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2022-09-10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严格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纪发【2012】×号文件精神要求,我局对有关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和检查。现将自查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确保组织机构建立到位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严格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工作。6月4日,×××局专门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传达了文件精神,要求班子成员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严格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工作的重要性,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纪检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纪检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局财会科科长×××、监察室主任×××为办公室成员的严格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关于转发市纪委〈关于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的紧急通知〉的通知》(××字[2012]18××号),细化工作内容,布置了×××局对局属单位检查安排,明确工作要求;形成了“一把手”对严格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通知精神落实到位

为加强落实严格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工作。局长×××就这次自查检查工作强调必须严格执行资金管理方面相关制度,坚决堵塞资金管理漏洞,切实防范资金运行风险。党委书记×××要求相关人员要提高认识,遵守工作制度,强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加强各类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教育,做到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不断提高廉政意识。纪委书记×××亲自进行周密部署,带领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到市属各单位按照通知要求逐条对照检查,重点检查局属单位的财务基础工作及建立健全财务内控机制情况。

(三)明确任务目标,确保自查工作内容到位

为了更好地落实文件精神,我局将文件内容进行细化列表,只要将细化表内容逐一对照检查进行填报,保证了文件精神要求全部落实具体事与人,有效地防止在自查过程中出现漏报少查项目,同时要求主要单位必须成立相关领导机构,按照市局转发文件内容开展自查自纠,并将自查表和自查报告上报局领导小组;对小单位按照市局转发文件内容开展自查自纠的自查报告和自查表上报局领导小组,然后局领导小组由纪委书记×××带领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所属单位进依照细化表格内容逐一落实核查落实,确保在检查过程中不留死角,通知精神得到全面落实。

(四)严格监督检查,确保问题责任整改到位

×××局自6月5日到15日先由局属各单位进行自查自纠,后经×××局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全面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明确要求企业的科室主管、主办会计和出纳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银行支票、印章管理、规范登记银行存款和现金收支日记账等严格要求制度要求。严格审查各类资金台账建立使用上情况和银行账户审批,会计核算,会计凭证、票据合理性、规范性检查核算,资金管理、运行各环节做到合规、合法,是否严格按程序执行。并针对我局××企业的特点,在×××资金下拨发放、××销售货款回笼等相关环节,要求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定规范化进行,重申凡违反规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将对企业法人代表和有关责任人员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当即指出,要求立即纠正。在这次检查中各单位都能按照通知要求做好,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内容企业间的资金往来在手续有不完备的现象,已责成立即纠正;在印章管理上,由于银行要求备案留印多为两印章即可,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多为三人经办财务,我们认为设为三印章更为安全,即企业法人印章(行政部门管理)财务印章(财务负责人或会计管理)、出纳印章(出纳管理)。真正实行一人一印章管理制度。

(五)强化监管力度,确保职责制度落实到位

在检查过程中,纪委书记×××特别要求各单位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扎实开展警示教育,强化财务人员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廉政意识,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高度负责地履行工作职责,筑牢抵御腐蚀的思想道德防线,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资金管理安全是财务工作的“生命线”、“高压线”的观念,切实增强资金管理的安全意识。严格标准,选用政治可靠、清廉务实、业务熟悉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对财务人员一经发现有赌博行为的,不论金额大小,一律先免职再处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从制度和程序上严格规范、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做到资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考评等各环节把好关,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制度,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资金支出严格照章审核操作,实施资金管理使用阳光操作,严格照章操作,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发生,确保资金管理到位。防止资金管理脱位,防止资金风险事件发生。

第二篇:对乡镇民政资金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何文庭

民政资金是国家用于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基本生活的专项资金。我国民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作为县级民政部门,对各乡镇民政资金的监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确保有限的民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并足额地发放到民政对象手中,我们狠抓了民政经费全程监管,基本上做到了源头分配按制度、按程序办事,力求公平公正,中间发放求透明,确保阳光操作,资金管理全程跟踪,确保专款专用、不挪不移。

