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界迎合“互联网+”的趋势,引入新的技术以及方法,促进教学整体的改革。高中历史课的开展也借助“互联网+”实现对新授课模式的构建,提升历史课授课的实际效率以及质量。文章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伴隨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各行各业的要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教育行业需要通过对自身的提升实现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在此主要以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为载体进行研究。高中历史的教学已经过长期的实践,高中生个体也趋于成熟,可直接针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做出相关分析。本文针对高中历史课堂展开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希望能够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力;实践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教师与学生交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其中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堂容量大,知识要点多,学生存在无法准确把握课堂重点的问题,没有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课堂主动思考和参与不够,对课堂的知识消化和吸收不足。

(二)高中学生也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问题,比如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堂上没有主动参与,课后的复习和作业完成不到位等。

二、高中历史课教学学生学习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历史教学首要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以此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力的提升。

(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并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对新知识体系的建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要研究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指导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转化。

三、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学习力内涵丰富,基本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大运动能力、精细动作能力、自然分类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3]。这些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基础,需要通过学习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运用。

(一)理论基础

在此重点论述通过高中历史课堂学习提升记忆力、思维力和知识转化力。

1.关于记忆力的认识,记忆力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高中历史学习内容存在时间跨度长,人物事件多,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记忆的科学理论和高中学生行为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实现对学生记忆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2.关于思维力的认识,思维是人脑通过记忆与想象实现对客观现实的概括与反映,知识的表达、问题的分析都与人的思维能力有紧密关系,思维训练时应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进行知识总结。在历史课堂上应注重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关于知识转化能力的认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知识转化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对当前面临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运用。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充分理解之后实现对内容的消化,进而将知识运用,达到知识的转化,提升学习力。

(二)具体实践

依据上述认知基础,笔者针对提高记忆力、思维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实践,期望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1.记忆力实践,理解记忆属于记忆力中高级形式,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一)历史内容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知识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学习孤立的知识,课后容易遗忘,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这种关联从而加深记忆。

(二)历史知识有表象意义,也有深刻内涵,需要透过现象对本质分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进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

2.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多方面进行展开,其中包括归纳、总结、分析等。

(一)借助唯物史观,提升学生思维。执教者给学生搭建的思维平台越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也就越广。如:《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这一单元,时空跨度大,应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唯物史观为指导,按时空条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方面切入,帮助学生多方面实现对两宋的民族关系的相关分析,进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情景教学,拓宽学生思维。利用情景教学,历史也变得鲜活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可创设航海家远洋航行前的场景,航海前令人振奋的演说,让学生通过情景,活跃其思维,从而理解其冒着生命危险远洋探险的目的。

3.知识转化能力,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就不是力量。通过学习来吸收别人的经验,思维方式,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问题是学习的知识中没有,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再次深入思考,重新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循环之中。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应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单元中,学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当代的社会价值,要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充分利用乡村社会治理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介绍,从中探讨对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文中第一部分主要对于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现存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第二部分实现了对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策略分析,第三部分表现为实现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经由分析之后,已经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做了初步的论述,从而实现对历史教学的启发。当前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产生变化,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十分必要,文中对其自身的重要性及组成做出简单的阐述,希望能够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文舒, 武海艳. 浅谈学历案与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融合——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4):1.

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学生学习力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课堂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CG20-338 研究成果

作者:蔡良才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界迎合“互联网+”的趋势,引入新的技术以及方法,促进教学整体的改革。高中历史课的开展也借助“互联网+”实现对新授课模式的构建,提升历史课授课的实际效率以及质量。文章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途径,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而“互联网+”为高效课堂提供了诸多新的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高中历史课上各类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的重要教学资源。“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对历史高效课堂展开全方位的剖析,然后在教学策略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不断提升。本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探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想要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建立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1.更新教学理念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促进学生活学活用,打造现代化的高中历史课。历史课上,记忆是日常学习的重要手段,但其实学生只有对高中历史课上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充分分析,才会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进而掌握历史知识。高中历史课的学时并不是很多,因此历史事件方面的阐述内容其实是比较有限的,很多时候在历史课上学生的理解是不到位的。但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对各类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行利用,借助图文并茂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历史课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进行解读,也可以利用微课和慕课等新型教学资源,实现对高中历史课内容的优化,突破时间和空间对历史课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展开个性化学习。例如,在教学“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时,教师可以配上背景音乐,播放有关文艺复兴方面的微课,让学生感受文艺复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对文艺复兴的一些资料展开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起因以及实质进行理解。

