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

2024-05-04

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精选4篇)

篇1: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

##信用社(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讲义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此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个新事物、新课题,为了将全区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工作顺利完成,便于各级农村信用社对非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确保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我们结合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制作了相关分类工具表。现就操作步骤、现金、业务周转金类资产、同业债权类资产、投资类资产、固定资产类、在建工程类相应工具表的填制讲解如下:

操作步骤

一、各信用社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和《##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

二、核对账务、收集有关资料;

三、编制工作底稿

1、资产项目:填列资产所属会计科目名称;

2、资产名称:填列具体资产名称;

3、编制内容应具体包括:资产形成时间及原因、资产现状、具体分类理由及依据、分类结果。

四、填制工具表

现金类资产、存放联行款项等(附表1-1)

在填制工具表前必须按分类程序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填制工作底稿确定分类结果,然后按分类结果填制认定工具表。

1、现金资产、存放联行款项、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属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由于风险很低或无风险,风险分类时可直接依照账面净值法认定为正常类。分类前应收集如下资料:

(1)分类日期的现金日记账(复印件);(2)日报表(复印件);(3)对账单(复印件)。这些能较全面的证明这些资产的状态,当然针对一些特殊的情况,分类社要多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证明材料。但在实际分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历史问题,出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不能划分为正常类的情况,比如前些年有的信用社在人民银行融资中心的钱,现在融资中心取消了,但这部分资金就不应该仍放在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核算,而应根据资金的性质调整到相应的科目。

填这张表时在填报说明中要注意第二项,现解释如下:合规性里的“内容栏”是指是否按照规定正确使用会计科目,选填“合规”、“违规列账”、“违规使用会计科目”、及“其他违规行为”。“金额栏”是指违规列账金额,如果全部正确则不填。

2、对专项央行票据进行分类要看其是否在兑付期内: 在兑付期内为正常类;

在延长兑付期内认定为关注类;

因为,兑付期可以看作账龄,兑付期内无风险,超过兑付期意味着这部分资产面临着风险,到期后可能会出现不予兑付的情况。

同业债权类(附表1-2)

一、序号按资产顺序号填列;

二、交易对手:债权、债务交易对方名称;

三、核算科目:具体核算科目;

四、账面金额:按账面实际金额填列;

五、形成时间:每笔业务形成的具体时间;

六、债券名称:此栏只有“买入返售债券”资产填列具体债券名称;如:国债0601、国开0605;

七、操作风险

1、合规性:(1)有拆借合同、调剂合同、存放其他同业的账、债券质押交割单,填列“合规”,金额不用填写;(2)不合规:拆放银行业、金融性公司及调剂资金没有合同;存放其他同业没有相应凭证;买入返售债券无债券质押交割单,填列“不合规”。

金额:填写具体违规金额。

2、准确性:选填准确、不准确。

按“六相符”内容填列,都相符填列准确,金额不填写。

3、完备性:

(1)有无协议:填列“有”或“无”;

(2)协议合法性:

如各相关手续完整、有融资合同,应选填合法合规; 如农村信用社将资金拆放给证券公司,从事股票交易合同不完备,应选填“不合法”;

如农村信用社向其他金融机构超比例拆放资金,合同不完整,应选填“不合规”。

(3)凭证齐全性:相关交易合同、协议均有属于齐全;

八、信用风险

1、交易对手经营状况;

2、逾期天数(转让是否受限制):填列“未逾期、逾1-90天、逾91天以上”;

3、诉讼情况:选填“未、诉讼中、执行中、终结”,如交易对手违约需要付诸于法律时具体填写;

4、诉讼时效:选填“内、失”;

5、市场风险: 如对该笔资产进行处置,预计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差额数;

九、预计损失额:农村信用非信贷资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市场情况判断填列。

十、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账面价值)×100%

十一、备注:如有损失的在备注中说明,或前面项目没有包括在内在的其它重要事项;

十二、初分意见:由初分社人员依据分类结果填写所对应的五个分类级次之一;

十三、初审意见: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小组初审并认定;

十四、认定结果:由旗县联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领导小组依据标准认定;

同业债权主要采用风险分类法并结合《实施细则》中风险分类标准进行分析分类。

存放同业款项案例:

