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装修改造对房屋结构安全造成的危害

2022-11-28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住宅商品化正飞速发展,成为一种消费品。人们对住宅越来越关注,在生活上已从满足物质要求想满足精神要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由原来“住得下”逐渐发展为“住得舒适”。现在住户买到的商品房都是毛坯房,需要后期的装修才能居住,但在装修中许多住户按自己的要求对已竣工的房屋拆墙扒柱,超重装修,或改变原有房屋用途、功能。这些改造都是从短期的局部安全及个人利益考虑,忽视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及抗震能力要求。甚至仅仅简单地以构件是否承重作为扒拆的准则,导致由此产生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给结构本身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目前新疆大部分住宅为砖混结构,砖混结构有其先天不足,如整体性不好、抗震性能差等,现从结构构造要求、抗震能力等安全发面加以分析。

(1)用户为达到扩大采光面积、改变房间的使用功能或将房屋底层改造成店面而设门、橱窗等目的,常将窗洞口以下部分墙体全部或部分拆除,有的还将为扩大原有洞口将局部墙体拆除,有的随意在现浇板上砌筑隔墙,还有的在上人屋面上私自加盖一层等,这类改造方式造成的危害。

(1)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不等,上下不连续,一旦发生地震起主要抗侧力作用的墙体由于不能对齐贯通,使各片砖墙不能形成相对于房屋全长(宽)的竖向整体构件,难以得到最大的整体抗弯能力,增加了楼板等中间传力环节,地震作用间接传递将导致受害部位增大,震害加剧。

(2)扩大洞口将减少原窗间墙的宽度,造成窗间墙的宽度及房屋尽端至洞口的距离不满足抗震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7.1.6要求6、7度时窗间墙的宽度及房屋尽端至洞口的距离分别不小于1.0 m、1.0 m,8、9度时分别不小于1.2m、1.5m。在地震作用下,房屋首先在薄弱部位发生破坏,而这些部位一般是窗间墙、尽端墙等,由于剩余墙体宽度太小,加之不规则分布引起的应力集中,由地震作用产生的斜裂缝将很快在墙体上贯通而导致墙体倒塌,从而导致建筑整体倒塌。

(3)改变房屋的使用功能或随意增加隔墙使荷载增加,在静力作用时房屋的楼板或墙体因荷载增大不满足承载力要求而破坏,使结构中某些构件的实际受力大于设计时所考虑的受力,超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致使强度不足或变形过大,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

(4)扩大原有洞口造成过梁支撑长度不满足要求,当梁直接支撑在砌体上时,由于梁的变形和支撑处砌体压缩变形的影响,梁端将与砌体脱开,梁端与砌体相接触的长度并不等于实际支撑长度,而为有效长度,梁端传给砌体的力仅分布在局部区域,使砌体处于非均匀受压状态,扩大洞口会减小梁端有效长度,减小局部区域面积,使压应力变大,致使砌体局部变坏,过梁塌落,使建筑失去使用功能。

(2)结构设计采用何种静力计算方案与横强间距有重要关系(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表4.2.1),在抗震验算时楼板的形式、墙体的高宽比都影响抗震验算的结果。

(1)在原有墙体开洞后使原墙体的抗侧刚度下降,导致结构的安全度降低。

(2)底层开洞较大较多时形成下柔上刚结构,在地震作用时,很容易使刚度突变部位发生突然的集中破坏而致使房屋倒塌。

(3)乱开洞将引起整个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变化,两个中心偏离较大时,地震时附加的扭转反应加剧房屋端部或外墙转角部位首先破坏,因墙体失效而使房屋整体倒塌。

由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其抗剪、抗拉和抗弯强度很低,所以砌体结构的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不同的设防烈度从计算和构造措施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用户在装修房屋过程中不得擅自破坏房屋的结构,自行改造对结构是不安全的。

摘要:现在住户买到的商品房都是毛坯房,需要后期的装修才能居住,但在装修中许多住户按自己的要求对已竣工的房屋拆墙扒柱,超重装修,或改变原有房屋用途、功能。这些改造都是从短期的局部安全及个人利益考虑,忽视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及抗震能力要求。甚至仅仅简单地以构件是否承重作为扒拆的准则,导致由此产生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给结构本身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后期装修,危害,结构安全

上一篇:城市燃气工程施工及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下一篇:信息技术游离教学内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