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综述

2024-04-18

1文献综述(精选6篇)

篇1:1文献综述

贺铸研究综述

贺铸(1052-1125)是我国宋朝著名词人,他不独工于词,亦擅文能诗。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贺铸的文章(包括专著)共有70篇(部)左右,内容涉及到贺铸年谱、词作和人格风格。

一、关于贺铸年谱

贺铸年谱应是宋代词人中修订较早、准确性较高的一部。夏承焘先生早在1933年8月即在《词学季刊》1卷2号上发表了《贺方回年谱》,史料广博,论证工严;李维新先生的《读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札记十一则》(《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对此提出了一些修订;钟振振先生则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中对贺的出身、世系、生平等作了详细地考订。各年谱主要分歧点有贺铸籍贯、一些名作的创作时间及贺铸的一些行踪等。

夏谱谓方回“卫州人”,未详细指明卫州何处。王梦隐《贺铸年谱》称为“卫州汲县人”(未做考证);李谱、钟谱则谓其为“卫州共城人”,即今河南辉县。李、钟之考订尤为严格,他们从贺诗及一些史料出发,认为当是“共城贺铸”而非“汲县贺铸”,并指出:“一些文史著作和词选大都在‘卫州’下注‘今河南省辉县’,“此错误流传甚广”。此说当为可信。

关于名作《青玉案》的创作时间,各家观点不一。夏谱据叶传、程序及朱强村对于东坡《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一首的系年,断定贺铸的《青玉案》必非作于苏之和词之年(元佑七年),而苏亦不应此年先有和章,这就提出了一桩无头公案;王谱则据《山谷年谱》及叶传称此词作于崇宁二年;李谱则本着一种通脱的态度认为此诗不必定要作于吴下,因“横塘”这地名决非苏州所专有,并进一步认为“宋人笔记、诗话多载方回以《青玉案》一词知名,故所作不应太晚,最少应在方回四十岁以前官历阳任上”;钟谱则疑此词作于吴下,可能在元符元年至建中靖国元年之间。

对于贺之名作《六州歌头》一词的系年及背景之考订,钟谱则作出了“终结”。他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订此词作于1088年秋,且词中之“天骄”应指西夏人,而非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诗歌选》之谓“时间定在1125年”贺铸临终之时,抗击对象为“金”;也不是近人论词绝句中所谓作于贺铸临死之前(1125),抗击对象为“辽”。钟谱首先从贺铸年谱及北宋当时史实出发,得出此词绝非为抗金或抗辽所作,并总结指出,“北宋时,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中对汉族政权构成威胁的只有两家:正北方的辽契丹族政权,西北方的西夏党项族政权。而宋辽之间自从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以后,一直到徽宗宣和四年(1122)宋金联合抗辽为止,一百多年间没有发生什么战争。检《宋文》中神宗、哲宗二纪,熙宁八年至元佑六年(1075-1091)十六年间,与北宋战事频仍的惟有西夏,因此本篇中‘天骄’当指夏人”,考据严谨,立论有据。应该说,钟之考订一出,遂为定论。

二、关于贺词研究

对于贺词的研究,一直是贺铸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贺词艺术风格的研究

关于这一点,龙沐勋先生早在1933年《中国语文学刊》第1期上发表的《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就为贺词研究定下了基调。他指出:贺词艺术风格多样,词句精新,手法奇特,不比周邦彦逊色,是宋词中由苏到辛的中间人物。后代学者一直沿着这条路继续深入下去。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研究大多从总体上论贺词的特色,如周宗盛《鬼头艳词话贺铸》(《大华晚报》51版,1975 11);缪钺《论贺铸词》(《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张起《论贺铸的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都指出贺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陈振濂的《略论贺铸词的艺术特色》一文则深入细致地从炼字、结尾、善喻、对比、意象组合、用前人语六个方面对贺词的艺术手法作了归纳。九十年代李晓湘的两篇文章《论贺铸婉约词的风格》(《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论贺铸豪放词的风格》(《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对贺铸这两类词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贺铸沉郁、丽密的婉约词风是其词体意识和拓新意识相统一的产物;他引诗入词,以“沉郁”充当其婉约词的内在体格,并熔“深婉丽密和顿挫”为一炉作为沉郁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其豪放词风以雄豪、悲壮、旷逸这三格为主体。与此同时,关于贺铸对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观念的吸纳和运用的研究也深入开展了起来。诸葛忆兵在1984年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上,就专门从此入手,认为贺铸是继苏轼之后,比较全面地承继了苏的作风且将“诗化”革新推向深化的词人。

上个世纪末,陈心浩专门对贺词的诗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着眼点不是泛泛而论贺词的诗化倾向,而是从细部着眼,更加微观地审视其词的诗化特点。1999年10月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技巧》一文,着眼于贺词的诗化技巧,从语言、情与景关系的处理、篇章结构以及结构的处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他的词无论从内容、情感还是风貌上都堪称为“诗人的词”;他在《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上发表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一文,认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体现了他词体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从音律方面看,他的词豪放而不隳音乐声韵;从抒情方式看,他更加注重词之传统的审美特征,或汲取楚骚遗韵,以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写郁结在心的难平悲愤,或刚柔相济,以健笔写柔情。可以说这两篇文章已经站在了贺铸研究的前沿。关于贺词的地位问题