某县联社在农行存放款项共2笔,金额合计:175万元,第一笔资金系行社脱钩前形成的,金额为75万元,由于脱钩时产权不明,一直存在争议,但农行能按期结息。第二笔资金系2007年3月20日存放农行,金额100万元,约定期限为30天,但由于前笔款项的原因,该行到期后至今未归还此笔款项,现对此项资产进行分类:

工作底稿:由于第一笔资金是行社脱钩时形成,产权不明,存在争议,但由于该笔款项能按期结息,根据风险分类法至少划分为次级类。

第二笔款项由于到期未能支付,应根据核心定义视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如果到6月19日此笔款项仍未支付,逾期天数超过30天至少划分为可疑类资产。

拆放银行业案例:

某家法人信用社于2004年3月10日,拆借给某城市信用社100万元资金,期限一年,期间由于该社经营恶化,支付出现风险,资产负债率为135%,经银监部门批准同意其市场退出,并履行了法定清算程序,经清算组清算后能还拆借款10万元。

分析:由于此笔借款属于拆放银行业的范筹,根据风险分类法进行分类,由于交易对手依法宣告关闭,且停止经营活动,债权无法落实,初分认定此笔资产为损失类。

投资类资产(附表1-6)

投资类资产指债券投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主要按照风险分类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分类。附表1-6填制方法:

一、序号:填写顺序号;

二、投资类型:“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其他” 如:财政部发行的为国债;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债券为金融债;企业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内批准的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

三、项目名称:为具体投资名称;

如在农业银行管理期间信用社对企业的投资,是什么项目就具体填什么内容;

四、核算科目:填写分类时的具体核算科目;

五、账面金额:截止分类时的账面实际金额;

六、债券发行单位:填列发行债券的单位名称;如果是股权投资不需要填写。

七、债券信用等级:结合发行债券机构的对外信息披露和评级情况进行填列;

八、操作风险(与同业债权认定表填制相同)

九、信用风险

1、转让是否受限制:选填“是、否”;

如投资购买的长期债券,在没有到期时发行企业由于违规被人民银行取消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资格,这种情况下该笔债券转让肯定受限制;

2、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选填“正常、亏损、关停、破产”;

主要是针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按具体情况填写。

3、诉讼情况、诉讼时效、市场风险(同上表)

十、预计损失额: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市场情况判断填列。

十一、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账面价值)×100%

十二、备注:如有损失的在备注中说明,或前面项目没有包括在内的其它重要事项;

十三、初分意见:由初分人员依据分类结果填写所对应的五个分类级次之一;

十四、初审意见: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小组初审并认定;

十五、认定结果:由旗县联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领导小组依据标准认定;

同业债权主要采用风险分类法并结合《实施细则》中风险分类标准进行分析分类。

实例:

1992年某信用社、政府、土产公司共同出资兴建一座酒楼,建筑面积580平米,三方协议书上明确信用社投资价格为20万元,经查传票入账时间为1993年1月,占股38%,该酒楼因种种原因至1998年一直未能对外营业,由于该楼年久失修漏雨严重,1998年8月18日经三方代表协商此房减值52.7%,信用社投资金额减少为105400元。

该酒楼1998年经政府重新装修开业并对外出租至今,由于此房土地属政府投资所有,产权不明,信用社与政府多次协商,政府答复为:该酒楼对外出租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无分红能力。根据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结合实际情况,认定为损失类。

固定资产分类认定表(附表1-8)

固定资产的分类,只针对未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确定是否存在价值变动迹象,主要采用可变现净值法的分类标准,结合核心定义和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分类结果,在充分做好工作底稿的基础上,按固定资产明细账逐项填列。

一、序号:按顺序填列。

二、项目名称:选填“营业用房、非营业用房、汽车及机械设备、电子设备、交通设备、其它”。

三、资产名称:按固定资产明细账上的相关名称如(办公楼、库房、运钞车等内容)填列。

四、原值:是指固定资产取得时的账面价值或重估后的入账价值填列。

五、累计折旧:此项按实际提取的累计折旧额填列。

六、形成时间:就是固定资产取得时的入账时间或重估后入账时间,如××信用社在1992年自建办公室一处,建造价值5万元,1994年对该固定资产重新进行了评估,增值1万元,重估后该固定资产价值为6万元,入账时间则为1994年。