一、乡镇民政资金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制度,管住源头。一方面先后制定了《攸县民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切实加强救灾资金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资金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救灾款物管理的通知》、《攸县民政资金帐务处理规程》、《攸县敬老院财务核算管理办法》等民政专项资金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住民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按预算计划和工作进度拨付到位。

(二)创新机制,还权于民。为杜绝出现社会救助不公的现象,我们确立了“用民主的办法保障民生问题”的思路,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首创了城乡社会救助评审团票决制度。先后推行了城镇低保社区评审团票决制度、城镇低保二次评审团票决制度、农村社会救助村级评审团票决制度,将城乡低保对象的确定、农村安居房对象的确定、救灾救济款物的分配全部纳入评审团民主评议和票决范围。推行这项制度,真正做到了还权于民,基本杜绝了因救助不公问题而引发的上访事件的发生,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信访局副局长贾正愈同志来攸检查指导信访维稳工作时,充分肯定了攸县这一作法,他认为“制度前进了一小步,工作解决了大问题”。2009年3月

3日,国家民政部主办的《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以《票决资格:攸县社会救助实现还权于民的实践》为题大篇幅报道推介攸县经验。近几年,省内外一些地方相继来攸学习取经。

(三)实行公开,阳光透明。实践证明,民政资金管理的重点在村一级,难点也在村一级。为此,我们近几年通过狠抓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既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又促进了民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从2006年起,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了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将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考核排名结果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并实行村级双文明建设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制度。我们抓住这一契机,督促各乡村落实人民群众对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并因势利导把民政社会救助民主评议票决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村务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因民政救助工作程序不到位而引发上访的村,经查属实的,当年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考核直接进入最末等次,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进行通报,并不得评为县及乡镇的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同时,在民政救助工作中推行“四榜公示”制度。通过推行村务公开,既有效促进了民政工作的公平公正,又有效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强化约束,加强监管。我们要求全体民政干部自觉做到“两个干净,三个不准”。“两个干净”就是一要做干干净净的人;二要做干干净净的账。县民政机关要积极厉行节约,不得发生挤占民政专项经费的事件。乡镇民政账上不得列支招待费、差旅费、交通费等公用经费支出。“三个不准”就是不准接受乡镇民政办请宴、请钓、请玩;不准接受下属单位的礼金礼品;不准优亲厚友,违规发放民政资金。同时,为了规范乡镇民政资金管理,我们除建立村级社会救助评审团票决公示制度和督促各乡镇建立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分配审批制度之外,突出抓了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编印了民政业务教程,每年培训乡镇民政主管领导、民政办工作人员,财政所民政会计两次以上。集中组织对乡镇民政专

项资金检查二次以上,其中主动邀请财政等部门联合检查保证一次以上,并就清理检查的情况进行联合通报,发出整改通知,限期进行整改。此外,坚持群众举报和信访案件必查制度。凡是群众举报城乡低保、五保及其它社会救助不公的信访上访案件,我们都派出了专门班子进行查证。2007年—2009年,在城乡社会救助方面,共接待群众来访992批次,接到来信49件,接到实名举报7件。对这些群众来信来访,我们做到了件件有答复,项项有回音。尤其对群众举报线索做到有报必查,无一遗漏。三年来,结合群众举报,加大城乡低保的动态管理力度,共排查取消低保对象1232户次,3561人次。

二、乡镇民政资金管理的制约因素

客观地说,由于各乡镇主要领导对民政工作越来越重视,全县各乡镇民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总体是基本规范的。但少数乡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乡镇没有按照民政部门设置的会计科目做账;二是个别乡镇用民政资金走访慰问困难村干部;三是少数乡镇拨付民政资金不及时。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除去主观因素之外,在乡镇民政资金管理上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

