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文献综述汇报

2024-05-13

科研文献综述汇报(精选8篇)

篇1:科研文献综述汇报

科研项目申报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一、引言

目前通过 Excel、word 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数据,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人工进行,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带来一定的不便影响,为科研管理增加很多工作量,科研处和广大科研人员以及各单位之间缺少一种有效沟通方式。因为此方式难以及时有效的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为有助于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科研项目网上申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它会有利于学校整体科研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该系统服务于学校科研工作,能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

高校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的科研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传统的手工管理和计算机的辅助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科研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对科研管理信息进行计算机的网络管理:建立基于校园网、面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高校科技人员、科技项目、项目经费、论文著作及各种管理开发一种实用的、先进的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管理研究历史

科研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申报并获得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对于一所综合性院校来说,学科门类多,科研项目及成果所涉及科学领域较广,其数量亦比较大,这给科研管理人员造成了工作的困难,在之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科研申报管理手段仍是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阶段,已经严重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尽快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无疑是最科学和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又便于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虽然有一些高校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但其中多数是局限于局域网的静态网页,缺乏后台Web数据库支持,不能进行及时的互动信息传播,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因此开发一套基于Web的科研项目申报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系统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便于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有力地推进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现代化。

三、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和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1.缺乏有效项目过程管理。

目前高校多数课题组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项目的申请 立项,而忽视科研实施过程的管理。项目拿到后,安排研究生发表几篇论文,撰写几份报告,应付检

查、结题,又去争取新的项目,导致项目完成的质量不高,很难有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更不会有后期的开发转让,实际上达不到科学研究的目的。2.项目的考核验收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项目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是截然分开的,这导致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科研成果的实质性审核。很难评判科研项目是否到达合同或责任书中的技术要求,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3.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

科研成果与经济建设缺乏有效衔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转化为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成果较少。

1.传统的科研项目申报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

(1)传统的纸质材料的繁琐。

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审批是一项复杂繁琐、操作频繁的工作。科研项目的申报是递交传统的纸质材料,由下级逐渐向上级递交审批,由于纸质材料的申报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存在问题以及造成科研项目的申报延期,这样就会造成科研项目的流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从申报到批准立项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科研项目,是否批准其立项要经过反复详细的专家论证。(2)管理方式效率低,容易出错和管理的工作量很大。

在以前,高校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来管理学校的科研信息。如:教师是先通过填写传统的表格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再由学校科研处人员收集全校的科研申报表格进行人工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这时候还要学校科研处的工作人员对进行申报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科研积分、科研经费进行细致的计算和统计。还要对众多的科研项目申请表进行审批汇总,这样以来教师得到的反馈信息就会很缓慢。(3)科研项目管理效率低下。

通过科研处的工作人员将教师的科研申报表和相关资料(文档)进行分类汇总,然而这些做法只稍微方便了一些文科类的科研项目申报,而对于学校理工科类别的部门则只能采用传统的方式而无法直接在网上完成科研信息的采集和管理。这样以来就会降低科研项目申报的管理程度,使得科研项目管理的效率低下,不易于统一管理。

2.现代的科研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的优势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信息进行管理,这样以来既方便上级对学校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审核,又能进行科研项目的高效管理以及学校科研处对各个院系科研项目申报的信息的综合管理。国外的校

园信息化建设较国内的早,加上国外的科研项目申报管理先进的技术支持,对科研项目的高效信息化管理做到较好的状况。

科研项目管理的高效性。高校的科研项目申报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收集、挖掘、分析最新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业务数据,既可以方便院校各类需求部门或个人进行各种查询,也可以提供各种报表,为学校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管理上的高效方便。对最新的科研动态包括国内外的科研信息和科研公告项目进行及时的发布。

3.高校科研项目网上申报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趋势

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科研管理人员从繁重的资料收集、整理中解放出来,很多省、市都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科研管理的需求。然而,目前还有很多单位的科研管理采用纸质报送、组织专家集中评审的传统方式,效率低下且浪费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项目申报者也不能及时了解项目申报的进展情况。同时,因为项目信息以电子文档或纸质文档存放,不利于项目的汇总、查询与资源共享,而且项目申报者也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项目查重,容易出现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的情况。