七、操作风险:

1、合规性,内容栏选填“合规、违规列账、违规使用会计科目及其他违规行为”如果合规填“合规”二字,金额不必填写;如果不合规,填不合规的内容,如“违规列账”、“违规使用会计科目”等,金额栏填列不合规内容中反映出的差额部分。

2、准确性,反映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内容栏选填“相符”和“六相符”中不相符的内容。如果未违反“六相符”原则,就填“相符”;如果不相符就填违反“六相符”核算中的具体违反项,如“账实不符”“账表不符”“内外账不符”等。金额栏反映不符内容的差额部分。

3、完备性,第一栏“有无权属证明”,权属证明内容主要包括“产权证”、“土地使用证”、“购买合同”“车辆行驶证”等相关手续。根据具体情况,选填“均有、有产权证、有土地使用证、有购买合同、均无”等内容;第二栏“账、卡、薄完整性”选填“齐全,无账、卡、薄,缺账”;第三栏“计提折旧准确性”主要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应采取不同的折旧方法和是否按规定的时间提取。根据实际情况选填“准确”、“不准确”;第四栏“折旧计提规定年限”,按财务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填列相应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规定年限,如汽车则填“5”年。

八、市场风险:

1、完整性:选填“完好、有缺陷、严重毁损、有账无物”等;

2、使用情况:选填“自用、出租、闲置、出借”等;

3、使用价值”:反映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额,选填“增值、净值相当、贬值、将淘汰、已淘汰、无转让价值”等。

固定资产类案例

如XXX信用社现有营业用房两处,一处是营业楼,另一处是营业部,均是通过协议购买的,另有小轿车一辆是用自有资金购买的;首先搜集该信用社固定资产相关资料,经查实该信用社营业楼无任何相关权属证明;营业部相关权属证明(房屋产权所有证、购房协议书)齐全;小轿车权属证明(行驶证、购车发票)齐全,但行驶证以个人名义办理,在权属证明上存在一定的瑕疵。

其次根据固定资产账卡簿等相关档案资料撰写工作底稿。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1:XXX信用社营业楼:建成于1993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主营业楼建筑面积2513平方米,原值165.41万元,1994年重估价值174.54万元,于1994年10月1日投入使用,因种种原因至今未办理土地使用证、准建证、房屋产权证等相关产权证明。截止2006年末,累计折旧116.46万元,账面净值5.76万元,按现市价计算,价值约380万元,已使用13年,属信用社资产无事实上的争议,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即该营业楼无相关产权证明,有“潜在缺陷”,初分认定为关注类资产。

例2:XXX路分社:2004年4月19日通过协议的形式购入XXX房产111.6平方米,价值39万元,并办理了房产转移手续,相关产权证齐全,截止2006年末计提折旧5.2万元,账面净值33.85万元,按市价计算价值约39万元,现正常使用,无产权争议,初分认定为正常类资产。附:购房协议复印件、房产证复印件

例3:某信用社于2003年12月18日,购买桑塔纳轿车一辆价值17.5万元,凭证、证件齐全。截止2006年末,计提折旧10.5万元,净值7万元,目前正常使用,权属证件齐全,无产权争议,但在办理行驶证时为节省费用,以个人名义办理了行驶证,虽然是信用社职工,但对信用社来说存在造成损失的不利因素,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初分时认定为关注类资产。附:购车发票复印件、行驶证复印件

在建工程分类认定表(附表1-9)

在建工程主要以专家判定法为主,结合市场情况、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类。附表1-9表填制方法:

一、序号按资产顺序号填列,例如:

1、办公楼工程;

2、电子化建设资金等;

二、资产名称:按工程具体名称填列;

三、账面金额:填写在建工程账面数;

四、形成时间:不论是单笔或多笔形成的,均填写第一笔入账时间;

五、操作风险

1、合规性:(1)法律手续齐全,运行正常,填列“合规”,金额不用填写;例如:某信用社营业用房在建工程有土地征用手续、上级批复、工程预算、施工合同并在正常建设过程中;(2)不合规:按填表说明内容填,不属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建工程内容,属于违规使用会计科目;

