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首因效应

2022-08-11

第一篇:管理心理学首因效应

成本管理中的“首因效应”

在大部分人心目当中,成本管理就是“成本核算”,可是成本管理绝不仅仅是成本核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在成本管理中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成本核算,人们形成的这种印象也是不易改变的,这就是成本管理中的“首因效应”。其实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不是“成本核算”, 只能说成本核算是整个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起码要认识到:成本管理≠成本核算。

第二篇:《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体会

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其中的每一个效应,都给我很多的启发。现就其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来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人和物,或到了新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自然不自然的对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作出初步的评价。而且这种初步的印象在一定时间或者是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甚至会影响到今后我们与这些人的交往和合作关系。这就是这本书上说的首因效应。

以前的时候,有个同事曾说过,开学之初的每一次分班,都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新生的机会。他们或者借助于老师的改变,而一改自己拖沓懒散的恶习,成为积极上进、知事明理的好学生;或者遇到了投缘的同学知己,给了自己莫大的帮助,从而脱胎换骨、改头换面,变得善解人意、人缘倍增。

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往往也会根据学生的第一表现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左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学生的一生和前途,看来我们得小心一些了。尤其是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节,今后我们得摘掉这样的有色眼镜,既要看学生的第一表现,也要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来评价他们,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和语言来教育学生,以造就他们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如果一旦有的学生坠入生活和学习的低谷,我们也可以根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近因效应的理论来教育他们。因为无论是成绩的提升还是人际关系的改善,都是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分不开的。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提高学习成绩。因为老师和同学们除了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还特别关注周围人的近来的表现。

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除了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讲理(也就是给他一巴掌)之外,别忘了最后再给他一个甜枣,设身处地的说,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也不会这么批评教育你。再结合学生的近来的一丁点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予以表扬并提出希望。使他忘掉之前的一巴掌之痛,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一章给人的启发还远远不止这些,也恳求大家原谅我这些粗浅的认识。

第三篇:如何把握好数学教学中的“首因效应”

龙舌中学

黄花秀

[摘要]:“首因效应”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教师应如何给学生留下首因效应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威信和可信度,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潜移默化和影响学生自身的行为,取得"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数学教学

第一节课 教学效果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

第一:在首次与学生见面或接触时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好恶的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也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要超水平的给学生上好第一节序言课

本人近几年坚持要求上了几年的初一数学,对初一的学生较为了解.据抽样调查,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在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见一见“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得到上课的乐趣.如果这一节课处理得不理想,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因此,教师对第一节课不能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而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情.

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代数第一册(上)的序言课可设计以下内容:首先介绍初中数学课分为代数、几何,本学期首先学习代数.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第一页,看插图,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和数学名著的故事.

(1)祖冲之: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以22/7和355/113分别作为圆周率的“约率”和“密率”.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他提出的“密率”比荷兰人安托兹得出“密率”早一千一百多年.

(2)《九章算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由古代数学家刘徽约在公元1世纪时所著,其中记载着负数的概念及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这种运算法则与现在教科书中有理数加减法则是一致的.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负数呢!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负数的国家.

通过这些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数学意识.

最后介绍现代数学的发展情况,如数学的发展不再是过去的单一的学科,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其他学科.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大到天体运行、卫星追踪,小到粒子裂变,物质的化合、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等,无一不用数学.无一不渗透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借此说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接着介绍本册共有四章,用半个学期的时间把它学完,在学习中注意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先看书,后做作业的好习惯等.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为初中数学学习开一个好头.

第三:努力处理好每章的第一节课. 一般来说,每一章的第一节内容都是本章的重要概念,是一章的核心所在.这样的课教师准备得充分与否,教学内容组织得合理与否,方法恰当与否,必将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甚至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出现的概念,要一次讲清、讲透.若一开始就讲不清楚,甚至出错,后面要想让学生纠正就很难,甚至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都不一定会得到好的效果.因为第一次的印象形成的概念和结论是非常深刻而且将是永久的.

第四: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第一次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师则可以及时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过程、方法和内容,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同样第一次回答数学课上的提问,对学生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如果处理得不当,将起不到提问本来的作用,并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负作用.因此,进行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要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水平. 2.要特别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内容要集中. 3.提问问题的答案要明确、简洁.

4.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回答后多鼓励,对回答不对的学生要分析错因,明确修正方法等.

第五:从内容、难度等方面设计好学生的第一次考试

考试是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手段,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次机会.对于第一次数学测验,学生一般会作较充分的准备.由于初一学生对问题的评价是表面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就往往会因一时一事的失利而感到一切都差.因此教师要努力设计好第一次考试,不要让那些已经做了较大努力,但反应较迟钝的学生第一次考试惨败,防止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防止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已做了尽可能的努力还是没考好,看来我不是学数学的料”,“我太笨”,等等,从而放弃今后对数学学习的努力,遇到困难则不想克服.尤其是那些智力不太好的女生,本来就有困难现在会更无兴趣,并产生自卑感,如此大的心理压力,将会给今后的学习蒙上阴影

第一次考试应设计得合理,难度应适中,应使绝大多数学生考出较理想的成绩.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并不难学,对今后学数学的自信心会增强,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好的更上一层楼,差的迎头赶上的局面.为使数学教学取得大面积丰收创造了条件.

