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公众影响力

2022-06-21

第一篇:nlp公众影响力

公众演讲与影响力

官网:

公众演讲与影响力-管理层当众讲话训练

认识到演讲在我们的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说话的技巧和提高说话技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做贡献,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魅力公众演讲与表达技巧:可用在招商会、发布会、员工大会、商务谈判、竞职演讲、会议发言、主持分享、员工培训等

【课程大纲】

(一)讲述—提高说话条理性的重要方法

1、讲述是沟通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已知事物的一种讲解。

2、存在问题解析

3、讲述三个要求

4、实战练习:成功推销自己的技巧 【小结收益】

通过课堂上清晰的自我介绍,树立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你读懂自己、了解自己,做到真正的自己!分析学习当众演讲课程的原因,确立当众演讲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当众讲话演讲的自信,语言生动,让你的讲话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叙述—增强说服力的首要方法

1、“叙”是娓娓道来的意思,“述”是说话的一种表达方式。叙述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

2、结论是听众自己得来的,不是强加给听众的

3、实战训练——推销产品/服务你会吗? 【小结收益】

针对工作、业务、产品介绍没有条理抓不住卖点的情况,通过学习介绍产品,语言流畅,思路清晰,顺序条理,抓住产品特点和重点,打动人心;做到最有效的产品介绍!工作汇报也一样!要掌握开场语言,表达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让人听起来不费劲!

(三)表达—提高个人影响力的最佳方法

1、表达是什么? 表达=讲述+叙述+表演的形式

2、成功表达的四个要求 (1)内容框架 (2)内容质量 (3)过程管理 (4)时间控制

3、增强影响力的方法

官网:

(1)开场:管理好你的第一印象 (2)语言: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 (3)非语言:你的身体会说话

(4)空间:物理环境对身心感受的暗示作用 (5)时间:演说中的时机管理 (6)风格:树立自己的风格

(7)成长:演说的关键不是技巧,是你 实战训练:如何做好年终工作汇报 【小结收益】

通过场景模拟训练会让你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加强视觉的辅助,让你的讲话散发耀眼光彩;综合表达手段的添加,让你如虎添翼,从而增强个人表现力!掌握细节描述,再现惊险感受,拉近你的倾听者,把握你的讲话的局面。

(四)、学会怎样讲故事

1、听众为什么爱听故事

2、人们在故事中找到自己

3、故事有助于记忆

4、故事便于人们理解

5、讲故事的技巧

实战训练:如何讲个好故事 【小结收益】

1、所谓互联网 ,不过是比谁更会讲故事,讲得好的人赢得一切

2、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有数据的时候要会讲故事,没有数据的时候要会讲好故事

3、讲故事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借助故事可以更有效地激励、说服与影响讲一个好故事,你可以打动任何人。

第二篇: 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因素分析

作者信息: 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09公管5班 吴晶晶 0919160124

【摘要】 文章从慈善机构的制度,个人慈善意识和观念,社会因素以及网络媒体四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具体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能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文章的缺陷是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自日常生活总结,缺少大量实际调查和问卷调查为依据,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影响因素

建议

慈善机构 个人观念

2008年汶川地震,全民慈善“井喷”,中国人的慈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公民慈善捐赠行为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微观社会基础,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关于慈善捐赠行为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主要源于慈善事业在我国有一段空白期,慈善事业还刚刚起步,学术界对慈善事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慈善史、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慈善组织的运营管理、以及慈善捐赠的税收制度的研究。国内可以检索到的为数不多的针对慈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捐赠行为方面,而针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则更少。本文通过从慈善机构的制度,个人慈善意识和观念,社会因素以及网络媒体四个方面阐述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具体因素,并试图提出有效建议。希望这对于弥补我国慈善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有意义。

一.影响公众慈善行为的主要因素

1.慈善机构制度不完善

1.1. 慈善机构制度不完善,在公众中产生信任危机,影响公众的慈善热情 去年6月份,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郭美美事件中国红十字总会已经连下三道声明,公开回应:红十字会中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没有商业总经理的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多次声明并没有使得“郭美美事件”偃旗息鼓,相反,每一次声明几乎都会激起网民的质疑。如果说“郭美美事件”纯粹由炫富引起也并不尽然。在财富急剧分化的当下,国人对富人的奢靡生活已不再像最初时那般敏感,只要财富来源正当并且与公共利益没有太多纠缠,炫富或藏富那都是个人生活的选择。遗憾的是,这个注册微博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除了炫耀她的大别墅与玛莎拉蒂外,真正刺痛公众眼球的是她最初