未经上级部门批准,工程没有预算手续、超出批准范围等情况属于违规列账;

其它不合规情况,不符合有关制度的填列其他违规,其它违要在工作底稿中具体说明;

金额:填写具体违规金额。

2、准确性:按“六相符“内容填列,都相符填列相符,金额不填写;不相符按不符内容填写如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金额填写不相符金额。

3、完备性:

(1)产权合法性选填合法、不合法;

权属证明明晰不存在争议,施工合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为合法;

没有相关权属证明并存在一定争议,没有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或合同签订有漏洞存在明显瑕疵容易产生法律纠纷,为不合法。

(2)凭证齐全性

如有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预算说明书、上级批文、建筑施工合同,填写“齐全”;

没有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上级批文填写:“重要凭证缺失”;

其他为“一般凭证缺失”;

任何相关证、文都没有为“无凭证”

4、审批人(机构),填写有或无

5、其它:前三项不包括在内的重要事项,填入此栏,同时应在工作底稿中说明具体情况;

六、市场风险

1、资产现状

完整性:填写完整、有缺陷(指一般损坏现象)、严重毁损、有账无物

使用情况:填写自用、出租、闲置、出售

使用价值:填写增值、净值相当、贬值、将淘汰、已淘汰、无转让价值

七、账面价值高于市场价值的差额

填写账面价值-市场价值的金额,(市场价值由非信贷风分类工作小组参考市场进行确定)即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较得出相关结果,如果低于或等于不填写。

八、预计损失额:由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市场价值分析判断填列,也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评估判断。

九、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预计价值×100%

十、备注:如有损失的在备注中说明,或前面项目没有包括在内的其它重要事项;

十一、初分意见:由分类人员依据分类结果填写所对应的五个分类级次之一;

十二、初审意见: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小组初审并认定;

十三、认定结果:由旗县联社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领导小组依据标准认定;

在建工程分类案例:

1998年某信用社与房地产开发商协议购买一商用底店拟设立一分社,信用社与开发商签订了房屋购买合同,并支付购房款30万元,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所征用的土地存在法律纠纷,迫使工程长期停工,截止2006年末,仍未交付使用。

根据认定表情况按照非信资产风险分类核心定义及分类标准,划分为损失类资产。

直接认定为损失类(附表1-12)

按资产科目直接填报,判断理由要包括是否符合财务列账要求及列账数据的准确性,其中1631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3121历年亏损挂账直接认定为损失类资产。

1531固定资产清理按分类标准:按可变现净值法分析填列。

划分为损失类非信贷资产超过10万元填列(附表2)具体填列抵债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五项中拟认定为损失类单笔10万元(含)以上资产必须逐笔填制本认定表,在填制时根据分类认定表以及工作底稿直接填列。

在进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条特别规定:

(一)未准确核算的项目,或由于分类所需的资料不全,导致风险分类判断困难的项目,至少划分为关注类;

(二)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非信贷资产的有关制度规定的,除已划分为损失类的,分类结果要下调一级。

本讲解由自治区联社财务计划部负责解释,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有疑异及时向自治区联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

篇2: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和构成,科学合理的计量非信贷资产损失,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xx银行金融工具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信贷资产”,是指本行拥有或控制,除信贷资产外的所有表内资产。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和要求,对非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地评价,并按风险程度将非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风险级次的过程。

第四条 本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应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可得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风险状况。

(二)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迹象和计量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分类人员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方法,充分估计风险。

(三)重要性原则。在分析影响交易对手偿还或支付的可能

-1-性及导致资产减值的各项因素时,应区分重要程度,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在分类对象上,应侧重于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四)及时性原则。应将风险分类纳入非信贷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非信贷资产质量的有利、不利因素,加强资产的跟踪管理,及时调整分类结果、防范和化解非信贷资产风险。

(五)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应至少于每季度对非信贷资产进行一次全面重检,客观公允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非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所有分支机构。

第二章 非信贷资产分类

第六条 非信贷资产科目应按借方余额

第七条 根据资产保值增值的可确定程度,本行非信贷资产分为两大类,即: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一)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保值增值能力,或资产承担风险程度或性质是可确定的资产。

(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

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保值增值能力具有不确定性的资产,包括除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所列范围之外的所有非信贷资产。

