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课感悟

2022-11-06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感悟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结课论文

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XX :04040201 :XXXXXXXXX

创新与创业之我见

周一上了两节刘老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感受颇多。本来带着几本书想去混混时间,心里还有点不屑,但后来还是被刘老师给迷住了。也许是大三了,创新、创业、就业这几个关键词特别敏感。可能今年我们学校的就业形势不太好,对我有很大触动,以前觉得很遥远的事,现在不得不考虑了……

创新,顾名思义也就是打破常规,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业,英文名entrepreneurship,官方解释为放弃就业机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创业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力、财力的行为。从我们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创新就是打破已有的规格制度建立新的有活力的方法途径,创业就是要自力更生,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当老板为自己谋生路。创新才是创业最可宝贵的价值,发现消费者的新需求,找到一种方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创业的真谛。创始人的使命就是创新,每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创新,正是这些创新使企业的战斗力倍增,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熟知的Iphone,出现在市场上时都前无古人,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一种经营方式,企业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越多,企业的竞争力越强,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就越高。

产品创新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企业创新的全部,这是每个创业

者必须明确的理念。发现用户的一个真实的需求,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满足这个需求,这是创新;解决用户需求的方法和同行不同,这也是创新;方法一样,但推广方式不一样,也是创新;就企业而言,价格体系、渠道体系、组织结构甚至股东结构的创新都会直接提升企业的战斗力,所有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多外是方面创新的结果。

大三了,就业就在眼前。谈论这个话题很有必要。课堂上老师说先就业后择业,有条件的再创业。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很实用。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都得面临选择,创业难免风险,就业难免坎坷。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群学生,说真的,我们确实比国外的一些大学生要差,也许学习成绩可以补补,但是像创新创业这样的课堂确实以前没有,有的也基本是自己个人兴趣爱好积累的,而且主要是这种意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缺少能力,很多时候是缺少那种环境,那种启蒙的环境可以自由的发展,自由的创新创造和有能力的创业。说实话,我觉得本应该更好。我们应该能,我们应该可以。当我们看到美国的那个比我们大几岁的大哥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35亿美元身家,是20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敬佩,为什么别人可以,为什么中国缺少这样的人才,也许我们在这样的年龄都在大学里,都在大学里做着一些他们不做的事。但是他们,可以说有独特的资质令他们创新来创业,所以别人能成功,能成为榜样。

说到底还是一种精神和意识,这种思维是从小就得培养的。而我们大多都缺乏这种土壤的熏陶,创新与创业的脚步在中国虽然有但很少,可能未来的一段时间会有,这个我坚信。

在大学开展这门课程,很有必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毕竟成功的很少。人们总是看到成功者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创业过程的艰辛。创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创业之前,一定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准备充足,如果靠一腔热血一时冲动去创业,往往碰到困难就退却。而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创业只是其中一条,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而就业,就显得相对来说是大家的选择,风险小,稳定保险,起码能解决生活问题。

记得大一的时候认识个学长,他给我个网站http://book.umiwi.com 。这里面有很多成功人的故事和经历,特别是《在路上》几乎陪伴我度过几个学期了。里面有本书《创业36条军规》,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一系列创新的结果。

不要幻想模仿和抄袭能够成就伟大的公司,做企业就是两件事—创新和营销,只有创新才能创业。成功就是把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要追踪用户的需求,不要预设禁忌,不要顾忌别人的质疑,大胆去想,大胆去试,你失去的只是平淡和停滞。一旦创新成功,你获得的将是整个市场!

