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2-12-17

学风对高校这一主体来讲是指一所学校的治学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对于学生这一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来讲,就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在广义上还包括学生的理想志趣、思想作风、道德情操、进取精神和行为品质等等[1]。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好的学风,就没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难以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自1993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出通知,强调加强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作者就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1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做到积极进取、勤奋好学,创新意识较以前有所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尤其是高校扩招后,整体的教育模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模式,学生生源素质上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在学风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大致总结归纳如下。

(1)学习目的和态度不明确,缺乏主动性。(2)学习风气、学术风气不浓,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多,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的积极性不强,部分学生甚至把时间主要用在上网打游戏等其他活动上,就业形式的严峻加剧了这种现象。(3)组织纪律意识较差,遵守校规、校纪的观念较为淡薄。(4)学习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性和适应性。一方面学生对新的大学学习方法和生活不能很快适应,另一方面学习中遇见问题,不能多渠道、多方式的主动地解决问题,只能被动接受,导致最终失去学习兴趣。(5)“跟风、从众现象”严重。抄袭作业、论文,考试作弊,混文凭等“跟风、从众”的学生很多,甚至“谈恋爱”也跟风,严重影响优良学风的建设。

2 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滋生的附属品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等以及社会上的不良之风辐射到高校中,直接或间接引发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偏离或扭曲,导致学风的衰退。此外,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如网络文化、庸俗文化等)鱼目混杂,冲破高校意识形态“围墙”,对校园的浸染无处不在。各种诱惑和刺激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出现胸无大志、心无理想、追无目标的现象[2]。

2.2 学校原因

2.2.1 高校扩招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发展要求趋于多样化,而高等学校的发展还一时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所以必然影响和制约学风建设。此外,高等学校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转变,也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也对高校学风建设造成一定影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学风建设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优良学风的建设[3]。

2.2.2 学校的教学实施

一是从学校的教学实施方面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减退,缺乏严谨的治学之道;有的教师不主动学习、缺乏对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讲授内容无吸引力与说服力;有的教师不能按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备课不认真,照本宣科;这对学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有厌学情绪。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实践上来看,教材内容陈旧,知识更新节奏不合理,课程设置超前或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全灌输式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没有耐心和用心等情绪,导致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信任和学习兴趣的丧失[4]。此外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给学风优化带来困难。

2.2.3 学校疏于管理

高等教育大众化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学生队伍的壮大,而学校主管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没有充分的精力来管理,没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或者在人员配比上有一定的缺乏等。此外单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而没有相关的措施和制度作为保障,导致了学生的自我放松甚至放纵,进而导致了学风的放松。

2.3 学生自身的原因

2.3.1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成就动机、心理适应能力、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都对高校的学风建设产生影响[5]。

2.3.2 大学生个体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是产生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

大学学习的特点是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在这种主动性支配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备踏实的学习作风。然而,部分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精神欠缺,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于拼搏信心。

3 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学风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学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文明良好的环境,会对不文明行为产生无形的约束力,进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6]。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积极的宿舍文化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宿舍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其作用正日益凸显。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师德建设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教书育人、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优良品德和学识来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求学生学习向上,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形成良好的教风,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和接受,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和作用,才能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3 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心理成熟及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学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潜心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从而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5]。

3.4 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加强学风建设

新生教育阶段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时期。新生教育向来都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在对新生教育的认识上,大多数学校将其定位为大学的适应性教育,以帮助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但是角色转换的适应性教育并不能涵盖新生教育的全部内容和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新生教育中蕴涵着抓好学风建设的最佳时机。站在高等教育起点上,新生是否接受了科学的学习观念,是否明确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势必关系他们大学的学业,势必关系到整个大学教育的质量。所以,高校应该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在新生角色转变的未成型期,加强学风建设。

3.5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学风建设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育中明确学习目的,学会主体选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将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学风建设的导向和约束机制,从制度措施方面加强管理、防范、奖惩,使学生乐学、勤学、好学、会学,达到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

3.6 切实推进二级管理,以责任制的形式将学风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二级学院

将学风建设的责任落实在二级学院,推进二级管理,会更有利于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学风的改善。学校可以以责任状的形式将学风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学院,加快推进二级管理的进程。责任状的内容可以简化为课程考试(考查)及格率、C E T-4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的学生比例、学生违纪率、党员率、升学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以便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检查与评估。学院可将任务进一步分解,使院辅导员、班主任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应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工作扎实实效,推动学风建设落到实处。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大辅导员、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调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专业化、职业化,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3.7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首要的位置,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有着直接的、长效的影响,对学校的学风状况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学风建设的根本措施,是学风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因此,建设良好的学风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3.8 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多方面配合,需要全员参与。各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以教风带动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服务影响学风,以环境培育学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常抓不懈,建立长效的机制,确保学风建设的有效落实。

摘要:学风对于高校的建设、生存、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从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成因,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风,学风建设,学习心理,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淮文博,魏新华,赵江川,王东,杜颖娟.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6,2:122~124.

[2] 程样国,舒涛,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3~168.

[3] 孙宏健.高校扩招对学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4:55~58.

[4] 唐立国.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再思考[J].煤炭技术,2005,7:3~4.

[5] 杨伟才.大学生学习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5:529~532.

[6] 刘恒儒.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风气建设[J].理论界,2006,6:120~121.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下一篇:精细化管理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