第三章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与方法

第八条 按照资产减值或损失程度,本行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风险类别,后三类统称非信贷不良资产。

第九条 各风险类别的核心定义:

(一)正常:交易对手能够履行合约、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或交易价款)能够正常足额回收,没有充分理由怀疑资产会发生违约或减值风险。

(二)关注:尽管交易对手目前有能力偿还或支付款项、资金基本能够足额回收,或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某些对资产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预计损失比率为0%-2%(含)。

(三)次级:交易对手偿还能力出现问题或资产已出现明显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预计损失比率为2%-25%(含)。

(四)可疑:即使采取各种措施,资产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

-3-失,预计损失比率为25%-50%(含)。

(五)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资产仍将全部或大部分损失,预计损失比率为50%-100%。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现有的账面价值。交易对手,是指本行提供信用或承担信用风险的对象,包括投资对象、债务人、发行人或清算对象。

第十条 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的分类:

(一)1801长期待摊费用、1802待摊费用,因承担风险程度确定,直接分为损失类资产;

(二)其他非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原则上分为正常类资产。第十一条 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在执行核心定义的前提下,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分类:

(一)违约损失法

根据交易对手违约或资产信用等级发生未预期改变所引发的风险损失,采用违约损失法对其进行风险分类。

(二)市场风险法

市场风险,是指在活跃交易市场中,因市场价格与利率不确定的变化(包括利率、汇率及价格)及波动,造成持有资产或投资发生可能损失或无法达到预期收益水平的风险。

(三)减值估算法

对缺乏活跃市场报价或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应根据当前

-4-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对影响资产真实价值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风险程度加权汇总,通过参考、估算与判断,为资产确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指在非强制变现的情况下,按照公平交易的原则,由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交换的金额。通过比较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计算单项资产或资产组累计减值金额占账面价值的比率,进而划分风险类别。

第十二条 在执行核心定义及分类标准的前提下,如存在以下情形,应考虑对分类结果进行适当调整:

(一)内部管理因素,包括: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人员知识和政策掌握水平不够、非信贷资产管理部门职能未落实、疏于管理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等。

(二)法律约束因素,包括:合约法律文本存在瑕疵;由于法律、法规方面原因而使经营主体、交易对手或清算对象经营行为受到限制,合约不能正常执行。

(三)不合规资产因素,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内授权和内部管理规定形成的非信贷资产,除已划分为损失类的,应顺序下调一级。同时,对违规办理该业务的责任人要追究责任。

不合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违规或账外形成的拆放款项、买入返售资产、投资;违规挂账;信贷资产违规列于非信贷资产;违规收取、自用的抵债资产等。

认定违规不依据资产当前的核算科目,而是其原有属性。

(四)操作风险因素,包括: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未全面覆盖业务流程;业务部门操作风险权责不清;内部操作规程完善和规范程度;以及风险定价模型选用、模型参数设定等技术因素。

第十三条 所有非信贷资产原则上必须逐笔或逐户分类,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正常类、关注类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允许合并分类:

(一)该类资产完全同质,或交易对手(债务人/发行主体/清算对象)为同一法人机构或社会实体单位;

(二)存在担保情况的,担保(保证/抵押/质押)条件相同;

(三)合并分类不影响分类结果。

篇3: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

一、明确分类目的和原则。实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发现和分析非信贷资产使用、管理、监控、催收、处置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为下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打下基础。工作中,应善握四个原则,即:风险原则、真实原则、审慎原则、动态原则。所谓风险原则,就是以非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以预计损失程度为主要分类标准。所谓真实原则,就是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反映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所谓审慎原则,就是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分风险类别,对减值迹象判断困难或计量精确性受到影响的,应运用审慎的专业判断和稳妥的分类方法。所谓动态原则,就是当出现有可能影响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因素时,应适时、动态地对相关资产进行重新认定与分类。

二、掌握分类的核心定义。非信贷资产是指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产。根据风险和损失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两类。安全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无风险或风险很低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有风险或风险程度较高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投资类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历年亏损挂账等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按照风险和预计损失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是:正常类: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回收,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及收益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关注类: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为“潜在缺陷”。次级类:资产已出现显著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其基本特征为“缺陷明显,损失较小”。可疑类:资产已显著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损失较大”。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其基本特征为“基本损失”。

