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参考文献要求

2023-03-18

第一篇:文献综述参考文献要求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格式

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 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 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 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第二篇:综述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要求

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一)专著

示例:[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扣1550116010 、766085044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 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第三篇:计算机文献综述详细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专业文献资料查找和资料积累方法,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 要围绕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2. 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设计(论文)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3.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 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 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 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8.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教科书或其他书籍的文章。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文章的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9. 理工科论文的文献综述引用的文献至少8篇以上,其它学科引用文献不少于10篇。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其他事项

1. 一篇论文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1500字。

2. 文献综述应包括综述题目、前言、正文、总结、文献资料等几方面内容。

3. 标题华文新魏二号加粗,正文宋体小四字体,行距固定值20磅,A4纸打印上交至指导教师处。

第四篇: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要求及范例

要求

文献综述是为撰写毕业论文做选题分析、资料准备。因此,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与论文题目所界定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文献综述应就论文涉及的理论、方法、观点、资料等,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并进行评述。

对所引文献要求在文中注明引用来源,参考文献不能低于10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在毕业论文资料袋中应有纸质打印版文献综述和电子版文献综述。

范例:

国内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

土地发展权(Land Development Rights)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英、美、法等国相继设置的一项重要土地产权制度。尽管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发展权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设置。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国内不少学者分别从法学、经济学等角度,在理论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归属、流转、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

一 土地发展权的概念

关于土地发展权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一)狭义的土地发展权

狭义的土地发展权,主张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自己拥有的土地变更用途或在土地上兴建建筑改良物(包括建筑物与工事)而获利的权利。沈守愚(1998)[1]较早从法学的角度将农地发展权界定为“将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变更利用权”。王小映(2003)[2]则认为,土地发展权是一种农地可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黄祖辉等(2002)[3]深入分析了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侵害及其补偿问题;杨明洪等(2002, 1

2003)[4,5]分析了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从法律和事实上受到压抑以及农民进行抗争的情况。杜业明(2004)[6]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某组织或个人变更土地用途而获得额外收益的权利。而农村土地发展权是特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一级市场而获取收益的权利。周建春(2007)[7]认为,农地发展权又称土地发展权或土地开发权,是指将农地改为最佳利用方向的权利,也可狭义地定义为农(耕)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权利。

(二)广义的土地发展权

广义的土地发展权涉及土地利用和再开发的用途转变和利用强度的提高而获利的权利。胡兰玲(2002)[8]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即在空间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时变更土地用途之权,可将其分为两类:空间(高空,地下)建筑权(Space,Underground Building Tenancy)和土地开发权(Land-ExploitingRight)。季禾

[9]禾等(2005)认为,土地发展权的客体涉及地下、地上、地面上空的开发和利用。万磊(2005)

[10]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在资源利用方面改变原有的利用形式而进行再开发的权利。即突破原有的土地利用形式,在空间维度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上变更土地用途之权。侯华丽等(2005)[11]认为,土地发展权是将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应包括: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发展权即农地发展权;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发展权;在农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入的发展权;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的发展权。范辉等(2005)[12]从土地用途转变和集约度提高两方面,把土地发展权分为农地发展权、建设用地发展权和未利用土地发展权,农地发展权仅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时的权利上升,主要包括国家通过征地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依法被转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王万茂等(2006)[13]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土地变更用途使用和对土地原有集约度的改变之权,包括:农地发展权,市地发展权。而农地发展权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使用之权,主要包括:国家通过征地将农村集体农用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农用地依法被转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农用地依法转为国有建设用地。

中国国内对土地发展权概念理解的分歧,源于对土地所有权人主张的发展权客体的差异。如果只涉及土地用途和性质或者土地集约程度某一方面改变带来的权利,即是狭义的土地发展权;如果包括这两个方面,则是广义的土地发展权。后者比较接近现在国外土地发展权的概念,也是中国学术界逐渐占主流的观点。所以,拓展土地发展权的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农地发展权的研究,广泛研究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用途相互变化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变化(增加或减少),如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中对土地用途限制导致实际土地收益减少而不是收益增加等,是否属于土地发展权问题,以及土地开发中利用其地上和地下开发权来保护文化遗产等问题,似乎可视

作以后深入研究的领域。

二 土地发展权的归属

对于土地发展权应该归谁,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可分为单一主体论和二元主体论。

(一)单一主体:涨价归公或涨价归私

单一主体论主张土地发展权要么归公,要么归私。

国内研究土地发展权的学者大多认为土地发展权应该借鉴英、法等为代表的国家的做法,将其归为国家所有,即涨价归公。沈守愚[1]认为,土地发展权的权源是国家主权。对土地使用者为非公益主体的,除给集体和农户应有的补偿外,还要向国家购买发展权。胡兰玲[8]主张将土地发展权归属于国家所有较为合理。贾海波(2005)[14]也认为,农地发展权只能由国家来行使,因为根据土地增值理论,农地发展权所引致的土地增值实际上属于土地的级差地租Ⅰ,应归国家和社会所有。