所有研究者都认为贺词具有承先启后的过渡性作用,但对于贺词是位于哪两者之间的过渡,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宛敏灏在他的《北宋两位承先启后的词人———张先和贺铸》(《语文教学》,1957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贺铸的词有婉约与豪放两者的长处,“不完全同于苏轼,也不完全同于周邦彦,论他的词风是介乎二者之间”;1988年第2期《北方论丛》上发表的诸葛忆兵的文章《贺铸词风格之多样化及过渡性》承继其观点,认为贺词“恰好展示了苏轼清雄旷逸的豪放词到周邦彦富艳圆美的和词之间的过渡”。

夏承焘先生和李维新先生则着重从贺词的豪放特征出发,得出其乃豪放一脉的中间人物。夏先生在他的《手批东山词》评《小梅花》(缚虎手)时指出“稼轩豪迈处,从此脱胎。”(《词学》第五期,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10月)李维新则在他的《步武东坡 继往开来———试论贺铸词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将他视为豪放风格中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他认为,苏轼开创豪放词风,“当时词坛名家,„„只有贺铸,当东坡在词坛上孤军奋战的时候,继之而起,扩大了词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给词坛吹进了一股遒劲雄伟的清刚之气”,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鼎盛一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其他研究

对于贺词,有两篇文章角度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以贺铸为参照系对辛弃疾词考察,因为二人“性格、学识、词风相仿佛”(赵佳聪:《稼轩词与东山词比较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通过“探析二者的契合与相异”,来达到“深化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认识”的目的;月人的《奉和贺铸的青玉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则从文本出发,对贺铸的名作《青玉案》及其几首步韵之作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贺词韵位的“疏密相宜”,节奏的“急缓得当”,语言的“奇妙无比”,对贺铸的词作了另类目光的审视。

三、关于贺铸其人的研究

钟振振先生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一书中对贺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对于贺铸的家世与生平所作的考订与记述,以其翔实与准确,堪称贺铸研究的里程碑,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多侧面的人:是武官,又是文官,且带有一丝侠气;此外,他又是一个藏书家,书法亦甚好,又善于制墨。如此丰富而全新的一个人,真让我们耳目一新;即使是从贺铸本人给自己所起的号甚至书斋的名字上,也能够窥测到他的性格特色,其自号“北宗狂客”,这是仿效其十五代族祖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而来,显示了贺铸对他的崇拜,更透露了贺铸性格中“狂”的一面。词人在作钱官时,效法王将书斋命名为“阿堵斋”,“令人解颐”,寓居苏州曰升平桥水轩时又称之为“曰升平地”,又可见其陶然自乐于世的心胸。李晓湘《论贺铸的性格矛盾》(《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首次探讨了贺铸性格中存在的矛盾:“豪侠狂放”又“细密深静”,“慷慨激昂”又“沉稳谨慎”,“刚健超逸”又“柔婉缠绵”,这种对立统一的复杂状态,就形成了他“丰厚完善”的性格。而关宁的《试论贺铸对杜牧的认同与继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则将这种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了文化人格层面,他从《东山词》中大量袭用的杜诗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他更偏重于那些描写繁华之后的冷清、孤寂、忧伤之情的诗”,并从贺铸的人生遭际入手,“身世和经历的相似使他认同了杜牧的第二种形象,并在自己创作中选择同样的题材,从而在其词中构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感伤氛围”。杜牧的第二种人格形象就是失意颓唐、玩世自放的风流才子形象,贺铸对此是情有独钟。这篇文章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给贺铸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贺铸虽然文、诗、词皆工,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可以说,学者们对贺铸的词已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从内容到风格再到技法、历史地位等问题,都给再研究留下了很少的余地。

贺铸的诗,《全宋诗》共辑有十一卷,数量也不可谓少,但专门的研究还没有,可耕耘的空间还存在。对于贺铸其人的研究,也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在贺铸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很少有研究者提出,即贺铸存词二百八十多首,数量仅次于苏轼,位于北宋词人之亚,但对他的研究却一直不那么热烈,这背后的原因还值得探讨。

街拍

http://

J3S0BpRJIwWI

篇2:1文献综述

摘 要:近期,笔者阅读了相关针对“美术教学评价”的文献,其中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文献却是寥寥40篇。《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学习,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学中将存在哪些新的变化,通过了解并开展有效地美术教学评价,对提高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尤其重要。依据目前所参阅的文献,笔者将主要从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误区、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价值取向变化、美术教学的遵循原则、美术教学的评价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美术教学 价值评价 教学评价

一、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误区

杨夏婧从评价结果、主体、态度、内容四方面,阐述传统美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其表现为:重视终结性的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合作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评价态度主观,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评价;美术教学评价内容过于重视技艺,忽视审美及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的评价。①