(一)民政资金管理体制制约,监管有难度。国家对民政资金的管理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而不是上下“一条鞭”的管理模式。乡镇民政办的人、财、物的管理权限在乡镇,乡镇民政资金的最终分配管理和使用权也在乡镇,作为县民政部门在资金监管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监管的最终成效取决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支持的程度。从总体来看,全县绝大多数乡镇领导民本意识、法制观念较强,对民政资金的管理高度重视,对民政资金的管理使用严格规范,但也有个别乡镇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求,各乡镇财政必须按上级拨付民政资金总量的2%预算安排乡镇民政工作经费,但少数乡镇因为财政困难没有按这一要求配套。

(二)乡镇民政工作人少事繁,工作有难度。目前,全县有各类民政对象11万多人,民政的职能数十上百项,涉及的法律17部,省部级以上的条例、办

法90多部,民政的经费支出总量每年以两位数在增长。面对出现的新情况,一些乡镇领导仍然按照习惯思维、传统观念看待民政工作。配备的民政干部力量不够,且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国家民政部的要求,乡镇民政办必须按每万人配备一名民政干部,而目前我县有半数乡镇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许多乡镇民政干部深感工作应接不暇,鞭长莫及。譬如,在资金发放上按有关制度规定,必须由民政对象到乡镇领取,行动不便的对象由民政干部上门送达。但由于民政办人少事繁,少数地方存在其它乡村干部代领代发民政资金的现象,增加了中间环节,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三)乡镇民政干部调整频繁,管理有难度。民政工作是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社会工作,看起来人人可做,但做好却难,按民政部门行家说:“工作三天不象是外行,工作三年也难以成内行。”因此,从事这一工作的一般要经过专门培训,并且要一定时间的实践,干部队伍需要相对稳定。我们每年都组织对乡镇主管民政的领导、民政办干部及财政所民政会计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熟悉民政政策业务及民政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但近年来乡镇民政工作队伍调整频繁,有的乡镇一年一换,给民政部门业务指导和工作规范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四)村干部民主管理观念不强,评议有难度。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国家民政部关于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有关文件规定,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项目都必须遵循“民主评议、三级审批”的程序,其中民主评议就是主要由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我们根据这些规定,建立了城乡社会救助评审团票决制度,并形成了一整套的考核办法,基本改变了过去民主评议走过场和救助不公的局面。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极少数村干部由于民主观念淡薄,认为长期以来发放社会救济款都是干部说了算,现在要群众评议票决,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因此在民主评议的程序上打了折扣。同时推行民主评议同样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城镇社区每年开支在万元左右,农村村一级每年开支也要数百元。少数困难社区和困难村因此存在畏难情绪,为了减少开支,在

民主评议时程序过于简单,或者是事前调查不充分,或者是缩短会期,参与评议人员意愿表达不充分,致使对申请救助的对象票决结果有失公允,事后出现部分群众举报的现象。

三、推动乡镇民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民政资金运行环节。积极理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严格专户管理制度,做到民政各项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分配使用制度,督促乡镇建立完善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分配审批民政专项资金的制度,严禁挤占、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建立社会化发放制度,凡是能够社会化发放的资金,一律打卡实行社会化发放,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认真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加强考核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村级评审团票决制度,确保社会救助公开公平公正。

(二)加大监管督查力度,确保资金运行不挪不移。加强内审监督,督促乡镇建立由乡镇人大、纪检、财政所等单位组成的内审组,对乡镇民政资金进行常年性的、不定期的内部审计监督。协调部门监督,坚持每年积极主动邀请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民政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检查,并对清理检查情况联合通报,限期整改。接受群众监督,采取聘请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等形式,面对面地征询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及时处理。同时继续坚持有访必接、举报必查的制度,对群众信访做到件件有答复,项项有回音,对群众的举报线索,件件查证,项项落实。

(三)强化民政业务培训,提高民政干部业务素质。与财政部门联手精心组织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民政财会人员分时段分专题进行业务培训,坚持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培训讲座,让他们进一步熟悉民政政策、法规及民政资金使用范围和原则,进一步加强民政资金的规范管理。

