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导论学习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工商管理导论学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治理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亦或实践在国内都倍受推崇,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新公共管理为政府改革注入了些许活力,但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反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遇到了阻碍。

第一篇:工商管理导论学习论文

上好物流管理导论课的几个着力点

[摘 要]物流管理导论是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上好物流管理导论课,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兴趣;着力传授学生物流管理全景知识;着力培育学生物流管理思考能力;着力锻炼学生物流管理行动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导论;课程;着力点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7.110

物流管理导论是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先导性课程,也是大学阶段学生系统接触物流管理知识的第一门课程。根据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担当,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要上好物流管理导论课,需要着力从兴趣、知识、思考和行动等四个方面做文章。

1 着力培养学生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兴致,是对事物爱好和关切的情绪。兴趣与认知和情感相联系。人们如果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会对它有情感,也就谈不上兴趣问题。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沉,兴趣也就越浓厚。兴趣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无形的内在动力源。

物流管理导论课一般在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尽管学生过去对物流问题有一定的接触,对物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零碎的、感性的、表面的,有些甚至是一种错觉。例如,有学生甚至认为物流就是扛麻袋,搞搬运,做仓管,不是智力活,只要有体力就行了。不少学生高考填志愿前对所填报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填志愿随机性大,主观成分多,甚至填志愿一个基本考虑就是“走为上计”。从根本上说,一个高中毕业生对报考物流管理专业是谈不上兴趣使然的,或者所谓的兴趣也只是对物流管理问题的一种肤浅理解。物流管理导论课作为学生系统接触物流管理知识大学阶段的第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方面需要发挥作用,有着厚重的担当。

上好物流管理导论课要让学生对现代物流有深刻认知。现代物流越来越重要,因为:第一,现代生产和物流关系,已经从生产对物流的决定性演变为物流对生产的决定性,这是对传统社会再生产环节关系的一种颠覆;第二,现代物流正在从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从属性、辅助性产业演变为引领性和支柱性产业,这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结构的一种重新洗牌和颠覆;第三,现代物流正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补充来源,演变为重要乃至主导来源,这是对传统主要从企业内部挖掘经济效益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转轨和颠覆。目前,中国物流管理存在严重不足,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代物流重要性和中国物流管理不足性表明,学好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件。

上好物流管理导论课要让学生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中国物流管理水平有强烈历史担当意识。大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中国物流管理水平,需要一大批有担当精神的大学生,需要一大批对推动物流业发展有着深沉的爱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大学生,在现代物流舞台驰骋疆场,克难攻坚。爱和追求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物流发展富有情感,带着情感去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是物流管理导论课应有之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深刻认知,有了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深沉情感,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不懈动力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去解决物流管理问题。

2 着力传授学生物流管理全景知识

物流管理导论课作为一门专业导论课,一方面本身有课时限制;另一方面还有大量后续课程,到底传授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值得系统思考。基于物流管理导论课的导论课性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认知的需要以及目前物流管理导论课存在的知识漏洞,物流管理导论课在传授知识方面要有全景思考,让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有个轮廓性了解,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目前物流管理导论课介绍的主要是微观物流管理问题,对宏观物流管理问题缺乏介绍。从课程的性质来看,物流管理导论课不仅要介绍物流一個个功能的管理问题,物流企业等经济组织物流管理问题,而且也要介绍整个区域、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物流管理问题,让学生对物流管理问题不仅有微观、具体认识,而且要有宏观、抽象认识。物流实际上有一个全社会乃至全世界互联互通问题,有一个社会物流资源整合使用问题,如果不介绍宏观的整个社会物流管理问题,难以促成学生对物流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学生就难以有宽阔的视野,就难以对物流管理问题有战略性、整体性把握。这种微观和宏观的结合背后的依据就是局部最优不一定是最优,要最优不仅要重视一个个物流功能管理,还要重视整个社会物流网络配置、物流通道衔接、物流标准制定、物流资源整合等社会物流管理问题。

