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监会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29

摘要:蔡元培与郭秉文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同时期的两位重要教育家,二人办学思想各具特色,但在完全人格培养、注重学术、教育自治、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共性。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学职能等方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监会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监会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1:

创新型学生组织的现状解析与发展定位

摘 要:针对学生组织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学生组织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学生组织;创新定位;解决措施

一、组织简介

2006年10月,前管理学院在成都大学首开先河,成立了“管理学院科研教学秩序质量监督委员会”,下设教师分委会(简称教研会)和学生分委会(简称学监会)。当时学生分委会(学监会)主要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辅助管理与服务”工作。其宗旨是促进管理学院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提高。秉承“以监督促管理,以管理谋发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沟通学院、学生、老师的桥梁和纽带,全身心的为老师服务。成立初期设立三个部门,分别为学习部,学术部,行政部。

二、现状解析

以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监会为例,作为该学生组织的一员,通过自身观察、经历与实践发现了学监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外部环境分析

学院领导阶层的变动,学监会的直接领导老师发生改变,使得学监会的工作开展呈现混乱性的状态,缺乏组织力。另外各种社团组织的发展给学监会这种比较传统的学生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二)内部分析

1、宣传问题。从《创新型学生组织凝聚力与创造力探索研究——基于“学监会”引导学风建设的视角》这一论文中可以看出学监会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在学院的知名度并不高,学监会举办的很多活动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对于学监会存在异议。

2、内部问题。(1)管理层:管理层(主席、各部门部长)作为学监会的支柱,在工作方面协调与合作不足,特别是各部门部长间的沟通合作;当工作和课业产生冲突的时候,情绪波动较大,影响工作;容易出现多头领导的问题,使得工作效率变低。(2)干事层:作为新入大学的学生,干事在时间的协调和处理上存在的问题更大,容易使干事产生排斥心理;新干事在做部门的时候能力不够,需要培训相关方面的工作技能;各部门新干事的联系交流较少,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干事的工作积极性有降低的现状,需要不断激发工作积极性。(3)整体:周例会与大例会的开展时间需要改善,内容也比较单调,形式需要创新;学监会的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力较低,有部分成员离职的情况;组织整体的团结力有待提高。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1)学监会相比传统的学生会、分团委等组织而言,创立的时间较短,举办的活动较少,在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的认知度较低。(2)学监会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内部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定的问题,个人的性格和工作态度使得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很少。(3)组织内部人员缺乏团结心,对工作的积极性周期性衰退。

三、创新定位

在学监会的现状解析与发展定位调查问卷中,收集有效问卷数量409份,其中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的主要群体,占比77.26%,在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如下结果:①在学生回答我们提问“希望学监会提供什么类型的服务”的答案中,兼职就业和能力提升分别占比65.04%和73.11%;②对“你希望学监会能打造成一个什么类型的平台或组织”的回答中,师生交流类,社会实践类,校企合作类的回答占比都超过了60%;③另外“你希望学监会举办什么类型的讲座”的答案中社会热点座谈会、社会热点座谈会,创业就业指导的占比最高。

可见大学生不仅要求在校园里学习理论知识,更渴望能有一个专业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提前接触到社会,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毕业就业夯实基础。因此学监会的创新定位可以瞄准面向社会的能力提升平台,而不仅仅是为学生老师在校园服务。目前高校里这种面向社会的学生组织或平台还比较少,学生一般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接触社会,并不能长期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然而当学生组织通过某种途径与社会团体或者企业接轨的时候,是一种稳定的长久的人员输送与对接状态,能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重大作用。

四、解决措施

(一)对“学监会”的发展提出创新定位

①联系学生、老师、学校与企业。学监会可以成为学生与企业中间的纽带,通过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在学院内发布企业相关实习职位、兼职信息,企业项目策划及实施方案等,企业发布在学校或学院征集项目方案,学监会将这些信息发布出来,邀请学院的老师带领感兴趣的学生为企业策划项目,并将这些作为老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来给学生讲解;企业以此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方法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职位(即以项目作为招聘面试的题目)。这样不仅有利于老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还有利于企业选择员工和降低招聘的成本。另外将学生输送到企业中进行能力锻炼与实践。可以划分成两个群体:第一为能力提升性的,不追求报酬;第二为要求适当工资报酬的,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