(四)争取党政领导重视,选优配强乡镇民政干部。完善乡镇民政工作考核机制,积极与乡镇领导协调,在现有编制的情况下,争取各乡镇内部调剂人员编

制,确保乡镇每万人配备1名民政干部,把思想品德好、工作作风实、业务过得硬的人才选配在乡镇民政工作岗位上。

第三篇:案例1:货币资金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

货币资金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 公司财务部:

根据审计计划安排,审计部于5月16号至25日对公司财务部开展了2016年1~4月份货币资金管理的审计。

一、审计概况

审计依据:财政部《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

审计目的:监督企业遵守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和结算制度,防患违规风险;防止舞弊,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 审计重点:审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票据管理实施细则》、《银行账户管理实施细则》制度的遵循情况。主要内容有:货币资金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内部记录和核对的执行情况;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票据及印鉴管理的执行情况。 审查程序和方法:

(1)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内容遵循情况进行问卷式测试。审查现有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 (2)会同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盘点库存现金、票据,编制现金盘点表、票据盘点表。 (3)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情况以及未达帐项的真实性。

(4)抽查部分会计资料、文件,并采取监盘、观察、计算、分析性复核、询问等审计方法,审查会计记录及货币资金业务的处理流程及方式是否按照相关制度执行。

二、审计评价

经过审计可以发现,我单位在货币资金的财务管理方面规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制度完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分工明确清晰明了。

(二)内部控制系统完整。对财务人员的配备比较科学合理,不相容岗位相关的财务人员实现了分离。

(三)会计人员在职责范围内基本能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资金收支业务。做到钱帐分管、收支两条线。

(四)能够按照公司制度的要求建立并登记相关台账。

(五)支付款项能够按照请款单和授权审批执行。

(六)现金管理能够按公司规定做到日清月结,按日编制现金盘点表并经过部长监盘。

(七)会计每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经部长审核。

(八)付款流程规范,银行款项支付做到了制单、复核两级审查;大额付款在制单、复核两级审查的基础上由部长三级复核,保证了款项支付安全、准确、及时。

审计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因为财务制度没有涵盖或者是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所致。这些问题只要依据相关制度,认真对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已与相关人员进行了及时沟通,并提出了建议。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视,这些问题正在积极整改过程中。

三、审计发现及建议

1、审计发现 (1)未及时领取银行回单

经抽查发现除了当年4月有多笔银行付款凭证未发现银行汇款回单等附件外,1~3月仍有数笔银行付款凭证缺少银行回单。

(2)存在费用跨年报销的情况

经抽查发现1月5#凭证业务费450元、220#凭证机票费9980元票据日期均为2015。

(3)付款凭证存在缺少请款单及其他附件的情况

经抽查发现1月353#凭证付款20000元未发现请款单及收款方现金收据、56#凭证王**还款未发现现金收据;

(4)存在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

经抽查发现2月276#凭证报销业务费2635元,其中发现一张手工发票880元未填写开票日期、无开票人签字、发票章比较模糊且发票章上未见纳税人识别号;开票单位为:哈尔滨红林烟酒专卖店,通过黑龙江省国家税务局网站查验,开票单位为:哈尔滨市香坊区艺拓图文设计室。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判定该发票为虚假发票。

(5)不相容职务未做到完全分离

1月246#凭证支付设备款1500000元制单与复核为同一人。 (6)印章管理不规范

经调查问询发现,财务章和法人章由出纳一人管理;未能有效建立印章管理台账,做到使用印章有相应授权并及时登记台账。

2、审计建议:

(1)关于未及时领取银行回单

每月月初及时取回银行回单,保管好各种原始单据,按规定程序做好单据的传递、记录。

(2)关于存在费用跨年报销的情况 建议每年年末应提前30天通知业务部门在12月份报销当年所有票据,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力争做到当年的票据当年入账。避免费用跨年报销导致的下一企业所得税汇算纳税调整,减少相应的工作量。