众所周知,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种类、数量较多,且比较集中,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管理方式也应满足当前信息化发展要求,规范科研项目的管理,努力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步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管理轨道。借助网络,实现基于 Web 的科研项目网上申报、评审和管理等功能,方便信息发布、统计和查询,扩大资源共享,满足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项目申报者的需要。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的网上申报是随着网络发展而诞生的新事物,科研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数据量大、实时性和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要根据项目网上申报的特点,一方面认真准备好申报材料,同时做好项目网上申报各个环节的细节工作,在项目立项后,同样需要认真做好编制预算书、填报任务书、签订合同书,报告和中期考核以及结题验收。以利于科研项目网上申报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申报的立项率和很好的对立项项目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贾丽娜.科研项目网上申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0-25.[2]高晓磊,张荣华,刘长征.高校科研项目网上申报系统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0,12(3):5-8.[3]杨雁行.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2(15):4-10.[4]刘晓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J],2012,10(2):2-4.[5]谢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12,18(2):1-6.[6]朱志辉, 李广文, 沈红辉.基于Asp.net的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设计和考虑[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56-58.[7]刘文英.基于ASP的WEB数据库开发[J].邵阳学院院报,2005,2(3):53-55.[8]文龙,张自辉,胡开胜等编著.SQL Server 2005中文版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5-22.[9]林菲,孙勇编著.ASP.NET案例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158-180.[10]喻梅,汪洋,于健编著.SQL Server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44-60.[11]孙践知等编著.网络程序设计案例教程—ASP.NET+SQL Server(C#)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54-74.[12]马俊,陈志国,晋玉星编著.ASP.NET网页设计与网站开发上机实践和实例解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1:53-90.[13]丁昊凯,许静雯,谢黎文编著.ASP.NET网站开发典型模块与实例精讲[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89-102.[14]罗滨.ASP.NET 2.0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0:86-100.[15]李玉林,王岩.ASP.NET2.0网络编程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6:39-78.[16]罗宾逊,内格尔著,李敏波译.C#高级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5-105.[17]贺伟,陈哲.新一代ASP.NET2.0网络编程入门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29.

篇2:科研文献综述汇报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篇3: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中风的预防问题, 在祖国医学早有论述。如朱丹溪提出:“眩晕者, 中风之渐也。”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风门》也提到:“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 三年中有中风之疾也。”明•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也强调;“平人手指麻木, 不时眩晕, 乃中风先兆, 须预防之。宜慎起居, 节饮食, 远房帏, 调情志。”以上论述均表明, 应识别中风先兆, 及时处理, 以预防中风发生。刘茂才等认为中风无论何因, 均可致腑气不通。而通腑泻下法对于中风前的预防, 急性期的治疗, 康复期的顺利康复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1]。

1.主体

如今, 中风在我国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疾病, 但是, 治疗却并不尽人意。目前, 对于中风, 我们采取的手短通常是预防,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为其更好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人们在在预防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饮食、调节情志, 另一方面更要注意自己的三高, 即:血压、血糖、血脂, 把它们控制在合理位置, 减少对脑血管的损害。然而, 对于已经中风的患者, 日常更应该注调节意情志, 使其达到平和的状态, 另外饮食要合理, 听从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 减少和降低再次中风的可能性。这样, 可以使患者能够恢复到理想的健康水平,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

中医上认为, 肺为清脏, 主一身气机的宣发与肃降。六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以通为用, 糟粕排除体外。痰浊壅肺闭窍, 腑浊上攻蔽窍, 脑神失于清养, 致五志不摄, 元神涣散, 这是造成患者意识、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早期, 多数患者呈现出来闭证, 而以标实为主, 例如:痰浊瘀血腑实是基本的病邪, 如果邪实过盛或者闭窍时间过久, 正气损伤则严重则容易转为脱证, 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邪实早早离去, 正气早安, 则会转化为中经络之证, 病情就会转轻。

2.中风病病名的演变

中风病的命名的变化, 是古代医学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关中风病的一些命名,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记载中风病, 但是“偏枯”、“仆击”、“卒中”、“偏痹”、“击仆”、“薄厥”等都是对其的描述;《伤寒论》内记载有“中风”, 但是使用的是“太阳中风”、“五藏中风”等称命名;《诸病源候论》中则记载“中风候”、“风半身不随候”、“风偏枯候”、“偏风候”、“风身体手足不随候”等。从这些病名的变化, 可以看出见古人对中风病的一些认识, 即, 从症状逐步向病因病机深入发展。