2.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在高中历史课上引入信息化技术,对各类新颖的学习方法进行呈现,并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可以让原本枯燥乏味的高中历史课变得更加生动。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学情,对学习资源进行选择,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学习的体系,促使教育服务实现升级,建立智慧化的教学常态。为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上要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实践,打造智慧化的高中历史课。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当时美国经济情况展开分析,然后借助多媒体展示知识思路图,让学生理解经济迅速进步的时候,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宏观指导。教师为学生展示美国经济的时间发展图,让学生明白繁荣和危机其实是共存的,分析罗斯福对当时美国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

3.建立碎片化的学习模式

在学生以往的印象中,高中历史课学习,就是不断进行机械化的记忆,然后在考试中使用记住的知识。但仅仅靠记忆并不能滿足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然后对历史展开评价,从而学会分析问题。碎片化学习是通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割,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高中阶段学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学习压力非常大。碎片化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对时间的有效利用,随时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在互联网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建立微课、慕课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学习资源库,让学生可以随时对学习资源进行获取。例如,每一节微课仅仅是十分钟内的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学生在课下可以结合自身知识的薄弱之处,选择合适的微课,展开个性化学习,将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而实现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4.改革教学模式

在各类互联网资源的支持下,高中历史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协调高中历史教学个性化以及教育规模化的现实矛盾。教师结合高中历史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制作短视频以及图片,对学生展开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学习的直接体验,从而让高中历史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的知识点非常繁多,难度也非常大,而学生的薄弱之处各有不同,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设计不同主题的教学短视频,让学生在对短视频的学习中,深化自身的理解,巩固自身的记忆,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实现对当时西方国家情况的理解,然后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让学生可以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加强了解。教师要结合互联网资源的优势,促进高中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然后对高中历史课的模式进行改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上对信息化资源和互联网进行利用时,要注意互联网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便利,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是非常复杂的,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对网络工具展开合理的利用,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以及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要提升微课等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在制作短视频的时候,教师要尽量缩短视频时长,让学生观看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不会产生疲劳感。除此之外,各类网络信息容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展开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分辨各类网络信息的优劣,从而学会从中选择正面的、对学习有利的优质信息,并用于知识学习中。另外,虽然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有很多正面的影响,但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也会对历史教学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过度使用还会减少学生思考的时间,阻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出其在历史教学中最大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要迎合“互联网+”的趋势,教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对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进行革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正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双主体互动式”的运用——以人教版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8).

[2]王康茜.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1).

[3]徐志宏.思维构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现代上海的诞生——租界的故事》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05).

[4]仲永生.信息化背景下课外自学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5]娄俊岩.移动互联网与高中历史教学手段创新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6]施英.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7]杨哲.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探究学习模式构建[J].中小学电教,2013(05).

[8]龚荣勇.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实践论探——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说起[J].中学历史教学,2018(12).

[9]谭振武.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8).

作者:王德林

高中历史课学习研究论文 篇3: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核心素养是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综合能力的强化,高中历史课中教师要积极强化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改进高中历史课的方法以及形式,让高中生实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教师要对核心素养加强理解,将其贯彻到高中历史课中,对高中历史课各个环节加强改革以及优化。本文分析高中历史课中如何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让高中生经过高中历史课的系统化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这些实际在历史学科领域,高中生可以形成的重要必备品质,不仅关系到知识的掌握,也有情感态度方面的一些引导,教师要注重高中历史课中对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强化,让高中历史课具备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价值,促进高中生的良好成长。

一、引导高中生建立时间轴,实现时空观念

高中历史课中涉及到的诸多历史知识,是过去性的内容,要想对时空观念进行掌握,就需要对高中历史课认真学习。時空观念的主要要求,是将历史事件放在时空框架上,对事物关联以及因果进行分析。这样需要注重高中历史课中,让高中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轴,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的高效学习,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在高中历史课中,教师需要让高中生掌握近代思想解放的发展,那么就需要高中生建立“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走俄国路、走自己路”的这个顺序。这其中就是用了时间轴的方式,了解到近代解放潮流的主要发展原因,并在其中体现出近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在其中总结出主要的特点。