1 微博认证的身份:“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就是因为这一道和中国红十字会扯不清、理还乱的关系,让郭美美和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舆论暴风眼中。公众和媒体为什么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声明较劲?这是因为作为承载着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社会公益机构,从万元帐篷到虚假发票再到天价公务餐事件,中国红十字会正在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让公众开始对善款的去向和使用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公众的慈善热情。 1.2.慈善机构未有效配置善款

汶川大地震检验了中国人的道德水准,绝大多数人在中央政府的有力组织下,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人性中的真、善、美被充分激发,爱心汇成洪流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的最新审计情况公布后,人们开始关注上千亿元救灾款物用得怎样?据媒体报道,重大问题没有,中小问题不少。问题一:社会捐赠款物结存于多级多个部门单位,不利于集中财力统筹安排使用;问题二:个别地区救灾物资积压或不适用,有的物资存在霉变等情况,无法发放;问题三:有的单位发放补助时来个搭车收费,比如将补助金抵扣充当修路集资款;问题四:个别地区活动板房闲置,比如都江堰市有安置点已建板房闲置4011间;问题五:个别单位挤占挪用救灾资金,有的基层干部不仅“优亲厚友”,还来个“优待与自我优待”。善款不易,更需善用,善款应用在刀刃上,但是这些问题的涌现,说明善款的使用没有尊重捐助人的意愿,是捐助人对慈善机构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捐助意愿。

1.3.校内等慈善小团体组织不恰当,效率低 有些小型慈善机构组建历史比较短暂,没有像大型慈善机构一样拥有成熟的制度和经验。笔者室友曾响应学生会号召,捐出旧衣物。但收集来的衣物长期堆积在10号楼3楼活动室,没有及时捐助给需要的人,让许多同学颇感失望。这极大地影响了室友的积极性。有同学认为这是因为活动举办方没有联系好接收单位,只是一味地收集衣物,也没有做好预算,没有充足资金寄出衣物的关系。但是这些团体的本意是好的,只是缺乏相关经验,因而产生这种不令人满意的结果。 2.公众慈善意识,观念,家庭传统和某些自身原因 2.1.公众收入高低决定其是否会投入公益事业

公众收入高,有“闲钱”才会考虑捐钱捐物给需要的人。但是如果连温饱都有问题的人,对慈善事业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2.民众的知识结构

去年4月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一名旅日留学生在上海国际机场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数刀,致其母亲当场昏迷。当时有很多人围观,却没有人对昏倒在地的伤者进行抢救,最后两名外国人跑过来对她进行急救。后来记者对那些目击者进行调查,问为什么没有对伤者提供帮助。很多人都是回答自己没有医学知识和急救知识,怕自己会帮倒忙。笔者认为,出入上海国际机场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所以问题不是出在他们没有素质不愿意提供帮助上,而是确实是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民众知识结构也会影响民众的慈善行为。所以在民众中普及医学急救知识很重要。 2.3.人们自身的身体素质

有些人拥有一颗慈善的心,但是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不允许,他们只能算是空有一腔热情。比如有些同学很想献血,可是由于自身患有低血压,或者体重不达标,年龄未到等等原因,都不能参加献血。还有些人很想到灾区做志愿者,但是由于自身体质不好,到时可能还反而会拖累整个志愿者服务团队。

2 2.4.家庭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深刻和长远的。很多人遇见小偷都会假装没看见,因为很大一部分人都谨记父母的“教诲”---少管闲事。所以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选择明哲保身。这样就产生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只围观周围发生的事情,却不出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想让全社会都养成助人为乐的好氛围,家长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人们求回报的心理

有些人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但是有些人还是有小小的私心。笔者的哥哥,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有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希望以后家中有人需要输血的时候,能因为其曾经献过血的关系,得到照顾。所以如果慈善行为能给捐助人带来某些小回报,会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

