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咽异感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022-09-11

咽异感症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1], 患者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 颈部发紧, 贴叶或痰粘着感, 于吞咽唾液时更为明显,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咽异感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该研究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咽异感症患者进行干预, 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的咽异感症患者90例 (男27例/女63例) 为研究对象, 年龄17~62岁,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咽异感症患者45例 (男13例/女32例) , 年龄 (36.3±8.7) 岁。对照组咽异感症患者45例 (男14例/女31例) , 年龄 (36.9±7.8) 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咽异感症患者的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咽异感症患者的常规专业护理的基础上,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健康教育:向咽异感症患者及家属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知识、特点及应对措施, 提供必要的医疗与护理指导, 对咽异感症患者饮食、生活方式进行护理指导。②心理干预:由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 初步评估咽异感症患者的性格、心理状态及文化素养, 然后针对的进行情感支持。给予肯定和鼓励咽异感症患者的任何努力与进步。必要时对咽异感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负面情绪。

1.3 疗效评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定咽异感症患者的心理状态[2]。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1周后, 两组SAS和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1周后, 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 (45.1±9.6) 分、 (45.3±8.7) 分均少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 (53.6±8.7) 分、 (53.6±7.9)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3 讨论

咽异感症患者的病因分为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因素[3], 而且往往具有较强烈的恐惧等紧张心理, 内向性、焦虑性、神经质、情绪低落、过分关注躯体症状等也是咽异感症患者的各种表现[4]。万汉锋等[5]研究探讨咽异感症患者发病与精神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结论认为咽异感症患者中精神焦虑及抑郁症状发生率较健康者高, 应重视咽异感症患者的心理情况, 尤其是病程较久的咽异感症患者中精神焦虑及抑郁症状发生更严重, 而且咽异感症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评分结果与性别无关。饶辛红等[6]研究探讨咽异感症患者与正常健康人之间人格、心理及血清皮质醇的差异, 结论认为患者的个性背景、社会心理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因素均能影响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转归。

综合护理干预可针对咽异感症患者特定的生理及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宣教、指导及情感支持, 让咽异感症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减轻或消除影响咽异感症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也认为个体化互动式心理护理治疗咽异感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7]。黎傲霜等[8]评价护理干预在提高咽异感症临床疗效, 及其在减轻患者症状的主观不适感中的作用, 结论认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咽异感症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 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主观不适感受。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SDS与SAS评分均明显改善, 差异显著;而且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 (45.1±9.6) 分、 (45.3±8.7) 分均少于对照组SAS和SDS评分 (53.6±8.7) 分、 (53.6±7.9)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效果可靠。

摘要: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咽异感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咽异感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治疗1周后, 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分别为 (45.1±9.6) 分、 (45.3±8.7) 分均少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 (53.6±8.7) 分、 (53.6±7.9)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咽异感症患者效果佳, 对缩短、降低患者不愉快的程度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咽异感症,抑郁,焦虑,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符娟, 李瑾.心理护理对咽异感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4) :34-36.

[2] 万汉锋, 金建新, 刘学军, 等.咽异感症与精神焦虑及抑郁症状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 17 (6) :314-317.

[3] 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66-367.

[4] 黎傲霜, 张春林, 刘兆辉, 等.咽异感症患者护理干预临床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53-555.

[5] 万汉锋, 金建新, 刘学军, 等.咽异感症与精神焦虑及抑郁症状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0, 17 (6) :314-317.

[6] 饶辛红, 罗志勇, 包秋香.63例咽异感症患者心理及神经内分泌因素调研[J].健康研究, 2012, 32 (2) :114-116, 124.

[7] 唐凯琴, 崔晓琴, 宫国俊.咽异感症的个体化互动式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9) :100-101.

[8] 黎傲霜, 张春林, 刘兆辉, 等.咽异感症患者护理干预临床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6) :553-555.

上一篇: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下一篇:危险化工工艺系统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