②加强学监会与学院各工作室的联系。工作室作为学院实践性较强的组织,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学监会与工作室的联系,可以提升学监会内部成员的工作技能和能力,还可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渠道和平台,更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

在大一学生刚进校时,学监会应到每个班级去宣讲学监会的历程和发展,鼓励大家参与学监会的活动;通过学习部的学习委员加强学监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善并充分利用学监会宣传自身活动的途径,优化学生参与学监会活动的渠道,让学生更了解学监会;开通学监会专用的微信,微博等发布相关的信息,增强学监会的知名度。

(三)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服务水平,增加自己的服务工作的种类,使其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服务渠道也应相应加宽,使更多的同学能享受到学监会的服务,这也能提高学监会在同学中的影响力。学监会应深入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再一味地站在学习委员的后面布置任务,而应走到同学们的视线中,时刻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私底下也应该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树立学监会在学生当中的形象。通过帮助老师解决一些简单的学生工作来帮助加强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联系。

(四)提高活动的质量

进一步提高学监会举办活动的质量、丰富活动类型,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举办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同学们希望举办的活动,这样也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五)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强化对学监会干事的各项管理。干事形象是整个组织的一个个代表,干事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监会形象。

(六)加强内部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学监会内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学监会这个学生组织,使其更有独特性,有利于增强干事在学监会的归属感和组织凝聚力。能够有效减少内部的矛盾,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文霞:管理要正视任性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2000,(3)

[2] 徐立青:关于大学生创业者素质的探讨。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74-78

[3]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4] 尹毅夫:组织行为理论多维探源与应用。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作者:王统

学监会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2: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摘要:蔡元培与郭秉文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同时期的两位重要教育家, 二人办学思想各具特色, 但在完全人格培养、 注重学术、 教育自治、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共性。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管理、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大学职能等方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蔡元培; 郭秉文; 办学理念

北京大学之父蔡元培与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是中国近代两位著名的教育家, 两位先生分别主持了20年代的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 使两校在短期内均有了快速的发展, 也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风格迥异的两所国立大学, 蔡元培“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也有所差异。但考察其深层的理念, 二人在办学中又具有许多共同的内容, 这些共性是办好一所大学所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所有大学理应具备的基本办学理念。这对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 蔡元培办学理念

蔡元培一生教育论著颇多, 对于大学办学理念有其系统的理论, 他的这些理论最重要的体现是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改革, 这次改革使北大从“官僚养成所”变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国立大学, 同时也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教育自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杜威所说: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 牛津、 剑桥、 巴黎、 柏林、 哈佛、 哥伦比亚等等, 这些校长中, 在某些学科上, 有卓越贡献的, 不乏其人; 但是, 以一个校长身份, 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 一个时代, 起到转折作用的, 除蔡元培而外,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1]蔡元培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完全人格, 五育并举

蔡元培对培育学生的国民意识和完全人格非常重视, 认为“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 欲国家之隆盛, 非但不可得, 且有衰亡之虑焉。”[2]14他的这一思想在教育方针上体现为“五育并举”。 他在1912年1月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指出: “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 并在其后的《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对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个方面, “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他主张以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 以美育为桥梁来培养具备完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独立, 教授治校

蔡元培主张教育应超然于政府与教会之外, 他于1922年3月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教育独立议》一文, 全面阐述了他的这一主张。他从“完全人格”教育理念和教育自身规律出发, 倡导“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 保有独立的资格, 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由于政党扼杀个性、 急功近利与不稳定性, “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同时, 教育也应独立于教会。因为, “教育是进步的”, “教会是保守的”; 教育具有许多共性, 是自由的, 而各种不同的宗教之间则具有巨大的差异, 彼此对立而不相容, “若把教育权交与教会, 便恐不能绝对自由。所以, 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3]337在北大改革中, 他力倡大学自治、 教授治校, 北大设立评议会, 评议员从各科学长和教授中选举产生, 是全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构。