3.古代医家不同时期对中风病产生的不同认识

(1) 外风学说

唐代以前, 影响最大的要数《黄帝内经》中本病称为偏风、偏枯、薄厥, 其病因病机可以总结为:“荣卫亏虚、外邪入中”。《灵枢•刺节真邪》曰:“大风在身, 血脉偏虚, 虚着不足, 实着有余, 轻重不得, 倾着宛伏, 不知东西, 不知南北乍上乍下, 乍反乍复, 颠倒无常, 甚于迷惑, ……泄其有余, 补其不足, 阴阳平复用针若此, 痰于解惑”。后世医家直到唐宋以前, 大都继承或发展了《内经》的外因论。《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如入深, 内居荣卫,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说明营卫不足是引起中风原因, 而外邪入中则是中风的直接原因, 因此, 奠定了“正气虚”为本病病因的基础, 即以外风入中立论。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篇中首创“中风”之病名, 并沿用至今。张氏认为中风是因“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入人体而致, 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并脉症并治》云:“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 邪在皮肤;浮则血虚, 络脉空虚, 贼邪不泄,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 僻不遂。”与内经外泻致中之论相同。他首先提出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分类方法:“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概括出中风的俩个特点:一是中风发病急, 变化快, 病情危重, “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出现神志不清症状;二是明确指出中风的主症是半身不遂、口眼邪, 如“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正气引邪, 僻不遂”[3]。

隋朝巢元方更为详细的阐述为:中风舌强不得语为“心脾二脏受风邪”, 中风偏枯“由血气偏枯, 则腠理开, 受于风湿, 风湿客于半身, 在分腠之间, 使血气凝涩, 不能濡养, 久不瘥, 真气去, 邪气独留, 则成偏枯。”

(2) 内风邪说

唐宋以后, 尤其是金元时期对中风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医学学术思想上产生了著名的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震亨他们分别采用泻火、攻邪、补土、滋阴等法防治疾病, 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金元四家虽立论各异, 但均偏重于内在因素, 突出以“内风”立论。

明•张景岳认为中风的发生乃“内伤积损”所致, 更明确的区分了外风与内风的不同, 提出了以非风代替中风之名, 彻底否定外因论。他还指出中风的病机是“阴亏于前, 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 而阳泛于上, 以致阴阳相失, 精气不交, 所以忽而昏聩, 猝然昏倒。”

总结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 近代著名医家张伯龙、张锡纯、张山雷等继承前人经验, 并结合西医学知识来探讨中风发病机制, 开中西汇通之先河。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阴阳失调肝阳化风, 气血逆乱, 直冲犯脑, 从而对中风的认识及治疗日臻完善。

摘要:在我国, 中医治疗中风不如人意, 其关键在于预防。本文回顾通过通腑法来预防中风的发病,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探究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渊源, 回顾不同时期医家的不同认识, 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中风。

关键词:中风,预防,病因病机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七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8月.312.

[2]胡建芳, 汪峰, 尤劲松等.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3) :375.

篇4:特殊科研文献部

作者:[德]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 英格里德·宗塔格等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59元

哈泽只是东德众多秘密读者中的一个。这些人既包括高级知识分子和作家,也有学生和普通劳动者,甚至审查机关和图书馆系统的内部人员。他们想尽办法获取外面的图书,有时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所用的办法五花八门,如邮寄(成功率很低),私带(很可能被海关没收),到黑市上购买(价格奇高),搞到图书馆的特殊借阅证(很难),通过墙外的电台听书(不能反复阅读),去国际化的莱比锡书展上看书、抄书,甚至偷窃(但失主往往特别宽容)。