3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

3.1网络提供大量信息,公众受到耳濡目染

现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方式方便,人们能从网上获取很多需要的信息。网络上各种类似“彭宇案”的报道很多,人们看多了这样的报道,会对“摔倒的老人”产生警惕心理,不敢轻易去扶

3.2网络具有放大作用,网络信息缺乏有效筛选,并且媒体会引导人们的想法 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多,但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事实的真相,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尤其事件还牵涉到政府的时候,人们更多地选择相信媒体的报导,说法和观点。这种“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对公众影响很大。在彭宇案上,媒体大都站在彭宇这边。因而在这件事上人们认为彭宇是无辜的。经过这件事公众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就是去扶摔倒的人会被讹钱。另外网络提供信息时,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或者为追求眼球效应而对新闻有筛选地报道,或者过分的渲染一些对社会不好的东西.比如详细的描述凶杀的情节,而不考虑这会造成一些不好的示范效应。在人们断章取义的理解下,有些报道会“变味”。而后人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产生自己的观点。在人们产生他自己的看法后就很难改变。如果产生的想法关乎慈善,就会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发展。 4.社会价值的变化,助人者没有得到还有的褒扬

2006年的彭宇案大家都很熟悉,扶了摔倒的老太并送其去医院的彭宇,被老太说成是肇事者,是害其摔倒的人,而由于做好事没留下证据,法院最终判彭宇给老太支付40%的损失,合计4万多。这样的判决,不仅让彭宇不服,也让很多网友不服,认为判决不公,甚至还有网友想为彭宇捐钱的。很多人都是希望政府,法院站在彭宇这边为他主持公道的,但是判决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不仅是对结果的失望,也是对政府的失望。而去年的小悦悦事件,拾荒阿姨陈贤妹作为第十九个路人,抱起小悦悦,虽然小悦悦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是在笔者眼中,陈贤妹依然是一个做好事的人,但是由于媒体的过度报道和关注,人们的质疑声音不断,使得陈贤妹丢掉工作。“中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10年间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但是由于其捐助形式高调,人们常常会认为他是在搞作秀慈善,认为他是在炒作,对他质疑的声音大过对他公益事业赞扬的声音。无论是彭宇,陈贤妹,还是陈光标,笔者认为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助人,这种助人行为是应该受到赞扬的。而人们却更加在意他们这样做到底是不是为了炒作,为了出名。人言可畏,如果只要做了好事,就会被认为是在为自己炒作,那会让大

3 家对慈善产生心理恐惧的,那社会上还会有人愿意帮助别人吗?人们都有一个心理,那就是帮助别人可以不留姓名,可以不求回报,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伤害自身的利益。就好像如果去救落水的人,反而会搭上自己的性命,一般人是不会去救的,做这样的好事是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不伤害自己的生命利益。而彭宇,陈贤妹,陈光标这些人,多多少少都被人们质疑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事业和声誉。也许人们会因为他们的事件“引以为戒”,影响了他们帮助别人,关注慈善的热情。 5.其他原因

5.1慈善帮助项目的设置

慈善帮助项目一般包括扶贫教育、医疗、灾难事故、环境保护等。在这些项目中,人们最乐意施以援手的是灾难事故。因为媒体对灾难事故的报道多,且灾难事故危害范围广人群多,造成的危害大,人们关注相对比较多。而教育和扶贫多半发生在贫穷的农村,比较容易激发人们的恻隐之心,比较倾向于帮助此类。但是由于人们环保观念相对落后,看不到未来环境变化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对这方面关注也比较少,也比较不在乎,所以对环境保护这个项目的捐助和关注,和投入的爱心都比较少。因而慈善帮助项目也会对人们的慈善行为产生影响。 5.2受助者特征

受助者的性别,年龄,外部特征,是否与施助者具有相似性等原因都会影响施助者的慈善行为。有研究表明,在其他相同的情况下,施助者更愿意帮助女性,儿童及老人,和面目慈善的人。如果受助者与施助者在同一个城市,有相似的遭遇等都很容易激发施助者的恻隐之心,因为他们之间具有相似性。尤其是在海外的人,如果遇见同胞,他们很乐意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同一民族,身在他乡,会让他们更加惺惺相惜。 5.3明星的示范作用

