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培养中大学生心理剖析与引导

2022-11-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统包统分”发展到今天的“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随之由原本传统的“重基础、重理论”变为了“重实践、重能力”。原本的教育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 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大学生成为了各大高校都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在教育改革大潮中, 诞生的一种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1]。

“订单式”培养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 向相应学校提出培养其所需要的技能性人才的数量和要求, 委托学校进行人才的培养, 学校则按照企业的要求安排教学计划, 双方以签约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 毕业生通常由委培单位安排就业的一种校企密切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2]。“订单式”培养模式并不是高校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对策或权宜之计, 它的实施必定会引起高校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教学体制各个方面的全面变革, 而这种变革难免会使大学生产生一些新心理矛盾、心理误区甚至是心理障碍等问题。因此分析“订单式”培养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剖析

1.1 从众心理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个在学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 由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进而签订订单, 学生按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学习, 毕业后进入企业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还无法完全确定, 在对签发订单的企业的现状、工作岗位的性质、企业的文化没有充分了解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一种从众心理[3]。即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 别人说该企业工作好, 他们就觉得可以和该企业签订“订单”, 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 不会扬长避短, 缺乏个人主见。

1.2 松懈心理

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就意味着与企业提前签订了用人合同, 也就是说这部分“订单式”培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已经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在这种前提下, 部分学生往往会在签订“订单”后的两年学习里不自觉的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在毕业就业压力大减的情况下, 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的降低, 对自己的要求也可能由原本的对所学知识熟练精通变为只是对知识一般掌握, 过关就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这部分“订单式”培养下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往往基础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不强而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无法实现高校培养“重实践、重能力”的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厌倦心理

订单就是合同, 但订单式培养模式绝不只是一张简单的招工合同, 更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合同, 其内涵和本质深刻复杂得多。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是有思想、有选择的人。教学是按合同要求进行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部分学生可能会经过学习、实习和实训之后, 加深了对该企业工作岗位、环境文化的了解, 而产生厌倦情绪, 不愿去定向的企业, 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学生违反合同约定的现象使订单承诺难以兑现, 使校企双方都陷入了尴尬, 订单也使部分学生失去选择发展的机会[4]。

1.4 自负心理

由于“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实践各个环节, 因此“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往往比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基础课程学的多。而且下“订单”企业的一般对与之签“订单”的学生都有特别的要求, “订单式”培养在工程实践上更具针对性, 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会更强。上述两方面情况造就了“订单式”培养的学生相对普通培养的学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因而这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认为自己所学知识、综合能力和个人才干都高出一般人一头的心理。在毕业面临择业时, 特别是普通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找到相对他们所签企业更好地单位时, 他们可能会抛弃原有“订单”, 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他们的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以及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过高估计, 往往会使得他们将择业目标定的很高, 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最终将会使他们错过包括原来签署“订单”的工作在内的很多工作机会。

2 针对“订单式”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学校认真做好宣传工作, 促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学校在开展“订单式”培养, 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签订“订单前”应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应向学生尽可能详细介绍“订单”企业的情况,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其文化底蕴, 并公开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到企业工作后的基本报酬。只有学生深入了解企业, 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的避免盲从心理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厌倦心理。

2.2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注重心理引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学校应在学习环境上强化严格、严谨的文化氛围,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培养学生认真治学的态度;加强对“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思想教育, 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 确保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由企业对“订单式”培养学生进行指导, 向学生表明基础知识、实践教育对以后工作及学生本人在单位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树立勤学苦练的正确学习观。

2.3 加强“订单式”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对“订单式”培养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其健康的就业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因此,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 配置专业的心理专家, 在充分调查和分析“订单式”培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通过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素质培训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能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克服心理障碍, 化解心理矛盾, 摆脱心理困惑, 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5]。

3 结语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订单式”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使得学生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但只要我们采取的方法得当、措施及时, 就能有效地帮助这批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走出心理误区。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必然会使得接受这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文分析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并对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心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复国.谈“订单式”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4 (17) :14~15.

[2] 陈志刚, 马广.关于订单培养的实践和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4) :11~12.

[3] 隋江涛, 李俊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思[J].科教文汇, 2008 (7) :22~22.

[4] 申群喜, 伍爱云, 梁晓彬.“订单式培养”亟待求解的几道难题.2006 (7) :27~28.

[5] 翁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1) :156~157.

上一篇:浅谈现代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对石油化工管道常见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