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学生群体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了中观视野,根据当前社会的关注程度和高校组织文化特性,可以划分出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学业不良群体、优等生群体、网络群体和社团群体等主要的特殊学生群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学生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1:

新时期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就当前学生学风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了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教学改革;和谐校园;长效机制;学生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高速发展,这要求高等院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等综合发展的合格人才。但是学风建设作为高等院校自身发展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影响到学校的自身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高等院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远大工程。

一、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学风是指师生个人和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师生的学习风气,它包括态度、习惯、风格、精神、方法等(本文中的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现代意识或现代意义上的良好的学风,是指能够调动学生个人成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在极大程度上使每个人的才智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有利于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学风建设对于高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的教育质量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高校的生命线和竞争核心。而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因此,抓好学风建设,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需要,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是学校声誉、信誉的载体和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一所学校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2.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纷纷进入大学校园。同时教师数量也迅速增加,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扩招后教育资源的稀释效应,这势必给高校学风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加强管理,很可能会导致学风滑坡。因而,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各高校都把抓学风建设作为管理的热点和重点,这是高校为适应新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学风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近几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很多高校已经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学风建设如何抓、怎么抓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实施措施。学风建设涉及的面很广,需要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并且,在许多高校,教学改革并未得到深入开展,教材内容陈旧,版本不一。有的教师很缺乏敬业精神,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没有深入钻研;不去主动地挖掘自身的创造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不注重因材施教,不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没有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各部门协调不够,为学风建设工作服务不到位。随着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后勤与前勤,教务、财务、学生、饮食服务等各工作部门之间关系存在不理顺,不和谐之处,认为学风建设只是某一单位、某一部门的事,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存在“事不关己”的错误想法,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利于学风建设,进而影响到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信息时代,网络等各种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迷恋网络、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致使重修成为部分同学的家常便饭,留降级学生数量有增无减。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学风建设不是某部门召集某些人通过几次会就能解决的事情,是所有和学生有关的工作的有机结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学校上下多方面一起行动才能做好。

1.创建和谐校园,为学风建设服务。教风带动学风,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教风与学风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结果,只有老师做到用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并教育学生,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指引学生勤奋地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推选师德明星、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学风建设年”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还要大力宣扬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工作作风,要求每一位老师把教书和育人有效结合,把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有效结合。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理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服务环境。学风建设是学校持续抓的中心工作,学校各个部门应该以人为本,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如:食堂要做好可口饭菜,良好服务面对学生;宿舍要提供优质舒适的住宿环境,机关等部门要提供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软环境建设。作到服务促学风,环境育学风,人人关心学风。

2.依法治校,建立长效机制,为良好学风建设持续发展提供“永动力”。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并不是某个部门召集某些人通过几次会就能解决的问题。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学严明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教职工层面建立完善包括“一把手”抓学风的领导班子问责制;工作量激励奖惩制;教学事故责任制;考风教风指标制;师德师能考评制;教学质量评估制;软环境服务投诉制;各类教职工岗位责任等制度。要作到人人抓学风,人人管学风,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3.重视学生工作,明确学生学习目的,促进学风建设。学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准确定位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上。学风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在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生工作只有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转换工作方式,紧密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主题,才能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细致认真的管理和细心服务,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爱护、关心和信任,使学风建设的每项工作,都能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并认真配合配合;还要采取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通过严抓学生日常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学风建设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新时期,人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在竞争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面,还要吸收反映最新技术成果的前沿知识。使学生在思想深处认识到勤奋学习是获得知识并能使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总之,高等院校的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整体风貌,透过学风这个窗口能了解到学生的精神风貌,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看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质量。学风建设是高等院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周期长、需要综合整治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谭福强.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2002,(2):52.

[2]吕东燕等.高校学风建设研究与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4):28-33.

[3]甘晖.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J].思想教育研究,2004,(1):33-37.

作者:元礼娜

高校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2:

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策略

【摘要】学生群体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了中观视野,根据当前社会的关注程度和高校组织文化特性,可以划分出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学业不良群体、优等生群体、网络群体和社团群体等主要的特殊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存在状况和特征,“像新生般学习”、维持相对稳定和足够公开的学风建设举措、延缓学业不良群体的出现、设立覆盖面更广的单项奖学金、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网络学习系统、增加社团活动的学术成分等有关学风建设措施,能够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高校学风 学生群体 校园文化

“广义的学风实际上包括了学校中领导的管理作用、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作风以及学生的学习作风,它是凝聚在一所学校的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的综合反映,使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人们经常用人的性格来比喻成熟组织的文化特征,高校的学风,就是成熟高校的性格,代表着长期以来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实践的成果。可以说,学生群体的行为模式是考察高校学风的重要元素。