篇4: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办法

银监会[2007]29号

为规范和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的管理,建立真实、全面、动态反映非信贷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的管理体系,增强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特制定本指引。

一、分类目的

(一)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

(二)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三)发现和分析非信贷资产使用、管理、监控、催收、处置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提高非信贷资产的质量;

(四)为判断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充足提供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制度;

(五)为计量、监测资本充足率,评价经营管理能力提供依据。

二、适用范围

(一)本指引所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二)本指引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各类非信贷资产。

(三)本指引所称非信贷资产是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内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产。

(四)本指引所指非信贷资产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安全性和风险性两大类非信贷资产。其中:

安全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无风险或风险很低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周转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联行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风险性非信贷资产是指有风险或风险程度较高的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投资类资产、委托及代理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清理、历年亏损挂账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三、分类原则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应广泛搜集非信贷资产的各类可得信息,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与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资产风险程度。

(二)谨慎性原则。在对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方法。

(三)重要性原则。在对影响交易对手偿还或支付的可能性及导致资产减值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时,应区分重要程度,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

(四)及时性原则。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非信贷资产质量的有利、不利因素,加强资产的跟踪管理,及时防范和化解非信贷资产风险。

(五)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非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四、核心定义

本指引按照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和预计损失程度,并按照一定分类标准和方法,主要将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个类别、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具体分类标准的核心定义是: 正常类:

交易对手能够履行合同,资产未出现减值迹象,资金能够正常回收,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及收益会发生损失。其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关注类:

交易对手目前有债务偿还能力,资产未发生减值,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资产及收益损失的不利因素。其基本特征为存在“潜在缺陷”。次级类:

交易对手的债务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资产或已出现显著减值迹象,即使采取各种可能措施,资产仍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其基本特征为“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可疑类:

交易对手无法足额偿还债务,资产已显著减值,即使采取措施,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其基本特征为“肯定损失、损失较大”。

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一部分。其基本特征为“损失严重”。

五、分类方法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在信用风险分析、市场风险分析和操作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非信贷资产的形态、对象、权属、账龄等,相应对不同的非信贷资产使用风险分类法、账面价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专家判定法等分类方法进行风险分类。

(一)风险分类法:根据资产账龄及其他相关信息,以风险为基础,将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该办法主要用于与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下同)相关的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质量分类。

1、正常类。交易对手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债权不能按时足额收回。

2、关注类。交易对手目前有债务偿还能力,但存在可能对收回债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类。交易对手的债务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

4、可疑类。交易对手无法足额偿还债务,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5、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债务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主要适用于专项央行票据,同业债权、投资类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非信贷资产项目。

(二)账面价值法:根据资产的特性、合同及账面的价值,能直接确认有无损失或损失程度,将资产直接按照账面价值和损失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安全性非信贷资产和风险性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等。

(三)可变现净值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账面余额,扣除其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是指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预计相关处置税费后的金额。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可(已)变现净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

主要适用于待处理抵债资产、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

(四)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根据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估算投资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

预计损失计算: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预计损失率=(预计损失额/资产账面价值)×100%。主要适用于投资类资产等。

(五)专家判定法:以风险性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专家组综合判研确定预计损失的质量分类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资产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使用上述分类方法确认损失的资产质量认定和分类。采用专家判定法时,要由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专家组或者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等,预计损失并进行质量分类。

六、组织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在银行业监管机构指导检查下,由各级联社(行)组织、实施。各级联社(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和分类认定。风险管理部门与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部门相互分离制约,分工负责,配合完成。各级联社(行)和基层信用社要成立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具体承担以下工作职责:

负责非信贷资产的分类认定工作;

负责制定不良非信贷资产的压降措施,研究、制订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的计提,并在业务经营中予以落实;

按照授权对上报的非信贷资产分类结果提出审核意见; 负责损失类非信贷资产的核销工作;

负责全面、准确、及时地统计报送非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数据; 负责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管理的其他工作。

单笔金额超过100万元的非信贷资产,如计入损失类,必须上报省联社最终认定。省联社可根据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对须经其认定的大额非信贷资产金额标准进行调整,但不得高于本指引的规定限额。