现在有很多明星参加公益事业,比如成龙,姚明,濮存昕,李连杰等。因为明星存在很多的fans,明星言行对喜欢他们的fans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fans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响应他们的号召,而这股力量也会影响慈善。所以现在都利用这种明星效应请明星拍公益广告,做形象大使,如果善用明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会给慈善事业带来很大帮助。但是如果明星一旦出现某些不好举动,出现了负面新闻尤其是做出与他所担当的公益大使身份不符的事情,会影响人们对明星自身的评价以及对他所支持的公益事业产生质疑,以致影响人们的慈善行为。早前著名影星章子怡陷入“诈捐门”,使很多民众对她产生不满。所以明星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对人们慈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以发展慈善事业。

二.关于激发公众慈善热情的相关建议

1.完善慈善机构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阳光,公开透明的慈善体质,建立公众的信任。

2.善款落实上要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原则,在善款分配上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并接受社会监督。 3.发挥家长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建立慈善氛围,做全民慈善。

4.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鼓励高收入者做善事。 5.公民自身加强身体锻炼,有能力参加志愿者活动。

6.发挥明星的示范作用,明星要注重并保护好自身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7.加强对校内慈善小团体的规范,鼓励,支持和引导。

4 8.在公众中普及医学急救知识,在需要时能进行自救和救助别人。

9.对好人好事要鼓励和褒奖,可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更好的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65-66页,第286-289页,296页

[2]刘武、杨晓飞、张进美:《城市居民慈善行为的群体差异----以辽宁省为例》 [J],《东北大学学报》,2010,12(5)第431页 [3杨凯、马宁:《善款善用:国外经验及中国相关制度安排 [J],《经济前沿》,2008(12),第52页

[4]张艺、陈颖:《强化监督,让善款得到善用》 [J],《四川党的建设》,2008(7),第38-39页

[5]张艳《浅析我国个体慈善行为的发展》[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6),第38页

[6]沈放《善款必须善用》[J],《今日海南》,2010(6),第27页 [7]张进美、刘天翠、刘武:《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公民慈善捐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省数据为例》 [J],《软科学》,2011,25(8)第71-76页 [8]杨明伟《公民慈善意识及影响因素分析——在济南市的调查》[D]山东:山东大学 ,2007

[9]邓彦卓《慈善事业捐赠主题及影响因素》[D]山东:山东大学 ,2009

[10]蒋小民《我国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 ,2011,第10-11页

[11]朱宗震《善款要善用》[J],《观察与思考》,2007(19),第54-55页 [12]孔云梅《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 [J],《中州学刊》,2011(5)

第三篇: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胡绍山

(湘潭大学 化工学院 2009级环境工程一班

2009650229)

摘 要: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已经成为各国环评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从公众参与主体、环境信息权及环保团体的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公众参与环评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主要原因。 同时本文简单介绍了美英国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政策发展历程。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制度

1 公众参与环评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最早在环评中规定公众参与制度的当属美国。我国相对来讲,起步较晚。最早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见于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在1993年6月21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书中应设专门章节予以表述,使可能受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的利益能得到考虑和补偿,公众参与工作可在评价大纲编制和审查阶段进行”。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防治法》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原则性的规定。2003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时间和对公众意见的处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2006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专门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更为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2007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开始施行,这两部法律规定了政府的信息公开义务,为公众的知情权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立法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2.1公众参与主体过于笼统

作为公众参与的主体一“公众”,环评法的规定较为模糊,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这样的规定带来如下问题:I、如何界定“公众”的范围,有关单位和专家是否属于“公众”的范围,他们的参与能否替代公众参与。

2、如何界定

“有关”,是指有利害关系,还是有处于项目所在地这个地缘关系,还是指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或者对项目感兴趣;

3、公众参与人员是否完全由组织者确定,其代表性如何保障。

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实践中公众参与的人员选择范围、具体人数和人选完全有评价单位确定,以致经常出现两种极端,或者是调查对象太泛,冲淡受影响主体的声音;或者是调查人数过少,人选不具有代表性,甚至绕开受影响人群,剥夺了有意愿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人员的权利。

2.2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看,环境信息的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得以进行的前提,没有相应的环境信息,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就无法进行,公众即使参与也是盲目的参与,甚至仅仅是一些情绪的发泄。而且在实践中,公众在获取信息上还存在不及时、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虽然政府、建设单位、环评机构有信息公开的义务,但对于“及时”这个概念的理解却极富有弹性。一旦信息公开义务主体怠于履行其义务,“及时”就变成“滞后”了。