1 特殊学生群体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群体是指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文化特征或心理特征的人所构成的团体,该概念为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所广泛使用。对群体问题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个体发展需要的考察,心理学家勒温认为群体成员的彼此相互依存是群体的本质特征。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其社会化过程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群体当中的角色切换,为学生的成长储备了大量的经验素材。以高校中典型的社团组织为例,“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明显优于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本文所谈到的特殊学生群体,仅是指相对于整个大学生团体而言的客观存在,并非是一种文化发展处境的价值判断。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实践来看,重点集中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围绕个别具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展开的学风教育工作。此学风教育策略虽然能够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甚至能树立出一批学风教育的典型,但从总体来看,效率不高,过分依赖教师个人的行业自律和学生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宏观层面即所谓“运动式”的学风建设活动,此学风教育策略虽然能体现高校强大的组织惯性和动员能力,但因所占用系统资源甚巨,难以长期为继。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角度,可以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中观层面的视野,既能发挥群体活动的组织优势,又能反映学生成长的客观事实。

2 高校学生群体的划分

一般来说,群体研究倾向于将组织成员按照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标准来划分,而高校则会根据实际的教育工作需要,将学生群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更加明确的细分。有学者根据群体概念的内涵,指出“大学生特殊群体主要都是统计群体,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那些可能从未聚集、交往甚至互不相识、但具有某些共同的典型的社会心理特征的大学生划分出来的群体。”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考察现代大学的组织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才能获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大学生群体划分标准。首先,现代大学是具有耗散结构倾向的社会组织,高度量化的组织规范必然与多元组织文化产生严重冲突;其次,现代大学被赋予高度的社会期望,奉行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第三,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现代大学需要兼顾最广泛利益群体的诉求。于此,以社会关注程度作为划分高校学生群体的依据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此标准,按照当前社会对高校领域中各种现象的关注情况,将学生群体区分为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学业不良群体、优等生群体、网络群体和社团群体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生群体的划分都是相对的,每一群体都有其特定的对照群体,针对性的加强学风建设策略对于其他对照体系的群体也是有效的,区别在于这些策略应当被认为是在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当中是特别有效的。

3 特殊学生群体的分析及学风建设策略

3.1 新生群体

新生群体因其具有高可塑性而一直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与其他特殊学生相比,新生群体的特点就在于其“没有特点”,即几乎所有的学风建设手段在该群体中都能够收到成效。通过对新生群体的考察,笔者认为应该树立“像新生般学习”的学风建设策略。除大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与高中衔接的课程以外,大部分的专业学习对新生来说是全新的,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非新生群体来说,何尝又不是全新的呢!“像新生般学习”,一方面肯定了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能鼓励新生群体向非新生群体转变时保留其核心学风成分,维持强大的团体惯性。

3.2 贫困生群体

当前,学界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其文化处境不利、心理、资助体系、诚信体系等方面,对高校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笔者对所在计算机学院贫困生数据库中102位同学在07—08学年的综合测评学业排名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贫困生群体的学业排名在学生群体当中分布比较平均,由此可推断,贫困生群体的学业状况与其家庭经济背景联系并不密切。综合审视贫困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障碍,普遍要多于非贫困生群体,因此,可以认为贫困生群体在维持学业水准方面的决心和意志力与非贫困生群体相比占有优势。然而,大学生毕竟只是不断成熟的个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越大,其学业水准出现波动的风险就越高。为了保证贫困生群体在应对外部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学校需要关注并维持学风建设举措的相对稳定和足够公开,始终营造一种学风建设的惯性氛围。

3.3 学业不良群体

1999年以来的大规模扩招,我国许多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包括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培养模式调整滞后、评价方式单一等原因在内,导致高校的学业不良学生群体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学生群体当中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于高校学生中的学业不良群体的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界还是保有乐观的态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学业不良学生只是放错了位置的精英”。目前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群体的学风建设措施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其一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开展个性化辅导、转移注意力、挖掘潜能等教育手段,很难保证学生在其修业期限内取得成效,缺乏信息反馈环节,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其二是学业不良群体往往伴随各种的心理障碍,要求有高水平的教育策略,但在目前高校的人力资源配备情况来看难以满足。既然学业不良群体的出现无法避免,高校就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尽量延缓其出现的时间,学生越到高年级,心智发展越发成熟,知识面得到一定的拓宽,各种针对性的学风教育常规手段就可以获得更加宽松的实施空间。