(三)昌明学术, 重视科研

蔡元培几度到德国留学、 出访, 深受德国大学理念的影响, 坚持“学术本位”, 认为“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4]5在《北大1918年开学式演说词》中, 他进一步明确大学的性质: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 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4]6他强调“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5]627蔡元培认为学术不仅与大学发展有关, 与国家昌盛也有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的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尤其是在竞争剧烈的二十世纪更要依靠学术。所以学术昌明的国家, 没有不强盛的。反之, 学术幼稚和智识蒙昧的民族, 没有不贫弱的。” [6]330因此, 他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 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 同时, 亲自或协助创立了各种学术团体, 开展各种学术演讲。

(四)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不仅重视学术研究, 更提倡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1919年8月, 在《传略》(上)中, 他在回顾总结人生经历时, 对这一方针进行了概括性表述: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 无论何种学派, 苟其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者, 兼容并包, 听其自由发展……”[4]332因此, 蔡元培时期的北大, 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 “国粹”主义等各种思想“樊然并峙”; 各类人物如提倡白话文者、 主张文言文者、 复辟论者、 西化论者等“汇聚一堂”。正如马寅初先生所言: “当时在北大, ……各派对于学术, 均能自由研究, 而鲜摩擦, 学风丕变, 蔚成巨欢。”[7]62

二 、 郭秉文办学理念

作为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留学美国的郭秉文深受美国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 他将当时较有活力的美国办学模式引人中国, 在南高基础上创办东南大学, 并使20年代的南高—东大成为学术研究的一大重镇, 以至孟禄博士称赞“东南大学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8]232-233由此可见, 当时东南大学的地位和影响。郭秉文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持诚至善, 三育并举

郭秉文主张把学生培养成为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 他坚持“三育并举”的育人方针, 主张通过训育、 智育、 体育三者并举而使学生的才能、 体魄、 精神、 道德和学术各方面都得以“相当的发达”。他以“诚”为训, 提出“中庸言诚, 包智、 仁、 勇三德。希腊人恒言健全之心寓健全之身, 盖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9]56-57“诚”便成为郭秉文三育思想的根本, “诚”育德、 智、 体, 以“诚”为训, 即“以诚植身, 以诚修业, 以诚健体, 以诚处世, 以诚待人”。[10]60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后, 郭秉文将校训改为“止于至善”, 要求师生的言行品性臻于完美。他借东南大学所在地南京的地理环境, 期望学生具备“钟山之崇高, 玄武之恬静, 大江之雄毅”这样一种国士的风度和气节, 惟真是求, 惟美力修。[11]3在持诚和“止于至善”校训的熏陶下, 形成了南高—东大诚朴勤奋的学风。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5期韩立云 等: 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二)三会一体, 自动自治

郭秉文坚持教师、 学生“自治自动”的方针, 在就任南高校长后, 便对校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撤销了学监处, 组织各种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实行校务会议制度。东大成立后, 1923年4月《国立东南大学一览》中进一步明确教授会、 行政会和评议会(三会)的组成人员及其职权。教授会由校长、 各科、 各系主任及教授组成, 主要负责教务教学事宜。行政委员会是全校的行政总枢, 由校长及由校长就本校职教员中委任委员组成, 负责学校行政事务。评议会由校长、 各科代表(各科主任)、 各系代表、 行政各部门代表、 附属中小学代表组成, 负责全校重大事务的议决。由此可见, 学校教务和重大事务的决定是由教授组成的教授会和评议会来做出的, 体现了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 “三会一体制”加上校董事会, 形成了仿效美国的大学模式, 兼具民主与效率。