另一种观点主张借鉴美国的做法,将土地发展权自动归属于原土地所有权人,即“涨价归私”。国家可向农地所有者购买发展权,农地使用权可在国家购买发展权后以市场方式自由流转。张安录(1999,2000)[15,16]主张将农地发展权归农地所有者所有,发展权可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杨明洪等[4]认为农地发展权应属农民集体所有;黄祖辉等[3]认为,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活动剥夺了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应将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价值支付给农民。李长健等(2006)[17]和周建春[7]都主张将土地发展权配置给土地所有者后,国家再用税收来调节。

(二)二元主体论

主张二元主体论的学者,大多从中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或维护农民土地产权利益的角度,主张中国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至少应该有两个,即国家和农村集体(农民)。戴中亮等(2004)[18]认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具有二元主体,即国家是显性主体,而农民是隐性主体,主张将农村集体土地中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发展权赋予农民。许恒周(2005)

[19]认为,中国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前者的土地发展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而后者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却将其从农村土地产权束中剥离出来由政府完全享有。农村集体既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且法律上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明确集体对其所有土地的发展权。万磊[10]也主张城镇土地的发展权归属政府,农村土地的发展权归属农村集体,政府再用税收杠杆来均衡各方利益。刘国臻(2005)[20]提出根据土地发展权的表现形式,即土地性质是否改变,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土地发展权归国有,包括农用地

变更为建设用地之权和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之权;土地使用性质不变,但对原有土地增加投入而形成的发展权,归土地使用权人所有,包括农用地性质不变、承包人增加对农用地的投入而形成的发展权和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而形成的发展权。朱启臻等(2006)[21]主张新增建设用地的发展权由国家和失地农民分享,农地发展权应从“涨价归公”转变为“涨价分享”。

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问题涉及政府、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人等各方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分割。中国目前对此的分歧集中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上。把土地发展权简单地归私或归公的“单一主体论”,是一种绝对产权观念,目前不适合中国国情。“涨价归公”着重公权的作用,看似有管制效率,但缺乏公平,农地保护与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涨价归私”着重私权的利益,太过激进,其可操作性差,如要求国家财政预算充足,也易造成分配不公。笔者赞同“二元主体论”,即国家作为国有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同时农民作为集体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这样均衡设立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和个人都从中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同时不改变中国现行的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可大大节约制度变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

三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即可转移发展权(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TDR),或发展权转移(Transfer ofDevelopment Rights,TDR),或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FAR)转移,是国内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

张安录[16]认为,可转移发展权允许土地使用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将其土地发展权卖给土地使用不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进行额外土地开发。它有两种作法:一种是设立一个发展权市场,让发展权在市场上公平交易;另一种是通过公共权力购买而获得土地发展权,并提出在中国城乡生态交错区建立可转移发展权制度来控制农地城市流转的构想。李晓妹等(2003)[22]指出,美国的发展权转移是指土地所有人可将发展权让渡,让渡的发展权在转让地块上作废,而可以在受让地块上与其现有的发展权相加存在,并详细介绍了美国近年的土地发展权转移(TDR)计划及其面临的问题。张友安等(2005)[23]认为,目前国内忽略了对跨区域的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的研究,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

一、

二、三级土地发展权的形式,分析了土地发展权的配置方式和流转机制。沈海虹(2006)[24]认为,将控制甲地块的开发强度(容积率)转移到乙地块,使得开发者在乙地块得到额外的收益补偿,从而使得甲地块的历史建筑获得持久保护的经济平衡,在这其中被转移的就是“发展权”,或高空权(Air Rights),并提出了中国利用发展权转移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制度设想。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是各种综合规划的结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待研究的内容还非常广阔。例如,中国土地发展权转让区域和受让

区域如何确定?这些区域如何与中央和地方土地综合规划保持一致?哪些规划应该先行?土地发展权的可计量的统一标准,如密度、区域、房屋面积比和高度等如何评估和制定?另外,对社会公众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教育,土地发展权价格评估方法,土地收益区域间转移支付政策,土地发展权银行运作机制,土地发展权证券化经营等,中国“十一五”提出的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功能主体区是否涉及土地发展权的区域间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 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可行性或意义等,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论述。 沈守愚[1]较早论述了设立农地发展权对于理顺集体土地的产权关系、有效保护耕地以及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意义。张安录[16]则探讨了在中国城乡生态交错区设立可转移发展权来保护农地、控制农地城市流转的条件、可能性和预期效益等。李世平(2002)[25]从解决严重的耕地流失、落实政府对土地用途管制、保障农民收益权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阐述了在中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辉等(2004)[26]探讨了设立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刘国臻分析了在中国配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刘芳和许恒周(2006)[27]从产权完善的角度分析了设立农地发展权的必要性。