七、操作规程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一般操作流程:归集整理档案资料→核对会计核算科目→填写分类工作底稿→填写《风险分类认定表》→各级联社(行)业务经营和资产管理部门确定初分结果→各级联社(行)风险分类小组审查→各级联社(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按权限确定或调整分类结果,登记台账。具体操作流程:

(一)初分

1.归集整理资料,做好初始分类准备工作。非信贷资产的分类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 非信贷资产的形成过程及现状;

非信贷资产交易对手的基本信息、财务状况、履约意愿等,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

非信贷资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往资产处置、变现损失率等; 非信贷资产有关的操作管理情况。

(2)附件材料。指该项资产所涉及有关资料的复印件,主要包括: 主要法律文书; 原始凭证和原始记录;

司法部门或相关政府部门的文件; 本社(行)已有的调查分析报告;

原认定的风险分类资料,包括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记录、批复文件等。2.核对会计核算科目;

3.编制《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底稿》,撰写分类理由、依据及预计损失程度;对符合损失类条件的非损失类非信贷资产情况,随时记录在《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附表一,下同)中,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成员签署分类意见,确定初分结果; 4.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底稿》、《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中资料的完整性和初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集体讨论并提出审核意见,由所在部门和信用社(支行)负责人签字后,上报县级联社(行)。(二)确定分类结果

1.各级联社(行)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报分类结果、本部经营管理非信贷资产的分类、统计、分析及相关程序等进行审查、确认和最终认定工作;

2.各级联社(行)风险分类小组审核确认分类意见,并对须报经风险管理委员会认定的贷款提出分类意见;

3.各级联社(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大额非信贷资产、损失类非信贷资产以及分类争议较大非信贷资产的认定工作。(三)调整分类的审查认定。

非信贷资产类别由上级调至下级的,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进行最终认定。非信贷资产类别由下级调至上级的,由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小组提出调整建议并上报县级联社(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后,按照规定权限确定资产分类结果。(四)档案管理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强业务档案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各项非信贷资产的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要素齐备,内容真实、完整(如有漏缺,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有效,为各项非信贷资产的分类提供充分、可*的信息基础。

八、管理考核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分类管理要按照 “落实责任、按季监测、定期分析、科学考核”的要求进行。

(一)落实责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明确理事长(董事长)为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将责任分别落实到有关责任人,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省联社主要负责对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督查落实工作;地、市联社(省联社办事处)主要负责指导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监管部门要求进行风险分类,监测、管理、检查其分类准确性;县级联社(行)主要负责组织实施风险分类、确保分类准确性、提高非信贷资产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支行)主要负责具体风险分类、完善档案、定期上报、优化非信贷资产结构等工作。

(二)按季监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按季监测、分析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及时填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汇总表》,及时上报上级联社和当地监管部门。(三)定期分析: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每半年、要对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和评价,进行新发生的不良非信贷资产原因分析,提出抓好非信贷资产管理意见和措施,形成监测分析报告,上报上级联社和监管部门。(四)科学考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要求,合理确定各项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非信贷资产风险的化解情况等,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并向监管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九、资产减值准备提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非信贷风险资产风险分类结果,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文件要求,提取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一般准备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资产质量及经营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损失准备分年计提计划”报当地监管机构核准后实施。

十、违规处理

对存在下列违规行为的责任人,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应根据性质和情节给予通报批评直至纪律处分:

(一)由于主观原因,未按规范程序操作,导致分类不准;

(二)不真实反映和报告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

(三)超权限认定风险分类结果;

(四)因主观原因,未按时上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数据,影响上级行上报和汇总分析;

(五)未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列入常规审计、检查;蓄意隐瞒存在的问题;

(六)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审查不严、检查敷衍了事;

(七)未按照规定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反映不真实;

(八)相互不配合协调工作,推诿、扯皮影响分类质量及分类后续工作管理。

十一、其他

(一)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二)本指引所涉及的非信贷资产包含各级联社(行)机关本身及省联社办事处的非信贷资产。

(三)本指引所涉及的非信贷资产数据应与“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保持一致。

(四)各省级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本指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经当地银监局审核批准后执行。

上一篇:干会计难啊下一篇:店秘工作总结