所谓常规,本质上是那些已经成功的同行的做法,他们因此而成功,于是后来者纷纷效仿。但如果我们只是亦步亦趋,我们怎么可能

赶超领先者?所以,作为后来者,如果不打破常规,如果不创新,根本没有机会。

对于未来,我是想再努努力,先把自己的起点提高点,多认识一些人,积累一些经验,更多的选择是去就业,如果说那时候有好的机遇和条件,创业也很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的本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我的目标是进入一家大型的汽车的管理层。这就是我的终极目标,也许很遥远,但未来谁知道呢,只要努力去做,没有什么不可能。我的人生准则是享受人生,没有不可能。创业对于我也许有点难度,主要是要有好的项目和主意。也许未来汽车会有改变,电能和其他新能源汽车会异军突起,这也是一种趋势,相信我现在就得着手准备这方面的资料,学习这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创业是中很困难的事,特别是自主创业。而岗位创业我想就是说在我自己的岗位上在发现新的途径,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去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的活动。我想在我的领域去做这种事,当然是我喜闻乐见的事。毕竟开创性的东西值得去探索,我也喜欢做这样的事。为自己,为国家,为人名,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是曾经上过老师的《现代企业管理》,觉得老师的上课风格还是不错的,至少难以睡觉,而觉得在沈航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的同时去讲《创新与创业》,个人觉得很有必要。毕竟这样的机会本来就不多,而且这种大班的形式还可以接受。

就以我个人来看,我们学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应该来说还是很好的。看看航模队参加的航模打大赛的,看看机械设计大赛,看看那

些大型的创业比赛,基本都能拿到优异的成绩。这就说明我们本身的实力还是很强。但个人觉得就整体来说,就我自己都惭愧。因为这种创新与创业的精神、意识,这种平时可以养成的生活习惯我看到的不多,社团方面我也报了,但是基本报了活动就很少有活动,可能积极性不够。个人觉得有以下建议可以提:

1、建议多举办一些演讲、讲座,请一些成功企业家来激励指导大家;

2、觉得开这种大班的创新与创业的课程觉得效果一般,不能师生互动,如果可以建议一个专业的放一起,大家一起讨论,专业老师跟大家一起研究,我想效果要好点;

3、社团,我觉得我们学校的社团一般,基本社员报了名基本就没事了。这其中可能有经费的问题,但我想更多的问题还是积极性,老师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支持鼓励。至少大学学的不仅仅是知识;

4、举办一些以班级或几个人的小团体的创新创业大赛,也许我们刚开始都不会,但经历过后那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5、建议学校给我们学生自己的空间,例如学生在大学里开店,在大学里搞点创业,但据我所知,学校对这方面好像不够支持,或者说我还没看到。总之,创新与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不是一时想或暂时想就可以的,这种需要平时的培养,也不是老师或学校能左右的,但至少,学校可以给我们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我们去成长,去熏陶。

以上纯属个人拙见,有什么不妥还望老师指正。

第二篇:电子商务创新创业阶梯课程感悟

M01114550马平川 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阶梯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主要是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电子商务。

在上课期间,老师以淘宝网店为例子,给我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电子商务。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淘宝店铺的经营和推广,自己经营淘宝店铺,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淘宝,什么事真正的电子商务企业,才明白电子商务的真正含义。上课期间,老师向我们讲授淘宝店的运营,教我们怎么在众多的淘宝网店中生存,还是很有意思的。

虽然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但是在我看来还是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的,在开店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不易,明白电子商务企业不是那么好做的,我们从卖家的角度重新认识了淘宝网,在经营淘宝店期间,每天要不停的学习怎样上货,发图片,做图片,做客服,该标题等,这让我们对电子商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对于这门课程,我觉得应该在详细的讲解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让我们了解它们的运作流程,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这样在我们以后自己进行电子商务时可以有所帮助。

第三篇:创新展示课达标感悟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整合学习创新展示课感悟

初一年级

缪月

为期几周的创新展示课拉下帷幕了。此次的创新展示各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团队的优势,完成了一节又一节的优秀课例。本次我上的是《穆桂英挂帅》与《花木兰》的整合课程。下面就上课前的导学案创编,教学设计,以及课程活动进行一一阐述。