二是昨天、今天、明天的结合。物流不仅有今天的物流,而且有昨天的物流、明天的物流。目前物流管理导论课介绍的主要是今天的物流现象,当下的物流管理问题,是物流今天的“存在”,缺乏对物流发展史的介绍,缺乏对物流发展未来的憧憬。物流活动和人类发展史一样久远,回顾历史,能够勾画出物流发展脉络和规律,能够汲取物流发展经验和教训。物流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加速度性质,没有对物流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学生毕业后就会出现走向社会的迷茫,知识应用的脱节。物流管理导论课介绍物流知识,需要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延展性,做到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结合。

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的物流管理导论课介绍的大多是物流各个职能环节的基本运作过程,介绍的是如何进行功能环节管理的一些具体知识。这些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性,自然需要进行一定的介绍,但如果大篇幅介绍这些知识,就会“侵犯”到后续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导致导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重复”。物流管理导论课作为导论课应该有相当的篇幅介绍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或者说实践中进行物流管理的理论依据。例如,物流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物流产业发展是与社会分工息息相关的,物流是整个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物流管理,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分工理论、商品流通理论等都是重要的管理理论来源,需要在课程中进行一定的介绍,然而这些理论知识恰恰是目前物流管理导论课的“跛腿”,甚至是缺失。理论是本,实践是术,只讲术,不讲本,这种术是无本之术。实践中,物流管理是丰富多彩的,物流管理导论课把术和本结合起来,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把握物流管理的本质,在实践中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是活动与产业的结合。目前的物流管理导论课主要是对运输、仓储等物流活动的介绍,缺乏对物流业发展、物流业管理问题的介绍。物流业尽管与物流活动,如运输业与运输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作为一种业态与一种活动,其发展、其管理问题是有天壤之别的。物流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有运输业,有仓储业,有包装业,有快递业,还有与这些产业密切联系的装备技术提供业和其他服务业。作为一个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必要了解物流业整个体系构成和发展概况,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物流的发展问题,从更宽广的视野去思考物流管理问题。由于本科阶段学时受限,很难开设一门专门的课程去介绍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管理问题,因此导论课责无旁贷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做到介绍物流活动管理和物流产业管理的结合。

五是管理和经营的结合。所谓的管理和经营结合起来,就是说物流管理导论课不仅要介绍物流管理知识,也要介绍物流经营知识。目前物流管理导论课主要介绍的是物流管理知识,对物流经营知识鲜有涉猎。由于中国物流高级创业人才严重短缺,而国家希望高校能承担起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任,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不仅要培养就业型人才,传授物流管理知识,也要努力培养创业型人才,传授物流经营知识。让学生进入大学后尽快接触物流经营问题,具有一定的物流经营知识,物流管理导论课应该有所作为。

3 着力培育学生物流管理思考能力

物流管理有着自己的基本目标,例如安全、经济、快速等。物流管理导论课要传授学生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物流管理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物流管理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是学生解决纷繁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潜力。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掌握的知识是一种死知识,而具有高超思考能力的人掌握的知识是一种活知识。无论是物流活动还是物流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一些本质要求和发展逻辑,物流管理导论课应结合物流内在性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物流思维的现代物流管理者。

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做好物流管理工作,以下这些思考问题方法是需要着力养成的。

一是系统思考。看问题要有整体性。物流活动涉及很多环节,物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视角思考物理管理问题。物流管理中普遍有一个“二律背反”问题,而二律背反问题的解决,需要去做好问题的平衡,需要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放在一个系统去思考。

二是平滑思考。也就是思考物流管理问题,一定要让物流能流得顺畅。物流路线多样,物流环节诸多,物流载体变化,物流空间延伸,物流模式各异等,所有这一切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衔接,物流就会出现梗阻,物流成本就会攀升,物流速度就会下降。货物在流动过程中,如何在多种流动方式之间实现平滑转换,是一个物流管理者需要经常性去面对的问题。

三是节约思考。物流不仅要流,还要流得经济,流得高效。从物流活动的价值创造性来看,马克思认为直接生产过程创造价值,物流活动一般不具有生产性,不能直接带来价值增值,只是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展物流活动天然需要有一种经济性思考,要降成本。从中国物流成本实际来看,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物流活动成本居高不下,物流降成本任重道远。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的目标要求。