蔡建良、吕建荣等从评价形式上,认为传统美术教学评价存在五大问题:一是评价以技能评价为惟一标准;二是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三是只有教师评价, 没有学生评价;四是只有作业评价, 没有相关的美术活动评价;五是评价过于简单、草率、不着边际。②

二、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过去的学科中心转为现在的学习中心,教材不再是系统的学科内容呈现,而是一种学习资源和提示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产生。

(一)国内美术教育价值的取向问题

国内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重视美术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另一种认为应注重儿童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在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至少主要有三种价值:形式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而言,即“美的价值”;二是描像的价值,就客观而言,即“真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而言为“生命的价值”;三是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这意 ①②杨夏婧.人人都是艺术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J].文教资料, 2011,(24).蔡建良.美术教学评价要实现“四大”转变[J].教育科研论坛, 2008,(04).义之最深境界,就主观感受而言乃“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受。在强调美术工具价值的同时,宗白华着重强调美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我国美术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一是实用主义取,向以应试教育观点审视美术教育的实用性,认为美术是辅助性学科,将美术科定位为非考试科目、副科,只是作为主课的一种调节,供学生娱乐身心而已。二是狭隘主义倾向,把美术定位为“美术技艺”,将其等同于“绘画”、“画画”,认为美术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画画,学会创作,美术教学活动停留于分解、组合、套用等内容技法的教学表层,忽视美术的内在人文性、塑造性及对学生精神情感的熏陶,丧失美术的艺术生命力。

从基础美术教育的应然出发,以上这两种价值取向均存在问题。正如日本和光大学教授藤泽典明所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具有全面协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二)国外美术教育价值的取向问题

国外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存在两种教育观:一种是工具论;另一种是本质论;工具论以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和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为代表,其思想基础是法国哲学家罗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工具论强调美术教学应建立在儿童的兴趣与自然天性上,主张通过美术教学促进儿童的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如里德就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质,并表现为八个不同的类型,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类型进行教学,以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罗恩菲德则将创造力推崇至上,主张教师应避免对儿童的干涉,要为儿童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儿童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树立表现自我的信息。

本质论则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内格尔为代表,其思想渊源是布鲁纳的课程结构思想。本质论则主张以课程为中心,努力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如艾斯纳认为美术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美术教育的结果,他强调美术技能的学习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以此将课程划分为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创作三个部分内格尔进一步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更具实践性和完整性的教学观。

以上两种价值观瑕瑜互见、各有显旨。如果片面强调某一观点排斥另一观点,势必会导致美术教育的局限性。只有将两种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并注意二者的兼容与平衡,才能形成更加完善的美术教育价值体系。

周慧认为,美术教育的价值应综合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情感价值,指美术教育在发展学生审美感觉、陶冶生命情感、丰满人性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二是智力价值,指美术教育对学生感知觉训练以及思维和记忆的助益;三是技术价值,指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即由技能的学习逐渐向技巧发展;四是创造性价值,指对超越与求新意识的培养。③

三、教学评价观的改变

要实现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改变,秦国剑指出,必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对学生的评价是否仅仅是依据一张作品,评价的结果是不是就为简单的一个优、良等级;二是教师参与评价的过程是否仅仅就是“看作品,打分数”。

蔡建良认为,美术教学观一是要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二是要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可采用“基本要求”、“具体化”、“可选部分”三种不同形式进行评价设置;三是能变“他人评价”为“自我评价”;四是采用变短时评价为长时评价。

三、美术教学评价遵循原则

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李红勇采取以下三种教学评价策略:一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二是用新的眼光去发现、评价学生的作品;三是挖掘学生作品中的积极的情感因素。

夏兰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倡美术教学应遵循5条原则:一是以学生主体性,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以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教育信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是注重知识机能的提高,因为美术这门学科,绘画技能与知识是成正比的。当阅读绘画理论达到一定量后,绘画水平自然会有一定质的提高。一般来说,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较知识的获得要晚。④三是要对学生活动评价多元化,美术教学中常用优、良、中、差的等级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是必需的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绘画水平的差别,在知识结构、感知能力、思维水平、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兴趣、情感、美术表现里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差异。⑤四是注重活动过程的意义,对学生美术活动的评价,③④⑤周慧.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新探[J].中国美术教育, 2000,(06)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二版),2004.280.同上 美国著名教育家鲁纳指出: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⑥五是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⑦

金晓华认为,美术教学应遵循三大原则:一是采用多种方式评价美术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二是应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三是能把握好评价的度,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四、美术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依据加德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杨夏婧构建开放、多元、认可、鼓励的评价体系。一是以开放的思维审视和容纳学生的美术学习行为与成果。二是注重将形成性评价方法运用于美术教学评估之中。三是运用多种评价主体的合作性评价、囊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伙伴。四是运用认可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五是运用表现性评价吸纳学生参与监控美术教学历程。在表性行评价中最著名和最常用的方法是档案记录袋评价。装入档案袋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资料(主要是个人简介、美术作业、随堂记录卡、构想草图设计方案)、课外资料(图片收藏、相关的美术信息及表现特长的作品)及教学成果资料(课堂作品、自我评价及教师、同学评价)。⑧