2007年,“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大会在德国召开,会后由代表发言整理成同名文集。出人意料的是,书中文章几乎篇篇不缺可读性。其作者中有学者,也有经历了那一时代的普通读者和禁书政策的执行者。有位名叫海因茨·蒂姆勒的普通人,曾经令人震惊地用打字机打出了卡尔·麦的21部、一万余页的作品。麦写的是通俗冒险小说,早在1912年就去世了,可是无独有偶,两代政权都禁了他的书。纳粹说他的作品是极端和平主义,缺乏斗争精神。战后查禁他的原因从未明确宣布,但是很显然,他的主人公们过着令当权者不悦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1945年德国战败后,美、英、法、苏占领当局下令清除图书馆中宣传法西斯主义的藏书。东部后来延续了这一政策,并将查禁范围扩展到了一切有害的作品。那些不能正常借阅的书便被移入各个图书馆设立的“毒草柜”——在柏林国家图书馆,它有一个更为委婉的名称:“特殊科研文献部。”但具体到哪些书应被归入毒草之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政策时松时紧,陷入了学者所称的“独裁无政府主义”的怪圈,从而对东德的文化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举例来说,西德哲学家哈贝马斯的1971年版《理论与实践》成了毒草,但此书的1963年版却开放借阅。又比如1960年,官方的迪茨出版社所出的《中国的人民公社》突然被封存了,只是因为在中苏交恶的大背景下,东德图书馆必须尽力隐藏一切亲中的出版物。

我们看到,只有“很少一部分读者对纯政治作品感兴趣”,人们对“低俗读物”——其中一大部分是纯文学作品——的喜爱是巨大的。正所谓“专制育人”,在另一个更为宽松和丰富的世界里,他们大概不会那样如饥似渴地去获取图书,也很难那样全神贯注地去阅读图书。

也许有一个例外。它提醒我们在回望那个时代的时候,最好抛弃掉所有浪漫化的想象。恐惧吞噬灵魂。还记得开头提到的那位因《一九八四》而坐牢的读者吗?半个世纪之后,巴德尔·哈泽回忆说:“奥威尔的小说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989年秋天,我都过着一名百依百顺的东德公民过的生活,永远地失去了站起反抗的欲望,坚定地认为什么都改变不了。”

他记得奥威尔曾经劝告他:“随波逐流是我的口号。这是保持不受伤害的唯一途径。”

新书推荐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德]托马斯·曼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99元

小说描写了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从1835年到1877年间的兴衰,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

《语言与沉默》

作者:[美]乔治·斯坦纳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

定价:49元

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在种种浩劫之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该担当何种责任?

《影艺的政治——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研究》

作者:汪朝光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5元

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同时,电影检查经历了从无到有。最具“特色”的是对电影道德题材表现的关注、对武侠神怪影片的严厉查禁以及对外国“辱华”影片的高度敏感。

《我和阅读谈恋爱》

作者:[日]新井一二三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4元

30多位日本作者及他们的书写故事,涉及各类书籍70多本——这是作者阅读的私人记录。

《明星教给我的那些事》

作者:林奕华

出版: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2元

篇5:科研人员如何获取文献

2014-01-02 07:33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561

介绍了一些获取文献的方法,和大家探讨。

每个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都会不可避免的要查阅文献,了解行业动态。快速准确的获取文献是科研成功的第一步,以下是作者的一些获取文献的常用办法,不一定全面,和大家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经常浏览行业里主要期刊的网页,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以下国际知名期刊大家可以多多关注:Geotechniqu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Soils and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Geotechnique Letters,Proceedings of the ICE-Geotechnical Engineering。以上期刊都是国际上很有影响的英文期刊,也均为SCI收录期刊。常关注这些期刊可以基本保障你能了解行业的研究动态。国内的需要关注的知名期刊主要有《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等。当然,国内的好期刊很多,这三个和我们领域最为相关。其实,中文文献最好的办法就是CNKI检索,可以检索到所有国内期刊的文章。另外,国内的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也很不错,目前是Elsevier旗下的同行审稿期刊,为了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目前上面的很多文章都是编辑部约稿,该期刊很有可能会成为岩土工程领域里第一个被SCI检索的期刊。

2.从一篇文献获得另一篇文献,比如从文章的综述或者参考文献里的可以找到其他感兴趣的文章,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让你对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

3.在Web of Science里通过关键词检索;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校师生,因为很多高校都购买了大量的电子数据库,可以直接下载。

4.对于校外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google学术网页来检索,这种方法也能检索到很多感兴趣的文章。

