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渗漏的危害、原因及防治

2022-10-11

1 外墙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及危害

一般情况裂缝会主要产生在框架梁、柱与砌体结合部, 极易产生横向裂缝, 雨天产生渗水。再有, 外墙预留洞口及窗台处, 也是裂缝、渗水的主要部位。

外墙渗漏严重将会降低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 因为砼中存在空隙裂缝, 砌体的块材和砂浆中也存在空隙和裂缝, 外墙渗漏后, 水进入其中, 如遇气温降至零度以下, 则水结成冰, 其体积膨胀约90%, 将直接挤压材料, 致使材料表层剥蚀;同时内部剩余水被挤压, 使材料内部也产生压应力, 从而引发裂缝, 或致使裂缝进一步扩展, 这种冻蚀现象的结果导致材料的截面不断减小, 材料的承载能力也不断下降, 严重危害工程安全质量。

2 渗漏的原因分析

2.1 设计因素主要导致的渗漏

(1) 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至施工成本的增加。而大多业主又不认可增加费用, 结果只有按规范的统一模式进行常规设计。

(2) 不重视细部大样设计, 如窗台坡度、滴水槽、穿墙管、外墙预埋管件、门窗、幕墙与墙体间的接缝等, 在这些方面设计时简而化之。

(3) 为美观而将外墙饰面砖 (小型) 设计成细缝拼接, 使砖与砖之间不能嵌填密封材料, 导致漏水。

(4) 设计中忽略了不同材料界面连接。如外墙设计层层装饰线条, 且线条顶部标高与梁顶标高相同, 由于外墙面砖与砼梁的湿度膨胀系数相差很大, 极易产生裂缝, 从而使线条上部渗水。

(5) 设计文件不齐全或未经结构设计, 造成锁点不足或门窗材料结构强度和挠度达不到要求, 导致在正常风压下塑性变形, 拉裂或损坏等而产生雨水渗漏。

(6) 对引风面、雨水冲刷面的防渗、防漏考虑不足, 过分突出采光及通风需要, “飘窗、落地窗、通窗”等墙体化的门窗大量出现, 又不注重建筑构造防水, 导致其雨水渗漏问题越来越突出。

2.2 材料因素导致渗漏

(1) 外墙选材不当, 采用了吸水率大的轻质砌块, 现多采用非承重空心砖。空心砖密度和强度均较低, 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造成缺棱掉角等缺陷的发生, 砌块几何尺寸不标准, 有的块体之间平整度差20mm~40mm。这样, 极易造成抹灰砂浆厚度不一。如厚度大于25mm, 则会形成自坠裂缝, 墙体底层灰便会造成漏水隐患。并且如果砌块吸水性较强, 若发生渗漏水进入墙体, 易吸收水分达到饱和, 孔洞形成积水槽或水的甬道沿墙体产生流动, 产生大面积渗漏现象, 很难判断渗漏处。

(2) 砂浆强度如达不到设计要求, 密实度就差, 容易滲水。砂浆质量控制不严, 用泥砂及建筑粉料代替中砂拌制砂浆, 粘性大、和易性差、收缩大、强度低, 砂浆的密实度更差。

(3) 饰面砖质量达不到使用要求, 存在外形歪斜、掉棱缺角、脱边、翘曲和裂缝现象, 有的吸水率和干缩变形大, 遇到风吹雨打日晒, 容易开裂。

(4) 铝门窗辅材材质不合格。铝门窗排水孔设置不足或设置不当, 引风面孔槽不足于排水或无法迅速排出。使用的密封材料太差, 易老化、拉裂等;毛条毛刷过短, 间隙过大, 导致雨水直接飘进;固定铁件的材质及断面达不到要求, 在正常风压下松动开裂。窗框材料与墙体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 窗框与墙体连接处易产生细小裂缝。

2.3 施工因素导致渗漏

2.3.1 砌筑质量原因造成渗水

(1) 施工时砌块未经挑选, 将缺棱掉角、翘曲变形的砌块用于外填充墙, 使外墙平整度差, 造成外粉刷厚薄不匀, 产生干缩应力, 导致外粉刷面开裂、起壳, 雨水极易渗入砌体。