政府、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基本上掌握了环评中的信息资源,当某规划或项目不能完全达到规定的要求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信息进行取舍、加工甚至扭曲,从而导致信息不真实。从企业方面来讲,由于不愿意采用代价高昂的防治措施,设法将企业的成本外部化,就会隐瞒环境污染信息、虚报环境信息;对于环评机构而言,由于和委托单位有合约关系便产生了相互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会影响其作出独立的判断,因此无法保证其客观的立场,为满足委托单位的要求就会编制虚假的信息;而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为了短视的政府利益对一些所谓的“大项目”采取了迁就甚至“帮助”的态度。以上情况的客观存在就必然导致了公众获取的一些信息是不真实的。

2.3环保团体参与作用有限

环保非政府组织(NGO)是公众参与的一种成熟形式。在国外的环境保护活动,NGO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环评活动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技术性,普通公众可能比较难以理解,相对而言,环境NGO组织有时间、财力优势,可以聘请专家参与相应活动或其组织本身即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因此,环境NGO对于规划或项目的关注更能提高环评的效果[1] 。

中国环保团体的发展还主要局限于北京,并没有遍及全国,环保团体的发展仍未形成应有的气候,而且在环境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影响中国环保团体作用发挥的原因之一是环保团体的资金有限。中国政府没有把公共福利预算资金分配给民间团体使用的规定,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把家产留给子孙的传统观念也决定了社会公益所得捐赠有限,这使得民间团体面临着严重资金不足的问题,也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2] 。

3 问题成因分析

3.1政策支持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该办法对被征求意见公众的要求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将于2008年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也存在同样问题.

3.2公众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知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内容过于专业,不利于公众理解.本文作者在某港口建设项目公众调查过程中发现,公众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知识.公众一方面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及结果估计不 足,另一方面对参与的意义、内容以及程序缺乏了解,从而忽视自身的参与权利,不会或不愿意主动参与,参与者多数属于流于形式的“象征性参与”,不能有效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

3.3工作方法缺乏科学性

从现有一些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公众参与调查工作缺乏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支持¨1.对被调查地区、人群的状况及公众意见分析过于简单,不利于反映公众对建设项目的真实意见.不注重对公众意见的处理,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3]。

4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4.1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政策发展历程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于1969年12月中旬经参众两院协商委员会通过,并于1970年1月1日由尼克松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被誉为环境法领域的“大宪章”,首次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法案要求联邦机构通过一个系统的多学科途径,把环境事项纳入其规划和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去,并明确要求所有联邦机构都要准备详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联邦活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而且将征求公众意见,进行公众评议作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一个必经程序和内容阁。同时,还具体规定环保团体和社区居民在内的美国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享有的广泛权利。

随后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于1978年发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该条例详细规定了EIS制度中公众参与的程序。这样既有《国家环境政策法案》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法,又有《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做具体补充的立法模式。构成了美国“一法一条例”的公众参与政策。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参评阶段较早,且贯穿到整个环境测评的全过程。依据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实施条例》规定,联邦主管机关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被要求在一个项目里发挥自身能力作出一些分析和提供相关资料,或者对其他部门所做的进行评论,从而确保在决策制定前通告出去。联邦机构把项目的发展程序在联邦公报发布出来以供公众评论,前期提出的一些内容和后来修订的内容也要在联邦法规中公布出去。即在草案完成阶段和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形成甚至最终的决定作出之前,公众均可参与[4]。

4.2英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政策发展历程

英国1985年的《地方政府法》和1990年的《城镇和乡村规划法》规定公众有咨询参与的法定权利。如果需要,以当地公众质询的形式展开。一般情况下,委员会或附设委员会会议,都应该向公众开放,会议议程的复本和为会议准备的报告至少在会议开始3天前对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的检查。会议结束后,某些文件要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的检查要长达6年的时间。1997年工党上台以后,公众参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把诸如公民陪审团、兴趣群体、民意测验作为咨询机制,以及通过常设的公民专题讨论小组和论坛等形式促使公众参与决策过程,从而使先前那种公众参与比较散漫的局面得到改善。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讨论提高了决策过程中的公平性,它使得没有充分得到代表的群体的利益也能列入决策过程的考虑之内。