一、 导学案创编: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诗》被列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根据形式和机构,我们依旧选择课外的一篇推荐文本《穆桂英挂帅》作为本次的整合篇目。两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巾帼英雄。在形式上也可以进行对比。两人身上都具有同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精神。都是从古代女子脱下女儿装,穿上军装,为国出征的感人事迹。对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联系这样的教学实际,我把花木兰与穆桂英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了。关于此单元是家国情怀的,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名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国家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基于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按照课标要求: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建明郎、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我设置了以下的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两遍,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花木兰、穆桂英等人身上的优秀品格,用颁奖词或诗歌等方式对“巾帼英雄”表达你的赞颂之情。

根据语文的核心素养要求,我设置了以下的一个的大情景: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初一年级准备举行“巾帼英雄”评选活动,参选人物有武则天、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等人,经过初一八班严格海选,参选人物花木兰、穆桂英脱颖而出。针对以上的一个大环境,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分别设置了三个小任务:1.推荐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巾帼英雄”有关的文字,可以是选文中的内容,也可以是其它内容。读完后,与同学分享你的感悟。2.活动要求每位推荐人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巾帼英雄”的人物事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花木兰、穆桂英等人身上的优秀品格。3.千百年来。花木兰、穆桂英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学完这首《木兰诗》、《穆桂英挂帅》,请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你心目中的“花木兰”与“穆桂英”,并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

二、 课堂设计:

对于整节课的把握程度来看,首先最关键的是课前导入部分。关于花木兰和穆桂英来说,这两位人物,对于前者来说,更家喻户晓。而穆桂英知道的孩子可能较少一些。由于这个原因,我选择在上课前,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作为导入。关于花木兰我选的是带有范读的花木兰动画片。而关于穆桂英,我则是找了影视作品中挂帅的节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也能带动刺激他们的感官。

课中,关于花木兰部分,在课后,也安排了一场关于《木兰诗》情境再现表演。由他们自导自演。这部分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们对课文完全熟知并且能够完全背诵的情况下设置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带动他们的舞台表演欲。纵观语文课本,很多金典篇目都是可以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高中苏教版必修一中的《鸿门宴》和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都可以把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们尽情演绎。同时也可以把文章的内容细致地过一遍。从课上学生们的反应上来看,效果的确达到了我当初的预想,很多学生参与度极高。本节课根据导学案设计,最精彩的部分算是绘上你心目中的花木兰和穆桂英,并为他们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这部分设计也完全涵盖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涉及到了。这一题的设置也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创新展示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其中上课的疑惑的地方。如何在一节课里既涉及到文本核心知识,又不脱离实际为学生们量身制作导学案。其中也很迷茫,把课堂交还学生,但是却失去了课堂最本真的环节,怎么样帮助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如果把基础类文言知识全部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消化巩固的话,虽然能提升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依旧达不到重点句式,重点词语教师点评突出效果。所以对于《木兰诗》这一首经典文章而言,其中出现很多修辞手法,如互文、对偶、复沓、顶真、排比这样的修辞学生们不一定印象深刻,导致即使下一篇古文出现,学生不一定能发现,这也失去了基础知识学习的意义。

三、优缺点分析:

对于本节课,从导学案设计到课堂设计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就假期整合和一发三纲结合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阐释。

1. 在假期整合中,董小玉教授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我受益匪浅。对于语文学科素养有了重新的认识。其中导学案设计,我也充分参照董小玉教授的指导。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要紧紧扣住文本内容,不要让活动空洞而缺乏语文味。对于这次导学案设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应该结合两篇课文的共同主题而重新选择一个导入背景。这样课文的主题会更加鲜明地突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不是很大。对于之前的大情景,设置的也有些小瑕疵。比如,对于年级举行的我心目中英雄活动中,其中穿插了武则天、樊梨花、穆桂英和花木兰,这样范围太局限。把孩子的目光局限古代人物的选拔上,这里不应该进行局限,应该让他们眼光放得更远些。比如,可以穿插现当代人物,如网坛新秀李娜、杨澜等一些优秀女性人物…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的女性人物进行强烈对比。让学生们进行总结,分析对比,提炼出古代女性的顽强拼搏精神。

2. 对于课中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连接不紧密,如其中一个问题的抛出,我心中所期望的答案,学生们可能只理会一二点,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设计好问题。在课前的调研没有做好。