财务部曾经和税务师事务所及会计师事务所沟通过,得到的答复:在1月份有少量上的发票是合理的。 (3)关于付款凭证存在缺少请款单及其他附件的情况

严格按照付款流程付款、保管好相关附件并及时粘贴到凭证后面。对于缺少的附件及时补制粘贴到凭证后面,如果相关附件丢失的应尽快补制。

(4)关于存在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 建议告知相关业务人员,业务类型相近定额发票不得替换原发票;费用报销环节应认真做好票据查验,杜绝不合规票据入账,必要时可以上网查验相关票据的真伪。

(5)关于不相容职务未做到完全分离 落实内控制度,做到不相容职务完全分离;做到业务授权与业务经办相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相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相分离、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相分离;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6)关于印章管理不规范

做到印章专人交叉管理,避免一人管理所有印章;按照公司内控制度的要求,建立印章管理台帐;使用印章应当经过相应授权,并按要求登记台帐。

四、其他说明

限于此次货币资金审计的重点、范围,审计工作可能无法触及所有方面。审计方法以抽样为原则,因此在报告中未必揭示所有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审计部决定进行后续跟踪审计。

审计部

2016年5月25日

第四篇:乡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自查报告

乡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自查报告

乡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镇支农资金管理,全面提升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澂财农4号《关于全面开展支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和8月13日县财政局召开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安全检查的会议精神,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所组织业务人员对我镇支农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退耕还林资金和对种粮农民补助资金。

退耕还林资金10.6万元,退耕还林资金138.9万元对种粮农民粮食直补资金8.1万元,油菜种植补助资金2.2万元,共计159.8万元.均已全部兑现到户。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资金全部实行“一折通”方式发放,切实做到了“五个到户”和“六个不准”。

二、农业救灾恢复资金。

财政局拨给我镇农业救灾恢复资金40万元,我镇实际支付农业救灾资金40万元,对农业救灾资金,镇领导深入农户和受灾现场,按受灾程度,经研究以不同的标准把救灾资金解决到各受灾户,减少受灾群众的损失。

三、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

上级财政拨给我镇村道公路建设补助资金0.7万元,我镇按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标准按时、全额将此项资金支付给各村,并监督各村资金使用情况,确保真正用于村道路建设。

四、扶贫资金使用情况

至拨入我镇财政扶贫资金共50.4万元。其中:

1、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9.4万元(其中:潭14.7万元,铺14.7万元);

2、拨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21万元(其中:潭10.5万元,塘10.5万元);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所规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每一次项目资金的拨付均由镇长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均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做到分工到位,责任明确,同时均成立了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的计划、实施和资金拨付进行全面监督。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①按扶贫开发规划和计划执行;②未改变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③及时拨付扶贫资金,履行项目报帐。

2、在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坚持做到:①遵守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审批程序等制度;②依法设置会计账薄、填制会计凭证;③资金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截留扶贫资金。

五、整改意见及建议

我镇严格按照财经制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截留、挤占、挪用现象,目前镇财政对支农资金管理的簿弱环节在于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管。针对这一簿弱环节,九村镇财政所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及时纠正,坚决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重点把好支农资金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第五篇:县级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调研报告

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总人口4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万人,耕地面积69.3万亩,属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青海省粮食生产大县之一。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欠发达,县财力薄弱,是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等收入低水平维持运转的“吃饭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依赖中央和上级财政的

支持。据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对县的支农投入资金达到24375万元,其中:投入2191万元,投入4615万元,投入5153万元,投入5900万元,投入6516万元,国家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这些资金的投入,有力的解决了地方支农资金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来之不易的支农资金,县级财政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一个亟需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课题。