4 结 语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还处在起步状态,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完善,除了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外,公众参与程序的制定和细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会在环境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公众参与不只是一种理念,而是一 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有效的公众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又需要科学、实用的技术支撑,二者缺一不可。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机制,必将对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 王 嵘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浅析 江西化工

2011年第2期

[2] 侯小伏 英国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山东济南250002 [3] 曲 恒,韦 丹,林建国,孙锦华,钟慧颖,蔡绪思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7年12月

[4] 李淑娟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政策的比较研究

[5] 蕾丽丽 朱坦 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及实施条件分析

南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6] 汪劲.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环境与开发

决策的正当法律程序[M].2006.

[7] 谭先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研究 西南政法大学,2009.

第四篇:浅谈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摘 要:近年来,关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首要的一条是解决公民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措施应落实到位。环保事业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节约环保行动。

关键词:环境保护 必要性措施 公民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长期对资源大量开采,必将使环境遭受巨大压力。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是威胁人类社会。近年来,我国政府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环境意识起着先导和基础作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节约和环保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然而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社会生活中仍然相对较淡漠,虽然原因可以说出许多,但—个不容忽视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市民普遍的节约意识不到位,公众参与程度还太低。

一、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必要性

(一)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必要性

1.环境保护的需要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也就是说,欲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则是必由之路。 2.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方针的指引。无论是文明发展道路的实现,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不论是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或是人的素质(环境素质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提高,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开展。 3.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推动

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

(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

1.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

专门设立一个类似于环境教育司的行政机关,隶属于教育部,这样,既不至于造成机构的过于庞大和臃肿,同时又将环境教育置于比较高的地位,有利于环境教育的发展和落实。 2.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法

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全球性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的是,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美国公民的水平和程度,正如笔者在上面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进行简单介绍时所显示的那样。正是由于环境质量的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公民对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用于环境教育的资源也很不足,因此才有制定环境。

教育法.由政府集中力量,强制性地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 3.合理设计众环保教育策略

环境教育应当由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组成,正规环境教育只要是指各种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指各种传媒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宣传和教育.也包括各种讲座、培训、竞赛等各种形式,还包括家长与孩子之间环境伦理的相互影响。同时应该看到,在正规教育中,师资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我国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因此,正规环境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是需要各级师范院校着手进行环境教育方面专业教师的培养。在造就出一批专业环境教育教师以后,还要对其进行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发展。保证其业务能力和水平能够满足我国环境教育的需要。在非正规环境教育中,各种民问环境保护组织和专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各级政府应当为绿色NGO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供空间和支持。使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环境教育依赖于个人与世界相关的全部经验。也就是说,正规教育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作用才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在进行正规教育时,应当将被教育者的人生经验及已有知识考虑进去,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及环境关怀和理解。同时。非正规环境教育与正规环境教育也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说,非正规环境教育是正规环境教育的辅助基础,非正规教育与个人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决定着正规教育是否能顺利开展和发展。 同时,应当确立环境教育的三个渐进性的教学方法。即——关于环境,在环境中和为了环境。此外,由于环境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因此环境教育不只是个被动的自然学习过程,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育机构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比如科学展览、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园,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环境教育学习中心及实习中心,此外还可以考虑开展各种模拟游戏等等。使学习者能够将学习过程和所得到的环境知识纳入到他们的个人经验中,进而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为了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下大力气节能。重要的一条是措施应落实到位。节约环保事业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节约环保行动。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的节约措施是由政府首先推动的。可好的政治理念必须依靠公众来响应,必须依靠公众参与来落实,真正做到全民节约。公众参与的机制更为重要。

二、影响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因素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是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状况的集合体现。而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自身的职业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在这4个维度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较显著。在几个年龄段中,18。25周岁的青年人尽管在垃圾人箱方面做得较好,但他们敢当环保卫士,纠正他人不当行为的精神不足。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总的来说,学历越高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某种程度上,高学历人群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弱,遇到他人不当的行为往往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加以解决。此外,调查还发现,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还与其在以下几个尺度上的取舍有关。