四是平台思考。物流活动需要设施设备,需要道路桥梁,需要车辆载体,需要仓库站点,所有这一切都具有平台性质。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有了这些基础条件,各种各样的物流活动可以在这些基础上进行,这就是平台。平台资源既有公共产品的某些性质,又有规模经济的某些性质,需要有充分的使用。物流管理平台思考,就是要积极搭建社会物流平台,要充分发挥各种平台作用。

五是整合思考。整合思考就是開展物流活动要善于利用社会存量物流资源,善于发挥物流活动规模效应。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存量物流资源,但很多存量资源分散分割、低效无效使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需要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物流资源使用效率,不仅有可能利用社会存量物流资源,而且有必要利用社会存量物流资源。

六是绿色思考。物流活动需要消耗燃料动力,需要消耗物质材料。现在物流活动空间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也越来越大。开展物流活动要有资源节约意识,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物流发展需要绿色先行。

4 着力锻炼学生物流管理行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流管理实践性很强,作为导论课程,从一开始就要帮助学生了解物流发展实际,引导学生走进物流管理实践。锻炼学生物流管理行动能力,可以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做些文章。

第一课堂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物流管理有一个具象认识。具象就是把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很具体,简单地说,就是把看不见的、不容易理解的,变得看得见、容易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对物流认识总体说来是碎片化的,模糊的,表象的,肤浅的。教师上课利用先进多媒体,利用影像视频,利用实景展示,利用情景模拟,聘请资深物流管理实战专家讲解等手段和方式,可以把活生生的物流实践搬进课堂,使抽象变成具象,让学生不出教室就能以更宽广的视野了解当今物流发展景象,了解物流发展先进技术,了解物流运转深层问题,了解物流发展未来动态,了解物流管理难点和热点。

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实践实训让学生对物流管理活动有一个真实介入。配合物流管理导论课,第二课堂可以组织以下活动提高学生管理行动能力:一是案例讨论。从物流管理实践中整理出需要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物流管理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二是物流设计。以真实企业物流活动开展作为设计对象,让学生通过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物流管理系统思考能力;三是管理模拟。也就是模拟真实的物流管理全景,让学生通过扮演管理角色提高相应业务管理技能;四是调查研究。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物流活动现场去发掘物流管理问题,去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作者:李亦亮

第二篇:基于《公共管理导论》的新公共管理批判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治理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亦或实践在国内都倍受推崇,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新公共管理为政府改革注入了些许活力,但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反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遇到了阻碍。因此,以澳大利亚学者欧文休斯著作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公共管理导论》书中的部分观点为例,通过对《公共管理导论》部分观点的质疑,从而进一步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批判。

关键词:《公共管理导论》;新公共管理;批判

1 对《公共管理导论》的质疑

1.1 竞争可以改变垄断,提高行政效率吗?

欧文休斯认为“20世纪后期,传统公共行政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变。” 作者毫无遮掩的表露,传统公共行政已经成为过去式,并且新公共管理产生的原因是“人们”认为公共行政已经产生了问题,诸如官僚制模式的效果和效率不尽人意、过度管制、糟糕的服务和腐败行为等。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没有效率也没有动力降低成本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竞争,官僚机构垄断公共产品才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灵活的市场机制转变。

首先,这其实是对官僚制的一种误读,政府没有效率是不是因为缺乏竞争这个还有待考究,但是官僚制模式并不一定会造成政府低效率,反而官僚制合理分工、层级节制、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等正是效率的提供者与倡导者。其次,竞爭作为新公共管理某些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市场上也许能具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公共部门应用上并不一定见得高明,诸如水、电、天然气等公民生存所需,引入竞争机制在某些领域并不见得能让公共利益获得保障。同时,欧文休斯还认为“关注效率已经导致了公共服务缺乏人道的精神。” 我们并不认同关注效率会导致公共服务缺乏人道的精神,无论是对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对大多数公民而言。第一,关注效率不会导致政府工作人员缺乏人道精神的关怀,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本身就应该对效率负责,那是他们正当性职权所理所当然承担的职责。第二,关注效率也是大多数公民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之一,没有效率的政府与没有效率的政府工作人员,会造成政府公信力及人民幸福感的降低。

1.2 “小政府,大社会”是大势所趋吗?