(三)学术中立, 教研并重

他素来主张“学者治校、 学者不参与政党和政治”, 推崇学术自由。各种学说、 主义、 问题, 只要是从学术的角度, 均可以在大学里讨论、 研究、 讲授。正如吴俊升所说: “公治校方针, 对于延揽人才, 确能兼容并包, 无政党及学派之分。其时国民党在校任教者有陈去病、 顾实诸教授; 讲学者则有研究系之梁启超、 张君劢, 社会主义者江亢虎诸先生; 学生中有国民党员、 青年党员, 亦有共产党员。但在校内只许作纯粹学理研究, 不许作实际政治活动。”[12]9-10由此可见, 郭秉文是秉承学术自由理念的。

郭秉文对于大学的见解与蔡元培有所不同, 他认为“大学为最高学府, 非仅办一二科即可以餍学者之望”, [13]99一所综合大学, 应该既包括偏重学理的文理科、 教育科, 又包括偏重应用的工、 农、 商等学科。郭秉文非常重视教育教学, 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同时与蔡元培一样, 重视学术研究, 坚持学术自由。尤其在考察了欧美教育状况回国后, 他更强调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学术之研究, 应特别提倡, 为国家根本计, 学术不精, 则凡百不能进步。我国杂志书籍, 大都译自东西洋, 自著者甚少, 现象如是, 自己固自进步, 而对世界毫无贡献, 安望能得列国之信仰。”宜“多设研究会, 尊重发明家, 则学术自有发达之望。吾人纵不能有所发明, 而尊崇学术固应尽力提倡是之。”[14]

(四)四个平衡, 注重科学

郭秉文晚年将平生办学体验, 归结为《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一个“平”字: “平, 是治学治事的最好的座右铭。”办理大学, 他认为应该力求达到四个“平衡”: 1、 通才与专才平衡, 即大学培养的人才, 正科注重通才教育, 但不忽视应用; 专科注重专才教育, 但不忽视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划分”, 这样才能“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 专才不致流于狭隘”, 才能使大学生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15]12、 人文与科学平衡, 即人文与科学平衡, 两大类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修养兼具科学素养的复合型毕业生。3、 师资与设备平衡, 即大学者, 既是大师之谓, 亦是大楼之谓, 这便是他的“师资与设备平衡”。 南高—东大培养人才的最成功之处, 便是在国内外延揽了一大批著名的教授, 同时建成了图书馆、 科技馆、 体育馆及实验室等, 为教学和科研创设当时国内一流的硬件条件。4、 国内与国际平衡。郭秉文之所谓国内与国际的平衡, 一是要使东南大学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是要使东南大学成为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三、 两位校长办学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蔡元培与郭秉文办学理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 蔡元培对于大学的定位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所”, 认为“学”(学理研究)与“术”(应用科学)应当分离, 郭秉文则认为综合性大学应学科齐全, “学”“术”结合; 蔡元培在北大期间对文科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使北大以“人文”著称, 郭秉文则将科学社迁入南高—东大校园, 使东大以“科学”名世。然而, 深入考察两位校长的办学理念, 其中包含诸多的共性: 第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 不论是蔡元培的五育并举还是郭秉文的三育并举, 都是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成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第二, 对于大学的任务, 都注重学术研究, 学术的进步是科技进步的前提, 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源泉。第三, 学科建设方面, 均注重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不论是北大只设文理法科, 还是东大学科较多, 但都非常强调文、 理科的发展, 而且均把文理科合并, 强调基础学科建设和通才教育。第四, 主张教育独立方略, 实施“教授治校”, 顺应教育民主化潮流, 北大和东大均按照教育部规定设有教授会和评议会, 而作为其组成成员的教授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教学事务均由教授会议决。

在对两位校长办学理念的比较中, 我们找到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第一, 每所大学理应有所有大学都具备的基本特征, 更重要的是具有自身的特色, 应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需要创建综合性大学, 但并不是要每一所高校都成为综合性大学, 学校发展也并不是只有大而全才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许多大学盲目扩大学校规模, 纷纷设立各种学科, 不顾自身条件都要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 结果是新的学科没有发展好, 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受到冲击而消退, 致使现在很多大学不管大小, “五脏俱全”, “千校一律”现象严重, 失去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因此, 学校发展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 不能贪图大而全。世界一流的大学也不都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就是一所小而精的大学, 她没有最热门的法学院、 医学院和商学院, 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中有31位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