何绍武通过在学生作业、学生课堂参与、常规评价三方面采取相应的美术教学评价,一是在评价学生作业方面,针对美术学科的特殊性,美术教师需要以一种开放的、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品评学生的美术作品。可采用①谈话、提问、讨论的方式评价美术作业;②用等级加评语的方法评价美术作业;③用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美术作业。二是在评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基础,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方式的评价。采用激励性语言评价;把微笑和手势留给胆子比较小的同学;三是在常规评价的基础上,更注重即时性评价。⑨

杨慧玲,杨春玲要求发挥评价功能,提倡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价机制观,确立“全面化”的评价标准;采用学生自我评 ⑥⑦⑧⑨国家教育部.美术教学大纲[S].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S].28.杨夏婧.人人都是艺术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J].文教资料, 2011,(24).何绍武.美术教学评价初探[J].中小学管理, 2006,(S2).价、学生互评、家校共同体评价制度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⑩

秦国剑指出,应用开放的眼观来看待评价,一是用灵活的方法实施评价,采用对话式、评语式、全员参与式三种方式进行评价;二是用动态的思维延伸评价,注意从关注个体、挖掘情感、着重全面三个方面实施评价。

王伟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应注意在语言上的思考和探究,提出准确的评价是教学有效推进的前提;有效的指导性评价是教学走向深刻的保证;赏识的评价是教学步入成功的催化剂。如何让赏识性的评价语言推动学习效果。

实践告诉我们美术教学给予学生的鼓励赞美等赏识性语言必须具备丰富、幽默的语言特点;这种评价语言必须由衷的情感投入赏识性的评价语言如能结合教师的“期望”,即“期待效应”,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更容易得到开发;评价语言不仅可以用口头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书面形式进行。①

五、问题与展望

关于美术教学评价的诸种研究,美术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如何正确的运用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处理好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如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纵向与横向的关系,对美术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学评价随在思想上都有所意识,避免单一化、重知识、技能,提倡了各类新的评价策略,但是仍感觉比较流于口头形式,在操作方法上的可行性不强,缺乏一套具体的指导方法。

根据加德纳教授所提出的智能结构定义及分类,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它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如何设计一种评价方式能适应这八种智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美术评价体系在小学阶段应注重创造性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相应的评价体系就不能以单一的模式评价,仅以口头、打分的评价,如何更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兴趣,适合低年级儿童的评价方式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篇3:中间产品文献综述

按照产品的生产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将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这三大类。中间产品贸易是指那些不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产品,其中包括半成品和零部件。对于中间产品的判别标准,主要是依据是否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只要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增值的就属于中间产品贸易。通过前者对中间产品的理论研究学习,认可度较高的中间产品基础理论的有比较有势理论、价值链理论、垂直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等。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其研究的主体是最终产品。由于劳动力资源不可能完全流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产优势即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阶段的某一阶段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其他生产阶段处于劣势,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个国家可以选择自己资源禀赋的比价优势选择生产,然后进行国际分工将生产链传递到另一个国家,在这个生产阶段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沿着生产过程中的产物,以相对优势转换,在此转变点中产出较多中间产品。

迈克尔·波特作为价值链理论的创始人,价值链理论加入了其价值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间产品。价值链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以及各种相关的增值服务,其组织和管理到的链接组合的行为。每一个企业都追求最利益最大化,想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想做得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每个企业保持领先的基础上保留在一些相对不太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每一个领域,这决定了每个公司都会将自己的部分重点和核心技术转移到外国,还要与相对应的企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的联系。每个企业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所处的价值链是不同的,其所代表的重要性也不相同,其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来确定其重要性的顺序,大量中间产品贸易正是从价值链的分解过程产生的。

垂直专业化是指某一国向外国进口某种产品作为本国产品的投入产品,并利用这种进口的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后,其增加附加值后出口至另一国,另一个国家再将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再出口,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产品出口至最终消费领域。随着不同国家间贸易发展水平不断增加,跨越多个国家的垂直贸易链不断延长,每个国家只在生产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垂直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第一,连续生产某种产品是多个阶段的,不是一步完成的;第二,每个国家再进行生产再加工时,其产生附加值;第三,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使用其进口产品进行生产加工,其生产加工后的产品被出口给第三国。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拉尔夫·P,赫梅尔的定义,垂直专业化必须包含进口和出口的两个过程中,从进口方面,尽管产品可能符合多阶段生产和再生产加工产生附加值,但不一定符合特点三,因此,只有进口的产品进行出口才属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范围的。从出口方面看,垂直专业化既包括中间产品,也包含最终产品,同样的进口,即使所有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出口都属于垂直专业化的范围,特点三也是必须满足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点才可以确定为垂直专业化。在生产和贸易模式中,垂直专业化是在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实现规模经济,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与投资非系统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演变成企业内部之间市场行为。市场内部化的倾向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自由贸易往往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资源在一定条件下的分配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然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在一系列的假设时,如果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时,会出现市场失灵或效率。现代国际贸易市场存在大量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相一致,结果是使最终产品的生产商改变生产在市场上的垂直控制的传统方式,而选择了使世界资源由全球各地得到合理配置,在符合全球标准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形成了标准控制下的模块制造,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使中间产品贸易大量产生。