“市场机制在任何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过度管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改革政府“小政府,大社会”是大势所趋。

首先,不谈论点自身的逻辑、术语边界问题,这些论点话语过于绝对,如若真如欧文休斯所述:“无论什么事务都应该更多的利用市场机制”,那么国家、政府的存在其论点中便是没有意义的,只需要市场机制自身运作便可以维持整个社会的运作。而事实恰好相反,一方面市场内部垄断、正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是难以靠市场自身革新而解除危机,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政府纠偏、投资、提供政策来引导市场的运行,在政府、市场的混合作用下达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稳定有序。另一方面,政府能做到企业无法完成的公共事务,如给予人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公共物品的提供、水利发电铁路工程等。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认政府在市场机制当中充当的角色,通过政策调控让市场朝着正确方向更健康的发展是政府服务之一。同时,市场机制也有一定的缺点,这样也需要政府进行市场监管,不得不提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西方国家是一种资本主义式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育企业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用企业家精神来培育政府官员正确与否则有待检验。

1.3 顾客导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吗?

“公共部门是私营部门产品和服务的超级买家,政府要对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 公共部门并不是私营部门产品和服务的超级买家,政府有义务为富人和穷人服务,但是作者隐含的逻辑是政府更应该为富人服务,因为公共部门是私营部门的超级买家,但事实上政府更应该为弱势群体、为偏远地区、为贫瘠地区提供公共服务,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

新公共管理主张,以顾客导向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市场机制不仅仅只存在于政府内部,即竞争、绩效考评等,更应该体现政府的核心价值,拥有企业家精神,客户或者顾客是其良好服务提供的对象,“效率、效果和经济”成为新的价值取向,以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收获。但是在公共管理中,政府的职责不应该单单对经济价值的追求,更应该为实现社会正义、公平、自由、人权等民主社会所需的基本价值取向提供保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采用付费制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会将功利主义在社会中抬高,对顾客或者公民产生众多威胁与危害。假如一个顾客没有金钱或者说顾客拥有的财富不一样,政府是不是就应该不为顾客提供服务,亦或是对拥有不同财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质量服务?显然不应该。并且政府作为社会的主导者或者说主要参与者,不应该仅仅以需求导向而作为公共管理的标杆,更应该提前做好规划与预防,例如10年、30年、50年发展规划,灾害预防与应急管理等。

2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

2.1 公共部门私营化

首先,私营部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之一,适用于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不管是在时间管理、绩效考核、政策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价值取向方向也不太相同。如果政府生搬硬套的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公共部门,失败是显而易见的。民营化和PPP模式从长远角度看,并不一定能使成本降低,哪怕是私营部门在没有竞争、没有市场的情况下一样难有高的效率,并且责任划分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私营部门的技术运用到公共管理上还有很多弱点和矛盾,例如许多私营部门技术和公共工程上的问题也许还会形成贪污腐败。其次,政府在不同城市、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提供的公共服务虽然有所差异,但也仍需满足广大群众的最基本公共服务,类似如基本的生活保障服务,水、电、天然气等。再次,还要提供公民发展的基本服务,类似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运)等,甚至对没钱的顾客也还要有如“低保、救济、福利院”等服务,这些都不是私营部门能提供或者提倡提供的服务,单单是和私营部门一样以顾客为需求是对公民的不负责,也是对政府政策的误导,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价值取向决定了公共部门应该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

2.2 运行机制市场化

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完善,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市场本身,还需要有政治、法律等因素作为制衡,新公共管理在对传统官僚模式进行批判的同时极力鼓吹市场机制可以如何应用于公共部门,这是一种对市场的盲目定位,同时也忽略了市场本身的弊端,“将市场机制运用到行政组织和管理当中不能不顾及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机制” 对市场的崇拜也忽视了政府、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在公共服务的作业,使得政府陷入一条腿走路的误区。同时,在市场机制的过程中繁文缛节的减少,也许并不有利于社会公平。对于某些利益团体,繁文缛节也许意味着去去形式化,但是某些必要的程序则可能更好的保护公平。