除了上面的五点,在数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其它的“第一次”,细细的琢磨将会有更多的心得.总之,教师应如何给学生留下首因效应?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长期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探索,并不断的总结经验,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威信和可信度,并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潜移默化和影响学生自身的行为,取得"双赢"的效果。当然,教学中应侧重于“首因效应”,但同时也要搞好教学的其它环节,全面的提高教学效果,方为不“失之桑榆”。

第四篇:如何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摘要: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它的效应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将首因效应和各种独特的教学法相结合,上好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好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首因效应、交互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逆向思维

临床心理学家、Straight Talking一书的作者Linda Blair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们首次遇见一个人时,在7秒钟之内我们便已对他/她做出了评价。这不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我们曾这么做过。”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既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心理学中这种“第一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1。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它的效应作用很强,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人做了一个关于首因效应的实验。他们让同一组被试者考察两个“学生”作业的情况,这两个“学生”解答同样的三十道难度相等的数学题。这两个学生是由实验者事先控制好的,要求他们都答对其中一 1 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半的数学题,但一个“学生”被要求多半答对三十道题中的前半部分题目,另一个则被要求多半答对后半部分的题目。作业完成后,实验者要求被试者对这两个“学生”做出评价:一是比较这两个“学生”哪个聪明一些,二是估计这两个“学生”谁的正确率高。实验结果是:

一、多数的被试者都认为在作业开始时就能正确作答的“学生”聪明些,而在作业的后半部分才能正确作答的“学生”不太聪明。

二、被试者认为前一个“学生”正确答题数平均为20.6题,后一个则为12.5题。而实际上,两个“学生”都答对了15题。2这个实验说明:先出现的线索或资料在产生第一印象中的作用,即作业的前半部分对的“学生”就被认为聪明,就被判断为答对的题数多。可见,人们通常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并以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第一印象形成后,对后来的信息就不重视了。

首因效应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就不禁会问:首因效应如何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呢?答案是:做好全面准备,上好第一节课!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谈谈应该怎样上好第一节课。

一、穿着得体,教态大方。

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去打造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一方面是外在要素,另一方面是内在要素。穿着和教态就属于外在要素。即使是在日常的与人交往当中,我们也应该注意穿着得体,更别说教师在课堂上的穿着了。教师在穿着方面应该做到:衣冠整洁、朴素大方、端庄文雅。这既能体现出教师彬彬有礼、自尊自重的精神面貌,也符合教师职业的社会要求。衣着邋遢、不修边幅的教师难以取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而穿着奇装异服的教师,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老师的打扮评头论足。

教态方面,教师走进课堂时,应用稳健、镇定、自信、速度适中的步伐。表情和蔼可亲,精神饱满,举手投足间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真切的关心。多和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学会微笑、点头赞许,使用自然的肢体语言。此外,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传授知识,因此,教师的语言在外部因素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反映着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艺术水平等3。教师的语言应该发音清晰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抑扬顿挫、有声有色,风趣幽默,避免使用枯燥、低沉、平铺直叙的语气授课。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比较容易 23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

邱春光、吴婷、丁伟:《大学英语教师: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集中的状态之下,并充分融入欢快的课堂气氛。

二、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展现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就像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一样。教师应该像大厨师一样,在初次见面时用心准备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才能抓住学生的胃,从而俘获学生的心。

一般来说,很多老师,特别是英语老师,在第一节课上都是让学生轮流做英文的自我介绍。以平均每个班50人计算,假设每个同学做自我介绍的时间为2分钟,总计就是100分钟,而两节课加起来一共只有90分钟。可见,时间是不足的。而且,这样的课堂形式比较单一和枯燥,无法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采用交互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是20实际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4。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特别适用于英语教学。交互式教学重视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英语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为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 debate等形式。比如,我们可以改进自我介绍的环节。pair work的形式:两个同学一组,向对方介绍自己,然后在由对方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这样既使学生间有了互动,还能使每个同学认真地聆听他人的自我介绍,再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语言训练得到更好的发挥。Group discussion:5或6个人一组,通过各自的自我介绍,找到大家身上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再由小组中的一到两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这些方式中,老师都应该走到同学们中间去,聆听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必过多地纠正学生的发音或语法错误,鼓励学生多听多讲。