一、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基本现状

从200年以来,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从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支农资金实行归口管理。改变以往财政局内部各科室“混管”和部门“争管”的局面,划清职能、明确责任,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从源头上理顺了关系。二是支农资金及时安排、调度到位。设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专户,对上级下达的各项支农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跟着项目进度走,保证了项目实施进度所需资金。三是“资金进专柜,钥匙分开管”。对涉农部门要求在主管局开设支农专户,将所有支农资金及时拨入专户中,在强调专人、专账核算的基础上,银行预留的印鉴由财政和各主管单位进行分管,明确双方职责,保证了支农资金的专款专用。四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袂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五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当前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集中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办法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和某些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外延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主要扶持农村、牧区的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经济改变为扶持国有、集体、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支持良种补贴、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建设等农业生产发展改变为农业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对支持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补助方式改变为补助、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在这种形势下,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办法也应及时随之改变。

(二)传统的会计科目已不适应现代管理要求当前使用的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中对支农资金的支出仅用“在建工程”和“其他支出”两个会计科目来核算,但对目前支农资金众多的支持内容用这两个科目来核算所有支农项目的支出已不能满足需要;对无法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农项目如何进行核算,从项目资金投入——使用——退出、形成结果,都没有明确规定;对类同基本建设项目的农(来源:好范文 http:///)业、水利、林业、扶贫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支农项目,因核算体系的不一,所形成的投资效益、核算结果也不一。在基本建设项目中有地勘、设计、监理、管理费等合理的项目支出费用,由于支农项目大多数属于补助性质,因而在项目中没有核定此类支出,特别是没有项目管理费,这就造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必须发生的费用而无法处理的尴尬局面。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级管理者的认识、理解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给基层管理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项目管理不规范支农项目具有项目多、资金规模小的特点。在信息时代,目前使用的手工记账已彰显落后,很难达到及时、准确的要求。长期以来,对支农资金管理侧重于资金使用是否按时到位,是否专人、专户、专账核算、是否按项目批复专款专用,而对项目实施过

程中形成的各种基础性资料搜集、整理做得较少,使项目档案的搜集、整理不到位,特别是规模小、资金少的支农项目往往仅有下达的资金通知、项目实施方案,而对申报资料、财务档案和相关的项目档案整理不够,不利于项目验收和支农绩效考评。

(四)中介结构参与不够中介机构参与项目审计、检查,既可体现客观公正性,又能将行政管理人员从繁琐的

检查事务中解脱出来。但实际工作中,一般采取行政手段代替中介机构进行检查验收,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费用,但其客观、公正性难以体现,不利于发现、解决问题,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据统计,从-,县的各类支农项目除极少数项目由上级财政部门指派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评审外,绝大多数项目均没有社会中介机构参与。

(五)财政支农资金缺乏论证和监督由于县级财力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发展靠支持、发展靠项目、“争资金、跑项目”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目前一些项目审批制度化、公开化、科学化不够,资金支持范围还不是很清楚,一些支农支出没有一套规范完善的执行标准,加之支农项目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支农项目大多不履行招投标手续,自行联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和可行、造价是否真实准确、施工单位是否有资质等关系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许多关键环节没有专门机构来论证、审定,缺乏监督,导致部分项目实施效果不理想。同时存在支农资金在使用时有较大的随意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未经上级部门同意随意变更建设内容、变更建设地点、改变资金投向,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要求配套过多中央和省下达的许多支农投资项目,一般都规定省、市、县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这种做法对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资增加农业投入有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财政困难的县来说,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结果是项目开工后,上级的专项资金拿来用,本级的配套拿不出,造成项目“先天”的资金缺口,出现“半拉子”工程,即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财力,又使项目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加强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及时规范支农资金管理措施

