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2022-07-14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姓名:胡超 学号:03172014116 期班:控制56034 队别:3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是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之源。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我们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心里不觉得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这些名噪一时的电影直到现在也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心理学家,食人魔汉尼拔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女警探办案;《美丽心灵》中疯狂的数学家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和学术上的歧视而产生幻觉。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心理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现在我甚至有那么一点感觉,研究心理学有的时候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这些特性有关。“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

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态度,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态度不仅决定着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向与强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预测他的行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现在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多,所谓的偏见其实也就是社会态度中的一个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偏见很可怕!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态度。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等方面来体现个体社会心理现象。例如:如何成为受别人喜欢的人。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被他人赞赏和喜欢,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成就感。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被人喜欢和尊重,可以激发一个人做事情的无限热情和精力。

喜欢和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给予过度的关注和爱护,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关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许多,当另一双目光希望得到你的关注

和喜欢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一个真诚独立的人,而决非一个中庸的和事佬。其实一个真正讨人喜欢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招致一部分人厌恶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够更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讨人喜欢,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美丽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认为都是不好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

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人或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它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如:我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虎门人,他们立刻会想到虎门人富裕之类的特征,他们就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但我个人认为这样是错误的,我虽然是虎门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很富裕,甚至我觉得自己很穷。所以我们认识别人,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人与人之间交往,我们要对别人、群体进行来往时,要避免做出“晕轮效应”,滥用刻板印象,长时间的来往,才能可以真正了解别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第二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书目名称:《社会心理学》

作者:崔丽娟、才源源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 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 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 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些认识,所以我想就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学校教育目的性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保证。美国心理学家J· 布鲁纳指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有谁不能想起某个特殊教师的影响呢?”“学高 为师,身正为范”,自古教师就被赋予“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而且,教师又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具体贯彻者、实施者和体现者。因此,在儿童社会化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我即从两方面说下我对于第二编中谈及的关于社会化在教育中的体现的感想。

一、教师威信。有威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思想活动,把高深的伦理原则与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物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实现其社会化。

这些都能从我们身边找到具体的体现:比如,当学生确认教师所讲的知识如果是真的,所提出的意见与希望是正确的,他们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此外,学生还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富有鼓动性,能够激励学生进步。我还发现,学生对于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和批评都易于接受,并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获得表扬会感到愉快、自豪,从而产生想要表现更好的愿望;而未获得表扬的学生会去积极争取;而即便获得批评甚至处分,也会有所触动,心服口服,并决心改正。此外,学生还会把有威信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榜样,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行中加以仿效。

二、教师期待。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所以,要想使学生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因为当教师准确地认识学生的能力和成就之后,对学生给予某种希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师生间在彼此交往中发生了某种微妙作用,产生了一种默契,因此提高了学习成绩。

小学生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幼儿园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都既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但不可否认,这两大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了解和沟通的地方。

我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 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记得比尔盖茨说过:“假如你有的只是一个榔头,那么你就希望你面临的问题都是一些钉子”。说这个话的意思是——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与你对世界的观察,理解联系起来。同时,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转化旧的知识是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样就出现:学物理的人看到的是个物理的世界。学心理学的人看到的是个心理学的世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号:090703013

专业:项管Q0941

姓名:赵叁林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读后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自我们懂事起就耳熟能详的,但是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对其内涵与外延、范围的划分、提出的背景、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更认识到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且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要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重点,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为什么历次大会都会着重提到民生问题?十八大报道更是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民生问题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社会建设

是民生问题的制度和体制保障。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后来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面对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的局面,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着力解决民生这个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对民生的重视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和方向,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智力支持、软实力),社会建设是根本落脚点。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动力,不可分割,这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总体框架。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21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无论从革命战争时期看,还是从现在的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决定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的92年历史使党的环境、面貌、地位、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性质、宗旨和根本目标始终没有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党才赢利了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一点必须牢记,因为它关乎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关乎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单以我们在校研究生为例,健康、就业、稳定等,都涉及到我们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百姓对民生的期盼,要求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谋民利的实事。民生问题与百姓息息相关,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谁也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治国之本,须臾不可忘记。

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等,件件关系群众生活,事事关乎人心

向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党。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一定会建成。

因此,我觉得,为了使我们国家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使人民生活更加快乐美满,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必要的,更是使我国更加富强的法宝!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观后感

作为一个社会中存在的个体,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群体和社会心理。根据社会行为研究的视角,我们要通过社会心理来诠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和我之前了解的人格心理学有不同的地方。我学习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讲座,深有感触,我们理解社会心理在生活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听取了老师对于亲情和爱情的心理学的认知,为什么我们会对爱情有困惑,这是对心理学探究的初步引入。我们是从人际的方向来研究的,当前的社会情境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心境。

人们是随着环境而培养出自我适应能力的,在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相同的行为不是因为认同,是我们对于别人行为的从众,为了让我们能得到别人的喜爱,我们就跟着群体走,这是第二个内容给我们的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缓解个人与群体的冲突,从而得到群体的接纳。这是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怎样认识自己的人生,怎样认识自己的大学,我们也学到了,对于一个个体,怎么样去认知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有多大能力,成就多大的自己,不去浪费天赋,不去浪费哪些可以成长的机会,已经忘却了怎样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身。

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如下 :

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动机、人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

三、群体心理。

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一要认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角色,了解扮演该角色所承担的任务,才能担起该社会角色的责任,不至于角色失调。二要在角色转换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与适应能力,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肩负的社会角色也会随之增多,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应力以做到在各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中收放自如。三要长期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在扮演社会角色中,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忍耐力,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我们在大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会与将来有所不同,这是对未来更近一步的准备以及自我的责任。