3. 课前基础知识的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这也是需要我不断地发现,不断总结。对于有些知识,学生早已掌握可以一带而过,甚至可以略过。而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我们则需要不断地归类,以最完整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不能就此略过,这样起不好重点强调作用。 优点:

1. 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们画出心目中的花木兰,并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这个环节的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其中有一小组展示的是一半军装,一半女儿装的花木兰,看起来非常新奇独特,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他们心目中的花木兰既有穿上军装时的英姿煞爽,也有脱下女儿装的倾世容颜。

2. 对于语文课的内容,如果其中活动环节不设置好的话,很容易造成学生们不认真听,甚至容易走神。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之处是让木兰诗搬上舞台,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本次创新展示课,从导学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充分研究了语文核心素养,认真贯彻十二字方针。在以后的课堂上还需要不断改进,认真学习集团的一法三纲,不断进取,砥砺前行。

第四篇:创新创业课学习心得

课堂上老师曾以真功夫为例详述了创业中合伙人的问题,这让我深深认识到正确选择创业合伙人的重要性。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创业团队才能成功地创业。首先我们要明确创业项目的方向,寻找善于合作、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一个团队。其次是成员直接要优势互补。根据团队结构特点、成员优势特点,创业目标和具体工作要求,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权力、利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此外,在创业之始,团队成员还需要有共同的约定和文化理念的引领。一旦约定,大家必须共同遵守、执行和维护,风险分担,利益共享,从而形成团队的强大的凝聚力,这样的创业团队才能走的更远更久。

第五篇:创新创业课心得体会

在如今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各大高校都在如火如荼的开设创业创新课程,当然我们学校也不例外。而在我们的创新创业课程接近尾声时也让我颇有收获。通过这个课程让我对“创业”这个概念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认为创业并不等同于赚钱,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自我能力并从中获取经验的一个过程。在创新创业课上,老师讲课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她还会与我们交流互动让我们从游戏中知道如何去创新。此外,我记得老师在课上让我们辩论“创业是否可教”这一辩题,而在我看来,“创业”是可教的。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教我们去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并了解创业所需了解的基本内容,所以我很喜欢上创业创新课。通过创业创新课我了解到我们创业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 团队

在创业过程中,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团队的成员之间要性格互补,知识互补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就好比《西游记》中的取经四人组一样,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像唐僧的盲目无知但又不乏、孙悟空的嫉恶如仇但又不乏神通广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但又不乏知错能改、沙僧的憨厚老实但又不乏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们师徒四人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去西天取得真经,这就使得他们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以提高。 2. 商机

商机我认为就是市场需求,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把握商机,而往往把握住商机就要以顾客为中心去满足顾客的需求。 3. 资金

资金是决定创业能否进行的基本保障,如果我们光有团队光有技术而没有资金的投入的话可能就会丧失良好的商机。

在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纪录片《造梦者》让我印象很深,这是一部关于马云创业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就很好的解释了创业的三要素:团队、商机、资金。马云1942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在1994年的时候,马云去美国出差首次接触互联网,回国后就创办了黄页并在1999年创建了阿里巴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阿里巴巴网站成为一种商业机会,马云及其创业团队就立即把握住这一商机。在1999年10月低马云就获取了两轮融资。此时马云创业的三要素都基本已经具备。而后马云就在2003年推出了全球最大的个人交易网站-----淘宝网。在2015年双十一的时候阿里巴巴的总交易额就达到了912亿,而在最近的2017年双十一阿里巴巴的总交易额甚至达到了1682亿,我们可以看到马云的创业是非常成功的。

尽管我们缺乏社会实践和团队管理的经验,更没有经过市场的风雨考验,但是我们有知识,有梦想。我知道创业的道路是艰辛的,所以我要去努力提高自我的创业能力与素质,与此同时更要去注重想法上的创新。我相信只有不断去完善自己,才能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上一篇:大学生村委会实习报告下一篇:大学生测量员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