除了比较优势、垂直专业化分工、价值链理论,内部市场化,还有其他因素,如交易成本、科学技术进步、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影响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中间产品贸易对经济影响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间产品经济影响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丰富,其主要集中在中间产品贸易参与国家总体福利水平的变化,以及对国家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不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

阿恩特根据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模型,不同的国家因为资源禀赋不同,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生产,是不相同的。不同国家会选择自己资源禀赋丰富的进行产品生产。发达国家的生产部门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个部门,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要素存在资源禀赋,属于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会自己国家保存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将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部分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禀赋,劳动力的外包使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贸易额增加,增加就业量,以及要素价格水平也得到提升,发达国家成本得以减少,提升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配资,达到贸易中两国福利都得到提升。

芬斯特拉和汉森认为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将其中一部分生产阶段转移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在国内需求,相对较高的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对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增长率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增长率。因此认为外包对贸易发展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研究中间产品贸易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如Hoffinaister通过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高科技的中间产品进行开发和生产来提升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凯勒发现发展中国家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产量,产生直接溢出效应,而且也可激发发展中国家学习高新科技的潜能,从此获得间接溢出效应。中间产品一般伴随着高新的科学技术,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不断开发和投资的结果。Feenstra通过对比3个典型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的近20年的贸易发展现状,发现土耳其和印度,目前只具有传统服装行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中国在电子机械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从发达国家(日本,美国)通过进口附有高新科学技术的中间产品,来提高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获得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使中国的贸易不断发展创新。而Amdt研究了新加坡零部件贸易发展,他认为是外包生产的零部件,大大提高了类似的技术进步的生产力效应。

国内对于中间产品的研究较少,吴国松从基于中间产品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贸易逆差影响机制研究出发,其用贸易收支模型研究了中间产品贸易下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影响程度,他认为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造成中国对东亚各国的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胡小娟从我国的中间产品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其中间产品贸易额占我国贸易额半数以上。张银银发现中国与东盟中间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半数以上,也证实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经济政策有显著影响。张洁莹从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中国与东亚的中间产品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中间产品的进口更大程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田中景、李迎旭从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分析了中日中间品贸易发展现状和趋势,发现两国中间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中日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规模不断扩大。

三、总结

本文以文献综述形式来阐述中间产品涵义和理论基础和对经济的影响,国外研究内容较丰富,国内研究内容相对较少,随着中国中间产品贸易所占我国总贸易额比重逐年增加,我国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国际分工在也占领重要地位,我国更应加强对中间产品贸易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娟,陈晓红.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J].探索与争鸣,2006,(9).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张洁莹.中国与东亚中间产品贸易和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4]田中景,李迎旭.中日两国中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0,(6).

篇4:1文献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3.010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是一种较少见、性质介乎炎症和良性肿瘤之间的滑膜疾病,绒毛型更近似炎症,结节型似良性肿瘤[1]。本病常以单个关节发病,因双膝滑膜占全身滑膜的1/2,且为负重关节,故膝关节PVNS最为常见[2]。本病全身症状不明显,患者基础症状显示正常,血象无明显变化,炎症指标表现也不典型,容易误诊。笔者诊治PVNS患者1例并行左肘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现报道并综述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1岁。因左肘关节疼痛4年,加重伴伸直受限3个月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肘关节肿痛,不伴晨僵,无双手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肿痛,无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发病以来无体质量进行性减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无过敏史。体格检查:各系统均无特殊变化。专科检查:左肘活动度45°~90°,左肘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左手远端手指感觉正常,余关节均无特殊改变,MAYO评分30分。实验室检查示WBC 6.37×109·L-1,中性粒细胞比率68.4%,Hb 107 g·L-1,C-反应蛋白(CRP)67.49 mg·L-1,红细胞沉降率(ESR)12 mm·h-1,降钙素原0.05,类风湿因子(-),ENA 7项均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HLA-B27(-),T-SPOT(+);X线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主动脉弓突出、硬化,右上肺内带一小片结节状影(提示陈旧性肺结核可能)。肿瘤指标正常范围。左肘关节MRI及X线片

提示关节退变,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腔滑膜增生积液,类风湿关节炎改变可能。左肘CT提示关节毛糙狭窄伴虫蚀样改变,关节软组织略肿胀。余系统无特殊改变。关节腔穿刺抽液:关节液穿刺呈血性,略有黏稠,左肘关节穿刺抽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未见细菌生长。初步诊断:考虑左肘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待术中取滑膜做冰冻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经过:患者肘关节无红肿热痛等症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关节腔穿刺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排除感染,同时T-SPOT(+),故给予患者异烟肼0.4 g·d-1+利福平0.45 g·d-1+吡嗪酰胺

