案例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要求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老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开拓指导教师视野,提升专业技能本领,鼓励和指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教师可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宝库,通过自身实践与资深专家交流将成功案例收集提供给学生,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比如邀请企业HR专员为学生组织模拟招聘大会,或请成功就业的校友进行就业教育专题讲座,以此充实壮大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

2、教学中坚持全程性原则

首先要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扭转就业指导课是“无足轻重的考查课”的观念,绝不可以在毕业生快要就业的时候搞大突击教育,而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

就业指导课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分阶段的变化式教学。高校应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人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实行动态的调整。

大一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短期的学校内的规划,培养他们能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为自己的行为制定计划;二年级的学生应以实践为主。参加社会实践是让学生锻炼能力和了解社会需求的最直接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与校园的差异,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人生发展的定位时期,课程的重点应当指导学生把自身价值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大学四年级时学生进入毕业择业期,需要进行纯粹的就业指导,例如简历书写技巧、面试技巧、心理咨询、创业宣传、诚信教育等等。

高校应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检查评估工作。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列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列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定期对就业指导课教学管理、课程安排、师资配备、教材使用、经费投入、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就业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针对大班上课的情况,高校应严禁不同专业合班上课,因为合班上课,上大课既不能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指导,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指导。既要抓好集体授课,又要注重个性化辅导,其授课形式可采取多样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进行就业指导的有效方法。比如采取案例式的指导模式,在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和学生一起分析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往往会使学生记忆深刻。体验式教学也是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高校组织学生到各级各类人才招聘会现场或是劳务市场去亲自体验、亲身感受,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就业的紧迫感,也可安排学生到人才招聘市场实习,让学生熟悉就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总之,变化的教学模式,个性的指导方法会使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育人的作用

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的实用性。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停留在理论传授阶段,缺乏学生亲身实践的环节。实际上,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其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真正用到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就能更加运用自如,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创业中的种种风险。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学生参加实践的过程也有助于其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同时,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节约成本,实现双赢。模拟面试也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邀请领导、老师、用人单位的代表担任评委,通过学生自我展示、专家提问等几个环节,全方位的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营造面试现场的氛围,增强学生就业的紧迫感,使其真切感受竞争的压力,以此提高学生求职面试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或在用人单位兼职、实习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途径,这样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认识。

4、创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就业政策的解答、兴趣能力的测评所能满足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毕业生择业这个环节上,在毕业之前搞临时突击,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方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笔者曾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之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能力偏弱,创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同学们都迫切希望高校能开展创业教育。目前,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很多。希望开设创业课程的学生占76.6%,希望成立指导中心的学生占85.3%,希望学校有创业园区的学生占79.4%,要求学校提供师资和硬件支持的学生占到63.9%。可见,大学生是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因为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者应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素质,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开设创新思维与能力、财务管理、金融投资、法律法规、公共关系等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开设多层次的课程模块,根据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调整考核方式,努力实现大学生“在读创业”。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因为任何创业项目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才能发现生活中潜在的各种商机,才有可能后续创业。此外,高校可以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以贴近实战的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既是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对高校产出的需求,也是关系到学生毕业后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高校必须积极推进就业指导课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海生.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报, 2008(2).

[2] 张 冕.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3).

[3] 徐雪燕. 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J]. 辽宁教学行政学院学报, 2008(12).

[4] 张炳兰. 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南阳师范学院学, 2010(7).

[5] 周 园.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概述[J]. 就业指导, 2012(14).

[6] 雷树俊.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13(11).

[7] 邓 环. 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3(12).

[8] 胡志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6).

[9] 杜 刚, 李亚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时代金融, 2015(5).

作者:刘洋

上一篇: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