就公共部门而言,政府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样的,例如“政府政策的强制性,公共安全的必要性,教育司法的公平性”等决定了如果政府与私营部门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必然会产生多重的弊端。政府授权市场确实可以将公共服务多样化,面对需求的变化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不得不直视的一个问题是一旦被授权单位失灵的话,政府也有可能无法提供该领域的服务,造成双失灵的情况。即“小政府,大社会”并不是真正的大社会,而是“小政府,大市场”,以政府为主导(中心)变成了以市场为主导(中心),不管以后市场是因市场规律失灵还是因追求利润最大化失灵等,政府也无法控制或者说丧失了主动权。

2.3 价值取向功利化

市场的基本价值是效率,但是效率并不应该成为公共部门唯一的价值追求,用单纯的效率来替代其他价值,有悖于公共性。新公共管理借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人性假设,提出经济人假设。首先,关于经济人假设存在两个悖论,第一,政府官员的真实动机与经济人的动机并不完全一样,人在组织结构容易受到组织文化和组织伦理的影响。第二,人性无疑是复杂的,人也并不完全是理性动物,经济人假设也忽略了官员自律和道德修养的内在激励。其次,按照新公共管理提出的主张,政府“掌舵”、市场“划桨”、顾客“乘船”,如此非常直观的疑问就是这条船究竟是属于谁的?顾客或者公民作为社会主体,反而没有了参与权,更何况公民还应该具有多重角色。将公共服务的目标比喻为顾客,既不形象,同时也无法理顺公民、市场、政府之间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借用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理论、改革企业家精神、以结果为导向等,容易产生功利的政府官员或政府行为。从短期来看,似乎能为解决部分问题提供方案,但是长远角度看,反而会对社会发展造成损害。同时,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在很多指标上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例如公平、正义、人权、幸福感等。这也意味着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为实现长远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过分的追求结果、效率、效果等经济价值,将忽视了对一些“公共性”的价值,进而将公共部门沦为功利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新公共管理不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机制模式上的定位都与公共管理所应有的正确价值相悖,偏离了公共管理价值取向。

3 結论性评述

无论新公共管理对错与否,都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一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了问题,新公共管理为解决传统公共行政产生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思考。但是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考,能否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参考则需要一个检验的过程。可以肯定的是,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会产生更多的价值观念,政府的执政理念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更加宽容的品质去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根据多元化的社会实现自我尝试、自我重建,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格局。公共管理发展到如今,新模式层出不穷,例如新公共服务、治理理念、公民参与共享共治等,这些新思想新方案与新公共管理相比较无疑都带上了公共行政伦理的新光环,但是这些所谓的新思想新模式能否转换成新的实践,到底是公共管理学者的臆想还是评判者的一厢情愿?这些我们不得而知。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从政治导向到经济导向再到服务导向转型,走的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正是因为困难和问题不断的出现,我们才需要进行不断的、不妥协的批判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现代公共管理作为民主国家治理的过程,还应该探讨如何建立沟通民主与治理的渠道,重视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和借鉴,朝着正确的公共管理价值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公共行政的公共利益追求及其伦理诠释[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2]屈屹.从政治层面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滕燕.协同学视域中经济法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规制 [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03).

作者:刘仁传

第三篇:论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中“法学导论”课的教学由于还没有一本非常适用于该专业的教材,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和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中笔者结合了自己的教学从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两个角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行政 管理专业 法学导论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中包括“法学导论”这门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然而笔者在教学中感觉到目前还没有一本比较适合该专业“法学导论”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对该门课的课后学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体系