5.Research Gate里可以让你在第一时间了解你感兴趣的研究人员的研究动态,这是面向国际的一个专业的学术网站(不知道称为网站合适不合适),感觉和国内的“科研之友”功能差不多。

以上就是我常用的一些检索文献的方法,基本上能够满足我的文献检索需求。这些方法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前两种,尤其是第一种方法,非常有效,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你的朋友最近又有那些文章出版,对自己也是一个促进作用。

篇6:科研文献综述汇报

英文翻译是20篇文献中有若干篇英文文献,然后找出一篇,翻译成中文

文献翻译包括两部分:英文原文、中文翻译

(1)中文翻译

主标题:三号字、居中、宋体、加黒,段后为自动。

正文:全文宋体、小四号字、段前段后0、字间距1.5,首行缩进2个字符(包括各级标题)。

编码:采用中式“

一、1.(1)1)”编码形式,不得采用自动生成格式。其中“

一、1.”做为标题,加黒,单独成行。“(1)1)”可以做标题,也可以不做标题,如果做标题,需单独成行,做还是不做标题,均不需要加黒。

图表:图表文字及说明等均采用五号宋体。表格要有表头(表头包括表号、表名),表头在表的上面并居中加黑。图要有图号、图名,在图的下面并居中,不需加黒。

公式:采用公式编辑器编写,要规范,必要时要编号,编号要写在公式的尾部。

(2)英文原文

格式和中文翻译一样,只是字体改为Times New Roman 张艺凡.售楼处设计的趋向性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8] 卓刚.售楼部建筑设计初探——兼论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7(05)5] 王颂.从售楼处说开去[J].建筑创作.2005(07)] 徐丹怡,杨楠.分析与细分——售楼处设计[J].世界建筑.2004(06)

[6] 王蔚,和静.售楼处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J].建筑创作.2005(07)

7] 王丽丽.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楼市—售楼处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 康东阳,谢益人.住区售楼处的回顾与展望[J].福建建筑.2008(06)

5] 唐盈.售楼部设计及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8

9] 康东阳.住区售楼处设计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关于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从2004级普通本科学生开始,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有关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2.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8.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其他事项

1.一篇毕业论文(设计)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原则上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字数不少于2000字,并按规范格式附于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之前。

2.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参见《江西财经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规范》的基本要求。

3.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永久性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质及电子文档。

4.文献综述的成绩占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10%。

篇7:自我教育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自我教育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国外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

目前,关于自我教育的定义,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自我教育本质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把握、认识、完善和超越的过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的宗教文献中就有关于自我意识萌芽的记载;到了苏格拉底时代,“认识自己”逐渐演变为人类的独立宣言,标志着人类对自我的自觉认识;而人类对自我的真正研究,始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①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从此,人的“自我”之谜从此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们以各种比喻的方式揭开。从古至今,国外学者对自我教育的理论有很多的阐述,教育思潮派别林立,理论纷呈,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存在主义的自我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个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即是创造自我,完成自我,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认为自我教育是最实际的教育,道德标准要自由选择,因其自我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生主体论的极端发展,过分强调对“自我”的关注,充满了个人主义,最后走向否定教师、否定教学、取消学校的极端。第二,人本主义自我教育。它的核心观点是自我实 1 笛卡尔.17世纪法国哲学家,科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莫基人之一,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现,主张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做自我选择的淘汰工作,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个性的人;认为人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实现是教育的新起点,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自我实现。第三,现代合理性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认为在对个体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个人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难以想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把自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地位上。他认为自我教育是学生以接受课外活动的教育为主,以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内部需求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在条件只能是辅助,教师、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想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必须坚持自我教育。