1.5 g·d-1+乙胺丁醇1 g·d-1四联抗结核治疗。后复查CRP 62.33 mg·L-1,ESR 16 mm·h-1,患者全身无低热乏力等症状,且MRI示滑膜增生明显,初步可排除TB感染。患者自述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手术意愿强烈,且关节面破坏明显。充分与患者沟通交流后,告知手术风险,以及人工肘关节置换术后可能的并发症等,患者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排除感染、神经源性以及骨缺损等问题后,完善相关检查、行关节清创术备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过程:取左肘后侧手术切口长约15 cm,术中注意保护尺神经,尺骨鹰嘴向尺侧半脱位,沿尺骨鹰嘴肱三头肌腱止点钝性袖套样分离三头肌腱止点向桡侧牵开,打开关节腔,可见关节面破坏明显,间隙消失,关节腔内滑膜大量增生且呈咖啡色样。取滑膜组织送冰冻病理检查,低倍镜下可见明显的绒毛和结节样改变。高倍镜下可见大量细胞基质,同时伴有成纤维组织、多核巨细胞、黄瘤细胞,及铁血黄素沉积,即行清理左肘关节腔,暴露肱骨内外侧髁、尺骨鹰嘴及上尺桡关节,清理关节腔内的增生滑膜组织。向后脱位肘关节,切除桡骨小头,按照小号试模外形切除肱骨内外侧髁间骨质,暴露髓腔,取小号肱骨试模扩大髓腔,试装XS号短柄假体试模配合良好;清理尺骨鹰嘴内及周围增生骨质,暴露鹰嘴窝,取鹰嘴窝内中点处,进入髓腔,试用小号尺骨试模扩大髓腔,试装XS号假体配合良好。正式安装左肘关节假体,锁芯由尺侧向桡侧安装,锁帽由桡侧向尺侧安装,活动左肘关节,见左肘活动度0°~140°,侧方稳定,将肱三头肌腱及止点缝回原处。患者术后5 d负重训练,术后随访

3个月,患者无特殊主诉不适。术后2周MAYO评分为80分。

2 病案讨论并文献复习

PVNS常发生于滑膜组织或腱鞘[3],以滑膜高度增生及棕黄色含铁血黄素沉着为特点。PVNS按病变的分布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2种[4]。20世纪40年代诸多学者提出了PVNS的炎症理论。最早PVNS由Jaffe等[5]发现,电镜下发现巨噬细胞内含有大量含铁血黄素,且在滑膜细胞中发现大量胶原及玻璃样变性物质,这些特点与炎症病理过程非常相似;但未能确认为PVNS与炎症作用相关性联系。Oehler等[6]研究表明,炎症对PVNS的发病有重要影响,慢性炎症对关节内小血管的破坏明显,大大增加了出血的概率,进一步扰乱了滑膜中巨噬细胞对铁的消化能力,而局部高浓度的铁含量使巨噬细胞转化为B型滑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且异常细胞增殖行为使机体具有其他不典型的表现。1968年,Hirohata等[7]对PVNS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PVNS的产生可能与局部的脂肪代谢异常有关。他推测胞内胆固醇和磷脂代谢障碍会促使关节腔内的局部炎症而导致出血,同时炎症刺激下的滑膜基质细胞继续增生,形成了PVNS。

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最初被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肘关节破坏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今也逐渐被运用于创伤性骨关节炎、老年新鲜的肱骨远端骨折等患者;但肘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一直被质疑[8]。肘关节假体从1885年发展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肱骨假体对尺骨假体之间是否允许除伸屈单轴活动以外的其他轴向活动,可将假体植入关节成形术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与非限制性3类[9]。本例患者采用的是Zimmer公司的半限制铰链假体,假体设计特点为:珍珠面柄带翼肱骨假体,微孔面柄尺骨假体设计,假体与骨接触处采用骨水泥固定。Gill等[10]报道了该型假体全肘关节置换的远期(10~15年)效果,功能优良率为88%,Kaplan-meier分析表明,假体5年生存率为95%,10年生存率为92.4%,并发症发生率为13%,X线松动率为8%。

nlc202309080842

鉴别诊断(1)关节结核:全身症状明显,有低热、盗汗、乏力等。DR可见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骨质破坏[11]。CT可显示关节囊肿胀、积液[12]。MRI可见①关节软骨面以及骨皮质表面明显受损,骨皮质边缘T2压脂高信号,提示有缺损明显;②关

节腔内滑膜组织增生不明显,该患者T-SPOT(+),影像学表现提示关节软骨破坏明显,但是MRI表现不明显[13]。(2)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滑膜炎症为主的系统性疾病。以手足等小关节的对称性侵袭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并且伴有晨僵,常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实验室检查有类风湿因子以及抗CCP抗体阳性[14];DR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及边缘骨质局限性侵蚀破坏,周围骨质疏松表现,MRI表现常为滑膜炎渗出表现,TIWI呈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15]。(3)痛风:是一种发病机制清楚、嘌呤代谢异常、尿酸增高、局部关节红肿疼痛的代谢性疾病[16]。早期痛风X线检测常常无明显特征性表现,可有局部关节肿胀[17]。而后期随着疾病的发展,痛风石形成,痛风石及其周围骨质破坏明显,可见边缘呈翘状突起;关节软骨面破坏,关节面不规则。根据痛风石的灰化程度不同在CT扫描中可表现为灰度不等的斑点状表现。痛风石在MRI检查的T1和T2影像中均呈低到中等密度的块状阴影。(4)血友病性关节炎:为一组因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18],实验室检查常有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第ⅤⅢ因子、Ⅸ因子、Ⅺ因子缺乏,其病理改变主要由骨关节反复出血所致,反复出血者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X线下可见滑膜增殖引起软骨边缘和软骨下骨侵蚀。软骨的退变与破坏导致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长期的废用关节也会导致局部应力性骨质疏松[19]。