1、改进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充实管理措施。改进、充实后的管理办法紧跟新形势的需要,管理办法、措施在项目下达前或与项目下达同步进行,有利于支农资金的各级管理和监督部门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有利于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走弯路,有利于有限的支农资金发挥项目预期的效益。下达给县“中央财政支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助费100万元,项目建设期1年,因以往没有此类项目的管理办法,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照了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接近尾声时接到了《测土配方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经过对照检查发现有部分支出需要调整,但有部分支出已经形成无法更改的状况,按照此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形成了违规,给国家和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下达给县“-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100万元,其中和各50万元,下达了此项资金50万元,这些资金下达后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具体落实财政贴息的额度、利率、期限、支持的产业方向、报账的凭据等内容,加之唯恐将专项资金使用不当造成不必要损失等因素影响,致使资金下达后一直停留在项目实施单位,没有发挥出支农资金应有的效益。对此,审计、各检查部门也束手无策,在下达此项资金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制定出各项支农资金的管理办法,对规范使用支农资金、发挥支农资金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改进各项基础管理措施,规范项目管理,着力提高支农工作水平。首先,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对支农项目资金的拨入、支出严格执行相关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一级会计科目,细化二级明细科目,会计核算全面实行电算化,彻底脱离手工记账,达到及时、准确的效果;其次,制定措施,及时搞好支农项目档案搜集、整理工作,从项目申报、批复、实施方案到项目招投标手续、施工合同、监理日志及验收报告和验收结论等一系列基础资料均要定期整理,及时装订成册,按和项目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保管,有利于项目验收和支农绩效考评。

(二)有效化解财政风险,规范项目申报和中介机构参与制度

有效化解财政风险,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实行项目申报公示,严格执行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对5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县分管领导把关,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县内专家进行论证;对50万元以上的项目县分管领导签署意见、由省市行业主管部门把关,邀请省市财政、发改、环保等部门及行业专家进行论证,确保项目的可行性,有效规避重复投资和不必要的投资,合理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其次,项目实行“六制”,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化解财政风险。建议全面实施项目公示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向社会公示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总额、项目法人和实施单位;避免财政部门和项目实施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按程序规范实施项目,约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明确具体的招投标办理手续,在确保同等资质条件下,提倡低价中标,尽可能地推行优质价廉工程,充分发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合同法》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项目的责任主体;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参与项目监理,提高项目实施质量;严格按程序实行财政审核、主管部门核算的报账制,财政部门要以身作则,主动负责监管,履行应尽的职责,提供优质服务,保证资金顺畅和核算监督得力,尤其要跟踪资金运行到底,直到所实施的项目顺利完工、交付使用,整个项目资金终审无误为止。第三,建议对重点工程和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支农项目,逐步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核、评估机制,以此确定客观、公正、合理的投资,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增加合理的费用,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因此发生的费用可列入项目预算,计入投资总额中。

(三)整合资金,解决配套难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集合效应”

首先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充分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困难,在下达支农项目时适度安排部分管理费用等合理的支出,因地制宜的确定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比例,对地方配套难以落实的地区实行项目、资金倾斜,提高上级财政投入比例,确保下达的支农资金发挥效益,切实解决目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争轻管,地方配套难的问题。其次,加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对属于同一事项、相同建设内容、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渠道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整合,切实解决分散实施后效益不佳的问题和地方财力困难、解决配套资金难的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集合效应”。第三,在申报项目前加强调查研究,对确实存在配套无法落实的项目,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地方存在的困难,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规划对项目分期实施,或通过资金整合等方式,解决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落实配套资金上绝不搞虚假承诺,变相套取国家支农专项。

(四)实行绩效考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措施,统一标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连带机制,广泛推行绩效考评机制,实行奖罚兑现的激励约束制度,为支农资金管理实行保驾护航。建议上级部门统一出台《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由省级以上权威机构和专家对不同类别的支农项目制定出系列标准指数,便于客观、公正的考核。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所有支农资金扶持的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实行检测评分。由项目主管单位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成立项目绩效考评小组,在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并建立档案,对实现预期目标的,优先考虑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对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调减直至取消扶持政策,情况严重的,要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最大限度的保证支农项目都见效、少浪费,从而提高资金的效益

上一篇:总机话务员工作总结下一篇:综掘机扩刷巷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