国外设置和流转土地发展权多年的经验表明,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农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古迹、保存开敞空间、保护环境敏感地带、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城市增长的区位和进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调节因土地用途变化产生的暴利和暴损等目的。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地保护、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的完善、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以及国有土地资产的利益维护等方面。对于配置土地发展权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古迹、保护环境敏感地带、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城市增长的区位和进程等方面的意义,文献和案例还非常少,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五 进一步地讨论

近年来,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归属、流转、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以后的研究似乎可围绕下面这些方面展开:从概念上拓展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广泛研究中国土地用途的相互转换带来的土地收益变化(增加或减少);在设置土地发展权时,将国外经验和中国的国情有机结合,尽量兼顾效率和公平;深入具体研究土地发展权的流转,增强其可操作性;广泛探讨配置土地发展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国内外土地发展权的理论,而且对推动和加速中国土地发展权的设置,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沈守愚.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1):17-19.

[2] 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9-16.

[3] 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2.

[4] 刘永湘,杨明洪.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压抑与抗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16-24.

[5] 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4(6):24-28.

[6] 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8.

[7] 周建春.中国耕地产权与价值研究———兼论征地补偿[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1):4-9.

[8]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J].河北法学,2002(3):143-146.

[9] 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理,2005(2):149-151.

[10]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9):84-87.

[11] 侯华丽,杜舰.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J].农村经济,2005(11):78-79.

[12] 范辉,董捷.试论农地发展权[J].农村经济,2005(6):28-30.72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6月第3期

[13] 王万茂,臧俊梅.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8-11.

[14] 贾海波.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权利属性[J].中国土地,2005(10):24-26.

[15] 张安录.城乡生态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的机制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1999(7):43-49.

[16]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20-25.

[17] 李长健,伍文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利益均衡:土地发展权配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60-64.

[18] 戴中亮,杨静秋.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24-28.

[19] 许恒周.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广东土地科学,2005(3):26-30.

[20] 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J].学术研究:2005(10):64-68.

[21] 朱启臻,窦敬丽.新农村建设与失地农民补偿——农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J].中国土地,2006(4):19-20.

[22] 李晓妹,袭燕燕.美国的土地发展权[J].国土资源,2003(7):48-49.

[23] 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5):10-14.

[24] 沈海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发展权转移[J].中外建筑,2006(2):50-51.

[25] 李世平.土地发展权浅说[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2):15-17.

[26] 范辉,董捷.试论设定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J].新疆农垦经济,2004(4):5-7.

[27] 刘芳,许恒周.农村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38-39.

第五篇: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规范和格式要求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规范 为了培养本科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所有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必须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定义和要求

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在学生在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论文(设计)附录;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一般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文献综述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判定合格与否只有在文献综述评定为合格后,学生方可进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答辩和其他环节。

二、基本格式

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摘要、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如《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题目与论文题目应基本一致,但允许论文题目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进行微调。

前言:主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论题的由来,重点说明当前相关领域与论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错误观点或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作者要解决或要论述的问题及其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做出简要的说明。 正文:应围绕索要解决或要论述的问题对当前的学术研究基本情况做出比较全面的说明,对作者所阅读主要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说明作者研究的起点和可能得到的结论。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直接相关。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对文献综述的文献要求精读3-5篇,作为教师评阅的主要依据,泛读文献要求为非语言专业原则上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语言专业原则上不少于15篇;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失,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所列参考文献基本一致,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未加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

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保持一致。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排版要求

一、

(一)

1、 (1)

文献综述的要求:

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上边距、下边距均为2.5厘米,单倍行间距,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英语专业2000字以上)。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几个部分,其中题目:中文字体为宋体,二号字,加粗,居中;外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二号字,加粗。关键词要求3-5个,摘要字数300字左右。前言、正文、总结三部分中文字体为宋体,四号字;外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四号字。文献综述正文使用数字番号为“

一、

(一)

1、(1)”。

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直接相关。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对文献综述的文献要求精读3-5篇,作为教师评阅的主要依据,泛读文献要求为非语言专业原则上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语言专业原则上不少于15篇;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失,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所列参考文献基本一致,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未加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

上一篇:物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下一篇:微小说创作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