3 小 结

PVNS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集中于关节镜下治疗和关节镜下治疗合并化疗等手段,方式单一。笔者认为,在临床上应加强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对症状类似的疾病做到充分鉴别,有理有节;相关部门加紧对PVNS的基础研究。该患者关节症状明显,MRI示大量滑膜增生,术前诊断不明确,最好能予以肘关节镜下取滑膜标本病理检测以明确诊断,诊断性治疗应更加重视。

4 参考文献

[1]Semenova LA,Radenska-LopovokSG.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J].Arkh Patol,2010,72(5):52-56.

[2]吴文娟,张英泽.骨与软组织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3-1240.

[3]蒋智铭,张惠箴,郑莉,等.骨关节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诊断[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238-242.

[4]Granowitz SP,D?Atonio J,Mankin HL.The pathogenesis end long-term and results of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J].Clin Orthop,1776(114):335-350.

[5]Jaffe HL,Lichtenstein L,Portis RB.Giant cell tumorof bone.its pathologic appearance,grading,supposed variants,and treatment[J].Arch Path,1940(30):993-1031.

[6]Oehel S,Fassbender HG,Neureiter D,et al.Cell populations involved in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of the knee[J].J Rheumatol,2000,27(2):463-470.

[7]Matsubara T,Saura R,Hirphata K,et al.Inhibition of Human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in vitro and neovascularization vivo by D-Penicillarnine[J].J Clin Invest,1989,83(1):158-167.

[8]Papatheodorou LK,Baratz ME,Sotereanos DG.Elbow arthritis:current concepts[J].J Hand Surg Am,2013,38(3):605-613.

[9]Tian W,He C,Jia J.Total elbow joint replace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humerus fracture of type c in eight elderly patients[J].Int J Clin Exp Med,2015,8(6):10066-10073.

[10]de Haan J,Schep NW,Eygendaal D,et al.Stability of the elbow joint:relevant anatom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n vitro biomechanical studies[J].Open Orthop J,2011(5):168-176.

[11]Ichikawa H,Miwa K,Matsutomo N,et al.Development of a Novel Body Phantom with Bone Equivalent Density for Evaluation of Bone SPECT[J].Nihon Hoshasen Gijutsu Gakkai Zasshi,2015,71(12):1235-1240.

nlc202309080842

[12]Deng R.Difference of CT and MRI in Diagnosis of Spinal Tuberculosis[J].Zhongguo Yi Liao Qi Xie Za Zhi,2015,39(4):302-303.

[13]Pigrau-Serrallach C,Rodri?guez-Pardo D.Bone and joint tuberculosis[J].Eur Spine J,2013,22(Suppl 4):556-566.

[14]Huo Y,De Hair MJ,Shaib YO,et al.Computerised versus conventional methodology of radiographic joint destruction assessment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J].RMD Open,2015,1(1):e000148.

[15]Zeman MN,Scott PJ.Current imaging strateg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Am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2,2(2):174-220.

[16]Kuo MC,Chang SJ,Hsieh MC.Colchicine Significantly Reduces Incident Cancer in Gout Male Patients:A 12-Year Cohort Study[J].Medicine(Baltimore),2015(50):e1570.

[17]Chowalloor PV,Siew TK,Keen HI.Imaging in gout:A review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J].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2014,6(4):131-143.

[18]Bhat V,Olmer M,Joshi S,et al.Vascular remodeling underlies rebleeding in hemophilic arthropathy[J].Am J Hematol,2015,90(11):1027-1035.

[19]Lundin B,Pettersson H,Ljung R.A new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ing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haemophilic arthropathy[J].Haemophilia,2004,10(4):383-389.

收稿日期:2015-11-09;修回日期:2016-02-01

篇5:1文献综述

多俊岗

2011-9-

1根据05、06、07级同学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如下说明: 就文献综述的写作情况看,存在的问题是所写的根本就不是文献综述,远不能达到要求。在此提醒同学:

一、需要同学仔细阅读下面学校对文献综述的要求,并弄清文章的性质

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所有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后必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a.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b.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自己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c.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设计(论文)附录;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d.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无固定格式(学校目前已经发布了一个模板),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特别说明:文献综述应该是对所参阅的论文研究成果所进行的论点的归类。而不是所看论文文献的篇数及内容的简单说明,它是指你所看的论文文献共说明了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说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说的又是什么?所以说,文献综述应该是观点的归类进行说明,然后根据别人的研究现状,确定你自己的论文的切入点,也就是为什么你的论文要写这样的题目了。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e.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佚,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f.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设计(论文)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设计(论文)保持一致。