(2) 干砖砌墙。由于干砖易吸水, 砂浆标号降低, 造成砂浆与砖体粘结性差, 从而在灰缝与砖之间有渗水缝隙, 且不易修复, 造成长期渗水。

(3) 砌筑时砖层水平缝, 头缝及竖缝中的砂浆饱满度不足或空缝, 在砌体中形成许多空隙, 为雨水渗漏预留了内部通道。

(4) 砌至接近梁底或板底时, 未经停歇, 随着砌体因灰缝受压缩变形, 造成墙体下沉, 斜砌砖体与梁、板间形成间隙, 外墙抹灰时, 在此间隙处形成裂缝。

(5) 抹灰前基层处理不当, 砌墙脚手洞、模板挑担洞、穿管洞等未按规定嵌补密实;造成外墙渗水。

(6) 框架柱与填充墙间的拉接筋不满足砖的模数, 砌筑时折弯钢筋压入砖层内, 形成局部位置砌体与柱间产生较大的间隙, 抹灰时该处易产生裂缝。

2.3.2 外粉刷处理不当及饰面砖施工质量方面造成渗水

(1) 砌体浮灰清理不干净, 没有浇水湿润, 界面没有“毛化处理”, 造成粉刷层裂缝。

(2) 穿外墙管道周围砂浆堵塞不严, 造成渗水。

(3) 窗洞抹灰由内、外粉两家单位施工, 施工时间不同, 使用材料不同, 形成缝隙。

(4) 外墙抹灰时, 两步脚手架接搓处处理不当, 擀压不实。

(5) 外墙打底砂浆不管厚薄均为一遍成活, 造成开裂。

(6) 外墙贴面砖时砂浆饱满度不足, 镶贴不牢, 出现空鼓, 形成储水囊。

(7) 面砖勾缝砂浆标号太低或勾缝不认真, 形成很多毛细孔或缝隙。

(8) 面砖镶贴时压住门窗框, 玻璃胶打得不严密, 玻璃胶质量差, 容易老化, 失去防水功效。

2.3.3 外墙洞口处理不当

(1) 穿过外墙的管道和预留孔洞密封处理不良。造成墙体及外粉裂缝。

(2) 剪力墙施工时的螺栓套管在内外粉前, 未认真进行封堵或未封堵。

(3) 建筑施工上料口等处预留施工洞接搓封闭不严, 留下渗水隐患。

(4) 住户进行室内装饰时, 凿取空调管洞、太阳能热水器管孔、排气扇孔洞等, 破坏了外墙面, 形成渗漏。

2.3.4 门窗细部安装处理不当

(1) 铝门窗与墙体之间的间隙未能认真处理, 间隙太小, 无法填充材料;间隙过大, 填充不实, 易产生空鼓或裂缝。

(2) 没按要求充填合格的材料, 如水泥砂浆的标号达不到标准。

(3) 窗安装后, 门窗外侧与墙体的连接部位防水密封层次不够, 或密封失效。

(4) 固定门窗框的调整垫块残留于门窗框内, 或拆除后没有再进行二次填充。

(5) 窗台室内外找坡不足或门窗定位与外墙面距离不够。

(6) 对于有转角或连通形式的门窗, 位于转角或连通部位的连接杆件的上部没有进行封堵, 易造成渗漏雨水由上而下进入室内。

(7) 门窗固定连接不牢, 使门窗在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移动而使密封材料产生裂缝。

2.4 造成渗漏的其它原因

(1) 室内厨房, 卫生间地面防水处理不严, 室内积水沿楼面与外墙交接处渗出。

(2) 窗台未作泛水, 窗顶滴水线不明显。

(3) 门窗下滑出水口太少, 遇到台风暴雨时, 形成积水渗入室内。

(4) 未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沉降缝或处理不当。

3 主要预防措施

3.1 设计因素导致渗漏的预防措施

对设计主要采用事前预控的手段。结构设计上根据工程特点按规范进行严格的计算和设计, 不要简单地套用。严格设计图纸会审程序, 应审查图纸中是否有防渗、防水要求;外墙砌筑、抹灰砂浆标号是否恰当;泛水高度、窗台坡度、鹰嘴、滴水槽、门窗框四周塞缝等易渗漏部位是否有细部大样图或防渗要求。设计上如有防范措施或有要求的, 施工中必须监督实施。