2、国内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对于自我教育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孔子是提出人生系统论的第一人,有一套独到的道德体系和道德修养的方法。“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的进德修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他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符合自己既定标准的过程。在自我修养的方法曾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出立志和力行的重要性。孟子1提出了性善论,指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性之中具备了一切道德的要素和可能,只要反身而诚,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学》和((中庸》,总结了前期儒家的思想,对自我教育问题的论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庸》把“诚”看成道德行为的根本,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孟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从小节、点滴来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在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最需要而最忽略的是启发自觉,应该探讨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与方法,促进青少年自觉性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的普及、生活否认提高,并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思想。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他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认为德育不仅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活动、是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活动;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一定要使学生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在我国最早系统地论述自我教育理论的是周锡玉,从教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全面论述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方式方法,提出了“自我教育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的著名论断。近年来,自我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学者地重视,但遗憾的是对自我教育的概念问题,目前仍然没 有统一的界定。绝大多数学者对此概念的定义仍局限于心理学的范畴,也有相当多的学者从德育的范畴来解释自我教育的概念。如:朱智贤把自我教育定。义为“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它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顾明远认为,“自我教育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发展自己的道德活动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意识,使良好的品质日臻完善,使不良的品质得到克服”。

二.自我教育特征:

张耀灿、陈万柏,认为自我教育的特点是自觉性和主动性。(2001年)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春芳在《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义及特征分析》一文中认为自我教育的特征是:主体性、自控性、内向性、社会性和终身性。(前沿,2004(3))祖嘉合认为自我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由常规模式中的客体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外在教育向内在疏导教育转化;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社会规定转化为自我设定。(2004)白雪涛认为自我教育的特征有以下四个部分:主客体的统一性,他律、自律的统一性,选择的自主性,内化的主动性。(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4))三.自我教育的具体方式

一般学者为自我教育分为群体(集体)的自我教育和个人的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一般学者都认为包括集体讨论,参观调查,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先进学习,开展竞赛等等,而个人的自我教育则因侧重点不一样,则有些差别。祖嘉合认为自我教育包括两种方式,集体的自我教育和个人的自我教育,集体的自我教育包含集体讨论,参观调查,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先进学习,开展竞赛等等。而个人的自我教育则包含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批评,自我鉴定等。一些学者认为个人自我教育包含:自我修养,自我总结、自我鉴定、自我改造等形式。(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有学者认为个体自我教育包含: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批评、自我鉴定等。(罗洪铁,2002)班华认为自我教育法包括自我认识的方法,自我体验的方法,自我控制的方法。(2001)

四、自我教育在当代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概况

学者们因为研究自我教育的切入点不同,提出的具体途径也有一定差别,有学者认为应该从营造社会教育环境,激发自我教育需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培养自我教育习惯几个方面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孙其昂,2004)有学者认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有意识地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从中培养综合能力。(张耀灿、陈万柏,1999)一些学者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孙明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和途径》一文中指出:第一,加强两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第二,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探索“隐形教育”途径。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我教育良好氛围。(2005(1))刘春雁在《关于当代大学自我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应该:第一,组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第二,加强学生集体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会自我调试方法。第四,加强理论教育,掌握自我反思武器。(2005(3))综观以上观点,大自我教育的理论阐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本 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从一定角度和一些层面上来说的,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指出:

1、关于自我教育的文章很多,但是具体、全面的阐述自我教育机制的文章并不多,尤其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2、关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基本理论研究也非常薄弱,很少有学者涉及它的内涵、构成要素、意义等方面。

3、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有效整合,研究者寥寥无几,这就为我们进行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参考文献:

【1】仁川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了杨小微.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4】张龙光.现代德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李晶,刘霞.现代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6】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黄希庭,郑涌.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川刘琦译评.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1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1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4】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1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李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9】冯正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8:中间产品文献综述

按照产品的生产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将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这三大类。中间产品贸易是指那些不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产品,其中包括半成品和零部件。对于中间产品的判别标准,主要是依据是否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只要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增值的就属于中间产品贸易。通过前者对中间产品的理论研究学习,认可度较高的中间产品基础理论的有比较有势理论、价值链理论、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等。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其研究的主体是最终产品。由于劳动力资源不可能完全流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优势即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阶段的某一阶段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其他生产阶段处于劣势,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个国家可以选择自己资源禀赋的比价优势选择生产,然后进行国际分工将生产链传递到另一个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沿着生产过程中的产物,以相对优势转换,在此转变点中产出较多中间产品。