文献综述应始于论文选题,结束于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之后,放置于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中。

文献综述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由论文评阅教师根据学校的有关标准评分;文献综述不及格的毕业论文,不得进入毕业论文答辩或其他评阅环节。

文献综述与毕业设计(论文)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永久性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质和电子文档。

二、注意排版格式(见已发发模板)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设计(论文)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设计(论文)保持一致。

三、及时与老师联系,确定自己所写合乎要求。

四、字数要求4000字以上

篇6:1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07 金融(1)班 胡雨娇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 展的大事.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农村金融和农民收入的直接关系,分析概括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反映其最新进展, 把握其动态,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关键字】:农村金融 农民收入 实证研究

一 引言

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从长远来看,金融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其他实物要素的带动作用上,还表现在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上,并通过这种调整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 文献研究

国外,Greenwood and Jovan(1990)、Galor and Zeira(1993)、Banerjee and Newman(1993)通过对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研究,间接地揭示了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但鲜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直接研究。

朱恩涛(2002)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着较强的关联作用, 二者都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任务。需要积极探索, 努力实践, 使得二者齐头并进, 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章奇等(2004)首次对中国各省以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所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金融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并且金融发展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温涛等人

(2005)的研究认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而且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关系, 这些与许崇正等人(2005)的研究结论一致。

陆铭、陈钊(2004)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 城市化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 而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

郑小华(2004)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分析农民增收与农村金融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农村金融体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许崇正高希武(2005)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出发, 通过对农民信贷投资、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户的就业结构、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分析, 挖掘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与农村金融支持的密切关系, 进而就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支持, 增加农民收人,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姚耀军(2005)采用协整分析方法, 考察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利用1978—2002年数据建模, 得出如下结论: 1.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规模正相关, 但与金融发展效率负相关;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2.就短期而言, 在5%显著水平上中国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6%显著水平上中国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1%显著水平上城市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

王虎、范从来(2006)利用协整检验的方法研究了1980—2004区间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 得出如下结论: 对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总体分析显示, 标志金融中介发展的金融机构信贷比和标志金融市场发展的证券化比率均与农民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刘旦(2007)运用1978~2004 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杨雯(2007)在综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收入增长之关系理论和实证分析后,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对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建模, 结论是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呈现复杂的、双向的因果关系。

杨伟(2007)本文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出发, 通过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的确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但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在下降,原因主要是农村生产模式制约和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 因此,亟须进行制度创新。

杨小玲(2009)基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基础上,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且二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果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 农村金融发展效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Granger原因。

谭燕芝(2009)运用1978年~2007年数据,以农村金融相关比率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与用人均纯收入表示的农民收入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协整分析.Ganger因果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和观点。

张颖慧(2009)在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站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视角,结合农民收入的现实状况,从1978~2004年实际数据出发,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出:在1978~2004年间农户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变化、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

方金兵,张兵,曹阳(2009)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重新检验。结果表明:在长期,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与农民收入、农村投资存在协整关系;而在短期,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并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

娄永跃(2010)从金融的视角出发,采用计量经济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客观探索研究农民增收的形成现状、深入剖析农民增收制度缺陷的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内在关系以及影响农民收入阶段性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确保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金融政策建议。

余新平熊皛白 熊德平(2010)运用1978~2008 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农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存款、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而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农业贷款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期,乡镇企业贷款不仅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 结语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都基于一定的理论试图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虽未达成一致。经过详细分析,我们认为在这些实证分析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金融发展的替代指标变量选择方面,他们的分析仅仅采用个别指标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某个方面, 而这样的指标并不能全面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分析方法方面,多数实证分析在其模型中没有加入控制变量。但是通过研读以往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俩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俩者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广大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余文,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2〕王虎、范从来,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影响机制的研究———来自中国1980—2004年的经验证据”, 《经济科学》,2006年第6期。

〔3〕谢平, “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 《财贸经济》, 2000年第10期。〔4〕姚耀军, “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国农村观察》, 2005年2月。

〔5〕章奇、刘明兴、陶然,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 2003。

〔6〕刘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年1 月第29 卷第1 期。

〔7〕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 1978~2007”,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8〕朱恩涛,“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2年1月(Ⅲ)

〔9〕娄永跃,“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5期

〔10〕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oyan: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5): 1076-1107, 1990.〔11〕Galor, Oded and Zeira, Joseph: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0(1): 35-52, 1993.〔12〕Banerjee, Abhijit V.and Newman, Andrew F.: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2): 274-298, 1993.〔13〕杨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因果关系研究”,经济天地 财会研究 2007年第11期。

〔14〕余新平熊皛白 熊德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6月。

〔15〕杨小玲,“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2期。

〔16〕张颖慧,“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类)2009年第4期。

〔17〕许崇正 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第9期。

〔18〕方金兵,张兵,曹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19〕郑小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

上一篇:绞吸船航道避让措施下一篇:有关情人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