第二, 大学应当是独立自治的, 政府应当是“无为而治”的。随着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也日益紧密, 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也更加完善, 但大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 其发展应按照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 应当维护它的独立自由, 大学必须是独立自治的。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教育资源多半来源于国家和政府, 二者不能不存在某种关系, 问题的关键是二者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此, 申素平认为, 政府是“公立大学的举办者”, 是“所有大学的管理者”, 但“不是大学的办学者, 对公立大学不是, 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大学也不是”。[16]为此, 政府应当转变职能, 成为“有限的政府”, 作为举办者, 为学校制定大学章程, 任命学校决策机构成员, 为大学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和稳定的办学经费; 作为管理者, 主要为调控和服务, 包括制定教育标准, 保证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发展, 规范教育活动的行为, 做好教育服务工作。[17]113政府需要转变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职能, 给予大学应有的自主权, 这是中国大学体制改革的关键, 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由之路。

第三,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完全人格”的人, 而不是把人培养成“工具”。教育应当服务于人本身, 而不是经济或者政治, 教育一旦受制于经济或政治, 便失去了教育自身。然而, 受实利主义影响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使教育过分重视其工具价值, 而忽略人文素质和价值理性, 人的发展走向了片面。单纯的专业教育还远远不够,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激情, 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和鲜明的辨别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8]310因此, 大学教育要按照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进行, 使受教育者懂得人之为人的价值, 明白人的生存价值和追求目标, 并创造各种条件, 进行素质教育, 使学生发展成为人格健全、 人格诸要素协调发展的“完人”, 同时培养其健康品质和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其成为复合型新型人才。

第四,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当注重学术研究, 坚持“学术本位”“学术自由”, 恰当处理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这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 学术研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而服务社会是教学、 科研的最终目的, 三者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的。学术科研的发展要求自由, “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 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 根本算不上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 她有她的大经大法, 她有她的神圣使命, 她有她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 别人不能侵犯。”[19]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兴盛时期, 大学成为了社会的中心, 成为了社会“服务站”, 致使是否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评价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标尺, 大学不再是一块平静之地, 不再是研究高深学问的“象牙塔”, 这无异于舍本求末。因此, 高等教育改革尤其应当提升教学和科研的地位, 还大学其本面目, 正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所讲“建几所象牙塔又何防”?

第五, 大学应由真正懂教育和学术的教授来管理教育教学事务, 坚持“教授治学”。教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 他们既懂教育又有学问, 让他们直接参与决定学校大事, 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又能使学校管理走上民主化轨道, 为教学、 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当前, 我国大学学术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术行政化, 这一方面是受“官本位”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术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 资源配置方式是行政化的。[20]要保证学术权力的正确行使, 就需要政府给予大学更大的自主权, 大学赋予教授更大的学术权力, 并注重学术研究相关制度建设和校园学风建设。

第六, 重视基础学科建设, 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建设。基础学科的创新是长远大计, 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教育如果过分关注应用, 那么最终会导致核心创新能力的匮乏, 影响到应用学科和前沿学科的发展。“基础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石, 是应用学科开发的前提和后盾, 是催生高科技成果的源泉。”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都以建设强大的基础学科为核心。 [21]人文素质的提高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 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是建立高水平大学必须具备的,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学科发展的问题是科类结构失衡的现象严重, 自然科学“重应用轻基础”, 人文社会学科“重经管轻人文”, 文理学科“重理轻文”; 学校建设方面却是重视物质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 “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 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或学术水平的差距, 我们的差距是如何创建一种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22]因此学科建设在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同时, 要加强基础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建设; 大学总体建设要注重学校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平叔.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 1998, (2): 42-55.