迈克尔·波特作为价值链理论的创始人,价值链理论加入了其价值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间产品。价值链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以及各种相关的增值服务,其组织和管理到的链接组合的行为。每一个企业都追求最利益最大化,想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想做得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每个企业保持领先的基础上保留在一些相对不太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每一个领域,这决定了每个公司都会将自己的部分重点和核心技术转移到外国,还要与相对应的企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的联系。每个企业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所处的价值链是不同的,其所代表的重要性也不相同,其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来确定其重要性的顺序,大量中间产品贸易正是从价值链的分解过程产生的。

垂直专业化是指某一国向外国进口某种产品作为本国产品的投入产品,并利用这种进口的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后,其增加附加值后出口至另一国,另一个国家再将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再出口,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产品出口至最终消费领域。随着不同国家间贸易发展水平不断增加,跨越多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生产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垂直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第一,连续生产某种产品是多个阶段的,不是一步完成的;第二,每个国家再进行生产再加工时,其产生附加值;第三,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使用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其生产加工后的产品被出口给第三国。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拉尔夫·P,赫梅尔的定义,垂直专业化必须包含进口和出口的两个过程中,从进口方面,尽管产品可能符合多阶段生产和再生产加工产生附加值,但不一定符合特点三,因此,只有进口的产品进行出口才属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范围的。从出口方面看,垂直专业化既包括中间产品,也包含最终产品,同样的进口,即使所有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都属于垂直专业化的范围,特点三也是必须满足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点才可以确定为垂直专业化。在生产和贸易模式中,垂直专业化是在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实现规模经济,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与投资非系统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演变成企业内部之间市场行为。市场内部化的倾向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自由贸易往往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资源在一定条件下的分配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然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在一系列的假设时,如果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时,会出现市场失灵或效率。现代国际贸易市场存在大量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相一致,结果是使最终产品的生产商改变生产在市场上的垂直控制的传统方式,而选择了使世界资源由全球各地得到合理配置,在符合全球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形成了标准控制下的模块制造,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使中间产品贸易大量产生。

除了比较优势、垂直专业化分工、价值链理论,内部市场化,还有其他因素,如交易成本、科学技术进步、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间产品经济影响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丰富,其主要集中在中间产品贸易参与国家总体福利水平的变化,以及对国家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阿恩特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模型,不同的国家因为资源禀赋不同,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生产,是不相同的。不同国家会选择自己资源禀赋丰富的进行产品生产。发达国家的生产部门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个部门,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要素存在资源禀赋,属于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会自己国家保存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将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部分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禀赋,劳动力的外包使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增加,增加就业量,以及要素价格水平也得到提升,发达国家成本得以减少,提升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配资,达到贸易中两国福利都得到提升。

芬斯特拉和汉森认为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将其中一部分生产阶段转移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在国内需求,相对较高的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增长率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增长率。因此认为外包对贸易发展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中间产品贸易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如Hoffinaister通过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高科技的中间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来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凯勒发现发展中国家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产量,产生直接溢出效应,而且也可激发发展中国家学习高新科技的潜能,从此获得间接溢出效应。中间产品一般伴随着高新的科学技术,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不断开发和投资的结果。Feenstra通过对比3个典型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的近20年的贸易发展现状,发现土耳其和印度,目前只具有传统服装行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中国在电子机械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从发达国家(日本,美国)通过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获得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使中国的贸易不断发展创新。而Amdt研究了新加坡零部件贸易发展,他认为是外包生产的零部件,大大提高了类似的技术进步的生产力效应。

国内对于中间产品的研究较少,吴国松从基于中间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贸易逆差影响机制研究出发,其用贸易收支模型研究了中间产品贸易下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他认为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造成中国对东亚各国的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胡小娟从我国的中间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其中间产品贸易额占我国贸易额半数以上。张银银发现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也证实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经济政策有显著影响。张洁莹从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中国与东亚的中间产品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中间产品的进口更大程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田中景、李迎旭从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分析了中日中间品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两国中间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中日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规模不断扩大。

三、总结

本文以文献综述形式来阐述中间产品涵义和理论基础和对经济的影响,国外研究内容较丰富,国内研究内容相对较少,随着中国中间产品贸易所占我国总贸易额比重逐年增加,我国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分工在也占领重要地位,我国更应加强对中间产品贸易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娟,陈晓红.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J].探索与争鸣,2006,(9).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张洁莹.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田中景,李迎旭.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0,(6).

上一篇:批注式阅读,培养孩子自主阅读下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