3.4 优等生群体

与学业不良学生群体相对单纯的结构相比,优等生群体的结构比较复杂,具体还可以细分为绩优生、主要学生干部、科研骨干等子群体。几个子群体的交集又可以称为精英群体,但在学生当中算是凤毛麟角的了。尽管整体素质结构中多少存在缺陷,但凝聚在优等生群体当中的特殊能力毕竟还是高校中的优质资源,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也代表着大学生面向社会时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高校应当合理分配各种资源,设立覆盖面更广的单项奖学金,以表彰在某方面取得成功的优等生。同时,也需要充分考察学科差异,设定不同的评比标准,充分体现高校的多元文化特征。

3.5 网络群体

大学生网络群体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发展并成长起来的新的学生群体类型,虽然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校园内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近年来,网络终端出现了小型化、无线化、大众化的明显趋势。如果说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年间改变的是学生的交往方式的话,那么当前改变的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因此,针对学生网络群体的学风教育策略,必须置于具体的网络语境当中才能收到成效。一方面,学风教育需要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开发出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门软件,以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而代替当前普遍采用的流行软件。另一方面,学风教育软件的推广应该增加更多的商业元素,即使是非盈利业务,也需要参考商业软件的推广模式,以使其能够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当中,扩大学习软件的客户群体,提升学生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6 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组建而成的,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文化现象。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如梁思成、克林顿等,都曾经是学生社团中的风云人物。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方面尤显突出。要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引导社团活动增加学术成分,作为课程教学以外的重要学生学术活动。当前高校在学生的学术科研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大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普通学生当中却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更多的是依靠项目指导老师的个人努力。增加了学术成分,学生社团活动所面临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困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社团活动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

4 结束语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学双方、教学和行政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风建设模式和学风规范,作为优秀的校园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同时,高校优良学风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不断的实践中扬弃,保留其核心价值,收获广泛的认同和有力的执行。

参考文献

[1] 唐爱真.试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87.

[2] 孙成志.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1.

[3] 陈瑞瑞,牛秀平.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6):87.

[4] 李纯英,黄咸强.分层视角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J].新西部.2008(14):127.

作者:陈毅光 温 武

高校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3:

当前高校学生公寓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高校促进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公寓学风建设的现状,提出以学生公寓为平台,以加强公寓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发挥公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探索学风建设的新举措,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学风建设

一、高校学生公寓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之间联系、交流最频繁的地方,被视为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是高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入,学分制、选课制、流动教室的引入,大学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公寓,使公寓成为大学生思想问题最集中、最前沿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公寓学风建设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二、高校公寓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动下,学生公寓环境设施大为改善,热水进公寓、Wi-Fi进宿舍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卫生、舒适、自由、安逸的环境氛围,但一定程度上也为学生睡懒觉、玩网游等不良风气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给公寓学风建设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公寓学风建设重视度不足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基础条件,高校有义务有责任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温馨、优雅的大学生公寓。在經过多年的后勤化改革后,目前许多高校公寓的硬件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高校对大学生公寓的软件建设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公寓管理的侧重点仍停留在提供简单的清洁服务、设施维修、安全保卫等工作,一线公寓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临时工,年龄偏大,学历不高,与学生代沟大,角色定位不准等。他们不了解学生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或指导公寓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则力不从心或根本不懂,致使公寓管理水平和质量远远跟不上公寓建设的力度。同时,许多高校对公寓文化建设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投入的精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少,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没有很好地将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占领大学生公寓作为思想教育阵地,作为推进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二)教师对公寓学风建设关注度不够

学生公寓是学生最集中的地方,缺少了课堂纪律的约束和专业老师的监督,学生们身心得以放松,是学生们思想、言论、观点、感情表露最真实的场所,也是出问题最多的地方。“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学校的主体,呈现出认知感性化、价值多元化、思想复杂化的特点,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与此同时,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方面,作为主体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并积极有效地参与进来,存在重课堂教育轻生活教育的现象,缺乏对高校学生公寓学风的有力监督指导,影响学风建设的全面有效贯彻落实。

(三)学生对公寓学风建设主体性不强

学生公寓是学生的家,学生是公寓的主人,学生也是公寓学风建设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公寓学风建设要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才能达到“三自”的良好效果。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自治委员会、楼管会、自律委员会等组织,组建了宿舍长、层长、楼长的管理体系[3],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也存在许多现实问题。由于学生组织多数从属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辅助性工作,独立性不强,同时,部门人员流动比较快,主要工作任务仅局限于公寓卫生及纪律检查层面。另外,“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自理能力较弱,竞争意识较强,受挫能力较弱,面对学习、就业、经济、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呈现出畏难性、浮躁性、从众性、攀比性、功利性等特点,给学风建设带来现实的困难。