接着讲解了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以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来进行。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它是一个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动态过程。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个人知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有很多因素影响社会认知,如认知者因素、认知情境因素和认知对象等。

2、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注意被认知者的第一印象,观察其知识素养与能力,了解其自身修养;不要过于重视刻板印象,因为那是普遍的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无法改变的印象,要通过其自我展示,来真正的了解被认知者;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认知者本身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个人需求、性格和心理结构的不同,对同一个社会刺激会发生不同的认知结果,所以要学会丰富阅历、提高素质;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这也便要求了我们要学会如何完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建立在沟通上的,我们听得更多的是人际关系是复杂的,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那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很容易的。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沟通越需要沟通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人际沟通的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我学习了两个月社会心理学后的所想所感,对自己的今后有帮助。

第五篇:街角社会读后感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街角社会》读后感

刚开始选择《街角社会》这本书

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的

因为我喜欢看的书的类型

比较偏向故事性的、有趣的

而理论性的东西对于我而言比较缺乏吸引力

因此

我决定选择这本书

《街角社会》这本书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

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

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每个繁华或者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城市一角

必然有一片灰色地带--贫民区

作者就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科纳维尔:神秘、危险、令人忧虑

之前的研究一直把贫民区当做问题区看待

认为这里是从来都是无序的、松散无组织的状态

然而

《街角社会》透过把贫民区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来看待的视角

成功地揭示了贫民区内的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以及活动方式等

同时

这本书最独特之处是作者怀特是以被研究群体一一街角帮"一员的身分

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来进行他的研究的

即实地研究

而且怀特采取的是典型的参与观察法

就是通过亲身与被研究者接触

从而拿到最真实第一手数据

当我读完了这本人类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我觉得作者也很细心

比如作者给他所深入的社区起名科那维尔

就是cornerville音译过来的

这个单词是"街角"和"小镇"的合成词

正好对应了书名《街角社会》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细心与努力

书中怀特写的是有关社会结构和社会人际活动的内容

但是我觉得我从中得到了许多方面的收获

有的是学习方面

有的是生活方面

受益匪浅

我很欣赏作者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作者能够真正的了解他所要研究的街角的各类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为不管是谁

要想真正认识真实的科纳维尔

都必须对它的社会结构和行动模式有所把握

而想要了解这些

如果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的话

则很可能只是得到一系列数字信息而很难获得细微而深入的信息;如果采用非参与的观察 则很难获取社区中人们的信任

毕竟很少有人会对一个局外人敞开心扉

所以参与观察法将是怀特最好的选择

正因为他与领袖多克的特殊关系

使得多克能够像作者敞开心扉的介绍有关于街角的一切

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态度是无法被观察的

而必须从他的行为来推断

由于行动可以直接被观察

并可以像其他科学数据一样被记录下来

所以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行动来了解这个人

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

这种方法不仅提供了有关非正式群体关系的情况

而且为理解个人如何适应其所在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框架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选择了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研究中

我觉得怀特的参与观察法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因为他找到了实施这个方法的关键 那就是多克

对于任何一个陌生人来说

想要融入到一个社区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怀特选择了多克

因为多克是诺顿帮的领袖

同时他也认识很多其他团体的领袖

由于作者与多克的特殊关系

使得作者很快就得到诺顿帮的成员的认可

并且通过多克还认识了好多其他的人

丰富了作者的研究

所以怀特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找到了一座最佳的通往"街角人"心中的桥梁

书中另一个特点是作者介绍了两个性质不同的团体

诺顿帮和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

诺顿帮的主要成员是街角青年

而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的主要成员是男大学生

在这里作者从核心的形成标准、决策形成、目标等方面揭示了两个帮派之间的不同结构 诺顿帮的核心是群体中的行为能力

而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的核心是大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诺顿帮的决策形成是非正式

联合

大学生群体是议会制度(对此议会制度多克解释说当通过表决来决定问题是最容易看出谁支持你

谁反对你

想法在举行表决通过前就争得大家的意见

获得结论将表决只当做一种形式

这样做是一种民主的表现);诺顿帮的目标是改善科纳维尔的状况

大学生们则较为关注个人的发展状况

作者还着重的描写了两个不同的团体里成员之间、成员与领袖之间的不同的关系 在诺顿帮里

虽然上至领袖下至基层成员的文化程度都不高

而且每天混在街角

但是他们之间却有一种相互帮助与理解的感情

对于多克的命令

成员也会几乎完全遵守

而在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在群体会议中对奇克(大学生社区俱乐部领袖)主张的一些反对、成员们对奇克的抱怨

奇克也总是想控制群体的意见

诺顿帮之间更加注重领导与随从者之间的相互的兄弟情谊

他们会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并不认为存在一定的社会阶级

相反

在大学生俱乐部里成员对奇克的领导都各有意见

并不像诺顿帮都统一从内心意愿上趋向领导

所以我不得不佩服多克的领导力

在大学生俱乐部奇克和其他成员之间会借助别人往上爬

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也会牺牲别人的利益

而在诺顿帮所有的成员都将团体之间的关系看做最重要的东西

从这里

我也不禁感叹道

当今社会上像诺顿帮这种以成员关系为重而轻视利益的团体已经很少了

越来越多的人都是注重利益的

而各种的团体也是由利益联系起来的

最后

我觉得给我最大震撼的其实还是作者在书的后面所附的《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 怀特的《街角社会》是他利用三年半的时间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写成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写作此书的艰辛历程

因此

对于我个人来说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除了书籍本身所记录的东西外

还有就是作者的研究精神

是何等的伟大

我很庆幸选择了这本书

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择让我有了非常多的收获

上一篇:三好学生事迹材料下一篇:社会民生调研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