自我介绍的方式固然是可取的,但我认为,第一节课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种传统的形式。我们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是一种引导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的动力,所布置的任务要有可行性、操作性和一定程度的预见性5。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做了如下的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经验和认知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下面,我以亲身经历作为例子来进行阐述。一般在新生上课前,很多老师通 45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过和学生的接触就可以大概了解某个班学生的整体情况。总体来看,很多大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较差,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为了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培养谦和有礼的作风,我在给某一届学生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讲课,而是设计了一个名为“夺宝奇兵”的校园大搜索游戏。游戏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同学都会领到一张用英语写着线索的流程单。比如其中一组的题目是这样的:第一步,到图书馆查找某本书,书里藏有一个谜语,揭示了下一步要去外语系找负责教务的老师领取下一个线索。在游戏之前,教务老师已经接受了一个任务:如果学生没有使用英语、没有使用文明用语一律不揭示下一关的任务。接下来去学校各处查找以下地点和物品的英文翻译:自动取款机、灭火器、紧急避难处、团委、宿管中心、院长办公室。最后,到食堂一楼蓝色椅子下寻找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写着一句老师给学生的赠言,将其翻译为中文。每个组的任务都是不同的,同学们只能靠小组合作的力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在闯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了校园环境、学会了使用文明用语、掌握了图书馆的使用方法、了解了各个重要部门的所在及其中英文的表达,感受到了来自任课老师的祝福和期待、还认识了以后将要接触到的老师、甚至是院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被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所吸引、鼓舞,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对我这位初次见面的老师也产生了强烈的好感,认为我是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和蔼可亲的”、“很有趣的”英语老师,大大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在此后的教学之中,我和这些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进步。

三、逆向思维、出其不意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6。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 6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1.htm,百度百科,逆向思维。 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比如:《新概念大学英语一》中有一篇讲第一印象的文章,我把这篇文章挑选为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的内容,但是,我并没有如前文所说的穿着得体、和蔼可亲,相反,我穿着随意、上课迟到、语气低沉、态度懒散。一进教室,我不和学生打招呼,也不进行眼神交流,直接面无表情地翻开课本说:“翻到36页,我们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然后就自顾自地开始用平淡乏味的语气念课文。这样一来,整个教室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没有人敢说话,只是机械地翻开课本,脸上露出各种表情:失望、鄙视、不屑、厌烦„„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之后,我啪地一声合上课本,笑盈盈地问大家:你们对我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你们喜欢我吗?你们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大家开始欢笑,甚至有人鼓掌说:“老师你演得太好了!”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利用学生对我的期待和我故意演出来的“现实情况”之间的巨大反差,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次打好了基础。

以上都是我对如何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节英语课的一些观点。如果每个老师都能仔细琢磨自己的第一节课应该怎样上,那我们还会有更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规律,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磨练自己,到达更高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政公教育专家辅导:2014年江西公务员面试赢在“首因效应”

在社会学中有这样一个定义,叫做首因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在真正的面试考场上,影响考生成绩最大的因素其实就是首因效应,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组成要素有哪些?究竟如何才能给考官一个最好的印象,让考官对你另眼相看?政公教育专家指出考生需要从服装、配饰、行走、礼仪四方面来把我自己。

一、服装。

公务员面试的衣装不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求匹配气质有设计。匹配自己选报的岗位,匹配自己的气质内涵,同时还要有一些自己别致用心的设计,向考官传递一种信息——你是个注意细节,极其细致的人。比如报考乡镇公务员的考生,可以穿着较为低调颜色(深蓝色)的西装或者带有一定条纹格子的西装。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接地气、不刻板、有条理。如果人人都穿着黑西装、白衬衫,不仅仅不利于你的突出,反而让你自己没有亮点可言。

二、配饰。

考场上不允许佩戴太多配饰,尤其是男生。但是适当佩戴得体的配饰有助于展现气质,增强气场。男生一定要佩戴一块手表,这块手表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时间概念的象征,也是凸显品味的标志。手表不能太昂贵,但是一定要大气。不能佩戴运动表、潜水表,而要佩戴商务表,表链最好是金属的,传递给考官一种质感。

三、行走。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行走不可避免要给考官留下第一印象。走的干练,落落大方,就可以给考官好印象;走的畏缩,左顾右盼,没有气势,就会给考官很差的印象。走路一定要注意抬头挺胸、下巴微颔、双臂自然摆动,不要机械,而要自然,仿佛是走在一个舞台上,把气质和风度展现给台下所有的观众。

四、礼仪。

礼仪主要表现在鞠躬和问好上。这是首因效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好的衣装和配饰可以是因为贫穷,没有好的走姿可以是因为天生残疾。但是没有礼貌就是没有教养,缺乏教养的人不可能适合做一个好的人民公仆。微笑朗声问好,欠身鞠躬行礼,自我简介、大方答谢,都是体现礼仪的地方。

这些首因效应把握好之后,接下来的答题都是在给你的面试成绩进行一个简单的加减计算。考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但是你之后的答题很差,考官也会给你减去分数;你的第一印象不佳,但是答题不错,你的分数又会有所提升。所以考生一定要记住,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气馁。最后政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面试——赢在“首因效应”,输在“一言一行”!

上一篇:观摩示范课活动总结下一篇:高强度螺栓生产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