(四)社会习气对公寓学风建设影响不良

随着高校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强,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上、网络中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部分学生受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学习中存在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许多学生在宿舍内沉迷网络,上网聊天、看电影、玩电脑网游或手游,更有甚者足不出户,吃饭叫外卖、上课找替课,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身心健康,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巨大的阻碍和不良影响。

三、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新举措

(一)提高认识,强化思想引领树学风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立校之本和发展之魂。高校应高度重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改变“学生公寓只是休息生活的地方”的传统观念,提高认识,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树立起学风建设的观念意识,成立公寓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由学生工作处牵头,教务处、团委、宣传部、人事处、后勤服务总公司等部门或单位共同参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及学生干部等都要树立“抓舍风正班风,树学风促校风”的思想认识,要加强公寓管理及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温馨舒适、积极向上、求知奋进的公寓育人氛围,推进公寓学风建设。

(二)完善制度,加强公寓管理保学风

良好的公寓秩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秩序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维护。随着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学校要及时出台一系列与教育改革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制定、修订《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学生公寓用电额定管理办法》、《学生公寓学风建设公约》等规章制定,力求把公寓学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为公寓学风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三)全员育人,加强公寓管理队伍建设导学风

高校公寓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通过齐抓共管,形成“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氛围。一是注重公寓管理人员的选拔配备,把文化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服务意识强、了解大学生心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充实到高校公寓管理队伍中来,通过专题培训、高级研修、技能大赛等全面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二是要着力推进领导进公寓,教授进公寓,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进公寓,树立“学风建设进公寓”的自觉意识。例如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学生公寓内设有“辅导员工作室”,严格辅导员进公寓制度,加大对学生公寓管理力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接触,加强对学风状况的了解和监督,把对学生公寓管理和学生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以及心理疏导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有力地促进公寓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规范组织,发挥学生主体带学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建立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为阵地,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理念,形成固定化、规范化的学生组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建“学习型”公寓。

首先,规范学生公寓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规范公寓党团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团建,以党风促学风,深化“学习型”公寓建设。例如我校在学生公寓中,通过开设“党员之家”学习活动室,开展“党员宿舍”、“党员床位”挂牌标示等活动,活动倡导的“亮身份、明责任、树先锋,做表率”理念,实现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目标,有利于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有效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其次,规范学生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体作用。规范学生公寓自律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将学生自律组织的工作重点从对宿舍卫生、违章电器、违纪行为的检查拓展到对宿舍内玩电脑、玩手游等不良舍风行为的监督检查,并及时给辅导员反馈相关检查结果,以便有针对性地纠正宿舍学风。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公寓自律干部,在评奖评优以及推优入党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反之予以淘汰,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助推优良学风的形成。

(五)营造氛围,强化公寓文化建设推学风。首先,要加强公寓文化硬件建设,即建设公寓环境文化,对公寓环境、内部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对公寓内走廊等公共区域以及宿舍内部进行美化布置,如我校在公寓内建设“静心书舍”、文化引领长廊、优秀学子风采展等,就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力求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楼一舍、一墙一梯都要有灵性,散发出一种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营造出和谐、舒适、温馨、高雅的公寓文化环境,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要加强公寓文化軟件建设,即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公寓文化活动,营造公寓文明氛围。如我校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进公寓、宿舍安全文化活动月、“我爱我家”宿舍装饰大赛、“我型我秀”特色宿舍评选、舍歌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习、科技类竞赛活动,丰富学生宿舍文化生活,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同时,通过“和谐宿舍”、“宿舍之星”、“自律之星”、“特色宿舍”等评比活动,对获奖宿舍或个人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和榜样,在广大学生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高校应加强公寓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举措,充分发挥公寓的教育、管理、服务的阵地作用,促进公寓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形成公寓良好学风,开创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笑生.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5):174-176.

[2]葛伟,王益民.现代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05):16-20.

[3]肖坤,朱光辉.论和谐学生公寓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12):181-182.

[4]周红艳,罗小平,武帅.物联网在高校标准化公寓管理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7):243-246+249.

[5]沈雪,续智丹.提高学生生活素质服务学生全面成才——清华大学本科生公寓管理育人工作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5-7.

[6]姚兰英,姚一轲,张利民,吴斌.建设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阵地的思考——以服务专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公寓特色楼层建设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29-30.

[7]王定福.高校学生公寓学风建设的原则及措施[J].高教论坛,2004,(04):93-95.

[8]白龙伟,郑逸芳.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11):122-124.

[9]隋俊宇.对大学生公寓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认识——以北京某市属高校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09):46-50.

作者:樊玉华 苗汝昌 靳凯

上一篇:路桥工程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魏晋时代生存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