[2]蔡元培.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M]//高平叔编. 蔡元培教育文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蔡元培. 教育独立议[M]//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蔡元培. 北大1918年开学式演说词[M]//高平叔. 蔡元培全集(第3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5]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M]//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6]蔡元培. 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M]//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7]蔡建国. 蔡元培先生纪念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8]陶行知访罗钧任后致郭秉文函(1922年11月4日)[M]//南大百年实录·中央大学史料选(上卷).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代理校长郭秉文关于本校概况报告书(1918年10月)[M]//南大百年实录·中央大学史料选(上卷).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0]王德滋主编. 南京大学百年史[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1]张其昀. 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M]//郭秉文先生纪念集. 台北: 中华学术院, 1971.

[12]吴俊升. 业师郭鸿声先生教泽追思录[M]//郭秉文先生纪念集. 台北: 中华学术院, 1971.

[13]国立东南大学缘起[M]//南大百年实录·中央大学史料选(上卷).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郭秉文. 战后欧美教育近况[J]. 新教育, 1912年第2卷第4期: 395.

[15]张其昀. 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M]//. 郭秉文先生纪念集. 台北: 中华学术院, 1971.

[16]申素平. 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 高教探索, 2000(4): 50—53.

[17]董云川. 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18]爱因斯坦文集[M]. 许良英, 赵中立, 张宣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9]谢泳.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 东方艺术, 1997(4): 20-22.

[20]纪宝成, 胡娟. 关于高等学校学术权力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1): 1-4.

[21]陈俊.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N]. 科学时报, 2009-6-2.

[22]陈维嘉, 洪成文. 耶鲁——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和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4(23): 18-21.

Same Result, Different Rou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Cai Yuanpei and Guo Bingwen

HAN Liyun1, ZHANG Yan2

(1.History Department, Nan 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angsu, China; 2. Army Av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1123, China)

Key words: Cai Yunpei; Guo Bingwen; educational thoughts

(责任编辑: 余树华)

作者:韩立云 张燕

学监会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篇3:

三二分段“1+4”学业辅导模式实践育人初探

[摘 要]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为实现中高职衔接,纷纷探索“三二分段”教育模式。文章根据当前“三二分段”的学业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业导师团,构建“1+4”学业辅导模式。通过朋辈榜样的力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辅导方式,帮助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从而达成解决学生学习困难、辅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三二分段;学业导师;“1+4”学业辅导模式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三二分段‘1+4’学业辅导模式培育研究”(XJJG201812)

[作者简介]梁欢欢(1989—),女,广东佛山人,学士,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的生源层次多样化,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热衷于实操,学习自制能力较差。特别是中高职“三二分段”銜接,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接受文化教育的时间仅有两年,这使得学生学习知识时间相当紧张。另外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以理工科院校为例,课程难懂,上课时间紧,许多知识点不能够被细化地讲解,导致学生出现知识层次脱节,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缺乏兴趣,出现不良学风、挂科率高、毕业率低等问题。

一、国内外学业辅导体系分析

1.国外学业辅导的现状分析。美国学业辅导从不同层次开展,以哈佛大学为例,利用的资源包括导师、宿管、学监和朋辈咨询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学业咨询、朋辈辅导、团体辅导和开设学习策略课程等在内的一整套功能不同、相互补充的学业辅导体系。斯坦福大学的学业辅导是由专业知识导师负责,学习和生活适应由新生导师负责(Pre-Major Advisors),专业由院系导师负责(Department Advisor)。斯坦福学业辅导体系中的特色亮点之一是专项辅导项目。针对那些对课程辅导、语言训练、写作口语训练、学术技能传授等有需求的学生,斯坦福大学将提供辅导课程。[1]

2.国内学业辅导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习风气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个别学生忽视学习的现象。过去,我国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大学校园一度流行“60分万岁”的口号。[2]为建设优良学风,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学长关怀计划”“学困生一帮一”等[3],但这些朋辈之间互相激励、互相帮扶的机制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可见,在高职院校理工科的“三二分段”中,高职学业辅导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三二分段”学业现状分析

1.以生为本。高职院校应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结合专业特色,从“三二分段”学生所需、所想、所求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使“三二分段”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改变不良学风,降低挂科率。