3.2 材料选用上的预防措施

施工前, 应对外墙需用材料及构配件进行严格检查, 对关键主材如铝合金材、粘结密封材料, 检查产品质量保证措施、材质检验合格证明等, 抽取样品进行产品质量的检查, 以杜绝规格、质量不合格材料进场, 明确对不合格材料有退场制度。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外墙砌体应优先考虑采用三排多孔砖或其它低吸水率的轻质砌块材料。砌块的几何尺寸和质量等级, 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使用时必须选用无破损的砖, 砌筑时不得打砖, 不足部分必须用实心砖或素混凝进行补充调整。

(2) 水泥砂浆应选用洁净的中砂, 严格按配合比配制砂浆, 严禁用泥砂、石粉砌墙。有条件的宜采用防水砂浆。抹灰时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水泥。

(3) 饰面砖应保证表面光洁, 四角方正, 厚度一致, 边缘整齐, 低吸水率, 干缩变形小的面料。

(4) 尽量选用同一厂家, 同一系列门窗型材, 不要简单拼凑, 尽量选用挡水断面高的窗框, 增加门窗的密封道次和增加门窗的锁点。

3.3 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3.3.1 墙体砌筑时的预防措施

(1) 应提前做好砌筑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选材, 喷水湿润, 砌块表面清污、盘角挂线工作, 砌块应提前浇水, 水应浸入块体内10mm~15mm, 严禁用干砖砌墙。

(2) 正确掌握组砌方法, 推广“三一砌筑法”, 注意砌筑的块型排列, 不得产生通缝。

(3) 确保砂浆粘结强度及砌体灰缝饱满度应达到90%。有条件的可在砂浆中掺入一定的外加剂, 以增加砂浆的保水性和和易性, 墙体砌好后, 应经仔细检查, 如有发现通缝亮点, 应修补后, 再进行外墙抹底灰。

(4) 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间隔15天后, 再将其补砌挤实, 并用水泥砂浆将斜向砖缝嵌填密实。

3.3.2 外粉刷及饰面砖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 抹灰前, 应对基面进行清理, 凿除表面污物, 孔洞填实堵严, 提前浇水湿润。并用界面剂抹砂浆进行抹刷2~3遍, 增大砂浆与基面的粘结力。

(2) 抹灰工程宜在砌体砌筑完毕后60天进行, 至少不得少于30天。

(3) 外墙抹灰应分2~3层施工, 严禁一遍成活, 待每层终凝后, 方可进行下一层抹灰。施工时每层厚度宜控制在6mm~10mm。各层接缝位置应错开, 并设置在砼梁、柱的中部。

(4) 外粉必须设置分割缝。窗台、阳台等处粉刷的坡度不小于20%。

(5) 夏季应避免在日光曝晒下进行抹灰, 每层抹灰终凝后应注意加强养护。

(6) 外墙抹灰到一步脚手架甩搓时, 应在搓端抹实压平, 定浆后, 可用尺板压逼再用铁抹子切成反搓。当下层接搓抹灰前, 应向搓口洒水浸润, 然后再泼一道素水泥浆待浆液吸入墙体后再抹灰接搓。这样便于衔接, 不易出现斑痕, 且接搓处密实, 不会有缝隙。当墙体平整度差≥30mm, 应分两次或几次预先进行补抹, 达到与墙面基本相平后再统一抹灰。

(7) 面砖镶贴施工前应检查基层抹灰层, 遇有裂缝和空鼓处必须铲除处理, 并修补后方可施工。

(8) 粘贴面砖前, 应先将面砖在清水中浸泡2个小时, 然后取出晾干方可施工。

(9) 面砖粘结完工后, 认真清理面砖缝内的残余砂浆, 勾缝宜用1∶1干硬性水泥砂浆进行勾缝、压光。一般缝宜凹进1mm, 形成嵌缝效果, 接搓处要平整, 不留孔隙。

(10) 外墙面砖镶贴应离开门窗框5mm缝隙内满打玻璃胶。

3.3.3 外墙洞口处理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 空调管洞、太阳能热水器管孔、排气扇孔洞等, 应预先在抹灰前安装好, 避免竣工后住户装修凿洞。住户装修应由专业单位施工, 严禁在外墙上私自乱凿洞口。