(1)公德与私德

对那些在外随地丢垃圾的人作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中有超过l/3的人能正确处理自家的日常生活垃圾。同时,近半数的吸烟者在自己家里可以控制烟瘾不吸烟,但在公共场所,即使有孕妇或小孩在,也无所顾忌地吞云吐雾。道德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利他的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是空白的。 (2)律人与律己

们常说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l/10的饲养宠物者声称极其厌恶“饲养宠物扰他人”的行为,但自己却正属于不文明养宠者之列。这种对人严、对己宽的价值取向是致使诸多不文明行为屡治屡犯,形成痼疾的根源之一。 (3)观念与行动 一个正确的行动胜过一万句空洞的说教。观念与行动的脱节和断裂是诸多不文明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公众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尤为重要的是激励合理的观念产生合理的行动,从而消除“知其不当而为

目前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还不够理想。为了我们自身和子孙后代拥有一个美好的地球,每一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开始,珍爱地球,保护环境。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每一位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刘姗姗高超<树立和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J】.中国健康教育2005(7). 【2】谭风兰羹莉(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承德取生学院学报2006(3). 【3】党德信‘推进公众参与是开晨环境保护的神圣职责)【J】.环境教育2006 【4】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M].林言明,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 【5】马天芳.广州市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3,10(3):52.57

第五篇: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补充管理意见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环评处[2011]5号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补充管理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广东省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公众参与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完善我厅窗口受理、技术评估、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对公众参与相关工作管理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如下补充管理意见。

一、适用范围

按规定需向我厅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

二、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补充要求

(一)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中,应当依据《暂行办法》、《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征求公众意见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实施单位、工作分工、工作内容、实施计划等,并认真实施,拍照或拍摄记录征求公众意见活动情景。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中,应附具征求公众意见活动工作方案,并说明实施过程,详细说明公众参与内容是否符合《暂行办法》、《实施意见》中关于公开环境信息、征求公众意见的时间、方式、内容,以及调查表设计、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等方面的要求。

(二)建设单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提供刻录有以下内容的光盘1张:

l、征求公众意见活动工作方案及实施过程说明。

2、向公众发布信息公告的证明材料 (1)受项目影响居民点张贴布告的照片和布告。

(2)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公共媒体上发布的公告(报纸、视频或网页等)。

(3)公开发放包含有关公告信息的印刷品、接收印刷品的公众签名表(表中应注明公众居住地或所在单位等相关情况)。

(4)其他便利公众知情的信息公告。

注:其中(2)、(3)、(4)项为若开展相关工作方需刻录。

3、公众反馈意见的相关材料

(1)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所有公众调查问卷。

(2)采用咨询专家意见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的专家签名或咨询单位公章的书面回复意见。

(3)采用座谈会、论证会或听证会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的座谈会会议纪要、论证结论或听证笔录。

(4)可能造成跨市环境影响的有关市政府或环保部门的书面意见。

(5)公众反馈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注:其中(2)、(3)、(4)项为若开展相关工作方需刻录。

4、环评文件及其简本。

5、未批先建项目建成以来群众投诉情况材料。

6、征求公众意见活动拍照或拍摄记录。

(三)对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征求公众意见活动过程中,未执行《暂行办法》、《实施意见》相关要求或弄虚作假的,我厅将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将相关情况予以通报,或上报环保部。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评估过程补充要求

省环境技术中心在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过程中,应检查公众参与原始资料(包括征求公众意见活动工作方案、布告、媒体公告、包含公告信息的印刷品、公众调查问卷、咨询专家或单位的书面回复意见、座谈会会议纪要、论证会或听证会等的论证结论或听证笔录等),并对其是否符合《暂行办法》、《实施意见》相关要求进行认真审查。应根据项目的敏感性、公众反馈意见等情况,按照一定比例、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回访,并记录相关信息存档。(具体方案由省环境技术中心制定)

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过程补充要求

对电镀、制浆造纸、漂染、鞣革、化工(含石化)、水泥制造、冶金及危险废物处置、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公众关注程度较高,或由于恶臭、噪声或其他污染须搬迁居民的建设项目,我厅可根据情况,经厅长专题会(环评审查)研究后在省环保公众网进行审批前公示。公示内容为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公示期限、公众意见反馈方式。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

五、上述补充管理要求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

二O一一年一月十九日

上一篇:大班9月开学寄语下一篇:假如给我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