2.因材施教。结合调研、试点实践情况,以及“三二分段”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优化学业辅导过程中的课程设计,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寻找出一套适合该类型学生的学业辅导方法,完善学业辅导计划,提升辅导水平,将学业辅导与正常的教育教学完美地融合,实现“双赢”局面。

3.授之以渔。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传授过程,要以学业导师教会学生,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为标准,分析确立学业辅导体系中“学业导师”的条件,制定学业导师培育方案。通过实践教学,适时地调整辅导策略,合理制定学业辅导方案,开展“1+4”学业辅导模式,实现自我学习的学业辅导目标。

三、以“1+4”学业辅导模式为着力点,创建优良学风

1.创建“啄木鸟辅导坊”学业辅导实践平台。根据当前“三二分段”中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现状,结合专业特色,从学生角度出发,邀请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优胜奖的学生共同搭建“啄木鸟辅导坊”学业辅导实践教学平台,实施学业导师互助帮扶计划,提高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自我学习素养,实现共同进步。

2.以学业预警为导向,实施学业辅导分类帮扶。根据学业预警的分类,开展试点实践,逐步摸索总结一套“1+4”学业辅导模式。以学生为主导的“一对一”退学预警、留级预警个性辅导档案、结对帮扶、一对多以及晚修课堂等,立足于辅助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学业辅导,实现分类指导,使帮扶措施与分级预警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质量。

3.以“三二分段”学生学习现状为抓手,构建“1+4”学业辅导模式。以“啄木鸟辅导坊”学业辅导实践平台为载体,结合“晚修课堂学业辅导”“课后学习进度监督”“实操能力提升训练营”“心理个性化咨询”四个模块,根据学生学习现状,以学生所想、所需、所求为基点,根据所辅导课程的需要、被辅导的个体、团体的特点、相关技能培训要求等,完善辅导策略,改变学习动机,实现精准助学,共创优良学风。

4.整合资源,建立个性化学业辅导网络资源平台。“三二分段”中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学生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在学业辅导的教学理念、辅导方式上深入研究,以学业辅导微课网络视频、重难点讲义及在线答疑三方面相结合搭建学业辅导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寻找、运用相关的学业辅导资源,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

四、三二分段“1+4”学业辅导模式发展前景

1.优化晚修课堂,促进学风建设,实现实践育人。在开展学业辅导的过程中,各班级的学风逐渐变好,学生准时出勤,尤其重视晚修课堂辅导时间。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思路、解题步骤及实践技能,学业成绩逐步提升。此外,开展学业辅导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子提供了平台,能够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表达能力,体现出了知识赋予他们的价值,并强化了获国家奖助学金学生群体的后期管理,达到了精准资助、实践育人效果。

2.学业辅导与教育教学完美融合,提升学业质量。运用学业导师的力量,根据“三二分段”学生、学业预警及贫困生特殊群体进行筛选分类,通过一对一、一对十、辅导班等形式开展学业辅导。以“三二分段”中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依托,构建合理科学的学业帮扶体系,“1+4”学业辅导模式试点实施了一个学期,经调研后发现学业辅导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3.突破传统学业辅导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助推力。通过搭“啄木鸟辅导坊”学业辅导实践平台,实施“晚修课堂学业辅导”“课后学习进度监督”“实操能力提升训练营”“心理个性化咨询”四个模块相结合的“1+4”学业辅导模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助推力。

五、结束语

从“三二分段”中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个性出发,运用“1+4”学业辅导模式能够有效促使学困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实现提升学习成绩、降低挂科率、强化专业技能的目标,凸显了学生管理协同育人的优势,推动了学生管理育人的新进程。

参考文献

[1]谢瑞佳.从国外学业辅导制度看国内学业辅导的未来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2017(3):59-61+53.

[2]陈延哲,刘德英.哈佛大学学业辅导制度的设置与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3(10):78-80.

[3]王穗洁,张彤.朋辈辅导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42.

作者:梁欢欢

上一篇:基于表演意识的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内部控制系统会计电算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