(2) 螺栓套洞应凿成喇叭口并采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塞实。

(3) 上料口留洞时, 严格控制退搓灰缝平直度及咬搓深度, 确保后砌墙上部灰缝容易塞严。封堵洞口时, 要认真清理留搓处的砂浆及杂物, 保证退搓灰缝平直度, 使接搓处部位顺线。

3.3.4 门窗细部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 窗洞抹灰最好是由外粉的施工单位一次完成。窗框安装前应对预留洞口尺寸进行复核, 用防水砂浆刮糙处理, 然后进行窗框固定。

(2) 窗框安装应采用A3镀锌钢件连接固定, 连接件厚度不小于1.5mm, 距边角的距离不大于180mm, 连接件间距不大于500mm并及时用砼或砂浆封锚。

(3) 窗框定位应与外墙面有一定的距离。室外窗台应低于室内窗台板20mm为宜, 并设置顺水坡。

(4) 门窗与洞口墙体周边的标准间隙应控制在25mm~40mm之间, 其最大尺寸应不超过50mm, 最小不小于20mm, 缝隙内应采用无腐蚀、弹性材料填嵌饱满, 防止出现空谷或裂缝。表面用嵌缝膏密封, 确保水密性及气密性。

(5) 根据工程情况合理选用填充法, 一是先将砂浆充填于铝材型腔内后再上墙安装并进行二次充填;二是将铝框固定后再充填砂浆。

(6) 水泥砂浆填充要控制水泥砂浆的配合比, 一般是1∶2.5, 保证水泥砂浆的质量, 水泥砂浆中添加防水剂, 注意养护, 避免开裂。

(7) 门窗边框四周的外墙面300mm范围内, 增涂二道防水涂料以减少雨水渗漏的机会。

(8) 引风面或雨水冲刷面为阻止雨水渗过门窗与墙体之间的充填材料, 适当考虑止水挡板或其他防水涂膜, 增加抗渗性能。

(9) 窗框交接处要留有注胶槽, 宽度5mm~8mm, 嵌注密封材料时, 应注意清除浮灰、砂浆等, 使密封材料与窗框、墙体粘结牢固。同时检查密封材料是否连续, 是否缺漏等情况, 特别是转角交接位置是否有毛细孔存在;对贴面砖外墙应采用两道以上密封, 避免拼缝毛细水渗透。

(10) 调整垫块禁止残留于门窗框内, 拆除后要及时进行二次填充密实, 填充注意与基体的可靠粘结, 除清除残渣外应基体湿润。

4 其他防治措施

(1) 室内厨房、卫生间应做好防水处理, 室内地面防水应卷至四周墙面300mm~500mm。

(2) 摸灰前应在交接处及一些薄弱部位贴一层大于等于300mm宽的钢丝网片, 再用水泥砂浆分层压, 并且注意养护, 然后再进行面层施工。

(3) 女儿墙屋面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女儿墙根部位置处混凝土比屋面高1 0 m m~15mm, 保证屋面女儿墙根部施工缝高于屋面板, 而后再砌筑女儿墙墙体, 并做屋面防水处理, 建议使用防水卷材, 施工时应卷上女儿墙300mm~500mm处, 使屋顶面积水渗不出女儿墙。

(4) 屋面其他突出的构筑物如烟囱、排气管道和天窗等根部一定按要求做好防水处理。

(5) 伸缩缝、沉降缝应严格按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认真处理。保证选用材料的质量、厚度和规格等要求。

5 结语

外墙渗漏的原因较多, 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产生渗漏, 只要我们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着重从砌块材料, 砌筑, 粉刷, 镶贴及构造处理等每一个环节来消除外来水源浸湿外墙面而渗水的隐患, 切实按规范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措施, 精心施工, 认真对待每个环节, 严格要求施工操作人员按工序道道把关, 加强现场全面质量监督管理, 并且积极采取先进的和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新型材料, 渗漏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规范, 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 工程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但外墙渗水现象仍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通病, 我结合自身的施工经验, 主要针对施工操作因素中初步找出渗漏现象的原因, 通过学习和借鉴有关技术资料, 对其进行了分析, 现浅谈一下渗漏问题的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渗漏部位,渗水原因,防治措施,施工质量

上一篇:刑法国际化下我国刑法的发展探讨下一篇:建立教育城乡共同体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