当下高考中非常注重中外关联,这是对高中历史课进行考核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师要注重时间轴这个方面的教学,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都是要进行时间轴的构建,二者还要注重同步呈现,让高中生可以分析,在同一时空内,国内外历史的一些内在关联。教师要让高中生借助对时间轴的构建,实现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二、实事求是,注重史料实证

所谓的史料实证,就是借助对史料的辨析,可以将历史进行真实重现。高中历史课的实际学习中,史料是非常关键的资源,当下教材中被本身是有诸多的史料,并且在教材内出现的史料,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史料资源,提升高中生在高中历史课的学习质量。其中有关于学习资料以及史学争鸣等特殊的栏目。这些可以让教材更加丰富,也是对高中生兴趣的一种合理激发,让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强化。

教师要让高中生区别各类的史料,其中有文献资料或者口述资料等不同的类型,收集史料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在对古代商业经济展开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让高中生思考,在以往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哪些可以体现出古代人们的生活。促进高中生对史料展开收集。另外高中生可以围绕某个问题,展开对材料的分析,然后对史料性质进行辨别,经过对比以及分析,可以对历史进行真实性地思考,这样可以让高中生形成更加良好地观点,并意识到史料的实际价值。比如在对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展开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高中生,对书本上有关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资料展开分析,并于普林尼自然史作为对比材料,让高中生思考,为什么在当时,中国要将丝织品向罗马进行销售。这样可以让高中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历史解释,都得到不错的锻炼。

三、呼唤理想,强化历史解释的能力

历史解释,是将唯物史观作为主要的核心,将史料作为依据,进行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展开客观的分析。其中分析方法是十分多样化的,可以借助图像分析,也可以进行计量分析等。对待历史问题,可以用历史比较,用发展以及联系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物展开解释,这样可以让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点加强理解。

关于历史问题,需要高中生借助合理的方法,比较是一种知识系统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思维进行聚合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强化高中生的历史思维。在对启蒙运动展开学习之后,高中生提问,在十七世纪的中国与十八世纪西方,都出现了思想启蒙,为何在欧洲导致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社会的变革,而在中国的清初则还是延续着封建思想,没有实现社会制度上的变革。师生要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对中西方的思想启蒙展开对比,二者有哪些区别和现实点,然后进行提问,这些变革对社会造成哪些影响。高中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到了结论,思想是否可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主要是是否在经济以及阶级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

四、感悟升华,提升高中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课中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强化,让高中生提升对社会和国家认同感,形成社会责任感。高中生在高中历史课中,对历史知识展开学习,以史为鉴,可以形成不错的三观。

首先,教师要注重高中历史课的情景设置,让高中生的感悟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抗日救亡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表演,让高中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扮演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居民、国民党以及爱国的民众,让高中生了解一些比较典型的抗日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情景表演,在良好的氛围中,高中生会对民族危害时刻,诸多的民主英雄以及革命前辈,努力奋斗和抗日救国的精神进行体会,从而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

其次是适当的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对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展开培养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改变高中历史课中高中生的学习方式,让高中生可以参与到一些活动中,比如历史调查报告,让高中生围绕一个课题,对一些问题展开调查。比如“历时杰出人物”,从自己所处的地区,一些有着一定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可以进行收集和调查,从而得到结论,让高中生了解很多家乡的前辈,为国家发展做出的努力,另外在这些活动中,高中生之间要展开通力合作,也是对高中生合作能力一种锻炼,教师要积极让高中生在其中,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最后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校园本身是高中生生活的核心,时刻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注重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这样可以对高中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在校园内,可以举行丰富的活动,加强对高中生精神文明方面的引导,让高中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纪念建国七十周年”的活动中,让高中生收集一些在建国以来,诸多领域做出贡献的人物,提升高中生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并积极学习这些榜样人物身上的精神,让高中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以及担当,从而让高中生更加努力去提升自己,争取在社会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课中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积极对高中历史课的形式以及内容展开革新,促进高中历史课丰富性以及多样化发展,给高中生更加全面的引导,让高中生实现思想以及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实现高中历史课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康茜.“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06):21-23

[2]陆优君,窦全兵.精准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01):42-45

[3]陈正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双主体互动式”的运用——以人教版必修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8):43-45

[4]王康茜.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Z1):130-132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00)

作者:陶花

上一篇:中职英语情境教学法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