“法学导论”课的教材体系,实际上即该课程的教材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又应如何编排而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目前已经出版的相关教材的内容体系来看,主要是两种体系:一种是专门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各门法学课程尚未开设之前而编写的,旨在为初入法学之门的本科生阐述基础的法学理论与范畴的教材体系,这类教材一般都叫做“法学导论”,较有代表性的如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卓泽渊教授的《法学导论(第四版)》。这类教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不涉及具体的部门法内容而只涉及法学的理论内容。另一类是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编著的教材,这类一般教材名称都为“法学概论”,其版本非常之多,但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差别不大,基本是几部分,即法的一般原理、实体法学、程序法学和国际法学。而目前专门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编写的“法学导论”教材笔者尚未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应包括哪些内容及这些内容又是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呢?笔者以为:

1、该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应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企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应用性强、适应性广的应用型专业。它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该专业的要求之一是通过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行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因此,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就应符合上述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第二,区别并借鉴于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相类似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并以目前基本形成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个部门法为依据。这七个部门法分别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三,有利于学生课后自学。从该角度出发,在教材每一章或节的编排上可于该章或节的开头编排“重点提示”和“背景知识”内容介绍。特别是背景知识内容的介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在每一章的最后可设置“本章小结”、“本章知识网络”、“阅读与思考”。这样的编排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利于学生自学。

第四,考虑到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应对国际法的内容做必要的安排,但不应占太多的篇幅。

2、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内容和体系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笔者以为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材内容和体系如下:

绪论:内容包括:法学导论的性质、任务;法学导论的主要内容;法学导论的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法的一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概述;社会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

第二章——宪法。内容主要包括:宪法概述;我国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宪法监督。

第三章——行政法。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法概述;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监督法;行政救济法。

第四章——民法。内容主要包括:民法概述;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诉讼时效与民事责任;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

第五章——经济法。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法概述;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

第六章——社会法。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法概述;社会保障法。

第七章——刑法。内容主要包括:刑法概述;犯罪;刑罚;刑罚的具体运用;犯罪的种类。

第八章——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内容主要包括:诉讼法概述;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法。

第九章——国际法。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法概述;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WTO法律规则。

二、行政管理专业“法学导论”课的教学体系

要想达到某一门课的教学目的,除了有合适的教材之外,教师还应将教材融会贯通,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教学将教材内容输送给学生。因此,教学应以教材体系作为依据,但又不应局限于教材体系,而是应合理地突破教材体系。笔者以为在“法学导论”课的教学中主要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相互关联的。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以及课时数的有限,决定了该课程的课堂授课内容应当要精选。尽管从宏观上看,该门课的主要内容是四部分,即法的一般原理、实体法学、程序法学、国际法学,但笔者以为课堂授课内容应以法的一般原理和公法作为重点。法的一般原理是法学的入门,尽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毕竟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体系是不同的,而且学生学的也是很浅显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向学生把法的一般原理讲透、讲清楚,注重一定的深度,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公法(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则侧重于从国家角度和社会公益的角度入手,特别是行政法学,在授课过程中应作为重点内容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依法行政的理念。

2、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想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增强师生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不能搞一言堂。因此,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最后由老师做点评,如宪法内容就较合适。一是因为学生对宪法内容要熟悉一些,二是因为宪法内容较抽象。通过发动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讲课的方式,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化解了内容的单调。二是案例教学的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说是法学教学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案例运用是否得当,效果差别是较大的。笔者以为案例不仅要精选,而且要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作不同目的的运用。有些案例应用在某一内容未讲述之前,用以引起该内容;有些案例应用在授课中间用以加强对某一内容的说明;而有些案例则应用在内容结束过后用以对该内容加以总结。只有灵活地运用案例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实践环节的认真落实。法学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的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操作:一是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到法院去旁听一些典型的案例;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资源。一般高校的团委都有法学会,可以联合法学会开展一些法律咨询、法律沙龙、法学讲座等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由学生自己查找典型案例与教师提供典型案例相结合。一般可以选取两个案例,一个是民法方面的,另一个是行政法方面的。老师做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最后给学生现场点评。

总之,通过上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探讨,我们期待适用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法学导论”教材面世。作为授课教师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质量更高的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卓泽渊.法学导论(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03

[2]张文显.法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桂宗.法学概论(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7

[4][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作者:汪晓宇

上一篇:大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